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建库

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建库,第1张

641 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建库原则

(1)数据库建立在统一平台下。采用国产地理信息系统 MapGIS 作为建库基础平台,通过数据格式转换,用 ArcGIS 软件系统管理数据库。

(2)数据建库依据统一技术标准。除执行国家和行业的一系列相关标准及规程外,严格按照本项目制定的《技术要求》和《数据库标准》开展工作,所建数据库数据结构、数据内容要符合技术设计要求,达到标准化。

(3)数据库主要依据遥感正射影像上反映的地类特征判定土地利用类型和标绘地类边界,以原有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土地利用图作为辅助参考资料,对难以确定的图斑经外业验证确认土地利用类型。

(4)数据库内容要具有完整性和实用性。能够正确反映全省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对比、分布规律、利用特点,提供完整的土地资源资料。而且内容的选取和表示,要层次分明、清晰易读,使数据内容完整、实用性强。

(5)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督体系,实行“三检一验”制度。即每个工作阶段都要通过自检、互检、专检,对数据内容、数据精度进行质量把关,各项指标必须符合技术要求,数据库建成后要通过项目组的统一验收。整个数据库建设过程采取严密的质量控制,从而保证数据库数据质量。

642 数据库文件命名规则、图层划分、数据属性结构

为规范数据库建设,保证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库质量,在认真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原则下,进一步定义了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库文件命名规则、数据分层、数据属性结构。

6421 文件命名规则

(1)图层文件命名规则。行政区划代码 + 图层名 + 影像获取年份 + 文件扩展名,例如: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 2006 年数据库,县级政区层:410101XJZQ2006WP,行政界线层:410101XZJX2006WL,地面控制点层:410101GCP2006WT。(注:文件命名栏中,WT、WL、WP 分别代表 MapGIS 格式文件中的点文件、线文件和面文件)

(2)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文件命名规则。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影像文件、整饰文件和元文件共同组成 DOM 信息管理文件夹。文件夹命名规则为:影像获取年份 + 图幅号,例如:影像获取时间为 2005 年,图幅号为 I49G053089,其对应的 DOM 文件夹名称即为“2005I49G053089”。

DOM 影像文件、整饰文件和元文件命名规则为:图幅号 + 文件类型 文件扩展名。例如:DOM 图幅号为 I49G053089,其各类文件命名见表 6-5。

表 6-5 DOM 文件命名规则

注:文件命名栏中“,WT、WL、WP”代表图廓修饰文件中的 MapGIS 数据格式中的点、线、面文件。

6422 图层划分

根据基于遥感影像信息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特点,数据库中仅反映基础地理和土地利用的基本要素,在这些要素基础上建立行政辖区、地类图斑、线状地物、测量控制点、注记、样本图斑、不一致图斑等图层。数据库所含要素图层见表 6-6。

表 6-6 图层划分表

6423 数据属性结构

根据所划分图层分别设置如下数据属性结构。

(1)行政区划属性表(表 6-7)。

表 6-7 行政区划(SHZQ、SJZQ、XJZQ)

注:①区划代码采用 GB/T 2260—2002 规定的代码;②行政区名采用 GB/T 2260—2002 规定的行政区名。

(2)行政界线属性表(表 6-8)。

表 6-8 行政界线(XZJX)

(3)地类图斑属性表(表 6-9)。

表 6-9 地类图斑(DLTB)

(4)地类界线属性表(表 6-10)。

表 6-10 地类界线(DLJX)

(5)线状地物属性表(表 6-11)。

表 6-11 线状地物(XZDW)

(6)地面控制点属性表(表 6-12)。

表 6-12 地面控制点(GCP)

(7)样本图斑属性表。

样本图斑属性表同表 6-8。

(8)不一致图斑属性表(表 6-13)。

表 6-13 不一致图斑(BYZTB)

(9)注记属性表(表 6-14)。

表 6-14 注记(ZJFH)

注:①注记中不包括图廓注记;②仅文字注记填入相应的属性内容;③高宽为注记的高度 × 宽度,如 3×4。

643 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以遥感正射影像图(DOM)为本底图,根据遥感影像上所反映的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特征,从地物光谱、纹理的可分性,利用目视解译对土地利用信息加以提取,快速获取土地利用及变化信息,为高效、准确、规模化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6431 目视解译(判读)

目视解译主要是从影像上获取地物三种特征:①光谱特征。提取颜色、灰度或多波段数据间的特征变量等地物的光谱特征,区分出土地覆盖信息;②空间(几何)特征。将地物的形状、大小、边界、线性特征、空间关系等几何性特征提取出来,来获取地类图斑的空间信息;③纹理特征。根据构成图案的要素形状、分布密度、方向性等纹理特征提取,可获得土地利用信息。通过三种特征提取构成土地利用的空间地理信息与属性。

影像目视解译分类是运用了解译者的综合知识,对遥感影像进行分析、识别。目视解译包括室内预判、外业调查、室内详细解译和外业验证等步骤。室内预判是初步解译、初步建立解译标志并将解译中遇到的不能确定的目标和疑难点记录下来留待外业确定,通过外业调查与实地对照进行测量和样本采集,以提供后续阶段详细分析,室内详细解译是在上述基础上,建立影像解译标志,对工作区的土地利用分类信息提取,再次进行外业验证提高影像解译的准确性与精度。

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信息提取技术流程如图 6-9 所示。

图 6-9 土地利用分类信息提取技术流程图

6432 土地利用类型判读方法

遥感影像地类信息判读的准确性是基于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建库的关键,因此在进行数据采集时运用相关分析方法,根据影像时相、区位地形特征等对影像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影像所反映的地类信息,勾绘地类界线,标注地物类别,形成预判图。

(1)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河流两岸、川台地和缓坡地上。

平原地区的耕地,在影像上反映比较单一,呈条块状或网格状分布,形状规则,绝大部分都能作出准确判读。由于时相的不同所反映的色调有所差异,农作物生长季节的耕地呈绿、浅绿色;农作物收获季节的耕地则呈灰白、褐白色,如:河南省平原地区影像为 6 月份时相的,大部分都为收获后的裸露耕地,其色调特征为白或灰白;但洼地处的耕地,若影像接收日期在雨水季节,在影像上显示出水域特征,采集时要参考土地利用资料进行判断,同时作为不确定图斑进行外业调查,实地分析周边地形状况来确定其地类。另一种情况是农作物与林果兼作的土地,冬春季节和夏秋季节接收的影像特征差别较大,冬春季节反映的是以耕地为主,夏秋时则以林地为主,对此情况在参照土地利用资料的同时,作为不确定图斑由外业判定地类类型。

农作物生长及收获后耕地特征如图 6-10 所示。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耕地,在影像上反映的是绿色和灰白色相间的层叠状影像纹理特征,集中连片的较大地块影像上较易判断,而零散分布特别是在坡地上由农民零星开发出的小块耕地很难确定。根据分布规律、纹理特征,参考土地利用资料来确定地类,室内判读不出的,作为不确定图斑由外业判定地类类型。

坡耕地影像特征如图 6-11 所示。

图 6-10 农作物生长及收获后耕地特征

图 6-11 坡耕地影像特征

(2)园林地。在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分类中将园林地归并为一个地类。

平原地区的园林地分布有一定规律,大部分在村庄周边,呈块状或条带状分布,色调均匀,形状规则,边界明显。成片种植的阔叶林易与耕地区分,一些针叶、矮生果树以及苗圃的色调和纹理特征与耕地相近,较难判读,在参考土地利用资料无法判读的作为不确定图斑由外业调查确认。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园林地呈片状或带状,形状不规则,边界较明显。连片林地较容易判读,难以判读的是丘陵向平原地区的过渡地带,其间零散分布的树木与杂草丛生一起,主次难分,林地与荒草地之间没有明显分界线,此种情况可通过外业调查权衡主次来确定。

公路林带,影像上呈深绿色调,沿公路两侧呈规则长条带状,室内可准确判读。

园林地影像特征如图 6-12 所示。

(3)其他农用地。牧草地在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分类中归并到其他农用地。牧草地在河南省区域内分布很少,其纹理和色调特征与耕地接近不容易区分,只有从其分布形态来分辨,其边界多呈不规则形态,同时利用土地利用资料辅助判断,或根据实地调查情况确定地类。

坑塘、养殖水面、沟渠等在影像上有明显特征,可根据解译标志对影像进行判读。

其他农用地影像特征如图 6-13 所示。

图 6-12 园林地影像特征

图 6-13 其他农用地影像特征

(4)城市和建制镇。城市和建制镇影像特征比较典型,呈规则条块状,以灰、灰白色调为主,可准确判读。各省辖市、县级市政府所在地的建成区按城市归类,县政府所在地及建制镇建成区仍按建制镇归类。

城市和建制镇影像特征如图 6-14 所示。

图 6-14 城市和建制镇影像特征

(5)农村居民点。农村居民点地类特征比较明显,呈灰白与绿色调相间的片状分布,边界清晰,依据其在影像上的实际范围进行采集,但采集时要注意与其他建设用地区分。农村民居点影像特征如图 6-15 所示。

图 6-15 农村居民点影像特征

(6)铁路、公路。铁路、公路在影像上表现为长条带状或线状形态,形状规则,两者色调比较接近呈深灰色,建设中的铁路、公路呈白加灰色,高速公路较易判读,普通公路与铁路不太容易区分,可参考土地利用资料辅助判读,新增的铁路、公路要到实地外业调查后确认地类。

铁路、公路影像特征如图 6-16 所示。

图 6-16 铁路、公路影像特征

(7)其他建设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大多分布在城镇、农村居民点中或周边,或分布在公路、铁路两侧,呈规则块状,以白、白加灰色调为主,兼有绿、黄等其他色调,判读时要注意与临时取土的耕地进行区分,其影像特征比较接近,容易误判。

水库水面呈椭圆、扇形或方形,边界规则,根据影像特征比较容易判读。

其他建设用地影像特征如图 6-17 所示。

(8)未利用地。苇地、滩涂、河流、湖泊可根据其空间位置和影像上明显特征,较容易分辨。由于苇地和滩涂大多分布在河流、湖泊、水库周边,可根据其空间位置进行判读;荒草地在影像上较难分辨,要借助土地利用资料辅助判读或到实地调查。

裸岩、裸土地多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区,其周围与林地衔接或向平缓地带过渡时,其边界不明显,此类情况在外业也难以区分地类边界,对此在参照土地利用资料的基础上,要充分分析影像上的色彩、纹理特征来确定。

未利用地影像特征如图 6-18 所示。

图 6-17 其他建设用地影像特征

图 6-18 未利用地影像特征

金 妮1刘小娥1刘 虹2

(1 湖南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2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

摘 要 本文概述了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的定义、分类及存放方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了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汇交中管理的难点问题、质量问题,以及对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和社会化服务的影响,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保证数据库类资料完整、准确、有效地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作者借数据库类资料抛砖引玉,希望与其他同仁进一步交流。

关键词 数据库 成果地质资料 汇交

0 引言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国民经济建设和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科学研究等的依据和基础,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通过建立统一的地质资料汇交制度,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1],这些资料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应用、高新技术的渗透,地质资料管理已从传统的纯手工管理发展到现在的数字化管理[2],大量地质工作成果也已经以数据库形式出现。

1 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

11 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定义

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是指成果地质资料中以数据库建设为主体工作内容而形成的各类数据库[3]。其将地质工作成果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和存储,以利于实现地质类成果数据共享,并对成果信息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

12 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分类

数据库有很多种类型,包括最简单的存储各种数据的表格,以及能够运行海量数据存储的大型数据库系统。目前湖南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馆藏机构已验收的数据库有:市、县级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市、县级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和数字地质填图数据库。

市、县级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是在 DmGis 平台上开发的单机版软件;市、县级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包括 Access MDB 数据格式的地质灾害数据库和 MapGis 格式的图形数据;数字地质填图数据库是指数字填图地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数据,由 DBF、MDB、MapGis 等多种格式组织形成。

13 数据库存放

数据库类文件置于“源电子文件”目录下“数据库和软件”文件夹内,同其他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一起存储于光盘和移动硬盘中进行汇交。

2 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汇交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中的难点问题

自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特别是随着我国矿业权制度的建立,矿业投资出现了多元化局面,地质资料与矿业权的依附关系也已越来越清晰,地勘单位为了在地质勘查工作立项、项目投标、争取资金等方面谋得优势地位[1],同时担心汇交资料的泄密而影响其自身利益,纷纷加强了对地质资料的封锁,使得近些年,地质资料欠交、拒交现象十分严重。数据库是成果地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了大量的成果信息,地勘单位汇交人在汇交时就更加谨慎。

22 汇交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数据库类资料汇交内容的齐全、完成、准确是保证其二次开发及利用的基础,《关于印发 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6[210] 号)对数据库类电子文件的汇交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数据库汇交,应包括项目工作最终评审通过的整个库文件、管理或浏览数据库的软件系统及其使用说明,以及使用数据库所必需的系统库、字库、外部链接文件等相关文件和技术文档,以保证其能正常使用。

通过对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工作的实践,数据库电子文件汇交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汇交人应根据项目任务书要求汇交完整的数据库资料,一般数据库内所存储的地质工作成果比较齐全,但汇交人很容易忽视与数据库相关的其他文件,如数据库验收意见、建库报告、技术文档和说明性文件(如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等;带图件的数据库,容易忽视提供相关的字库和系统库,部分图形数据库中缺失图名、比例尺等信息;数字地质填图数据库区调类空间数据库容易忽视提供元数据。

(2)数据库内容与验收意见不一致,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对应数据库审查意见验收时,各地质灾害类型和数量对应不上,各市、县数据库一起汇交,有张冠李戴现象。建库报告、技术文档纸质或电子文件有时会出现缺页多页或页码颠倒等问题;数字地质填图类数据库野外路线数据与成果地质图反映内容不一致。

(3)数据库类资料未按 210 号文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存放于相应位置,而是单独存放于一个自建的文件夹中。

在检查对应的纸质文件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1)建库报告、技术文档双面打印时,页码应居中或放外侧,但常出现放内侧的情况。

(2)当数据库类的建库报告,技术文档单独装订时,汇交人容易忽视加盖编制单位公章。

(3)图纸类折叠不规范,大小、长短不规则;当图纸过大、需要接图时,有用双面胶接图的情况。

3 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对管理人员和社会化服务的影响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要做好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必须要有地质专业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要有一个好的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由于数据库种类较多,内容繁琐,数据库验收人员应加强学习,掌握各类数据库的验收技巧,并积极与地勘单位项目组成员或汇交人沟通,确保数据库类资料齐全、完整、准确。

数据库是地质信息中最重要的,随着数据库以成果形式的大量出现,为了避免在地质工作中重复投入、减少社会浪费,其提供社会化服务是大势所趋,从而也使服务形式往多元化发展,服务产品多样化。而做好数据库类资料的社会化服务,离不开服务机制的完善,离不开硬件的建设。

4 几点建议

41 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制度的建设

首先应着力解决地质资料汇交的监督管理问题,要严格履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赋予地质资料管理部门的职责,维护条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地质资料的汇交应严格执行矿业权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同时,应加强汇交人汇交数据库的意识,并消除各汇交单位对权益保护存在的顾虑;加强法制观点的宣传,依法汇交资料是汇交人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国家也保障汇交人的权益,保障资料的安全及合理提供利用。

42 加强对地质资料汇交人的培训工作

由于汇交人经常有变动,汇交要求为顺应新形势也在逐步完善,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是必要的。汇交单位也应积极响应。有些单位地质资料不经过资料室直接由项目组成员汇交,建议各汇交单位派资料室专人进行汇交,项目组成员给予配合、督促汇交工作的完成。

43 积极推进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

首先应完善服务机制,加强硬件的建设,加强对数据库类资料的服务意识。在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中,应包含资料中是否有数据库的信息,提供社会查询,服务人员也应提供简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展现良好风貌。

5 结语

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承载了大量有价值的地质工作成果信息,积极做好其汇交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要继续做好数据库类资料的检查和验收工作,要更好地掌握各类数据库验收的新方法、新要求,以保证其完整、准确、有效地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4]。

参 考 文 献

[1] 卫伟,王天文 地质资料汇交的重要性及管理中的难点和对策 [J] 山东煤炭科技,2003,(2):41

[2] 程琳 浅谈成果地质资料汇交验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资源环境与工程,2010,24(2):207 ~ 209

[3] 全国地质资料馆 地质资料管理技术规范与标准 [M]

[4] 李桂芳 成果地质资料汇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21(4):476 ~ 478

高梅 王斌

(荆州市国土资源局,荆州,434000)

摘要:本文以荆州市应用数据库检查技术进行土地变更调查为例,介绍了变更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流程,变更数据库检查的内容、方法及程序,为数据库检查技术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据库;土地变更调查

1 引言

准确的土地调查数据资料,是正确认识土地国情、国力的前提,也是制定科学的土地政策,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土地,有效监管土地市场,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基础。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订时,又对土地调查制度作出规定:“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应当配合调查,并提供有关资料。”

而土地部门自建立以来,开展了大量城镇地籍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建设用地勘测定界、土地权属调查、土壤调查等工作,完成了第一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变更调查等许多基础性技术工作。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国土资源部对“数字国土工程”的规划和对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工作要求,都相继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从而将广义上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通过土地信息系统的管理功能简化为主要是同步进行土地变更调查,以满足科学管理土地的统一性、现势性、实用性要求。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数据的准确性,本文就在荆州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数据库检查技术的应用与各位专家和同行做一次交流和探讨。

2 荆州市土地利用现状概要

荆州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市建设用地增幅较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很大,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显著。近年来,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要求,进行了年度的变更调查,使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步入了日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变更时间跨度长、技术陈旧、没有及时进行图件更新和数据同步等原因,造成土地利用现状现势性较差,图、数、实地不一致,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准确反映土地利用现状,难以适应新时期土地管理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2001年5月按照国土资源部《2000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计划》和《关于报送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的精神,荆州市承担了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项目的试点任务,结合荆州市的实际,荆州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采用武汉瑞得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瑞得公司”)开发的GIS软件和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先后完成了荆州市1988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2001年变更数据库的建设,之后每年按要求及时统一进行数据更新,基本实现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动态管理。

3 变更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流程

在以2001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为本库的基础上,根据2001~2005年所收集汇总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资料,建立变更数据库——即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变更数据库建库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变更数据库建库流程

4 变更数据库检查内容

同初始数据库一样,变更数据库的检查,也是对变更调查工作流程中每一个阶段生成的数据成果进行自我检查、纠正错误、保证数据库的质量技术手段。

41 资料预处理阶段

411 建库基础资料检查

该项工作主要是对建库所用的土地变更调查基础资料进行统计、核查,看是否符合建库的要求。

(1)荆州市国土资源局信息中心提供建库的变更图件资料为2001年土地利用现状图生成的蓝晒图(标准分幅),该蓝晒图上标示出了2001~2005年的变更图斑(点状、面状、线状图斑),共有120张变更图纸(89 幅标准分幅图)。

首先对变更图件资料中的以下内容进行检查:①变更图斑是否完整,有无未闭合情况;②变更图斑中图斑号、地类号标注是否正确,变更图斑编号是否符合规定;③跨村界、乡镇界的变更图斑接边情况(例在检查中发现宜黄高速公路荆州段中涉及变更众多图斑,由于判读地物产生误差,各乡镇之间的高速路出现不衔接的情况,到实地进行地调后及时更正。);④变更图斑内线状地物处理情况等。对部分图纸不符合《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要求的,必须由技术人员对其进行重新实地调绘、转绘,然后再提交作业人员进行数据采集。

(2)根据图历簿填写内容的要求,逐项认真填写,并检查变更标准分幅图图纸质量。

(3)对各部门提供的属性资料进行整理,对不完整的资料要求相关部门进行补充完善。

412 图件扫描质量检查

因为变更图纸是由2001年薄膜图蓝晒而成的纸质图,图面不是很清晰,且已经用了几年的时间,变形和图面磨损都比较大,给变更数据的采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对变更底图的扫描质量要求就比初始薄膜图扫描的要求更高。

图件扫描的分辨率不能低于300dpi,256 灰度扫描,图纸不清楚时可采用400dpi 或更高的分辨率进行扫描。扫描前必须进行扫描仪系统误差的检查和处理,尽量减小系统误差对整个底图质量的影响。对于一些局部变形较大的图纸在扫描的时候须进行特殊的处理,主要是采用分块扫描、校整的办法进行处理。

413 底图校正质量检查

使用瑞得公司矢量化软件RDSCAN,对扫描并经预处理过的底图进行图幅校正和坐标系转换。在图幅校正中将每幅图的图廓计算边长与其标准边长进行比较,对误差较大的图纸进行分析,并协同技术人员解决。

414 底图拼接质量检查

瑞得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 RDLUS 对数据的管理采用的是“市—县—乡—村”行政级管理模式,所以在进行底图拼接质量的检查时主要是看相邻底图的接边情况是否良好,对于拼接误差较大的图幅要进行较整、处理。检查底图拼接一般误差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类型:

(1)两端的内图廓拼接较好,但图幅中间的图斑线拼接有误差(如图2a)。这种情况可采用对每幅图分块扫描拼接以减小图幅间的拼接误差。

(2)两图幅中公里格网线之间拼接良好,但地物拼接误差较大(如图2b)。这种情况仅通过对底图进行较整以提高地物之间的接边精度是行不通的,只能在矢量变更数据采集时通过“取中采集”的原则来减小地物拼界接差造成的不良影响。

图2 底图拼接误差示意图

415 阶段性数据成果检查

检查阶段性数据成果是否保存为最新最完整的数据,并进行异地备份。该阶段数据处理过程中遇到的资料问题和重大的技术问题以及处理方法等是否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42 矢量变更数据采集阶段

421 真实行政界线矢量变更数据检查

核实真实有效的村权属界线,严格核查原详查接边情况表,明确工作界线,达到全市无缝化是初始数据库中最基础环节,所有数据均按村为单位统计汇总。凡是扫描汇总后图上村辖区总面积与村台账的差值超过该村台账面积1%的,必须有针对性地找出问题(村与村间不重合,多是原来所属的行政区划不同,接连存在争议造成的,要求到实地核实后加以改正),并要求所有的村在打印图上都有检查人及审核人签字,并盖该镇土管所公章认可。变更数据库建设若不涉及行政界线调整,则可省略此步骤。

422 图斑矢量变更数据检查

(1)根据《技术规范》的要求,非行政区划采集的绝对误差必须小于03mm。图斑矢量变更数据采集完成之后,要检查其绝对误差,对超过限差的变更数据应进行修正。因为变更蓝晒图有变形,与初始建库所用的薄膜图不能完全吻合,所以将2001年初始矢量数据引入到变更蓝晒底图上以后,部分矢量数据与变更蓝晒底图之间有偏差。针对该问题,在变更矢量数据采集时的处理原则是:①以2001年初始矢量数据线划为准,尽量保持其不变,然后根据变更蓝晒底图进行矢量数据修改。②如果2001年初始矢量数据图斑线划与变更底图图斑线不吻合,则需要沿着变更图斑线采集数据,应采用“平行位移的”办法,数据采集时可以偏离变更底图图斑线,以保证变更图斑面积尽量准确。

(2)以行政村为单位检查图斑与真实行政界线之间以及图斑与图斑之间的无缝化。①检查变更图斑矢量化数据的属性是否与底图上图斑的属性一致,主要是检查变更图斑的地类代码输入是否正确,图斑编号是否与底图一致,如果因为重号的问题改变了原来的图斑编号,要查看是否按照作业规范的要求进行编号并做了记录。②检查变更过的线状地物的分段是否与底图一致且合理,线状地物的宽度输入是否正确。③检查穿过变更图斑的线状地物的处理是否正确。A道路遇到70大类的变更图斑时一般应截断处理,遇到其他地类一般应保留;B沟渠遇到70大类的变更图斑时一般应保留,遇到50类一般应截断处理,遇到其他地类一般予以保留。

423 背景界线矢量数据检查

因变更数据库建设不涉及行政界线调整,故不需检查。

424 地物矢量数据检查

(1)根据《技术规范》的要求,非行政区划采集的绝对误差必须小于03mm,检查时对超过限差的数据进行修改。

(2)要检查变更地物矢量化是否有丢漏。

425 阶段性数据成果检查

(1)检查阶段性数据成果是否保存为最新最完整的数据,且进行异地备份。

(2)该阶段数据处理过程中遇到的资料问题和重大的技术问题以及处理方法等是否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43 矢量变更数据入库阶段

431 矢量数据拓扑检查

该步工作由瑞得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 RDLUS 自动完成。如果拓扑检查有错误,返回进行修改,直到拓扑检查没有错误为止。

432 数据库正确性检查

(1)检查变更数据库中的权属目录、辖区目录、图斑地类、系统分类设置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和荆州市实际情况。变更后的图件首先打印出图幅接合表,将89 幅图幅落实到每个检查人员,并在接合表上标明责任人后,由责任人着重检查以下几项内容:①本图幅与周边图幅的接边情况:图幅每边都由本图幅检查人与相邻边检查人进行图幅接边检查,经过核对无误后由双方签字认可;②真实行政界线是否正确:根据村界处的现状地物和背景村界的调绘情况判断真实行政界线的位置,并检查背景村界是否正确;③线状地物是否丢漏:检查是否有丢掉线状地物完全没有进行矢量化和线状地物少做一段不完整现象;④线状地物属性错误:检查农路、公路与沟渠属性是否赋反;⑤图斑无明显界线的划分是否符合现状;⑥图斑号与地类号是否与薄膜图一致,图斑的权属单位、权属性质是否正确;⑦两图核对是否有明显跑线超标的情况等并以图幅为单位做好记录。检查过程中发现变更图纸容易出现以下四类问题:①掉漏应变更图斑;②变更图斑中应保留的岛状图斑未予以保留;③应进行变更的图斑未合并入新图斑;④线状地物取舍有差异。

(2)检查数据库运行是否正常,各种图件是否能正常查询出来,主要有以下图件:①89 标准分幅图;②320 幅村土地利用现状图;③19 幅乡土地利用现状图;④19 幅乡或村行政边界图;⑤全市行政边界及分幅信息结合图。

(3)按照《技术规范》所要求的各类统计报表是否能正常统计并打印出来:①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统计台账;②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乡统计簿一、二、三;③外单位面积统计表;④本村集体面积统计表;⑤村辖区面积表;⑥乡单位面积汇总表;⑦年度变更平衡表。

(4)从数据库中查询出土地利用现状标准分幅图并输出进行叠加检查,检查其是否与建库资料标准分幅图一致,如果有错、漏,返回“矢量变更数据采集”阶段进行数据修正,然后重新入库。

433 计算机量算面积与变更调查量算面积的对比检查

通过该项检查工作,分析造成面积差异的可能原因(包括建库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和数据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按照 《技术规范》 1329 的要求 原始调查辖区总面积与计算机量算面积的误差控制在1%以内;计算机图幅量算面积与理论面积的相对误差控制在01%以内。

(2)按照 《技术规范》 14328 的要求 原始调查全辖区一级地类面积与计算机量算面积相对误差超过25%或者详查辖区总面积与计算机量算面积的相对误差超过1%时,应提交补充说明。

(3)计算机量算面积与调查量算面积存在一定的差异,是由于两者在面积量算方法和量算汇总的过程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但不能排除数据采集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或者误差造成的面积差异。因此,为了查找出面积问题的真正原因所在,应将面积对比分析细化到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

434 阶段性数据成果检查

(1)检查输出的乡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看图幅上的要素和图面的整饰是否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

(2)检查提交的各种统计报表是否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

(3)阶段性数据成果是否保存为最新最完整的数据,且进行异地备份。

(4)该阶段数据处理过程中遇到的资料问题和重大的技术问题以及处理方法等是否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5 检查方法与程序

51 检查程序

检查流程图如图3所示:

图3 变更数据库检查流程

52 检查方法

目前,在“3 S”技术(遥感技术 R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GP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未能全面推广应用的条件下,通过以下所述手工比对和数据检验手段的方法能解决单纯航片转绘无法确定村级行政界线等实际问题,更能准确描述图、数、地的现状,确保数据库质量。

须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即三检一验制度。每道工序作业员首先进行自检和互检,然后提交专业检查人员,关键环节交由国土资源局检查,三检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环节。从而保证质量,避免出现较大的返工现象。

521 作业过程中的自检和互检

按照建库作业流程,对于每一个数据单位的数据成果,都要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经过作业员自检、项目组长检查、数据检查员三次检查,无误后才能保存为阶段性数据成果,提交技术人员检查。

522 打印、输出相关图形数据进行图形套合检查

通过矢量数据采集阶段对数据的检查修正处理,矢量数据与变更资料的一致性已经基本得到保证,但是并不能保证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无任何错误或者误差,应打印输出标准分幅图进行叠加检查,进一步排查错误。

(1)数据库建立完成后,查询出每一个村、乡土地利用现状图、标准分幅现状图叠加变更底图进行检查。

(2)打印出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与用于建库的变更蓝晒图进行重叠检查。

检查方法是:用透明的硫酸纸打印出89幅标准分幅图,套合变更蓝晒标准分幅图检查,检查方案如下:①村界检查。全面核实村界与相邻单位的位置,确保村界的准确性;每个乡镇针对村界若有变化或台账面积与计算机量算面积相差较大的情况须做出相应的说明。②图斑检查。严格依据台账、2005年变更蓝晒工作底图与打印出的检查图对照检查。注意图斑号是否相符、地类代码是否正确;图斑变更是否无错误无遗漏;按新的地类代码进行转换的情况等,特别涉及原50地类的图斑。③线状地物检查。对照2005年变更图查看有无漏绘或宽度未标注等情况。特别是针对发生变更的图斑,各乡镇了解实地情况的检查人员要注意变更后图斑内的线状地物情况,是否该线状地物仍然存在,另外要在图面上交代清楚线状地物的地类、宽度等。④检查发现的其他有关问题及处理意见。对发现的错误首先要在打印的检查图上以村为单位编号并注明是什么样的错误,并签字确认;其次要将所有错误以村为单位汇总后认真填写在乡镇变更检查错误汇总表上,存档备查。

要求以乡镇为单位,每个村说明检查责任人和检查情况,并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如实填报内容,由区(分)局负责人签字确认。

523 通过面积对比分析进行检查

将数据库管理系统RDLUS统计得到的面积成果与建库资料中的面积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尽可能从中找出引起面积差异的问题所在。通过这种方式,可有效地检查出诸如权属性质录入、权属单位录入、地类输入等错误。

(1)对每个行政村的2005年详查面积与计算机统计面积进行对比分析,面积差异较大的,排查原因。

(2)2005年详查统计的国有/集体面积与计算机统计的国有/集体面积不吻合的,对照台账资料,对矢量数据进行修正,尽量保持矢量数据与原始数据的一致性。

6 检查结论和成果

61 数据库图形部分

(1)建成数据库的图形部分覆盖了整个荆州市辖区,共89 幅标准分幅图,应无遗漏,数据完整。

(2)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与矢量化底图叠加检查,数据采集应无遗漏、无严重跑线现象,符合《技术规范》的限差要求。

(3)输出的标准分幅图图面要素应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

(4)乡、村土地利用现状图图面要素和整饰应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

(5)图斑变更应正确,无遗漏。

62 数据库属性部分

(1)数据库中各图形要素的属性应输入完整。

(2)各项计算机统计面积与2005年变更调查面积的差异应在《技术规范》要求的限差范围以内。

(3)系统应能正确输出要求的各项统计报表。

(4)数据库文件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 RDLUS 中应运行正常。

63 检查成果资料

(1)89幅标准分幅图的图例簿及其补充材料。

(2)变更图斑矢量化记录表。

(3)各种台账面积与计算机汇总面积对比分析表(市区两级辖区汇总面积对比、地类面积对比、变更图斑台账面积与计算机面积对比)。

(4)两套标准分幅检查图。

7 成果应用

检查成果所形成的数字、图表和有关资料对土地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动态变化,进行了全面记载、整理和分析,可直接实现土地行政管理中最基础的土地统计功能。

其具体的应用可通过在土地更新调查中常见的建设用地增加而耕地只减少的成因实例予以说明:

(1)耕地面积更新调查数比年度变更数减少 原因在于违法用地及历年变更调查遗漏的建设用地因未在年度变更调查中统计,而仍视同为耕地,但在更新调查数据检查工作中按建设用地进行调查统计予以纠正。

(2)建设用地更新调查数比年度变更数增加 原因在于历年违法用地及历年积累的变更调查漏查的建设用地未在年度变更调查进行变更统计,而在更新调查数据检查工作中均进行调查统计予以更正。

其应用技术还可广泛应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动态监察等土地宏观调控管理工作。

应用数据库检查技术进行更新调查是目前较科学且可行的技术手段,可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基数的准确性和确保土地利用现状的现势性。

数据库检查技术为国土资源管理,特别是地籍管理等基础业务性工作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促使国土管理技术发生质的飞跃,以往传统的技术手段正逐步被新兴的信息系统技术所代替。特别是现状库与规划库之间的同步互动在土地更新调查与管理上的应用,已成为国土资源管理手段上的新热点,将更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以上就是关于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建库全部的内容,包括: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建库、浅谈数据库类成果地质资料汇交、数据库检查技术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研究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sjk/93265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