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治理的模式机制

IT治理的模式机制,第1张

电子行业的重要专业有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信息工程 IT行业重要专业有计算机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网络工程 电子行业主要是以电子硬件为主,软件为辅而IT行业是以软件为主,硬件为辅 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缩写,意为“信息技术”,包含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领域的技术。IT的普遍应用,是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比如说搞网络的,搞网络游戏,比如说搞软件的都是IT行业之一。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书上对此有不同解释。但一个基本上大家都同意的观点是,IT有以下三部分组成:

-----传感技术 这是人的感觉器官的延伸与拓展,最明显的例子是条码阅读器;

-----通信技术 这是人的神经系统的延伸与拓展,承担传递信息的功能;

-----计算机技术 这是人的大脑功能延伸与拓展,承担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功能。

所谓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来改造其他产业与行业,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承担了一个得力工具的角色。IT产业,有一个大致的分类,可以供大家参考:

IT基础技术的提供 IC研发、软件编写 如INTEL、MS等

IT技术产品化 元器件、部件、组件制造 如精英、大众等

IT产品集成化 计算机及外设制造商 如联想、IBM

IT产品系统化 解决方案、信息系统 如华为、HP

IT产品流通 渠道、销售 如神州数码

IT产品服务 咨询服务和售后服务 如蓝色快车

IT产业舆论支持 IT类媒体 如CCW、CCID

IT产业第三方服务 各种需要配套的服务 如法律咨询、PR服务

IT后备人员培养 各种院校 如计算机专业

IT产业合作组织 各种协会、集会

IT业大体来说就是电子类产品。比如电脑,手机,投影机,打印机,及所有的电脑周遍设备都称之为IT产品。

IT行业指的是经营这些产品的行业,另外还包括网络,软件等都称之为IT行业。总之包括内容挺广泛的。

IT人才就是这些行业的从业者

IT业(通常就指计算机业)恰好带着这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一副是高科技的美妙动人;一副是商场争利的贪婪赤裸。 它将人类的聪明智慧、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以及不择手段的发财梦想揉合在一起,促成了19世纪以来最壮观的新技术爆炸。

IT人才就是指从事信息技术(IT)并具有一定扎实的IT理论和实践技术的工作人员。

IT实际上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硬件,主要指数据存储、处理和传输的主机和网络通信设备;

第二层是指软件,包括可用来搜集、存储、检索、分析、应用、评估信息的各种软件,它包括我们通常所指的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商用管理软件,也包括用来加强流程管理的WF(工作流)管理软件、辅助分析的DW/DM(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软件等;

第三层是指应用,指搜集、存储、检索、分析、应用、评估使用各种信息,包括应用ERP、CRM、SCM等软件直接辅助决策,也包括利用其它决策分析模型或借助DW/DM等技术手段来进一步提高分析的质量,辅助决策者作决策(强调一点,只是辅助而不是替代人决策)。其实还包括互联网应用。

有些人理解的IT把前二层合二为一,统指信息的存储、处理和传输,后者则为信息的应用;也有人把后二层合二为一,则划分为前硬后软。

通常第三层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事实上却是唯有当信息得到有效应用时IT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才真正实现了信息化的目标。信息化本身不是目标,它只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一种实现目标比较好的一种手段。

IT治理,作为一种涉及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和管理实践,世界各国以及国际机构都对这一问题都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IT治理与IT管控的原则和标准,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IT治理与IT管控改革运动 实施IT治理是应对现代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的重要手段。所以,企业应从业务角度、组织角度、管理角度、治理角度;从战略、制度、流程、规范和标准的高度,来构建适合本企业的IT治理框架,提高公司的IT治理水平。

通过一系列IT治理方面的制度安排,有效地推动IT战略与公司战略的一致性,提高IT的投资回报率,降低IT的风险。

通过持续改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IT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早已超出传统IT管理部门的界限,上升到公司战略层面。对IT的管理也上升到了与“公司治理”并列的“IT治理”阶段。这是历史的必然。

目前,比较流行的词汇,如IT治理结构、IT治理模型、 IT治理标准等,其概念定义、内涵和外延均比较混乱,这不利于IT治理的传播、推动与发展。

根据权威的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界定:

IT治理=IT治理思想+IT治理模式+IT治理体制+IT治理机制(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2008) IT治理模式解决有关管理思想、管理方式方法层面的问题,是具有方向性、框架性的高度概括,其涉及的内容,

第一是组织在IT治理工作中所遵循的治理思想或坚守的治理理念(治理观念)是什么;

第二是治理的结构问题,其中包括根据组织发展目标确定的IT治理定位(采用什么样的治理方式和治理途径)、治理运行的要求、治理关系的原则等三个方面;

第三是治理的运行机制,即涉及IT治理流程及制度体系、组织的价值观、IT文化及沟通机制、IT绩效管理与激励约束机制等。

同时,为保障治理模式行之有效,需要建立IT治理自身的绩效评估、持续改进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通常只把治理思想理念和治理结构及方式纳入治理模式的研究范畴,而把治理流程层面的内容纳入治理运行机制的范畴; 治理机制的涵义,是指治理体系结构及其运行机理,治理机制又细分为运行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运行机制是指组织IT相关基本职能的活动方式和运行关系;动力机制是指推动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产生与运作的机理;约束机制是指对IT治理行为进行约束与纠正的功能与机理。通过细分的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就比较容易理解什么是治理机制了。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根据当前的国情和信息化发展所处的阶段,强调把建立完善信息化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作为构建落地的运行机制的主要内容,把信息化绩效评估作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把信息化风险管控体系和绩效问责共同作为约束机制。

总之,在治理思想治理模式、治理体制、治理机制四个概念中,治理思想回答的是方向性问题,治理模式侧重于具有代表性、稳定性治理方式、治理路径,治理体制倾向于解决各相关主体的治理范围、责权利及其相互关系的准则等问题;治理机制所要解决的是运行机理、动力和约束问题。IT治理思想决定IT治理模式,IT治理模式决定IT治理体制和IT治理机制,可以说有什么样的IT治理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治理模式,有什么样的IT治理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IT治理体制和机制。

依据上述思路,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自主创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企业IT治理框架”,该框架有七要素组成: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IT商业价值、IT治理方法、IT治理绩效、IT治理决策模式、IT风险管理控制体系、核心IT能力。(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2008)

IT建设运行的管理机制。IT治理的关键要素涵盖IT组织、IT战略、IT架构、IT基础设施、业务需求、IT投资、信息安全等,主要确定这些要素或活动中“做什么决策?谁来决策?怎么来决策?如何监督和评价决策?”。围绕着IT建设全生命周期过程,构建持续的信息化建设长效机制,是IT治理的目标一致,因此,整个IT建设生命周期都是IT治理的对象,包括IT组织与规划、IT建设与交付、IT运行与维护、IT评估与优化。IT治理的国际最佳实践就是基于各个对象治理的成熟的方法论和工具,包括CobiT、ITIL、ISO27001、Prince2等。

以上就是关于it行业与信息管理有什么区别全部的内容,包括:it行业与信息管理有什么区别、企业为什么要it治理、IT治理的模式机制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langs/88613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