“中兴”侯为贵,与华为竞争20年,43岁缔造千亿中兴通讯传奇

“中兴”侯为贵,与华为竞争20年,43岁缔造千亿中兴通讯传奇,第1张

他是个大器晚成的人,44岁下海创业,为国家打造出千亿市值的公司;他还是我国培养的第一批工程师,受到“航天教父”钱学森的器重,委派他赴美学习。

有人说,他不如任正非有远见才让国家吃了大亏。可公司出事那年,他已经76岁了,是他再次出山为公司争取了一线生机。

他就是中兴通讯创始人侯为贵。中兴通讯是怎样崛起的,又为何被制裁?侯为贵真的是没有远见的创始人吗?这其中又有哪些不被人们知晓的事情?

1941年,侯为贵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他从小就非常聪明,凭着过目不忘的本事,轻松搞定学业,属于实打实的学霸。

后来,他也如愿考上了南昌大学,大学毕业后便回老家西安当老师了。

上世纪60年代,中专老师在当时就是个铁饭碗。侯为贵本来以为会平淡地过完这一辈子。但是,他们学校却被改成航天部下属的691工厂。

就这样,他从一个好好的老师变成了工厂的技术工人。 不过,优秀的人不管干什么都不会很差。侯为贵凭借自己的聪明才干从技术工人一路升职到技术科科长,还成了国家第一批培养的工程师。

要说侯为贵的人生转折是从哪儿开始的?不是他当上技术科长,而是因为钱学森的一个要求。那时,时任航天部副部长的钱学森想为国家培养半导体方面的人才,便要求691厂开展研究半导体相关技术的工作。

因此,侯为贵被指派去美国学习,并引进相关技术和设备。去了美国之后,侯为贵被当时美国的高新 科技 深深的震撼住了,内心是五味陈杂。

他也明白了,我们国家必须加紧高 科技 产业的建设,刻不容缓。

1985年,回国后的侯为贵就被派往深圳,与香港的资本合作创办一家半导体公司——中兴半导体,由侯为贵担任公司的总经理。

注意,这个中兴半导体公司并不是现在的中兴通讯,只是中兴的前身。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公司成立第一年,侯为贵带领的中兴只能做一些辛苦廉价的代工订单,一年下来也才赚到35万元。

这对见识过美国先进产业的侯为贵来说,就是耗时的低廉工作。侯为贵明白,有自主研发技术才是企业的核心。于是,他把目标瞄准到国内迅速发展的通讯产业,开始研制小型交换机。

1990年,中兴半导体推出了第一台数据数字交换机ZX500,这也是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程控交换机。

事实也证明,侯为贵的想法是正确的。ZX500交换机作为国产交换机,从农话端市场开局,逐步撕开外企垄断的口子。

1992年,中兴的销售额突破了1亿元,相较于六年前的35万元年收入,中兴的业绩实现了巨量翻倍。

随着公司利润的逐年增长,合资公司的香港资本方也是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双方的分歧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侯为贵觉得,公司要有长远的发展必须加大对产品技术的研发投入;而香港的资本方却希望减少研发投入,多分利润好套现。最终,双方因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

侯为贵带着自己的研发团队离职,并自筹资金建立了深圳市中兴维先通设备有限公司。 随后,侯为贵找来691厂,与深圳广宇工业公司三者共同投资创建中兴新通讯有限公司。

中兴则正式成为一家国有控股企业。这种模式也开创了我国“国有控股,授权(民营)经营”的新思路。

其实,从侯为贵分家坚持做自主研发就能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只想做代工的思维。在分家之前,中兴的研究院是侯为贵从691厂和陕西省邮电器材一厂抽调几十名技术骨干建立的;

成立新公司后,侯为贵又组建了中兴南京研究所,开始研发大容量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

1995年,中兴研发的ZXJ10大容量数字局用交换 机 被认定为“目前能与国际一流机型相媲美的最好机型”。这款产品也让中兴的规模得到迅速的扩张。

与此同时,中兴与华为的竞争也在激烈地开展着。侯为贵选择低成本运营策略,以低价打击竞争对手。

确实,这招非常凑效!早期的华为一直被中兴压制,每次的大型项目招标都竞争不过中兴。但华为还是在竞争中顽强的成长起来了,两家公司都是咬着劲的往前冲。

只是,低价让中兴得到了甜头,也让在另一方面掣肘了中兴的长期发展。之后的几年,华为开始逐渐赶超中兴。

2000年,华为的年销售额已经增至220亿元,而中兴的销售额只有102亿元。

为了加快中兴的发展,侯为贵开始思考公司的战略转型,这就有了后来的手机业务和国际市场的拓展。

2002年左右,斯康达的小灵通想进入中国市场。但小灵通并不被国内企业看好,而侯为贵却认为这是个进军手机市场的不错机会。

这一次,侯为贵的判断是正确的。在国内电信业务分拆之后,小灵通迎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量。那时,几乎每家都有一部小灵通,它便宜又方便携带。

小灵通也成了那段时期中兴的支柱产业。2003年,小灵通的营业收入达到160.36亿元。靠着小灵通业务,侯为贵成功进军手机市场,2004年,中兴通讯在香港上市。

2009年,中兴在海外的收入已经超过了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成为了一家全球化的公司。

在2018年的全球五大电信设备制造商的5G测试量排名中,华为和中兴两家占据全球一半左右的市场份额。

但是,他们的强大却引起了美国的不适。在美国看来,中兴和华为都是他们的威胁。而且,我国已经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要大力发展5G通讯,人工智能等高 科技 制造技术。

就是这个计划让美国非常“不爽”。他们甚至公开表示,“中国没有必要发展自己的芯片产业”。

为了阻挠中国的5G进程,美国开始找各种理由使绊子。他们把目标瞄准了中兴, 为什么偏偏是中兴被制裁?

有人说,是中兴的核心元件严重依赖进口,技术专利没有华为多。所以才成了被制裁的对象。

但是,侯为贵一直都没停止过在研发上的投入,他们的专利数量在我国也是排前几位的。或许事情不是表面看着这么简单。

看看现在的华为,有核心技术专利不是一样被美国制裁的艰难求存着吗?其实,美国就是不想看到中国崛起,它要制裁你,没有理由也会编个理由,想想伊拉克的“洗衣粉事件”。

对于中兴和华为的制裁,无非是一个简单点,一个难一点罢了。

中兴的制裁也给了华为一个警示和两三年的准备时间,可被制裁后的中兴又该如何自救?

2018年,侯为贵76岁高龄再次出山,亲自到美国进行谈判,几经周旋,最终以接受巨额罚款以及接受美国安排的监管人员入驻企业为代价,换来了与美国的和解。

断臂求生的中兴,此后加大科研投入,可如今的市场地位已经不复当年。

中兴通讯30日在总部召开了年度股东大会,中兴通讯董事长李自学、总裁徐子阳等人回答了投资者提问。

谈到对中兴微电子半导体的定位,徐子阳称,芯片、专利和软件是中兴通讯竞争力中三个非常核心的竞争力,中兴微电子已经可以做到通讯里面专用芯片,全部自主设计,通过合作伙伴代工生产,目前已经熟练掌握了10nm和7nm的工艺,研发向5nm制程进发。

2019年对中兴微电子业务方面做了明显的调整,对芯片研发做了进一步聚焦和具体分工,一是消除独家供应,消除不确定性二是对产品竞争力有巨大关联作用的芯片,坚决自主开发同时在研发资源和配置上做了更多的倾斜,确保在芯片战略上有更多的投入。

徐子阳表示,中兴通讯将重点投入核心网 *** 作系统和5G核心芯片持续升级。

谈及业务恢复,徐子阳表示,中兴通讯的海外业务,系统在非常好的恢复,与全球主要运营商进入密切、良好的合作中,进展良好。目前终端业务在海外受到的损失依然存在,还在持续恢复和观察。

在国内,中兴通讯已经准备好了5G端到端的商用解决方案,包括5G终端、承载、无线、核心网,垂直应用,具体时间表需要等政府相关部门公布。

谈到华为事件影响,徐子阳表示,中兴通讯业务严格遵循合法合规,公司业务进展一切正常,我们希望大家都好,通信产业链需要上下游的通力合作,中兴通讯作为上市公司,有自己的 社会 责任也有自己的企业道德。

----------------------------------

时间来到2020年,纵观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格局,中国手机厂商已经拿下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前十榜单中国产手机品牌占到了7个席位,除了三星苹果和LG之外,其他海外品牌已经无法和国产手机匹敌。

消费市场的大获成功,也让国产手机品牌变得家喻户晓。 例如华为、OPPO、vivo、小米等品牌成为了消费者心目中的“明星”,他们受人赞颂,受人尊敬,并获得了一大批的支持者。

实际上,国产智能手机产业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现在的光鲜亮丽正好和从前的筚路蓝缕形成了鲜明对比。十年前,国产智能手机无论是产品还是口碑均被海外品牌压得喘不过气,当时的国产手机主力军还不是“华米OV”,而是“中华联酷”+各路豪杰。他们历经重重艰苦才终于在市场上站稳阵脚,打破了智能手机被欧美日韩品牌垄断的局面,更为日后国产手机品牌的发展创造了宝贵的机会。

只可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些“曾经很牛”的中国手机品牌已经辉煌不再,只留在了我们的回忆里。比如今天文中的主角中兴,曾几何时也是一代枭雄,但现在已经基本消失在大众视野之中。

中兴手机的背景和华为有些类似,大家都是做通讯出身,甚至可以说“手机只是副业”。1985年,中兴通讯的前身中兴半导体在深圳成立,这是一家中港合资企业,从名字也可以看到主攻方向是高新半导体。 但由于半导体行业的壁垒实在太高,中兴半导体在成立后的第一年只能靠代工收音机、电子表来维持生计,当时的年合同销售额只有75万元。

不过在经历一系列的改革后,中兴半导体的经营路线出现了改变,并于1989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程控电话交换机,业务出现了较大起色。1992年,中兴半导体的合同销售额达到1亿元水准,已经成为领域中的佼佼者。

1993年,中兴半导体的港资合资方因为经营不善倒闭撤资,在两家国有股东与管理层团队加入后,“中兴新通讯”正式诞生;1997年,为满足上市需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自此中兴的业务也再上一个台阶。

2000年,中兴的合同销售额突破100亿元;2004年,中兴的实际收入达到了212亿元,并成功在香港上市。 出色的业绩也为中兴拓展业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眼看手机(智能手机)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势头,中兴自然不能放过这一个机会。

早在1999年,中兴便推出了支持“全中文双频GSM”的手机A189;2001年中兴推出了全球首款机卡分离式CDMA手机ZTE802,并在2004年推出火遍全国的标志性产品“小灵通V81”。

在国产手机品牌中,中兴绝对称得上是“老大哥”,不光是产品,连产品战略也走在了行业前列。中兴除了开拓国内市场之外,也积极地推动手机产品的国际化。 2006年,中兴和全球知名的电信运营商沃达丰达成合作,一度将自家产品销往全球范围内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7年,中兴手机成功进入北美市场,是国内第一家登陆北美市场的手机品牌。而中兴手机在北美市场的高光时刻是在2013年,当时中兴手机曾来到了市场第六的位置,哪怕是现在中兴手机在美国依然有一定的用户基础,和运营商的合作也算紧密。

在2010年前后,中兴推出了一款“海外爆款”Blade V880,这款售价折合人民币不到1500元的手机,却有着当时先进的高通双核处理器和512MB内存,性价比非常突出。不过ZTE Blade V880是英国运营商的定制机,国内根本买不到,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中兴相应推出了国行版本V880,这台手机和当时的华为U8800一起,成为了享誉手机圈的“神机”。

在当时,中兴手机就是国内知名度最高的品牌,无论是产品力还是品牌口碑均位列行业顶尖。但令人没想到的是,中兴手机的“巅峰”来得如此快,却又如此短暂。

贵为国产巨头,中兴必然不是泛泛之辈。实际上如果我们讨论起全球智能手机的发展史,那么中兴一定会有一席之地。

光凭“3G全网通”这一点,就足以让中兴名留史册。

时间回到2012年12月,当时已经是3G时代的尾声,手机厂商和运营商合作是市场的主流模式,也正因为如此大部分机型只会针对性地支持单一的网络制式,同款手机发布多个不同网络的版本乃是常态。

然而,中兴却凭着和运营商的深度合作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全网通”的概念,在子品牌产品努比亚Z5上实现了三大运营商的“全网通”,无论是移动还是联通或电信的SIM卡,都可以在努比亚Z5上自如使用。

不过到今天,全网通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智能手机的标配功能,也因为如此运营商定制机这一品类也彻底销声匿迹,基本退出 历史 舞台。 但这也从侧面说明,“全网通”技术没有太高的技术壁垒,中兴手机的技术优势维持时间,甚至不到产品的一个生命周期。

另外,提到中兴手机不得不说的一点便是对“屏占比”这一概念的推动,中兴手机是市面上最早一批钻研“无边框”技术的品牌,而且也是在“无边框”理念上做得最好的品牌。

只不过,这些 探索 基本都是子品牌努比亚的功劳,其中的代表机型莫过于努比亚Z9,这款手机结合独特的屏幕封装技术和2.5D玻璃,在视觉上实现了“无边框”的效果,屏占比也得到进一步跃升。

只不过,“无边框”设计从现在看来只能算是“全面屏”设计的其中一个过渡阶段,随着手机设计技术的不断演进,很快就被“全面屏”设计所取代。但当时无边框设计确实在市场中引起了一阵热潮,而努比亚(中兴)在产品设计的 探索 上,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在4G时代的末期,中兴手机曾推出过多款创新形态的产品,例如双屏折叠手机中兴AXON M,采用柔性屏技术可以戴在手腕上的努比亚α等等,但均没有掀起太多的波澜。

在市场占有率方面,中兴手机在2011年达到了顶峰,当年第四季度中兴手机的出货量为1710万台,位列全球第五,距离当时第四的LG仅有0.1%的差距。 然而,自此之后中兴的市场占有率反反复复并一路下滑,关键的节点在2016年,受运营商渠道衰落带来的直接冲击,当年中兴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36.5%,排名直接跌出了全球前十。

可以这样说,中兴手机(包括子品牌努比亚)并非没有创新,反而是产品层面的创新其实不少,但尴尬的是这些创新要不是没有什么技术壁垒,要不就是无法打动消费者,根本无法带来市场优势。

其实,中兴手机的市场表现其实还算可以,至少子品牌努比亚在推出 游戏 手机之后市场表现还算稳定,而中兴这边也基本保持着正常的产品节奏,并谋求借助5G时代一举翻身。

作为目前市面上为数不多推出 游戏 手机的厂商,红魔 游戏 手机的市场口碑还算不错。根据努比亚官方宣布的618战绩,红魔 游戏 手机成为了618当天 游戏 手机品类中的销量冠军,同时也是618销售周期内的“累积销量&销售额”双冠军。

5G换机潮被中兴视为扭转局面的大好机会,中兴先是推出了所谓的“业内首款5G手机”AXON 10 Pro,随后针对“5G视频录制”这个卖点,推出了AXON 11。 虽然,横向对比市面上的其他5G手机,中兴的5G新机都没有太强的吸引力,但至少要比联想和酷派好很多——这两家品牌的5G手机已经难觅踪影。

除此之外,还有传闻称中兴要推出“自研新品”,而且还是基于7纳米制程。 虽然网络上对“中兴造芯”一事存在一些误读,例如实际上中兴的芯片依然要依赖第三方代工厂进行芯片代工生产等等,但有足够水平推出自研芯片的中国品牌,确实是不多。

不久前,据小道消息努比亚负责人倪飞调任中兴手机负责人,这似乎也是一个信号:中兴不会放弃手机业务,而且还会继续追加资源进行布局,争取早日回到主流市场。

我们认为,中兴手机如今表现大不如前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和联想、酷派一样,运营商渠道衰落给这类传统手机厂商带来了沉重打击,同时疏于布局线上、线下渠道,也让这些品牌在和华米OV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其中,线下渠道的溃败是中兴手机表现不佳的主因,根据《第一观点》统计的2019年中国线下渠道份额统计资料可以见到,国内线下渠道基本被前五品牌瓜分完毕,中兴所在的“Others”阵营合共只有5.42%的市场份额,生存空间十分受限。

同时,以中兴为代表的国产传统品牌在产品上也出现了一些误判,每当我们谈及这些品牌的产品,第一印象总是“印象不深”,“卖点不明显”,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卖点。而反观目前的第一阵营品牌,华为、小米主打拍照,OPPO强调设计和夜景视频和快充,vivo拿出了“变焦”摄影这一武器......

而中兴手机呢?有创新的产品无法被市场记住,大多数的产品没有明确的卖点和产品印象,根本无法形成用户记忆。

实际上,中兴面临的困境也是联想手机(非摩托罗拉)、酷派等“老牌厂商”所面临的困境,简单总结掉队的原因,莫过于“产品滞后”和“渠道失势”。 坏消息是,根据“马太效应”,本来就处于市场弱势方的品牌很可能会因为缺乏资源和竞争优势而进一步跌入低谷,最终被市场洗牌,虽然“逆转奇迹”不是没有出现的可能性,但终归是小概率事件。

对中兴手机来说,值得庆幸的两点有:集团内对智能手机业务仍有兴趣;此前累积下来的技术资源和渠道资源仍有一定价值。基于这两点,决定了中兴手机哪怕短时间内无法回到市场之巅,也能稳定地继续运作下去,韬光养晦、蓄势待发。

留给中兴手机的机会说多不多说少不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点击文章顶部雷 科技 头像,私信回复“搞机”,即可获得玩机技能合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92092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