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一个大数据实时分析平台要怎么做呢

设计一个大数据实时分析平台要怎么做呢,第1张

PetaBase-V作为Vertica基于亿信分析产品的定制版,提供面向大数据的实时分析服务,采用无共享大规模并行架构(MPP),可线性扩展集群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容量,基于列式数据库技术,使 PetaBase-V 拥有高性能、高扩展性、高压缩率、高健壮性等特点,可完美解决报表计算慢和明细数据查询等性能问题。

大数据实时分析平台(以下简称PB-S),旨在提供数据端到端实时处理能力(毫秒级/秒级/分钟级延迟),可以对接多数据源进行实时数据抽取,可以为多数据应用场景提供实时数据消费。作为现代数仓的一部分,PB-S可以支持实时化、虚拟化、平民化、协作化等能力,让实时数据应用开发门槛更低、迭代更快、质量更好、运行更稳、运维更简、能力更强。

整体设计思想

我们针对用户需求的四个层面进行了统一化抽象:

统一数据采集平台

统一流式处理平台

统一计算服务平台

统一数据可视化平台

同时,也对存储层保持了开放的原则,意味着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的存储层以满足具体项目的需要,而又不破坏整体架构设计,用户甚至可以在Pipeline中同时选择多个异构存储提供支持。下面分别对四个抽象层进行解读。

1)统一数据采集平台

统一数据采集平台,既可以支持不同数据源的全量抽取,也可以支持增强抽取。其中对于业务数据库的增量抽取会选择读取数据库日志,以减少对业务库的读取压力。平台还可以对抽取的数据进行统一处理,然后以统一格式发布到数据总线上。这里我们选择一种自定义的标准化统一消息格式UMS(Unified Message Schema)做为 统一数据采集平台和统一流式处理平台之间的数据层面协议。

UMS自带Namespace信息和Schema信息,这是一种自定位自解释消息协议格式,这样做的好处是:

整个架构无需依赖外部元数据管理平台;

消息和物理媒介解耦(这里物理媒介指如Kafka的Topic, Spark Streaming的Stream等),因此可以通过物理媒介支持多消息流并行,和消息流的自由漂移。

平台也支持多租户体系,和配置化简单处理清洗能力。

2)统一流式处理平台

统一流式处理平台,会消费来自数据总线上的消息,可以支持UMS协议消息,也可以支持普通JSON格式消息。同时,平台还支持以下能力:

支持可视化/配置化/SQL化方式降低流式逻辑开发/部署/管理门槛

支持配置化方式幂等落入多个异构目标库以确保数据的最终一致性

支持多租户体系,做到项目级的计算资源/表资源/用户资源等隔离

3)统一计算服务平台

统一计算服务平台,是一种数据虚拟化/数据联邦的实现。平台对内支持多异构数据源的下推计算和拉取混算,也支持对外的统一服务接口(JDBC/REST)和统一查询语言(SQL)。由于平台可以统一收口服务,因此可以基于平台打造统一元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安全审计/数据安全策略等模块。平台也支持多租户体系。

4)统一数据可视化平台

统一数据可视化平台,加上多租户和完善的用户体系/权限体系,可以支持跨部门数据从业人员的分工协作能力,让用户在可视化环境下,通过紧密合作的方式,更能发挥各自所长来完成数据平台最后十公里的应用。

以上是基于整体模块架构之上,进行了统一抽象设计,并开放存储选项以提高灵活性和需求适配性。这样的RTDP平台设计,体现了现代数仓的实时化/虚拟化/平民化/协作化等能力,并且覆盖了端到端的OLPP数据流转链路。

具体问题和解决思路

下面我们会基于PB-S的整体架构设计,分别从不同维度讨论这个设计需要面对的问题考量和解决思路。

功能考量主要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实时Pipeline能否处理所有ETL复杂逻辑?

我们知道,对于Storm/Flink这样的流式计算引擎,是按每条处理的;对于Spark Streaming流式计算引擎,按每个mini-batch处理;而对于离线跑批任务来说,是按每天数据进行处理的。因此处理范围是数据的一个维度(范围维度)。

另外,流式处理面向的是增量数据,如果数据源来自关系型数据库,那么增量数据往往指的是增量变更数据(增删改,revision);相对的批量处理面向的则是快照数据(snapshot)。因此展现形式是数据的另一个维度(变更维度)。

单条数据的变更维度,是可以投射收敛成单条快照的,因此变更维度可以收敛成范围维度。所以流式处理和批量处理的本质区别在于,面对的数据范围维度的不同,流式处理单位为“有限范围”,批量处理单位为“全表范围”。“全表范围”数据是可以支持各种SQL算子的,而“有限范围”数据只能支持部分SQL算子。

复杂的ETL并不是单一算子,经常会是由多个算子组合而成,由上可以看出单纯的流式处理并不能很好的支持所有ETL复杂逻辑。那么如何在实时Pipeline中支持更多复杂的ETL算子,并且保持时效性?这就需要“有限范围”和“全表范围”处理的相互转换能力。

设想一下:流式处理平台可以支持流上适合的处理,然后实时落不同的异构库,计算服务平台可以定时批量混算多源异构库(时间设定可以是每隔几分钟或更短),并将每批计算结果发送到数据总线上继续流转,这样流式处理平台和计算服务平台就形成了计算闭环,各自做擅长的算子处理,数据在不同频率触发流转过程中进行各种算子转换,这样的架构模式理论上即可支持所有ETL复杂逻辑。

2)质量考量

上面的介绍也引出了两个主流实时数据处理架构:Lambda架构和Kappa架构,具体两个架构的介绍网上有很多资料,这里不再赘述。Lambda架构和Kappa架构各有其优劣势,但都支持数据的最终一致性,从某种程度上确保了数据质量,如何在Lambda架构和Kappa架构中取长补短,形成某种融合架构,这个话题会在其他文章中详细探讨。

当然数据质量也是个非常大的话题,只支持重跑和回灌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数据质量问题,只是从技术架构层面给出了补数据的工程方案。关于大数据数据质量问题,我们也会起一个新的话题讨论。

3)稳定考量

这个话题涉及但不限于以下几点,这里简单给出应对的思路:

高可用HA

整个实时Pipeline链路都应该选取高可用组件,确保理论上整体高可用;在数据关键链路上支持数据备份和重演机制;在业务关键链路上支持双跑融合机制

SLA保障

在确保集群和实时Pipeline高可用的前提下,支持动态扩容和数据处理流程自动漂移

d性反脆弱

基于规则和算法的资源d性伸缩

支持事件触发动作引擎的失效处理

监控预警

集群设施层面,物理管道层面,数据逻辑层面的多方面监控预警能力

自动运维

能够捕捉并存档缺失数据和处理异常,并具备定期自动重试机制修复问题数据

上游元数据变更抗性

上游业务库要求兼容性元数据变更

实时Pipeline处理显式字段

4)成本考量

这个话题涉及但不限于以下几点,这里简单给出应对的思路:

人力成本

通过支持数据应用平民化降低人才人力成本

资源成本

通过支持动态资源利用降低静态资源占用造成的资源浪费

运维成本

通过支持自动运维/高可用/d性反脆弱等机制降低运维成本

试错成本

通过支持敏捷开发/快速迭代降低试错成本

5)敏捷考量

敏捷大数据是一整套理论体系和方法学,在前文已有所描述,从数据使用角度来看,敏捷考量意味着:配置化,SQL化,平民化。

6)管理考量

数据管理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这里我们会重点关注两个方面:元数据管理和数据安全管理。如果在现代数仓多数据存储选型的环境下统一管理元数据和数据安全,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话题,我们会在实时Pipeline上各个环节平台分别考虑这两个方面问题并给出内置支持,同时也可以支持对接外部统一的元数据管理平台和统一数据安全策略。

以上是我们探讨的大数据实时分析平台PB-S的设计方案。

POST是用来提交数据的。提交的数据放在>

如果是普通的APP,我是建议REST API,通过URI可以非常清晰和直观的表示API的含义,这对于项目版本化以及项目组成员沟通非常重要。

另外常用的还有使用RPC框架来做的,比如thrift等,这玩意很多东西需要自己来设计,如果对传输要求不高我觉得不是特别必要。

还有就是使用现成的协议,如果是IM软件,有现成的XMPP等等。

集群主要分成三大类 (高可用集群, 负载均衡集群,科学计算集群)

高可用集群( High Availability Cluster)

负载均衡集群(Load Balance Cluster)

科学计算集群(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Cluster)

1、高可用集群(High Availability Cluster)

常见的就是2个节点做成的HA集群,有很多通俗的不科学的名称,比如”双机热备”, “双机互备”, “双机”。高可用集群解决的是保障用户的应用程序持续对外提供服务的能力。 (请注意高可用集群既不是用来保护业务数据的,保护的是用户的业务程序对外不间断提供服务,把因软件/硬件/人为造成的故障对业务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2、负载均衡集群(Load Balance Cluster)

负载均衡系统:集群中所有的节点都处于活动状态,它们分摊系统的工作负载。一般Web服务器集群、数据库集群和应用服务器集群都属于这种类型。

负载均衡集群一般用于相应网络请求的网页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这种集群可以在接到请求时,检查接受请求较少,不繁忙的服务器,并把请求转到这些服务器上。从检查其他服务器状态这一点上看,负载均衡和容错集群很接近,不同之处是数量上更多。

3、科学计算集群(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Cluster)

高性能计算(High Perfermance Computing)集群,简称HPC集群。这类集群致力于提供单个计算机所不能提供的强大的计算能力。

高性能计算分类: 

31、高吞吐计算(High-throughput Computing)

有一类高性能计算,可以把它分成若干可以并行的子任务,而且各个子任务彼此间没有什么关联。象在家搜寻外星人( SETI@HOME – 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at Home )就是这一类型应用。

这一项目是利用Internet上的闲置的计算资源来搜寻外星人。SETI项目的服务器将一组数据和数据模式发给Internet上参加SETI的计算节点,计算节点在给定的数据上用给定的模式进行搜索,然后将搜索的结果发给服务器。服务器负责将从各个计算节点返回的数据汇集成完整的 数据。因为这种类型应用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在海量数据上搜索某些模式,所以把这类计算称为高吞吐计算。

所谓的Internet计算都属于这一类。按照 Flynn的分类,高吞吐计算属于SIMD(Single Instruction/Multiple Data)的范畴。

32、分布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

另一类计算刚好和高吞吐计算相反,它们虽然可以给分成若干并行的子任务,但是子任务间联系很紧密,需要大量的数据交换。按照Flynn的分类,分布式的高性能计算属于MIMD(Multiple Instruction/Multiple Data)的范畴。

下面说说这几种集群的应用场景:

高可用集群这里不多作说明。

想Dubbo是比较偏向于负载均衡集群,用过的猿友应该知道(不知道的可以自行了解一下),Dubbo同一个服务是可以有多个提供者的,当一个消费者过来,它要消费那个提供者,这里是有负载均衡机制在里面的。

搜索引擎Elasticsearch比较偏向于科学计算集群的分布计算。

而到这里,可能不少猿友都知道,集群的一些术语:集群容错、负载均衡。

我们以Dubbo为例:

集群容错(>

以上就是关于设计一个大数据实时分析平台要怎么做呢全部的内容,包括:设计一个大数据实时分析平台要怎么做呢、HTTP提交方式之PUT详细介绍及POST和PUT的区别、给出库存扣减的服务API的核心设计思想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sjk/94398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