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和半导体行业的区别

光伏和半导体行业的区别,第1张

我从大学毕业后就就职于一家半导体生产企业,岗位是工程师。在这家单位我一直工作了将近8年时间。在第8年的时候我换了一份工作,背井离乡去了另一个城市,新单位所属的行业是光伏行业,也就是太阳能发电。一年后,因为个人的原因,我重新回到了家乡,又一次投入到了集成电路行业。

作为一个在半导体行业和光伏行业都曾有过涉猎的人,我乐于比较两个行业之间的优劣势,也希冀以这两大高新技术行业为缩影,折射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的发展现状。

严格上来说光伏技术可以算得上是半导体学科的一个分支,所以如果你是从半导体行业转到光伏行业,适应的时间比从其他行业转过来的要短的多的多。但是光伏行业又独立于半导体行业之外,因为它首先是新能源行业的一个分支,无论从最终的产品外形,用途还是其服务的终端领域都与半导体行业有着天壤之别。人们谈起光伏行业,更愿意强调的是太阳能发电是一种清洁可靠的新型发电方式,而不会有多少人在意其实太阳能发电的原理只是运用到了半导体物理中最基础的光电转换理论。在我看来,这更像是科学家在研究半导体物理时,突发奇想地,或者是不经意间地,想出来的点子。因此其技术复杂度还远不能与半导体行业相媲美。当然术业有专攻,近些年光伏行业也在不断挑战更高的技术壁垒,研究的方向也涉及到从上游晶硅到下游组件生产乃至最终的发电成套。所以单纯地讨论光伏行业和半导体行业孰优孰劣并没有太大意义。

单从发展前景来看,光伏行业可以算得上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几个“朝阳产业”之一。当今世界,能源紧缺是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严峻问题,光伏行业可谓是顺应形势而生,太阳能“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可谓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好的馈赠之一,没有理由不好好利用,况且光伏产品符合人们对于新能源的几大要求: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因此它能取得广泛的关注也在情理之中,在过去的20年间,光伏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其中以中国大陆的光伏行业发展最为引人注目。

事物都有两面性,在光伏行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违背规律的现象和全球性的不平衡,主 要表现在:

1,人们在谈及太阳能发电时,往往夸大了最终的光伏产品组件的清洁无污染性,但有意无意地却都选择性忽视了以下事实:在整个产品生产链中,从上游的多晶硅生产到中游的电池片,都是一个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过程,由于工艺的不成熟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违规排放污染源的现象屡见不鲜。和半导体产业相比,虽然光伏行业生产使用到的气体、酸、碱等化学品种类要少一些,但是其对于污染源排放前的处理还很不规范。这一切都使得这个头顶着“清洁能源”光环的行业显得严重名不符实。明知污染严重,然而中国各地的光伏产业园仍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最高峰时全国单生产电池片的厂家就有1000多家。究其原因,众所周知就是背后的经济利益在推动。因为在光伏行业曾经的巅峰时期,由于欧洲国家政府对光伏发电的大力支持,使得中国国内生产商的订单源源不断,厂商的利润率高的令人咋舌。高利润带来了高税收收入,因此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资时也几乎完全忽视了背后的污染,这也埋下了一定的隐患。2011年晶科新能源的污染事件终于让人们开始警醒,也让普通民众开始关注这个行业背后存在的污染真相。

2,各地一拥而上的过度投资显然已经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客观上来看,各地的投入和支持使得中国涌现了一大批在世界上都位列前茅的大型光伏企业如英利、赛维、尚德、天合光能等等,这也使得中国在光伏领域取得了在其他行业少有的世界领先的行业地位。但是大部分的投资显得功利性太强,目的性单一,缺乏高瞻远瞩的目光。由于不像半导体那样动辄十几二十亿的投资,投资一条小型的光伏电池片生产线往往只要上千万,但其收益率以及资金回收周期远优于半导体行业,极好的迎合了资本逐利的本性,这就导致很多资金从其他领域纷纷涌入,甚至连很多江浙一带原本是从事传统行业的私营业主也打破脑袋想要进入。但是这些人都忽视了一个问题:光伏市场的面还不够广,在国内市场没有充分打开的前提下,只有过度依赖欧美市场,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所有中国企业都在分食同一块大蛋糕,由于选择面越来越广,欧美国家有了更多的底气与中国企业谈判,定价的话语权完全掌握在别人手里,而中国的企业能做的只是内耗。当然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更严重的是,由于对欧洲市场的严重依赖,所以当欧洲出现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时,我们的企业似乎完全没有了招架能力。2011年年中开始,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一些欧洲国家就纷纷宣布将不再对光伏上网提供补贴,这也使得欧洲的订单锐减,美国却在这时候落井下石地提出了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倾销反补贴”的所谓“双反”诉讼(另据了解近期欧洲国家也仿效美国提出了双反诉讼),反观国内市场却迟迟未能打开,这一切都使得整个光伏行业彻底陷入了有史以来最深的谷底。在这样的背景下,之前过度投入所导致的产能过剩效应很快显现,一些本来就是投机大于投资的小企业,因为没有技术上的优势,很快就面临了没有订单的困境,光浙江就有三分之二的小企业早早倒闭。大企业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在景气时期盲目的产能扩充竞赛,终于到了秋后算账的时候了。据悉目前排名靠前的几大光伏巨头的资本负债率最少的也在50%以上,赛维LDK的负债率甚至已经超过100%,到了崩盘的边缘。这一切的恶果,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归咎于当初热昏了头的投资。

3,光伏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全球不平衡性。之所以说是全球不平衡,是因为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链上中游都集中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而真正最终的无污染的清洁应用大部分都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所以虽然中国的光伏企业在这一轮光伏大潮中收获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真正获益的无疑是欧美国家,因为他们巧妙地将污染的源头转移到了中国,而将真正的清洁能源带到了自己国家,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这些静静地躺在山坡上或是屋顶的光伏组件将为这些国家带来源源不断的电力,而他们为此付出的仅是一张支票。而作为产品输出国的中国,他们的居民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不得不面对火力发电厂里冒出的浓烟。这种不平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被打破,因此需要我们去深思如何去转换思路打破这种不平衡。

尽管中国的光伏行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但危机也何尝不是机遇。有人认为,光伏行业危机反而给了整个行业反思和洗牌的机会,淘汰落后产能,整合优质资源是当务之急。此外危机也催生了光伏巨头们对于新技术研发的更大关注和投入,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光伏企业们逐渐意识到,只有研发出更高发电效率的电池组件,才能占领市场的制高点,才能存活下去。这种技术上的竞争是政府乐于看到的,这也更符合这个行业的发展规律。国家也注意到了光伏行业存在的困境,尽管在光伏行业的最高峰时,国家已经发出过了警惕光伏行业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的警告,但是当时没有多少人响应,现在这个时候光伏企业确实需要国家的帮助了。在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的目标,这也算是给飘摇中的光伏行业送去了一丝希望。所有光伏企业都在期待着。我也一直在关注着这个行业的新动向。不管怎样,光伏行业始终是一个前景光明的行业,现在经历的一个阵痛期只是它必然会经历的一个阶段,只要度过了这个艰难的时期,必将重新焕发生机。

说完了光伏产业,我再来说说我更为了解的半导体行业,也叫集成电路产业。这个行业也分上中下游,所不同的是上游是集成电路设计,这一点是光伏行业所没有的,光伏行业的所谓上中下游,纯粹是针对于生产而言。中游是芯片生产,下游是封装测试,中下游都偏向于生产制造,所不同的是芯片生产的技术含量更高。本人不才,没有能力进入要求更高,待遇更好的设计类企业,而是从事的是中游芯片生产相关的工作。

半导体芯片的生产过程与光伏产业中电池片的生产颇为类似,都是在硅基片上(也有一些光伏电池片不是以硅片为基础的,但不是主流)掺入一些杂质,然后对硅片进行一些处理,利用硅这种半导体的特性,实现各种电学表现。所不同的是,光伏电池片的处理工艺较为简单,往往10几个步骤就可以完成整套流程的生产,而半导体芯片的生产工艺要复杂的多得多,往往一颗芯片的生产步骤要多达几百上千步,可以说两者不是在一个数量级上的。而且半导体工艺的复杂程度之高,对产品和环境要求之苛刻,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之严格,涉及到的相关学科之多是光伏行业远远不能比拟的。这里面的细节无法用一片短短的文章就可以细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了解。

正是因为有了以上特点,半导体行业的软硬件投入是十分惊人的,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它也可以算得上是“有钱人玩的游戏”。当下投资一个8英寸芯片厂所需要的资金在10亿美元左右,而投资一个12英寸芯片厂所需要的资金则将高达30亿美金。这远远不是一般投资人可以承受的。半导体行业对于电子工业来说是源头,因此历来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针对其投入大的特点,一般各国政府都会以各种形式的补贴来表示支持。

虽然投资巨大,但是半导体行业的利润率却远远不及巅峰时期的光伏行业。事实上,半导体行业也曾有过辉煌的年代。在20世纪70年代,当台湾张仲谋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以纯晶圆代工模式为主的半导体工厂台湾积体电路有限公司(台积电)时,半导体工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这种全新的模式解放了设计公司,因为他们无需再烦心于要投入巨资建立生产线,却又没有足够的量而导致机台利用率低的窘境,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订单源源不断。当时台积电的利润率大概与光伏行业相似,员工的待遇也是惊人的好,曾有年终晚会抽奖送出一亿元股票的故事。当年台湾年轻人都以进台积电赚大钱为目标。在台积电取得了巨大成功后,半导体代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在台湾地区出现,继而也发展到了世界其他国家,这也必然使得市场被分摊,各家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因此利润率的下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从这点上来说,半导体行业也曾经历过和光伏行业目前所面临的一样的历史阶段。但两者在相似中又有一些本质上的区别。

首先半导体行业由于前文所讲到的原因,从一开始就注定它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因此投资这个产业必然是慎之又慎的,必然是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后的决定,而生产工艺的复杂性使得客户,也就是设计企业,不会轻易地转换供应商,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风险。这里再稍稍补充介绍一下,其实对于上游的相关设计企业来说,如何尽快将产品推向市场,占据市场先机是他们一直要考虑的问题,否则就很难在市场上立足。因此选择一个好的晶圆厂作为合作伙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一旦这种合作关系稳固下来,就说明晶圆厂已经根据设计企业的要求做了从投片到最终出产品中间几百乃至上千道工艺的调试,保证了每一道工序都符合要求,这个过程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有的甚至要花几年的时间。因此如果突然中途更换合作伙伴,则意味着所以一切都要从头再来,而且还要背负着结果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风险。这对于以市场时机为导向的设计企业来说,将是灾难性的。而光伏行业的门槛低,除了几家光伏巨头之外,其他各家公司的背景可谓鱼龙混杂,产品技术相对简单,几乎每家的产品都没有太大的差异,工艺调整起来也没有那么复杂,因此客户更换供应商也更容易,这也是为什么光伏企业容易倒闭,而很少听到半导体企业特别是半导体晶圆制造厂倒闭的案例。

其次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说,半导体行业作为电子工业的源头,目前为止还没有其他可替代品,因此它的地位是稳固的,半导体产业通常都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中国大陆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晚,但是政府的重视程度却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虽然和半导体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在国家的强力支持下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也涌现出了像中芯国际这样世界级的大公司。当今正是各类电子产品层出不穷的年代,全球各大厂商如苹果,三星等公司推出的各类新潮产品不断这吸引着消费者的眼球,各种新技术推层出新,这也推动了半导体工业的发展,因为电子产品中最核心的各类芯片就是源自于半导体工业,这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之一就是著名的半导体大厂英特尔。个人认为如果没有英特尔生产的CPU,世界的发展速度将至少减慢30年。半导体工业的发展也始终遵循着著名的摩尔定律,从当初的4英寸、6英寸,8英寸发展到现在的12英寸,18英寸,工艺节点也从0.25微米,0.13微米发展到了90纳米,45纳米,22纳米,并且还在向更高的原子级别迈进,除此之外,一些新技术如石墨烯等也如小荷初露角,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半导体仍将持续发展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更新的技术出现。而反观光伏行业,虽然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很有前景的行业,但是它并不具备半导体行业那种舍我其谁的行业地位,换句话说,光伏行业并不是新能源替代旧能源的唯一选择。除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核能以及近来比较热门的页岩气等都是比较有前景的能源。因此光伏行业如果想要脱颖而出,必须体现出技术优势,成本优势,环保优势,效率优势。而这些恰恰确实光伏行业目前所缺乏的。因此,如果不是欧美国家的巨大市场需求,以及日本地震对于核能的打击等一系列原因,光伏行业在中国的发展绝不会这么迅猛。高速发展掩盖了原本应该作为行业基石的技术的薄弱性,因此当受到猛烈冲击时,光伏行业外表光鲜亮丽的大厦崩塌离析也是必然的。

这两年来,光伏市场又火了,如今这把热火还烧到家电圈,吸引了包括格力、TCL、创维等一大批企业的纷纷加码,这到底又是为什么?

孔余||撰稿

又是光伏,还是光伏,太阳能光伏怎么又火了?

对于很多家电企业来说,对于光伏产业并不陌生,也不意外。进入无补贴时代的光伏产业,从2020年开始再度因为成本实在太便宜了、涉及各国的能源安全,以及与气候变化的强相关等特点,再次于市场走红。由此还吸引了格力、TCL、创维等一大批家电企业的参与和推动。

早在10年前,太阳能光伏产业尚德与赛维两大“难兄难弟”的故事还没有完全被人遗忘,如今这一产业却再度火爆。那么,当前一些家电企业进军或布局光伏产业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家电圈相信,接下来还会有一大批企业进军光伏产业,那么他们到底在争夺什么?未来的光伏产业,来自家电行业的这些企业们又能否如愿以偿?

这些年,外界看到家电企业的多元化,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家电主业不行了,企业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其实,很多人还忽视一个重要的拐点,就是众多家电行业的头部企业们已经从过去的一家企业变成一个平台,他们现在的一系列多元化业务扩张,表面上是寻找新的业务支点和规模及利润的增长点,本质上则是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平台化资源能力的全面释放和引爆 。

换个角度看家电企业的多元化扩张

海尔、美的、格力、海信,这些中国家庭“耳熟能详”的家电企业,如今已不只是属于家电行业的企业了。跟松下、飞利浦、博世、西门子等外资企业一样,当年他们虽然凭借家电业务崛起,品牌也是因为家电产品而变得有知名度,但如今却不只是“家电企业”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TCL 科技 、格力电器、创维集团等诞生于家电行业的知名企业,为何在最近一年多来突然频频加码太阳能光伏业务,大家或许就会有新的答案和思考:

首先,不只是简单地为了追求营业规模和利润的增长,在家电之外建立新的业务增长点。事实上,这些年来很多家电企业都在进行多元化扩张,有的转型 科技 集团,有的转型商用业务,有的转型园区运营商等等。本质上,都是基于企业自身经营战略和能力的一种辐射。

同时,无论是格力电器,TCL 科技 和创维集团,如今面向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扩张,都不会像10年前甚至更早时间那样,盲目追求“什么热做什么、什么火造什么”。而是一定要与企业现有的资源、平台和能力进行对接和打通。毕竟,有了从0到1的基础,再从1到100突破,成功概率就大一些。

再者,对于任何家电企业来说,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多元化扩张都只是企业发展和经营的一种手段。选择多元化业务的第一标准,就是进行企业综合能力的覆盖和有效资源的辐射,而不是短期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从行业型企业向平台型企业的晋级

早在多年前,以海尔、美的、海信、长虹、TCL为代表的家电行业头部企业们,就开始启动了一轮由行业型企业向平台型企业的转型与晋级。简单理解,就是这些企业不满足于家电等产品的打造,而是基于企业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孵化新业务、新公司。有的企业甚至提出了要打造2家、3家世界500强企业。

具体来看,就可以发现更多的逻辑所在:早在多年前,格力电器就开始布局太阳能光伏(储)空调,可以说与太阳能光伏行业建立比较密切的联系。如今,格力电器终于在时隔5年后入主银隆新能源,成为这家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未来格力电器不只是在新能源 汽车 ,包括新能源储能,以及太阳能光伏等方面,都会有相应的业务布局和扩张。当然,这是否会成为格力电器新的业务增长点,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最新公布的创维集团半年报,首次披露创维于2020年进入太阳能光伏产业后,于今年上半年就收获8.29亿元的业务营收。家电圈获悉,创维光伏业务目前主要面向家庭用户市场,构建家庭的太阳能光伏电站,未来还将逐步开拓工商业光伏、用电侧综合智慧能源管理等。不过,光伏目前在创维集团旗下的多媒体公司,应该是想利用电视原有的电视经销商渠道,直接面向用户进行推广和销售,也是联手传统电视经销商一起转型。

TCL 科技 则是于去年通过收购并控股中环股份,从而切入太阳能光伏产业。不过,与其它企业不同的是,目前中环光伏业务更多还聚焦于产业链上游,并没有涉及光伏下游的产品模块和方案运营。中环股份对于TCL集团来说,除了收获来自光伏产业的稳定增长空间,其中光伏材料的硅片还是芯片的重要原材料,这也打通并连接TCL半导体芯片的产业逻辑。

对于格力电器、创维集团以及TCL 科技 来说,选择进入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各自的目标和路径或许各不相同,但也有相似之处:首先,能力和资源的覆盖,与现有业务可以形成一定的关联、协同性;比如,格力电器与银隆新能源不只是在光伏储能、光伏太阳能、光伏中央空调产品上,包括在智能制造、机器人,以及新能源 汽车 等品类上,可以实现客户资源、渠道资源共享;同样,创维光伏业务被放于多媒体业务体系,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量;

其次,业务的前瞻性发展空间和经济与 社会 价值双协同。赚钱的行业有很多,太阳能光伏并不新鲜,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引爆过一轮。如今再次于中国市场走热,关键还是在“碳减排”、“碳中和”的国家政策和全球能源环境下,让很多企业既看到产业的发展前景,又看到企业 社会 责任和商业价值协同引爆。比如说,TCL 科技 收购中环就打造了企业全新业务板块,不只是光伏等新能源,还有芯片半导体,这些都是解决“卡脖子”技术关键。

再者,任何企业的多元化扩张,最终还得考虑中短期的经济效益,毕竟当前家电业务对于很多头部千亿级,甚至五百亿级的集团型企业来说,可增长空间相当有限。必须要提前布置新的业务。比如说美的有机器人及自动化、新零售、医疗、核心部件等新业务,海信还有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业务,此外海尔多元化扩张业务体系更多、更广,对于企业来说这些业务跟光伏一样,解决的是未来业务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旦企业凭借某一项或者多项业务“做大做强”之后,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巩固现有的主业”,而是如何进行实现“经营主业和经营规模的稳步做大”。这不只是中国企业发展经营模式,而是全球各国众多企业的共同选择。所以,很多诞生于家电行业的头部企业,现阶段虽然家电业务的占比仍然不小,但是他们对于未来一系列新兴业务的布局,却是势在必行,也是水到渠成。

再回过头去看看西门子、松下、飞利浦等一系列外资企业,或许我们对于中国家电企业当前的多元化扩张,就有了更深入理解和洞察!

====

家电圈:覆盖产业面广阔、内容专业、观点鲜明的价值分享平台。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1.Telechips

最早从事平板这个产业的人,基本上都是从MP3,MP4转过来的,在大家看来,所谓的MID,只是一个大号的MP4罢了,所以那时,手机行业的,Portable DVD行业的等等,大家都没进来的意思。那么,作为MP3,MP4时代,曾经独领风骚的重要的芯片原厂之一--Telechips,就登上平板这个舞台了。

2010年年初,IPAD才刚刚发布,那时的平板产业,还是一个混沌未开的状态。现在业界人都知道的亿道数码,其实是在2010年通过做基于Telechips平台的平板,一举成名的。在那之后,很多人跟进,包括现在白牌市场最有影响力的方案商-品网,2011年上半年,其实还是在折腾Telechips。

Telechips基于芯片优势,开了一个好头,但是毕竟是韩国公司,本土服务太差,2011年推出的芯片,问题点又比较多,随着瑞芯微,全志等本土芯片起来,就彻底没落了。

到了2012年,除了益光(曾经也是MTK平台下,在平板行业,出货量最大影响力最大的方案商),出了几百K基于Telechips的平板,还有另外一家,盈方微旗下最大的方案商-赛维天创,折腾了一下Telechips方案之外,加上同期一些TV dongle,就再也没下文了。

2.Freescale

MP3,MP4时代的芯片霸主之一Sigmatel,被Freescale收购了,借此机会,Freescale也进入了平板这个市场。但是毕竟是美国公司,本土服务差,芯片价格也高,到了2011下半年,基本上就听不到什么声音了。最后一次有印象的,是在2012年上半年,一个朋友告诉他,他那边还有8K Freescale芯片的库存,10USD/PC,但是很难清出去了。

3.Ti

Ti也是美国芯片巨头,作为芯片原厂,应该从来没有想过进入平板这个市场,但是依然有好事者,做了一些基于Ti平台的方案,影响力微乎其微,就此略过。

4.nVIDIA

nVIDIA可能大家不太清楚,但是提起英伟达,大家就应该有印象了。芯片规格较高,研发难度较大,追求利润,一直走的都是高大上的路线。在品牌市场,和小米合作密切,在白牌平板市场,最大也最有影响力的合作方,一家是高飞,一家是天鹏盛,都是规模实力很强的工厂,可惜一家欠数十亿跑了,另外一家,也在去年倒闭了。作为芯片原厂,英伟达在白牌平板市场,也几乎没有什么作为。

5.Samsung

三星自身太强大了,白牌平板市场,似乎从来都瞧不上。有人就基于和三星内部的关系,开发了基于三星PV210的方案,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2家公司,美赛达和友坚恒天。美赛达在做车载导航领域,曾经很出名,公司也很大,但是基于三星平台的方案,一直都不能量产,反而是另外一家,靠做三星开发板起家的小公司-友坚恒天,在2011年上半年3~4月份,率先推出了白牌市场第一款基于cortex A8架构,带电容式触摸屏的可以量产的方案,当时一块PCBA,卖到了400左右,并且是不含flash的--采用坑爹的内置TF卡设计。(现在配置更高的,四核的,512MB,4GB,才70左右)在那之后,间或有一些三星方案的消息,但是基本上,已经没什么影响力了。

就是下面这款:

6.君正&华芯飞

作为老牌的本土芯片厂商,君正大家应该都知道。但是深圳平板这个领域的,少有听到君正的声音,倒是华芯飞,大家或多或少接触过。百度百科里面的资料显示,君正和华芯飞的关系是华芯飞是做系统方案的,他采用的是君正的SOC芯片,这样就好理解了。同Telechips一样,从MP3,MP4时代转战过来的君正,在2010年也抓住了第一波机会,取得了一些成绩。而在2012年,随着竞争的加剧,不管是君正,还是华芯飞,都快速淡出大家的视野了。

现在君正转战可穿戴设备,inWatch,果壳,土曼,包括品网旗下的易连汇通等等,都在开发基于君正平台的智能手表,开了很好的头,希望后面,也能走好!

7.Marvell

很多人可能是基于这次香港展,才真正知道marvell。其实早在2010年下半年,就有基于marvell平台的平板方案了。当时我所在的公司,和广州一家联合起来,为长城集团开发了一款平板电脑,可惜问题多多,最终只是出了几百台机器而已,后面就没声音了。然后过了2年,到了2014年,又折腾了一把,联合桑格尔为昂达出了一款4G平板(方案可能是亿道出的),依然没量。今年香港展祭出7寸1+8GB配置44.9美金的最低价,是无奈之举,还是最后挣扎?

8.安凯

这是广州的一家公司,一般人可能都不知道。2010年年底的时候,我所在的公司,刚刚出完200K基于威盛8505的7寸小笔记本电脑,这时刚好客户需要降低成本,彼时,刚好安凯的人找过来了。抄了威盛那款板型,可惜问题点很多,最后也不了了之了。

9.中星微

这家公司,在白牌市场,曾经小有名气,在2011年的时候,也率先推出了cortex-A8架构的芯片VC0882,比后面的全志都要早。旗下的方案商,主要是发掘科技,现在还活跃在平板领域,据传品网的老板曾经找过中星微那边,希望能够合作,但是被无情的拒绝了。后面的发展似乎就印证了和马云有关的那条广为流传的段子---“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后面,在全志的快速崛起过程中,中星微就彻底没落了。我最后一次听到中星微,是在一家集成商那里,那边的老板告诉我,中星微VC0882还有不少库存,有现成的Q88,86V的方案,价格很有优势,让我们也帮忙推推,当时我就笑了。

以下,是模仿友坚恒天那款板型,基于VC0882推出的方案:

10.NEC

NEC,也叫瑞萨。日本公司,本土服务更差,而芯片开发的难度也比较大,一般的公司也做不了。旗下最大的方案商-零距,曾经也风光过一阵,但是最终,还是淹没在白牌洪流之中了。

11.新岸线

有很好的政府背景,过去几年,一直都在四处参展,但是都没有成熟的产品推向市场。直到2012年,双核A9的芯片-NS115终于出来了,旗下最大的方案商,就是上面提到的“零距”了。由于芯片本身的缺陷以及错误的市场策略,基本上也没推广起来。于是转战TV dongle了,市场上能听到声音,但是也没什么量。

再后面的事情,就是“零距”没了,接着到了2013年底,外界传闻,新岸线NS115还有约3KK的库存,为了清理,拉了几家工厂竞标泰国教育平板专案,最终中标的有2家--辰星通和东莞浩群,一家出货比较顺利,另外一家就很惨了,这里也略过不提。

现在留在大家印象中的,可能就只有如下这款TV dongle了。

12.联芯

这是大唐电信旗下的公司,主推基于TD-SCDMA,TDD的通讯芯片,之前在低端智能手机方面,和中华酷联都有合作。2013年的时候,在深圳开了一场盛大的新品发布会,想把手机芯片强推到平板领域,那时我笑笑也就走了,不了解市场,盲目进来,怎么可能会有机会呢?

最后一次见联芯的朋友,是在2014年,也许是因为库存压力,他们把一颗4核3G芯片LC1913,当2G芯片去处理了,看似滑稽的做法,背后透出了太多无奈。我们都知道深圳白牌平板电脑,80-90%是出口到海外的,那么基本上TD-SCDMA在绝大多数国家,是无法使用的,所以这颗芯片,在海外基本上只能当2G芯片使用了。

对于联芯平台,深圳白牌市场有些名气的方案商,譬如瑞芯微旗下的泽迪,譬如炬力旗下的文晟,都有在折腾,最新的消息是文晟在车载领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

希望借由和小米合作的契机,能够再度发光吧!

13.盈方微

这是上海的一家芯片商,2014年成功借壳上市,而其在白牌平板市场,曾经也风光无限。最著名的是一款10.1寸,名曰“飞触”的平板,在国外叫“superpad”,其在亚马逊网站平板类别,2011年3月上旬,销量荣登榜首。

这款机型,最大的特点,就是带有一个大的RJ45网线接口,当时的出货方卓尼斯,一时声名鹊起。这款机型的影响力非常大,后面基于全志,瑞芯微,amlogic等等平台的机器层出不穷,所以衍生到了“飞触十代”。

另外一款,就是仿威盛大公模713,---一款7寸平板。但是处于芯片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很多厂商,接了基于威盛平台的这款订单,但是威盛8650缺货,于是乎,盈方微这款就成了最好的替代品。在2012年底,最后2月份出货将近1KK,当时这个出货量是非常大的。

自那以后,盈方微的芯片断层,慢慢也淡出平板这个市场了,后面转战TV BOX领域了。而这2家公司,卓尼斯倒闭跑路了,赛维天创则和另外一家MTK方案商“长今宏鑫”合并为“华强鼎尊”,就此没落。

14.Amlogic

提起Amlogic,也就是晶晨,应该没人不知道,在深圳白牌平板市场,也曾掀起过不少的风雨。单核A9芯片M3,双核A9芯片M6,低成本双核芯片MXL/MXS,都是业内第一家出来,但是却都是悲剧收场。它们看到了趋势,但是也许由于决策层是在美国,自始至终都没有强有力正确的市场策略,最后驾驭不了趋势,每次都匆匆收场。

平板芯片里面,最悲情的英雄,莫过于如此了。现如今离开了平板行业,死守TV box领域,今年又在开拓电视领域,希望能有所突破吧。

15.炬力

曾经是MP3时代的黑马,但是由于内乱,导致核心员工出走,出去成立了boxchips,也就是后来平板行业另外一批超级黑马“全志”的前身。在平板这个行业,炬力进入太晚,后面的市场策略也一再失误,只知道杀低价,尽管很拼命,推出了7013,7023,7021,7029,7039等等芯片平台,但是也没取得什么战绩。

这么几年我对他们的评价一直都没变,“炬力的优点是敢杀低价,炬力的缺点是只会杀低价”。他们现在也转战TV BOX及智能穿戴领域,希望能够东山再起。

16.威盛

作为平板行业内曾经的霸主,威盛的离去,不禁让人唏嘘不已。在2010年的时候,基于威盛平台的小笔记本,出得非常好,而在2012年,其出货量应该也占到了整个白牌市场的60%。在早期,威盛推出的turn key方案,直接对接工厂,让工厂快速出货,让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也就是这种模式,让威盛旗下几乎没有什么有实力的方案商,最终在芯片升级换代延误中,在客户对产品品质要求更高,外观要求更漂亮,产品种类要求更丰富的大背景之下,也彻底断送了自己的平板之路。

再厉害的老大,也需要一堆的兄弟,在背后支持帮助,否则只能是孤掌难鸣,难成大器。回首往事,历历在目,纵万丈豪情,在平板领域,对于过往的芯片玩家,也是英雄末路。

环顾四周,血海无数,拔倚天屠龙,在血腥战场,对于留存的芯片战士,茫茫不知归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平板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对于那些随风飘逝芯片厂家们,过去这几年日日夜夜,你们承载着我们曾经的梦想,寄托着我们曾经的希望,只是没能实现我们曾经梦到的荣光,就让这一切,也都随风飘逝吧!

期待着你们,期待着我们,期待这大家,在各自新的领域,都能够再次焕发光彩吧!

前方,路途并不遥远,希望,就在转角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92210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