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 童趣的翻译

沈复 童趣的翻译,第1张

1 用英语翻译《黔之驴》原文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翻译 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

于是藏在树林中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的样子,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一天,驴一声长鸣,老虎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将要来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熟悉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搏击。

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态度亲近而不庄重,碰碰、靠靠、冲击冒犯它。驴子禁不住恼怒了,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道:“(驴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开。

2 求一篇 黔之驴 的英文翻译

There had been no donkey in Guizhou Province originallyHowever,a meddlesome man sent a donkey to Guizhou by shipAfter arriving,the man found the donkey useless to keep and left it at the foot of a mountainA tiger saw the big monster,considering it as a godTherefore,it hid in the woods to peer at the donkeyAfter a while, the tiger walked out,drawing gradually near to the donkey in a very careful manner,but still didn't know for sure what it was

One day,the donkey heehawedThe tiger was so frightened that it ran away for it thought the donkey was about to bite itHowever,after a long period of observation, the tiger didn't find any sign on the donkey that it had some special skills and soon got used to its bray So the tiger approached the donkey again, moving forth and backThen it reached the donkey and took liberties with it,hitting it, rushing into it,and offending itThe donkey was irritated and kicked the tiger

The tiger felt very happy about this,pondering,"its skill is so mediocre"Then the tiger jumped onto the donkey with a loud roar and gnawed its neckIt finally left after it ate out the donkey

参考资料

3 黔之驴原文及翻译

《黔之驴》原文: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

今若是焉,悲夫!翻译: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去。驴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

老虎看到驴是个庞然大物,以为它是什么神物,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惊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

但是来来回回地观察驴,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

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越来越轻侮,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当初要是不使出它的那点本事,老虎即使凶猛,但由于多疑、畏惧,终究不敢吃掉它 。

如今落得如此下场,可悲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黔之驴》是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他因参加这一进步改革而被贬作永州司马时写的《三戒》中的一篇。其创作时间大致在贞元二十一年(805)九月至元和四年(809)之间。

赏析; 这篇寓言的题目叫“黔之驴”,然而通篇写驴的笔墨却很少,只有“庞然大物”“一鸣”“不胜怒,蹄之”等十多个字;相反,写虎的笔墨却非常之多,从开始的畏驴,到中间的察驴,再到最后的吃驴都写了。既有不断发展的行动的生动描写,更有不断变化的心理的细致刻画。

这样看来文章有文不对题的嫌疑,似乎题目叫“黔之虎”更好。其实这篇寓言的主题是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无自知之明而必将自招祸患的人。

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讽刺当时无德无能而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某些上层人物,指出他们必然覆灭的下场,也就是他的写作动机。这一点,从寓言末尾作者的议论、感叹和《三戒》文前的小序当中都可以得到说明。

显然,要想表现这样的主题思想,关键在于充分揭示黔驴的可悲下场;而黔驴覆灭的可信与否,关键又在于是否能够把虎写活。——这也许就是作者为什么命题为“黔之驴”而着意写虎的原因。

当然,如果把主题理解为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付,就一定能战而胜之,那么寓言自然就“文不对题”而应易之为“黔之虎”了。这样理解,也未尝不可。

但这已是对寓言本意的引申和发挥,不是原作的本来意思。然而,尽管用于驴的笔墨甚少,但是驴的形象依然极其鲜明。

这当然一方面是由于借助虎的形象的有力衬托。因为虎的一切心理和行动都是围绕驴而产生和展开的,所以明写了虎的深谋谙练、谨慎精明,也就暗写了驴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这样,驴的形象便在不写之中被写出来了。

另一方面,这是由于描写驴的笔墨虽少却精、以寡胜多的缘故。“庞然大物”一语,由于作者没有把它处理成自己笔下的客观描写,而是作为老虎心目中的主观反映,这就很富讽刺意味,不仅明写了驴的外在形体,而且暗示了它的内在无能。

“不胜怒,蹄之”五字,通过对驴的心理和行动的极其简略的交代,就把它在别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揭示无遗。如果说在虎“荡倚冲冒”的时候,作者只用“蹄之”两字就写出了驴的愚蠢上当;那么,在虎“慭慭然,莫相知”的时候,作者只用“一鸣”两字就似乎写出了驴的虚荣和卖弄了。

因为当时虎对驴并无任何妨害,所以驴让虎“大骇”“远遁”“甚恐”的“一鸣”之举,就是自我炫耀、借以吓人。总之,柳宗元的《黔之驴》这篇寓言,笔法老到,造诣精深;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塑造了生动的形象;不仅给人们以思想上的启示和教育,而且给人们以艺术上的享受和满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黔之驴。

4 谁能帮我把《黔之驴》翻译成英语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上为原文,下为Google翻译的英文,仅供参考)

Qian no donkey, Hao Shizhe ship to enter Can be used not to le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See the tiger, the giant also, that God, to see the forest cover A little out of the past, what is more natural if possible, Mo friend

In the future, donkey Yat Ming, Fu Tai Hai, Yuandun; that macrophages and has also, very afraid However, depending on the exchange, those who feel the same; benefits of its sound practices,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last out, afraid to end fighting Near a little, sex benefits, Chong take down upon

Anger over donkey, on the hoof

5 文言文《黔之驴》翻译

原文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编辑本段注释 选自《柳河东集》。

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后来称贵州省为黔。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主导者,与韩愈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 好(hà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黔。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

以,连词,相当于而。 至:到达。

则:却。 庞然:庞大的样子。

以为:把……当作。 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

蔽,隐蔽,躲藏。窥,偷看。

稍出近之:渐渐出来接近它。稍:渐渐。

近,靠近。 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莫相知: 不了解对方(是什么东西)。莫,不。

大骇:非常害怕。大:非常。

骇,害怕。 远遁:逃到远处。

遁:逃走。远:遥远。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将要咬自己。 且:将要。

噬:咬。以为:认为。

然往来视之。 然:表转折,然而,但是。

往来:来来往往。 视:观察。

觉无异能: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异:特别的。

益习其声: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习:熟悉,习惯。

益:渐渐地。 终不敢搏:最终不敢扑击它。

搏:击,扑。 稍:渐渐。

近:走进,靠近。 益:更加。

狎(xiá ):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

荡,碰撞。倚,靠近。

冲,冲击,冲撞。冒, 冒犯。

驴不胜怒。 不胜:十分非常 胜,能够承担或承受。

蹄: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蹄子踢。 因:因此。

计之:盘算这件事。 计:盘算。

之:指驴子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技止此耳:技:本领,技能 。

止:只,仅。 此:如此 。

耳:罢了。 因:于是。

跳踉(liáng):跳跃。 阚(hǎn):怒吼。

尽:吃光。 乃:才。

去:离开。编辑本段译文 贵州省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到)山下。(一只)老虎看见它,(觉得它)是(一个)巨大的家伙,把(它)当做神物,(便)隐藏在树林里偷偷地看它。

(过了一会儿)(老虎才)渐渐地出来接近它,小心翼翼的(观察它),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便)逃到远处,认为(它)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

可是(老虎又)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老虎)逐渐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走近(了一些),出现(在它的)身前身后,(但)始终不敢进攻(它),(老虎又)渐渐靠近(驴),态度亲近而不庄重,(不断)碰撞、挨近、冲撞、冒犯驴,驴非常愤怒,(就)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管,吃光了它的肉,方才离开。

编辑本段主题思想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写了一组三篇寓言:《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义的。

前人议论《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说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言下之意是每个寓言后面作者自己的“评论”就是对寓言内容最透辟的解释和评论。而这个解释和评论究竟是什么,林先生语焉不详。

另外,有人以为《黔之驴》是讥讽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也有人以为他是在比附、抨击自己的政敌,孙昌武先生说:“这个无德无能却又无自知之明的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指《黔之驴》)“含着一定的讽世意义,如果我们从庞然大物的弱者终究要失败的情节来分析,就该领悟到事物的大与小,强与弱互相转化的道理。如果再从驴子因一踢而丧生的结局分析,又会得出无技不可逞能的教训。

而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黔驴技穷”一语,又是对敌人力尽而技穷,不堪一击的状态的生动形容”。 柳宗元用“黔之驴”比喻外强中干、实无所用的庞然大物等等。

虎的心理变化过程 惧驴——识驴——食驴 畏惧——好奇——恐惧——怀疑——大喜 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技止此耳(生动描写虎认识驴的经过,推动情节发展。) 编辑本段通假字 1技止此耳“止”通“只”,只,仅。

编辑本段古今异义 1稍出近之 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2因跳踉大阚 因,古义:于是 今义:因为 3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编辑。

6 黔之驴文言文翻译

黔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子,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做神。(老虎)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了解它。 有一天,驴一声长鸣,老虎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把自己吃掉,十分恐惧,但是(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老虎)渐渐地习惯了驴的叫声,又靠近它,出现在它的身前身后,但始终不敢进攻驴子,(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更加随意地戏弄它,碰撞、挨近、冲撞、冒犯它,驴禁不住发怒了,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高兴起来,盘算这件事。心想:“驴的本领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跳跃过去,大声吼叫,咬断了驴子的喉管,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开了。 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老虎)当初(如果说)看不出驴的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 。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注释

1,选自《柳河东集》。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后来称贵州省为黔。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主导者,与韩愈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

2,好(hà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3,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黔。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以,连词,相当于以东以西。

4,至:到达。则:却

5,庞然,巨大的样子。

6,以为神:以为,以(之)为。以,把。为,当作。神,神奇的东西。把它当做神。

7,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蔽,隐蔽,躲藏。窥,偷看。

8,稍出近之:渐渐的接近它。稍:渐渐。近,靠近。

9,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10,莫相知: 不了解对方(是什么东西)。莫,不。相,这里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即一方(虎)对另一方有所动作(驴),不是双方互相的样子。

11,大骇:非常害怕。

12,远遁:逃到远处。 遁:逃走。

13,以为且噬己也。 且:将要。 噬:咬。以为,认为。

14,然往来视之。 然:表转折,然而,但是。 往来:来来往往。 视;观察。

15, 觉无异能: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异:特别的。

16,习:同“悉”熟悉。益:逐渐。 益习其声: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

17,终不敢搏:最终不敢扑击它。 搏:击,扑。

18,近:(1)稍出近之。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

(2)稍近,益狎。稍:渐渐。近:走进,靠近。

19,益:更加。

20,狎(xiá ):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21,荡倚冲冒:碰撞靠近冲击冒犯。荡,碰撞。倚,靠近。冲,冲击,冲撞。冒, 冒犯。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

22,驴不胜怒。 不胜:不堪,禁不住。胜,能够承担或承受

23,蹄:名词作动词,用蹄子踢。

24,因:于是,就

25,计之:盘算这件事。 之:指驴子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26,技止此耳:技:本领,技能 。止:只,仅。 此:如此 。 耳:罢了

27,因:于是。

28,跳踉(liáng):跳跃。

29,㘎(hǎn):同“吼”,怒吼。

30,尽:光。(吃完)

31,乃:才。

32,去:离开

7 黔之驴翻译

黔之驴(1)

黔无驴,有好事者(2)船载以入(3)。至则(4)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5)大物也,以为神(6)。蔽林间窥之(7)。稍出近之(8),慭慭然(9),莫相知(10)。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11),远遁(12),以为且噬己也(13),甚恐。然往来视之(14),觉无异能者。益(15)习(16)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7)。稍近(18),益(19)狎(20),荡倚冲冒(21),驴不胜(22)怒,蹄(23)之。虎因喜,计之(24)曰:“技止此耳(25)!”因跳踉(26)大(27),断其喉,尽其肉,乃(28)去(29)。

词句注释

2,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3,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黔)。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

4,则:却。

5,庞然:巨大的样子。

6,以为神:把它当做神。

7,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蔽,隐蔽,躲藏。窥,偷看。

8,稍出近之:渐渐的接近他。稍:渐渐

9,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10莫相知: 不了解它。

11,大骇:非常害怕。

12,远遁:逃到远处。

13,以为且噬己也。 且:要,将要。 噬:咬。

14,然往来视之。 然:然而,但是,却。 往来:来来回回。 视;观察。

15,益:更加。

16,习:熟悉。

17,终不敢搏:最终不敢与驴子搏斗。 搏:搏斗,搏击。

18,近:(1)稍出[1]近之。近: 走进,靠近。

(2)稍近,益狎。近:走进,靠近。

19,益:渐渐,更。

20,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21,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荡,碰撞。倚,靠近。冲,冲击。冒,冒犯。

22,驴不胜怒。 胜:禁得起,受得住。

23,蹄:名词作动词,用蹄子踢。

24,计之:代驴子生气只能踢的情况。

25,技止此耳:止:通“只”, 此:这(些)

26,跳踉(liáng):跳跃。

27,(hǎn):同“吼”,怒吼。

28,乃:才。

29,去:离开。

30,以为神:以,认为。为,作为。神,神奇的东西。

译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神,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非常害怕,逃到远处,十分恐惧,认为驴子要咬自己。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老虎态度更为随便,碰擦倚靠、冲撞冒犯它。驴子发怒了,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感到欣喜,盘算此事,心想道:“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对动物也是如此,做大的就是那些他们认为能获得久的那些。大象能活60多年,但他确实不是因老而死,事实上,这个庞然大物仅有4颗牙齿和两颗獠牙。但这些牙齿多年以来磨损没了,当这些动物变老时,他们就不能磨碎他们所需要吃的植物而饿死了。

如果有一天,鹦鹉告诉你它有100岁了,不要相信它。鹦鹉会活到50岁,这对于树木来说是一个好年龄了。乌鸦也能活的很久。活的最长久的动物总会是那些被关养起来的。换句话说就是那些被照顾并不会处于危险之中的动物。但哪个更好呢?是被关在笼子里活的久一些还是活的短一些但拥有自由 ?

《童趣》译文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非常渺小的东西都可以观察清楚。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经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中这样想,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有时)我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把这种情景)当作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地拍手叫好。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全神贯注的观察。把繁茂的杂草当作树林,把昆虫蚂蚁当作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当作山丘,低洼的地方当作沟谷,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非常巨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到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它吞进了肚里。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大吃一惊。心神镇定下来,捉住了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像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奇特,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就常有此“物外之趣”,皆因他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但儿时沈复的想像力也忒奇特了些,我们来看-- 美容镜的魔力 夏天蚊子很多,嗡嗡作响,须得用烟驱赶。此时小沈复的眼睛成了放大镜:倏忽间,成千成百的蚊子变为白鹤,蚊声变为鹤鸣,薰蚊的烟变为缭绕白鹤的青云,蚊帐成为拘纳青云白鹤的大天地。区区蚊蚋与巍巍白鹤本无什么联系,但就能飞会叫这一点而言,是有相似之处的。沈复选择白鹤而不选其它鸟儿,是因为仙鹤祥云本是我国传统绘画中常见的物象。仙鹤体态轻盈,舞姿美妙,又代表着吉祥美好,选它作比,自是最好不过。由于孩童本是爱玩的,想像力也不同于成人,原本平淡无奇而且令人厌恶的夏蚊竟被看成姿态优雅的仙鹤,于是平常景象变得富有情趣起来。有了“蚊变仙鹤”这一基点,其它的物象也随之而变。你瞧:小家伙借薰烟驱蚊的契机,故意“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好一幅“帐内驱蚊图”!若非儿童奇特的想像和联想,这幅奇趣图景我们今天是无从欣赏到的,孰不遗憾乎? 放大镜的威力 矮小的墙旮旯里有一个微小而精彩的世界--这是童心的乐土。儿时的鲁迅也曾在类似的地方--百草园,寻觅到无穷的乐趣,令他回味一生。于是小沈复选定一个观察点,眼与花台齐平,运动他那奇特的绝世神功--联想+想像,把“丛草”变为“树林”,“虫蚁”变为“野兽”,“凸起的土砾”变为“丘陵”,“凹陷的土砾”变为“沟壑”,“癞蛤蟆”变为“庞然大物”。看,小小的墙角经蓬头稚子的魔棒一点,出现了一个多么广阔而奇幻的图景:生机勃勃,趣味盎然。最富有戏剧性的是文章的最后一段:小男孩正在兴致勃勃地观看草间二虫相斗,不想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偏这 “庞然大物”又是一个相貌丑陋的家伙,岂不扫兴!此时眼前幻影全消,物外之趣尽失,等他回过神来,不觉怒从中来,随手抄起一根枝条,把那可恶的家伙一连抽了几十下,赶到土墙外去了。 “一切景语皆情语”,毫不起眼的平凡物象,在孩童眼中却串生出如许丰富多彩且妙处横生的光环,只是因为孩子的思维是迥异于成人的,可见童心的无拘无束,广阔无边。 PS:统辖全文的句子是:故时有物外之趣。

1、简介作者

沈复,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 长洲人。生于清乾隆30年,卒年不详。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三冠之家",后习幕经商,后来又以卖画为生,浪迹四海。嘉庆十三年(1808),经友人推荐,作为赴琉球使团正使齐鲲的幕客,渡海参加了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在琉球大使馆写作了回忆录《浮生六记》。

2、关于《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沈复所写的一部自传体回忆录,全书以抒情散文写成,撰情入语,感人至深。书名取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意,故题为《浮生六记》。共六卷,依标题依次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现存前四记,后两记散佚。书中记叙了他和妻子的家居生活、生离死别以及浪游名地的见闻,对山水园林及饮食起居均有独到评述,阐发了自己不同凡俗的观点。

3、掌握下列加红字的读音。

童稚 zhì 藐小miǎo 项为之强jiāng 唳lì 癞虾蟆lài há ma

怡然yí 土砾lì 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4、掌握下列多音词。

虾 :A xiā 兴:A xīng

B há B xìng

5、辨析形似字:

毫háo 拟nǐ 怡yí 砾lì

豪háo 似sì 贻yí 烁shuò

shì 殆dài 铄shuò

6、一词多义。

之 A 助词,相当于“的”。“故时有物外之趣”

B 代词。“昂首观之”

为 A 表被动。“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 当作。“以丛草为林”

以 A 用。“徐喷以烟”

B 把。“以虫蚁为兽”

观 A 景象。“作青云白鹤观”

B 看。“昂首观之”

内容分析

整体感知

1、课文研读。

本文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用工笔的艺术技巧,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第一件事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事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这三件“趣”事并不是“物”本身有“趣”,而是人赋予了它们灵性,给予了它们生命,于是,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生灵就成了作者眼中、心中的一道道风景,亮起来,活起来了。可见“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象,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2、文章的主旨。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追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表现了“物外之趣”,反映儿童丰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3、文章的结构。

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只是先总后分地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童年时善于观察细小的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不能看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第二部分(2-4):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这一部分依次写了观察蚊飞,观察花台草木,观虫斗、驱虾蟆三件事。

全文紧紧围绕一个“趣”字,提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具体分析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怎样才能产生“物外之趣”?

①眼力强

②爱好观察

③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④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3、这篇课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能发现美,认识美的人。

4、找出文中常见的成语并解释。

⑴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⑵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⑶庞然大物:形容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课文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沈复(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

嘉庆十三年(1808年)著《浮生六记》自传体小说。

●沈复(1763~ )中国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一生为幕僚。《浮生六记》是其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但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这种记述夫妇间家庭生活的题材,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属罕见。《浮生六记》原有六记,现存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已失传。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足本浮生六记》,后两记是伪作。此书有多种版本。以俞平伯校点本为佳,附有《浮生六记年表》。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

●沈复(1763—约1807)字三白,江苏苏州人。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已逸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

●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版本

闻尊阁板《浮生六记》是最早的铅印板,有杨引传序和“尊闻阁王”王韬跋。杨引传序言中说“六记已缺其二”。王韬曾说少时(1847年前)曾读过这本书,可惜没有抄写副本,流亡香港时,常常怀念它。王韬在1877年为尊闻阁版所写的的跋中没有说少时曾见过全本。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于《天下》月刊。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过后不久苏州冷摊上便来出现“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实为后人伪作。

俞平伯曾根据《浮生六记》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记年表》。

《浮生六记》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

世界各国译本

此书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可查有三种英译本,还有德、法、丹麦、瑞典、日本、马来译本各一。

沈复,字三白,清苏州(今江苏省吴县)人。生於乾隆二十八年(西元1763年)卒

年不详。但据浮生六记所著《浮生六记》中<浪游记快>所记事终於嘉庆十二年

(西元1807年)秋,由是推之,他的去世必在这年以后。

沈复的性格爽直,落拓不羁,不事科举,不慕宦仕宦,以行商、画客、幕僚、

名士终身。他的太太陈芸,字淑珍,跟他同岁,颖慧能诗文,才思隽秀。他们

伉俪情笃,在淳朴恬淡的生活中,另有怡然自得的天地。一生事迹,见於所著

《浮生六记》,现仅存四记,包含<闲情记趣>、<闺房记乐>、<坎坷记愁>、

<浪游记快>。典出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沈复(三白)记述种兰往事,说及友人赠他一盆荷瓣素心兰,他珍同拱璧。

不到两年,忽然枯萎了!原来有人也很爱兰,欲分享而不得,逐用沸水把兰

害死。沈复一气之下,从此“誓不植兰”。一如此大发脾气。实在不合卫

生。别人犯了错,却拿自己承受折磨;何其笨也!他不应“誓不植兰”,而

该“努力植兰”;把兰花遍植园中,一可以成全自己爱兰的心愿,二可以气

煞那个害兰的坏蛋,不亦快哉!

我第一次看《浮生六记》是1980年前后,当时就很喜欢,用杨序里面的话来说,是“阅而心醉焉”。后来也时不时拿出《浮生六记》来翻一翻。

前年我有机会去华东旅游,在苏州住了一晚,当晚我特地去沧浪亭旁边找沈复旧居。从东吴大道拐进去,一条几米宽的小路,是沧浪路。走进去几十米,隔一条小河,对面是沧浪亭公园,有桥可通。公园晚上不开门,进不去,那一带又没有路灯,黑得很。我问路上一对情侣,知不知道《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故居的位置,他们说不知道,看样子两位连《浮生六记》这么一本书也不知道。再往前走一点,紧靠沧浪亭,有一栋很大的纪念馆,是一位画家的,我记得是颜文梁的纪念馆。我转到纪念馆后面,那里是一片密集的老房子,民居,巷子大概只有两三米宽。我随便走进一户开旅店的人家,跟里面看店的老人家谈了一阵,后来他儿子也出来跟我聊了几句。他们都不知道《浮生六记》,不知道沈复。说起颜文梁,他们显得很骄傲,说老人家小时候亲眼见过颜文梁。我又问起《浮生六记》里面提到过的仓米巷,他们说的确有这么一条巷子,不过前几年旧城改造,巷子已经没有了。这是我当晚唯一的收获。

听说以前林语堂去找过一次沈复故居,也没有找到。看来沈复的故居是没有了。苏州这地方文物太多,政府可能根本没把沈复这么个从来没有得过功名的小人物放在眼里。

摩尔定律”,即“IT业第一定律”。

今年“摩尔定律”40岁

今年是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著名的“摩尔定律”40周年。40年中,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化趋势一如摩尔的预测,推动了整个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而给千家万户的生活带来变化。

1965年4月,当时还是仙童公司电子工程师的摩尔在《电子学》杂志上发表文章预言,半导体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和电阻数量将每年翻一番。1975年他又提出修正说,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将每两年翻一番。

当时,集成电路问世才6年。摩尔的实验室也只能将50只晶体管和电阻集成在一个芯片上。摩尔当时的预测听起来好像是科幻小说;此后也不断有技术专家认为芯片集成的速度“已经到顶”。但事实证明,摩尔的预言是准确的。尽管这一技术进步的周期已经从最初预测的12个月延长到如今的近18个月,但“摩尔定律”依然有效。目前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已含有17亿个晶体管。

“摩尔定律”归纳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这40年里,计算机从神秘不可近的庞然大物变成多数人都不可或缺的工具,信息技术由实验室进入无数个普通家庭,因特网将全世界联系起来,多媒体视听设备丰富着每个人的生活。

这一切背后的动力都是半导体芯片。如果按照旧有方式将晶体管、电阻和电容分别安装在电路板上,那么不仅个人电脑和移动通信不会出现,基因组研究到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等新科技更不可能问世。

“摩尔定律”还带动了芯片产业白热化的竞争。在纪念这一定律发表40周年之时,作为英特尔公司名誉主席的摩尔说:“如果你期望在半导体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你无法承担落后于摩尔定律的后果。”从昔日的仙童公司到今天的英特尔、摩托罗拉、先进微设备公司等,半导体产业围绕“摩尔定律”的竞争像大浪淘沙一样激烈。

毫无疑问,“摩尔定律”对整个世界意义深远。在回顾40年来半导体芯片业的进展并展望其未来时,信息技术专家们说,在今后几年里,“摩尔定律”可能还会适用。但随着晶体管电路逐渐接近性能极限,这一定律终将走到尽头。“摩尔定律”何时失效?专家们对此众说纷纭。

美国惠普实验室研究人员斯坦·威廉姆斯说,到2010年左右,半导体晶体管可能出现问题,芯片厂商必须考虑替代产品。英特尔公司技术战略部主任保罗·加吉尼则认为,2015年左右,部分采用了纳米导线等技术的“混合型”晶体管将投入生产,5年内取代半导体晶体管。还有一些专家指出,半导体晶体管可以继续发展,直到其尺寸的极限——4到6纳米之间,那可能是2023年的事情。

以上就是关于黔之驴文言文的英语翻译全部的内容,包括:黔之驴文言文的英语翻译、英文翻译,不要在线自动翻译的那种。要通俗易懂的,谢谢.12、沈复 童趣的翻译..........................................................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langs/88156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