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公司背景,战略管理?

英特尔公司背景,战略管理?,第1张

英特尔公司( Intel Corporation )

网址:http://www.intel.com

英特尔公司(Intel Corporation)(NASDAQ:INTC, 港交所:4335),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圣克拉拉。由罗伯特·诺宜斯、高登·摩尔、安迪·葛洛夫,以集成电路之名(integrated electronics)共同创办Intel公司。现任经营高层是董事长-克雷格·贝瑞特及总裁兼执行长-保罗·欧德宁。

英特尔公司在随着个人电脑普及,英特尔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设计和生产半导体的科技巨擎。

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它成立于1968年,具有35年产品创新和市场领导的历史。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这一举措不仅改变了公司的未来,而且对整个工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

创办起源

1955年,“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离开贝尔实验室创建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并吸引了许多才华年轻科学家加入,但很快,肖克利的管理方法和怪异行为引起员工的不满。其中被肖克利称为八叛逆的罗伯特·诺宜斯、高登·摩尔、朱利亚斯·布兰克、尤金·克莱尔、金·赫尔尼、杰·拉斯特、谢尔顿·罗伯茨和维克多·格里尼克,联合辞职并于1957年10月共同创办了仙童半导体公司。安迪·葛洛夫于1963年在高登·摩尔的邀请下加入了仙童半导体公司。

由于仙童半导体快速发展,导致内部组织管理与产品问题日亦失衡。1968年7月仙童半导体其中两位共同创办人罗伯特·诺宜斯、高登·摩尔请辞,并于7月16日,以集成电路之名(integrated electronics)共同创办Intel公司。而安迪·葛洛夫也志愿跟随高登·摩尔的脚步,成为英特尔公司第3位员工。

在安迪·葛洛夫的口述自传中表示,如果以他是公司第3位员工的角度来看,他是“英特尔创办人之一”。但若以所有权来说,因未受邀1美元价格购股,而是以首位自愿加入员工。

多核心处理器与未来发展

2006年9月6日Intel宣布重组架构及提出节流方案内容,在2007年中前裁员1万5千人,把员工总人数裁减至9万2千人。9月7日,英特尔公司宣布推出博锐技术。[4]11月14日,英特尔公司宣布推出面向服务器的至强5300处理器和面向台式机的酷睿2四核处理器至尊版。[5]2007年,英特尔宣布将会重返图形芯片市场。第一款产品会命名为Larrabee。在ATI和3Dlabs的出售过程中,英特尔得到了大部分3Dlabs工程师和部分ATI的工程师,该产品就是由他们设计。有人担心缺乏驱动程序的配搭,显卡效能不能有效发挥。Larrabee能运行万亿次运算,在首发时可能会有24至32个核心,次年升级到48个。开发者可利用英特尔提供的Ct编程模式,去发挥Larrabee的功能。Ct编程模式建基于C语言和C++语言,会分配工作到不同的核心。

行销概念与口号

intel inside

1989年4月,技术助理-丹尼斯·李·卡特认为英特尔的微处理器80386无法取代80286,主因是终端消费者不会想要80386所提供的强大运算能力,卡特认为必须直接说服80386微处理器才是终端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之后再葛洛夫的支持下,卡特在丹佛市报纸广告登上将286黑体字画上红色“X”,报纸下一版面即出现386并引用文字说明它的优点,此广告随后在全美报纸登出,并带动80386销售量。

卡特认为:“我们希望处理器在电脑中占有更显眼的位置,她极为重要却看不见,人们不知道微处理器的存在,它们不认识我们。”“英特尔需要一个品牌,品牌名称不会是386或是486,数字不能登记为商标。”,卡特主张针对终端消费者提出完整行销计划-“intel inside”,他希望打大众广告也和电脑品牌合推广告,也是就是说电脑商如果广告中包含“intel inside”以及其生产的电脑中也贴有“intel inside”贴纸,英特尔愿意分摊广告成本。另外当广告和电脑出现英特尔的品牌可能会造成资讯混乱,冲淡自身品牌价值,所以在“intel inside”中的intel写的样式和公司正式商标不同。此计划于1990年4月展开,直到2005年5月,欧特里尼担任执行长调整组织架构及推动配套行销再造工程为止。

企业成长过程就是企业战略不断变革的过程。成功管理企业战略变革是企业实现可持续成长的必要条件。本文将结合国外知名企业的战略变革实践,分析成功管理企业战略变革的五种共同行为,为中国企业战略变革提供启示。 随着当前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环境不确定性急剧上升,我国企业正面临战略变革的严峻考验。企业成长过程就是企业战略不断变革的过程。一个能够实现可持续成长的企业,肯定能够成功地管理战略变革。正如著名企业家张瑞敏所说:“企业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战略转移的阶段性连接,旧的战略不断地、不失时机地被新的战略替代,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达到新的高度,赢得长期持续发展。”因此,对于我国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分析如何成功管理企业战略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成功管理企业战略变革有五种共同管理行为:第一,建立具有强大的战略能力的最高管理者为核心的战略变革管理团队第二,全面、科学评估企业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选择适应性的企业战略变革模式第三,在战略执行过程中,能够协调新战略和各种组织要素及阶段性实施绩效的动态关系第四,有机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变革第五,培育和优化企业战略学习机制。本文将结合国外知名企业的战略变革实践,做出分析。 一.建立具有强大的战略能力的最高管理者为核心的战略变革管理团队 企业战略变革管理是一项难度大、历时长的复杂管理工程,因此需要组建战略变革管理团队。这个团队的灵魂人物是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具备强大的战略管理能力,将为成功管理企业战略变革奠定坚实的领导力基础。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能力体现在以下内容中。 1.战略制定能力 (1)深刻理解企业优势和企业劣势。李·艾科卡在被福特解除职务后的极短时间内,敢于领导克莱斯勒发起战略变革,是因为沉浸汽车业几十年的职业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克莱斯勒公司的优势和劣势,坚定了拯救它的信心。 (2)准确识别行业竞争规则的演进趋势。Intel的第三任首席执行官安迪·格鲁夫能够使英特尔从一个二流的存储器公司成为微处理器的霸主,重要原因之一是格鲁夫准确地预测了PC机将成为信息革命潮流的中心,芯片将成为半导体行业的竞争焦点。他在这个观念未盛行时,就早早采取塑造Intel未来的行动。 (3)确立清晰的战略意图和企业愿景,引领新的企业战略。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在创办索尼公司时,就立下这样的战略意图:通过50年时间的奋斗,使索尼成为世界性的家喻户晓的品牌,彻底摆脱日本产品作为质量低劣的电子产品代名词的不良形象。格鲁夫在1986年为Intel建立“英特尔,微处理器公司”的新愿景,领导它全面退出存储器业务,进入微处理器业务。 (4)采取开放式、参与型的战略形成方式。国际著名助听器制造商--丹麦Oticon公司的首席执行官LarsKolind、法国Flair有限公司总经理、美国国民半导体公司CEO吉尔·阿米里奥等在领导各自的企业战略变革时,充分吸收各层级管理者、部分普通员工、外部专家组成战略变革管理团队,实行民主的战略决策方式。 2.战略执行能力 (1)坚定不移地支持和推进新战略,做实施新战略的模范。企业家的言行一致在员工中起到示范和扩散作用,容易使他们在战略变革中找到中心参照物。世界著名零售企业--美国西尔斯公司首席执行官ArthurMartinez、荷兰飞利浦公司首席执行官JanTimer和Intel公司首席执行官格鲁夫是这方面的典范。格鲁夫还称之为“乱中求治”。 (2)积极重视管理沟通。格鲁夫每天花两小时来处理世界各地的人发来的电子邮件,在领导Intel1991-1995年的战略变革时更是加强了这项措施。 二.全面、科学地评估企业所处的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选择适应性的企业战略变革模式 根据企业战略变革原因、企业战略变革目的和公司战略d性,可把企业战略变革模式划分为四种:反应性、预测性、能动性和超越性。反应性模式由环境变化或企业经营危机引发,并意在跟随竞争规则预测性模式受企业愿景变化的影响,并意在做竞争规则预测者能动性模式由企业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所诱致,并意在制定新的竞争规则超越性模式则是在企业经营绩效严重恶化的情况下发起,并意在制定新的竞争规则。当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和环境条件时,企业对其战略变革模式的选择是权变的。没有最优模式,只有最合适的模式。正因为如此,选择适应性的企业战略变革模式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难度颇大。 格鲁夫在管理Intel公司发生于1985-1991年的战略变革时,总结了用来判断是否需要发动战略变革的“战略转折点”的分析方法,并用它指导何时发起以及如何发起企业战略变革的战略分析工作。格鲁夫认为战略转折点就是“企业的根基所在即将发生变化的那一时刻。这个变化有可能意味着企业有机会上升到新的高度,但它也同样有可能标示着没落的开端。”格鲁夫运用这种自创的方法,为Intel的企业战略变革模式选择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 三.在战略执行过程中,能够协调新战略和各种组织要素及阶段性实施绩效的动态关系 1.协调新战略和资源的动态关系 在新战略执行过程中,企业有意识地创造和积累资源,做好发起下一轮战略变革的准备。Intel利用从存储器芯片全面进入微处理器的战略变革,创造了大量微处理器开发技术,为其在1992年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企业和发起进入PCCI的预测性企业战略变革做好了充足的资源储备。 2.协调新战略和技术的动态关系 它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根据新旧战略对资源的共同依赖,重组现有技术。国民半导体公司利用它在单一集成电路块上的模拟功能和数字功能一体化的核心技术,服务于新战略的实施。其二,根据新战略的要求,引进或开发新技术。英国Flair有限公司以日本汽车厂商为学习对象,在战略变革中不断创新技术,培育了核心竞争力。 3.协调新战略和结构的动态关系 成功的结构重组能够促进企业战略变革的顺利施行。为确保IBM持续贯彻多元化的计算机服务业务,总裁Gerstner决定把行业解决方案单位作为其主要组织结构,此举为IBM的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 4.协调新战略和管理系统的动态关系 信息处理系统、沟通与反馈系统和奖励系统是企业创新不可或缺的三大管理系统,但企业在实施新战略时会有所侧重。Oticon为了适合新的企业愿景,用计算机化的工作站处理信息,力图创造一个“没有组织的组织”。Intel为了培育新的企业愿景所要求的公开、诚实、坦诚的沟通,建立了充满活力的制度性沟通和反馈系统。西尔斯公司为了开拓新业务,根据新战略设计了奖励系统。 5.协调新战略和企业文化的动态关系 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的动态一致性关系决定了新战略的实施必然会冲击原有企业文化。成功重构企业文化的关键是,根据新战略所赖以建立的新的企业愿景来确定企业文化的变革程度。Gerstner为了顺利实施IBM以顾客为中心的新战略,把改变“骄傲、只关注内部、抑制变革”的老企业文化作为战略变革的关键事项,因而取得他的前任因忽视重构企业文化而不能成就的辉煌业绩。 6.协调新战略和阶段性实施绩效的动态关系 新战略的阶段性实施绩效有成功和失败两种情况。面对成功,企业要鼓舞士气,并根据已改善的经营绩效确定下阶段目标和方案。同时,组织成员的态度与行为随之转变。面对失败,企业应冷静分析失利原因,对症下药,转败为胜。英国GK印刷公司在1989年引进CBS系统,由于过于重视技术变革而疏忽员工态度和行为变革,阻碍了新战略实施。对此深刻反省后,随即进行整改,取得战略变革的最终胜利。 四.有机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变革 只有大部分企业成员理解、接受新的企业战略,企业战略变革才拥有成功的群众基础。因此,要有机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变革。由于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在新战略执行中角色和职能的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针对高层管理者,注重沟通、合作、补偿和控制,减少权力性阻力针对中层管理者,着重于培养和选拔,发挥其在组织中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针对低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侧重于沟通、培训和教育,加强企业战略变革的基础动力。 成功管理企业战略变革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往往会把握了以下两点。第一,使员工的态度和行为适应新战略的要求。第二,充分重视中层管理者的独特作用。法国Flair有限公司总经理赋予运作部经理在战略形成方面比较充分的选择权。国民半导体公司通过举办研讨组、训练领导变革项目等措施来培养中层管理人员。格鲁夫则对Intel公司的中层经理尤为重视,非常注意和他们的沟通和对他们的教育。 五.培育、发展企业战略学习机制 企业战略学习机制的实质是使战略制定阶段和战略执行阶段动态适应,从而使环境--战略--组织能够动态匹配。企业战略变革所面临的内外部情形复杂易变,且历时又长,制定新战略时的情境会在实施新战略时发生变化,这就决定了培育企业战略学习机制的必要性。成功的企业往往通过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和稳固的反馈机制、构建有利于知识高保真地迅捷流动的扁平化组织、培育容纳争论和鼓励争论的氛围以及激发创新的机制,培育和发展企业战略学习机制。1987-1994年,国际著名服装公司--德国阿德勒时装公司通过协调外部环境和内部过程之间的联系,使得员工和企业的心智模式更加具有学习性和开放性,建立了新的公司形象。 综合以上五种行为,可以发现它们的内在关系:建立具有强大的战略能力的最高管理者为核心的战略变革管理团队是基础,后面四种管理行为都是他们在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基于增强企业战略能力所进行的学习性应用。四种行为必须同时采取才能取得成功。欧洲著名企业战略学者JohnsonScholes认为,确保企业战略变革成功的关键是管理过程、管理人员技能、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文化的能力。这就是说,管理者、尤其是高级管理者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产生这些关键成功要素的基础。所以,最高管理者拥有强大的战略能力是成功管理企业战略变革的基础。因此,对于广大正在接受战略变革严峻挑战的中国企业家来说,大力增强战略能力,成为战略企业家是成功管理战略变革的基础性举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92213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