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氏木霉(T.reesei)的基因组

里氏木霉(T.reesei)的基因组,第1张

Treesei是工业上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主要生产来源,这些酶用于将生物质解聚成简单的糖类,再转化成化学中间体和生物燃料例如乙醇。对Treesei的基因组进行测序(Martinez et al,2008),将reads组装成89个scaffold,大小为34Mbp,包含9219个基因。出乎意料的是,相比其他已测序的能降解植物细胞壁多糖的真菌,Treesei基因组中编码的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基因数目较少。许多Treesei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编码基因并非随机分布,而是成簇地分布在与其他粪壳菌纲(Sardariomycetes)真菌的共线性区域之间。

7211 Treesei基因组的特点

利用鸟q法对Treesei的基因组进行测序,构建了3个文库,插入片段的大小分别为3kb,8kb和40kb,覆盖度为9倍,共得到 433863个 reads,利用 Jazz,Phred/Phrap/Consed等软件将这些数据组装成89个scaffold和97个contig,大小约为34Mb(Martinez et al,2008)。比几个核型分析预测的基因组大小约大29%(Carter et al,1992;Man-tyla et al,1992;Herrera-Estrella et al,1993),与物理方法预测的大小几乎一致。核型分析所用的遗传标记和在Genbank中发布的所有蛋白和RNA序列在该基因组中都能找到。因此,推测该基因组序列代表了Treesei 99%以上的基因组信息。

在基因组中发现了类似于I和II型转座子的重复序列,但都存在多个终止密码子。造成缺少活跃转座子的原因可能是由于Treesei存在活跃的防御机制,例如重复诱导的点突变。这些转座子总数不超过基因组序列的1%,是目前已知的出现频率最低的真菌之一。在Treesei的7个scaffold末端存在重复6核苷酸序列TTAGGG,该序列与粉红面包霉(Neurospora crassa)端粒重复序列相同。

预测Treesei 基因组含有9129个基因,与Ncrassa中的基因数目相当(Galagan et al,2003),但是比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其有性态为Gibberella zeae)预测的基因数少了接近2500个(Cuomo et al,2007)。Treesei基因的平均大小为1793 bp,每个基因平均含有31个外显子,外显子的平均长度508 bp,内含子平均大小120 bp。

7212 Treesei保守共线性

为了解环境因素对基因组进化的影响,比较了Treesei,Fgraminearum和Ncrassa共线性的区域。根据比较结果,推测许多基因组片段中基因的顺序在该种类出现时就已经改变,共线性的区段间存在很大的间隙(Galagan et al,2005)。在很多情况下,Treesei和其他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真菌中这种间隙是很保守的。非共线性的区域通常包含对菌株适应性重要的基因(Galagan et al,2005;Machida et al,2005;Nierman et al,2005)。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在3个真菌(Treesei,Fgraminearum和Ncrassa)中存在一些随种类出现就已发生的染色体重排,表明了基因组的高度动态性。

7213 Treesei的蛋白结构域

与盘菌亚门(Pezizomycotina)的其他真菌相比,Treesei基因组中已知功能的蛋白质数量较少,与生物质降解有关的蛋白组成也不一样。Treesei缺少与侵染和降解植物活体组织相关的蛋白,例如果胶裂解酶和果胶酯酶,这与其腐生习性相符。而且,在Treesei中没有发现鞣酸酶和阿魏酸酯酶,表明其在半纤维素降解方面存在缺陷。

7214 Treesei和其他真菌中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

在CAZy数据库中,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s,CAZymes)被分为不同的级别和种类。能切割、构建和重排寡糖和多糖的CAZymes在真菌生物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优化生物质的降解也同样重要。尽管Treesei是植物多糖的有效降解者和降解研究体系中的重要模式菌,但是在其基因组中含有的糖苷水解酶(GH)编码基因较少。Treesei中仅含有200个GH编码基因,比植物病原菌Magnaporthe grisea(231个)和Fgraminearum(243个)都少。

Treesei中含有103个糖基转移酶,接近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中该类酶的平均数(96个)。在粪壳菌纲中,该酶类的变异性比GH小。这种趋势在世系内外皆存在,表明糖基转移酶控制的是比较基础性的胞内生命活动,其组成变化所反映的是物种的差异而非环境压力的不同。与植物多糖解聚过程有关的酶,通常携带一个碳水化合物结合组件(Carbohydrate-Binding Module,CBM),该组件连接在催化区上。在已知的粪壳菌纲中,Treesei的基因组中含CBM的蛋白数量最少。同样,Treesei中碳水化合物酯酶的数量也是粪壳菌纲中最少的。包括Treesei在内,粪壳菌纲真菌中相对缺少多糖裂解酶基因,而散囊菌纲真菌(Eurotiomycetes)含有的多糖裂解酶数量较多,平均有18个。在单细胞子囊菌纲(Ascomycetes)中没有发现多糖裂解酶。

出人意料的是,在Treesei基因组中仅发现了7个编码已知纤维素酶(内切葡聚糖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的基因,在表74列出的能降解植物细胞壁的真菌中,Treesei的纤维素酶基因的数量最少。如果加上GH61蛋白家族,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半纤维素包含不同种类的多糖,完全降解它们需要一系列的酶。Treesei基因组仅含有16个半纤维素酶基因,也是在真菌中数量较少的。同样,其分解果胶的酶数量为5个,也是在植物细胞壁降解真菌中数量较少的(Martinez et al,2008)。

表74 真菌基因组中的纤维素水解酶

注:a纤维素种类:CBH1,外切纤维二糖水解酶Ⅰ,GH7;CBH2,外切纤维二糖水解酶Ⅱ,GH6;EG1,内切葡聚糖酶Ⅰ,GH7;EG2,内切葡聚糖酶Ⅱ,GH5_5;EG3,内切葡聚糖酶Ⅲ,GH12_1;EG4,糖苷水解酶家族,Cel61,GH61;EG5,内切葡聚糖酶基因Ⅴ,Cel45。

7215 蛋白分泌

Treesei能非常有效地分泌胞外酶,有些工业菌株1L培养液可以产生100g胞外蛋白(Cherry et al,2003)。在Treesei中发现了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分泌途径中起作用蛋白的同源蛋白。这些蛋白多数是单拷贝,与酵母蛋白的相似性比与哺乳动物源相似蛋白的相似性更高。Treesei含有三个与酵母的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 lp)同源的蛋白,这可能与Treesei分泌的纤维素酶多数含有二硫键有关(Divne et al,1994)。酵母der1和ufd1基因在Treesei中都存在两个直系同源基因,它们与内质网相关的蛋白降解(ERAD)途径有关。此外,在Treesei中发现了大多数已知ERAD组分的同源蛋白,但在Aspergillus niger基因组中却缺少ERAD组分同源蛋白(Pel et al,2007)。这些数据表明,在Treesei中,ERAD途径似乎比内质网分泌途径更过剩。

Scerevisiae中参与蛋白运转相关的蛋白直系同源物大多数能在Treesei中找到,它们多数是单拷贝。酵母缺少与哺乳动物GTPase蛋白Rab2,Rab4,Rab5,Arf6和Arf10对应的蛋白,这些信号蛋白参与膜融合或囊泡的出芽,而在Treesei和Ncrassa中含有这些蛋白的直系同源物。酵母中质膜分泌小泡受体t-SNARE蛋白Sso1p,在Treesei中有两个同源蛋白,研究表明,这两个Sso1同源蛋白具有不同的功能(Valkonen et al,2007)。综上所述,这些研究表明Treesei的膜运输系统比在Scerevisiae中的更加多样化。

7216 Treesei的CAZyme基因簇

Treesei中许多CAZyme的编码基因在基因组中不是随机分布的。有研究表明,9个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有关的蛋白编码基因共同分布在基因组的几个区域。通过对Treesei基因组中所有CAZyme的编码基因定位发现,316个CAZyme中的130(41%)分布在25个不连续的区域,这些区域大小从14 kb到275 kb不等(总共约24Mb,约占基因组的7%)。这些区域中含有CAZyme基因的密度比随机分布基因密度大5倍。

通过对基因簇中基因数量的分析,130个CAZyme的95个(73%)分布在基因组共线性区域的间隙。而这95个中的69个(72%)在Fgraminearum含有直系同源物。有16个CAZyme与Fgraminearum共线性,表明基因迁移是这些基因簇形成的主要因素,而基因复制的作用较小。在同一基因簇中的CAZyme基因很少是出自同一个CAZyme家族,这也表明基因的迁移在这些基因簇形成过程的作用比基因复制更大。

CAZyme基因成簇分布表明其特殊的生物学功能,在基因簇中的CAZyme基因有70%编码GH。基因组中有24%的糖基转移酶基因和46%的GH基因分布在这些基因簇内,表明这些基因簇中的CAZyme基因大多数参与多糖的降解。与植物细胞壁降解有关的基因多数分布在富含CAZyme的区域的现象,也证实了这一点。Treesei中有4个类似于扩展蛋白的基因(Saloheimo et al,2002),其中3个分布在这些基因簇内。有趣的是,少量与真菌细胞壁合成有关的糖基转移酶编码基因也出现在CAZyme基因簇中,比如甘露糖基转移酶、几丁质合酶、a-糖基转移酶和β-糖基转移酶(Cabib et al,2001)。

结合对槐二糖和纤维素诱导的Treesei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Foreman et al,2003),将槐二糖和纤维素诱导表达基因定位到基因组上,发现尽管不是所有成簇分布的GH基因都共表达,但是确实发现了一些相邻基因共表达的例子。例如,在Treesei基因组第29条scaffold的CAZyme基因簇区,外切纤维二糖水解酶cel7a、纤维素膨胀因子和木聚糖酶4在槐二糖和纤维素诱导下同时表达。上述结果表明,CAZyme基因成簇分布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这些区域与其他真菌没有共线性的信号,表明在Treesei中这些基因发生了重排,这种重排对其在进化上是有利的。

在几个CAZyme基因密度高的区域也包含与次级代谢有关的蛋白编码基因。在25个CAZyme基因簇中,有5个基因簇都包含一个聚酮合酶(PKS)或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基因。另外,与其他Sordariomycetes真菌相比,Treesei中保留了大多数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的旁系同源基因。

鸢尾编辑[yuān wěi]

声明

本词条介绍的是学名为Iris tectorum Maxim的物种。鸢尾,亦可指分类学“鸢尾属”下所有物种的统称。关于后者的介绍,请参阅“鸢尾属”词条。

鸢尾(学名:Iris tectorum Maxim )又名:蓝蝴蝶、紫蝴蝶、扁竹花等,属天门冬目,鸢尾科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直径约1cm,斜伸;叶长15~50cm,宽15~35cm,花蓝紫色,直径约10cm;蒴果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45~6cm,直径2~25cm。原产于中国中部以及日本,主要分布在中国中南部。可供观赏,花香气淡雅,可以调制香水,其根状茎可作中药,全年可采,具有消炎作用。[1]

中文学名

鸢尾

拉丁学名

Iris tectorum Maxim

别 称

乌鸢、扁竹花、屋顶鸢尾、蓝蝴蝶、紫蝴蝶、蛤蟆七、蝴蝶花

二名法

Iris tectorum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单子叶植物纲

百合目

亚 目

百合亚目

鸢尾科

鸢尾属

亚 属

鸡冠状附属物亚属

鸢尾

分布区域

北非、西班牙、葡萄牙、高加索地区、黎巴嫩和以色列

环境分布

坡地、林缘及水边湿地

生态习性

陆生植物

生活型

多年生宿根性直立草本

日 照

喜阳光充足

水 分

喜湿而不耐涝

温 度

耐寒

土 壤

粘性土壤

果实形状

长椭圆形

植物通高

高约30-50公分

药用价值

活血祛瘀,祛风利湿,解毒,消积

花果期

花期4~6月;果期6~8月

特殊用途

观赏,用药

毒 性

微毒

象征意义

爱情和友谊、希望、童话

原产地

中国中部及日本

目录

1形态特征

2生长习性

3地理分布

4植物变型

5栽培技术

▪ 土壤要求

▪ 温度控制

▪ 排水系统

▪ 种植密度

▪ 施肥要点

▪ 杂草控制

▪ 种球贮藏

6病害防治

▪ 种球腐烂病

▪ 冠腐

▪ 镰孢性基腐病

▪ 灰霉病

▪ 丝核菌病

▪ 根腐病

▪ 软腐病

▪ 根线虫病

▪ 西红柿斑萎病毒

▪ 白花病

▪ 芽裂病

7主要价值

▪ 观赏价值

▪ 药用价值

8植物文化

▪ 传说

▪ 花语

1形态特征编辑

鸢尾[1]

植株基部围有老叶残留的膜质叶鞘及纤维。根状茎粗壮,二歧分枝,直径约1cm,斜伸;须根较细而短。叶基生,黄绿色,稍弯曲,中部略宽,宽剑形,长15~50cm,宽15~35cm,顶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鞘状,有数条不明显的纵脉。花茎光滑,高20~40cm,顶部常有1~2个短侧枝,中、下部有1~2枚茎生叶;苞片2~3枚,绿色,草质,边缘膜质,色淡,披针形或长卵圆形,长5~75cm,宽2~25cm,顶端渐尖或长渐尖,内包含有1~2朵花。

花蓝紫色,直径约10cm;花梗甚短;花被管细长,长约3cm,上端膨大成喇叭形,外花被裂片圆形或宽卵形,长5~6cm,宽约 4cm,顶端微凹,爪部狭楔形,中脉上有不规则的鸡冠状附属物,成不整齐的繸状裂,内花被裂片椭圆形,长45~5cm,宽约3cm,花盛开时向外平展,爪部突然变细;雄蕊长约25cm,花药鲜**,花丝细长,白色;花柱分枝扁平,淡蓝色,长约35cm,顶端裂片近四方形,有疏齿,子房纺锤状圆柱形,长18~2cm。

蒴果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45~6cm,直径2~25cm,有6条明显的肋,成熟时自上而下3瓣裂;种子黑褐色,梨形,无附属物。花期4~5月,果期6~8月。[1]

植物形态

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参与编辑

鸢尾花果(6张)

2生长习性编辑

耐寒性较强,按习性可分为:

要求适度湿润,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略带碱性的粘性土壤;

生于沼泽土壤或浅水层中;

生于浅水中;

喜阳光充足,气候凉爽,耐寒力强,亦耐半阴环境。[2]

3地理分布编辑

产山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缅甸,日本。生于海拔800-1800米的灌木林缘,阳坡地、林缘及水边湿地,在庭园已久经栽培。[3]

4植物变型编辑

白花鸢尾Iristectorumf alba Makino

该变型花白色,外花被裂片爪部带有浅**斑纹,其他性状与原变型相同。

产浙江(杭州下天竺)。各地庭园中常见栽培。[1]

5栽培技术编辑

春季开花,花期三个月左右,4~6月,多采用分株、播种法。分株春季花后或秋季进行均可,一般种植2~4年后分栽1次。

分割根茎时,注意每块应具有2~3个不定芽。种子成熟后应立即播种,实生苗需要2~3年才能开花。栽植距离45~60cm,栽植深度7~8cm为宜。亦可以进行促成栽培。

土壤要求

鸢尾硕果[3]

鸢尾不但可以种于玻璃温室或塑料膜温室,而且在露地也可种植。户外种植配合以临时覆盖物,或使用活动房屋,特别是春秋两季是可行的。

对于鸢尾切花的生产,实际上在任何类型的土壤中都可以进行,只要它排水良好,保湿性强,且不板结者(否则会限制植株生长)。土壤结构好是基本的条件,这对经常大量种植生长期短的鸢尾是非常必要的。

在重壤土中,建议加入诸如泥炭、蛭石或粗沙,与25cm左右深的土壤进行混合,以对土壤进行改良。易板结的土壤,种植后可在土壤表层覆盖一层诸如稻壳、稻草、松针、黑色泥炭或类似的材料来防止土壤板结。也可用此方法来防止土壤很快变干。[4]

温度控制

种植后,土壤温度是最重要的因素,最低温为5~8℃,最高温为20℃。土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出苗率。土温过低会造成开花能力降低,故最适土温控制在16~18℃之间。

温室内生产鸢尾,最适温度为15℃。为了缩短生长期,种植时可使用新采收的种球,前4~3周温室温度保持在18℃。此温度可维持到1月1日,但会造成植株弱小。13℃或更低的温度会延长生长期,同时增加植株重量,但花朵枯萎的机率增加。

秋季,植株生长时,特别在温带地区,当光照不足时,温室温度必须下调以防止花朵枯萎。一般控制在10~13℃,尽量保证植株生长,如果在所有阶段叶片显得过多,那么得考虑修剪掉部分叶片。

生产的日夜平均温度可在20~23℃,最低温度为5℃。在高温和光线较弱的温室中,缺少光照是造成花朵枯萎的主要原因。

在霜害经常发生的地区,生产只能在温室中进行。其适合的生长温度应安排在夜间。因此,不加热的温室应提早封闭,以尽可能使夜温适宜。白天,则要提早通风,以避免出现温度升至18℃以上而造成危害。遮荫也可以达到控温的目的,但合适的光照水平仍需保持。

露地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17℃,白天持续的高温可用遮荫网遮去。它不仅能减少直接的太阳辐射,而且还能提高温度。[4]

排水系统

为了使过多的水分应快速排除,应配置功能良好的排水系统。这样也使用水对温室土壤进行淋洗成为了可能。该处理可防止在种植喜肥作物或某种植阶段使用水分较少而引起盐分的积累问题。[4]

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依不同品种、球茎大小、种植期、种植地点的不同而不同。为使种植间距合适,通常采用每平方米有64个网格的种植网。[4]

施肥要点

一般来说,种植前施基肥的方法并不可取,这会提高土壤中盐分的浓度,而延缓鸢尾的根系生长。种植前对土壤的抽样调查以确保土壤含有正确的营养成分。抽样一定要在对土壤处理和淋洗后进行。这样,所缺的养分可通过以后直接给土壤中补充肥料来得到。鸢尾对氟元素敏感,因此,含氟的肥料(磷肥)和三磷酸盐肥料禁止使用。反之,如二磷酸盐肥料则应使用。[4]

杂草控制

鸢尾[1]

鸢尾的生长过程只需8~12周,在这么短的生长时间里,如果对土壤进行过蒸、淹、犁等处理后,那么在植株生长过程中不必考虑除草问题。植株种植后,主要使用化学除草剂来清除杂草。但施用时注意不能对植株造成伤害。

如果植株种植后,地里开始生长杂草,那么只有在种球被埋得足够深的时候才可以施用除草剂。种球新萌生的幼芽至少在土壤以下2厘米处才不会受到除草剂的危害。

在植株展叶之前,温室或露地中的小草可通过喷施适宜的除草剂来控制其生长。如果普通除草剂不能有效地控制一些一年生的牧草杂草,就应改用复合除草剂。施用的时候是在天快要黑的时候,喷施在植株上,再喷足够的水。次日清晨,从植株顶部彻底冲洗。由于除草剂有残留性,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每片地一年中施用的除草剂都要限量,以不超过2次为宜;只在十分必要时再使用除草剂;不要种植对除草剂敏感的品种。[4]

种球贮藏

种球贮藏的温度必须是30℃,用于切花生产的种球应马上种植。如果种球不能马上种植,在这段过渡期间里,种球一定要在适宜的温度中贮藏。期间,温度一定要符合种球生长的要求,一定要经常调温,以保证种球的生长。使温度维持在2℃,而且不要超过2~3周,这是最好的选择。高于2℃的贮温会延长处理期,并对开花起负作用。将球茎小心地置于底部有空格的容器中。贮温在2℃,并保证有良好的透气性。种球不适于长期贮藏,因为贮藏过久会对将来茎叶所生长不利,而且也会增加根尖受到青霉菌感染的机率。

用于切花生产的鸢尾在种植期,保证足够的水分供应是特别重要的。种植前几天的土壤要足够湿润,以确保早期根系快速而健康地生长,而且根系不易在种植时受到损伤。使用冷水浇灌尤其是在土壤温度较高时较为合适。土温高,种球生长过快,使切花品质下降。种植应选择在土温较低处。此外还可以在夏季来临前在地上铺盖一层隔热的覆盖材料,阻止土壤受过多的太阳辐射。[4]

6病害防治编辑

种球腐烂病

它严重危害种球,地表看不出来或很晚才能显现。而地下根系生长很少或根本不生根。受害轻的植株低矮而呈弯曲状(见镰刀菌病)。由根冠发病,组织变黑或蓝褐色,被覆孢子团。与受镰刀菌侵染不同,感染根腐病的植株不向内收缩,所以健康的植株与感病植株外观上不易分辨。此病不易传播,不会长期污染土壤。

病因:疣孢青霉的孢子通过侵染球根的微小伤口而使植株染病,或者土壤过干也会引起植株发病。

防治方法:空气湿度小于70%,贮藏时保持空气流通。[5]

冠腐

染病的植株一般来说早期发育正常,随后,会出现枯萎、倒伏。病害很快传播到相邻植株上。在发病植株周围的地下或地上的土壤中存在许多1~2毫米粗的白色菌丝。这些菌丝聚成块状,先呈白色后转为黑褐色。最后,球根完全变软,植株披满白色织物。

病因:冠腐病由整齐小核菌引致。这种病只发生在亚热带和气候温暖的地区。低于13℃时,此病不侵染植株,当温度高于20℃时发病最厉害。它的寄生植物种类相当多,主要靠加强管理来防治。土壤一旦被侵染,持续时间很长。

防治方法:不要在已被整齐小核菌侵染的土壤中种植种球,否则一定进行土壤处理和球根处理。仔细清除受病植株及其周围土壤。[5]

镰孢性基腐病

这种病最初发生在球根基部,随后向上侵染至鳞茎。受伤与健康组织区别明显。受病部位组织变软,灰褐色,向内抽,有时被覆白色织状物。受病种球种植后,不能开花。在温室中如植株早期受

鸢尾[1]

侵染,地上部分变软,杆弱,叶子从叶尖开始变黄。不久植株死亡。若后期染病,则生长停滞,花芽干枯。当收获时,花色仍显苍白。深入球根内部的花茎基部长期不发育,表皮皱折。

病因:镰孢病侵染途径一个是通过孢子侵染健康种球;另一个是健康植株接触感病种球。此病可能通过土壤传播。因此,在已消毒的土壤中种植有病种球十分危险。土温达到16℃时,易发病,高温使病菌传播更快。

防治方法:广泛采用唐菖蒲、小苍兰交替轮作,或一年进行一次土壤处理。 种植前进行种球处理。[5]

灰霉病

受葡萄孢属侵染的植株整个或局部可见斑块。植株生长受阻,鞘叶受湿腐影响,从地面部分起向上被覆着灰色的孢子网。结果,叶尖虽不黄,但植株仍倒伏。受病的种球潮湿,开始腐烂、变褐,但无异味。当去除表皮后,球根顶部可见灰色织物伴有黑色菌丝块。根部和基盘未受侵染。除了受损叶或干叶外,叶片一般不受危害,在潮湿环境下,无规则斑点会在花朵上出现。

病因:灰色葡萄孢属真菌引发灰霉病,通常在潮湿环境下发病。真菌还危害许多作物和植物。

防治方法:避免叶片受损。新芽长于5cm的球根不再种植,特别不能使用地膜,这样避免阳光灼伤。球根种植不要过密,在生长期内保持土壤无杂草。温室中相对湿度保持80%左右,如必要,可打开风机并加热,保持植株干燥。上午浇水以保证植株干燥。叶面受损后,根据需要喷洒杀菌剂。[5]

丝核菌病

感染不严重时,叶鞘上呈现出不规则状黑褐斑,中间的组织坏死(形成空洞)。感染严重时,叶鞘(晚些时候在叶基和花茎处)变软呈灰色。大部分外围的叶片先枯萎,晚期,植株死亡。严重侵染时,(种植深的种球)茎芽在萌发前就腐烂。在受侵染的球根中,受病组织变软,先期变灰,有时变紫,晚期则呈现灰褐色。许多浅褐色菌丝看上去象蜘蛛网,有的还逐渐形成壳。球茎鳞片间和表皮均可见菌丝。根系生长完好,受病球根无异味。

病因:侵染球茎和芽的丝核菌主要来自土壤。许多植株(如郁金香)都会被它侵染,即使在从未栽种过产花种球的土壤中。不管土温如何,它均可发病,温度升高时,发病机率增大。

防治方法:对已被侵染或可能已被侵染的土壤中进行常规土壤处理。高温下,土壤再侵染仍有可能发生。保持清洁环境,可防再侵染发生。未采用常规土壤处理,据以往经验,土壤会被丝核菌侵染。因此,种植前要适当施用杀菌剂。考虑到种植深度,一般用旋耕机在土下5~10cm处施用杀菌剂。通常在夏天土温超过16℃时采用此法。球根浅植。[5]

根腐病

侵染早,植株生长受阻或是根系短或是带有不易看清的黑头。根上存着黑点,看起来象根系被灼烧过的样子。后来生长的根系表现良好,可能是植物抗病的结果。

病因:终极腐霉菌通过土壤侵染根系,这种真菌可在任何土壤中发现并很难控制。品种不同,侵染程度不同。土壤蒸气消毒后立即种植,早期侵染的危害甚大,因为此时,土壤中的竞争性生物尚未复原。

防治方法:与其他多种作物轮作或一年一次常规土壤处理。种植前进行种球处理。确定适合的土壤结构。采用适宜的灌溉系统以保持良好土壤结构,但防止积水。[5]

软腐病

鸢尾[1]

种植后不久受感染的嫩芽生长受阻。叶鞘总是水汪汪的,呈现黑绿色,不久变黑。嫩芽极易被拽掉。受感染的组织会变软呈现暗**并且很快腐烂呈软团状带异味。根系起先正常生长,而后变透明,呈黄绿色。

病因:这种病是由胡萝卜欧文氏杆菌引起的,并经常发生在“Prof Blaauw”品种中。在高温高湿时感染机率加大。鸢尾和其他作物的残体诱发病菌生长,而种植时根尖受损也会导致此病发生。水滴的溅射会传播土壤中的细菌。

防治方法:去除土壤中的植物残体。在已提前处理好的土壤中种植种球(温度适宜)。种植时避免碰伤根尖。温室内种植时温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12~15℃),避免高温。清晨适量浇水。 防治土壤熟化。[5]

根线虫病

植物生长局部受阻,花芽干枯,根系短,呈黑色条状,这些症状于腐霉病菌引起的根腐病区别在于根系不会腐烂。

病因:穿刺短体线虫侵染植株诱发此病。一些不知名的真菌或细菌聚集在线虫引致的伤口附近,可危害多种植物(包括菊花、玫瑰、草坪)。

防治方法:每年进行一次土壤处理。[5]

西红柿斑萎病毒

该病毒在鸢尾中有两种形式的表现。一种是全部或部分叶片为浅绿色至**。通常叶尖仍保

鸢尾[1]

持绿色。外围叶片宽、发黄颜色变浅,并有时可看到棕色坏死条纹。另一种为在叶片是有**斑点和条纹,有时有椭圆形斑点并带有棕色条纹。在两种情况下,种植生长停滞,不开花。

防治方法:不要在以前种植过对此病毒敏感作物的温室中种植鸢尾。不要在附近种植有易感染该病毒作物的室外种植。在温室中或室外防止杂草生长。控制蓟马的生长,对前茬作物也是如此。[5]

白花病

花色与正常植株的不同,着色浅,花不干枯但品质明显下降。

病因:在温室中由于蒸腾弱引起相对湿度较高。

防治方法:若在整个生长期内温室内相对湿度较高,维持室温高于外界温度2~3℃。如外界温度较高(15~16℃),而不能采用此方法时,应在早晨向温室加热,并打开通风扇。[5]

芽裂病

鸢尾[3]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花芽枯萎,然后花苞顶端变黄,花芽腐烂死亡。花芽总是在生长阶段最后几周形成。这种病可在整个生长期内出现,主要在花茎生长时,若早期发生,几乎看不出对植物有什么危害。一旦出现花芽,很容易看见花芽是否正常,如果发育不饱满,说明此植物已染此病,晚期芽裂病花朵不着色。芽裂病可在整个花期内发生。

病因:由光照不足、湿度过高、生长规律被打乱引起的。总是在冬季发生。也可能由于种植过密,或者霜冻引起的温度骤降。球根受镰刀菌轻度感染,生根少;温度低,蒸腾作用不够,都能引起芽裂的发生。

防治方法:种植前挑选球茎,在种植期内对种植地点进行处理(种植间距和光照)。冬季不用小球茎种植。光照要充分,北半球最好在q内种植鸢尾。因为鸢尾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开花。水分供应要充足,尤其是对根系。荫天要降低温室温度,特别是在茎生长时以便减缓生长速度。生长过快要大量的营养,易导致芽裂。特别在高温的情况下,通过加热适当通风,保持作物充满活力。避免温度骤变,因为此种情况下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快,植株生长不平衡,会导致芽裂的机率增多。[5]

7主要价值编辑

观赏价值

鸢尾叶片碧绿青翠,花形大而奇,宛若翩翩彩蝶,是庭园中的重要花卉之一,也是优美的盆花、切花和花坛用花。其花色丰富,花型奇特,是花坛及庭院绿化的良好材料,也可用作地被植物,有些种类为优良的鲜切花材料。国外有用此花作成香水的习俗。[2]

药用价值

鸢尾花开[1]

性味特征

性寒,味辛、苦。[6]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祛风利湿,解毒,消积。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疼痛,咽喉肿痛,食积腹胀,疟疾;外用治痈疖肿毒,外伤出血。[7]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破症瘕积聚,去水,下三虫。

2《名医别录》:疗头眩。

3《中国药植图鉴》:敷肿毒。

8植物文化编辑

传说

梵高油画《鸢尾花》[8]

鸢尾花主要色彩为蓝紫色,有“蓝色妖姬”的美誉,鸢尾花因花瓣形如鸢鸟尾巴而称之其属名iris,“爱丽丝”。爱丽丝在希腊神话中是彩虹女神,她是众神与凡间的使者,主要任务在于将善良人死后的灵魂,经由天地间的彩虹桥携回天国。

这种植物的名字是由上帝的信使和联接地球和其他世界的彩虹而来的。还有一种传说就是彩虹曾经拯救了6世纪法兰克国王的性命,当他看到彩虹从莱茵河上升起的时候就知道这时的河水已足够的浅,于是过了河逃脱了敌人的追击。

法国是一个鲜花之国,它的首都巴黎有“花都”的美誉。鸢尾被视为法兰西王国的国花。因为相传法兰西王国第一个王朝的国王克洛维在受洗礼时,上帝送给他一件礼物,就是鸢尾。在法国,鸢尾是光明和自由的象征。鸢尾在古埃及代表了“力量”与“雄辩”。以色列人则普遍认为**鸢尾是“黄金”的象征,故有种植鸢尾的风俗,即盼望能为来世带来财富。莫奈在吉维尼的花园中也植有鸢尾;并以它为主题,在画布上留下充满自然生机律动的鸢尾花景象。[9]

花语

鸢尾花在中国常用以象征爱情和友谊,鹏程万里,前途无量明察秋毫,在爱情里面,鸢尾花代表恋爱使者 ,鸢尾的花语是长久思念。

欧洲人种认为它象征光明的自由。在古代埃及,鸢尾花是力量与雄辩的象征。此外,鸢尾还是属羊的人生命之花,代表着使人生更美好。

鸢尾爱丽斯(紫蓝色):好消息、使者、想念你。

德国鸢尾(深宝蓝色):神圣 。

小鸢尾(明**):协力抵挡、同心。

白色鸢尾:纯真。

**鸢尾:友谊永固、热情开朗。

蓝色鸢尾:赞赏对方素雅大方或暗中仰慕,也有人认为是代表着宿命中的游离和破碎的激情,精致的美丽,可是易碎且易逝。

紫色鸢尾:爱意与吉祥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 鸢尾 .中国植物志 [引用日期2013-10-17] .

2. 王俊,四种野生鸢尾的花卉生物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

3. 鸢尾 .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 [引用日期2013-10-17] .

4. 荷兰鸢尾规模化生产(上) .中国花卉 [引用日期2013-10-19] .

5. 鸢尾花生产种植技术培训资料(七) .中国种植技术网 [引用日期2013-11-1] .

6. 鸢尾 .中国医药网 [引用日期2014-02-9] .

7. 鸢尾 .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引用日期2013-11-20] .

8. 艺术泡沫中的拍卖行和博物馆 .中国美术馆 [引用日期2013-10-26] .

9. 鸢尾 .互动 [引用日期2015-05-12] .

黄酮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接的一系列化合物。他们来自于水果、蔬菜、茶、葡萄酒、种子或是植物根。

虽然他们不被认为是维生素,但是在生物体内的反应里,被认为有营养功能,曾被称为“维生素P”:例如具有抗氧化或抗发炎反应功效。也被认为可以抵抗或是减缓肿瘤的形成。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中,履行许多功能。黄酮类化合物是花卉着色最重要的植物色素,产生花瓣**或红色/蓝色色素旨在吸引传粉动物。在高等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是参与紫外线过滤,共生固氮和花的色素沉着。

它们也可充当化学信使,生理调节剂,和细胞周期的抑制剂。其寄主植物的根分泌的黄酮类化合物帮助感染阶段的根瘤菌像豌豆,蚕豆,苜蓿,大豆和豆类与根瘤菌的共生关系。

根瘤菌生活在土壤中能够感知黄酮和触发结瘤因子的分泌,这又由寄主植物识别,并可能导致根毛变形和几个细胞应答如离子通量和根瘤的形成。此外一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针对微生物的抑制活性,导致植物疾病,例如尖孢镰刀菌。

扩展资料:

黄酮的食物来源

黄酮(特别是类黄酮类如儿茶素类)为人类饮食中多酚化合物最常见的组合,并且普遍存在发现在植物中。

黄酮原生物类黄酮,例如槲皮素也普遍存在,但数量较小。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广泛,相比其他活性植物化合物(例如生物碱)其种类和其相对低的毒性,这意味着许多动物,包括人类在他们的饮食摄取数量显著。

具有高黄酮含量的食物包括芹菜,洋葱,蓝莓等浆果,红茶,绿茶和乌龙茶,香蕉,所有柑橘类水果,银杏,红葡萄酒,沙棘,和黑巧克力(含70%的可可或更大)。可以从美国农业部黄酮类化合物的数据库中,获得黄酮类化合物食物来源的更多信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酮

以上就是关于里氏木霉(T.reesei)的基因组全部的内容,包括:里氏木霉(T.reesei)的基因组、请问这是什么花卉(照片可能有些模糊,手机像素不太好_(:_」∠)_)、黄酮的名词解释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sjk/94557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