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战略和信息化管理战略的区别?

信息化战略和信息化管理战略的区别?,第1张

it部门战略计划名称有信息技术行动计划。IT战略规划。IT战略规划即信息化规划。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通过诊断、分析、评估企业管理和IT现状。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结合所属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战略。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系统架构、确定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对信息化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jin进程。协调发展地进行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时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有效充分地利用企业的资源。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信息时代,产品或服务开发及生产的速度以及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而这些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在支持企业的业务活动、生产活动,增强营销和生产的灵活性以及提高组织的竞争力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在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质量。可以说企业的现代化主要是由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来体现的。

1、IT的战略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设计和制造自动化

(2)生产过程自动化

(3)产品和设备智能化

(4)管理现代化

2、IT能够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是IT最基本的作用,也是理解IT价值最基本的出发点。

而Barua等通过分析相关数据证明了IT的采用确实会对企业业务流程级的许多变量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MRPⅡ系统的应用能够提高企业的库存周转率和产品质量等。因此IT确实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实际上IT的效率远远不止于上述内容。信息技术的采用会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这可以表现为决策质量的提高、控制的加强和更加有效、计划的更加合理等诸多方面。过去的大量研究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些。当然,这些效益中,有些可以计算得出,有些就很难以用数字衡量。因此IT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靠近IT应用的企业的业务流程上,体现在工作效率的提高上。

按照波特的竞争理论,企业最终绩效如何还要受竞争对手、市场状况等诸多外部因素影响和制约,因此IT能否给企业绩效带来实质性的影响仍是不能确定的。因此,考察IT的价值最好是从业务流程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不能将IT投资直接与企业的高层变量,如市场占有率、利润等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2、科技的发展会让高科技运用变得更容易、更简单,可管理性更高,同时适应性会更强。这样的高科技对企业的贡献,对企业的投资回报,对企业的经营效率会带来比过去更直接的影响,而且是更关键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来有CIO这个职位产生的原因。

同时高科技也会对企业经营模式带来重大影响,转向水平化、异构化、网络化的经营模式。今天我们都遭受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我们加入WTO,冲击更明显,更多的企业在讨论转轨跟兼容的问题。面对全球市场冲击的时候,企业不可避免地在专、深之间要做的好。

专就是占全球市场还是更虚的市场,深就是最需要什么。在目前的经营环境里,很多企业采取的是一种专业全部自己做的企业经营模式,我们认为面对全球化一体化经济的竞争,以及各种资源调配的问题,更多企业要采取水平的、开放式的、异构化的经营模式,也就是企业要专注可以做好的地方,同时在其它地方跟其它的合作伙伴有效地合作,这种合作必须透过高科技实现。在这方面发展进展最快的就是供应链管理系统,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可以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基地的一个原因。

第二是移动IT科技。毫无疑问,移动化已经成为今天生活的一种方式。以惠普公司为例,惠普希望加大移动的管理性以及安全的使用经验,创造很多新的商业机会,比如惠普公司跟诺基亚、无线广播合作,利用手机产生一种新的虚拟的、互动的广播系统,这样对任何消费者以及广告,以及各个公司形成互动关系。同时毫无疑问的对科技的普及,系统安全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而且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惠普公司在系统安全这些方面主要存在建立一个可信赖的平台,同时怎样能够智能化的安全管理系统,能够主动阻击任何安全威胁,甚至可以预测安全性。

第三,创造共通的个人视觉系统,可以让每一个人使用高科技的时候简单,同时具有非常高的安全系统。包含数据、声音、影像。从这些动力点的产生到分送到使用,怎么创造完整、动力的平台,让消费者、企业更有效地运用。

今天这个系统还不存在,但是有很多空间可以努力,不管是IPv6还是IPTV。惠普公司很清楚这些领域的投入专注在我们认为可以做的最好的部分,就是建设管理信息的解决方案,展开紧密的合作,这个系统是水平式的、开放式的运营模式。

今天CIO的角色跟过去有很大的不一样。过去IT信息化中心更多的是成本中心,是花钱的单位,是看运营效率的单位。但是今天由于企业对高科技的需求,已经逐渐转型为服务经济的单位,同时也必须成为创造利润的单位。

经过这样的变化,这是非常大的挑战。企业对任何CIO,不仅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回报,每一年花在高科技方面的钱应该很多,而且逐年在增加,怎么创造更好的投资回报,怎么评价一个企业在高科技投入所产生的结果。同时也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今天如果IT高科技成为企业的核心,成为企业非常重要的竞争力,高科技产生任何的风险,对企业都是有致命的影响。

不管国内还是国外,只要各家公司的IT系统出现问题,消费者马上就看到了。CIO必须保证整个IT的运行,风险是最低的,同时能够配合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变化决策,有可能IT能够支持企业变化。如果IT系统滞后,时间就要拖后,对企业的发展就会有大大的影响。

毫无疑问,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竞争的剧烈,任何CEO对CIO都要求不断地提升高科技性能、IT性能。

这几个部分事实上有很多矛盾互相冲突的,比如要提高性能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回报。同样的要提高性能,就要做很多改变,会大大影响企业的风险,能够最大程度的承担企业风险,这些都是今天CIO所面临的挑战。很多CIO在面临这个情况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能够有效地平衡、管理、处理这四个要求,怎么有效地跨越这个风波。

CIO的挑战里,不断有新科技的产品,很难管理,同时总是觉得钱不够用,资源不够用,总是觉得今天有太多的变化,变化的速度太快,高科技的趋势花太长的时间,这些都是CIO碰到的困难。碰到这些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怎样能够透过改变找平衡,怎样改变?令你晚上睡不好觉的是什么问题?那就是改变,最怕改变带来风险的增加,最怕改变产生的不确定性,最怕改变带来很多不可知的因素。

但是没有改变,又没有办法面对CIO今天、未来所必须担任的职责。很多CIO在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通常都用更多新的应用,加入更多新的科技解决问题,但事实上我认为CIO在面临这些挑战的时候,从过去引入革命性、杀手级的科技,转变为与时俱进的观念。每一次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引入的杀手级的解决方案,都带来企业IT系统更复杂、更难管理。同时希望从过去开放的环境引入很多不同的系统,能够建立企业标准化模块,为企业的IT结构建立标准化的模型,引入各种不同开放式的系统,让企业保持高的适应性。

今天企业面临的高科技,需要不同的人才,更多的应用需要更多的管理,这种方式应该改变成利用科技提升IT的使用管理性,达成目标。同时过去很多为了不同阶段需要而建立的烟筒式的体系架构,能够逐渐改变成高水平、开放的系统,用标准化模型支持企业需要的系统。同时希望把创新从过去依赖转变为标准化的IT系统,这些都是我们调查了很多CIO,他们总结面临决策的要求,面对挑战的时候认为的应该怎样做,是具体的实践经验。

其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IT科技,IT的基础设施必须和企业的变化同步变化,能够协调地发展。围绕这个核心,把研发所有的资源投入在如何能够建设一种适应性的IT企业,适应能够不断变化的业务,同步、协调发展,这样解决未来CIO所面临的挑战。

我们总结了四个经验,第一,必须就企业的IT作适应能力的评定。评价一家企业的IT设施,有很多不同的角度,我们首先提出来从适应能力这个角度提供一家公司的IT适应能力评定,是高标准化的。

以服务为中心,怎样能够提升企业IT系统,这就是第二个经验。一家企业的适应能力实际上是不断发展的过程,现在一步到位,必须从稳定的到高效的才能适应。这个评定就是要告诉企业IT解决方案,目标是要保证IT基础设施能够稳定的运行,能够为企业本身的平稳,企业的安全性做出贡献,这是简单的标准。

进入更大的发挥IT基础设施的投入高效,服务的质量,从管理到灵活性,进入适应性的阶段,能够及时地让IT跟企业战略同步变化,能够跟企业的变化产生同步的调整,这是最高的阶段。通过评定过程,通过这个方法论,能够在每个阶段告诉企业应该如何建设和管理IT的基础设施,最终能够达到具有适应能力的情况。

第三,评估的适应能力,跟欧洲商学院合作,评估一家企业的IT性能,用什么指标评价呢?从时间、范围跟易度三方面评价企业的IT性能。要实现企业应用既流程变化的速度,多长时间能完成变化。范围,一家公司的IT设施能够应用流程变化的范围。在实现企业应用及流程变化的过程里使用的资源,从人员到高科技,各个方面的投入容易程度有多高。时间、范围、易度评测一家企业的IT系统能力的指标,从这里找出问题,同时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

第四,我们认为一家企业在发展过程里不是因为不同的变化而不断加入新的科技跟新的运用,必须有一个标准化的模型,这个模型能够支撑变化,我们把这种模型叫做达尔文模型。为什么起名叫达尔文呢?达尔文是强调进化论的学者。IT设施不是谈最高科技,而是谈适应能力最好的。适应能力必须建立在标准化的模型上,分成总共五个大的模块,六个流程到应用,到基础设施管理,怎么把所有跟IT资源通过模型分配、管理,同时整合在一起。

分配、管理整个过程强调四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标准化、模块化、简易化和集成化。首先一定要标准化,在标准化层面把电子模块化在每一个范围里都涉及到,就可以产生简易化,把20个模块简化成4个模块,最后集成在一起。从IT系统的评定到IT性能的发展道路,到IT系统能力的评测标准到适应性的IT架构达尔文模型,这是总结惠普公司总结的经验。

要实现这种战略需要有一个过程,从最早的稳定性开始,进入有效性、适应性。在第二个阶段节省30亿美元的投入,同时创造了更高的增长,以及在IT投入所占的比例降低到35。下一阶段网络应用,标准化、模块化、简易化、集成化,一步步地继续简易化,从四千亿继续往一千五百亿的程度降低,让IT投入成为企业成本的3%,从35%降到3%。

第四部分,在模块里提出开放性系统,每个模块有三四种选择,客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合适的合作伙伴,或者最合适的科技需求。

最后我们提出整体的管理系统,让企业对IT基础设施,跟企业的战略变化过程中同步的非常重要的管理系统,以管理软件为基础的平台。

所以,一个企业不仅要具备动态领导力,还必须有适应性的IT系统设施。

3、①成本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更廉价地提供产品或服务;能够带来这种优势的信息技术有: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原型法、大容量并行技术,语音处理;

②增值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创造出更吸引人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带来这种优势的信息技术有:战略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

③聚焦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更恰当地满足特定顾客群体地需求;能够带来这种优势的信息技术有:多媒体技术2 g! J0 \( W% E8 S

④速度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及时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能够带来这种优势的信息技术有:电子商务、群件、视频会议、移动通信、E-MAIL等

⑤机动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快地适应变化的需求。能够带来这种优势的信息技术有:开放式系统、面向对象系统、C/S、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4、经济增速的放缓,迫使企业领导者想方设法寻求更多“节流”的途径来减少成本支出。而在这一环境下,CIO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重新布局自己的IT部门,以协助企业建立短期与长期的竞争力。

然而推动绩效改善,提高IT为企业所创造的附加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CIO,他或许需要从以下7个方面去寻求突破,寻找改善绩效的机会:

1 了解企业需要IT提供什么

IT部门在帮助公司达成目标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IT项目投资又会对公司的整体成本、营收及利润产生哪些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研究技术的CIO已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他们应走出办公室,观察公司的商业运营方式,并积极与其他C层管理人员沟通,探讨IT如何才能协助公司实现商业目标。

2 一手IT,一手商业

技术只是为企业服务的工具。一名CIO的真正战略价值,在于如何去意识并利用技术来推动企业发展,加强绩效改善。有许多IT部门在技术决策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如何使用这些技术,提高公司价值。因此,CIO与IT部门在考虑技术绩效的同时,也应重点考虑商业绩效。

3 重整项目与服务组合

重整你的项目与服务组合。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能够真正提供可测量的短期回报的项目上。暂时停止一些长期战略性项目(哪怕今后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来重新启动),以减轻公司的资金负担。

这样做还有个好处,就是能让其他商业管理人员认识到哪些项目是对当前企业运营有用的关键元素。

4 严格进行厂商管理

随着IT部门所外包的职能越来越多,管理厂商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高。实际上,与厂商建立成功关系所需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不会比内部自行管理来得少,有时甚至会更多。像对待内部项目和服务那样认真地去对待与厂商所签订的每份合约。一旦发现厂商的服务无法提供可测量的商业价值,那就应立即终止这些服务。

5 提升员工能力

许多IT部门都缺乏员工培养与成长计划。但是随着IT职能与公司商业运作的进一步整合,IT人员必须同时具备技术技能、商业技能与人际关系处理技巧。仔细评估IT人员的绩效,对那些没有符合商业要求的员工制定一套绩效改善计划。

6 扮演变革推进者的角色

在大部分公司里,没有人比CIO更适合推动变革了。他们在数据处理、技术,以及流程设计上的专业知识可以让他们对公司运营获取独一无二的视角。并且有能力与其他任何C层管理人员密切合作。

7 加强其它部门对IT的了解

IT对企业所做出的贡献或许不是那么直接或明显。因此,CIO和IT经理应当学会“推销术”,加深其它部门对IT的了解,知道IT能做些什么以及应当做些什么。否则,其他C层管理人员很可能会对IT的工作产生误解。

遗憾的是,大部分的IT部门都觉得自己非常忙碌,而不愿意承担更多责任。这显然不是一种展现IT价值,增进与其它部门伙伴关系的积极方法。

希望上述回答您能满意!

信息化战略是指企业为适应激烈的环境变化,通过集成聚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信息资源,并能够聚合组织制度以期获取未来竞争优势的长远运作机制和体系。

信息化管理是主要指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管理信息化是信息的集成,其核心要素是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数据的深度挖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把企业的设计、采购、生产、制造、财务、营销、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源,同时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寻找自己的潜在客户,有效地支撑企业的决策系统,达到降低库存、提高生产效能和质量、快速应变的目的,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所谓“广义”的IT规划是指从企业的战略出发,充分分析企业核心价值链的运作模式,进而找出IT的支撑点和机会点,从而明晰企业的IT战略,并构筑企业的IT应用蓝图、IT治理模式、信息资源体系及系统实施规划等,以实现对企业战略目标达成的有效支持。而“狭义”的IT规划则侧重对系统硬件、系统软件、开发技术等进行计划与安排,是围绕技术展开的。这里,我们所讨论的IT规划主要是针对“广义”的IT规划。一般情况下,IT规划的运作思路是按照四个步骤展开的,IT战略明晰、IT能力分析、IT解决方案和IT行动方案。在IT战略明晰阶段,需要分析企业的战略、愿景和目标,并对核心价值链的相关业务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业务模式和流程入手找到IT的支撑点和机会点,进而构建支持业务发展策略的IT战略,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在IT能力分析阶段,首先会结合企业的IT支撑点,从核心业务环节入手,分析并形成企业不同层面的IT需求和IT目标。然后,构建合理的IT评估模型对企业的信息化现状进行全面的评估,并进行差距和约束条件分析,为后面的IT蓝图及系统规划提供依据。在IT解决方案阶段,需要结合上面两个阶段的成果,设计企业的IT应用蓝图,进行应用系统的集成点分析并构建企业的IT基础架构,同时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描述和分析。在IT行动方案阶段,需要对设计的IT蓝图进行全面的规划,制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步骤,进行风险及效益分析,同时给出企业的IT治理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具体的信息化行动方案,指导企业的下一步行动。这里,我们不想用长篇大论来介绍IT规划的具体内容和成果,而是想就目前存在的一些IT规划项目无法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展开一些讨论。这些IT规划项目和企业的实际信息化建设往往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在IT规划阶段,项目组会帮助企业描绘一幅美好的信息化建设的蓝图,并且会运用各种“科学”的分析工具以及众多“新鲜”的名词告诉企业应该如何如何。而在项目组撤出之后,企业在实际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往往会发现IT规划的内容很难落到实处,甚至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没办法只得自己从头再来,既浪费了企业的时间和金钱,又动摇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心。第一,迷信最佳实践,一切向标杆看齐,IT规划的时候忽略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包括企业的人文环境、地域文化、历史传统等的差异,尤其是处于变革期的国内企业需要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管理和运营的“个性化”问题。这种情况下,咨询顾问总是试图用技术驱动管理和业务的变革,并且缺乏和企业各个层面有效的沟通,因而很难帮助企业建立务实高效的信息化框架,甚至会给企业带来一些误导,以致在后续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困惑企业的实际问题。最近业界炒的比较多的某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升级的知名项目,可能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前期规划和选型的时候过于强调系统的先进性和标杆案例,忽略了企业自身的业务和管理现状,导致系统建设过程不可控,最后项目被停掉了。第二,咨询公司缺乏对国内企业管理和业务问题的深刻理解,没有能力摸清企业的运营脉搏,IT规划报告里面虽然也包括企业战略明晰、业务和流程梳理等,但由于咨询顾问的阅历和认识深度不够,往往造成这些分析结果无法跟后面的IT战略、IT蓝图及行动方案有效的结合起来,结果报告内容很多,看起来“繁花似锦”,但实际每部分内容都是割裂的,没有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最终给企业提供的方案还是侧重技术可行性,是“狭义”的IT规划。这里,需要解释的是,目前阶段,国内企业希望解决的问题一定是综合的,即使是IT建设也一定是解决企业的战略、管理及业务等方面的问题,甚至还需要借助IT提高企业的执行力、弥补制度的不足并提升文化的建设等等,有些方面可能会违背IT的初衷,但这是目前国内企业的现实,也是在IT规划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如何切实的支撑面向企业战略的业务发展策略、有效匹配业务模式和IT系统,找出可以落地的IT支撑点,并形成各个层面的IT需求是IT规划需要真正关注的。第三,规划过程中重视应用系统和网络、硬件平台的建设,而忽略了跟企业管理和业务密切相关的信息内容本身,往往是建设了很多信息系统,但却得不到支撑企业运营的信息资源。企业高层往往会抱怨:“为什么我想知道的很多东西,在这样先进的信息系统中,就是看不到呢?为什么在市场形势突变的时候,我们的信息系统无法敏感地捕捉变化?”。分析可知,这样的IT规划更多是满足企业的技术需求,而不是为企业的业务拓展和管理运营服务的。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构建企业的IT整体框架,那在信息系统建设完之后,绝大多数的员工仍将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以及如何让这些信息产生价值。企业的信息系统,也就没有任何管理和维护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进行全面的企业信息资源规划也是IT规划的重要内容。第四,IT治理方案流于形式,起不到“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作用,IT治理或者叫IT管理是IT规划方案中必须要包括的,可能跟前面几个问题一样,这也是涉及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由于IT对国内企业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企业很难积累起很好的IT管理的经验,况且国内企业管理的个性化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企业的文化、IT发展背景、管理运营模式等问题,制定的IT组织体系、IT管理制度、IT管理流程及IT绩效考核等IT管理体系最终只能落在纸面上,无法贯彻执行下去。同时,长期以来企业的IT部门往往充当的是企业的成本中心兼服务机构,责任无限大,权力一点点,出现问题IT部门更多的是跟业务部门妥协,这就更造成IT管理的难度。因此,如何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少而精”而不是“大而全”,并且可 *** 作的IT治理方案是IT规划的关键。第五,没有认识到IT规划的重要性,投入的资源不够。这个问题是非技术和管理的问题,但往往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很多企业做IT规划的初衷都是好的,也认识到了不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应用”的步骤进行信息化建设是不行的,但是在实际项目运作的时候则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项目金额小、时间紧、投入少、内容全。当然这种现象也有可能是由一些不负责任的咨询公司引导造成的,变成了一个商业驱动的项目。这种情况下,势必造成项目运作是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但又无法深入,最终很难给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屁股决定脑袋”的道理是谁都懂的,因此足够的资源投入也是IT规划项目务实的基本保障。这里,想要IT规划更加务实,首先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认清IT规划到底能够为企业做什么?如何真正支撑企业的战略、管理和运营?笔者的观点是,IT规划可能不需要进行SWOT分析、不需要进行波士顿矩阵分析、不需要进行竞争态势分析,那些是战略规划需要做的,不能不分清红皂白,一锅菜乱炖。IT规划需要做的是明晰企业的战略,进而找到支撑战略实现的业务发展策略,然后分解到核心价值链的各个业务环节,看看这些业务环节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够支撑这些业务发展策略,同时分析出这些业务环节要想具备这些能力哪些是需要IT系统来辅助实现的,并阐明IT系统应该如何做才能让业务环节具备这些能力。这样就可以一层层分解出来IT到底怎么支持业务运营,并进而支持企业战略。拿笔者曾经咨询过的一个案例来说,客户处于竞争激烈的服装行业,要想实现客户创造卓越服饰企业的目标,需要不断满足消费者对时尚的追求,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快速响应的业务策略,这种快速响应不单单是各个业务环节本身的快速响应,需要价值链整体,甚至整个供应链的快速响应。那么就可以分析出为了支撑这种快速响应的业务策略,各个业务环节(包括研发、采购、生产、配送等)需要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并且加强计划的协调性(当然,也还需要其它的能力),而这两点恰恰是IT系统所擅长的,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找到IT的支撑点,进而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并完成应用系统设计与实施规划,从而给企业提供针对性很强的解决方案。其次,IT规划需要从IT应用的源头入手,挖掘企业到底需要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存在哪里?通过哪些渠道可以获取?怎样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存储和传播?这些信息对企业有哪些影响?企业怎样才能知道哪些途径提供的信息有价值、哪些途径提供的信息价值含量低?企业如何能够调整自己的信息渠道?从而进一步帮助企业搭建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以及信息编码体系,并结合IT需求分析,提供完整的信息内容解决方案,为企业以后的信息系统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基础支持。同时,通过制定信息分类、存储、传输和使用的标准,形成规范和制度,并应用相应的IT管理手段,包括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等,对信息内容的加工处理进行规范,真正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接着,IT规划要想务实还要能够在结合企业实际IT需求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比较适合企业的IT应用系统,尤其是大型IT应用平台(像ERP、SCM等),需要针对行业和业务特点,找出几家成熟的软件供应商,客观的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平台的成熟度、平台的技术方案、相关行业的成功案例、厂商的实施服务能力、本地化开发和服务能力以及性价比等等,并给企业提出客观的建议。由于大型IT应用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比较和分析的时候一定要从细节入手,最好能帮助企业形成各个模块的功能需求说明书,这样在以后企业选型的时候也可以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测试,Demo演示等等,让企业的选型能够最大程度的达到信息对称,从而实现理性回归,不至于被软件供应商的理念和关系所迷惑。这里,为企业提供全程的软件选型服务也是IT规划务实的一个方面。最后,IT规划在建设企业IT管理体系的时候要挖掘IT管理问题的根源,并考虑企业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形成简单可行的解决方案,让企业能够执行。还拿笔者的一个咨询案例来说,客户应用系统上的数据总是不准确,业务部门整天埋怨IT部门工作做的不好,系统不可靠,还不如原来手工 *** 作,并警告IT部门如果再这样他们就不用系统了。IT部门被搞的紧张兮兮的,整天忙在如何设定权限、记录日志、跟踪分析及系统提示上,试图用技术手段解决数据不准确的问题,后来发现问题还是无法解决。这里,通过调研和访谈我们发现,企业对系统数据准确性的考核指标只有IT部门的员工承担,并有相应的激励和惩罚机制。而真正使用系统的各个业务部门的 *** 作员和业务主管,则不会因为系统数据不准确而影响他们的个人利益。这样的话,他们在数据录入和修改的时候就很随意,有的时候甚至故意让数据不准确,以掩盖他们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后来通过调整考核指标,加强监督和控制,并制定灵活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就解决了数据不准确的问题。因此,在设计IT管理体系的时候就要从这些实际问题出发,设计可行的解决方案,让业务部门和IT部门能够形成利益共同体,变单向服务为合作伙伴,共同让信息系统在企业内部产生最大的效益。否则,设计的IT管理体系就只能中看不中用了。目前,国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经历了几起几落,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总的来说还是任重而道远。IT规划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明灯,就像医生给病人开的处方一样重要。然而,好的医生可以药到病除,而庸医则不但不能治病,还有可能耽误治疗,让小病变成大病。

战略信息:

从理论来源的角度考察,战略信息管理可以视作战略管理与信息管理的交集,是一种跨领域的管理活动;

从战略规划的角度考察,战略信息管理可以视之为信息战略的展开过程,是企业信息功能战略的制订、实施、监控、调整及其与企业业务战略的整合过程;

从领域分析的角度考察,战略信息管理可以视之为一个跨越所有企业活动领域的相对独立的功能领域,是围绕信息、信息技术、信息人员、信息设备及其它相关资源实施规划、预算、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和培训等活动的多功能领域。

美国Ernst & Young公司信息技术和战略中心的研究员James V McGee和Laurence Prusak在《Managing Information Strategically》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战略信息管理理论。

McGee和Prusak的战略信息管理理论侧重探讨了以下问题:

(1)信息与战略设计。该部分首先从信息的角度分析了作为整体的公司战略,指出信息技术的优势易于模仿所以不能持久,只有持续地改进信息管理才能与竞争对手拉开距离;其次,论述了信息怎样促进传统战略的设计以及怎样为新的战略创造机会;再次,探索了电子商务领域中的竞争与合作问题。

(2)战略实施:信息过程、基础结构和政治学。该部分着重探讨了组织内部的信息管理怎样影响战略实施的问题,内容包括信息管理的过程、信息基础结构以及信息政治学模型。

(3)联接设计与实施:测量、反馈和学习。该部分着重论述了信息在连接设计与实施方面的中心作用,内容包括信息与管理过程、信息与组织学习等。

荷兰信息管理学家Poel在《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formation Strategies》一书中提出了另一种战略信息管理理论。Poel认为,信息战略从属于企业战略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两个领域,并且是连结这两个领域的纽带

在企业信息功能领域,战略信息管理是沿着两个方向成长的:沿着技术方向,经由数据处理——管理信息系统——战略信息系统——IT战略管理,而最终实现了与业务战略的整合,形成了战略信息管理;沿着信息资源方向,经由文献管理(包括档案管理、记录管理和图书馆管理)——科技情报管理——竞争情报分析——战略规划,而最终依托战略信息系统,开创了战略信息管理的新领域。当企业信息功能领域的两大主流沿着不同的方向到达战略信息管理的高度时,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已自成一体,需要做的只是通过信息体制使这种自成一体的新的“信息功能体”制度化和组织化,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功能的作用。

战略信息管理本身是一个时空统一的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是由相互关联的信息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电子商务管理三部分组成的。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这三部分是依次发展起来的,一般是先引进和发展信息技术,然后将重点转向信息资源建设,最后自然而然形成电子商务功能,这个过程也就是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从共时的角度来看,这三部分自下而上构成了一个公司的信息结构,表征着企业的信息管理理念并体现企业在信息管理方面投入的积淀。

信息技术管理是战略信息管理的基础,其核心任务是设计和建立与一个公司的业务相调配的体系结构,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企业运行和管理方面的作用,重塑企业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

信息资源管理是战略信息管理的核心,其主要任务是挖掘、收集、组织、分析、传播支持企业决策的信息资源,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成功率,增加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含量,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加速企业的变革和转型;

网络商务管理是战略信息管理的延伸,是企业传统业务的信息化,其主要任务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能力,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或服务,创造企业在网络时代的竞争优势。

战略信息管理也是围绕信息战略而展开的过程,是由信息战略制定、信息战略实施、信息战略控制三个环节组成的。

在制定信息战略时,首先要理顺信息战略与企业业务战略和总体战略的关系,全面、深入地分析企业信息功能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及其变化趋势,确定影响信息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关键性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制定、评价和选择企业信息战略。

在实施信息战略时,首先要确立和培育适应时代发展的信息价值观和信息文化,建立适应企业战略发展所需的信息组织和信息队伍,不断调整和完善资源配置的方式,强化信息功能与其它业务功能和管理功能的协调与协同,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在降低风险、提高效率、改进效果、促进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切实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和企业的战略转型。

在进行战略控制时,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动态追踪企业信息战略的实施过程,联系企业信息战略目标和实施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修正战略,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只要你明白什么是战略、战术各个都代表什么你就明白着2个信息技术系统的任务是什么了。而且这个系统取决与国家的国防政策。以我国海军为例,由于技术原因和外交政策的限制,我国的海军是近海防御战略,依托岸基的对海力量完成对入侵的敌海军实施打击并将其消灭。陆军则是进行纵深防御和要点固守待援的防御战略。依托防御政策建立的系统将会给指挥官提供相关的信息,例如部队集结,敌军信息,天气,地形等等等等。

企业信息化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组织、信息文化等的战略体系。

     

信息化战略强调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组织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在一个系统的范围内思考诸多管理要素,但并不是说在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中要齐头并进,而是表明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战略规划。企业的网络建设、部门软件开发、信息系统应用等都将在企业信息化集成管理的战略框架中逐步实施,在实施一个步骤时能清楚地知道下一个步骤的目标、当前步骤在总体计划中的位置,以及其他部门同时实施的系统情况。

在信息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特别重视企业信息系统规划,也就是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战略的规划。在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实践中,“信息系统规划”的“设计”功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IT战略、信息系统架构大都缺少统一、整体的规划,通常是 “业务要什么,IT就做什么”,而由于“业务”本身通常也缺少规划和优化,从而导致了信息化建设的盲目投资,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您好,信息战略模型需要满足两个标准:一是重新定义信息价值,以便制定明确的业务策略;二是建立一致的IT和信息资源,以支持业务目标和业务策略。信息战略模型将IT和信息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以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并帮助企业实现业务目标。其次,信息战略模型通常具有两个关键的特点:一是持续性,二是灵活性。首先,信息战略模型必须确保长期有效,即具有从属关系,目标和执行结构,可以确保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管理得到长期发展。另外,信息战略模型也应该灵活,以适应公司不断变化的环境,满足特定的客户需求,改进管理流程,推进技术创新,降低经营成本等。总之,信息战略模型的核心标准是持续性和灵活性。

以上就是关于it部门战略计划名称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it部门战略计划名称有哪些、IT战略作用是什么、信息化战略和信息化管理战略的区别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langs/88293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