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创作纪念日

我的创作纪念日,第1张

机缘

2017年7月,炎热的夏天,拖着行李箱,从大巴士下来,脚踏在广州厚重的水泥板上,为了这一刻花了四年。

身为广东人,大学在湖南读,很多人说,出省读书后再想回到家乡是很难的,但我不相信。

大学时,对程序情有独钟,加入了一个学习活动(三个一工程),深入学习了汇编、C语言,也写过几个有趣的项目:俄罗斯方块、贪吃蛇、计算器、可视化二叉树等,记忆尤深。

也还记得学长在哲学课上说的那些话、大家写的那些文章、开会讨论过的议题,编程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好,思想也是。

于是,毕业后,自然而然地选择IT行业。

在广州,听着人们靓仔靓女的招呼声,盛行着粤语的交流氛围,顿感亲切,在这里不用刻意掩饰粤式普通话,广州是一座包容性特强的城市,人们知道想要的是什么。

从学校坐火车一路回到广州,换大巴士到校招签约好的公司,放下行李。随行的还有一位共同参与三个一活动的女同学,汇合后一起到公司办手续,然后进行一周的培训,熟悉公司文化、业务、职能。

那时做的是ERP开发,很多不懂,靠问同事,上网查,开始接触到CSDN,一个程序员分享与总结的博客社区,至少你遇到的问题,想要的答案,在这里都能找到。

技术因分享而博大精深,创作因沉淀而厚积薄发。

三个月实习转正时,老大找我们谈话,说我表现不错,给我加的钱比别人都多,我那一刻意识到,安静、喜欢思考的性格也许真的适合IT这行。一入行,直到现在。

在同事的帮助下安装了Anocando,用来学习python,拓展职业技能。python是从2016年去洛阳实习,他乡遇故知,碰到彬哥时,了解到他正在学习的一门面向对象的语言,他也不断写博客更新自己的技术,爬虫、web、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从他口中蹦出来,像是一扇新世界的大门,缓缓在我面前推开。学会python这个念头开始在脑海生根发芽。

半年后,深感学校学的东西与工作中的相去甚远,再加上生活上的一些不顺心,便申请去深造python。

离开了公司,倒不是有很多遗憾的,唯独没来得及跟那位女同学说再见,后来听说她不久也离职了,到深圳发展,到现在也没联系过了,深造了大半年,很多人都慢慢淡出了视野。

校园里与工作后是两个世界的生活,前者可以梦想,后者只能不断奔跑,力争活着。

而活着,是需要不断努力的,不断创作是其中一种。


收获

2018年4月23号,世界读书日,我想,发博客,分享自己的技术与工作体悟,一个可以在线查看自己的经验积累,另一个也可以帮助别人,给予启发与答案,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发了第一篇博客python函数总结,到现在有36560浏览量,2146次收藏,40个评论,53次pdf资源下载量。

四年,它见证了我的成长。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

每当我懈怠时,脑海里都盘旋着这句话,像是一记闷棍敲醒自己,起来继续创作。

拥抱开源,拥抱分享,披荆斩棘,在虚拟与现实中穿梭,也渐渐地收获了一些东西。


开源了一个图书推荐管理系统,帮了不少人,远程帮他们调试,排忧解难,乐此不疲。

开了公众号,提供一些常用的编程工具、一些技术类文章。

组了一个技术群,很多小伙伴加入,肯学习提高的人,会分秒必争,积极踊跃。

被赞过,被骗过,网络终归是虚拟的,有人性的光辉闪耀,也有卑鄙肮脏。

但我始终相信,善意是一切的开始,也是终止。

日常

平时流连于两点一线,工作——宿舍,周末会去广州的一些景点。

开会员听书,买书,写些诗词,完成通过微信联系我做的系统,在CSDN创作总结遇到的问题与使用的技术。

创作渐渐地成为业余生活的主旋律、调剂品。

生活不会一成不变,也不会一下子翻天覆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憧憬

7月份,就是自己出来社会工作五年了,终身大事还没有着落,遇到另一半或许是自己最美好的憧憬了。

交际圈很小,技术男与宅多多少少有些关联的,每天雷打不动的面对电脑几个小时,真的很容易忽略外面真实的世界。

上一次闻到花香是什么时候呢?上一次看到溪流是什么时候呢?上一次面朝大海是什么时候呢?不记得了。

但,下一次也许是遇见你的时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langs/7351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4-27
下一篇 2022-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