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标准评估一个良好的软件成功案例

用什么标准评估一个良好的软件成功案例,第1张

大多数IT专业人士都知道,自己随时都可能被要求管理一个项目。如果你本身并不是专门的管理人员,那么很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下面我们就将一些常见的问题及其答案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什么是所谓ROI指的是投资回报。商业管理人士希望能够通过一种定量的判断标准来了解在进行了一定的资源投入之后能够从项目上得到的收益如何。有的时候,IT项目管理给公司带来的收益体现在公司的财政状况上,也有的时候,这种收益体现在财政状况之外的其他方面,还有的时候是两个方面兼而有之。

通常,项目管理在职研究生对项目进行投资回报分析有三个原因:一、证明现有项目的价值,二、证明对项目进行先期投资的合理性,三、使下一步的具体行动更具说服力。如何计算项目的投资回报,在大多数财政性投资回报的计算当中,了解下面这些信息都是必需的:

1、项目成本:维护与运营成本(包括项目分析期内的每一年);

2、财政收益(如果有的话。包括项目分析期内的每一年);

3、每年的现金流动(从每年的财政收入中减去成本支出)。

在进行非财政性投资回报计算时,根据计算方法的不同,需要的一些数字。一般来说,包括成本投入和能够表明业务进展的非财务方面的数据。(如时间、数量或质量等)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可能要计算财务上的投资回报数据。

应用商业投资回报计算器或是其他的同类工具,任何人都能够简单快速的完成对投资回报的计算什么是成本效益分析在任何的商业-IT决策当中,决策者都会面临多种选择。你可以选择“A”方案,也可以选择“B”方案,还可以哪个方案都不选。最后只有一个方案是“最佳”的。成本效益分析(CBA)会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技术、项目等)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决策者了解哪种方案是最佳的。好的成本收益分析可以帮助决策者计算出能表明项目影响力的数据。有的时候,成本收益分析是对两个或更多的可选方案的成本和收益进行系统的评估,让决策者了解哪种方案能够给公司带来最大的价值。但同时,成本效益分析又是为了让大家对项目投资回报的预期更理性。它可能包括用在每个内部员工身上的平均成本、系统预期的使用年限、资本费用和用于雇佣合同工的费用等商业案例与成本收益分析是否等同两者是相似的,但并不完全等同。两者都是通过事实来让决策者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商业案例是一种鼓吹似的文档,它的目的是劝说各个利益相关的群体和部门采取某些具体的行动。与成本收益分析相比,商业案例更全面。比如说,商业案例当中通常都会包括对战略性结盟的讨论,而这通常是成本收益分析所不具备的。成本收益分析仅仅是对一些可行的选择方案的“中立”评估,它涉及到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的成本、收益、风险、回报等关键数据,并且通过比较让决策者了解哪种方案最有利。

项目交付是项目进展的切实成果,如项目计划或项目计划的某个特定组成部分,比如:状态报告等项目影响分析的目的是什么项目完成之后会使公司某些方面的运作产生变化,而项目进行过程当中又必然要求一定的成本投入。对项目进行前后的不同状况进行比较就是项目影响力分析。这是决定项目是否应当继续进行下去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到底什么是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的目的是确定项目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新系统运行起来之后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这些问题一旦出现会造成的影响。

风险管理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对问题出现的可能性进行评估。综合考虑了所有的因素之后,项目经理就能够对项目风险做到心中有数了。在项目计划当中,项目经理应该列出所有出现可能性较高的风险及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当然,那些出现可能性一般的风险也不能忽视。要采取切实的行动来消除或减轻列举出的各种风险什么是范围管理对项目范围进行界定的目的是清楚的描述项目的逻辑范围并在此问题上征得大家的一致。对项目范围的陈述用于界定哪些要素在项目范围之内,而哪些要素在项目范围之外。能够界定的项目范围所涉及的方面越多,项目进展起来就会越顺利。下面这些信息可能会起到帮助作用:

1、范围内和范围外的任务类型(业务需求、现状评估);

2、范围内和范围外的生命周期流程(分析、设计、测试);

3、范围内和范围外的数据类型(财务、销售、员工);

4、范围内和范围外的数据来源或数据库(账单、公司总帐,薪水明细);

5、范围内和范围外的部门(人力资源、制造商、供货商);

6、范围内和范围外的主要功能(决策支持、数据输入、管理报告)。

在职研究生商业案例当中通常都包括成本收益分析的结果什么是项目管理计划在项目开始之前,项目经理先要制定项目计划。项目计划的制定可以帮助项目经理对项目的任务和工期进行预测,还可以帮助项目经理对未来几个月内的详细工作进行规划,合理配置人员和各种资源。设定一系列一致的项目管理规程会对项目管理有所帮助。项目计划中应当包含的要素有范围管理、风险、沟通、人员配置等。同样,制定项目计划的关键是通过对项目的界定来更好的通过管理实现项目预期。例如,如果你对范围变化请求的批准程序作出了界定并且同大家达成了一致,那么在项目开始之后对变化进行管理就会简单得多项目交付的重要性如何项目交付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项目经理获得股东和项目赞助人的认可,并且可以让股东和项目赞助人了解项目的进展状况。

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内容来源于优秀的ITSS落地工具--云雀运维!!!

软件开发成本估算过程可进一步细分为软件规模估算、工作量估算、成本估算和确定软件开发成本等四个过程。

其中成本估算需要对直接人力成本、间接人力成本、间接非人力成本及直接非人力成本分别进行估算。

国家标准《GB/T 36964-2018 软件工程 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中建议的软件开发成本估算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国家准中的四个估算过程,层层递进,逐步细化,最终达到科学、一致的成本估算。

一、软件规模估算

通常情况下,规模估算是软件成本估算过程的起点。

估算规模是后续计算软件项目的工作量、成本和进度的主要输入,是项目范围管理的关键,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首先进行规模估算。

在规模估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情况:

1在规模估算开始前,应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类似文档明确项目需求及系统边界。项目需求除包含最基本的业务需求外,还应进行初步的子系统/模块划分,并对每一子系统或模块的基本用户需求进行说明,以保证可以根据项目需求进行规模预估。

2依据项目特点和需求详细程度不同,通常估算人员在选择估算方法时应采用纳入国际标准的功能点方法进行功能规模估算,在适用IFPUG或NESMA方法时,可以根据需求的粒度和管理需要,选择预估功能点方法、估算功能点方法或者详细功能点方法。

3若当前的项目需求极其模糊或不确定,可不进行规模估算,而直接采用类比法或类推法估算工作量和成本。

二、工作量估算

在完成规模估算后,应当开展工作量估算工作,若当前项目未开展规模估算,也可直接启动工作量估算工作。

工作量估算时,可采用方程法、类比法、类推法、功能点法:

方程法:即基于基准数据建立参数模型,通过输入各项参数,确定估算值。

类比法:即将待估算项目的部分属性与类似的一组基准数据进行比对,进而确定估算值。

类推法:即将待估算项目的部分属性与高度类似的一个或几个已完成项目的数据进行比对,并进行适当调整后确定估算值。

功能点法:从用户视角出发,通过量化系统功能来度量软件的规模,这种度量主要基于系统的逻辑设计。功能点规模度量方法在国际上的应用已经比较广泛,并且已经取代代码行成为最主流的软件规模度量方法。

在开展工作量估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情况:

1当需求极其模糊或不确定时,如果此时具有高度类似的历史项目,则可直接采用类推法,充分利用历史项目数据来粗略估算工作量。

2当需求极其模糊或不确定时,如果此时具有与本项目部分属性类似的一组基准数据,则可直接采用类比法,充分利用基准数据来粗略估算工作量。

3对于规模估算已经开展的项目,可采用方程法,通过输入各项参数,确定待估算项目的工作量。若客户或高层对项目的工期有明确的要求时,在采用方程法估算工作量时,工期要求有可能是方程的参数之一。

4为追求估算的准确性,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两种估算方法,对估算结果进行交叉验证,若估算结果差别不大,可直接使用两种估算结果的平均值或以某种估算结果为准,若差别较大,需进行差异分析。

5工作量的估算结果宜为一个范围而不是单一的值。

三、成本估算

在获得了工作量估算结果后,可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成本估算。

在成本估算过程中,应需要注意的情况:

1类比法和类推法,同样适用于需求极其模糊或不确定时的成本估算;

2间接成本是否与工作量估算结果相关取决于间接成本分摊计算方式。在绝大多数组织,项目周期越长,项目组成员越多,其分摊的间接成本就越高,此时项目的间接成本与工作量估算结果直接相关;

3直接非人力成本通常与工作量估算结果无关,宜单独分项测算;

4 成本估算结果,也通常为一个范围,而不是单一的值。

四、确定软件开发成本

在《软件工程 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中,将软件开发成本分为四类,主要是为便于对成本构成(即哪些成本属于开发成本,哪些不属于开发成本)进行清晰界定。

而在实际确定软件开发成本时,通常并不是分别测定四类成本,加和后获得总成本,而是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确定总成本:

1根据人力成本费率及工作量估算直接人力成本和间接成本之和,再加上直接非人力成本,获得总成本;

2根据规模综合单价和软件规模,测算出直接人力成本和间接成本之和,再加上直接非人力成本,获得总成本。

在进行软件的规模、工作量、成本估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规模估算时,应根据项目特点和需求的详细程度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2充分利用基准数据,采用方程法、类比法或类推法,对工作量和成本进行估算;

3工作量和成本的估算结果宜为一个范围值;

4在进行成本估算时,如有明确的工期要求,应充分考虑工期对项目成本的影响,可以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以及工期对项目的影响程度,对成本的估算结果进行调整;

5成本估算过程中宜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估算并进行交叉验证。如果不同方法的估算结果产生较大差异,可采用专家评审方法确定估算结果,也可使用较简单的加权平均方法;

6在软件项目的不同场景下(如预算、招投标、项目计划和变更管理等)采用国家标准时,相关要求见国家标准中附录A。

除了上述主要原则外,我们还需注意在使用基准数据时:

1 对于委托方和第三方,建议使用或参考软件行业基准数据进行估算。估算模型的调整因子的增减或取值有可能随着行业基准数据的变化而变化。

2对于开发方,在引入行业基准数据的基础上,可逐步建立组织级基准数据库,以提高估算精度。组织级基准数据定义应与行业基准数据定义保持一致,以便于与行业基准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并持续提升组织能力。

一、 项目实施进度评估。ERP项目是复杂项目,其涉及的部门、人员、资金、资源等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空前的,而在上一节中我们通过项目三角形分析出来,项目的进度是否能够按照设计规划的进行是影响项目效果的关键因素,所以评估项目的成功与否,首先必须评估项目的进度是否按照预期的进度进行,如果每一步或者每一阶段,都能够严格的按照进度进行,相信项目会成功的,否则就是项目设计出现了问题。一般来说现在评估项目实施进度的方法可以使用目前最为常用的项目管理工具,其中Microsoft 的Project就是不错的工具之一。其实很多项目的实施失败原因是虎头蛇尾,开始的时候大家心气十足,进度基本可以按照计划进行,而到了后来,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交叉的,往往会受到其他工作的影响而忽视了项目的进度,致使项目进行不下去。所以除了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之外,一定要有工具,再者说了搞IT的人不用IT工具,那不是“卖盐的喝淡汤”吗?当然现在的IT行业非常普遍。

二、 项目成本评估。项目成本是评价一个项目是否成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同样在项目三角形中成本占了一条边,所以成本的变化将直接影响项目的成功,如果一味追求项目的功能和进度,而忽视成本,那将不是搞项目,而是在赌博。现在的ERP项目本身的费用就很高,而且没有公开价格,国家价格监督都没有依据,全靠软件商的一张嘴,说多少是多少,会侃价的省点,不会侃价的就多花点。但是一旦我们已经和软件公司和服务公司(咨询公司)达成了一致意见,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如何有效的利用双方同意的费用达成预期的任务目标,而往往在项目的开始企业的管理者认为项目刚刚开始,投入还不多,而不注重有效控制成本,而到项目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发现项目的预算已经不能保证项目的完成了,或者半途而废,或者追加投入,而追加投入又会遇到企业资金是否充足的影响。所以我们建议在项目开始之前一定尽量准确的做出项目预算,并拿出专款,避免在途中因资金影响项目进展。另外成本控制要从采购、人员工时等多方面严加控制。并建议分阶段进行成本评估,如果每个阶段都能够在成本控制范围之内最终的项目一定保证在成本范围内成功,关键在于当出现项目费用超出预算成本的时候要及时调整,确保总体成本控制在范围之内。

三、 项目功能评估。ERP是功能性产品,最终项目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点要看功能,看功能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ERP的功能从总体上来说分为几大部分:进销存管理,或者现在有的公司定义的内部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包括总账、应收账、应付账、固定资产等;计划管理,在企业中大都会涉及到两种生产模式的计划方法,分别是单件小批量生产模式的MRP计划方法和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模式的JIT计划方法;粗能力计划和细能力计划等核心资源管理;另外还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工、模、量、夹具管理;质量管理等外围资源管理。一般来说,软件商在签约之前都会给企业的管理者演示他们的功能,我告诉企业一个秘诀,在观看演示的时候一定要刨根问底的看功能,而不能走马观花的浏览。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不要被软件商的演示者的各种托辞搪塞过去,一定要亲眼看到他们说能够实现的功能,不要相信没有数据不能演示、不是最新版本等解释理由。如果他们说有什么功能就当场拿出来。否则就是没有,在事实面前任何理由都是苍白的。在项目结束之前,对照双方约定的功能清单,逐个推敲,如果每一个功能都实现了,项目一定能够成功。

四、 项目效果评估。功能具备只是基本的要求,关键还要看效果,这一点可能有人不容易理解,其实在ERP管理软件中有很多功能从表面上看功能和效果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比如MRP计划,可能大多数的ERP软件现在都能实现这个功能,但是是否准确,是否可以通过MRP计划直接指导生产,甚至直接根据计划产生的结果安排采购,这并不是任何一家软件都可以做到的,这里面涉及到计算方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行业的规范,考虑的因素是否完整,预置的参数是否科学,比如提前期设计的是否合理,安全库存设计的是否合理等等都会直接影响计划的结果,其实真正的软件公司的功底就在这里区别。

五、 可 *** 作性评估。ERP软件的最终目的是让企业的广大职工都能够使用,所以可 *** 作性如何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另一项重要指标。企业的大多数使用者,尤其是一线的职工,计算机的水平都不会太高,如何让软件具有很容易 *** 作的界面,让普通的职工也能够使用软件来 *** 作,确保每一位使用者都能够方便快捷的使用ERP软件是项目成功的重要条件。有很多软件功能很强,但是就是 *** 作起来难度也很大,非专业人士无法使用,这绝对不是优秀的ERP软件,优秀的软件应该是只要熟悉业务的人就可以 *** 作,所谓所见即所得。

六、 项目的延续性评估。ERP项目是企业赖以发展的长期投资项目,绝对不是消费型项目,所以项目是否能够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持续得到应用是评估项目成败的另一向重要指标。持续性体现为升级能力、功能的扩展能力、客户化能力、跨平台能力等几方面:现在的软件平台每几个月就升级一次,当然应用系统的升级不一定要求紧跟系统软件的速度,但是也要及时升级,随着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不断发展,管理软件的升级至少要跟得上管理方法和计算方法的更新速度,否则就是落后的;功能的扩展能力,就像上面我们所说的功能是评估的一项指标,但是功能能否根据企业的发展而及时更新,另外还有客户化的能力和跨平台的能力也很重要。

一个风险评估与排序的实用模型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一个基于简单数学模型的实用且简便的风险评估与排序方法

什么是风险

风险即是以下三个要素发生的机会:

威胁--事件或行为,一般来自系统外部,可能在某些地方会影响固有的弱点,造成影响

弱点--系统内部考虑之中的弱点,可能在某些地方受到威胁所利用

影响--短期与长期组织影响,威胁碰巧利用弱点

由于要求一个或更多的不预测的威胁与弱点的巧合,负面影响发生的可能性是很难确定的一个系统可能很长一段时间运行有弱点(的程序)而未受影响,直到一些实际的威胁存在或利用它在给定的时间筐架内一些威胁可能比另一些威胁更可能发生(例如:简单的键盘错误比中断更易发生)类似的,一些弱点可能只在短期内存在(如:当保安从运钞车进入金库时)而别的可能会长期存在(如:银行金库警报系统没有覆盖所有入口点)影响的变化也很大:有些可能使整个组织或系统置于严重的危险之中(如火灾);有些可能会对整体来说无关重要

保险公司也许有能力去计算某种威胁与弱点存在的可能性并预测可能受到影响的程序,但是,这也是不严密的--或许艺术性多于科学承保人赌其涵盖了所有风险:尽管给定的事件是不可预测的,但在一定时期的多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以很大的可信度估计,大部分是基于早期的经验尽管如此,这种手段仍存在着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些极度影响事件(如你的首席行政长官遭遇雷击)是很少发生以至人类的本性倾向于忽略这类事件,因此,承保人发现很难以理想的价格去销售相应政策进一步,新的条件导入新的风险,但经验不足甚至使他们预测更困难高技术主题的电子商务变化得非常快以至IT专家也要尽力跟起而不致落后承保人在风险方面做得不比猜测多

威胁与弱点的特定组合也许仅仅偶尔存在("坏运气"),十分显然,几乎没有弱点与/或威胁的系统就不大可能长期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一个脆弱的系统,一个具有许多大的潜在影响(的系统)更有可能遭到毁坏,这是风险管理的基本点,它本身是任何一个组织完好管理中的重要元素

管理者一般通过引导通缉资源转向风险缓和的活动如设置合适的控制框架,来寻求减少弱点、威胁与影响。

一个简易风险模型的来源

管理企业远远超过无风险活动。的确,承受可接受的风险(有些可能导致破产)能取得利润。正确管理的关键是知道缓和哪种风险以及何时把握机会。这就是为什么对风险有个良好的认识的重要这所在。在这里,提供一个简单的类数学模型以助计量风险。考虑风险的性质,你将得到如下的公式:

风险=威胁+弱点+影响

表面上看,该公式意味着具有高威胁、弱点或影响的系统是高风险的系统。尽管如此,是威胁与弱点的组合造成影响的存在。而对组织的破坏的程度依赖于一个事件的发生与影响的促使。用数学语言来说,逻辑与计算需要乘积而不是和,如:

风险=威胁弱点影响

包含至少两个重要因素(如:高威胁与弱点)的组合能产生比仅具较低或中等水平因素组合更高的风险。任何一个因素降为零风险将降得更大。

计算风险

为了使用模型去计算风险,你得检查与计量各单独组成要素(威胁、弱点与影响)。

最简单的方法是将这三个要素分成高(3分),中(2分),低(1分)或零(0分)。产生的风险分值在0 至27之间。作为替代,你也许宁愿用一个持续的百分数尺。如:

0% 25% 50% 75% 100% 受雷击

+- ---------- -+- ---------- -+- ---------- -+- ---------- -+ 的威胁

人受雷击 建筑物受雷击 被静电击死

使用百分数尺能得到的最大风险计分是1,000,000(100100100)。因而能为组织确定风险提供足够的详细(情况)。不论什么量度,过程是一样的。我们比较与对比风险因素,寻求一个企业价值合理延伸。一具厌风险管理者比喜风险管理者更可能估价风险,但是价值延伸应当更广泛地比较。正是这延伸赋予模型其真实的能量,允许我们去给风险排序。

实践中应用风险模型

本模型在实践环节中有许多效用,如风险评估与审计计划程序:

这个过程有两个重要的输出:一个风险排列(对组织管理者是有用的)与相匹配的排列过的审计计划(构造内部或与外部审计师工作)。“定期涮新”提供反映变化的风险因素分值更新的机会,如内部控制环境(养活弱点)的提高或新的市场压力(增加威胁)。

这个程序的理论基础使得计划审计工作与组织风险间的联系更清楚。

类似地,项目风险也能利用该模型评估以形成基本的项目风险管理。项目威胁依靠于项目的性质,但典型的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与技术方面(被称为PEST分析)弱点包括不合适技能,刺激机制,财务或别的资源限制等。项目失败影响一般分为:

过多成本

推迟完成

顾客满意度低

该模型也能被用来联系这些因素与风险是否重要的建议,形成一个管理活动日程。风险计算应当随着取得新信息在项目过程中更新。

你好,我是招标代理公司的职业,经常做政府采购这一块。我们公司做的标书里面的评标方案通常采用综合评分法,像IT产品、医疗器械、教学仪器设备等的采购都是用这种方法,比较客观和准确。以下是具体的评估方案和各项所占权值,供你参考。各项分值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再做修改,希望可以帮到你。

本项目评标以综合评分法进行,最终根据各部分分数汇总综合得分高低顺序推荐中标候选人,若有相同的最高分,则按报价优惠顺序推荐中标候选人,若得分和报价均相同的,则按技术质量得分高低顺序推荐中标候选人。不能保证最低价的投标人为中标人。各投标人的最终得分为各部分分数汇总综合得分,计算分数时四舍五入取小数点后两位。主要评标因素如下:

1价格分(价格权值为60%,即满分为60分)

价格分统一采用低价优先法计算,即满足招标文件要求且投标价格最低的投标报价为评标基准价,其价格分为满分。其他投标人的价格分统一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投标报价得分=(评标基准价/投标报价)×60%的价格权值×100。

2技术质量分(权值为25%,即满分为25分)

1)评标委员会根据投标货物对招标要求配置技术参数的响应情况,并根据投标货物的技术参数正、负偏离情况,对货物性能的影响权重进行打分,打★的每项出现负偏离扣3分,其它每项出现负偏离扣2分,满分为20分。。

2)评委会根据投标产品的配置、技术指标,综合评价所有产品的技术水平的优越性,由评委在1-3分之间打分。

3)根据参与投标设备品牌的市场知名度、信誉度和对投标产品品牌性能稳定性的评价及反映进行打分0-2分。

3综合实力分(权值为4%,即满分4分):针对投标人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主要依据投标人提供有说服力的综合实力的说明材料,如:企业注册年限、规模、技术人员情况、经营场所、获奖证书、专利证书等,实力强的得4分,实力较强的得2分,实力一般的得1分。

4投标人的业绩分(权值为3%,即满分3分):评审因素有:投标货物市场业绩的大小,投标人供货记录的优劣等(以各投标人在投标文件中提供的在国内5家以上该品牌用户书面证明材料为主要依据,包括:采购合同、验收报告、联系电话等)。

5技术培训承诺(权值为4%,即满分4分):根据各投标人所提供的技术培训承诺的可行性、合理性等方面,好的得4分,较好的得2分,一般的得1分,未提供任何技术培训承诺本项得0分。

6售后服务分(权值为4%,即满分4分)

1)完整响应招标文件的售后服务要求的得2分,不响应招标文件要求的不得分。

2)提供优于招标文件要求的售后服务条件的得酌情加0-2分。(提供优于招标文件要求售后服务承诺的,投标人需提供有说服力的相关材料加以证明)

迅速增长的IT投资,似乎没有得到明显的投资回报。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查斯曼(Strassman)调查了292个企业,结果发现这些企业的IT投资和投资回报率(ROI)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对信息技术的大规模投资没能提升生产力水平——这个质疑后来逐渐演变为著名的“生产力悖论”。“生产力悖论”指出: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中,美国GDP在增长,实际工资在增长,新技术层出不穷,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提升,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率却一直呈现节节下降趋势,直到1990年代最后几年才有较强劲回升。数量模型与统计数据的研究结果与人们的常识和感受不甚相合。

2001年10月17日,麦肯锡公布了研究报告《IT与生产力》,结论与“生产力悖论”的吻合:“在1995年到2000年期间,美国经济确实得到了提高,但促成这一转变的能量主要来自少数几个商业领域,与人们普遍预料的相反,对IT行业的高额投资并不是创造美国生产力增长‘神话’的主要力量。在绝大部分经济领域中,对IT方面的大幅投资没有起到任何帮助生产力增长的作用。”麦肯锡报告推论的逻辑是,“占经济总量69%的53个行业部门为生产力增长的贡献率仅为03%。尽管IT投资浪潮中62%的资金增长是投入在这53个部门,但它们中的大多数遭受了生产力下降的厄运。”

2003年5月《哈佛商业评论》上刊载的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G Carr)题为《IT Doesn’t Matter》再次引发起巨大反响,几乎所有的重要媒体、IT业界巨头尤其是CIO、商业界重量级人物和专家学者们纷纷发表对此问题的看法。卡尔指出:实际决定公司资源是否真正具有战略价值的是稀缺性,而非普遍性。在今天,当IT已不再是专有技术,而是基础性技术,正在日益成为同铁路、电力一样的无差异性大众商品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对IT的常规投入获得优势的机会越来越小,“从战略重要性这个角度来看,IT会淡出舞台,不再那么紧要”。

在我国,目前企业上ERP项目通常的做法是,调研、撰写可行性报告、审批、招标、答辩、选定ERP软件提供商、安装系统、整理编码、输入工程数据、按每子系统实施、上线、验收。时间成本上由调研到系统初步验收要几年;经济成本包括项目的投入巨大,再加上日常的维护费用,升级费用;另外还包括人员增加等。效果上往往虽然订单处理、财务账目电子化了、库存管理电子化了,但生产计划调度的工作量似乎未见减少,量化的效益又难以说清,这就是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实施ERP项目的写照。

大量的实践和研究都证明,IT的存在价值将是能否将其转化为服务经济模式,IT的投资应通过与战略的融合,致力于价值实现、风险控制和流程管理。开展信息化绩效的研究、提高信息化的绩效已是迫在眉睫。

2 研究途径

信息化绩效的实践和研究可分为三个方面:如何确定绩效目标?如何以绩效驱动实施?实施后如何评估绩效?

21 如何确定信息化绩效目标

第一,是从管理的角度来定义目标。整个企业从一个层面的目标来看是成功的,从另外一个层面的目标来看很可能是不成功的。所以这个认识上的问题就给ERP的绩效目标设置了障碍。所以,需要从“信息化整体成功”制定目标。

第二,将信息化绩效目标和战略目标结合。对照此目标看IT系统是不是和企业的战略目标结合了,如果IT系统能解决企业所面临的战略问题,自然是达到了目的。对于企业来讲,首先要理解IT的能力,IT资源,流程现状,要对IT的能力和公司的业务战略做分析,知道怎么样做才能够提高IT的价值。企业现有的能力和目标的能力,体现了IT的流程和IT资源的价值,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评估并按照IT价值的角度来制定的信息化绩效目标。

第三,在信息化项目前期进行配套管理问题的解决。现实是应该在前期解决的管理问题,被回避,都放到了后期。而在后期,这些矛盾到了无法解决时,供应商也感到无能为力,项目轻则延期,重则严重挫伤企业积极性。实际上,很多企业运营流程不顺的时候硬把软件放上去,美其名“先固化后优化”,结果下面怨声载道,岂不知不少固化变成了“冗余流程的半自动化”。由于实施需要一定的周期,不可能把原来的所有基础推倒重来,很多人也不愿意都按照新的流程进行更改,结果是ROI变成了“ROI泡沫”。另一方面,很多供应商获得了相当多的利润,承诺的很多却做到的很少。

22 提高信息化绩效的实施研究

第一,在企业上系统之前,要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企业价值链如何(战略)、组织就绪状态如何(流程),企业领导力和执行力如何,应从这三个方面去进行分析。评估企业的IT战略和实施有没有支持业务的发展, IT战略和业务的结合情况如何。从不同层面的量化和对比来看,系统并不是对每个部门都产生效率,对单个部门很难评估投资收益率。要对整体效率评估。根据信息系统和企业战略目标相融合的战略性信息规划确定的信息化绩效目标是企业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第二,按照量化的标准作为实施依据,通过这个标准去衡量项目实施方案,2005年, Gartner总结出CIO最关心的十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价值管理”,就是怎么利用IT来创造价值。对企业而言,信息化建设是要提供价值的。应该先定义好所提供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一个标准。但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所以,实际上基本没有一套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可以衡量。

第三,管理变革和系统实施相结合。做不好管理变革方面的工作,实施ERP等信息化项目往往导致"零效益"或"零成功率"。企业实施信息化,业务部门的人员要了解自身的工作模式,哪些是关键的战略项目?对于一个行业来讲,首先仔细审核业务优先级和自身的能力,才能够确立项目的重点,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其针对绩效目标的业务优先级不同。其次用户企业要了解,信息系统的流程是什么,根据自身确定的目标,寻找和标准信息系统流程的差距。信息化建设获得业务部门充分的支持和理解,甚至由业务部门主导实施,才能够从确实获得业务部门的绩效。

案例 瑞士的ALVEO公司,对照量化目标判断实施方案

瑞士的ALVEO公司成立于1971年,共有员工400人,98年营业额为13亿瑞士法郎,专门从事聚烯烃泡沫的开发、生产、销售和生产开拓。该公司从99年开始实施ERP项目,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成功因素之一是由清晰的目标驱动进行了ERP实施,其制定的目标包括:保证客户咨询的时间在2 h以内,保证回答客户的可靠性,财务平均减少支付期5天,优化日常财务管理工作,PP减少计划处理时间50%,库存周转由12次到24次,提高收益0 5%,职工人数不变,总产量增加25%。其通过诸如客户矩阵定义目标,通过ERP系统、配套的管理措施、严谨科学的项目管理等实现了目标

23 信息化绩效评价技术

绩效评价中的成本评价不仅包括采购的成本、部署的成本,也包括上线开始运行以后运行的成本、维护的成本、变动的成本。从收益的角度讲,一个是IT收益,直接产生的是IT部门的效益,就是这个系统的可用性提高了;另一个是业务收益,面向员工、从面向客户、面向供应商、面向合作伙伴的业务流程的效率提高情况,它能够产生的工作效益,这些都是从衡量IT价值方面要充分考虑的。因而收益评价更为复杂:

首先从财务的角度和非财务的角度看。财务的指标在很多情况下只看到一个结果,没有办法表述其根源,也没有办法表示当前的情况,而且决定财务指标的很多因素不是单一的,比如说市场的情况好,财务指标最终收益就会大大增长,很可能它并不是因为IT直接带来的。即到单纯的财务指标没有办法把信息化投资的效益很完整地描述出来。非财务的指标有很多方法。美国学者帕尔,提出信息化的非财务指标可以用强化回报率,有些东西没法用财务指标计算出来,但是你可以用一些参数,可以用一些指标,可以用一些和财务指标相关的参数转换成财务指标。利用价值的关联,信息化对其它部门部门的贡献来计算。如加快库存周转率缩短了,这些是通过信息化给企业加速所带来的价值。

其次用定量的测度和定性的测度,尤其是量化的测度,可以变成财务指标,可以变成其它指数。定性测度,如信息化很多效益反映在改进了决策质量,提高了竞争力,增加了团队合作的精神等等。中国信息化评测中心的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这个指标很多是定性的,比如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投资和信息化战略的适宜度,IT和企业战略适宜度、投资和规模是不是适宜。平衡计分卡的方法从客户的纬度、流程的纬度、财务的纬度、创新的纬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可以从企业的战略着手,先设置企业的战略,然后提出实现企业战略各个方面的指标,然后把这些指标分解成为四个方面,参照纬度设置一些指标,这些指标可以从企业内部的运作情况衡量出来,通过信息化在企业内部产生运作的合理性,内部效益的提升,从这方面衡量企业信息化的效益。

下面的技术主要是定量的测度技术

第一、评价工具或模型

IBM Rational1估计项目成本的技术之一——COCOMO II模型:

工作量 = (人员) (环境) (质量) (规模过程)

表示过程有效性

这个等式抓住了以下关键因素:

工作量:完成项目需要的人月 ,过程:基于产生最终产品的过程的有效性的公式

环境:考虑工具和技术的因素 ,质量:考虑需要的产品质量的因素

规模:组成最终产品的人工产生的代码行数 ,人员:考虑团队能力的因素

由Barry Boehm和Dan Port对软件问题的“价值方面”定义了“基于价值的软件工程 (VBSE)”。VBSE涉及软件和信息系统产品,过程技术,以及它们与人类价值的互动。它使用风险分析来平衡软件规范和灵活性。目前,在美国最被认可的培训当属核子研究公司的执行官堪培尔所讲授的课程。堪培尔认为,关键是要学习如何获取正确的数据,即如何问合适的人合适的问题。堪培尔认为,一套成型的投资分析方法能够保证分析的连续性,尽管通过这样的分析方法所得出来的结论可能不够准确。

ROI是一个相对直接的投资度量,它表达了收回原始投资需要的时间(偿还期)。它也可以被表示为一个百分数——ROI%。根据这一公式计算,最佳投资是偿还期最短的投资。但它没有考虑到风险。ROI不是评定信息化项目成败的全部。ROI只能是设定项目优先级的一个工具。然而,任何投资都要回归到ROI上来。

净现值 (NPV)是一种用于资本预算的方法,在预算中要从现金流入的现值中减去现金流出的现值。它通过比较一美元在今天的价值与其在未来的价值——考虑到通货膨胀和收益——来度量项目的盈利性。NPV分析对一项投资或一个项目在未来产生的现金流入的可靠性敏感。

C = 现金流动,流入或流出项目;r 是每个时期(t)的折扣(利)率。

内部收益率 (IRR) IRR经常用于资本预算,它是使得所有现金流动的净现值为零的利率。在对内部收益率的计算中,净现值被设为零,要计算的是使净现值为零的内部收益率。然后项目的这一内部收益率(IRR)被与风险相近的项目的最小要求收益率进行比较。

第二组技术通常应用在针对某个市场开发软件产品情况下

敏感性分析是一种可以决定价值模型输入中哪些不确定性将对输出——软件产品价值——产生最大影响。敏感性分析研究价值模型是如何依赖于它的输入,结构,和它内在的假设的,它可以指出模型的输出如何可以被定量或定性地分配给输入中不同的变化源。敏感性分析还可以通过提供对模型如何对输入中的变化(比如校准数据,模型结构,或其它独立于模型的变量因素)做出反应的理解被用于增加对模型和预测的信心。

蒙特卡洛模拟涉及了使用随机数和概率来找到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PMI(项目管理协会)是这样定义蒙特卡洛模拟的:一种多次执行项目模拟来计算可能结果分布的技术。如果有足够的数据,且模型是实际的,那么模拟的最终结果就是带有一些变数度量(NPV的一个标准方差)——它们表达了项目的风险——的项目价值估计(通常由NPV表达)。

第三组技术不动产选项, “不动产选项”是由Stewart Myers 在1977年杜撰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将选择定价理论应用到非金融评估或“不动产”投资中。尽可能晚地做出决定意味着保留服务接口细节开放,直到获得对它们的清楚描述,而不是假装知道一切。这迫使开发团队频繁地与公司其他部门进行同步,这导致了更好的服务模型。

对IT绩效的研究是对信息系统研究里很重要的领域,IT的绩效研究虽然没有通用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是需要根据企业特定的情况,关键在于其IT投资和企业的业务整合的程度,整合的越紧密,IT绩效越容易获得,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企业逐步认识、逐步熟悉,慢慢会找到衡量效益的方法,一定要找到适合于企业自己的方法,这需要从现有的研究里逐步挖掘找到方法。IT绩效不是单纯一个参数表达的,即要考虑量化效益又要考虑非量化效益,科学的评价技术必然是两者有机结合的。

3 趋势

无论是目标、实施还是评估阶段对信息化项目都无一成不变的技术,信息化绩效的获得往往是表现出不同技术的融合,实施中管理和技术的融合,项目组织的融合。

第一,不同技术的融合

在美国,从1980年代初期开始到1990年代中期,评估信息化项目大都使用"拥有总成本"(TCO)方法。随着互联网技术普及,但它的局限性明显:看成本多、看效益少;看某产品升级换代多,看持续发展和灵活开放少。1990年代后期,以经济效益和风险分析为主的投资回报(ROI)传统评估方法回归,成为主流。信息化项目一旦投入使用,就会面临开放性与标准化结合的问题,特别是较大或较长期的信息化项目是如此。针对这些需要,许多美国企业把"灵活性"分析跟传统的投资回报分析相结合,到现在,灵活性分析已经成为信息化项目评估方法的重要环节。灵活性评估方法来自为金融期权价值计算公式,简称为"布莱克·寿尔斯方程式"(Black-Scholes Equation)。灵活性分析的基本意义是区分战术决策(未规划项目期权价值)和战略决策(效益杠杆作用至少有两个以上的期权价值可能,在技术和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能保持主动权)。个性化和标准化的结合。企业有不同的工业和行业,在同一个工业里,各企业也有自己的个性化要求。例如,同是钢铁企业,长流程和短流程对信息化的技术、实施、运行和经营管理的要求就不同。然而,企业之间的交往、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交往、企业与社会的交往,都需要开放和标准化。因此,项目评估必需在个性化和标准化两个方面都做出分析,其中包括灵活性分析。

第二、管理和信息技术结合是获得更高绩效的法宝。信息化绩效的获得不是单纯信息技术的应用的结果,特别要通过先结合进行管理变革获得相应的信息化的条件后,再进行IT项目,但要注意利益相关者把"个性化"作为拒绝评估通用准则和拒绝深入变革的借口。在分析信息化的投资回报的时候,关键是要看信息化本来的动因。

A公司上了一个以提高公司生产计划效率为目的的信息化项目。结果,该项目使得公司的计划效率提高了20%,与此同时,该项目大大改善了公司的流程,提高了绩效。但A公司不能确认,这其中有多少改变来自于信息化的贡献或信息化项目取得的绩效。因此,在进行信息化投资决策分析的时候,A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业务因素上,而非技术因素。

第三、组织融合提高绩效:

在目前成型的投资分析方法所得出来的结论还不够理想的情况下,很多公司采用了某种形式的监管来减少信息化投资风险。其做法是,由一个或多个执行官与业务负责人共同组成团队来为信息化策略做决定。作为整个监管的一部分,还有一些公司也调整了内部报告制度——CIO向CFO汇报。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公司则认为CIO不应该向CFO汇报,而是两个职能部门在整个信息化投入项目中共同合作。但是CFO均认为那就是,信息部门和财务部门密切合作才是达到信息化商业目的的关键所在。CFO和CIO的密切联系能否促成“IT绩效”的清晰,还有待实践验证。但是,尽管难以找到固定的公式,各种综合方法的应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目前尚没有固定的程式可以评估的情况下,制度上的监管显然是最可取的。

案例 国内某药业公司以量化目标签定ERP合同

2003年5月20日,A药业集团在A药业选型时,提出需要实际的可量化的指标,在其最终签订的ERP实施合同中,列出的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系统上线1年之后,需要达到13项具体目标,包括产品准时交货率达到98%、库存资金占用率降低5%~15%、利润率提高2%~5%、投资回收期1年等等。这可能是第一个把量化收益指标明确写入信息系统合同的内资企业。实际上,目前几乎没有哪家ERP厂商能承诺,企业在实施了ERP之后,将在库存资金占用率、资金周转率等方面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可量化的指标。ERP作为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加速发展,但企业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也与企业经营管理本身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ERP与企业的管理相互作用,ERP厂商很难有把握明确表示能帮助企业提高多少盈收。

2004年4月1日,涉及企业的生产、产品和工艺、采购、设备、质量、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29个模块的系统正式运行,实现了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体化管理。项目上线两个月之后,即使是A药业的董事长也认为,到年底全部实现预定目标不成问题。但是,达成这些指标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是市场因素,有多少是实施ERP所带来的,想完全清楚地界定非常困难。这是第一个将ERP实施效益指标写入合同的ERP项目。目前,A药业ERP合同中所明确的13项量化指标全部呈上升态势,与去年同期相比,2004年1月~6月,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增长2059%,工业增加值增长5731%、利税增长5559%、利润增长5958%。

以上就是关于IT专业项目管理常见问题及答案全部的内容,包括:IT专业项目管理常见问题及答案、什么是IT服务成本模型、如何确定软件的开发成本价格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langs/88455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