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传一刻沈谦益-中医源流漫谈

真传一刻沈谦益-中医源流漫谈,第1张

中医学就业前景不错的。

进入医院或者其他医疗机构成为一名医师是中医学专业小伙伴们最对口的工作,但是现在这个行业人才趋于饱和,大中小城市的公立医院一般都要求硕士学历,而私立医院发展一般,城镇医院的人才需求也已经很小。不只是中医学专业,很多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同学们也很难在这些单位找到工作。

计算机专业就业前景也挺好的。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量也在逐年扩大。其中“软件开发”、“网络工程”、“电脑美术”等人才的缺口尤为突出。生活中无不存在和使用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事实说明,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IT技术服务市场需求也在增长。

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 社会 ,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历经先 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 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

中医药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 养生 保健、个体化诊疗、辨证论治思想,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理念和方向。如今,看中医吃中药,在海外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潮流。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张伯礼的观察,现在在国外执业的中医师70%是洋中医;中医服务的患者70%是外国人。中医药正在逐步走进各国普通群众的生活。消费者还在中医药馆的海外门店参加 健康 讲座,学习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国传统 养生 方法。 过去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的。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作为中医药领军企业之一的步长制药近日布公告称,宣肺败毒颗粒经谈判首次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此外,步长制药还发布了新获得发明专利证书公告,公告显示,步长制药两项专利“一种抗冠状病毒的中药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一种抗冠状病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在治疗炎症中的用途”已于近日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的发明专利证书。

步长制药本次纳入医保的宣肺败毒颗粒是今年新获批上市药品,该品种为其独家品种。更值得关注的是,宣肺败毒颗粒的抗疫效果显著,其未来市场充满想象空间。

“宣肺败毒颗粒”是以宣肺败毒方经典古方为基础,按照现代中药制剂工艺制成便于服用的颗粒剂,其适应症为:主治湿毒郁肺所致的疫病,症见发热,咳嗽,咽部不适,喘促气短,舌质暗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弦滑等。

步长制药的宣肺败毒方是张伯礼院士团队在武汉前线的临床救治新冠患者过程中,根据临床、观察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也是中药注册分类改革后首次按照《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2020年第68号)“32类其他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审评审批的品种。张伯礼院士曾表示,宣肺败毒颗粒,是中医古代的验方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其在治疗新冠肺炎具有科学依据,是“中医+ 科技 ”长足进步的表现。

事实上,从中药的应用效果来看,与化学药相比,多靶点治疗是中医药治疗复杂疾病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凭借在多靶点治疗方面的显著优势,中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据统计,在治疗新冠肺炎过程中,全国使用中医治疗的确诊病例有6万例,超八成患者接受过中医药治疗。

近期,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中医药仍然一定程度存在高质量供给不够、人才总量不足、创新体系不完善、发展特色不突出等问题,提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认真总结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经验做法,破解存在的问题,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步长制药董事长赵涛先生于2021年12月在海南博鳌举办的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表示:步长制药构建了清晰的发展战略,即以专利中成药为核心,致力于中药现代化,充分发挥中药在心脑血管这一“大病、慢病”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立足心脑血管市场、覆盖中成药传统优势领域、聚焦大病种、培育大品种的立体发展格局。步长制药自成立以来,一直在致力于以世界的格局和眼光大力振兴民族品牌。在未来发展中,步长制药会积极落实共同富裕理念,做负责任、有担当,受世界尊重的中国企业!

从公司核心研发团队来看,创始人和高管的“医药专家属性”为公司中成药研制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步长制药董事长赵涛先生拥有着三十余年的医药行业工作经验,具备丰富的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公司多项产品及专利技术的主要发明人。赵涛认为,新时代的企业家,除了做好制药企业的本职工作,应该承担起使命责任,尽己所能去帮助更多人,为 社会 做贡献。

而步长制药的创始人赵步长先生作为心脑血管领域的专家,最早提出“心脑同治,疗效硬道理”的口号,更是在心脑同疗和中药制药领域拥有极高的影响力。据了解早在1992年赵步长先生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研制的“步长脑心通”曾两次获卫生部 科技 成果奖,其本人也在2004年被被授予“优秀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事业建设者”荣誉称号,并在同年获得中国管理科学院授予企业管理学部终身院士资格。

即将进入2022财年,市场对步长制药的抗疫新品“宣肺败毒颗粒”尤为关注。作为可对标产品,以岭药业的连花清瘟系列产品自2020年疫情以来,销售持续保持高增长,仅在2020年该系列产品就创造了销售426亿元,同比增长150%的成绩,占以岭药业全部销售额的半壁江山,而以岭药业也凭此实现了该年度营收同比大增5076%,净利润同比增长10095%。有此佳例在前,步长制药的“宣肺败毒颗粒”无疑也令投资者甚为期待,长期来看,该产品将促进步长制药的业绩不断稳步提升。

讲者介绍:沈谦益,民间中医昆仑派传人,又得到多位民间中医华佗派前辈的指点。临床上以三元色脉统御识证、遣药、用针,灵活运用简易、变易、不易之古法,以精简的中医治疗方法从事临床多年。

中医家推荐:“中医是一门人天之际的性命之学!”沈师师门对中医的理解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学中医、用中医可曾把中医树立到如此高度?中医仅仅是救病治人之术吗?医道何存?!我们对金元四大家又有多少误解? 让我们放下心中的定见,随着沈师追溯古中医历史,一起探寻古中医源流吧···

讲稿实录:

各位好,今天我把曾经的学习心得和大家一起分享。其中有些内容也是道听途说的,毕竟年代久远,不好考证,希望大家能够谅解。这次主要是讲中医源流方面的内容,分为几块展开。

一、中医的概念

我们师门对中医的概念是这样阐述的:中医是一门人天之际的性命之学。它的运用环境、考虑范围是在人天之际,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性命。中医是在人天之际的自然环境下研究人体的性命之学,不止是肉体或者单纯的解剖。人之所以叫人,因为他还活着,活着的人和尸体有什么不同呢?在古人眼里,人体与尸体区别很多,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人体、活体有他的精气,精气运行是最基本的区别之处。人的精气运行正常,就是生命体正常的运行状态;运行出现问题,就是生病了;精气不再运行,那就是生命体终结了,变成了尸体。

二、中医的起源问题

关于中医的起源问题有很多的说法。教科书上说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慢慢发现出来的。有学者做了个统计的计算,如果中医学是一个又一个穴位、一味又一味药慢慢才形成体系的,别说形成像现在这样庞大而完美的体系,就算稍微形成有体系的东西至少需要二百万年时间。

1、巫师之说

在道门中有些传说,中医的起源至少要上推到上古十大巫师,也就是《山海经》中谈到的十大巫师。《说文解字》中有"巫咸初作医"的说法,《吕氏春秋》中也有"巫彭初作医"的记载。

2、三皇之说

经典中经常会提到,中医、中国文化多出自三皇之说,伏羲、神农和黄帝为三皇,为中华文化之祖,为中医之本源。张大昌先生传出的《辅行诀》中开篇就是三皇像。

《路史》中谈到医药的只有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在介绍伏羲氏中谈到"天出文章,河出马图,于是观象于天,效法于地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于是尝草,治砭,以治民疾,而人滋信。”在炎帝神农氏的介绍中,也提到"乃命司怪主卜,巫咸巫阳主筮一日之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病正四百,药正三百六十有五。著其本草,过数乃乱"对黄帝的记载中提到:"至岐山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乃上穷下际,察五气、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极咨于歧、雷,而内经作。谨候其时,着之玉版,以藏灵兰之室"

从以上《路史》的记载可以看到,中医的起源确实是三皇,伏羲、神农、黄帝慢慢传承出来的。当然在道门里面还有这样的传说,《黄帝内经》里面的岐伯是巫彭的弟子,雷公、鬼臾蓲等都是他的同门师兄弟。

3、三干五支之说

道门中有传承说,过去的三皇五帝,五帝各有一部内外经存世。古之三皇在《帝王世纪》中记载是伏羲、神农和黄帝,《三字经》中也是同样的说法。五帝传说为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和金天氏(少昊)和颛顼帝。古人以五帝配五行,伏羲为青帝,神农为赤帝,轩辕为黄帝,金天氏为白帝,颛顼帝为水帝黑帝。传说五帝各有一部内外经传出,只是大多已经散逸不存。在现存的《黄帝内经》之前,还有一些已经丢失散逸的经典存在过。《汉书》中记载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之说。

从三皇五帝的说法看,三皇即三干,五帝即五支。从医道式法来考虑,伏羲、黄帝和颛顼为三干,伏羲、炎帝(神农)、黄帝、金天氏(少昊)和颛顼帝五帝则为五支。三干之说,最典型的传承就是古三易,连山、归藏、周易。我们一直尊崇三皇五帝为中华文化之祖,中医之祖,它的学术体系就是以三易为指导的。按照式法三干说,伏羲帝的流传就是之后的天医,黄帝的流传是现在的中医,即过去所说的人医法,颛顼帝的流传应该就是水医法,而炎帝神农所传恰恰介于天医与人医之间,而白帝金天氏所传正好在人医和水医之间。按照三皇所传的学说,伏羲帝重神,黄帝重气,颛顼帝重精,恰恰完成人体三宝——精气神的论断。

然而就像马新童老师所说,现在的中医是残缺的,为什么呢?因为现存的《黄帝内经》,并非是三皇五帝时的《黄帝内经》,应该是其他五帝的内外经,或有散逸,经流传下来的汇集本,所以无法非常系统地揭示五帝的系统内涵。现存的《黄帝内经》重视气化,以气为核心,而对于精气神中神、精相关的东西涉及而不深说。

三、中医理论体系及其科学性

师门中经常谈到几个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基础教材中也谈到这些学说。一精气神学说,二阴阳学说,三五行学说,四藏象学说,五经络学说。从中医的流传来看,都没有离开五个基本的概念,只是不同的流派对于不同的概念重视比例不同而已。有人提出,中医没有生理学、病理学,所以没有西医直观、科学。其实五个概念就是真正中医的生理学、病理学,所有的生理病理离不开这五大概念。

前些年,有朋友去参与了关于中医科不科学的争论,我就问,现在的所谓的西方的科学类,如果把所有这些学科中的数学内涵拿掉,会是怎么样。比如,传统的机械设计,或现在的电脑IT,离开了数学语言、数学工具,是否可以真正地运行好?而把它们的学术概念用其他除数学以外的任何语言来描述,恐怕是很难的。

古中医中是有数学体系的,此体系在我们师门中被称为太易太玄体系。太易就是任何事物之间的关系学说,在这个学说中有一定的数量关系体现出来。而太玄就是我们要探讨研究的独立个体结构的数理关系。古传三皇所传出的式法中,伏羲帝所传以太玄体系数理关系所见长,颛顼帝所传以太易数理关系所见长,而黄帝传出正好兼顾太易太玄而居中的数理体系。

中国的传统数学中,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其经典位置一直是完全保留的。周髀算经侧重于体现事物间关系的数理关系,而九章算术更侧重于单独事物的内在结构数理关系,这正对应于古人所说的盖天法和浑天法。古人还有个宣夜说,其中一些说法很好地解释了中医气的内涵。最近有老师讲课,也谈到了中医"象"的概念。在古中医中,"形"和"象"是不能真正分离的,象往往需要用些外在数理关系来更好的解释,形恰恰是个体结构的数理关系才能更好的说明。也可以说,形和象就是一对阴阳的关系,是不能真正剥离的。

四、中医源流

清朝纪晓岚在《四库全书》中说过"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学界一直认为金元之前是经方的流传范围,从金元开始就是时方的范围。任应秋老先生创始的中医各家学说中有七大流派或八大流派的说法。对于这种说法,我们师门并不是非常认同。刘河间就是寒凉派么?张从正就是攻下派么?师门中把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等人的一些著作也都称为是传统的经典著作,和《伤寒论》的位置是齐等的。

1、中医演变的三个阶段和医道

说到中医的源流变化,不能不谈中国社会的变化。隋唐之前,中医学的教育并不发达,公开培养的医生也不多。医家给人开方治病,大部分只能去自己采药,所以很多医家都喜用丸散膏丹。隋唐之后,中医所说的大方脉,即现在讲的大内科等方药派,越来越成为主流,丸散膏丹越来越萎缩,以致到现在几乎退出了医疗市场。我经常和中医界的朋友谈起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注自古流传下来的丸散膏丹的用法。因为在任何式法中,丸散膏丹和大方脉,它们的机理是相同的,但丸散膏丹更全面些。所以说从丸散膏丹入手,是掌握一个医学流派的最佳入手方法。就像过去流传的卖药翁,只是身背一个葫芦,任何病都是用葫芦中的药丸治疗,就是说药丸涵盖的病种比一般的方脉方药要大的多,制药技巧也要完整的多。

从历史来讲,中医的演变规律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唐宋之前,以道医为主的阶段;第二阶段,从宋到明清,以儒医占主流;第三阶段,西学东渐的民国初年以后,术医占领了医疗市场。

为什么这样划分呢?我们要从其基本的理论、内涵说起。道医,古中医的别称而已,为了区别后世的儒医、术医。道医的立足点是把人放在天地人三才之内来统筹考虑,涉及人精气神三宝。而儒医体系,只是精研人体精气的问题,研究范围变成了人体的上中下小三才。而术医基本上就是以病家的自述症状和借用西医的检查作为指导,为了缓解或者去除症状来进行的医术。

过去有说医道为险行,还有说医道为慈行,其实在古中医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仙行。通俗的说,医生过多地关注经济效益是危险的行当。更多地看到病人的疾苦,感同身受,以慈心佛心来对待,就是慈行。而仙行实际上是谈到了医生和病人关系的问题,比较难解释一些。借用庄子《齐物论》的话,"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可以这样解释,作为医生,应诊的病人和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不是说人世间的关系,而是冥冥中历劫而来的关系。古人认为仙凡之别,也就是这种纠结羁绊的有无而已。之所以称为凡人,就是历劫而来的各种羁绊把我们留在尘世中。而修仙求道,就是要了除这些羁绊。按仙行说,任何一个病人不是无缘无故的来找我看病的,都是因为和我有这样那样的关系而感召而来的。如果能把这些问题真正地解决,把历劫而来的羁绊都解决,那就能成仙得道了,所以称之为仙行。

刚才谈到十大巫师中的巫咸和巫彭。所谓巫咸,这个咸字是什么意思呢?周易下经的第一卦,咸卦,就是无心而感之意。失传的一些天医法的东西是否都离不开这种无心而感的状态呢?而巫彭之彭,彭有鼓之象,为胎息、龟息的意思。如果能进入胎息龟息之说,那么人体的经脉,那种关照应该是一目了然的。《淮南子》中谈到"巫咸在其北方,立登保之山",登保之山就是《山海经》中的灵山而已。按照闻一多先生的考证,保就是北斗的别名,登保之山就是登上了北斗。这样我们可以明白,天医法是怎么去修行、学习和 *** 作的。

2、命门三焦体系

道门中有个道医流派供奉刘河间、李东垣为其共同的祖师。我们不能因为刘河间常用寒凉药,就命名为寒凉派,也不能因为朱丹溪多用熟地之类就称之为滋阴派。根据五运六气推演,刘河间生存的年代正好是少阴君火主令的时期,而晚年又是阳明燥金主令的时期。按以上说法,多用寒凉药是没错的,但是恐怕不止是因为当时五运六气时令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去深究刘河间用寒凉药时眼中所看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用这些药?

教科书里把朱丹溪称为滋阴派,但是朱丹溪完全就是刘河间一脉,朱丹溪的老师叫罗知悌,是刘河间的再传弟子。他们的学术传承本身是一体的,也可以说,朱丹溪和刘河间用药时所看的东西是一样的,只是用不同的药物来解决同一个问题而已。

"外感宗仲景,杂病宗丹溪,内伤宗东垣",刘河间和朱丹溪一脉特别重视古中医中的一个学术体系——命门三焦体系。刘河间用寒凉药,朱丹溪用滋阴药都是着眼于命门三焦的结果。近些年比较流行的扶阳派从刘止唐传出,实际上也是命门三焦体系。在命门三焦体系下,刘河间用寒凉,朱丹溪用滋阴,而扶阳派用附子,这里面有什么异同呢?

金元四大家中还有攻下派张子和,医史上明确记载张子和是刘河间的再传弟子,从学术体系上讲,应该和刘河间、朱丹溪完全相同的,但是张子和是怎么运用命门三焦体系的呢?他常用汗吐下的方法,因此被称为攻下派。理解张子和方药的应用并不难,真正的难还在识证的火候。现在所说的健康,“健“就是命门能量充足,“康”就是三焦通达通畅。张子和用汗吐下之法,很好地解决三焦元气通畅的问题,因为他把一些病理产物很快地去掉了,同时还能够保护命门能量,防止"健"更大的受损。

本身来讲,这三家都是古传的命门三焦体系的运用而已。命门三焦体系是扁鹊学派的古传正法,在古中医中一直有扁鹊学派的水火二法,说的就是命门三焦体系的运用。

3、四时五行体系

教科书中把李东垣定为“补土派”。师门中认为李东垣所用的理论体系就是四时五行体系,严格地说是以阴阳体系为背景地充分运用四时五行体系。后代的黄元御学术就应是直接来源于李东垣的四时五行体系,只不过他更多地发挥了五行体系,而比较忽略四时体系而已。

五、大医和病人四大类

所以我希望大家别被教材所局限,先辈们组建中医学时费心写出的教材的确非常好,但是从中医学,尤其是从古中医学体系来看,它是不完整的。作为学中医的学子,只是学教材是不够的,中医学院的毕业,应该是入中医行业的“入门”,深造要靠继续求学才能够得到。应该怎么去学中医,怎么学得更好更快更真呢?我建议好好地学中医学基础,不要放过任何的字句。比如常说的“肝藏血”、“肾藏精”,进一步深究肝是怎么藏血,肾又是怎么藏精。真正地弄懂了这些问题,那就真的是大医了。

孙真人的《千金方》里,在《大医精诚》之后,还有一篇叫《大医习业》。"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孙真人本是道门中人,这些要求,实际上就是古中医,也就是现在称为道医的要求。如果想做业医的话,不用学那么多,“星象”、“八字”这类东西不一定必须要学。但如果想成为大医、明医的话,那就应该好好关注孙真人所说的东西。当然,也不必什么都从头学,这些都是传统的文化,比如“六爻八字”、“风水命理”,只要真正学通了一项,其他就能做到一通百通,都能够理解它的核心内涵。

在孙真人的说道里,把常见的病人分为四类人。第一类,病气侵蚀了身体发病,但是元气非常足,不需要治疗,会自愈的。第二类,病气侵蚀得更多一些,但是还没有真正地压倒体内的元气,病情会严重一些。第三类,病就更重了,元气的消耗也要更重一些,病情已经完全胜过了元气的承载力。第四类,就是元气几乎消亡了。

孙真人认为,第一类人不需要治疗,一般情况下只要几天时间便会自愈。第四类人也不需要治疗,元气亏虚到一定程度的人,针药已经没有办法调动他的元气来治疗疾病了。按照道门的传承来说,治疗分成四种。第一是服气,即练功,服气吐纳。第二是导引和按摩。第三是针灸。第四才是方药。所以当元气亏空到一定时,针药不应时,只有一个可能,就是用导引、服气、按摩来维持他残余的生命,如果没有奇迹,是不可能治好的,只能是延续他残余的生命而已。

针灸和方药要解决的是第二和第三类人。正邪相争,即使正气能够胜邪气,但是会很痛苦,如果有意外,可能会造成越来越重,这时候就需要针药的介入去帮他。第三类人,邪气已经胜过元气,这时必须要帮他保护元气,去除病气。

讲得比较凌乱,大家多谅解。谢谢大家。

以上就是关于中医学就业前景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医学就业前景、步长制药: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 深入挖掘国粹精华、【真传一刻】沈谦益-中医源流漫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langs/87790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