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cat和MySQL的区别?

Mycat和MySQL的区别?,第1张

Mycat和MySQL的区别:

可以把上层看作是对下层的抽象,例如 *** 作系统是对各类计算机硬件的抽象。那么我们什么时候需要抽象?假如只有一种硬件的时候,我们需要开发一个 *** 作系统吗?

再比如一个项目只需要一个人完成的时候不需要leader,但是当需要几十人完成时,就应该有一个管理者,发挥沟通协调等作用,而这个管理者对于他的上层来说就是对项目组的抽象。

同样的,当我们的应用只需要一台数据库服务器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Mycat,而如果你需要分库甚至分表,这时候应用要面对很多个数据库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需要对数据库层做一个抽象,来管理这些数据库,而最上面的应用只需要面对一个数据库层的抽象或者说数据库中间件就好了,这就是Mycat的核心作用。

所以可以这样理解:数据库是对底层存储文件的抽象,而Mycat是对数据库的抽象。

本文基于欧盟首个对开源软件产业的研究报告——《开源对欧盟软件通信产业竞争力和创新的影响》,在获得欧盟FLOSS项目组负责人Rishab Aiyer Ghosh先生及欧盟相关负责人的同意后,欧盟QualiPSo开源软件竞争力中心对报告进行了节选、编译和增补。通过该报告,我们可以了解欧盟对开源软件产业的研究成果,这对于规划和实施我国开源软件战略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为此,我们还将分期连载部分重要内容,包括开源软件对欧盟国家直接的经济影响和间接影响,以及对趋势、方案和公关方针策略的分析。

开源改变了未来软件的开发模式,使得聚集大家的力量打破组织边界、持续创造出更高质量、更安全、更易用的软件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软件的使用方式——从“使用许可”为主的商业模式变成以支持、咨询等面向服务为主的商业模式,在全球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开源软件的市场份额与地理分布

目前(截至2006年底)全球接触和应用开源软件的企业占到了总数的50%以上,美国则高达80%~90%。尤其是在过去的2年(2004-2006)中,越来越多欧洲企业都开始使用开源软件,2005年底已经超过40%,主要分布在电信行业、媒体行业和公共管理部门。目前(截至2006年底)欧盟企业大约投入了12亿欧元进行开源软件的开发,为市场提供了56.5万个就业机会和2630亿欧元的相关收入。

未来三年(2007~2010),将有95%的全球2000强企业广泛采用开源产品和服务,开源软件将在未来五年(2007~2012)内占据传统软件市场22%的份额。到2010年,欧盟开源相关的服务将占到其IT服务产业产值的34%,开源软件带来的产值将占欧盟GDP的4%,超过欧盟整个软件行业产值的25%。

开源软件的应用领域有Web服务器、服务器 *** 作系统、桌面 *** 作系统、Web浏览器、数据库、电子邮件及其他信息通信领域的基础系统。以下是主要开源软件的市场份额及分布情况。

*** 作系统方面,根据IDC的报告,Linux的市场整体营收与PC服务器和套装软件硬件预计在2008年将达到35.7亿元,年均增长26%。Linux服务器在全世界占有率预期从2004年的20%增长至2008年的27%,在美洲的份额将从24%增长到32%,在欧洲将从2004年的16%增长到2008年的25%。然而,在Linux桌面系统的使用占有率方面,欧洲高于美洲:2004年,欧洲5%,美洲2%,预计到2008年,欧洲将达9%,美洲为4%。

中间件方面,2006年Apache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为84%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为66%。根据BZResearch的调查,2004年,JBoss是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市场的领导者。2005年,JBoss应用服务器的市场份额为37%,而作为2005年应用服务器市场的领导者,IBM websphere则仅拥有37.2%的份额。

数据库方面,据IDC的数据,2002年,西欧33%的公司使用开源数据库软件,而个人方面只有11%的用户使用开源数据库软件,而到了2005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25%和33%。可以看出开源软件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有很明显的增长。另外,据Gartner的统计分析,比起整个数据库市场8%的增幅,开源数据库软件的使用率在2005年增长了47%以上。

桌面办公方面,据Openoffice.org的报告显示,到2006年中为止,OpenOffice2.0在主要的下载点共被下载62,500,000次。据Forrester Research统计,2004年,OpenOffice在北美大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8.5%,在欧洲,仅德国企业中的市场占有率就达到了8%。

开源软件的发展动力

开源软件市场的快速增长源自于开源软件内在的创新机制与发展动力。如今,开源软件正在快速地从纯开发者社区或者大学驱动的模式转向由工业驱动的模式。开源软件不但孵化了中小企业的成长环境—对产品的开发、维护和集成活动的支持,并且重塑了软件商业模式,显著影响了大企业的战略决策。开源软件重塑了大型企业的业务模型并影响这些企业的决策—业界的领导者如IBM、Oracle、Philips、SAP、Nokia等都在大力实施开源战略。

从本质上说,开源软件的开发模式和许可机制更加适合于面向服务的商业模型,其利润核心并不是纯软件开发或者是任何形式的软件产品,而是软件服务。因此,开源模式成功吸引了业务模型已经是面向服务的企业(如IBM),或是那些占据特定市场(需要大量客户化和定制支持)的软件企业(如甲骨文和SAP),或者那些主要的硬件企业(飞利浦和诺基亚)。

当然,开源软件也给许多小企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即双重许可(GPL+私有许可)的纯软件销售。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个来自瑞典的中小企业MySQL,建立了数据库软件领域的开源品牌。

开源软件在企业的使用状况

欧洲

从应用类型来讲, *** 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协同应用、开发工具、ERP、CRM以及个性化产品是开源软件应用的主要类型。据Forrester Research的统计,2005年,欧洲已经使用开源软件的企业达到了40%,即将使用的企业还有8%。

在使用开源软件的企业中,已经有45%的企业将开源软件作为其核心关键业务系统的部署和运营环境,开源数据库、Web服务器和Linux服务器是企业使用最为广泛的开源软件,有三分之二都在用Apache、Tomcat或者Linux,开源个性化产品的近年来发展迅速,超越了开发工具等传统的开源应用,如图1所示。这些企业认为开源软件所带来的利益,要归功于其成本:平均72%声称较低的“拥有成本”和较低的“获得成本”是对商业软件最关键的优势。

从应用行业来讲,开源软件已经成功应用于商业、金融、医疗、电子政务、制造、零售、通讯、交通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各重要行业,并日益增长。其中商业、金融以及通讯传媒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在被调查的企业中,使用率均超过了75%在信息化比较薄弱的医疗领域虽然使用率相对较低,也几乎达到了6成,如图2所示。 美国

开源软件在美国企业应用中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据Optaros Inc的调查报告,美国的企业正在积极从使用传统商业软件转向开源软件,在调查的512家企业中,87%已经开始使用开源软件,中大型企业更加倾向于选择开软件:被调查的企业中,年收入超过5千万美元的企业有156家,全部都在使用开源软件。而且,使用的类别并不局限于 *** 作系统(如Linux),越来越多的关键业务应用软件也在转向开源。

从开源软件应用类型上看,数据库、应用服务器、门户和内容管理、开发工具以及数据中心运营管理软件是美国政府和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开源软件。其中,开源数据库的使用总体上居于领先地位。从开源软件应用的领域来看,通讯行业是美国开源软件应用多的行业,其次为计算机软硬件行业,传统工业和金融保险行业相对应用较少,如图3所示。

开源软件在公共管理部门的使用

随着政府等公共管理部门对开源软件的日益了解,政府对开源软件的政策计划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据CSIS发布的数据,2005年全世界大约有265个关于开源软件的国家政策计划,而且绝大多数属于优先计划。欧洲发布了126个开源软件政策计划,亚洲73个,拉丁美洲40个,北美17个,中东和非洲4个。目前,绝大多数的政府开源项目都是由欧盟开展的(16个),法国和德国也积极实施了开源软件项目(分别为10个和9个),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紧随其后,均为6个。

欧洲

FLOSS项目对欧盟13个国家的955个公共管理组织进行了调查分析,将被调查对象对开源软件的了解使用程度分为“了解”、“不了解”和“没有用过”三个层次,其中,“不了解”的用户是指在受访中声称没有用开源软件,但却在使用Linux,Apache或者MySQL,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IT专业人员较多、IT技术应用规模比较大的公共管理部门对于开源软件的了解和使用比率非常高,而且,事实上使用(了解和不了解使用的总和)开源软件的公共组织已经超过了80%,并仍在继续增长。

其他国家和地区

其他国家对于开源软件也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巴西提出一项目标—政务领域80%的软件都要采用开源软件2004年,Linux获得了中国政府 *** 作系统软件采购份额的39%。

根据FLOSSWorld项目前期的跟踪调查,政府对开源软件的使用有着较高的比率,尤其是在拉丁美洲和亚洲。在拉丁美洲,OpenOffice类办公软件以及MySQL、PostgreSQL类数据库软件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调查中,超过60%的被调查者计划增加开源软件的使用,如图4所示。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

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深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新一代信息通信等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型显示器件等3个集群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但是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发展后劲仍需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是深圳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一阶段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深圳实际,紧密围绕服务制造强国、制造强省建设,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对于稳住深圳制造业基本盘,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意义重大。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效应,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为核心,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若干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紧密结合,加强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投资,不断激发产业发展潜力和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自立自强、创新引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构建自主安全、多元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

坚持系统推进、重点突破。深刻认识现代产业发展规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优势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促进生产端、消费端有机衔接,以点带面锻长板、补短板,实现产业梯次发展和整体跃升。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挥各区比较优势,统筹优化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土空间布局,“一群一策”推动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功能协同、优势互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优质龙头企业,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打造一批现代化先进制造业园区和世界级“灯塔工厂”,形成一批引领型新兴产业集群,网络与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海洋产业等增加值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更加凸显,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工业母机等产业短板加快补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现代时尚等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合成生物、区块链等未来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新增长点。

三、发展重点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细分领域

1.网络与通信产业集群。推动固网通信、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协同发展,加强网络通信芯片、关键元器件与模组等技术攻关,建设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重大创新载体,启动前沿技术储备,加强行业标准研制,支持南山、宝安、龙岗、龙华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全球网络与通信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和“双千兆”、全光网标杆城市。

2.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加快完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等产业链,开展EDA工具软件、半导体材料、高端芯片和专用芯片设计技术攻关,推进12英寸芯片生产线、第三代半导体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福田、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坪山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地、人才汇聚地、创新策源地。

3.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推动新型显示器件、面板生产、终端制造和应用等领域协同发展,着力突破4K/8K视频采集器件与设备、显示面板工艺与技术、核心基础材料等关键共性技术,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依托南山、宝安、龙岗、光明等区打造全链条产业创新区和全场景“AI 5G 8K”应用示范先行区,努力建设全球领先的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

4.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围绕智能手机、个人电脑、VR/AR、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车机、智能家电等智能终端产品,打造从关键核心元器件到高端整机品牌的完整产业链,加快应用软件、核心器件等关键技术突破,推动智能终端产业向福田、罗湖、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坪山等区集聚发展,打造全球手机及新型智能终端产业高地。

5.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聚焦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等环节,加快新型传感器材料、CMOS-MEMS集成技术、先进封装工艺等核心技术攻关,建设MEMS中试线、MEMS传感器产业基地,丰富智能传感器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智慧城市等领域应用场景,支持南山、龙华、光明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全要素完备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

6.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推动 *** 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套件、低代码开发平台等关键性基础软件和CAD、CAE、BIM、CIM等工具软件实现源头创新,加大基础共性标准、应用示范标准研制及推广力度,实施开源生态孵化工程,推进软件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依托福田、罗湖、南山、宝安、龙岗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软件名城。

7.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数字文化装备、影视制作、动漫游戏等细分产业,塑造一批优质数字内容原创作品和IP,高标准建成一批数字创意孵化和服务平台,加快数字创意与文化旅游产品以及教育等公共服务融合融通,支持福田、罗湖、盐田、南山、宝安、龙岗等区建设数字创意产业集群,构建“一核、一廊、多中心”的数字创意产业布局,打造全国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标杆。

8.现代时尚产业集群。推动服装、家具、黄金珠宝、钟表等优势传统产业时尚化、品牌化升级,加强服装功能面料、家具智能芯片、钟表机心等技术攻关,建设时尚产业互联网平台和珠宝玉石综合贸易平台,培育若干国际知名展会,支持罗湖、福田、南山、宝安、龙华等区,以及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下简称前海)建设集聚区,打造新兴时尚产业高地、国际时尚消费中心城市、国际会展之都。

9.工业母机产业集群。聚焦数控机床、锂电池制造装备、半导体制造装备、显示面板制造装备等重点领域,突破主轴、丝杠导轨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加强装备数字化技术攻关,建设新型显示技术智能装备总部基地、集成电路检测装备研发及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支持宝安、龙华等区建设集聚区,增强工业母机对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支撑能力。

10.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无人机(船)等领域,突破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和集成应用技术,扩展智能机器人在电子信息制造、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应用场景,依托福田、南山、宝安、深汕等区及前海建设集聚区,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高端制造、集成应用示范区。

11.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功率超快激光器与装备、增材制造装备与系统等行业,提高特种光纤、高功率光栅、高功率激光芯片、高性能激光器等上游材料和器件国产化率,开展专用特色装备技术攻关,建设光电光纤激光总部及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支持宝安、龙华、坪山等区及前海建设集聚区,巩固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竞争优势。

12.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围绕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科学测试分析仪器等领域,提高探测器、传感器、高端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关键零部件和产品创新能力,建设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先进测试与高端仪器研究平台等重大创新载体,支持南山、宝安、龙华、光明等区建设集聚区,提高精密仪器制造国产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水平。

13.新能源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电网、分布式光伏、氢能、海上风电等细分产业,加强高效燃气轮机、高能量密度储能、燃料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虚拟电厂落地,加快综合能源补给设施建设,依托龙华、龙岗等区推进数字能源融合发展示范区、国际低碳城和求雨岭氢能产业园等建设,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创新的现代能源体系。

14.安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提升监测预警技术装备、应急处置救援技术装备、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先进环保装备等行业发展水平,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安全节能环保服务业,健全安全应急物资生产保供体系和绿色生产消费体系,支持罗湖、宝安、龙岗、龙华、光明、深汕等区建设集聚区,为建设韧性城市提供坚实保障。

15.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感知系统、车载计算平台、车用无线通信、云服务终端、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快速充电设施等细分领域,突破感知设备、线控底盘、智能驾驶 *** 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建设智能网联交通测试示范平台、深汕汽车工业园等重点项目,依托南山、坪山、深汕等区建设集聚区,引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16.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新材料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分子材料、绿色建筑材料、前沿新材料等,推进高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超高模量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工程化项目建设,支持罗湖、宝安、龙岗、光明、深汕等区建设集聚区,建成新材料创新中心和技术转化中心。

17.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新型医学影像、生命监测与生命支持、高端植介入产品等细分领域,突破高端影像系统、手术机器人、新型体外诊断设备、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等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充分发挥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作用,支持南山、龙华、坪山、光明等区建设集聚区,推动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

18.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支持化学创新药、全新剂型及高端制剂、现代中药、先进制药设备以及数字化医疗等领域发展,推动新型基因治疗载体研发、工程细胞构建、抗体工程优化、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等瓶颈技术突破,加快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坪山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园区等项目建设,支持坪山、南山、福田、龙岗、光明和大鹏等区创建产业集聚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为产业发展新亮点。

19.大健康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精准医疗、康复养老、现代农产品、医疗美容、化妆品等行业,扩大健康产品高质量供给,加强再生医美材料、康复器具、种质资源与基因发掘、精准药物开发等技术攻关,建设精准营养研发与应用平台、健康设备计量测试平台等创新平台,支持罗湖、盐田、宝安、坪山、大鹏等区建设集聚区,促进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20.海洋产业集群。巩固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能源与矿产业、海洋渔业等产业优势,培育壮大海洋工程和装备业、海洋电子信息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推进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海洋新城、蛇口国际海洋城等重大项目建设,以深圳西部海岸—东部海岸—深汕合作区为主轴,构建“一轴贯通、多区联动”海洋产业区域协同格局,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1.合成生物。重点发展合成生物底层技术、定量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创制等领域,加快突破人工噬菌体、人工肿瘤治疗等创制关键技术,推进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合成生物学研发基地与产业创新中心。

2.区块链。重点发展底层平台技术、区块链 金融、区块链 智能制造、区块链 供应链等领域,推动在技术框架、测评体系、应用规范、跨链互 *** 作等领域形成一批技术标准和规范,打造区块链创新引领区。

3.细胞与基因。重点发展细胞技术、基因技术、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生物育种技术等领域,完善细胞和基因药品审批机制、监管体系、临床试验激励机制、应用推广机制,加快建设细胞与基因产业先导区。

4.空天技术。重点发展空天信息技术、先进遥感技术、导航定位技术、空天装备制造等领域,推动航空航天材料及部件、无人机、卫星等技术创新,规划建设国内领先的空天技术产业研发与制造基地。

5.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重点发展脑图谱技术、脑诊治技术、类脑智能等领域,开展类脑算法基础理论研究与前沿技术开发,推进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抢占脑科学领域发展制高点。

6.深地深海。重点发展深地矿产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深海高端装备、深海智能感知、深海信息等领域,推进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大学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深地深海科技创新高地。

7.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重点发展可见光通信技术、光计算技术等领域,推动建立可见光通信标准化体系,布局一批高价值专利,促进可见光通信技术与光计算技术的应用示范,培育可见光通信技术与应用创新产业集群。

8.量子信息。重点发展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等领域,建设一流研发平台、开源平台和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在量子 *** 作系统、量子云计算、含噪声中等规模量子处理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六个一”工作体系。完善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坚持一个产业集群对应一份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清单、一份招商引资清单、一份重点投资项目清单、一套科技创新体系、一个政策工具包、一家战略咨询支撑机构,逐步实现“一集群、一基金、一展会、一论坛、一协会、一联盟、一团队”,做到专员负责、挂图作战,精准高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二)完善产业空间保障体系。坚持集中连片、集约节约,突出高端先进制造,在宝安、光明、龙华、龙岗、坪山、深汕等区,规划建设总面积300平方公里左右的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形成“启动区、拓展区、储备区”空间梯度体系,加大园区土地连片整备力度,实施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建设一批定制化厂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

(三)健全市场主体培育体系。实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30条”,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实施企业上市发展“星耀鹏城”计划,培育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力培育“独角兽”企业,形成一批专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隐形冠军”企业、创新领军企业、未来新兴企业。

(四)创新财政金融支持体系。积极探索多样化、专业化的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优化存量资金结构,打通市、区两级产业基金通道,强化产业专项资金与引导基金协同联动,提升基金管理团队专业化水平,实现“一产业集群、一专项基金”,建设国际风投、创投中心,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

(五)强化创新支撑体系。发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整体效应,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前瞻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加大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等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为产业集群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六)构建市区联动推进体系。加强对产业集群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定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行动计划,按照“五年规划、三年滚动、年度计划”原则,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市、区联动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健全统计监测体系,每半年滚动更新反映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和我市推进成效的产业报告,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

来源:深圳发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sjk/100348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