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的功能优势

资产管理的功能优势,第1张

ITIL(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是英国政府中央计算机与电信管理中心(CCTA)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布的一套IT服务管理最佳实践指南。在此之后,CCTA又在HP、IBM、BMC、CA、Peregrine等主流IT资源管理软件厂商近年来所做出的一系列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之上,总结了IT服务的最佳实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基于流程的方法,用以规范IT服务的水平,并在2000年至2003年期间推出了新的ITIL V20版本,这就是目前的ITIL标准。 ITIL为企业的IT服务管理实践提供了一个客观、严谨、可量化的标准和规范,企业的IT部门和最终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定义自己所要求的不同服务水平,参考ITIL来规划和制定其IT基础架构及服务管理,从而确保IT服务管理能为企业的业务运作提供更好的支持。对企业来说,实施ITIL的最大意义在于把IT与业务紧密地结合起来了,从而让企业的IT投资回报最大化。 实际上,ITIL并不仅仅适用于企业内部的IT服务管理,也适合于IDC数据托管中心。过去,IDC为每个用户提供的IT服务水平很难量化、考评,用户无法断定是否获得了合同承诺的服务,而ITIL的实施为IDC的IT服务水平提供了一个可以客观考评的依据和标准。 目前,ITIL已经在全球IT服务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四家最领先的IT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都宣布了相应的策略:IBM Tivoli推出了“业务影响管理”解决方案、HP公司倡导“IT服务管理”、CA公司强调“管理按需计算环境”、BMC公司则推出了“业务服务管理”理念。实际上,无论各公司的理念和解决方案有多大差异,但目标都是一致的:把IT与业务相结合,以业务为核心搭建和管理IT系统。 为什么ITIL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厂商和客户的广泛认同和大力支持?“是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技术利润三角区’”,全球著名的ITIL专家Malcolm Fry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现在很多业务都必须借助技术手段才能完成,比如占领新市场、远距离地开展工作、把产品推荐给世界各地的客户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已经很大程度上将企业对技术的控制权转移到客户手中了。例如在英国的零售业,如果在线商店停业,服务台必须首先报告CEO,而在五年前,CEO很可能根本不知道有服务台。不难看出,在目前的市场情形下,客户服务的好坏直接受IT系统的影响,IT服务管理成为企业业务运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一、IT营运管理方法论现今的企业为了强化自己在这个新世纪的竞争力,导入了ERP系统、供应链系统、CRM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等等,这些系统最后都要进到企业的IT营运体系中。当我们透视解决方案生命周期时,可以看到,所有的解决方案最后都要进到企业的IT营运体系中,为企业员工所使用。如果IT的整个营运管理做得不好,那这些花大钱建置起来的系统再好功能再强也没有用,因为使用者根本无法顺利地使用它们。某大型电子公司,共运行了四十多个应用系统,当他的信息主管被问到,哪一个系统最重要时,他回答:「IT的营运与管理最重要!唯有好的IT营运管理,才能让公司上上下下好好的用每一个系统。」这个见解实在是一针见血。既然IT营运管理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提供好的IT 服务,对IT 主管或CIO 而言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答案是采用更新的技术或添购功能更强的设备吗?在1999 及2000年Gartner Group 广泛访问企业CIO 有关服务或应用程序无法使用(downtime) 的原因。结果大家最常认定会出问题的技术或产品(包括硬件、软件、网络、电力失常及天灾等),其实只占了20%,那么占大宗的是什么呢?我想你已经猜到了,作业程序(Process) 失误就占了40%,另外作业人员(People) 疏失也占了40%。作业流程失误包括变更管理(Change Management) 没有做好、超载、没有测试等等程序上的错误或不完整。作业人员疏失包括忘了做某些事情、训练不足、备份错误或安全疏忽等等。Gartner Group 这份访查结果正是80/20 法则的再次印证。我们常想要把系统的可用度提高,当然就是要花大钱购买标榜可提高可用度的硬件或软件。孰不知这个部分事实上只占了系统停机原因的20%。如何做好IT 服务管理,首要工作当然是加强流程和作业人员管理,因为那才是造成系统无法使用的主要原因- 两个原因加起来共占80%!我们常听人家说大型主机(Mainframe) 的 系统比较稳定可靠,所以经过了这么多年还是有许多企业愿意花大钱继续一年年采用。其实真的是它的系统软硬件更好吗?恐怕并不尽然。我们知道,大型主机系统 有着一套完整清楚的系统运作规范可遵循,人员在训练时花在运作程序方面的心力绝对不亚于系统软硬件,甚至是更多。有了严谨的程序,加上完整的人员训练,自 然就可以把那80%的系统停机风险降到最低。那么是否有方法论,可以用来建构企业内IT 服务管理而且是主要IT 厂商都支持的呢?

二、什么是ITILITIL(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是信息系统运营与服务管理标准,用于定义IT部门管理工作中需要的各个工作程序(Process),以及各个工作程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跨国公司IT经理中素有"IT界MBA"之称。80年代中期,英国政府部门发现提供给其的IT服务质量不佳,于是要求当时的政府计算机和电信局(CCTA),启动一个项目对此进行调查,并开发一套有效的和可进行财务计量的IT资源使用方法以供本国的政府部门和私有部门使用。同时,这种方法还应该是独立于厂商的并且可适用于不同规模、不同技术和业务需求的组织。这个项目的最终成果是一套公开出版的IT服务管理指南,即ITIL(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虽然ITIL当初只是为英国政府开发的,但是在90年代初期,它很快就在欧洲其它国家和地区流行起来。到90年代中期,ITIL成为了事实上的欧洲IT服务管理标准。90年代后期,ITIL又被引入到美国、南非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2001年英国标准协会(BSI)在国际IT服务管理论坛(itSMF)年会上正式发布了以ITIL为基础的IT服务管理英国国家标BS15000。2002年BS15000被提交给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申请成为IT服务管理国际标准。国际标准组织已接受这个申请,并为此设立了一个专门工作组。该标准有望在2006年前后生效,可以说,ITIL已是事实上的国际IT服务管理标准。ITIL的目的是帮助企业降低IT运营管理成本,并且提高IT服务水平,提高业务部分的满意度。

三、ITIL的核心思想ITIL它并不是一套理论模式,它所根据的是最佳的实际经验。其中的许多经验不但广为人知,而且有无数的IT机构都是采用它来提升IT服务的效率及加强IT部门间的横向沟通。这套方法论历经了十数年的考验,证明它是最被IT业界广为接受的一套经营IT经验指南,等于是IT管理的业界标准。ITIL将IT的工作分为两大类:分别为《服务支持》(《Service Support》)和《服务提供》(《Service Delivery》Service Support针对的是一般系统的运作部分,目的是让使用者可以顺利存取到IT服务。其中包括Service Desk、事件处理与追踪、问题处理与追踪、系统变更、系统配置设定的记录与维护,以及版本的发行与控管。第二大类Service Delivery则是针对IT部门对客户提供信息服务时应有的工作程序。其中包括服务层级的约定与管理、IT服务的财务管理、系统可用度管理、系统容量的测量与未来规划、灾难情况的业务持续运作规划与系统复原。《服务支持》(《Service Support》包括如下流程:

1 事件管理(Incident Management): 识别偶发的事件。

2 问题管理(Problem Management):对服务台识别的偶发事件的潜在原因加以诊断,安排改正IT基础设施的错误并进行问题预防指导。

3 变动管理(Change Management):变动管理过程确保使用标准方法和规程有效且迅速处理所有变动。变动管理旨在提高组织的日常运作水平。

4 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识别、控制、维护和检验现有的包括基础设施和服务在内的IT资产。

5 发布管理(Release Management):通过控制软件、硬件的发行和版本确保信息系统资产的安全,并消除不同版本引起的潜在问题。 《服务提供》(《Service Delivery》)包括如下流程:

1 服务水平管理(Service Level Management):服务水平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协调IT用户和提供者双方的观点,实现特定的、一致的、可测量的服务水平,以为客户节省成本、提高用户生产率。

2 可用度管理(Availability Management):可用性管理的目标是优化IT基础设施的性能,它的服务和支持的组织。可用性管理导致成本节省的、持续的服务可用性水平,这种服务可用性确保业务满足其目标。

3 能力管理(Capacity Management):使组织在危机出现时管理资源并提前预测需要的额外的能力。它描述了计划、实施和运行该过程必需的规程。

4 持续性管理(Continuity Management):在尽量少的中断客户业务情况下,提供IT服务,并在IT系统出现问题时,以可控的方式恢复。

5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确定IT服务的成本核算,设定预算,监督预算执行情况,根据提供的服务收取费用。 针对ITIL管理流程的具体实现,ITIL标准又将实现工具分为三类:Process Management Tools—过程管理工具Analysis Tools—分析工具Execution Tools—执行工具 四、XX银行IT管理规划建议全面实施ITIL模式对任何IT企业都至关重要,但在实施时通常需要循序渐进,并且要从最急迫需要解决问题处入手。最重要的是要采用统一的符合ITIL标准的信息架构。另外,在实施前,切记先记录下现有环境数据,以便随着时间的流逝来衡量成效。我们建议xx银行将规划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三个阶段实施,从而构建符合ITIL标准的IT服务和管理平台。短期目标:达到目的1)立符合ITIL标准的统一的信息架构(altiris notification server)

2) 保证统一的配置管理数据库(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Database)

3)实现变更管理、配置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Change Management)为何要做变更管理呢?这里举两个因为变更管理没做好而蒙受重大损失的例子来说明。2001 6 ,NASDAQ当机长达半天,原因是 *** 作人员做了一个未经测试的变更动作,结果导致整个系统停机。同样也是在2001年6月,NYSE在半夜做了一个软件变更的变更动作,导致部份系统当机,无法完成股票买卖交易。这两件事都上了报纸及新闻头条,包括华尔街日报、CNN 及CNBC等等。这反映出了变更管理真的很重要,一旦没有做好它,企业的关键任务(Mission Critical)系统就会受到影响。以银行业为例,只要是IT部门当机一小时,其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全体员工要花上数倍或甚至是数十倍的时间来补救,而且因为分行里客户大排长龙,负面报导上了晚间新闻及报纸,企业形象受损的损失更是无法估计。这也可以说明为何企业CIO 把变更管理视为第一要务。为进行变化管理,IT组织中应该有变更管理员(Change Manager)及CAB(Change Advisory Board)的编制。变更管理员是全程负责监督RFC从提出到结案整个过程的人。CAB代表是变更咨询委员会。配置管理:在公司内,通常会做所谓的资产管理(Asset Management),也就是把每项公司资产是何年何月何日购入、哪一个会计科目、负责人是谁等信息记载在数据库中,这是一般传统的资产管理方式。但是实际经验显示,如果用这种方式来管理IT相关资产,包括硬件、软件、网络等等,结果会因为记录的信息太过简化而衍生出许多问题。IT资产的管理所必须记录的信息要比一般资产多得多。目前有经验的IT部门都有一套方式来记录IT资产。但是IT资产的管理难道就只是详尽记录它的型号版本等等这些规格信息而已吗?其实这是不够的,还要包含该项资产所有的配置设定,以及它与其它IT资产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这些配置都会输入到所谓的「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Database)中。准确而完整的CMDB是相当重要的。因此要有一个机制来提供这个信息,这个机制就是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配置管理可存取并提供IT资产正确信息和这些资产间的关系,还能提供对系统的影响及趋势分析,降低未经授权软件的使用情形,以及控制所使用的IT资产。问题管理问题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找出事件或问题发生的真正原因,并找出对策或步骤来解决问题。我们常说要对症下药。没有针对原因来解决问题,可能可以让服务暂时还可以使用,但如果错误原因没有被消除的话,将来还是会发生问题,事件还会再重复发生─ 进而再度影响IT服务的提供。这 也就是为什么要有问题管理的原因。唯有找到原因,才能解决问题,避免同样的问题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问题管理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被动的部分─等事件通 报变成问题,再来分析问题,找出问题发生原因,加以诊断,再提出解决方法及步骤。一个是主动的部分,分析趋势,事前先找出可能潜在的问题,主动提出解决方 法及步骤,预防问题将来发生。

4) 对应altiris工具

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过程管理工具/分析工具/执行工具

Altiris Architecture- altiris notification server 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架构

Altiris Inventory solution 资产管理

Altiris web reports 报表分析功能

Asset Control solution 固定资产管理,建立最完整统一的资产信息及相关联信息

变化管理Change Management 分析工具

Altiris Inventory solution 资产管理

Asset Control solution 固定资产管理

Altiris web report 报表分析功能

Application Metering Solution 应用软件管理

执行工具

Altiris software delivery 软件部署与升级管理

Altiris client management suite 客户端 *** 作系统部署、升级;软件的部署与升级;微软补丁自动安全管理;远程控制等。

问题管理Problem management及事件管理 Incident management 分析工具

Altiris Inventory solution IT 资产管理

Asset Control solution 固定资产管理

Altiris web report 报表分析功能

Application Management Solution 应用管理

执行工具

Altiris Deployment Solution 系统部署、升级和管理

Application Management Solution 应用管理

Carbon Copy Solution 远程控制

中期目标:达到目的:实现事件管理、持续性管理(Continuity Management)、可用度管理在现今全球化经济社会下,可用度及IT服务持续性管理可说是最举足轻重的两个重要程序。营运服务能否持续每天24 小时,一周7天地正常运作,变得愈来愈重要。可用度能左右顾客满意度,并且能快速的影响企业整体声誉及业务是否成功。IT服务持续性管理程序是要确保正常可用的解决方案发生问题后,依然能够持续提供另一个等级的IT服务给客户。从这个观点来看,可用度管理及IT服务持续性管理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两个管理程序都是试图减小IT服务的可用度危机。可用度管理的焦点主要是集中在处理日常可能出现会影响到可用度的危机,如果无对应的反制措施或反制措施没有办法完全涵盖或应付时,这些危机就由应变计划及IT服务持续管理程序来处理。IT服务持续管理程序分做3 个步骤。第一步是取得Service Level Agreement,然后分析及找出每层的危机,将IT服务分成下列层级:服务、应用软件、中介软件、 *** 作系统、硬件、网络、环境、外在影响因素。第二步是提出这些紧急状况的解决方法;这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Failover,第二个部分是Recovery。Failover 包括有几种选择:Cold Standby、Warm Standby 及Hot Standby。第三步则是制作应变计划。对应altiris方案:

服务水平管理(Service Level Management) 过程管理工具/分析工具/执行工具

Altiris helpdesk Solution 建立统一的service desk

持续性管理(Continuity Management) 分析工具

Altiris Site Monitor Solution 网络站点监控模块

Altiris Monitor Solution 服务器监控模块

Application Metering Solution 应用监控模块

执行工具

Altiris Recovery Solution 恢复模块

长期目标:达到目的:IT财务管理分析(Financial Management)

IT财务管理分析Financial Management) 过程管理工具/分析工具/执行工具

Altiris Contract Management Solution 合同管理

Altiris TCO Management Solution IT 总体拥有成本分析

结构化数据

·从服务台、金融计划、系统管理等多个来源聚合数据,提供有关资产背景和责任的单一视图。

·按部门或成本中心组织数据,以用于研究与规划

·维护每项资产的服务历史记录,有助于收集一段时间内的成本和维护数据

·同时执行自动化工作流程与资产变更,以保持相关工具和数据库的新鲜度并将重要变更告知利害干系人

简化工作流程

·支持直接从存储库获取最新数据的资产请求,以确保基于事实的决策的制定与审批

·根据用户的角色和权限范围控制每位用户界面中的信息,以确保数据安全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变更

·将硬件、软件、许可证、发现和权限数据联系在一起,这样,可根据真正合规性管理的发现来协调软件权限

·访问跟踪所有状态变更、 *** 作、时间、人员和日期的完整审核历史记录,以实现责任管理并为资产和变更审 核提供支持

掌控全局获取回报

·发现、验证、协调数据以及将数据从多个来源聚合到一个中央资产存储库,从而进行成本控制与问责

·管理软件许可证的合规性,以及法规、安全、隐私和税收要求

·查看硬件、软件、合同、用户和组织单位之间的关系,实现综合资产报告

·跟踪每项托管资产的生命周期状态,使用状态变更触发自动化工作流以确保一致地执行关键业务流程

·维护资产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变更历史记录—包括连接到服务台以生成事件和服务历史记录

·坚持严格控制投资与成本数据聚合

·使业务管理、财务和IT员工随时访问当前精确的资产数据,进而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通过定期从多个资源同步数据并在关键数据发生变化时自动通知利害干系人来保持数据新鲜度。

1、Helpdesk维护:桌面支持。指IT专业技术人员为了保障IT桌面能够提供正常的功能和服务,而对其进行的一系列的维护活动。它包括对IT桌面的硬件层、基础软件层和应用软件层的维护,主要包括安装、配置、升级、故障诊断和排除等活动。

2、需要:

(1)电话支持: 用户碰到问题后,可通过印在会员卡和设备粘贴纸上的专用电话号码寻求技术支持 呼叫服务支持中心,由 工程师 技术人员 通过电话 提供服务和维修指导 帮您解决问题。

(2)现场支持: 用户碰到问题后,如电话支持不能解决,可向 技术服务支持中心 要求 安排工程师在用户现场进行系统分析 诊断 维护,并遵同用户的上班时间,随时解决用户的问题。并完成数据备份,升级病毒定义等工作。

(3)网络支持: 用户碰到问题后,可通过网络论坛 即时聊天工具如(QQ 飞信 MSN) 电子邮件 IT技术服务支持中心官方网站 搜索引擎 WINDOWS XP 帮助中心 软硬件客务中心 远程协助、等网络方式进行IT技术帮助

今年8月,联想服务正式对外宣布全面发力IT管理服务外包市场,并在之后宣布获得了无锡尚德、国家药监局、百盛等多个行业大单。不仅如此,自2000年联想与神州数码拆分,与系统集成相关的业务都被划给了神州数码之后,联想首次提出了自己在IT管理外包市场的进攻策略:从桌面管理外包切入,先抓住用户,实现“圈地”之后再向数据中心、网络和应用服务牵引,最终实现“曲线救国”。

而在PC行业利润率大幅下滑的背景下,突入IT服务领域,对联想来说是一个战略性的选择。

市场走向成熟

早在1989年,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就在其著作中这样描写:“任何企业中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高级发展机会的活动与业务也应该采取外包形式。”这种更高效、更经济的业务模式创新包括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 信息技术外包)和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业务流程外包),ITO关注企业IT基础建设如服务器、网络、 *** 作系统和支持等,而BPO关注的是企业内部运作或客户的后端活动。

经过了若干年的IT基础架构建设,中国企业已经全面走向以卓越的运营和精益管理创造效益的阶段,这其中IT外包的价值日益凸显,许多企业已经开始采取行动。“2000年的时候,你跟很多人说ITO,很多人还在问ITO是什么,到今天,很多企业的人可能比我们都懂。”联想IT专业服务总监冀晓东指出:“时至今日,IT服务业的产业形势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市场氛围正走向成熟。”

联想集团新兴市场集团服务业务部总经理林林在接受《计算机世界》采访时也表示,IT管理服务作为一种专业化的分工,对提高制造、连锁、金融等诸多行业的资源利用能力、核心竞争力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市场的增大,在尝到越来越多甜头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各行业客户需求的巨大差异。比如制造业的客户业务比较复杂,产品线长,部门之间各自独立,信息传递延迟,因此需要统一服务支持模式的IT运维解决方案。同时,远程以及上门、多站点驻场服务业是他们希望得到的。”林林还以金融行业为例向记者进一步说明了IT管理外包的作用:金融行业的客户网点比较分散,对运维响应速度和数据安全要求特别高,需要深入全国四六级的网点支持,以及IT服务台、第三方备件代购等服务;连锁行业的企业面临运营成本较高的问题,因此他们更需要通过专业的IT管理服务帮助他们有效节约成本。

而除了看到市场潜在的需求之外,联想发力IT 管理外包也受到一些大事件的启发。早在2006 年,联想赞助都灵奥运会IT 设备时,就希望能够参与维护,而从北京奥运会,再到今年的世博会,联想都已经成为IT 设备的维护方,联想还负责了“两会”期间IT设备的保障,这些大事件的参与让联想对于服务有了全新体会,也意识到IT 设备维护管理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尤其随着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IT 外包管理服务将获得大发展。

联想服务升级

在IT管理服务领域,联想是个后来者,同时作为一家产品型公司,从卖产品到提供服务,联想能否成功转身并非所有人都看好,关键就是强化优势。

联想服务找到的第一个优势是“联想”作为PC第一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口碑,而更实在的是“品牌”背后庞大的渠道和客户资源。“虽然管理服务刚刚起步,但联想早就已经把售后服务做到了行业第一。”据林林介绍,目前联想拥有中国最大的IT服务网络,已经先后建立了3000多个服务站,全面实现对我国2287个县级城市100%的覆盖。

这一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联想服务团队中工程师的来源问题。从2009年开始,联想服务在原来的售后服务渠道中进行IT管理服务工程师的认证,据冀晓东介绍,这一认证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试,要通过认证。这些工程师不但要具有一般的硬件维修技能,同时还要补充大量的软件知识和远程监控等管理外包服务技能。据了解,截止今年年初,已经有300人通过认证,未来他们将争取翻倍,完成600名渠道工程师的改造。

3000多个服务站,这是市场上其他管理外包服务厂商很难匹敌的,同时联想集团还有亚洲最大的呼叫中心,这一资源更是可以直接为IT专业服务所用。而联想之所以能够拿下家乐福、百盛这样的零售行业大单,正是以上因素起了关键作用。

在IT业界,联想一直以执行力强著称。“既要求精准求实,又要求说到做到,今天能做成这样子,明天再做成那样子就不行,必须有改进和创新。”3年前的时候,冀晓东带队做一个项目,涉及到IT系统的布署和业务流程的梳理,仅人员配备就需要近100人。通常这么大的项目,IBM、惠普至少得花费3个月到半年,而联想一个月就完成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你不能最后说由于某种原因,讲个故事,说没做到,这在联想是不允许出现的。”

从桌面切入

众所周知,在IBM的业务板块中,IT服务已经占到绝对的大头;在惠普,这一份额同样可观。而据记者了解,联想服务在整个公司的业务中占比还仅是个位数。不仅如此,目前联想服务的项目80%还是桌面端的管理和支持服务,网络与企业应用外包、数据中心管理大部分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虽然已经有了局部项目实施,但不到大面积推广的程度。

对此,冀晓东似乎并不着急,因为在他看来,这源自联想稳扎稳打的企业风格。

2010年8月31日,联想服务与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正式签署IT管理服务协议。根据协议,联想服务将为尚德电力提供为期两年的IT管理服务,内容包括尚德电力无锡总部和区域工厂的驻场服务、IT服务管理系统等,以及尚德电力在全国各地分支机构和工厂的IT运维系统。这不仅是联想服务正式对外宣布全面发力IT服务外包市场后的首个大单,更是其IT管理业务在新能源行业的重大突破。

在签约现场,林林指出,尚德之所以会选择联想并不是因为联想的数据中心能力或云计算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因为联想是桌面领域最大的设备商,占据中国1/3的PC市场。

虽然当下很多企业也在关注、追随云计算等新技术潮流,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他们还是更强调务实。

“毕竟桌面系统出了一个终端用户的问题和数据中心出了问题,影响度是不一样的。”冀晓东指出,目前国内的大中型企业有超过一半已经开始采用IT管理外包服务的形式,而他们与跨国公司在实施过程中最大的区别就是通常会选择先从桌面管理开始。

林林指出,联想的IT管理服务特色是从桌面服务切入,利用自己在桌面端和整个设备方面的优势,当未来客户还希望使用网络、数据中心以及应用等服务时,联想能够迅速跟进,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占领市场。

而冀晓东也认为这一策略是绝对可行的,因为做服务就像“跑马圈地”一样,只要先把客户“圈上”,建立信任感,拓展业务的难度并不大。

“联想IT服务绝不会只停留在桌面管理上。”几年前从惠普来到联想的项目经理黄峰平告诉记者,从桌面切入的策略,蕴含着一种中国兵法的战略成术,那就是先占领阵地,再扩大战场。他指出,惠普和IBM的IT服务战略更多的是从技术层面上切入,提出新概念,引入新技术后,进而提出做IT总管。“联想却是直接就把自己定位成一个管家,无论你将来让我管一个别墅还是管一个庄园,只要我的能力可以应付,客户根本没必要换掉我。”黄峰平说

从产品到服务

在无锡采访时,记者了解到,在联想之前,无锡尚德的IT外包项目本来是由一家当地的服务商提供的。当记者向联想IT服务项目管理处的项目经理陈靖问及项目进展时,他一脸兴奋。

“正式运营一个多月,我们的整体交付质量还是很不错的,一方面是工作效率的提高,故障一次解决率比以前他们采用的本地服务商高10%;同时每周接到的电话咨询量,从原来的高于1800个电话下降到1600,这表示IT故障的发生率大大降低。”陈靖指出的数据特别能说明问题,联想支持无锡尚德的工程师人数和此前当地的那家供应商是一样的,但陈靖承担的工作数量和范围却大大增加,内容上增加了资产管理、资产盘点、包括现场支持等任务。

陈靖表示,等到项目平稳运营3〜4个月,将之前总结下来的运营手册、运营规则、考核办法逐渐细化以后,逐渐移交给下一级项目管理人员――即客户服务经理。“我作为项目经理将逐步退出,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其他项目中去。”

据记者了解,目前联想服务20多人的项目经理团队中,每个人手中都有2~3个项目要同时跟进。在这些人当中,除了一部分从其他公司跳槽而来,大部分人出自联想过去的服务团队,团队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从产品服务向服务业务转型。

陈靖在加入联想之前,是原IBM售后支持部门蓝色快车的售后服务工程师,而他的体会是,售后服务与服务外包,有着本质区别。“以前在蓝快,我们属于支撑部门,只要保证销售质量和品牌口碑。在服务外包业务中,却是从后端被提到了前端,要为客户直接创造价值。”

“这种观念、站位的变化带来很大挑战。业务怎么做成本如何控制这些单纯售后服务不用考虑的问题成了当务之急。”据冀晓东介绍,为了帮助项目经理们尽快完成这种转型,联想设立了专门的PMO(项目经理)管理办公室,集中管理,定期沟通。除了定期把所有的项目经理召集起来,进行头脑风暴,做一些经验的总结和回顾外,联想也在极力完善IT外包服务系统和平台的搭建。

“把我们已经成形的、属于联想自己的东西沉淀下来。一方面,使项目经理们更快上手,同时,通过搭建展示中心,也能够让更多的客户直观了解联想服务的专业素养。”冀晓东表示,“要让客户知道,联想不仅是提供专业的人,还有专业的平台去支撑业务,让客户放心地把业务交给我们。”

服务以人为本

对于服务行业而言,人才无疑是企业最核心的生产力。而联想服务对人的重视,除了创造条件使每个人的价值得到最大发挥,也在细节中体现着中国传统的人性关怀。

在采访中,黄峰平告诉记者,他之所以选择从惠普来到联想,很大程度上是想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一颗螺丝钉。

在与一些从IBM、惠普跳槽到联想的项目经理交流时,记者发现对于外包服务的项目管理,这些公司更多的是按部就班,项目经理推动力并不明显。“说白了,就是你要学会怎么用现有的东西‘搭积木’。”而联想并不会提供大量的“积木”,项目经理还承担着将业务向纵深引导的重任,“从销售知识到怎么维护客户关系,都要用心学习,这对我们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意味着能力的提升。”一位入行10年的项目经理对记者说。

“在一些外企,如果你有一个想法,先得看看公司有没有相关流程,一旦没有就得先放这儿等着,等着老外决定你是否能做。在联想就不同了,没有流程,我就自己设计一个,如果后来的事实证明当初的策略是对的,我们就把这些流程标准化下来。如果不对,公司也会给我们改进的机会。”

黄峰平指出,在联想做项目经理,最大的优势是工作的覆盖面比较广,所获得的行业经验也会比其他竞争 对手多,“虽然说遇到失败的几率和风险会比较大,但是事实上风险和收益是一样的,风险越大,收益越大。”

而除了宽松的工作氛围,联想企业文化中的人性关怀也给黄峰平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做深圳比亚迪项目时,由于比亚迪工业园地处偏远,工作环境相当艰苦。比如比亚迪只提供30元钱一把的硬板椅,可联想的工程师常常要伏案十几个钟头,为了让大家坐得舒服,黄峰平特别申请为130多名工程师每人订做了一把椅子。

人性关怀的效果相当明显,即便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黄峰平所带的团队去年只有不到1/10的人离开,而IT服务业界的平均离职率则高达2053%。“联想不仅仅是关注项目管理者,实际上在团队建设和凝聚力方面是下了一些功夫的,包涵中国特色管理的艺术。”黄峰平说。

全球服务外包中国发展迅速

但仅为印度十分之一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公司在北京发布的《2010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报告》称,中国凭借低廉的成本和IT技术和基础设施优势,正在逐渐成为全球服务外包最具竞争力的国家。

根据这份报告,最近3年,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均增速高达301%,是同期全国GDP增速的3倍多。预计未来3年,年均增长率将超过25%,到2012年,产业规模将达8200亿元。

报告分析说,信息服务业加速向新兴国家转移。俄罗斯正成为新兴的全球服务外包研发中心,菲律宾正努力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呼叫中心市场,越南则希望成为全球最大的IT生产商和IT创新企业外包其业务的目的地。

报告认为,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具有成为软件外包大国的比较优势:低成本的技术人员、软件开发人员数量规模巨大、比其他国家更好的日语和较好的英语、政府支持等。此外,欧美市场正在改变过去过于依赖印度供应商的局面。

报告亦承认,中国在全球所占份额很小,即使经过高速发展,2009年比重不会超过4%,这与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所占的地位极不相称。与中国国情接近的印度占有全球离岸外包业务34%以上的份额,中国仅有印度的1/10。

以上就是关于ITIL是什么麻烦告诉我全部的内容,包括:ITIL是什么麻烦告诉我、如何基于ITIL构建有效的IT服务管理体系、资产管理的功能优势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langs/88146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