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有几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如果是5次,分别是哪些

地球上有几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如果是5次,分别是哪些,第1张

据英国生态学和水文学研究中心的杰里米·托马斯领导的一支科研团队在最近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英国野生动物调查报告称,在过去40年中,英国本土的鸟类种类减少了54%,本土的野生植物种类减少了28%,而本土蝴蝶的种类更是惊人地减少了71%。一直被认为种类和数量众多,有很强恢复能力的昆虫也开始面临灭绝的命运。

科学家们据此推断,地球正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蒋志刚博士也认为,从自然保护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自工业革命开始,地球就已经进入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

据统计,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

把调查到的英国蝴蝶情况推及英国其他昆虫,及整个地球上的无脊椎动物,那我们显然正在遭遇一场严重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物种是指个体间能相互交配而产生可育后代的自然群体。已经灭绝的物种是指在过去的50年里在野外没有被肯定地发现的物种。“大灭绝不单是一个物种灭绝,而是很多物种在相对比较短的地质历史时期,即几十万年,或者是几百万年里灭绝了。”蒋志刚博士说。

托马斯说:“昆虫物种量占全球物种量的50%以上,因此它们的大规模灭绝对地球生物多样性来说是个噩耗。”

自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上已有冰岛大海雀、北美旅鸽、南非斑驴、印尼巴厘虎、澳洲袋狼、直隶猕猴、高鼻羚羊、普氏野马、台湾云豹等物种不复存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表明,目前,世界上还有1/4的哺乳动物、1200多种鸟类以及3万多种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前5次灭绝自然而为

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物种大灭绝现象已经发生过5次。

地球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

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发生了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海洋生物遭到重创。而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地球史上最大最严重的一次,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

第四次发生在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第五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统治地球达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

前五次物种大灭绝事件,主要是由于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例如,第一次物种大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发生在白垩纪末期的那次则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

第6次灭绝人是祸首

现在进行之中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人类成为罪魁祸首。专家认为,人类是否会列入其中也很难说。

蒋志刚博士也不否认,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物种灭绝本是自然规律,比如大熊猫种群目前就处于一种衰退的状态。但是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人口不断地增加,需要的生活资料越来越多,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多。如此这般,大批的森林、草原、河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农田、水库……

生物的自然栖息地被人类活动的痕迹割裂得支离破碎。“每一条道路对于动物来说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就连分布在道路两边的蝴蝶种群都产生了隔离,不再像以前那样飞来飞去进行基因交流。”蒋志刚博士痛心地说:“更不用说藏羚羊、狮子、老虎等这样的大型动物了。”有科学家估计,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但是因为人类的干扰,使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倍到1000倍。

美国杜克大学著名生物学家斯图亚特·皮姆认为,如果物种以这样的速度减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

新物种难以产生

现有的物种在不断走向衰亡,新的物种却很难产生。

根据化石记录,每次物种大灭绝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全新的高级类群。恐龙灭绝之后哺乳动物迅速繁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但蒋志刚博士认为,生物总是在不断地进化之中,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生物都是经过漫长年代进化而来的。所以,新物种的产生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空间,但是现在到处都在人的管理下,自然环境越来越差,生物失去了自然进化的环境和条件,物种在不断地自然死亡,却很难有新的物种产生。

就像虎一样,如果给它足够的生存空间,让它自由地捕猎,它可能还会进化,产生一种类似虎的新物种,但是现在活动的空间有限,它要生存下来都很难了,就不用说进化了。

地球表层,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有生命的物种和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组成的一个巨大的生物圈,人类也是其中一员。大量生物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消失,却很难像前五次那样产生新的物种,地球生态系统远比我们想象的脆弱,当它损害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体系崩溃。

如果人类由于自身的行为而造成灭顶之灾最终时刻的来临,人类会成为幸存者吗?

2050年地球百万物种灭绝

来自欧洲、澳大利亚、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科学家们在对占地球表面面积20%的全球6个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初步结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在未来50年中,地球陆地上四分之一的动物和植物将遭到灭顶之灾。他们预计,在2050年地球上将有100万个物种灭绝。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由于气候变暖已经是既成事实,因此在将要灭绝的物种中,有十分之一的物种的灭绝将是不可逆转的。但是从现在起各国控制全球有害气体排放量的努力将能够拯救更多的物种免遭同样的命运。

高山生物幸存机会大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那些生活在高山地区的生物物种幸存下来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地区的大一些,因为这一地区的物种在全球气候变暖时,可以向更高也更凉爽的地区转移。

那些生活在地势平缓地区的生物,比如在巴西、墨西哥和澳大利亚的生物,它们未来的生存环境将非常脆弱。这些地区的生物要想适应变化了的气候和环境,只能向千里以外的地区转移,而这几乎就是不可能实现的。

鸟类最有希望生存

而鸟类靠着强有力的迁徙能力在理论上是最有希望幸存下来的物种之一。为了找到更适于生存的地区,鸟类可以长途飞行,但是由于森林和其他自然条件的恶化,它们并不一定能够找到真正适合生存的自然环境。其结果就是只能面对死亡。

上述科学研究小组成员之一的、来自英国利兹大学的生物保护学专家托马斯教授表示:“当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他们都希望能最终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但是,我真的希望我们没有得出我们已经得出的这一结论。事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我们得出的结论很可能过低估计了生物物种面临的残酷生存环境。”

澳12种蝴蝶要消失

科学家们的另一些惊人的发现是,在澳大利亚被纳入研究的24种蝴蝶中,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

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护区内,受保护的60%的生物物种有灭绝的危险。在占巴西总面积五分之一的巴西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研究显示,在该地区的163种树木中将有70%以上的树种灭绝。其中很多植物是该地区特有的稀有品种。

欧洲受影响最小

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几率要大于世界其大地区的动植物。但即便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四分之一的鸟类和11%到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区的动植物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在该地区接受研究的1870种动植物种,三分之一将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

新闻链接 科学家提出“性别失衡论”

新华社华盛顿4月21日电 按照科学界流行的看法,恐龙灭绝是外来天体撞击地球所致。但外来天体撞击究竟引发了何种后果直接加速了恐龙灭亡,却众说纷纭。比如,英国和美国研究人员新提出的一种观点则认为,外来天体撞击引发的气候变冷,有可能造成恐龙后代雄多雌少,恐龙最终因“性别失衡”而走上绝路。

英国利兹大学戴维·米勒教授和同事在新一期美国《生育与不孕》杂志上指出,哺乳动物、鸟类、蛇、绝大多数蜥蜴和一些鱼类,其后代性别是受染色体或基因决定的。以哺乳动物为例,后代遗传了两个X染色体的为雌性,遗传了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的将是雄性。但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一些爬行动物,如鳄鱼和乌龟等,它们下的蛋在孵化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温度将影响到后代性别。研究人员说,恐龙等一些早已灭绝的物种,后代性别很可能也受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

米勒等人认为,距今约6500万年前外来天体撞击地球,很可能使大量尘埃进入地球大气层,全球气候因此变冷,结果导致恐龙的后代中雄性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性别比例的失衡可能是造成恐龙灭绝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人员推测,哺乳动物雄性中的Y染色体,可能主要是为了预防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物种灭绝而进化出来的。这种通过遗传决定性别的机制,可以保障后代中两性比例的平衡。他们认为,目前全球正在经历的变暖趋势,有可能给现存一些靠环境温度决定后代性别的物种生存构成威胁。。。。。。

随着地球变得越来越热、气候环境越来越恶劣,关于物种大灭绝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2009年12月初,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开幕,把有关生物灭绝的预测推向了新的高峰。据说只要全球气温再平均升高1℃,很多如今的米粮川就会成为撒哈拉那样的不毛之地,惊呼新的一次生物大灭绝已经来临。据说,生物大灭绝已经在地球上不止发生过一次,恐龙的灭绝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我国云南发现的澄江化石群和辽宁化石群,都证明确确实实发生过多次的生物大灭绝。

据科学家估计,以单细胞细菌形式存在的一些种类的生命,在地球上已经存在35亿年了,曾经存在过的999%的物种最终都灭绝了,这不是夸张的数字。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亿万物种惨遭灭绝?劳普于1991年著的《大灭绝:坏基因还是坏运气?》一书中介绍了两个学派。

坏基因学派认为,因为地球在不断变化,它的大陆板块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新大陆,它的气候冷暖有序,即使很微弱的地磁场完全反转,也将引发地震、火山喷发、冰河和热带热浪,这些肯定会对现存的生物带来挑战。那些具有复杂的遗传结构并能适应这种变化的生物自然最有希望生存下来。这些具有复杂遗传结构——同样也意味着具有最大和最复杂的有机体的生物将不会灭绝。另外,当任何物种经历长时间的进化以获取更大的遗传效率时,即使没有外来的大规模的环境变化的压力,它的不太适应环境的祖先也将逐渐灭绝。如果能发展出一种比从其进化而来的物种更有效的摄取微小食物的能力,甚至一些相当原始的早期海洋生物也胜过与它相似的生命形式。适应性即适者生存对许多科学家来说,解释大多数物种灭绝似乎足够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从记录了地球生命史的化石中了解到越来越多的东西后,科学家注意到这种方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单独靠进化论不能解释5次物种大灭绝发生的原因,在这5次大灭绝中,大多数曾经存在的生命形式灭绝了。经历了过去的半个世纪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转向了“坏运气”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大灭绝是由于经历了罕见的自然灾难,其强度足以毁灭整个行星。在讨论这种灾难性事件的证据之前,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过去5亿年间所发生的5次物种的大灭绝。

大灭绝发生在5次不同的地质时期:奥陶纪、泥盆纪、二叠纪、三叠纪和白垩纪。大灭绝发生在整个6亿年间(被称为显生宙,在这段时间中,复杂的生命已经在地球上形成了)是毫无疑问的,其他6个地质时期并没有发生大灭绝。生存于奥陶纪(从505亿年前到440亿年前)的唯一的生物是海洋生物。直到从将近41亿年前到36亿年前的泥盆纪,才出现陆地生物,它们迅速在陆地上扩张。从大约286亿年前的泥盆纪开始,大大小小的脊椎动物才开始在陆地上盛行。从二叠纪往前,出现了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但是哺乳动物的种类在大约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后才开始渐渐多了起来。

1989年,一本名为《精彩的生命》著作提出,把显生宙划分成独立的分类,如鱼类时代、爬行类时代和哺乳类时代是极其简单的,但当海洋和陆地被复杂的物种占据的时候,经常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交叉。人们对恐龙巨大身躯的特别兴趣导致使用诸如“当恐龙统治地球时”这样的措词,但是事实上只是有些恐龙身形庞大,有些恐龙的身体和小鸟差不多,恐龙的种类大约只有50种,而现存的松鼠就有150种之多。我们不会说松鼠在统治地球,也不会说数量正在急剧减少的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大象在统治地球,可见身形庞大并不一定重要。此外,如果严格按数量来评判,那么昆虫从二叠纪开始就应该统治地球了,如果说生物多样性在统治地球,那就更不正确了——人类正在不断地毁坏多样性,尽管我们的生活依靠多样性延续。

尽管没有一种动物主宰地球,在大灭绝期间总有一些生命形式像恐龙一样被永远毁灭。

证明恐龙的灭绝是目前大灭绝原因的争论的关键。有两个原因:其一,自从1842年理查德·欧文创造了“恐龙”这个词以后,恐龙就成了公众感兴趣的对象,至今已经一个半世纪了;其二,因为恐龙消失在5次大灭绝的最后一次,世界各地都有记录了它们14亿年存在史的化石,在中国的四川、河南等地都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恐龙化石比其他早期的生命形式的化石更完好。

诺贝尔奖获得者、加州理工大学物理学家路易斯·W·阿尔瓦雷茨和他的儿子沃尔特——一位地质学家一起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震惊了恐龙研究界。他们开辟了一条思考大灭绝的全新道路。

1973年,沃尔特·阿尔瓦雷茨和一个地质学家小组在意大利北部的古比欧的一个地方发掘能证明地球磁场反转的证据。因为某种未知的原因,地球磁场每100万年反转一次。在古比欧,沃尔特·阿尔瓦雷茨发现一个夹在两个石灰层之间的泥土层没有化石,而这两个石灰层都有很多化石遗迹。这件事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因为泥土层在地质年代上与白垩纪末期一致,恐龙就是白垩纪末期灭绝的。1977年,沃尔特回到美国,随身带了一些泥土层的样品。然后,他就这件事情跟他的父亲路易斯·W·阿尔瓦雷茨进行了讨论。古比欧的地层样品激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开始测量这些泥土样品的化学成分,在1978年又得到了一些额外的样品,并发现在地层中铱元素的含量是其上下层的石灰层的含量的30倍。铱是地球上的稀有元素,但在陨星上很普遍,白垩纪末期的地层中铱含量之高令人惊奇。

阿尔瓦雷茨认为有几种可能的解释。一个假设是在那段时间银河系正好有一颗超新星发生爆炸,富含铱元素的爆炸碎片大量落到地球上,但是没有找到有力证据的支持。路易斯和沃尔特·阿尔瓦雷茨转向了另一个假说:一颗大陨星坠落地球。它的直径至少有10千米,撞击后扬起的尘埃遮天蔽日达数年之久,海洋和陆地的植物得不到充足的阳光而深受影响,食物链的崩溃导致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物种同时灭绝。

阿尔瓦雷茨父子的假说于1980年6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当时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带科学性质的戏剧性故事而已。许多地质学家拒绝接受这一假说,他们说,猛烈的火山喷发也可能造成遮天蔽日的尘云。有的科学家认为陨石撞击假说可能是真实的,但有待验证。富含铱元素的类似沉积物在全球的其他不同地方还能找到吗?是否存在一个正好产生于白垩纪末期、并且足够大的陨石坑来证明这样一颗陨星确实撞击过地球呢?

结果是在两年内,地质学家在世界各地都找到了包含确切年代的富含铱元素的地层。但是有些科学家开始提出一个新的问题:铱元素能在大气中长期停留、从撞击点散布到全球吗?计算机模拟的模型显示“冲击扩散”是可行的。陨石假说还存在一个大问题:这个巨大的陨石坑究竟在哪里? 1989年,海洋学家在绘制尤卡坦半岛的北部海滨的地形图时,发现了一个海底陨石坑,随后科学家对这个名为奇休鲁布的陨石坑展开了测量。1993年,科学家宣布这个陨石坑直径为180千米,比西弗吉尼亚州还大,实际上是现在已知的地球上最大的陨石坑,年代测量显示这个陨石坑正好形成于6500万年前,与恐龙灭绝的年代相符。通过对从陨石坑中取得的样品进行的测试,1977年,一些研究者得出结论:这个陨石坑中铱元素尤卡坦半岛陨石坑

含量与古比欧、丹麦、新西兰所发现的地层的铱元素含量相同。到此为止,大多数科学家都接受陨石撞击是导致恐龙灭绝的重要原因。1996年11月宣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指出,尤卡坦半岛陨石撞入地球,这将在北美洲产生巨大的风暴性大火。

尽管这些试图证明过去5亿年间地球经历的5次大灭绝,都是因为陨石撞击所引起的发现和推论极具煽动性,但仍有一些科学家对这个假说持怀疑态度,甚至怀疑恐龙灭绝真的完全是因为陨石撞击所引起。这些科学家只愿意承认陨石撞击只是恐龙灭绝的部分原因,而不是全部。印度西部的高原地区分布着广阔的火山岩堆积物,被称为德干高原火成岩,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不断出现的火山活动也可起到与陨石撞击相似的效果,一些人认为火山爆发和陨石撞击都存在,同样起决定性作用。而其他专家坚持恐龙在北美洲比在其他地方灭绝得快,尤卡坦半岛的陨石撞击应该是主要的原因。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恐龙在陨石撞击前就开始消失了,陨石撞击只不过是加速了它们灭亡而已。因为在他们看来,许多恐龙因为体积太大,食量惊人,一旦环境稍有变化,就会引起它们的食物匮乏,而体积小的恐龙,可能进化成像现代爬行类的动物了,有的可能进化成原始的鸟类了。

一些庞然大物般的恐龙,显示对适应环境变化的脆弱性,而小的物种则更具适应性。大卫·劳普指出,有些物种灭绝是因为遗传问题,这类问题出现的范围,可能从疾病影响了一个物种或一些物种,到栖息环境的改变可能对一些栖息在一个狭窄的生活空间的物种来说是致命的。这些问题是显然存在的,劳普本人相信三叶虫也是受坏基因的影响。在寒武纪地层的化石中发现了6000种三叶虫物种,在接下来的两次大灭绝中,它们的数目急剧减少,到了325亿年以后的古生代末期,它们统统消失了。

然而,劳普也说明,坏基因并不能解释这么多物种在大灭绝中为何会全部消失。应该发生过一些重大的事件,不仅杀死了具有好基因的物种,同时也杀死了具有坏基因的物种。劳普本人对一个被大量引用的数字承担责任,即在二叠纪末期,96%的物种已经灭绝了。这个数字出自他于197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在那篇文章里他把这个数字作为一个上限提出来,而且还附了许多防止误解的说明。即使有70%的灭绝率对于灾变性事件来说也还是太大。

尽管如此,劳普认为陨石撞击是5次大灭绝的主要原因的假说依然得不到许多科学家的承认。尽管他有他的支持者,但仍有人对他的理论提出异议。对那些坚持认为不断发生的火山活动扮演了主要角色的人(他们确实有一些地质学证据支持他们的观点)来说,这可能意味着,巨大陨石撞击引发了大规模的剧烈火山活动。虽然如此,一些专家还是认为,即任何一次大灭绝都不是由单一的原因引起的,而是几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还有人认为5次大灭绝都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但是可能每次大灭绝的主要原因都不一样。有一次可能是因为火山活动,还有一次可能是因为海平面上升,另外一次可能是因为气候突变。所有这些灾难,包括陨石撞击,也许发生过不止一次。

自从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的那次最大的灭绝事件后,我们人类正在制造另一起大灭绝。一些科学家担心我们可能正在制造一次环境崩溃,它将使我们人类自身灭绝。另外,如果一颗足够大的陨星再次撞击地球,我们将面临白垩纪大灾难重演的厄运。我们已经知道小行星有好几次与地球擦肩而过,一些天文学家怀疑地球将迟早会遭遇到巨大的撞击。除非我们能把这种小行星在太空中击碎,有些科学家认为利用原子d也许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如果真有小行星撞击地球,我们将能获得是什么造成恐龙突然灭绝的第一手资料。且把这种获得大灭绝发生原因的灰暗的方法搁置一边,最初的4次大灭绝依然是一个谜,发生的原因引发了无休止的争论,可以得出可信结论的只是第5次和最近发生的大灾难。

几百万年后人类不一定会灭绝,对于未发生的事情,人类只能去猜测。猜测可能会错,也可能会对,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去关注这个问题毫无意义,过好当下的自己,才是更重要的。

在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中,推测人类的起源地是非洲,人类的祖先是猿类。但是当时只是推测,没有什么化石或者是证据可以证明这一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陆续出土的化石证明了这一点。

扩展资料:

第1次生物大灭绝

在奥陶纪时期,地球上浅海广布,气候十分适宜生物生长,这一时期海洋生物繁多,比如三叶虫、海百合、珊瑚和 *** 等。

然而,到了BC446亿年至BC444亿年前(即奥陶纪末期)的200 万年间,地球上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史称“奥陶纪灭绝事件”。在这次灭绝事件中,全球约85%的物种灭亡,约27%的科与57%的属灭种,从灭种属的数量上看,这次物种灭绝事件在5次大灭绝事件中排名第3位。

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生物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当时的地球正经历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时期,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全球温度下降,冰川锁住了水,导致海平面下降。这些变化改变了生物的生存环境,沿海生物圈被严重破坏,最终导致大量物种灭绝。

以上就是关于地球上有几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如果是5次,分别是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地球上有几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如果是5次,分别是哪些、物种大灭绝是怎么回事、几百万年后人类真的会灭绝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sjk/93563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