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怎么获取

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怎么获取,第1张

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企业行为和绩效的主要数据之一,但是这个数据库处理起来并不容易。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必须清楚两个概念:

1、脱敏数据:所谓脱敏之后的工业企业数据,就是指这份工业企业数据每个企业的名称、地址、电话等敏感信息已经剔除;

2、序贯匹配:将不同年份的未脱敏数据合并为一份面板数据时,需要每家企业具有唯一的企业标识码,序贯匹配的方法可以为每家企业生成唯一的标识码(除序贯匹配外还有聂辉华(2012)交叉匹配法,本文主要以序贯匹配法为例);

有了上述两个概念之后,就可以将我们获取的工业企业数据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经过序贯匹配之后的未脱敏数据

2、经过序贯匹配之后的脱敏数据

3、未经过序贯匹配的未脱敏数据

首先是 经过序贯匹配之后的未脱敏数据(获取这类数据的渠道包括:EPS、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查询系统),这一类型的数据未脱敏,因此可以与污染、创新、海关等数据库匹配使用,但由于数据商并没有提供序贯匹配的代码和详细方法,因此序贯匹配过程是一个黑洞;

其次是 经过序贯匹配之后的脱敏数据( 获取这类数据的渠道包括:RESSET),这一类型的数据脱敏,因此不可以与其他数据库匹配使用,并且序贯匹配过程是一个黑洞;

最后是 未经过序贯匹配的未脱敏数据(获取这类数据的渠道包括:不详 高校老师可能有),这一类型的数据未脱敏,因此可以与其他数据库匹配使用,并且这一类型数据并没有经过序贯匹配的方法为每家企业生成唯一的标识码,因此可以自己参考Brandt et al.(2012)等方法进行匹配,避免序贯匹配过程的黑洞;

广东工业大学招生代码是11845,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z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广东工业大学(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广工”,位于广州市,是广东省重点建设的省属重点大学、广东省“211工程”、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国家“111计划”、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粤港澳高校联盟、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主要成员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前身可追溯于1958年开办本科的广州工学院。建校初期,广东科技学院、湖北科技大学、广东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广东省电业局广州中心试验所等科研院所相继并入,历经中南科学技术学院、广东工学院等校史。1995年广东工学院、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广东机械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工业大学。

学校历史

广东工学院

广东水利电力学院

1952年,广州高工、北江高农、兴宁高工、海南农校、广西第六工校合并组建广州水利土木工程学校。

1953年,更名为珠江水利学校。

1954年,并入武汉长江水利学校。

1955年,更名为广东省广州水利学校。

1959年1月,广东电力学校、广东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广州水利学校、广东省电业局广州中心试验所合并组建广东水利电力学院。

中南科学技术学院

1954年,创办广州市基建交通班。

1957年,更名为广州市技术学校。

1958年,广州业余工学院并入,更名广州高等工业学校;10月23日,升格为广州工学院。1961年6月,湖北科技大学、广东科技学院、广州工学院合并组建中南科学技术学院。

广东工学院

1962年9月,广东水利电力学院、中南科学技术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工学院 。

1970年11月,更名为广东矿冶学院。

1982年6月,复名广东工学院。

广东机械学院

1956年,创办广东省机械学校。

1968年,学校停办。

1978年12月,学校复办,升格为广东机械学院。

华南建设学院

1956年9月,创办广东省城市建设局干部培训班。

1957年,更名广东省土木工程学校。

1958年8月,升格为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

1963年秋,学校停办。

1965年9月,复办为广东省土木工程专科学校。

1968年,学校再次停办。

1973年,更名为广东省工程建筑学校。

1985年9月,更名为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

1991年7月,并入华南建设学院。

1995年6月,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合并组建广东工业大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3330人,其中专任教师2300多人,正高级职称400多人、副高级职称约700人;拥有全职院士1人,聘有外籍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拥有“教育部高层次人才”、国家“杰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国家级人才达100多人次,珠江学者、青年珠江学者、省“杰青”等省级人才100多人次;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26个、省教学名师16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6月,学校共设有21个学院、4个公共课教学部(中心)、2个研究院,拥有本科专业82个。 2022年2月,学校新增智能感知工程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省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4个、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省特色重点学科二级学科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等专业认证/评估通过2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名牌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25个、省级重点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7门。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工商管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环境工程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环境生态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建筑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通信工程、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土木工程、信息工程、工业设计、环境设计

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设计学

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特色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应用数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企业管理

广东省“冲一流”学科: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设计学、化学工程与技术、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学术科研

截至2021年6月,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70余个;省部级“创新团队”14个。

截至2021年6月,2015年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18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4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6项;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82项;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

学书期刊

《工业工程》杂志(Industrial Engineering Journal,简称IEJ)属于工业工程领域重要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内容涵盖:经营战略,决策研究,制造系统,物流系统,设施规划,工作研究,成本分析,工程经济,质量保障,诊断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人机工程,生产组织,人力资源,组织重构等;已经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即第8版)之工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2018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自然科学卷),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类),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加入《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等。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是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广东工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该刊的特色栏目是“可拓论坛”,并不定期开设“本刊特稿”专栏,刊登不同学科方向的特约稿件、前沿综述;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物理学、电技术、计算机及控制信息数据库(INSPEC)、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Irichsweb)、美国《史蒂芬斯全文数据库》(EBSCOhost)、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类)、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网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工程技术电子信息网、电子科技文献数据库、《电子科技文摘》 、台湾地区《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等收录。

《社会工作与管理》是社会工作专业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社会管理,聚焦广泛的社会问题、政策及其相关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是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0年版)。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6月,学校与地方政府和工业界联合建立了“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佛山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惠州广工大物联网协同创新研究院”“汕头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等11个重大协同创新平台,拥有国家级科技孵化器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7家、省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牵头推动广东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落地建设。

截至2021年6月,学校先后与中国国(境)外150多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巴人工智能卓越中心;有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1个,开办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动画专业1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国际班5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sjk/67685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8
下一篇 2023-03-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