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业务系统如何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需要哪些IT系统的支持,需具体

银行的业务系统如何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需要哪些IT系统的支持,需具体,第1张

it服务包含it运维和itil培训,it运维和itil培训是同等级别的服务项目早期IT管理就是通过某种方式对网络进行管理,使网络能正常高效地运行。早期的这种IT管理是NSM的阶段,主要的面向目标就是底层的基础网络设备。NSM系统是对网络中的底层设备进行实时的,统一的监控,当网络中出现了问题或者即将出现问题的时候,NSM向网络管理者提出故障定位和报警,这样做无疑大大方便了网络管理员的工作。

IT系统的日益成熟和复杂,企业的关注点已从单点管理到综合管理角度的转变,从关注单一网络到对业务系统的关注。。在满足对IT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更需要保障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才可以保证IT投资的价值体现。

ITIL与IT运维管理的关系ITIL诞生于国外,当时是需要针对部门人数众多,对业务保障要求高的电信、金融等行业的IT和业务进行有序化,透明化的管理,所以诞生了ITIL标准。ITIL标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将IT管理流程化,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IT服务质量,更好的让IT系统为业务提供服务,从而为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最近看辅导书也看到这个问题,搜了下其他人的回答,都比较大概念。作为初学者,感觉很难理解。但是勉强想了一个自己的概念。略过参考,共同进步吧

我认为这三者是一个循环的过程,首先制定IT规划,信息系统项目是满足IT规划的规程,最后的结果通过业务去实现价值,同时业务也对IT规划提出新的要求,反馈信息给IT规划,循环改善IT规划与信息系统项目。

抛砖引玉,求大神指导~

在整合过程中,建设核心业务系统成为一个新热点。此时,国内银行建设核心业务系统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自主开发,二是整体引进。承载着打造“后发优势”及快速与国际接轨的梦想与希望,国内一些银行纷纷走上整体引进之路。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引进一套国外系统,复制一家一流银行”似乎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设想。实施国外核心业务系统项目后,国内银行往往投入大量资源,花费大量时间,项目实施计划一改再改,上线时间一推再推,系统却还是不能投入生产。有些银行经过一到两年的探索和尝试,最终还是放弃了国外产品,掉过头来转向国内IT厂商提供的软件。 将国外系统移植到我国银行现有的生产关系环境中,“空气、阳光、土壤、水份”等都大为不同,如果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不强,结出的果子自然亦非当初所设想的样子。是南橘北枳,中国的银行完全不适于采用国外的系统?或仅仅是水土不服,只要经过本地化、客户化的改造后,国外系统还是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应?业内外人士都在密切关注———国外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在中国实施本地化和客户化的难点究竟在哪里? 引进国外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产品,购买只是简单的第一步,如果不经过大量的本地化和客户化工作,系统根本无法发挥其功效。不同类型的国外软件在本地化和客户化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纯技术类软件主要面临技术问题,管理类软件除了技术问题外,更大的困难是文化、体制的差异。整体引进国外银行核心业务系统,虽然遇到很多技术问题,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国内外监管环境和体制流程方面的巨大差异。 国外核心业务系统本地化和客户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很多人存在这样一个认识误区,认为软件本地化就是软件翻译,软件客户化就是按照客户需求加以修改。实际上,软件本地化是将一个软件产品按特定国家、地区或语言市场的需要进行加工,使之满足特定市场上的用户对语言和文化的特殊要求的软件生产活动;软件客户化是指在分析用户需求与产品差异的基础上,在满足客户需求和保证系统结构稳定的前提下,对软件进行的一系列开发、测试活动。因此,国外软件本地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简单的从外语到中文的翻译过程;客户化也不单单是按照客户需求去修改系统,否则就失去了购买成型产品的意义。 国外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在中国的本地化,主要包括本地化界面、国内环境接口、本地化报表、本地化文档及培训等方面。界面本地化包括:语言的汉化,将系统界面中的画面、菜单、 *** 作符、提示信息等要素用中文进行表示;界面的易使用性,针对国外产品 *** 作界面与国内风格的不同,通过适当修改、简化或进一步细化成一个容易使用的 *** 作界面;用户 *** 作习惯的满足,根据用户在旧系统上形成的较好的 *** 作习惯,实现系统对应内容的差异最小化。 与国内外环境的接口:包括人民银行现化支付系统、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接口、上海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接口、外管局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监测系统、人民币交易系统、结售汇系统、进口品报关单检查和进口单位名录系统、各种本地数据交换信息接口等。 本地化报表:国外核心业务系统报表功能高度参数化,因此报表本地化与报表的具体形式关联性并不十分紧密,工作量主要集中在内部数据的采集。 本地化文档及培训:本地化文档包括用户手册, *** 作手册、技术手册等;本地化培训,包括详细客户培训、详细设计培训、技术标准培训等。 国外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在中国的客户化,主要包括需求差异分析、与内部系统的对接、第三方提供功能的集成等三个方面。需求差异分析是以国内银行现有业务或预期目标为基础,对照国外金融IT产品进行功能性分析,找出差异以及应对策略的过程;与银行内部系统对接要分析清楚现有系统与即将开发的新系统之间的详细关联关系,保证新旧系统平稳衔接;第三方提供功能的集成,是指在保证第三方提供的系统运行正常的基础之上,考虑与核心系统进行集成。这一般是由国外厂商在当地IT公司中选中的一家总集成商来完成。 国内外银行监管环境的巨大差异增加本地化难度 国外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模块多、规模大,业务范围涵盖银行业务的方方面面,其本地化和客户化过程对任何国家的任何银行而言,都不亚于一场革命。把它放到我国银行的背景环境之中,矛盾就会更加突出。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监管框架、相关法规制度与国际标准还存在较大差异,银行治理结构的缺损、内部经营管理体制的僵化, *** 作方式落后,这些都加大了核心业务系统本地化和客户化的工作量。 监管环境和相关法规是硬约束,为适应国内的财会准则以及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国外的核心业务系统必须做出适当修改。此类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国内外利率管制程度不同,系统在国内本地化和客户化时,某种程度上要牺牲系统的先进性。在国外核心业务系统中,利率就象一个魔方,其多维、立体的参数设置和组合,在打通银行及相关混业领域、联贯各产品方面发挥着灵活的作用。 在国外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中,利率作为最核心、最重要的交易要素主要体现在价格功能。国内现阶段金融市场尚未完全放开,利率很大程度上是金融监管当局的管理工具。按照人民银行的利率管理办法,对于各种类型的存款或贷款,利率要求都不尽一致,特别是针对部分种类的存款和贷款更有特殊的规定。国内监管部门利率规定繁多,利息计算方法复杂,因此产生很多差异。这些差异应该按监管规定进行修改,但考虑到修改量太大会影响其稳定性,需要采取折衷作法。 国内外对外汇管制程度的不同,造成核心业务系统本地化和客户化时,系统修改的难度和工作量加大。在外汇管制的背景下,结售汇是我国监管框架下的特殊业务。根据外汇局外汇管理的有关规定,每笔结售汇业务都涉及到:对客户是否在其“名录”中进行真实性的审核;需要对其贸易必备条件进行逐笔、逐级进行审批;还要进行询价、头寸申报、买卖外汇、结算、售汇报表等。国外由于外汇自由兑换,没有哪个模块有类似功能。如果走定制开发模式,可以考虑单独设置结售汇模块。但对国外核心业务系统而言,修改需求介于 *** 作与报表之间,开发起来有一定难度。另外,根据外汇局要求,结售汇报表、大额可疑报表、经常账户报表要直接从业务系统中生成并报送,类似需求对国外系统的改动也很大。 国外系统要与国内支付系统直联,需要对整个模块做彻底的修改。为实现资金清算的STP(直通式处理),核心业务系统应与现代化支付系统相连接。由于国外系统没有通过国内大额支付系统汇划处理业务的界面,需要按照人行的《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与商业银行行内系统接口方案》中规定的报文格式要求,包括支付报文、非支付报文、对账报文等,对系统做大量的改动和测试工作。从稳妥角度考虑,国内银行在建设核心业务系统过程中,一期可以先实现交易驱动账务核算,待系统稳定后再推进清算的直联工作。 国内外会计管理理念和制度的差异,需要重新构架会计体制,实现会计管理的全面转型。国外核心业务系统的会计核算功能,靠交易驱动来实现系统自动化处理。这既是国外系统直通式处理和参数化灵活配置的优势体现,也是实施过程的难点所在。会计核算不仅要跨越管理理念的差距,而且要把大量的制度创新和方案设计的工作想在前头和做在前头。具体来说,就是对所有业务模块驱动会计核算的核算结果通过制度规范想在前面,对上万个会计参数通过严格的确认和配置做在前面,否则会直接影响系统自动化输出的会计核算的结果。这既要求业务归口部门及早改变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又要组织起银行内部技术资源,扎扎实实地做好系统上线前后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果会计核算结果的准确性、效率性及安全性缺乏保障或受到置疑,就会动摇整个核心业务系统的根基。 考虑到国内金融改革与银行开放的速度和进程,对上述重大差异要有前瞻性的态度和解决方案。对于接近国际标准、具备中国特色、预计不会成为改革对象、当前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要认真对待,研究解决方案。对于事过境迁、含义模糊、明显属于过渡安排、不涉及法律诉讼的制度和规定,可以不予考虑或暂时放一放。另外,在解决方案的方式方法上,要优先考虑适当变通,尽可能地少改产品。按照这样的大原则,才能把修改系统的工作量降到最低。 国内外银行管理体制流程的巨大差异增加客户化复杂度 此外,国内银行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体制和 *** 作流程。这些管理体制和 *** 作习惯中,大部分来自于经验积累和成绩总结,也有一部分属于不规范的范畴,与国外同业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些差异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甚至变成了日常管理 *** 作的一部分。引进国外核心业务系统,要从多个角度思考对这些差异的系统处理方案。 内部核算、清算体制的差异。与国内银行实行的总分行多级核算体制不同,国外银行一般实行一级核算体系,对总分行清算资金往来系统只设一个过渡账户--总分行往来,总分行共用该账户,相互占用资金不计息。因此,国外核心业务系统中没有系统内资金清算功能,总分行不能对开清算资金往来账户。按国内银行的资金管理体制,分行作为一级经营单位,与总行资金往来需要相互计算利息。因而需要开立清算资金账户,用于系统内资金往来。 虽然目前以“集中”和“集权”为主要特征的改革已经成为国内银行的趋势,但这种权利上收和层次减少还限于支行层权力及核算单位的取消,效果尚不十分明显。由于账务层次过多,一些分行内部账交易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往来账户,潜在风险加大。不仅占用大量计算机资源,造成系统处理速度慢,批量处理时间长,月终、年终处理压力大,而且也增加了国外核心业务系统本地化和客户化的工作量。 资金管理体制的差异。国外银行由于实行总行一级核算,分行被看作总行的营销前台,客户是银行共同的资源,因此,贷款发放可以简化为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借贷关系。银行向客户发放贷款属于财务会计核算范畴,由核心业务系统处理;总分行之间的资金占用和利益分配,属于银行内部利益再分配范畴,可以通过外挂的管理会计模块进行核算。而国内银行核算层次多,系统内各层次之间资金关系复杂。有些银行为了加强系统内资金管理,实行了系统内借款的作法。具体执行中要求贷款的发放、回收、计息等均与总、分行间的系统内借款处理绑定关联。此类需求若要在核心业务系统中实现,需要系统做出重大改动。 后督的作法问题。为加强事后监督,国内有些银行实行了后督制度。在手工方式下,后督一般于业务发生次日对原始凭证、会计凭证、审批单和交易流水进行逐笔检查,以此达到对本、外币结算清算和会计核算业务进行逐笔事后监督的目的。国外系统中没有类似我们理解所说的后督功能,如果要实现国内银行现行后督的作法和要求,系统修改的工作量非常大。 “双敲复核”问题。根据会计制度有关规定和风险控制要求,存款、支付、清算所有模块均需增加录入复核功能。即录入员输入交易要素后,由另外的复核员重新录入关键的交易要素,两次录入相符才提交该笔交易。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国内银行希望能够实现这一功能。但对于国外系统而言,增加双敲复核的功能需要对系统做较大改动,增加处理界面近一倍。国外产品供应商建议采取主管授权和降低录入人员 *** 作权限的方法的方式替代复核功能。由于该项变通处理涉及面广,影响深远,需要分时、分步才能解决。 “倒起息”需求问题。倒起息有时被称作“利率晚到”,指由于某种原因,利率的实际生效日需要提前到系统当前日期之前。国外也有倒起息 *** 作,只不过频率没有我们这么高。目前国外核心业务系统还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完全按照国内银行的自动处理要求对系统进行改造也有一定难度。最后往往选择的是折中的方式:即倒起息在同一结息期内的情况下,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利差并进行计息;倒起息跨一个结息期时,系统只能提供利息调整数的计算功能,但要手工调整;跨多个结息期时,系统完全要手工 *** 作。还有一种方案建议将利差的计算放在系统之外,通过两个系统自动衔接,实现利息调整批量完成。 重要空白凭证管理问题。国外核心业务系统有支票、汇票、本票的管理功能,但管理层次少,管理内容简单。国内银行要求对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本票(定额、不定额)、定期存单、来账报单实行总分行多级集中管理,可随时增添票据种类,保留系统对客户的管理,同时需要记表外账(单式记账)。这是国外核心业务系统需要向国内靠拢的地方。 跨分行访问控制问题。国外银行机构设置扁平化,分行只是按业务纵向销售总行产品的前端,因此国外系统一般没有跨分行访问控制的概念,各分支机构间可以随意访问,很多模块无需对跨分行权限进行限制,一家分行可以改动另外一家分行的业务。由于国内银行管理模式与国外不同,因此很容易发生分行错记总行账的问题。即使产品供应商不愿意修改,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看,类似差异需要按照国内银行现有模式进行修改。 综上所述,由于国内外市场发育程度不同,银行的外部监管环境和法规制度相差较大,银行内部的管理体制、业务流程和 *** 作习惯也有很大的区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却是可以靠银行、国外核心系统提供商及国内总集成商共同努力,找到一个彼此接受、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由于差异的解决程度,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功与否和风险大小,因此需要各参与方正视差异,共同面对和分担项目风险。这些差异解决好了,就能够实现国外技术与中国实践的良好“嫁接”;解决不好,就会成为“夹生饭”,煮不熟也吃不下。(此文为作者博士论文节选

IT运维管理包含:

一、设备管理:对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 *** 作系统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对各种应用支持软件如数据库、中间件、群件以及各种通用或特定服务的监控管理,如邮件系统、DNS、WEB等的监控与管理;

二、数据/存储/容灾管理:对系统和业务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备份和恢复;

三、业务管理:包含对企业自身核心业务系统运行情况的监控与管理,对于业务的管理,主要关注该业务系统的CSF(关键成功因素CriticalSuccessFactors)和KPI(关键绩效指标KeyPerformanceIndicators);

四、目录/内容管理:该部分主要对于企业需要统一发布或因人定制的内容管理和对公共信息的管理;

五、资源资产管理:管理企业中各IT系统的资源资产情况,这些资源资产可以是物理存在的,也可以是逻辑存在的,并能够与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数据交互;

六、信息安全管理:该部分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容,目前信息安全管理主要依据的国际标准是ISO17799,该标准涵盖了信息安全管理的十大控制方面,36个控制目标和127中控制方式,如企业安全组织方式、资产分类与控制、人员安全、物理与环境安全、通信与运营安全、访问控制、业务连续性管理等;

七、日常工作管理:该部分主要用于规范和明确运维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安排、提供绩效考核量化依据、提供解决经验与知识的积累与共享手段。

IT运维是IT管理的核心和重点,也是内容最多、最繁杂的部分,每一个子系统中都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也因此被很多人称之为“IT运维管理就像一个什么都能装的箩筐”。但通过梳理,你会发现,其实IT运维管理也有依有据,有规律可寻。

IT运维管理是时下IT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随着IT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计算机硬软件系统的运行维护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各单位领导和信息服务部门普遍关注和不堪重负的问题由于这是一个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而产生的新课题,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IT运维管理,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和应用技术还刚刚起步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所谓IT运维管理,是指单位IT部门采用相关的方法、手段、技术、制度、流程和文档等,对IT软硬运行环境(软件环境、网络环境等)、IT业务系统和IT运维人员进行的综合管理。

企业将IT部门的职能全部或部分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IT外包公司管理,集中精力发展企业的核心业务。简单的说就是企业在内部专职IT运维人员不足或没有的情况下,将企业的IT外包服务流程,包括全部办公硬件、网络及外设的维护工作转交给专业从事IT运维的公司来进行全方位的维护。

在IT系统的需求分析阶段,保证项目以业务需求为目标; 在系统交付时,进行充分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 在运行阶段,保持对系统的监控,这是进行IT系统质量管理的关键。 IT系统作为银行业务的有力支撑,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家银行纷纷通过改善IT系统来节约实施和维护成本,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增加收入。但是,随着IT系统的建设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如何保证IT系统的质量,使其真正能够满足日益发展的业务需要,逐渐成为各家银行重点考虑解决的问题。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和IT投资预算的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开始着手IT系统和软件产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建设,制订出从业务需求到开发、测试、部署以及产品和系统上线以后的实时监控等一揽子规划,并且开始着手购买各种软件和工具进行实施。但是对于大多数银行,每年的IT预算有限,如何保证IT系统的质量面临不小困难。笔者结合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趋势,根据自身在银行方面质量管理和控制项目支持的经验,提出一个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建设的建议,以供广大银行的决策者及相关人员参考。

测试工具的选择

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对于IT系统的功能性要求和性能性要求都比较高。对于银行IT系统,功能上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客户交易必须正确记录,决不允许错记、漏记,如果发生错误,对于客户是经济损失,对于银行来说则是信用的损失。性能上为了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在各种渠道上都需要保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交易,如果客户存取一笔款项需要花费很多时间,那么客户对于银行的抱怨是无法想象的,很有可能使这位客户转而投入其他银行的怀抱。从技术上说,对于功能和性能方面的质量都必须通过测试来进行验证,这是保证IT系统在功能和性能方面能够满足业务需求的基础。在功能和性能方面的投资可以优先考虑两个方面: 测试管理工具和性能测试工具。

软件测试目前作为软件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受到各个企业的重视,并且大家也普遍承认,这是一个需要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因为其中涉及到测试需求的选择、测试案例的设计、测试执行的管理以及缺陷跟踪的流程等多个方面和环节,如果还停留在依靠手工处理、电话或者邮件通知、人工收集数据、使用Office软件来进行统计的阶段,那么工作量相对来说是很大的,而且不能及时反映整个测试阶段的进程和情况,因此在准备进行测试时,选择一个业界承认的优秀的测试管理工具是很有必要的。

选择一个好的测试管理的意义在于:

● 能快速学习测试管理工具中附加的先进经验和最佳实践;

● 能有效地进行测试资产的集中管理和控制;

● 能理顺并完善适合本企业内部的测试管理流程,并且映射到测试管理工具中;

● 能促进各个团队进行有效沟通和分工协助;

● 能方便地进行各种数据统计和图表处理,有利于了解项目测试的情况。

在选择测试管理工具时,决策者和相关人员可以根据以上要求来考量测试管理工具是否适合和满足本企业的要求,同时要考量测试管理工具的平台性,即不仅仅只是一个工具,而同时要具有开放性、可扩展性等平台特性,这样才能很好地融入到企业IT建设架构中,真正地成为企业IT建设的基础。

功能和性能测试方面的投资当然是以性能测试为主。原因一方面在于,IT系统的性能问题不易发现,在测试期间只有少量用户使用,往往不会暴露出存在的性能瓶颈,只有上线了以后,千百个分行支行网点的用户使用、并发量大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而使用性能测试工具可以模拟这种大批量的用户并发使用。另一方面,性能测试要衡量的指标有很多,依靠工具更加易于进行统计和分析,帮助测试人员发现和定位性能问题。

选择性能测试工具要考量的指标一般有:

● 是否易于创建测试脚本。如通过录制就可以完成,不需要或者需要很少的手工编制;

● 是否能够精确地模拟现实中系统上线后的运行情况;

● 是否能够在压力加载的同时,收集被测系统的资源消耗情况,并且这些数据是真实准确的;

● 是否提供了强大的分析模块和报告生成能力;

● 是否能够和测试管理工具很好地集成。

性能测试工具的价格往往很昂贵,在购买时可以考虑先购买部分功能和模块,然后再分阶段逐步完善。

在自动化功能测试方面,尤其要注意不要盲目地购买,然后仓促地、大范围地在系统功能测试中使用。因为自动化功能测试工具的优点在于通过可重用的脚本和模块,简化脚本创建和维护的工作,同时通过重放,在回归测试中将测试人员从重复性的单调 *** 作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更加专注于缺陷修复和功能变更后的模块测试。由于自动化功能测试工具目前大多是通过录制生成脚本,如果以单独一次测试来和人工相比,往往不具有明显的优势。使用自动化功能测试工具能够提高投资回报率的关键在于,通过自动化功能测试工具测试生命力相对持久的系统。例如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信贷系统等,通过不断积累和完善该系统的功能测试脚本,可简化该系统变化相对不大的模块的功能测试。

在选择功能测试工具时,需要考虑的最主要指标是工具的简单易用性,因为就实际经验来说,自动化功能测试工具往往由业务人员直接使用,如果 *** 作简单,脚本可维护性好,结果报告清晰明了,那么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体上,第一阶段可以考虑优先购买和实施测试管理工具和自动化性能测试工具,同时可以考虑选择一到两个相对修改不会很大的系统来使用自动化功能测试工具录制功能脚本,进行自动化功能测试前期的积累。

逐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如果前一阶段我们的目的是选择测试管理工具和测试工具,同时选择固定的人员,组建相对独立的测试队伍,实现知识共享和经验积累,那么第二阶段我们的目标就是基于本企业内部的情况,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控制和管理测试工作,加强功能和性能测试方面的自动化程度,将测试工作和测试团队纳入到整个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中,同时可以考虑在本阶段将设计、开发和测试集成起来协同工作。

这一阶段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测试管理工具的开放性和集成性,一方面通过它实现与设计、开发、部署等过程良好集成,例如将设计需求快速转变为测试需求,通过测试管理工具管理 单元测试 等;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工具提供的功能或者二次开发,建立关键性能指标,从测试管理工具中提取数据,展现测试项目和测试工作的全面视图,例如缺陷的趋势图(每天新增加的缺陷和处理完毕的缺陷)、测试案例计划和执行分析图、测试项目总体进度图等,这样就能通过完善系统质量的衡量指标,逐步建立起质量的评估体系来。

在功能和性能测试方面,由于经过第一个阶段自动化功能测试的积累,已经具有很强的脚本编制和功能组件划分能力,因此可以逐步建立起自动化功能测试的框架,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首先,可以大大简化后期脚本的维护和自动化功能测试的运行; 其次,可以利用框架,快速构建新的系统的自动化功能测试; 再次,可以充分利用业务人员对于业务的熟悉,让他们加入到自动化功能测试过程中来,便于他们使用自动化功能测试工具; 最后,具有一个良好的框架,将来可以快速建立基于业务流程和数据驱动的测试方法,推动回归测试和冒烟测试。

性能测试在这个阶段可以继续深入,一方面通过工具进行针对应用开发代码的性能诊断,协助开发人员发现和定位代码方法级别的性能瓶颈,另一方面要收集各种测试的结果数据,建立起性能和硬件配置的估算模型,充分保证在硬件投资上的最合理支出,提高投资回报率。

该阶段还需要加强的是设计、开发和部署时通过建模工具、配置工具、变更管理工具、运维监控工具、帮助开发人、测试人员和运维人员协同工作,高效率地完成应用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关键环节的管理。由于中小型银行系统主要以外包为主,这里就不做细致的阐述了。

该阶段要注意的是,由于开发以外包为主,所以更需要加大测试方面的投入。因为完善的设计理念、先进的开发技术和方法论、良好的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并不能绝对保证开发出具有优秀功能和性能的应用系统,更何况系统的参数配置对运行的性能影响同样巨大,因此功能和性能是否能够满足业务的需要,最终还是要通过测试来检验。这就好像一个人,虽然具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生长氛围,并不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一样,是否有能力能够胜任工作,还是需要通过考试等测评方法来衡量他的综合素质才可以下结论。

促使IT系统和业务目标的统一

银行业IT系统的根本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为银行业务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为银行IT系统本身并不会为银行带来经济收入,收入是依靠其支撑的业务运营来实现的,因此IT系统从设计的那天起,就决定了其要为业务运行服务,要帮助达成业务目标。

但是实际应用开发过程中,由于开发人员过于理想化、开发管理不善等各种问题和各种变化,往往导致最终完成的系统与业务目标具有一定的偏离,这种偏离有时候是很大的,甚至可以称作鸿沟,而IT系统质量管理发展阶段的最终目标就是建立机制,消除这种鸿沟,使IT系统真正能够满足业务目标的需求。

要消除这种鸿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 需求和项目管理。这里的需求指的是业务需求,通过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有效管理,保证应用开发项目的设计、开发和测试都以业务需求为目标,使项目最大化地满足业务需求,实现业务价值。

● 质量保证。通过测试保证应用系统在功能上满足业务需求。

● 性能验证。通过测试验证应用系统在性能上是否满足业务需求。

● 服务水平管理。应用系统上线后,通过实时监控等手段保证应用系统能够满足服务水平协议,使最终用户能够通过应用系统实现业务 *** 作,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

● 变更生命周期管理。在应用系统整个生命周期中,能够使需求变更被控制在管理范围内,并且能够按照需求的这种变更快速地组织开发、测试和上线后的监控,使这种变更还是依照业务需求进行。

可以看出,需求和项目管理、变更生命周期管理两方面都需要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助,只有建立起全面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才能很好地实现,而质量保证和性能验证就是前阶段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只有通过测试,才能从功能上和性能上保证应用系统满足业务需求。

这里面要强调一下服务水平管理,虽然目前银行运维部门大多已经具有一系列的工具和手段,可以监控Unix服务器、数据库、网络等底层应用基础架构运行的状况,但是银行是以业务为主导的,最终这些软硬件的运行是要保证业务功能的实现,因此银行监控观念和侧重点应该有一定的转变,即最关键的应该是监控业务功能是否能够正确实现,业务流程是否能够正常流转。举例来说,网上银行系统被不小心修改了登录页面,导致页面出错,这时候传统的监控工具看到的情况是Unix *** 作系统正常、数据库正常、网络正常,但是客户却不能使用网银系统,如果使用了基于业务流程的监控工具,就可以监控到这种错误,并且报警,同时可以帮助运维人员定位到是应用级别出现了错误,从而帮助快速解决这个问题。

选择这类监控工具一方面是要考虑能够有效地模拟真实的用户 *** 作,另一方面是能够将业务流程和底层应用基础架构映射,将业务流程的失效定位到应用基础架构问题。

至此本文介绍了银行IT系统质量管理建设各阶段要考虑的方面,如果我们把银行应用系统比做一个人,那么各阶段的建设可以形象地总结如下:

● 测试先行。就像人定期的健康体检一样,以检查是否有潜在的疾病。

● 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从饮食习惯、作息起居、日常锻炼等方面来提高人的机体的整体免疫力。

● IT管控,消除IT与业务需求的鸿沟。真正明白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更要从精神、心态等方面来全面调节生理和心理,使自己具有一个乐观、积极的人生。

(作者单位:美科利公司技术顾问)

ITIL即IT基础架构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这玩意儿跟运维有很大的关系,是一套标准和规范。适用于IT 服务管理(ITSM),为企业的IT服务管理实践提供了一个客观、严谨、可量化的最佳实践的标准和规范。

ITIL诞生于国外,当时是需要针对部门人数众多,对业务保障要求高的电信、金融等行业的IT和业务进行有序化,透明化的管理,所以诞生了 ITIL标准。ITIL标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将IT管理流程化,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IT服务质量,更好的让IT系统为业务提供服务,从而为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ITIL标准的底层是对IT基础设施的管理,最上层是对业务系统的流程化管理。

ITIL可以将IT部门的运营效率提高25-30%,同时带来以下商业价值:

确保IT流程支撑业务流程,整体上提高了业务运作的质量;

通过事故管理流程、变更管理流程和服务台等提供了更可靠的业务支持;

客户对IT有更合理的期望,并更加清楚为达到这些期望他们所需要付出的成本;

提高了客户和业务人员的生产率;

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业务持续性服务;

客户和IT服务提供者之间建立更加融洽的工作关系;

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当前国内IT运维管理现状

从IT运维管理的由来和两者的关系不难看出,当前国内大多数IT服务厂商强调的IT运维管理概念,其实就是在网络管理基础之上的拓展,包涵的范围不仅限于网络管理,是对整个IT系统和业务所涉及到的范围进行运维管理。但各IT服务供应商的产品对这个概念的体现不尽相同。至少在目前,实际上它还是网络管理(或者称之为IT基础架构管理)外加部分应用服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的含义,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随着企业IT系统的日益成熟和复杂,企业的关注点已从单点管理到综合管理角度的转变,从关注单一网络到对业务系统的关注。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业务系统涉及环节逐渐增多,单一的网络运维管理已经不足以满足管理需求,需要落实如何保障业务系统的各个环节。在满足对IT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更需要保障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才可以保证IT投资的价值体现。同时,在国内IT 管理领域,伴随着用户IT规模的扩大、IT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提高,原有的网络管理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用户需求。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IT运维管理的概念和产品被国内知名的网络运维管理厂商率先推出。可以说,它的出现就是对当前用户需求的一种有效诠释。这个时期的IT管理,被称之为IT运维管理,这时候的IT管理人员称之为IT运维人员。

ITIL与IT运维管理的关系

ITIL与IT运维管理的关系ITIL诞生于国外,当时是需要针对部门人数众多,对业务保障要求高的电信、金融等行业的IT和业务进行有序化,透明化的管理,所以诞生了ITIL标准。ITIL标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将IT管理流程化,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IT服务质量,更好的让IT系统为业务提供服务,从而为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就像文章开始说到的一样,企业最初设定IT部门进行IT管理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IT部门能够发现和解决各种来自底层基础设施的问题,从而为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转,为企业提供优质的IT服务。但随着企业IT系统和业务的不断发展,企业用户发现,单纯的通过对底层IT基础设施管理无法解决底层网络与上层业务系统之间的脱节问题。这也就是ITIL标准当初遇到的问题,最初主要是用来对IT部门的人员进行流程化和规范化的管理的,但它忽视了对底层平台的管理及对业务系统的保障,脱离了用户实际需要的ITIL,就像是空中楼阁,高不可及。近年来,为了更加贴近IT运维管理部门的工作需要,ITIL开始与企业的业务系统保障结合起来,形成了所谓BSM的管理模式,目的是使得ITIL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的IT运维管理提供服务。

但问题在于,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ITIL标准仅仅是一套方法论,没有告诉我们具体的流程该怎么做。而实际上这个流程是建立在对日常IT管理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但企业要实现ITIL需要的是结果,不会过多的关注这个过程怎么样。因此,这就需要IT管理的供应商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怎么发现问题,又怎么解决问题,这就需要通过IT管理供应商提供的IT运维管理系统来解决。通过IT运维管理系统来发现和解决各种来自IT系统的问题,保证企业的网络和运行在网络上的业务系统正常运转。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不断的经验积累,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ITIL的流程化管理。

工商银行通过实施“1031”工程、信息化银行建设等工作,打造了同业领先的第四代核心银行系统,确立了信息 科技 领先优势。随着银行进入40时代,金融 科技 推动银行从生产资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三方面打破传统、变更生产经营模式,顺势数字化、智能化、开放化的时代特征,银行不断丰富服务渠道、完善产品供给、提升服务体验和效率,同时对企业级架构建设和信息系统转型提出了新要求。

为应对内外部形势变化、满足业务创新转型发展要求,工商银行于2015年启动IT架构转型工作。充分利用分布式、云计算等新技术,基于开放平台与主机有机结合的基础架构,构建面向未来业务发展,以开放性、高容量、易扩展、成本可控、安全稳定、便捷研发为特征的全新技术体系。在技术变革的外部驱动和转型发展的内生需求互相作用下,工商银行于2017年启动智慧银行生态系统(ECOS)工程,围绕“客户服务智慧普惠、金融生态开放互联、业务运营共享联动、创新研发高效灵活、业务 科技 融合共建”的智慧银行建设目标,通过整合构建企业级业务架构,强化产品创新顶层设计与跨产品线整合,将业务架构由内部企业级延展至跨界生态,在业务架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IT架构转型,持续优化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安全架构,建立金融与 科技 高度融合的全新生态体系。

1构建服务化、松耦合应用架构。 同步ECOS工程建设,工商银行引入了业界领先的持续价值提升方法论,通过分析全行发展战略、业务发展前瞻性规划和业务现状问题,体系化地开展业务领域顶层设计,从流程、产品、实体等三个维度开展业务建模,整合构建覆盖63个业务领域、100多个业务组件、近4000个任务组件的企业级业务架构,并指导推动IT系统建设。通过从业务领域、业务组件、业务对象到IT应用、IT服务、数据对象的对接落地,围绕业务对象,以数据为中心聚合服务,形成了覆盖业务产品服务、业务和数据基础服务、技术基础服务的企业级服务体系,打造了分层解耦的应用架构。建立组件化研发机制,实现业务模型的高效传导,促进统一架构语境下从业务到IT的一致性承接。在支付结算、xyk等热点领域完成组件化落地, 提炼 了19000余个IT服务,日交易量逾40亿笔,提升了产品研发的市场响应速度。

2打造主机+开放平台双核心系统。 依托自主可控、体系完备的开放平台技术,逐步从传统的以主机为核心的应用布局向主机+开放平台双核心布局转型,初步建成具备承接主机业务下移能力的开放平台核心银行系统。在国内大型银行中,率先实现银行核心业务的完整闭环处理,截至2020年上半年,已有超过90%的应用部署在开放平台。在中资银行中,率先使用自主研发的开放平台境外核心业务系统,已在欧洲、亚太区域新设机构实际投产运营。随着双核心建设不断深化,工商银行在业务量快速增长态势下,整体保持主机资源零增长,2015~2020年累计实现主机资源压降65000MIPS以上。

3形成双轮驱动的开放金融生态。 工商银行建设以“嵌入场景、输出金融”为特征的API开放平台,与以“绿色部署、敏捷上线”为特征的金融生态云,组合形成全行互联网金融场景建设“双轮驱动”的体系化品牌。目前已对外开放9大类1800多项API服务,为8800多家合作方提供服务,成为银行同业中“合作伙伴最多、服务最全面”的开放平台。已推出教育云、物业云等17款金融生态云产品,累计推广G/B端客户超过3万个,C端客户929万。

1打造多模式、高性能数据交换体系。 工商银行综合运用流数据处理、数据复制、文件共享等技术,打造了多模式、高性能的企业级数据交换平台,面向全行提供实时、准实时、分钟级、小时级等多种时效的企业级数据交换服务,并在余额变动实时提醒、实时交易反欺诈、准实时存贷款偏离度计算等应用场景取得良好成效。

2率先建成自主可控的大数据服务云。 同业率先完成传统封闭式架构(TD、Extradata)向开放分布式架构(Hadoop、MPPDB)转型,建成金融行业集群规模最大、技术生态最全、供给能力最强的大数据服务云体系,软硬件投入仅为原有产品投入的30%。全数据整合后容量超过93PB,为171个总行应用、22个业务部门和52家境内外分行及子公司提供了高效、便捷、丰富的高质量数据服务。

3着力打造企业级数据中台。 按照ECOS工程总体布局,以共享、复用、创新为目标,通过数据资产沉淀、数据服务化、数据资产运营、数据产品输出等措施,打造高效、智慧、开放、共享的标准化数据服务。面向全行1万余名数据分析师提供一站式、全链路线上BI分析能力,支撑全面风险管理、xyk风控、智慧大脑等重点场景建设,加快推进客服、运营、产品和风控等领域的智慧赋能,提升各专业数据应用创新能力。

1打造一系列企业级新技术应用平台。 工商银行依托金融 科技 研究院体系化布局新技术,建成了云计算、分布式、API平台、大数据、流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生物识别、移动互联网十大技术平台,是工商银行技术领先优势的集中体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平台集成业界主流机器学习算法,提供便捷高效、全流程建模、自学习的AI全栈平台,赋能数据智能化应用,构建工行智慧大脑。物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通过智能感知万物,获取海量物联数据,扩展银行金融服务边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供安全可靠的智慧物联解决方案。区块链技术平台在资金管理、供应链金融等七大业务领域构建服务实体经济的区块链应用生态,机构用户超千家,个人用户超100万,拥有近百项专利,荣获多项业界大奖。生物识别平台提供人脸、指纹等生物特征管理、安全管控、服务调度等功能,具备多生物特征统一管控、统一服务的能力。

2建成自主可控、体系完备的云计算、分布式技术体系。 云计算平台具有开放性、高容量、易扩展、智能运维等特点,从传统手工为主的虚拟化架构,转变为快速供给、稳定可靠、资源集约、运维智能的新型云计算体系架构。截至2020年8月,工商银行已实现60000+节点、34000+容器的入云规模,具备万级容器集群自动供给能力,同等业务量下服务器虚拟资源利用率平均提升2~3倍,业务高峰期系统扩容时间由几十分钟缩至秒级,2019年荣获人民银行 科技 发展奖一等奖。分布式技术平台涵盖9大类分布式技术组件,在快捷支付、纪念币预约等150余个应用广泛运用,为IT架构从单体集中式架构向分布式服务化架构转型提供了技术基础。截至2020年8月,日均交易量超过50亿笔,并发支撑能力超过10万笔/秒,重点交易平均响应时间小于10ms,有效应对“双十一”秒杀等高频、大并发交易对IT架构稳定性、业务连续性的冲击。

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要求,完善安全体系建设,加强新技术领域的安全防护,随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物联网等金融 科技 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研究完善以数据为中心的安全方法论和保护体系,加强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融e行”第一批完成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认证备案。围绕ECOS工程建设,建立多因子身份认证体系,发展手机盾、云证书、指纹、人脸、声纹、指静脉、虹膜等多种认证及生物识别技术。建设企业级反欺诈平台,通过终端、账户、行为等多维度展开智能风控,有效拦截欺诈交易,提升开放银行防御和风险处置能力。

在新一轮 科技 革命与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 历史 交汇期,工商银行将 科技 创新作为第一发展动力,积极创新和引入金融 科技 前沿技术,在全行战略、企业架构的指引下,强化IT与业务的融合。通过金融 科技 赋能经营转型,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新生态,提高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和灵活性,为广大客户提供高价值服务,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现代金融企业提供动能源泉。

IT基础架构随着运营商业务的不断发展和3G业务的不断临近,以及从全面服务客户的角度出发,充分实现应用系统共享的需求越发明显,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已成为使企业实现IT与业务紧密结合,提高业务流程灵活性,从而真正帮助企业快速响应外部变化,是企业发展、创新的重要IT工具。(1)应用集成阶段各运营商都在进行企业应用集成平台的建设,应用集成技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应用集成技术是在中间件基础之上,发展丰富的连接与转换技术及全面的元数据(META DATA)管理与应用能力,解决信息共享与信息交换的问题,同时也使得企业的应用系统容易维护与管理,为企业节省运行及维护费用。这种应用集成技术所解决的问题更多地集中在数据层面,而不是业务层面。第二阶段的应用集成技术是在业务流程管理/集成(BPM/BPI)基础上,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自动处理、管理和监控。第二代应用集成技术更多关注业务层面的问题,然后由业务层面下移分析技术层面。第二代应用集成技术是目前主流的企业应用集成技术。第三代应用集成技术是在第二代集成技术的基础上,采用最新的技术规范对集成技术本身进行规范,其主要目标在于实现企业业务的“可复用性”、“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第三代应用集成技术突破了以往应用集成技术的局限,基于最新的技术规范,不仅能缩短EAI/BPI集成平台的实施周期,更为重要的是能基于共性的行业知识、更规范的技术标准,修改现有集成平台,不断开发并集成新应用。(2)应用整合的工具和技术从应用整合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来划分,可以分成下面多个层次,分别是界面整合、数据整合、应用整合、流程整合和业务对业务的整合(B2Bi)。界面整合是把原有零散的系统的界面集中在一个新的、通常是浏览器的界面中,实现统一接入、统一认证和内容的统一展示;数据整合是为新的商业目的,提供一个可访问已有的多个数据库系统的新的接口。即通过提取和可能的转化过程,实现对应用所使用的数据的定向和传输;应用整合是为了实现企业内部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连,通过应用集成实现数据在多个系统之间的同步和共享;流程整合层用于将不同的应用系统连接在一起,进行协同工作,并提供商业流程管理的相关功能,包括流程设计、监控和规划,实现业务流程的管理;业务对业务的整合也成为与合作伙伴的整合,是整合的最高层次和未来发展方向。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伙伴之间的业务整合。近年来,运营商竞争的焦点已经逐步由网络质量的竞争转向后台IT支撑系统的竞争,IT支撑系统的竞争未来会逐渐转向通过复杂的服务流程进行更深层次的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竞争。因此,在各应用系统实现面向客户的发展过程中,运营商首先应进行IT基础架构的整体规划设计,然后逐步建立企业级数据中心,建立良好的整合机制,使其能迅速适应新业务上线,尽快建立面向客户的服务能力。目前,一些运营商的IT基础架构已经开始逐步向SOA发展,未来应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应用集成技术的发展继续进行系统整合,加强各系统之间的集成,以更好的支持新业务及原有业务的开展。 IT支撑系统发展现状1BSS系统BSS系统主要实现对电信span>业务、电信资费、电信营销的管理,以及对客户的管理和服务的过程,它所包含的主要系统包括:计费系统、客服系统、帐务系统、结算系统以及经营分析系统等。目前国内各电信运营商的基本发展情况如下:●中国移动:中国移动从2001年起开始建设全省集中、一体化的业务运营支撑系统(BOSS),经过了BOSS 10、15以及20的建设,目前正在考虑向下一代BOSS即NGBOSS的演进。●中国电信:中国电信各省公司从2003年起陆续按照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ITSP)的思路开始规划自身的BSS/OSS系统,原有系统模块的划分有所变化,但系统功能仍然保留。系统建设仍逐渐由本地网集中向省集中过渡,功能模块之间将共享核心数据模型。●中国网通:网通集团和下属各省公司按照既定的IT系统架构和IT规划在稳步的进行整合和建设的工作,整体思路在朝着综合业务、数据共享和管理集中的方向演进。●中国联通:联通BSS也是以省为中心分别建设各个子系统,包括综合营账、综合结算、专业计费、客服等,目前正在启动新一代BSS系统试点工程,提出了“两分两合”的系统架构以及统一软件功能需求和业务需求的要求,其重点在于构建稳定的综合帐务系统和灵活的CRM系统。总体上,各大电信企业都在朝着集中化方向大力建设BSS系统,BSS系统的支撑力度和服务质量总体上有了显著提高。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业务和资源的形式多样化以及客户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各运营商都在加强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应对措施,因此构建快速高效的BSS系统、缩短推出新业务和新产品的周期已经成为争取市场份额的关键。2OSS系统 ●中国移动:经过几年的大力发展,目前各省公司围绕各专业网络,建立了以话务网管、数据网管和传输网管为主体的网络支撑系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网络管理体系,基本能够支撑各项业务开通及服务保障功能的实现。●中国电信:继续落实和推进CTG-MBOSS的发展思路,加大了省集中化的建设力度,在梳理、分析各地市公司现有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在各省公司建设了以综合网管和综合资源管理系统为主的综合类OSS,极大的提升了网络部门的支撑服务能力。●中国网通:由于企业组织架构以及管理等诸多方面原因,中国网通的OSS在建设模式、系统功能、技术架构等方面都比较复杂,其OSS还处于比较分散的状况,仅长途话务网管等少数系统实现了统一规划与建设。目前,网通集团与各省公司正在根据发展规划中的目标与思路,探索有自身公司特色的OSS建设模式。总的来看,OSS已经得到了国内各大电信运营企业的高度重视,并且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但是国内OSS与国际先进运营商的OSS仍有较大差距,在建设过程中还面临不少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在建设综合的网管系统过程中,如何针对日益复杂的专业网络,建立一套完整、合理、规范的资源模型,如何使系统适应不断调整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等,都是今后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3MSS系统MSS系统是面向管理的支撑系统。狭义的MSS包括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工程管理系统、OA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企业信息门户等。广义的MSS除包含上述系统外,还包括基于BSS、OSS、狭义MSS基础上面向管理需求的数据综合挖掘及分析,如企业级的运营决策支撑系统、企业工单流系统,以及包含网络资源和码号资源在内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等。目前国内各电信运营商的发展情况基本如下:●中国移动:中国移动的MSS建设已由早期OA系统的建设升华到企业统一信息平台的建设。包含人力、财务等的MIS系统的建设在继续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扩展管理内容,向企业的资源管理系统(ERP)方向发展。●中国电信:中国电信从2003年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IT-SP),一年后推出CTG-MBOSS规范,细化了包括MSS在内的各IT支撑系统的建设思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MSS逐渐向省集中方向发展,同时各省公司也正在以财务系统为突破口分别进行有关MSS系统的试点。●中国网通:中国网通自2004年制定《网通集团信息化系统总体规划》以来,发布了MSS的整体发展蓝图,系统按照北方省和南方省分别规划建设,主要包括ERP的建设、OA与门户的建设等。●中国联通:中国联通在2002年提出了UNI-IT信息化架构,2003年在山东、浙江两省分公司试点ERP系统,2005年6月已完成全公司ERP系统的集成,并且逐渐加入人力资源、网络资源管理等功能,MSS系统的雏形也在2005年6月基本完成。总体来说,国内各运营商MSS的建设基本采取集团、省两级建设模式,逐步向纵深化发展,但同时也分别结合了本企业的发展特点,进行有重点、有突破性的建设,其中突破口一般是企业的最关注的方向,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以上就是关于ITIL和IT运维管理有什么关系全部的内容,包括:ITIL和IT运维管理有什么关系、系统集成项目管理:一个组织的IT规划、信息系统项目、信息系统和业务之间有什么关系、银行的业务系统如何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需要哪些IT系统的支持,需具体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langs/87670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