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智慧水利建设构想与思路

探析智慧水利建设构想与思路,第1张

一、内容概述

“全国地下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历时5年,查明我国主要平原和盆地区域地下水系统的空间分布与结构,以及地下水资源量、可开采资源量和环境生态功能现状,建立全国地下水资源空间信息系统和动态评价平台;为国家宏观综合决策提供翔实可靠的科学依据。

主要成果:

(1)建立了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技术要求、关键技术、综合评价、战略研究及质量监控,工作成果显著,对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起到了支撑作用。

(2)系统地划分了我国北方地下水系统。依据大地构造、地貌单元、气候分带、地表水系等要素,将我国北方地区划分为了松辽地下水系统区、黄河流域及海河-淮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区、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系统区、蒙北高原地下水系统区等四个区,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10个一级地下水系统和56个二级地下水系统。

(3)创建了适宜我国北方平原区的地下水功能评价理论、评价方法、技术导则与评价标准、规程及资料分析技术方法,完成了西北准噶尔盆地、疏勒河流域、柴达木盆地、银川平原以及华北地区的华北平原、山西盆地、东北地区的西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功能评价与区划。

(4)研究发现,我国北方平原盆地地下水补给空间格局和补给方式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补给带向中下游移动,地下水补给源结构和比重发生变化,总补给量呈逐渐减少趋势,表现为泉水溢出带下移或消失,地下水漏斗形成,局部水流方向发生变化。地下水常量组分升高,矿化度增大,污染组分增加、含量增大、污染程度和趋势加重加强。

(5)我国北方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967亿m3/a,地下水淡水可开采资源量为570亿m3/a,其中浅层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535亿m3/a。地下水开采量为3663亿m3/a,其中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开采量为3874亿m3/a,华北地区地下水开采量为2336亿m3/a,东北平原地下水开采量为94亿m3/a。在北方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的用水量中,农业用水的比重最大,农业用水总量为2785亿m3/a,占地下水用水总量的752%,工业、生活和其他用水分别为4627亿m3/a、4168亿m3/a 和379亿m3/a,分别占地下水总用水量的125%、1126%和102%。

(6)建成了集地下水资源调查数据库支撑环境、地下水资源可持续评价能力支撑环境、地下水资源共享服务环境与一体的地下水动态评价平台,提出了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数据库建设标准,开发了地下水资源野外数据采集系统、调查数据录入系统、地下水数据库检查验收系统,开发了地下水资源调查信息应用系统、地下水三维可视化系统、地下水资源动态评价与服务系统,以及地下水资源调查综合成果管理系统、地下水资源数据共享与发布系统。

(7)提出了各平原(盆地)地下水开发利用指导原则和方案,包括河西走廊疏勒河流域、银川平原以及准噶尔盆地奎屯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柴达木盆地地下水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方案,山西太原盆地、大同盆地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以及松嫩平原、西辽河平原地下水开发利用指导原则和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华北平原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

二、应用范围及前景

该项目成果为地下水资源准确定位和政府、有关部门、民众正确认识地下水资源能力和社会经济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建立起具有不同地区特色的地下水资源评价科学体系,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区域治理开发提供水资源保障,为行使政府管理职能,对地下水开发利用进行有效监督管理提供了基础,为满足社会各界日益增长的地学知识与信息需求提供了服务。进而为国家战略安全和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推广转化方式

(1)“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成果图集”可直接供给各主要城市的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保护、环境卫生、国土资源、水利、农业、城市供水等部门使用。

(2)“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成果报告,可直接提供给国土资源部等部门,供部领导做相关决策参考。

(3)各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调查报告、地下水资源信息系统等成果,可通过技术咨询、会议交流等方式提供给城市规划、建设、环境、水利、国土、管理等部门使用。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联系人:申建梅 张翼龙

通讯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268号

邮政编码:050061

联系电话:0311-67598657

电子邮箱:shenjianmei1965@sinacom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简称水环所)始建于1956年,是全国唯一专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的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是全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科技支撑单位和技术发展核心,是全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专业编图中心。

“973”项目启动会上为特聘专家颁发聘书

2009年承担地质调查工作项目11项、地质调查工作内容1项,在研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973项目1项所属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4项、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项、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项目2项、国土资源大调查安排的科研项目1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6项、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专项2项。获批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喜获科技部立项并启动,所长石建省研究员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总经费4500万元。

所长兼党委副书记石建省(中)、副所长张发旺(右一)、副所长张永波(左一)

2009年,水环所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2项,荣获首届全国地源热泵行业评选活动“2009年度系统地质勘察优秀企业”称号。全年科研人员发表SCI、EI检索论文3篇,各种科技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98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90篇,出版专著4部。

2009年科研成果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综合评价及专题研究: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为石建省研究员,主要成员包括张发旺、张翼龙、王贵玲、陈宗宇、张光辉、张永波、刘少玉等。项目阐明了我国北方平原(盆地)地下水系统的演化趋势;划分了该区地下水系统,对比了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系统间的差异性。提出了地下水功能评价方法,首次建立了北方地区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完成了北方八大平原(盆地)的功能评价与区划。系统总结了北方各平原(盆地)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应用状况以及模型建立条件;建成了基于大型数据库的地下水资源数据共享与动态评价平台,整合完成了北方八大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实体数据库,实现了动态评价服务。重新评价了我国北方各主要地下水盆地的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潜力,系统分析了地下水资源变化的影响因素和各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开采程度的差异。

地下水动态评价平台

中国地下水系统划分

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该项目为地质调查计划项目,项目负责人为张兆吉,主要参加人员包括费宇红、钱永、李亚松、王昭、陈京生、张凤娥等。通过对地下水污染的调查、采样和测试技术的详尽研究,研制了采样设备,建立了有机污染分析测试体系,提出了新的评价方法。通过对华北平原区14万km2开展的1:25万和对重点地下水污染区开展的1:5万地下水污染调查发现:不用任何处理直接可以饮用的地下水(I—Ⅲ类)占3649%,经适当处理可以饮用的地下水(Ⅳ类)占2425%,有3926%的地下水(V类)需经专门处理后才可利用。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的特点:①污染检出指标多、超标少;②多为点状污染,分布广,多集中在城市周边和重化工开发区及影响带范围内;③以浅层地下水污染为主。项目成果入选中国地质学会2009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野外现场测试水样

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项目:属于地质大调查项目,负责人为刘长礼研究员,参加人员有侯宏冰、张礼中、张云等。项目完成了浙江、云南、四川、甘肃等15省区196个地级以上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建立了188个城市地质环境数据库,为177个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及汶川灾区灾后重建提供了地质依据。项目组查明152个城市地质灾害特征与发展趋势,为78个城市地质灾害防治、49个城市地下水保护与污染治理、13个城市地下热水开发利用、17个城市建筑地基适宜性利用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建议,为75个城市论证了后备地下水资源208处,为17个城市未来垃圾的填埋处置初选了26个场地,编制了中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图集、各类图件共2168张。

中国地质环境分区与城市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图

项目成果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孙继朝研究员,主要成员有荆继红、黄冠星、刘景涛、陈玺、张玉玺、王金翠、向小平等。项目探索了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流程、技术方法、编图内容,完成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编制了具有创新性的地下水污染防治系列图件。自主研发了定深取样设备并获得国家专利,创新性地提出了“层次阶梯”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为该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应用平台,也为我国其他类似地区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提供了经验和示范。计划项目和专题研究成果均被评审为优秀,这是我国首次完成的区域性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成果。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为王贵玲研究员,成员包括蔺文静、陈德华、刘志明、陈浩、张薇、杨会峰等。项目收集汇总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地热井、温泉开发利用资料,修编了“中国地热资源利用现状图”、“中国地热资源分布图”等图件,编制了《浅层地热能勘查开发技术规程》,完成了《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及区划技术要求》及《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编图技术要求》的编制工作。开展了地热资源评价方法研究,提出了我国山区对流型和沉积盆地型地热可开采资源量计算方法,提出在全国进一步开展地热资源勘查评价的建议及工作部署。

中国地热资源利用现状图

中国地热资源分布图

河套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地质调查项目,项目负责人为石建省研究员和张翼龙教授级高工,主要成员包括刘海坤、赵华、杨会峰、叶浩、陈宗宇、张永波等。2009年开展了河套平原1:10万第四纪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物探和钻探、测试分析、遥感解译等工作,对调查区内的土地利用、盐渍化、沙漠化及与地质环境相关的地方病状况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建立了野外包气带水盐运移试验场;对河套平原已建立地下水模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建模思路,初步建立起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同时,还建立了河套平原区地下水同位素剖面和社会经济数据库系统,为开展地下水循环演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内蒙古毕克齐镇利用RAS—24浅震仪探测水文地质结构

黄河流域基岩区侵蚀成因及预测预报: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项目,负责人为石建省研究员和叶浩研究员。主要完成人员包括程彦培、侯宏冰、石迎春、郭娇、吴利杰、王强恒等。主要研究内容是砒砂岩的侵蚀机理。项目经过3年研究表明,粉红色的砒砂岩抗侵蚀性相对最强,灰白—紫红色交错互层的砒砂岩抗侵蚀性相对最弱;利用“3S”技术,对砒砂岩沟边线的蚀退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砒砂岩的侵蚀不但与岩石的地层组合有关,而且与地表覆盖物的厚度和松散程度有关;提出在现有水土保持工程的基础上,应针对地表不同类型的覆盖沙进行重点治理,以减轻该地区岩土侵蚀的强度。

水岩作用模拟试验装置

污灌区水土污染自然衰减调查评价:该项目为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为张翠云研究员,项目组主要成员包括何泽、张胜、殷密英、李正红、马琳娜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建立了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检测高新技术。该技术由微生物DNA提取纯化、扩增、DGGE分析和测序等多个环节组成。目前利用该技术完成了28m深包气带土样和地下水样DNA提取纯化、扩增、DGGE分析和测序,取得了国内首批厚层包气带和地下水样微生物DNA数据,为污染物在包气带和地下水中的自然衰减评价提供了依据。

污灌区地下水微生物 DNA提取纯化结果

典型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示范: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为王贵玲研究员,主要成员包括杨会峰、陈德华、陈浩、张薇、范琦、刘志明、蔺文静、梁继运等。开展了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抽水试验和渗水试验)、水化学样品采集、同位素样品采集,工程测量等工作。查明了水动力场、水化学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水文地质参数进行了精细刻画。详细研究了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对各种图件的表达内容和编制方法进行进一步地总结和优化,制定了1:5万水文地质调查的编图技术要求。

项目组进行水位测量

鄂尔多斯能源基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互馈效应调控研究:水环所与德国蒂宾根大学应用地质中心、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合作开展的项目,中方负责人是张发旺研究员,中方主要参加人员有陈立、张胜、赵红梅、侯新伟等。项目组历经3年多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了利用采煤塌陷区深厚包气带作为接纳储蓄大气降水的关键技术;首次提出黄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为一定规模原位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起到了示范作用;利用德方提供的鲁尔矿区环境整治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优化了大柳塔矿区和铜川矿区的地质环境整治规划方案。

石油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试验

以上就是关于探析智慧水利建设构想与思路全部的内容,包括:探析智慧水利建设构想与思路、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研究、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sjk/101981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