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500亿!格芯拿下高通超大额订单,给中国芯片带来哪些启示?

价值500亿!格芯拿下高通超大额订单,给中国芯片带来哪些启示?,第1张

高通已同意从格芯的纽约工厂增加采购42亿美元的芯片,从而使其直到2028年的采购承诺达到74亿美元,大约500亿人民币。那这件事情能够给中国芯片带来什么启示呢?我觉得最大的启示就是中国企业要相互帮扶,订单要优先给国内企业,当前提是国内芯片企业有拿得出手的技术和产品。

高通给格芯大订单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美国芯片“内循环”会更明显。

最近一段时间关注芯片行业的朋友估计已经发现了风头不对劲,美国正在想方设法巩固他们在芯片行业的领先地位。这段时间有三个消息是值得大家关注的。第1个消息、美国正式通过了《芯片和科学方案》,按照这个环,未来10年美国将拿出超过500亿美元支持芯片制造业,另外还会给予很多税收优惠政策。按照这个方案规定,不论是美国企业还是国际一些芯片企业,在美国投资都可以获得丰厚的补贴,这对于众多芯片厂家的吸引力还是比较大的,在这种补贴之下,很多企业都有计划增加在美国的芯片投资,目前包括三星和台积电都有意在美国设置芯片制造厂。

第2个消息、前段时间全球光刻机巨头ASML的CEO曾经表示,假如未来美国要求停止向中国供应先进光刻机,那么他们将不得不停止向中国市场出口DUV光刻机。第3件事情、这段时间有媒体透露,美国可能禁止向中国销售用于GAA晶体管集成电路的EDA设计软件,据说美国总统拜登已经批准了这项禁令,该禁令已提交给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具体细节还在敲定中。这3个消息说明什么?说明目前美国正在加大对美国半导体产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未来美国不仅会在资金、政策上重点扶持美国国内的半导体企业,在供应链市场等方面肯定也会优先向美国企业倾斜。

所以我觉得高通给了格芯大订单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包括高通、苹果、 AMD等一些巨头都有可能将大部分芯片业务交给美国国内的芯片厂家来进行;另外包括美国其他企业在采购芯片的时候,也会重点考虑美国的供应商,比如采购美国国内芯片,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等等。一旦未来美国这么做了,他们将会吸引全球很多顶尖芯片厂家到美国投资,另外美国的一些半导体产业也会得到快速发展,从而巩固他们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领先地位。

从美国这种做法来看,对我国半导体产业来说,至少有2个方面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一、有必要扶植国产芯片。

当前中国半导体产业跟美国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在快速发展,未来肯定会给美国半导体产业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现在美国才会想方设法一边限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一边不断的扶持美国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对美国这种做法,我们完全可以参考他们的方式,可以通过资金以及税收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对国内半导体产业的扶持力度,当然这个扶持力度必须有针对性,那就是针对那些真正有实力,真正愿意攻克芯片技术难题的企业,而不是任何一家企业都随便可以享受。

实际上最近几年我国已经推出了很多扶持芯片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有一些漏洞,比如最近几年就有不少企业拉了业内几个名人成立一家半导体企业之后就开始对外忽悠,然后骗取补贴,结果有不少芯片产业园都烂尾了,这是非常深刻的教训。所以我们在推出芯片产业扶持的时候,一定要重点向那些高端产业倾斜,比如对那些能够攻过14纳米或者7纳米的半导体业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国先进芯片制程的进步。

第二、可以通过加征关税等方式提高国外芯片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

想要提高我国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力,除了要推出相应的扶持政策之外,还要通过市场手段去给予支持。目前国内先进半导体产业之所以发展不起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国内先进芯片市场基本上都被国外企业垄断,导致国内芯片厂家缺乏市场空间,没有市场空间他们的利润就少了,利润少了投入研发的资金自然就少了,投入研发资金少了,攻克技术的难度就更大了。所以想要让国内半导体产业有更多的生存空间,我们必须给你们创造市场空间,可以通过提高进口芯片的关税来扶持国内先进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另外国内的一些大型项目或者一些国企央企在采购芯片的时候也要重点给国内芯片企业一定的照顾,只有上下齐心,我们才能真正把先进芯片给搞起来。

Microchip是资本运作高手,自从其开始实施扩张性收购战略以来,不算小规模的技术收购,近年来已经陆陆续续收购了九家中等规模的半导体公司。根据与非网《2015大视野之Microchip:收购、扩张,迈进半导体行业的新常态》(简称“大视野之Microchip”),这九家是SST、SMSC、ZeroG、Roving Networks、Ident、Hampshire Technology、R&E Intenational、Supertex和ISSC,加上刚刚宣布8.39亿美元收购的Micrel,这道十全大补汤算是凑齐了。

半导体行业增长放缓,整个行业暗流汹涌,不少巨头之间频传绯闻,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收购或并购也不断涌现,Microchip对于收购运作则有自己的一套理念。据《大视野之Microchip》,“Microchip选择的是一条有机增长的道路,借助连续收购邻近市场中的中小企业来应对半导体行业增长放缓的趋势”,“在Microchip,对于运营良好、开价很高并且非常成功的企业,我们不会尝试收购。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希望收购那些商业模式失败、频临瓦解的公司,而是将目标锁定在介于这两者之间并且效率低下、资金不足或缺乏完善销售渠道的公司,如此我们便可以迅速改善这些公司的财务状况。”

这的确是极好的思路,Microchip紧盯市场上潜质不错的中小公司,在对方暂时陷入困境或遇到麻烦时伸手相助,实为巧取豪夺,但是看起来就是雪中送炭。而且严格控制收购规模,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收购是以9.39亿美元收购SMSC,不会出现贪多不消化的情况。通过收购Microchip得以扩大产品线、补充技术以及获得进入新市场的准入证,Microchip就像一条贪吃蛇,不断地吞下小玩家,身体不断地增长,会到有一天不消化吗?

我们先来看看Microchip收购Micrel会对Microchip造成哪些影响。

Microchip 2014财年总营收19.3亿美元,其中MCU产品占总营收约三分之二, 模拟、接口和混合信号产品线为4.28亿美元,占总营收22%,存储器占7%。Micrel2014财年总营收为2.48亿,Micrel的产品线均是模拟与混合信号产品。因此收购Micrel以后,只会对Microchip的模拟、接口和混合信号产品线有影响。

首先,线性和电源管理部分产品线重合度较高,两家将来整合以后有可能会丢失一部分市场。线性和电源产品线占Micrel营收的50%以上,包含DC-DC开关控制器和稳压器。Microchip的电源管理产品线则更丰富一些,除了与Micrel重合的产品线还有电池管理和电源系统监控芯片等,总体而言这个产品线的整合将会痛苦一些。

其次,Micrel的网络产品线将补强Microchip在网络方面的劣势,Microchip虽然也有以太网产品,但是Micrel在以太网方面优势更明显,网络产品占Micrel 2014年营收的21%,其车用以太网方案已经通过AEC-Q100认证,这将与Microchip的MOST总线产品形成互补,成为目前汽车信息娱乐系统总线最齐全的厂商之一。

最后,时钟与通讯类产品线将完善Microchip的产品线,尤其是时钟方面,此前Microchip只有实时时钟产品,而Micrel则能够提供完整的时钟产品线,从晶体振荡器芯片到频率合成器、时钟驱动器以及MEMS时钟均有布局,而且性能不俗,时钟与通讯产品很早就进入华为与中兴的供应链。Micrel的高速通信类产品主要有光纤方案和用于高速串行通信的时钟数据恢复(CDR)与SERDES芯片等。这些产品线并入以后可以使Microchip进入新的市场领域。

此外两家合对两家公司的代理商也有影响,据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类似富昌电子这种原来就是两家公司产品都做的代理商将获益,而单独代理Micrel产品的代理商则会受到冲击。

我认为,总体而言这不是一个一加一大于等于二的交易,双方在线性与电源产品上重合度较高,在模拟、接口和混合信号产品线的营收并不是两家营收的简单叠加。当然Microchip可以从其他的产品线与Micrel现有产品线组合方案中受益,例如自己的MCU与Micrel的网络芯片和时钟芯片搭售,而且减少一家竞争对手,从长远来看也是好事情。不过贪吃蛇的模式困难在于,当自己体型不断增大以后,再吃下这些中小公司所带来的规模效应会递减。

Micrel这家在1978年由Raymond D.Zinn等两人用30万美元创办的公司终将不复存在,这种选择对Zinn来说也许是痛苦,也许是解脱,在半导体整合不断加速的今天,Micrel的生存空间确实越来越小,恰如他接受采访时所说:“我们相信这次收购会最大化地实现Micrel股东的利益,也会带给我们的员工和客户超出期望的收益。”但是随后他话锋一转,“也将使Microchip有机会在营收上更上一层楼。” 将来整合是否成功,也倒不需要由Zinn来担心了。

Microchip的总裁兼CEO Steve Sanghi也许同样不需要担心,这种模式的收购对他来说已经轻车熟路,Micrel的两条产品线也对Microchip现有产品线形成良好的补充,Steve Sanghi说:“我们相信两家合并以后会带来极大的规模效应,并将提供交叉销售、组合报价的机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92154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