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运维管理当前面临了哪些问题

IT运维管理当前面临了哪些问题,第1张

低压配电系统中常用的型式有:IT系统、TT系统、TN系统,下面分别介绍一、IT型

1、IT系统特点(不引出中性线)-发生第一次接地故障时,接地故障仅为非故障相对地的电容电流,其值很小,外露导电部分对地电压不超过50V,不需要立即切断故障回路,保证供电的连续性;

发生接地故障时,对地电压升高173倍;-220V负载需配降压变压器,或由系统外电源专供;-安装绝缘监察器。

2、TT型

采用TT系统,除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直接接地外,中性线不得再行接地,且应保持与相线(火线)同等的绝缘水平。

3、TN—C—S系统

TN-C-S系统(三相四线与三相五线混合系统),该系统从变压器到用户配电箱式四线制,中性线和保护地线是合一的;从配电箱到用户中性线和保护地线是分开的,所以它兼有TN-C系统和TN-S系统的特点,常用于配电系统末端环境较差或有对电磁抗干扰要求较严的场所。

4、TN—S系统

TN-S(三相五线制)接地形式的PE线平时不通过工作电流,仅在发生接地故障时流过故障电流,其电位接近大地电位,不会干扰信息设备,不会对地打火,较为安全;缺点是需要全程设置PE线,造价较高。

TN-C-S(三相四线制)相对于TN-S(三相五线制)来说少了一根专用PE线,造价较低,由于其进入用电建筑后PE线和N线分开所以也具有TN-S的有点;但是要求PEN线的连接非常可靠,PEN线一旦断线将引发很多故障。

扩展资料

IT系统使用场所:供电连续性要求较高,如应急电源、医院手术室等。 IT 方式供电系统I 表示电源侧没有工作接地,或经过高阻抗接地。第二个字母 T 表示负载侧电气设备进行接地保护。 IT 方式供电系统在供电距离不是很长时,供电的可靠性高、安全性好。

一般用于不允许停电的场所,或者是要求严格地连续供电的地方,例如电力炼钢、大医院的手术室、地下矿井等处。地下矿井内供电条件比较差,电缆易受潮。

运用 IT 方式供电系统,即使电源中性点不接地,一旦设备漏电,单相对地漏电流仍小,不会破坏电源电压的平衡,所以比电源中性点接地的系统还安全。 但是,如果用在供电距离很长时,供电线路对大地的分布电容就不能忽视了。

在负载发生短路故障或漏电使设外壳带电时,漏电电流经大地形成架路,保护设备不一定动作,这是危险的。只有在供电距离不太长时才比较安全。这种供电方式在工地上很少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低压配电系统

电力系统的接地直接关系到用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以及电气设备和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如何针对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接地系统,确保配电系统及电气设备的安全使用,是设计人员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不同接地系统的特点及应用场所,仅供参考。 1接地制式按照配电系统和电气设备的不同接地组合分类。按照IEC60364规定,接地系统一般由两个字母组成,必要时可加后续字母。 第一个字母:表示电源中性点对地的关系 T:直接接地 I:不接地,或通过阻抗与大地相连 第二个字母:表示电气设备外壳与大地的关系 T:独立于电源接地点的直接接地 N:表示直接与电源系统接地点或与该点引出的导体相连 后续字母:表示中性线与保护线之间的关系 C:表示中性线N与保护线PE合二为一(PEN线) S:表示中性线N与保护线PE分开 C-S:表示在电源侧为PEN线,从某一点分开为中性线N和保护线PE低压配电系统有三种形式: ■TN系统 ■TT系统 ■IT系统 2不同接地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TN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在TN系统中,所有电气设备的外壳接到保护线(PE)上,与配电系统的中性点相连(若无中性点,即变压器二次侧三角形连接或未引出中性点,可将变压器二次侧绕组的一相接地,但该接点不能用作PEN线)。保护线应在每个变电所附近接地,配电系统引入建筑物时,保护线在其入口处接地。为了保证故障时保护线的电位尽量接近地电位,尽可能将保护线与附近的有效接地体相连,如必要,可增加接地点,并使其均匀分布。其特点是故障电流较大,仅与电缆的阻抗大小有关。出现绝缘故障时,需要短路电流保护装置瞬时断开电路。 国际标准IEC60364规定,根据中性线与保护线是否合并的情况,TN系统分为如下三种: □TN-C □TN-S □TN-C-S 注:对电网来说,当铜导线截面积≤10mm2,铝导线截面积≤16mm2时,必须采用TN-S系统,而不允许采用TN-C系统。 下面介绍其组成及特点: 21TN-C系统: 本系统中,保护线与中性线合二为一,称为PEN线。 优点: □TN-C方案易于实现,节省了一根导线,且保护电器可节省一极,降低设备的初期投资费用。 □发生接地短路故障时,故障电流大,可采用一过流保护电器瞬时切断电源,保证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 缺点: □线路中有单相负荷,或三相负荷不平衡,及电网中有谐波电流时,由于PEN中有电流,电气设备的外壳和线路金属套管间有压降,对敏感性电子设备不利 □PEN线中的电流在有爆炸危险的环境中会引起爆炸 □PEN线断线或相线对地短路时,会呈现相当高的对地故障电压,可能扩大事故范围 □不能使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RCD(由于检测不出漏电流,RCD会拒动),因此绝缘故障时,不能有效地对人身和设备进行保护 22TN-S系统 本系统保护线(PE)和中性线(N)分开 优点: □正常时PE线不通过负荷电流,适用于数据处理和精密电子仪器设备,也可用于爆炸危险场合 □民用建筑中,家用电器大都有单独接地触点的插头,采用TN-S系统,既方便,又安全 □如果回路阻抗太高或者电源短路容量较小,需采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RCD对人身安全和设备进行保护,防止火灾危险 缺点: □由于增加了中性线,初期投资较高 □TN-S系统相对地短路时,对地故障电压较高 23TN-C-S系统 在系统某一点起,PEN分为保护线和中性线,分开后,中性线(N)对地绝缘(注:PEN线分开后,不能再合并) 优点: □适用于工矿企业供电,前面TN-C系统可满足固定设备的需要,后端TN-S系统可满足对电位敏感的电子设备的需要 □民用建筑中,电源线路采用TN-C,进入建筑物后,采用TN-S系统,可确保TN-S系统的优点 24TT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 TT系统的变压器或发电机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电气设备的所有外壳用保护线连在一起,接在与电源中性点独立的接地点。如下图所示: 优点: □电气设备的外壳与电源的接地无电气联系,适用于对电位敏感的数据处理设备和精密电子设备 □故障时对地故障电压不会蔓延 □接地短路时,由于受电流接地电阻和电气设备接地电阻的限制,短路电流较小,可减小危险 缺点: □短路电流小,发生短路时,短路电流保护装置不会动作,易造成电击事故 □短路保护装置的过电流保护不能提供绝缘故障保护,需采用剩余电流保护器RCD进行人身和设备安全保护 25IT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IT系统的电源不接地或通过阻抗接地,电气设备的外壳可直接接地或通过保护线接至单独接地体。 优点: □单相接地第一次故障时,故障电流小,可不切断电源,警报设备报警,通过检查线路消除故障,供电连续性较高,适用于大型电厂的厂用电和重要生产线用电 □可采用剩余电流保护器(RCD)进行人身和设备安全保护 缺点:如果消除第一次故障前,又发生第二次故障,如不同相的接地短路,故障电流很大,非常危险,因此对一次故障探测报警设备的要求较高,以便及时消除和减少出现双重故障的可能性,保证IT系统的可靠性。 26接地系统中性线保护 以下情况选用4极开关断开中性线: ■TT和TN系统的中性线截面积小于相线 ■终端配电中避免中性线、相线接反 中性线必须有保护和能分断: ■IT系统中进行第二次故障保护的装置,防止中性线第一次故障后引发二次故障 ■在TT和TN-S系统中,中性线的截面积小于相线的截面积 ■所有接地系统中,会产生3次或多次谐波电流的场合(尤其是中性线截面积减少时) 在TN-C系统中,中性线也是保护线不能断开,由于负载电流不平衡和绝缘故障电流,会产生危险的中性点电压偏移。为此,用户必须做好等电位连接和每个区域的接地。 27接地系统的选择: 选择接地系统应根据电气装置的特性、运行条件和要求以及维护能力的大小,综合用户和设计安装人员的意见因地制宜地选用。只要符合安装和运行规范要求,三种接地系统是等效的,没有什麽优先级。 选择接地系统的步骤: ■首先,为保证最大的安全性和灵活性,三种接地系统可以应用在同一供电电网中。 如下图所示,不同接地系统的串联连接和并联连接: ■必须遵守当地标准和法规的规定 ■弄清楚用户的要求和现有的维护资源: □运行连续性要求 □是否有维护服务 □是否有火灾危险 3系统选择及应用 31通常按照如下方式选择: □运行连续性要求较高有维护服务的场合:选择IT系统 □运行连续性要求较高无维护服务的场合:无完全满意的选择,可选择TT系统(其跳闸选择性易于实现)或选择TN系统(减少危险) □运行连续性要求不重要并且有维护能力:选择TN-S系统易于快速维修和扩展  □运行连续性要求较低无维护服务的场合:选择TT系统 □有火灾危险的场合:可选择IT系统(有人员维护)或选择TT系统(使用05A的剩余电流保护装置) 32特殊电网和负载的选择: □对于线路长,泄漏电流大的电网:选择TN-S系统 □有备用电源的电网:选择TT系统 □对大的故障电流比较敏感的负载(电机):选择TT或IT系统 □绝缘等级较差(电炉)或有大型高频滤波的设备(大型计算机):选择TN-S系统 □控制和监测系统:选择TT(通讯设备间可进行等电位连接)或IT系统(运行连续性高)

随着中国信息化水平发展的加速,IT系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庞大,公司业务对IT系统的依赖性也日渐提高,IT系统的任何波动和故障,都会直接影响公司业务的正常开展和进行,企业需要具备合理有效的IT运维策略来保证业务系统的正常运作。

一、IT运维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信息系统的架构创新不仅仅带来了效率提升、成本下降等管理层面的价值,更是成为了企业加速形成差异化经营、保持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关键,而IT系统的运维与管理是企业业务系统的保障,更是企业生存和快速发展的支撑。

公司在信息化水平日益完善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应用系统、软硬件平台和设备等需要维护和管理。如何对结构复杂的IT系统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信息化部门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作为IT管理部门,经常被大量的IT故障和问题所困扰,“拆东墙补西墙”的尴尬场景也是常常上演。不论哪一家企业,只要它的员工和IT系统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就会不可避免地面临IT系统管理的一系列难题。

IT运维管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11IT运维管理机制不完善,流程 *** 作不统一

许多企业尚没有建立起稳定和规范的IT运维机制。现有的IT运维流程的 *** 作不规范不统一。如IT事件单提交之后,事件预判和优先级的设定不统一,没有规范性的指导文档,仅以运维工程师的经验判断或约定俗成的主观方式引导IT事件的处理。有识别但不规范,有处理但无管理,有人员但疲于应付,有系统但用不好。因此,“轻规范、重维护”的IT运维管理现状很容易造成因员工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带来的IT运维不稳定,直接影响维护体系的效果。简单点说就是还未脱离传统管理思想的束缚。

12过度依赖核心人员,年轻员工成长慢

IT运维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的经验始终仅能在小范围内得到传播和继承,这就形成了企业里面的一个特殊景象,同样是IT运维部门,有的员工独挡一面从白天忙到天黑累倒吐血,有的员工经验平平帮不上什么忙反倒悠哉游哉。尤其是IT的使用部门,对于有经验的IT运维人员更加依赖和倚重,这样导致了无论是IT事件性质的识别、优先级的界定,还是问题的分析判断,均汇总至少数核心人员进行处理。所谓大事小事一把抓,这样不仅增加了少数核心人员的工作量,也容易产生工作流程的“瓶颈”,降低运维管理部门整体的工作效率,也会让一些核心员工产生巨大的压力感。

要知道,每一个程序系统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由众多小系统组成的。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系统故障的问题应该如何发现和解决。

故障发现

所谓“故障发现”,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实时采集系统中每个节点的健康状态,以及每2个节点之间链路的健康状态,包括但不限于调用成功率、响应时间等等。借此代替我们的眼睛去盯着整个系统,一旦低于某个设定的阈值,就触发报警给我们一个提醒。因为当你的系统中存在成百上千的程序时,靠肉眼去找到发生故障的位置,简直是天方夜谭。哪怕找到了,也可能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损失。

负责故障发现的解决方案都属于应用性能管理(APM)范畴。我们在部署这个“眼睛”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全方位的覆盖,要包含所有的节点。比如:

在Web方面可以直接利用浏览器提供的导航计时(NavigationTiming)和资源计时(ResourceTiming)接口来采集性能数据,非常方便。

在iOS、Android这种App方面通过源代码插桩的方式进行。比如直接引入采集SDK然后硬编码在源代码中,或者通过AOP框架来进行动态代码注入。代码的注入位置就在每个方法的执行前和执行后。

故障消除

现在已经能够很容易的发现故障了,我们就可以通过综合运用隔离性、横向扩展、代理、负载均衡、熔断、限流、降级等等机制来快速的“掐灭故障”。

分布式系统的规模越大,耦合越严重,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就如赤壁之战中的曹军连在一起的船舶一样,只要其中一个着火了就会就近蔓延。所以,北京IT培训建议一旦发现某个子系统挂了,就需要尽快切断与它的联系,保证自己能够不受连累,防止雪崩的发生。

我们可以先运用docker之类的技术将每个应用在运行时的环境层面隔离开来。然后,通过横向扩展让每个应用允许被“Copy”,以此来部署多个副本。接着,结合代理和负载均衡让这些副本可以共同对外提供服务,使得每个应用程序本身先具备“高可用”。后的三大防御措施,熔断、限流、降级来快速“掐灭故障”,避免故障在不同的应用程序间扩散。

此事发生在时间也很微妙,最近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一些市民怀疑工行的故障与“钱荒”有关,从而引发各界的解读和联想。一位银行IT工作者在社会化问答网站“知乎”上对此事做了解读,并介绍了银行IT背后的故事。

1现代IT系统非常复杂,当系统大到一定的程度,总会有失控的状况。世界上就从来都没有过没错误的复杂程序,问题只在于这个错误你有没有碰上而已。银行的系统是由很多不同软硬件厂商的产品拼在一起运作,复杂程度远超过普通家用电脑,这么简单的家用电脑还会死机呢而且系统复杂到一定程度,就不是人多或者钱多就能完全解决问题的了。

2要尽量不出问题,要钱,很多钱(比如中型银行建设一个过得去的容灾系统要上亿)。但出问题只是“有可能”,花的钱可是实实在在的。换了你是领导,你也不会无限制的向里面投钱。

3稳定运行的最好的办法之一是不对系统进行改造。由于有新的业务要求,系统确实要不停的升级,每次变动对系统的稳定运行都是一个挑战。

因为三个字:大集中。最早之前,银行系统还没联网,一出问题只是某个区或者某个市。最近十多年银行业都在搞大集中:五大行除了中国银行之外的四家都已经完成了大集中。工行是第一家完成的,当年号称9991大集中工程,好像是1999年开始2002年完成。包括工农建交,国开,农发,浦发,华夏,民生等大部分的银行都是双中心运作,一个北京一个上海(交行好像有个中心在武汉,人行好像在无锡)。中国银行很早就集中成五大中心,至今还没弄成双中心。

大集中有很多业务上的好处,但从系统稳定性影响范围来说,就有点“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面的意味,虽然已经是好多好多好多人花好多好多钱去看好这个篮子了,但百密总有一疏,鸡蛋那么密都能孵得出小鸡呢!

以前没有微博没有微信,只要你不是倒霉的用户就不会知道出过问题。以前没有网银没有淘宝,你半夜不会买东西刷卡。好多年前我在某大行省行做升级,凌晨3点多的时候出了大问题,如果8点前搞不定就全省这银行就停业了,6点多的时候是行长站在后面看着我 *** 作,最后7点多搞定。换成了今天压力估计更大了。

因为四个字:历史原因。银行的IT建设从80年代开始,传统的思路还是集中在单台(有的多一台做成双机热备)服务器上跑程序。互联网的IT建设大部分都从21世纪开始,大多采用的是分布式的思路:由多台计算机同时在跑程序,其中一台出了问题影响也没那么大。

银行程序的特点是要稳定,转变模式的风险很大(有的程序部分用的还是20年前的技术)。所以虽然也在慢慢的转,但起码到今天还没转多少。顺便感叹一下改革之难,赞颂一下邓伯伯。

银行IT是中国IT业中最严谨的行业。比如有的银行还要求厂商维护人员不能 *** 作,只能银行员工 *** 作。

大的变更一定会有预案,甚至换个硬盘,改个IP这种做过几百次的 *** 作都会有预案。但预案与真实一般都有相当差距。上面已经提到系统非常复杂,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真全部写下来,可能有几百个分支。而且,系统的故障并不会根据你的应急预案来发生。

应急预案的最重要的作用是应付上级监管,根据应急预案搭好可能需要的应急软硬件环境,大致理清概要思路,以及锻炼团队。真有复杂问题,还是靠牛人现场解决的多。

常见的最简单的衡量连续运行系统的整体指标有RTO和RPO,不严谨的说大致就是停业多久和数据丢多少的指标。

大家可以放心存钱在银行。一般出现问题也只是在停业(某个时间的系统不能运行)这个层面,还没到丢数据或者数据错的层面。就算真出了丢数据的问题,准确的数据一般可以从备份中心或者容灾中心里面捞回来。银行系统每天晚上都要对账,会保证数据准确。

先说定位问题的时间:从发现问题上报到IT信息中心(或者在监控系统发现问题),IT中心的人开始查系统,定位故障原因,如果定位不清还要找相关的软硬件人员到场或者远程网络支持(基于安全原因,银行大部分都不能远程网络查看系统,维护人员到数据中心也需要时间,如果还堵车),找出问题的根源,一小时算超快的了。类似你莫名高烧,到底是哪个器官出问题,去医院做检查做判断总需要时间吧

解决问题就更不好说了,其实和大家的电脑一样,往往重启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很多业务系统部分出现问题是不能重启的(可能会影响别的业务系统)。至今国外各大厂商的标准维护合同,绝大部分都没有承诺修复时间。

再说容灾系统,强调一个连很多IT人都不清楚的事实:银行容灾系统不会轻易启用整体切换!前面已经说了,IT系统已经这么复杂了,容灾系统相当于再复制一套,复杂性增加了不止2倍。切换起来是非常麻烦,非常伤筋动骨,惊动非常多人力物力,不是碰到大灾大难(比如地震,机房着火,恐怖分子爆炸之类)不会进行切换。

当然平时会进行容灾切换演练,但一般不会拿核心系统来真实切换,原因是有风险。以前也出现过华东某省级行切换到了容灾中心后切不回生产中心的悲催惨剧。最近西北某地农信社成功的把核心生产切到了容灾系统上,比较不简单,不过这毕竟是独立法人的小银行,大行不是这么个玩法。

另外,看到有不少评论说“没人敢担风险切换到灾备节点上”。

以上就是关于常用低压配电系统有哪些,其特点是全部的内容,包括:常用低压配电系统有哪些,其特点是、低压配电系统保护接地的形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IT运维管理当前面临了哪些问题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langs/88423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