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治理的时间维度是

it治理的时间维度是,第1张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中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

软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发展,软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2013-2019年,软件行业收入占我国GDP的比重从514%上升至724%,2020前三季度软件行业收入占我国GDP的比重为808%,软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中国ERP软件行业发展阶段:逐步完善

ERP系统集中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企业一开始,单纯地需要财务模块的功能,随着企业管理过程的精细化,生产、成本、运输等模块的需求也日益凸显,ERP软件产商看到这一需求趋势顺势改进产品,ERP软件产品发展过程大致如下:

1、单一的财务软件

国内管理软件市场最初以单一的财务软件产品为主。在计划经济体制与计算机技术相对落后的管理环境下诞生的传统财务软件,由于当时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限制,目的主要是替代手工会计核算,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现在市场上销售的部分财务软件,仍然是这种较低水平的“甩账式”财务软件。

2、单一的ERP软件

而随着市场的发展,只做单一的财务软件产品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财务软件厂商开始纷纷转型ERP软件。2000年以后,随着国内主要财务软件提供商转型为ERP软件提供商,管理软件市场过渡到以单一的ERP软件产品为主。

3、ERP套件

随着管理软件的发展,近年来主流厂商开始提供以ERP为核心的套装软件,完整的ERP套件已超出了企业范畴,涉及企业、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等领域,MES、CRM、SCM、OA、PLM、BI等管理软件产品逐渐与ERP形成子集或交集关系,ERP套件成为市场的主流。

中国ERP软件行业竞争格局:一超多强

通过目前的竞争情况看,用友和金蝶是本土较为知名的两大厂商,其中用友产品线较为齐全,且用户基数大,而金蝶的主打产品竞争力较强,并且在云转型战略中拔得头筹。在过去,用友与金蝶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客户群体,随着近年政府大力推动中小企业上云及工业互联网进程,用友与金蝶也逐渐推出自己的高端产品线,有望能实现国产替代,逐渐争取高端ERP市场占有率。目前在ERP系统领域,用友是国内行业里的龙头企业。而从整体ERP市场份额上来看,用友目前凭借着超过30%的占有率在国内市场中占据着绝对优势。

中国ERP软件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壮大

近年来,随着企业对管理水平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投向ERP软件市场,希望通过ERP系统的建设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从而推动了国内ERP软件市场的稳定增长。

2013-2019年,我国ERP软件市场规模一直处在增长的趋势。在2017年出现了一波较大幅度的增长后,后面两年是市场规模的增速出现了放缓。2019年,中国ERP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97亿元,同比增长12%。

中国ERP软件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应用型加强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技术和概念涌现,ERP软件不断在融合中完善自身适配性,拓展产业链。伴随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思想将充分应用到ERP软件中去,ERP软件产品技术也将会出现新的方向,具体如下:

——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ERP软件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信息化的根本是为企业业务服务的;如果让你出评审意见,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评审:

1、信息化能为公司未来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帮助?

2、信息化能为公司当前业务带来怎样的提升?

3、信息化规划战略(目标)与公司发展战略(目标、业务目标)能否对应

4、当前公司信息化的问题和需求是哪些?通过什么信息化手段解决?

能理解以上几个意见,应该有一部分人认为你就是一个有实际业务经验的信息化专家。

5、规划的总体框架,是否分为基础网络才呢过、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表现层等层次?

6、技术架构和技术路线是否有描述?

7、根据总体框架,是否能够拆分成信息化建设项目?

以上几个问题,是属于规划级别的人物才能够理解的

8、接下来就是一些系统、项目之间是否集成、数据能否流通、是否符合业务需要;

9、分期分阶段是否合理、预算(估算)是否足够详细、项目的实施等级(紧迫程度、重要性)划分是否合理

个人觉得8、9这里比较偏重于细节和技术 技术人员可提

it治理是纵向的时间纬度。

IT治理是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领域中的一个相当新的理念,IBM最早将此理念引入我国。

关于IT治理,中外学者给出了很多的定义,美国IT治理协会给IT治理的定义是:“IT治理是一种引导和控制企业各种关系和流程的结构,这种结构安排,旨在通过平衡信息技术及其流程中的风险和收益,增加价值,以实现企业目标。”

国内有一种观点认为,IT治理是描述企业或政府是否采用有效的机制,使得IT的应用能够完成组织赋予它的使命,同时平衡信息化过程中的风险,确保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的过程。它的使命是:保持IT与业务目标一致,推动业务发展,促使收益最大化,合理利用IT资源,适当管理与IT相关的风险。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彼得·维尔和珍妮·罗斯在其所撰写的《IT治理》一书中指出,IT治理就是为鼓励IT应用的期望行为,而明确的决策权归属和责任担当框架。他们认为是行为而不是战略创造价值,任何战略的实施都要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上。

从IT中获得最大的价值,取决于在IT应用上产生我们期望的行为。期望行为是组织信念和文化的具体体现,它们的确定和颁布不仅基于战略,而且基于公司的价值纲要、使命纲要、业务规则、约定的行为习惯以及结构等。在每一家公司里,期望行为都各不相同。

综合这些定义,可以得出,IT治理就是要明确有关IT决策权的归属机制和有关IT责任的承担机制,以鼓励IT应用的期望行为的产生,以联接战略目标、业务目标和IT目标,从而使企业从IT中获得最大的价值。

谭小芳老师认为COBIT以其关注业务、面向过程、基于控制和度量驱动的主要特性,能够对IT和业务进行联系和控制。COBIT主要是一种IT治理工具,同时还可作为建立和改善企业的IT内部控制和进行IT审计的指南。COBIT的四个领域关注的是组织信息化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因此对于我国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具有指导意义。

(一)作为IT治理的核心模型

有效的IT治理必须保证组织战略与IT战略的一致性,以组织战略作为IT建设与运行的根本指导。对IT进行角色定位,从业务的视角创造信息技术指导原则,充分利用组织的现有资源来满足关键需求,避免建设的信息系统无法有效地支持组织的决策。

COBIT定位于IT治理的目标和范围,并与企业的治理准则相协调。COBIT认为IT治理是管理层和董事会的责任,它通过领导、组织结构和相应的过程来确保IT支持并拓展组织的战略和目标。它是一个集管理、问责制和监督为一体的质量控制系统。COBIT将一些最佳惯例进行整合并制度化。来确保组织的IT支持业务目标。从IT治理的五个关键领域来看,战略协调、价值交付、风险管理、资源管理和绩效管理都与COBIT的目标、标准、惯例和成熟度模型建立了映射关系,这使得IT治理在实践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二)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指南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欠缺长期的、整体的规划;重建设。轻管理;萤收益考量,轻风险与成本管理;重技术、工具,轻过程、知识;企业业务战略变化较大带来的用难。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对信息系统建设、应用的控制机制。缺乏每个环节上的控制目标,信息系统没有满足业务需求,或者在使用中由于缺乏有效手段,而导致使用效率过低,进而影响到业务的正常运作。

COBIT的4个领域涵盖了IT规划、建设、运行和监控整个生命周期,每个过程都有清晰的控制目标、成熟度模型,明确了过程的角色和职责,将各种目标统一于COBIT控制模型。COBIT的这些特性可以让企业从业务战略的高度来分析和设计信息系统,而且借助于控制只标和成熟度模型,可以让成本效益原则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得到更好的贯彻。过程角色和职责的明确,既是科学管理原则的贯彻,也能够弥补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制度的缺失。

(三)作为建立和优化IT内部控制的参考

许多国内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理解目前仍停留在人工控制的层面,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技术内部控制来降低大量使用关键的信息系统而面临的风险。这主要体现在:IT部门之间以及IT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来保证信息技术部门的工作能够充分满足业务的需要。企业缺乏有效的IT内部审计机制来监督信息技术部门的工作,缺乏完善的对数据及系统的访问控制管理,缺乏对系统变更的有效管理,缺乏完善的系统开发管理,缺乏完善的系统运行控制,导致系统发生故障时无法及时发现解决故障而造成数据的丢失等(高智纬,李可,2006)。这些问题是那些大量应用信息系统的国内企业所亟待解决的,否则风险威胁一旦转变为现实的损失,损失程度将可能是企业难以承受的。

COSO虽然是理解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全球性框架,但它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框架,没有对具体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活动做出指引,更没有针对IT环境提出具体的控制要求,因而其对于IT环境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COBIT是一个信息技术风险管理和控制框架,而非内部控制框架,它依然是以COSO框架为基础,围绕IT控制环境的若干方面提供概括性的指引,COBIT不仅在其控制同标与COSO的控制目标之间定义了清晰的联系,而且还将它的34个过程与COSO的5个要素之间建立了映射关系。COBIT针对IT环境制定了一系列详细控制目标,并将这些控制目标置于一个逻辑性的控制结构下,其应用性较强。因此可以说,COBIT框架是IT环境下COSO框架的有益补充。

对于尚未建立IT内部控制的企业而言,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一些关键控制点进行控制。对于已经初步建立了IT内部控制的组织。可以参照COBIT的要求对企业IT内部控制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差距,进而确定需要增加或者完善的控制点,对每个控制点的控制活动必须进行清晰的描述和文档化,这些控制活动必须具备可 *** 作性和可检验性,最终形成IT控制矩阵。企业必须完成一整套与IT控制相关的文档,随后通过细致扎实的工作落实已被确定的IT控制点,从而使IT控制得到贯彻实施。

(四)作为IT审计的工具

IT审计的目的就是要从制度保障方面,彻底解决信息系统规划、建设、实施、维护和控制过程中,与企业业务、管理和战略的融合问题。通过量化的方法,衡餐信息系统对企业业务带来的影响.进而评估这些影响种的风险因素和价值因素,有目的地对信息系统的质量、方法、过程和绩效,出具类似财务审计意见的报告。以便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能够真正了解和把握本企业内信息系统的核心作用。

IT业务流程是COBIT关注的焦点,对每一个lT业务流程。COBIT提出了一系列的控制目标、相应的实现这些控制目标的控制程序,评价这共控制程序是否存在,并被有效执行的一系列审计程序。该标准为IT治理、安全与控制提供了一个普遍适用的公认标准,以辅助管理层进行IT治理。为了改善对IT过程模型的理解,COBIT为每个IT过程进行了定义,对每个过程及基本输入/输出及与其他过程的关系进行了描述,确定它从哪个过程来,到哪个过程去,或是否有其它路径。这些输入,输出的连接使COBIT中的关键过程被确定下来。方便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及其相关控制的理解。

在运用COBIT实施IT审计时,可从COBIT有关过程中的控制目标入手,进行风险分析,得出与该过程相关的风险控制目标,再从风险控制目标中导出与该目标相关的风险控制点。针对每个风险控制点,结合企业自身的技术特色,找出其所包含的风险检杳点,风险检查点又可以组成对相关部分的检查表。针对检查的结果,与COBIT相关部分中的要求相比照,找出相关的薄弱点,并就此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风险控制目标和风险q查点之间的推导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下而上,即从具体的管理过程或技术实施措施人手。从中得出相应的风险控制点,对相应的风险控制点进行提炼。最后得到风险控制目标;一种是自上而下。从风险控制日标出发.将其进行分解,得到相应的风险控制点并对其进行细分,直到能够直接得出检查点为止。最后将得到的风险控制日标与COBIT相关过程的控制目标相比较,以确保整个信息系统审计目标的完整性。

IT治理过程中,管理者的职责是:

l 将IT风险管理的责任和控制落实到企业中,制定明确的政策指引和全面的管理控制框架;

l 将战略、策略、目标等由上至下落实到企业,并使IT与业务目标一致;

l 提供治理(约束和激励)机制支持IT战略的实施,制定IT基础设施加快业务流程的创新与信息共享;通过衡量企业业绩和竞争优势来测度信息技术的效果(KPI,KGI);

l 使用IT绩效评估工具,弥补行政管理的不足;

l 关注IT必须支持的核心竞争力,如增值客户价值的业务过程,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交叉组合产品和服务来产生增值;

l 关注重要的增值的信息技术过程;

l 关注与规划IT资产、风险、工程项目、客户和供应商相关的核心竞争能力。 IT治理使得最高管理层(董事会)和执行经理针对IT的指导、监控和评估等一系列活动成为可能。这些活动主要包括:

l IT的业务目标;

l 新技术的机遇和风险;

l 关键过程与核心竞争力;

l 指导信息技术的管理职能和对组织的影响;

l 分配责任、定义规程、衡量业绩;

管理风险和获得可靠保证等。 目前,比较流行的词汇,如IT治理结构、IT治理架构、IT治理模型、 IT治理标准等,其概念定义、内涵和外延均比较混乱,这不利于IT治理的传播、推动与发展。

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ITGov)分析认为,其实大家希望表达的内容更准确的概念是IT治理模式、IT治理体制和IT治理机制等。

ITGov是这样界定的:IT治理=IT治理思想+IT治理模式+IT治理体制+IT治理机制(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ITGov),2008)

l IT治理思想:即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尽管在广义的IT治理模式中涉及IT治理思想,但考虑到IT治理思想的重要性,把它独立出来加以强调。

l IT治理模式:解决有关管理思想、管理方式方法层面的问题,是具有方向性、框架性的高度概括。内容包括

n 第一、组织在IT治理工作中所遵循的治理思想或坚守的治理理念(治理观念)是什么;

n 第二、治理的结构问题,其中包括根据组织发展目标确定的IT治理定位(采用什么样的治理方式和治理途径)、治理运行的要求、治理关系的原则等三个方面;

n 第三、治理的运行机制,即涉及IT治理流程及制度体系、组织的价值观、IT文化及沟通机制、IT绩效管理与激励约束机制等。

n 同时,为保障治理模式行之有效,需要建立IT治理自身的绩效评估、持续改进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

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ITGov)通常只把治理思想理念和治理结构及方式纳入治理模式的研究范畴,而把治理流程层面的内容纳入治理运行机制的范畴。

l IT治理体制:表达治理的组织架构的问题。

n 治理体制是界定组织中各相关主体在各自方面的治理范围、责权利及其相互关系的准则,核心是治理机构(如IT治理委员会等)的设置和权限的划分。

n 各治理机构职权的分配以及各机构间的相互协调,它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治理的效率和效能,对IT治理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n 组织选择不同的治理体制,将决定其设置不同的组织机构和运行规则,相应地将会有不同的运行效果。

n 组织的治理体制,根据其所从事的事业划分为集权治理体制、分权治理体制和联邦民主式治理体制。

n 符合组织发展需要的治理体制,必须是在对组织所处行业领域、行业地位、行业特点、竞争状况、资本结构、产权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发展战略或阶段目标、政策环境和内外部资源条件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并系统归纳组织的优势与劣势和现有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

l 治理机制:是指治理体系结构及其运行机理。治理机制又细分为运行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

n 运行机制是指组织IT相关基本职能的活动方式和运行关系;

n 动力机制是指推动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产生与运作的机理;

n 约束机制是指对IT治理行为进行约束与纠正的功能与机理。

n 根据当前的国情和信息化发展所处的阶段,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ITGov)强调把建立完善信息化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作为构建落地的运行机制的主要内容,把信息化绩效评估作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把信息化风险管控体系和绩效问责共同作为约束机制。

l 综述:

n 治理思想回答的是方向性问题;

n 治理模式侧重于具有代表性、稳定性治理方式、治理路径;

n 治理体制倾向于解决各相关主体的治理范围、责权利及其相互关系的准则等问题;

n 治理机制所要解决的是运行机理、动力和约束问题。

总之,IT治理思想决定IT治理模式,IT治理模式决定IT治理体制和IT治理机制,可以说有什么样的IT治理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治理模式,有什么样的IT治理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IT治理体制和机制。

企业架构与核心建设

在读这章之前需要补充一些银行管理的知识,推荐可以参考《商业银行管理》。

从第一章核心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银行的核心系统都是经历几代的“换心之旅”才成为现在的模样。

在中国加入WTO后,银行的管理模式和战略都发生了变化,面对业务转型对核心系统提出了更多元化的要求。不但要从面向账户为主的传统记账型核心变成面向客户为中心的账户管理模式,还要应对银行作为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内部需要,承担最重要的核算功能。

核心银行系统是银行对外提供金融服务的平台,也是银行内部账务处理的中心。在银行的整体业务系统架构中,核心银行系统处在中央枢纽的关键位置。核心银行系统的重要性决定了其生命周期通常在5-10年以上,也就是说, 核心银行系统的选择会影响银行未来5-10年的业务发展。因此,在银行准备更换核心银行系统之前,必须从银行长远战略的角度,对更换核心系统所需达到的目标、核心系统更换与银行整体业务战略和IT规划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认真和细致的研究。

企业架构 (EA) 是一个用于管理和融合企业IT资产、员工以及业务活动的综合的框架,具有可 *** 作性。EA是用来确定信息和信息技术如何支持业务活动并为企业带来业务效益的管理工具,它不仅是IT与业务融合的理论基础,而且更是一种有效且实用的方法。

1企业业务架构 (EBA)

企业业务架构是企亚关键业务战略以及他们对业务功能和流程的影响的表达。通常包含业务功能、流程和信息价值链的当前和将来的状态模型,通过信息架构、技术架构以及应用投资组合来进行实施,可定义为支撑竟争优势的业务设计。

2企业信息架构 (EIA):

企业信息架构是一个由EBA驱动的模型集来描述企业信息价值链,主要包括建立关键信息流模型,描述业务事件的关键输出信息,扩展组织边界到外部信息来源和流向,使企业能快速进行业务决策和信息共享。

3企业范围内的技术架构(EWTA):

企业范围内的技术架构是一个逻辑一致的技术原理集合; 指导组织信息系统和技术基础结构的工程化。EWTA是对整个IT战略的表达。

4软件架构:

在IT 行业架构的一个更早更普遍的概念应用是“软件或应用程序的架构”。软件架构起源于软件工程,是关于软件系统的有机组织的决策集合、结构化元索的选择以及元素之间的接口,通过这些接口以及元元素的协作构成软件系统。

业务架构描述了各业务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业务架构以业务战略为指针,以各主营业务为主线,以各辅助业务为支撑,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联络各业务线,构成贯彻业务战略的基本业务运作模式。银行业务价值链上的核心产品包括储蓄、信贷、支付、结算、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等,资金运作、营销和服务也是国内银行机构的基本业务职能。在管理层面,包含人力资源、财务、风险、科技管理等。股东、银监会、人民银行则对金融机构进行决策、监管和指导。

业务价值链

按照企业架构的分析方法,将银行的业务价值链抽象为: 市场规划 、产品研发、营销、销售、产品运行、服务、财务核算、风险管控、决策支持、内部管理等。

银行的企业架构按照纵向划分成了五大领域 而IT架构则按照EA 方法论,横向划分成了四大架构。业务架构和IT架构的关系,呈现一个纵横交错的矩阵式结构。

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第一 ,业务架构和IT架构是互动的、紧密耦合的、相互促进的,业务和技术部门在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建设中必须密切配合。第二,业务架构沿五大领域纵向展开,分别确保各领域的业务规划和需求整合,IT四大架构横向贯穿于业务架构的五大领域,发挥核心银行系统建设的整合与统筹作用。

企业架构是研发领域规划中的重要工作,是能够精确联接企业战略和具体项目技术方案的核心纽带。它阐述了企业级的业务架构 并以此为依据,建设企业级的应用架构,确保企业级的应用架构能够充分而又必要地支撑业务架构。所以应用架构必须依托于业务架构来建设,反之应用架构的规划实施也将有利于促进业务架构的优化和完善。

按照企业架构的理论框架,把银行业务架构按照业务布局、结构 流程、运营和管理组织维度分为不同的应用领域来分别开展工作 这五大业务应用领域具体如下:

(1) 产品与服务领域:

完善基础产品服务平台,落实服务业务战略规划,积极拓展新兴业务、金融市场业务以及各类具有高附加值的业务领域 ,形成更加丰富灵活的产品服务体系。

(2)营销支持领域:

通过建设企业级客户信息系统,提升客户识别与评价能力,增强对客户经理的营销支持,完善客户与客户经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实施网点转型,不断加大电子银行服务渠道创新步伐:实现客户在不同渠道上的一致性体现,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体系。

(3) 风险管控领域:

对信贷管理、内部评级等进行全面优化升级,提升银行信用风险 、 *** 作风险、市场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能力 ,有效提高风治理和防范水平,形成建全的风险管控体系 。

(4) 业务运营领域:

构建后台业务集中处理支持平台,对财务会计、运营支持等系统进行重新建设和优化,使具有资源集中性特点的业务由银行后台集中运作,提升银行的运营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形成有效的营运体系。

(5 ) 信息披露及决策分析领域 :

完善基础数据管理和分析,实现业务经营信息、会计核算信息、内部管理信息、组织机构和人员信息有机融合,构成银行的统一数据视图,并以各种分析模型为指导,为银行对外信息被露建立统一出口,形成一个可信的风险报告和信息披露体系。

银行应用架构建设模型:

银行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的应用架构建设以全面逻辑集中为设计目标,引入前中后台的流程银行理念,采用了面向服务的分层设计思想,将应用架构分为“ *** 作环境/渠道层” 、“集成层”、“客户层” 、“产品/交易层”、“核算层”、“管理报告与决策支持层”六个层次。

*** 作环境/渠道层的作用是为核心银行的业务办理者 (客户、前台的营销与客户服务人员、后台的业务集中办理人员)提供 *** 作界面和交互控制,处理这些用户发起的 *** 作事件,采集他们输入的信息,调用相关的后端服务来处理他们的请求,并向他们展现处理结果。

集成层的作用是做好核心银行系统在接入和处理的良好衔接,是业务接受和业务处理的中间桥梁,要处理好进行业务处理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后端服务,即各类资源 (客户、产品、合约以及各种企业内部资源等等) 的管理与访问服务,以及基于这些资源提供的交易服务和其他服务。这就需要依托企业数据总线,实现流程调度 完成功能的完美集成。

客户层的作用是整合核心银行系统所需的客户资源,提供统一的客户信息视图和 *** 作型的客户关系管理,在建立起统一的客户视图基础上,完成客户的识别、开发与维护,能够有效地支持以客户类型 (个人 、公司) 为主线组建营销支持与服务体系的业务战略 。

产品层的作用是为整个核心银行系统提供强大的产品支撑功能,确保银行能够快速地构建新产品,能够灵活地应对汇率、利率和定价的变动,以及基于己有产品进行组合,并在此基础上在此基础上拓展各类延伸及新兴业务 。

风险管控层的作用是对核心银行业务处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在此基础上实现健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风险管控贯穿我行前中后台所有业务流程,消除风险控制空白,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核算、管理报告与决策支持层的作用是对核心银行业务办理的结果进行数据加工和统计分析,基于新会计准则,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应用体系,实现多维核算和多维数据积累,并依托数据仓库技术,完成多维数据加工、挖掘和分析,为银行经营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以提升信息资产价值为目标,在银行业务战略和IT战略指引下, 对数据的产生、处理、传递、应用等过程进行规划、梳理和完善 ,全面提升数据质量,保障信息安全,为银行经营管理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支持,实现信息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银行数据架构建设模型:

(2) 信息资源管控体系规划

主要是解决信息资源管理管什么、如何管、由谁管的问题。针对信息资源的管理的三个主要方面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安全管理) 以数据生命周期的各个过程(产生、加工、传

输、应用、归档等)为主线,确定各环节的管理内容、工作流程、部门分工、职能责任等。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保证数据的完善、安全与高效。

2 、治理层面

主要包括数据质量管理、数据标准建设 、管控体系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等四个方面,工作范畴属于对信息资源管理规划的具体实施及完善深化 。

(1) 数据质量管理

数据质量管理就在统一的信息规划和数据标准下,对系统中的数据质量完善程度进行监控和管理,既包括对历史数据的清理与修 正,也包括对当前数据的合规管理。数据质量的衡量标准是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例如: 系统的数据设计是否符合规划 、系统中的数据标准是否符合规范、数据维护是否存在违规 *** 作、各类信息数据是否规范准确等。数据质量管理是一项全行性的长期工作,涉及几乎所有业务部门的参与,因此,需要有合理的部门分工、职责划分,并且有严格的检查、评价及考核机制予以保障。

(2) 数据标准建设

数据标准简而言之就是对各类数据概念的标准化定义 ,主要描述业务数据概念中包含哪些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特性,分为业务数据标准 (如: 基础数据业务标准、复合数据业务标准、数据实例业务标准) 和技术数据标准。数据标准建设,就是在数据标准体系框架下,对业务处理流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数据概念进行标准化的定义,并确定与之对应的结构。数据标准建设的成效,一方面取决于数据标准制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取决于统一实施的程度。由于制定数据标准的专业性很强,而推广应用存在较强的主观性, 通常经验是成立专门的标准委员会,对数据标准的制定进行评审,并建立配套的把关机制,保证在新系统开发和老系统改造时,对统一数据标准的实施应用。

(3) 管控体系建设

主要是落实信息资源管控体系的规划,进行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按照规划中的明确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建立督导检查和考核机制,保证信息资源管控体系的高效和规范,确保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数据安全管理、数据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4) 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是信息数据录入、存储、加工、传输的载体。信息资源规划、数据标准建设的成果,需要落实到信息系统建设中,才能发挥出实际效益。数据治理中的信息系统建设,一方面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主要包括全行性的用于数据管理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类项目,如: 基础数据平台建设、数据仓库建设、数据总线建设等,以及全行性的综合分析与报表类的项目,如:综合报表系统 、综合信息分析系统等;另一方面建设是其它信息系统遵循数据治理的规划,统一执行数据标准的工作。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数据架构规划下,结合银行实际情况视条件逐步实施,例如,数据仓库的建设前提,是数据源头系统中基础数据的相对完善。

基础架构建设主要研究解决如何建设信息技术基础性资源的问题 银行的基础架构建设模型:

IT 治理架构建设主要解决如何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IT组织架构,理顺关系、防控风险、提高效率。

IT治理,是一个由关系和过程所构成的体制,用于指导和控制企业,通过增加价值,同时平衡信息技术及其流程的风险与收益,来确保实现企业的目标。IT治理是公司治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负责有效、高效地实现相关企业流程的重大改进。IT 治理为IT 过程、IT 资源、信息与企业战略、企业目标的连结提供了一种体制。IT治理将IT任务的规划与组织、获取与实施、交付与支持、监控的最佳实践整合起来,并加以制度化,从而保证企业的信息与相关信息技术对企业业务目标的支持。这样,IT治理使得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其信息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抓住机遇进行投资,赢得竞争优势。

在不同层级上建立IT与业务协调的决策机制,确保信息科技工作符合全行业务发展的要求,规范决策流程,提高决策效率。

(1) 战略层: 建立高层组织负责对信息化战略规划、重大政策与重大项目建设进行决策与协调,实现规范、高效的高层管控,确保信息化战略规划与全行业务发展战略规划的一致性。

(2) 管理层:科技专职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应用架构、基础架构、数据架构、资源配置的统筹与决策机制,保证应用架构、基础架构、数据架构与业务架构一致,保证信息化资源配置符合业务发展需要。

(3) 实施层:强化项目管理、业务需求、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生产运行等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与管理,保证信息科技具体工作成果与业务目标的一致性,保证项目技术方案与信息化整体架构的一致性。

首先,是银行的战略目标:

目标的运营模式:未来银行的业务基础

目标的组织架构:业务将如何被组织

目标的业务与技术需求:产品、服务的技术需求

一、运营模式:

例如:

平衡的业务组合,对公和零售业务(包括:互联网),以分散经济周期对收入带来的影响

协同营销与交叉销售,每个客户账户有多个产品类别在其中

开放的业务平台,除了银行本身的传统存、贷业务,还支持第三方产品,中间业务、人民币业务、外汇业务

差异化与客户集中,针对细分市场对客户进行差异化服务(例如,大数据营销、智能投顾等)

整合渠道营销与管理,网银、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网点等,各个渠道对客户整合划一

现状与差距分析:

例如:

与业务战略的一致性:

一些银行正在业务转型,对公为主转型平衡业务组合

客户信息分散无法集中分析:

各产品、业务线、产品组合盈利分析能力不足

各组织单元间的协调:

总行、分、支行等,系统外挂、应用不一致,支撑组织结构能力不足

流程效率:

柜面处理流程繁琐、效率低,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风险管理:

反欺诈、反洗钱、大数据风控等不够成熟

二、组织结构满足业务战略目标的需要,战略选择的不同,直接影响组织结构、业务管理流程的不同,从而对核心系统的要求不同

例如:产品管理

三、总体的改造计划

对核心模块的改造实施影响评估,优先度矩阵

核心业务系统

产品结构

附:当时民生银行的系统架构(改造前)

接下来就是确定需求和组织实施,挑选供应商

系统应用架构

根据上海农商银行的现状,结合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银行不再仅仅需要一个统一的会计核算的系统,而是通过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实现前、中、后台各个业务系统的贯通和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使从渠道和支付,到产品和服务,再到经营分析、监管上报各个层面的银行业务协调一致、互相支持,形成统一的整体。这就是核心业务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主要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融合其国内外的成熟产品,结合多年IT规划的实践经验,为上海农商银行设计了核心业务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包括综合柜员系统、核心业务系统、企业服务总线、数据整合平台等在内的一系列产品和平台,初步构建了一个真正整合一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IT体系,未将来进一步的扩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架构设计原则是

以客户为中心,根据业务需求规划架构和产品;

结构层次灵活、开放、可扩展;

实现服务、数据的共享、集成。

数据移植

第一,确认核心业务系统项目方案涉及的数据移植范围:原综合业务系统向新核心业务系统的移植,综合前置各渠道系统、中间业务的数据移植,以及其他外围系统的数据移植。

第二,收集和对比新旧系统的数据关系,完成数据映射,给出新旧系统的数据差异和数据补缺方法,完成数据移植详细设计和数据映射词典;

第三,在完成数据移植详细设计后,开发数据导出程序、数据补缺程序、数据转换程序和数据导入程序,开发数据校验和帐务校验程序;

第四,对数据移植程序和移植的结果进行正确性验证。在完成数据移植程序开发后,选定典型日期进行移植并验证数据移植结果,进行移植并验证数据移植结果。

第五,为UAT用户测试提供数据。

以上就是关于ERP要完蛋了全部的内容,包括:ERP要完蛋了、如何评审公司信息化规划、it治理的时间维度是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langs/88641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