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查询数据库每天的数据增量和访问量

怎么查询数据库每天的数据增量和访问量,第1张

1、增量,也就是要看整个库增加了多少条数据,

(1)Oracle 查 dba_tables视图,里面有NUM_ROWS , SUM一下,早一次,晚一次,不过这个只是在大概的数据,不是100%准;

(2)SQL Server 查syspartitions视图,里面有ROWS,比ORACLE准一点。

2、访问量,这个实现不了,访问量是没有数据的,现在都用的连接池,谁知道真正的访问量。

Connection conn;

try {

ClassforName("oraclejdbcdriverOracleDriver");

conn =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jdbc:oracle:thin:@127001:1521:taian", "hr", "hr"); //连接Oracle

connsetAutoCommit(false);

Statement myStat = conncreateStatement();

String sqlTxt = "update BankAccount set account=account-" + thisamountgetText() + " where accId=" + thispayOutgetText();

Systemoutprintln("第一步 执行:" + sqlTxt);

// 从汇出方扣减

try {

int affectedRow = myStatexecuteUpdate(sqlTxt);

Systemoutprintln("从汇出方扣减" + thisamountgetText() + "元,修改了" + affectedRow + "行数据");

sqlTxt = "update BankAccount set account=account+" + thisamountgetText() + " where accId=" + thissaveIngetText();

Systemoutprintln("第二步 执行:" + sqlTxt);

affectedRow = myStatexecuteUpdate(sqlTxt);

Systemoutprintln("从汇入方增加" + thisamountgetText() + "元,修改了" + affectedRow + "行数据");

// 事务成功结束, 提交

conncommit();

} catch (SQLException sqlEx) {

Systemoutprintln("耶!语句写错了吧");

sqlExprintStackTrace();

// 事务中断,整体回滚到事务开始前状态

connrollback();

}

// 汇入方增加帐户余额

myStatclose();

connclose();

} catch (Exception ex) {

Systemoutprintln("反正是出错了");

}

}//

对于互联网业务来说,传统的直接访问数据库方式,主要通过数据分片、一主多从等方式来扛住读写流量,但随着数据量的积累和流量的激增,仅依赖数据库来承接所有流量,不仅成本高、效率低、而且还伴随着稳定性降低的风险。

鉴于大部分业务通常是读多写少(读取频率远远高于更新频率),甚至存在读 *** 作数量高出写 *** 作多个数量级的情况。因此, 在架构设计中,常采用增加缓存层来提高系统的响应能力 ,提升数据读写性能、减少数据库访问压力,从而提升业务的稳定性和访问体验。

根据 CAP 原理,分布式系统在可用性、一致性和分区容错性上无法兼得,通常由于分区容错无法避免,所以一致性和可用性难以同时成立。对于缓存系统来说, 如何保证其数据一致性是一个在应用缓存的同时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

需要明确的是,缓存系统的数据一致性通常包括持久化层和缓存层的一致性、以及多级缓存之间的一致性,这里我们仅讨论前者。持久化层和缓存层的一致性问题也通常被称为双写一致性问题,“双写”意为数据既在数据库中保存一份,也在缓存中保存一份。

对于一致性来说,包含强一致性和弱一致性 ,强一致性保证写入后立即可以读取,弱一致性则不保证立即可以读取写入后的值,而是尽可能的保证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可以读取到,在弱一致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则是最终一致性模型,即保证在一定时间之后写入和读取达到一致的状态。对于应用缓存的大部分场景来说,追求的则是最终一致性,少部分对数据一致性要求极高的场景则会追求强一致性。

为了达到最终一致性,针对不同的场景,业界逐步形成了下面这几种应用缓存的策略。

1

Cache-Aside

Cache-Aside 意为旁路缓存模式,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缓存策略。下面的图示展示了它的读写流程,来看看它是如何保证最终一致性的。在读请求中,首先请求缓存,若缓存命中(cache hit),则直接返回缓存中的数据;若缓存未命中(cache miss),则查询数据库并将查询结果更新至缓存,然后返回查询出的数据(demand-filled look-aside )。在写请求中,先更新数据库,再删除缓存(write-invalidate)。

1、为什么删除缓存,而不是更新缓存?

在 Cache-Aside 中,对于读请求的处理比较容易理解,但在写请求中,可能会有读者提出疑问,为什么要删除缓存,而不是更新缓存?站在符合直觉的角度来看,更新缓存是一个容易被理解的方案,但站在性能和安全的角度,更新缓存则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好的后果。

首先是性能 ,当该缓存对应的结果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过程才能得到时,比如需要访问多张数据库表并联合计算,那么在写 *** 作中更新缓存的动作将会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同时,当写 *** 作较多时,可能也会存在刚更新的缓存还没有被读取到,又再次被更新的情况(这常被称为缓存扰动),显然,这样的更新是白白消耗机器性能的,会导致缓存利用率不高。

而等到读请求未命中缓存时再去更新,也符合懒加载的思路,需要时再进行计算。删除缓存的 *** 作不仅是幂等的,可以在发生异常时重试,而且写-删除和读-更新在语义上更加对称。

其次是安全 ,在并发场景下,在写请求中更新缓存可能会引发数据的不一致问题。参考下面的图示,若存在两个来自不同线程的写请求,首先来自线程 1 的写请求更新了数据库(step 1),接着来自线程 2 的写请求再次更新了数据库(step 3),但由于网络延迟等原因,线程 1 可能会晚于线程 2 更新缓存(step 4 晚于 step 3),那么这样便会导致最终写入数据库的结果是来自线程 2 的新值,写入缓存的结果是来自线程 1 的旧值,即缓存落后于数据库,此时再有读请求命中缓存(step 5),读取到的便是旧值。

2、为什么先更新数据库,而不是先删除缓存?

另外,有读者也会对更新数据库和删除缓存的时序产生疑问,那么为什么不先删除缓存,再更新数据库呢?在单线程下,这种方案看似具有一定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体现在删除缓存成功。

但更新数据库失败的场景下,尽管缓存被删除了,下次读 *** 作时,仍能将正确的数据写回缓存,相对于 Cache-Aside 中更新数据库成功,删除缓存失败的场景来说,先删除缓存的方案似乎更合理一些。那么,先删除缓存有什么问题呢?

问题仍然出现在并发场景下,首先来自线程 1 的写请求删除了缓存(step 1),接着来自线程 2 的读请求由于缓存的删除导致缓存未命中,根据 Cache-Aside 模式,线程 2 继而查询数据库(step 2),但由于写请求通常慢于读请求,线程 1 更新数据库的 *** 作可能会晚于线程 2 查询数据库后更新缓存的 *** 作(step 4 晚于 step 3),那么这样便会导致最终写入缓存的结果是来自线程 2 中查询到的旧值,而写入数据库的结果是来自线程 1 的新值,即缓存落后于数据库,此时再有读请求命中缓存( step 5 ),读取到的便是旧值。

另外,先删除缓存,由于缓存中数据缺失,加剧数据库的请求压力,可能会增大缓存穿透出现的概率。

3、如果选择先删除缓存,再更新数据库,那如何解决一致性问题呢?

为了避免“先删除缓存,再更新数据库”这一方案在读写并发时可能带来的缓存脏数据,业界又提出了延时双删的策略,即在更新数据库之后,延迟一段时间再次删除缓存,为了保证第二次删除缓存的时间点在读请求更新缓存之后,这个延迟时间的经验值通常应稍大于业务中读请求的耗时。

延迟的实现可以在代码中 sleep 或采用延迟队列。显而易见的是,无论这个值如何预估,都很难和读请求的完成时间点准确衔接,这也是延时双删被诟病的主要原因。

4、那么 Cache-Aside 存在数据不一致的可能吗?

在 Cache-Aside 中,也存在数据不一致的可能性。在下面的读写并发场景下,首先来自线程 1 的读请求在未命中缓存的情况下查询数据库(step 1),接着来自线程 2 的写请求更新数据库(step 2),但由于一些极端原因,线程 1 中读请求的更新缓存 *** 作晚于线程 2 中写请求的删除缓存的 *** 作(step 4 晚于 step 3),那么这样便会导致最终写入缓存中的是来自线程 1 的旧值,而写入数据库中的是来自线程 2 的新值,即缓存落后于数据库,此时再有读请求命中缓存(step 5),读取到的便是旧值。

这种场景的出现,不仅需要缓存失效且读写并发执行,而且还需要读请求查询数据库的执行早于写请求更新数据库,同时读请求的执行完成晚于写请求。足以见得,这种 不一致场景产生的条件非常严格,在实际的生产中出现的可能性较小 。

除此之外,在并发环境下,Cache-Aside 中也存在读请求命中缓存的时间点在写请求更新数据库之后,删除缓存之前,这样也会导致读请求查询到的缓存落后于数据库的情况。

虽然在下一次读请求中,缓存会被更新,但如果业务层面对这种情况的容忍度较低,那么可以采用加锁在写请求中保证“更新数据库&删除缓存”的串行执行为原子性 *** 作(同理也可对读请求中缓存的更新加锁)。 加锁势必会导致吞吐量的下降,故采取加锁的方案应该对性能的损耗有所预期。

2

补偿机制

我们在上面提到了,在 Cache-Aside 中可能存在更新数据库成功,但删除缓存失败的场景,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便会导致缓存中的数据落后于数据库,产生数据的不一致的问题。

其实,不仅 Cache-Aside 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延时双删等策略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针对可能出现的删除失败问题,目前业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补偿机制。

1、删除重试机制

由于同步重试删除在性能上会影响吞吐量,所以常通过引入消息队列,将删除失败的缓存对应的 key 放入消息队列中,在对应的消费者中获取删除失败的 key ,异步重试删除。这种方法在实现上相对简单,但由于删除失败后的逻辑需要基于业务代码的 trigger 来触发 ,对业务代码具有一定入侵性。

鉴于上述方案对业务代码具有一定入侵性,所以需要一种更加优雅的解决方案,让缓存删除失败的补偿机制运行在背后,尽量少的耦合于业务代码。一个简单的思路是通过后台任务使用更新时间戳或者版本作为对比获取数据库的增量数据更新至缓存中,这种方式在小规模数据的场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其扩展性、稳定性都有所欠缺。

一个相对成熟的方案是基于 MySQL 数据库增量日志进行解析和消费,这里较为流行的是阿里巴巴开源的作为 MySQL binlog 增量获取和解析的组件 canal(类似的开源组件还有 Maxwell、Databus 等)。

canal sever 模拟 MySQL slave 的交互协议,伪装为 MySQL slave,向 MySQL master 发送 dump 协议,MySQL master 收到 dump 请求,开始推送 binary log 给 slave (即 canal sever ),canal sever 解析 binary log 对象(原始为 byte 流),可由 canal client 拉取进行消费,同时 canal server 也默认支持将变更记录投递到 MQ 系统中,主动推送给其他系统进行消费。

在 ack 机制的加持下,不管是推送还是拉取,都可以有效的保证数据按照预期被消费。当前版本的 canal 支持的 MQ 有 Kafka 或者 RocketMQ。另外, canal 依赖 ZooKeeper 作为分布式协调组件来实现 HA ,canal 的 HA 分为两个部分:

那么,针对缓存的删除 *** 作便可以在 canal client 或 consumer 中编写相关业务代码来完成。这样,结合数据库日志增量解析消费的方案以及 Cache-Aside 模型,在读请求中未命中缓存时更新缓存(通常这里会涉及到复杂的业务逻辑),在写请求更新数据库后删除缓存,并基于日志增量解析来补偿数据库更新时可能的缓存删除失败问题,在绝大多数场景下,可以有效的保证缓存的最终一致性。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还应该隔离事务与缓存,确保数据库入库后再进行缓存的删除 *** 作。 比如考虑到数据库的主从架构,主从同步及读从写主的场景下,可能会造成读取到从库的旧数据后便更新了缓存,导致缓存落后于数据库的问题,这就要求对缓存的删除应该确保在数据库 *** 作完成之后。所以,基于 binlog 增量日志进行数据同步的方案,可以通过选择解析从节点的 binlog,来避免主从同步下删除缓存过早的问题。

3、数据传输服务 DTS

3

Read-Through

Read-Through 意为读穿透模式,它的流程和 Cache-Aside 类似,不同点在于 Read-Through 中多了一个访问控制层,读请求只和该访问控制层进行交互,而背后缓存命中与否的逻辑则由访问控制层与数据源进行交互,业务层的实现会更加简洁,并且对于缓存层及持久化层交互的封装程度更高,更易于移植。

4

Write-Through

Write-Through 意为直写模式,对于 Write-Through 直写模式来说,它也增加了访问控制层来提供更高程度的封装。不同于 Cache-Aside 的是,Write-Through 直写模式在写请求更新数据库之后,并不会删除缓存,而是更新缓存。

这种方式的 优势在于读请求过程简单 ,不需要查询数据库更新缓存等 *** 作。但其劣势也非常明显,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更新数据库再更新缓存的弊端之外,这种方案还会造成更新效率低,并且两个写 *** 作任何一次写失败都会造成数据不一致。

如果要使用这种方案, 最好可以将这两个 *** 作作为事务处理,可以同时失败或者同时成功,支持回滚,并且防止并发环境下的不一致 。另外,为了防止缓存扰动的频发,也可以给缓存增加 TTL 来缓解。

站在可行性的角度,不管是 Write-Through 模式还是 Cache-Aside 模式,理想状况下都可以通过分布式事务保证缓存层数据与持久化层数据的一致性,但在实际项目中,大多都对一致性的要求存在一些宽容度,所以在方案上往往有所折衷。

Write-Through 直写模式适合写 *** 作较多,并且对一致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在应用 Write-Through 模式时,也需要通过一定的补偿机制来解决它的问题。首先,在并发环境下,我们前面提到了先更新数据库,再更新缓存会导致缓存和数据库的不一致,那么先更新缓存,再更新数据库呢?

这样的 *** 作时序仍然会导致下面这样线程 1 先更新缓存,最后更新数据库的情况,即由于线程 1 和 线程 2 的执行不确定性导致数据库和缓存的不一致。这种由于线程竞争导致的缓存不一致,可以通过分布式锁解决,保证对缓存和数据库的 *** 作仅能由同一个线程完成。对于没有拿到锁的线程,一是通过锁的 timeout 时间进行控制,二是将请求暂存在消息队列中顺序消费。

在下面这种并发执行场景下,来自线程 1 的写请求更新了数据库,接着来自线程 2 的读请求命中缓存,接着线程 1 才更新缓存,这样便会导致线程 2 读取到的缓存落后于数据库。同理,先更新缓存后更新数据库在写请求和读请求并发时,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面对这种场景,我们也可以加锁解决。

另在,在 Write-Through 模式下,不管是先更新缓存还是先更新数据库,都存在更新缓存或者更新数据库失败的情况,上面提到的重试机制和补偿机制在这里也是奏效的。

5

Write-Behind

Write behind 意为异步回写模式,它也具有类似 Read-Through/Write-Through 的访问控制层,不同的是,Write behind 在处理写请求时,只更新缓存而不更新数据库,对于数据库的更新,则是通过批量异步更新的方式进行的,批量写入的时间点可以选在数据库负载较低的时间进行。

在 Write-Behind 模式下,写请求延迟较低,减轻了数据库的压力,具有较好的吞吐性。但数据库和缓存的一致性较弱,比如当更新的数据还未被写入数据库时,直接从数据库中查询数据是落后于缓存的。同时,缓存的负载较大,如果缓存宕机会导致数据丢失,所以需要做好缓存的高可用。显然,Write behind 模式下适合大量写 *** 作的场景,常用于电商秒杀场景中库存的扣减。

6

Write-Around

如果一些非核心业务,对一致性的要求较弱,可以选择在 cache aside 读模式下增加一个缓存过期时间,在写请求中仅仅更新数据库,不做任何删除或更新缓存的 *** 作,这样,缓存仅能通过过期时间失效。这种方案实现简单,但缓存中的数据和数据库数据一致性较差,往往会造成用户的体验较差,应慎重选择。

7

总结

在解决缓存一致性的过程中,有多种途径可以保证缓存的最终一致性,应该根据场景来设计合适的方案,读多写少的场景下,可以选择采用“Cache-Aside 结合消费数据库日志做补偿”的方案,写多的场景下,可以选择采用“Write-Through 结合分布式锁”的方案 ,写多的极端场景下,可以选择采用“Write-Behind”的方案。

在SQL Server 2000中,假定我们拥有一个数据库为:Test, 现在需要它每天19:00自动进行一次备份,并且以后一旦发生数据库错误,我们都可以通过备份文件将数据库恢复到任何一个备份过的时刻点。

备份步骤:

1. 在“SQL Server企业管理器”中注册数据库所在的服务器,注意要使用sa用户名和口令,否则以后执行备份调度的时候,会出现权限不足,导致不能进行备份。

2. 确保该服务器的SQL Server Agent服务是开启的,因为所有的调度都是通过该代理进行执行的。

3. 在“SQL Server企业管理器”中选中Test数据库,右键打开“备份数据库”窗口,指定一个新的文件Test-dailybak,选择“完全”进行一次完全备份。

4. 再次打开“备份数据库”窗口,这次使用“差异备份”,“重写”选项设置为“追加到媒体”,目的文件仍然是前面步骤所指定的Test-dailybak,并在“调度”选项中设置为每天的19:00,这样,SQL Server会在每天的19:00将数据库自上次备份以来发生的变化,以增量备份的方式追加到Test-dailybak文件中。(测试的时候,可以设置为每天的每1分钟进行一次备份,以便可以很快的看到备份结果)

在需要进行数据库恢复的时候,可以按照如下还原步骤进行 *** 作:

1. 新建一个数据库,比如名为Back, 右键打开“还原数据库”窗口,选择“从设备”进行还原,然后在“选择设备…”中选定备份所使用的Test-dailybak文件,回到“还原数据库”窗口,“备份号”默认为1(对应的就是备份步骤3中的初次完全备份),不必更改。在“选项”标签页中,选中“强制还原”,最关键的一步是,在“恢复完成状态”中,选中第2或第3项,即保证“能还原其它事务日志”,这样还原之后,这个新的数据库就回到了我们进行第一次完全备份时候的状态,此时,该Back数据库将处于“正在装载”或“只读”的状态,没有关系,这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接下来还需要通过事务日志将该数据库恢复到指定的某个状态。

2. 再次打开“还原数据库”窗口,同样选择“从设备”进行还原,然后在“选择设备…”中选定备份所使用的Test-dailybak文件,回到“还原数据库”窗口,点击“备份号”后面的“查看内容…”按钮,在新的窗口中,可以看到里面列出了每天19:00左右备份过的备份集(除了最顶上一个是我们初次的完全备份集,其它都是每天的增量备份集),选中想要恢复的某个备份集,单击“确定”回到主窗口,可以看到“还原备份集”默认选中的是“差异”,再单击确定,这样,Back数据库就恢复到了我们选定的某个备份集了。

上述还原步骤可以重复进行,直到我们找到确切需要的某个备份集。

另外,恢复后的数据库名称是Back,如果想将其改名为Test,可以执行

EXEC sp_renamedb 'Back', 'Test'

在重命名数据库之前,应该确保没有人使用该数据库,而且数据库设置为单用户模式。

补充:需要在"备份数据库"->"常规"选项卡里选中"重写现有媒体",这样在"选项"选项卡里才能设定"备份集到期时间",并且发现,这样设定好"到期时间"之后,即使将"重写现有媒体"改为"追加到媒体",所设定的"到期时间"还是有效的,这可以在调度里的"步骤"脚本中看出来,如:

BACKUP DATABASE [model] TO DISK = N'D:\testbak' WITH NOINIT , NOUNLOAD , RETAINDAYS = 1, DIFFERENTIAL , NAME = N'model 备份', NOSKIP , STATS = 10, NOFORMAT,通过这种方式应该可以实现保留最近N天的备份,测试中

那你可以在插入数据库那里设置监听呀,一有插入就往Android推送消息。

不然你只能通过每隔一段时间刷新一下读取数据库,看看有没有更新,有就推送,没有就继续监听,这个你可以自己设置更新时间。

创建数据库

选择开始菜单中→程序→Management SQL Server 2008→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命令,打开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窗口,并使用Windows或 SQL Server身份验证建立连接。

在对象资源管理器窗口中展开服务器,然后选择数据库节点

右键单击数据库节点,从d出来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新建数据库命令。

执行上述 *** 作后,会d出新建数据库对话框。在对话框、左侧有3个选项,分别是常规、选项和文件组。完成这三个选项中的设置会后,就完成了数据库的创建工作,

在数据库名称文本框中输入要新建数据库的名称。例如,这里以“新建的数据库”。

在所有者文本框中输入新建数据库的所有者,如sa。根据数据库的使用情况,选择启用或者禁用使用全文索引复选框。

在数据库文件列表中包括两行,一行是数据库文件,而另一行是日记文件。通过单击下面的添加、删除按钮添加或删除数据库文件。

切换到选项页、在这里可以设置数据库的排序规则、恢复模式、兼容级别和其他属性。

切换到文件组页,在这里可以添加或删除文件组。

完成以上 *** 作后,单击确定按钮关闭新建数据库对话框。至此“新建的数据”数据库创建成功。新建的数据库可以再对象资源管理器窗口看到。

以上就是关于怎么查询数据库每天的数据增量和访问量全部的内容,包括:怎么查询数据库每天的数据增量和访问量、Java项目中怎么向另外的数据库推送信息,比如将出差信息推送到HR打卡系统数据库的表中、如何保证数据库缓存的最终一致性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sjk/94719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