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收土地进数据库的钱什么时候给本人

征收土地进数据库的钱什么时候给本人,第1张

3个月内。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征用土地的各项费用应当在自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全额支付。征收是指征收主体国家基于公共利益需要,以行政权取得集体、个人财产所有权并给予适当补偿的行政行为,征收时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

王志 魏丽君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哈尔滨,150056)

摘要: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为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土地规划、耕地保护、建设项目用地管理等提供准确、翔实、现势性的基础数据。本文具体结合黑龙江省望奎县数据库更新的实际情况,着重对利用SPOT-5遥感影像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技术所采用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加以阐述,对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遥感;土地利用更新;数字正射影像图;“3S”;望奎县;黑龙江省

遥感技术应用始于20 世纪50年代,至今已经历了50 多年的发展。随着遥感卫星技术的进步,遥感影像分辨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以速度快、时间短、成本低等许多优势,在国土资源调查方面已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利用遥感技术快速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县级土地管理是整个土地管理的基础,由于近年来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土地利用基础图件在更新上落后于土地利用状况变化,不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土地利用状况。大大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应用遥感技术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已迫在眉睫,使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源,结合 GPS 和 GIS 技术实现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更新,从而为各级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准确、翔实、现势性强的土地利用状况信息。为此,本文以黑龙江省望奎县为例,采用 SPOT-5 25 m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为信息源,将制作好的1∶1万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与土地详查矢量数据叠加,通过矢量、栅格结合的方法,辅以专家知识、人机交互提取变化信息,将外业调查后的变化信息属性赋予矢量数据,然后重新建立拓扑关系,生成更新后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1 项目区的基本情况

望奎县是黑龙江省以农业为主的一个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松嫩平原与小兴安岭西南边缘过渡地带。地处东经126°10′23″~126°59′00″,北纬46°32′07″~47°08′24″。东南以克音河、诺敏河、呼兰河三条界河与绥化市、兰西县相邻,西以通肯河为界,与青冈县相望,北与海伦市接壤。全县幅员面积2320km2,南北长约62km,东西宽约60km。

望奎县形状近似平行四边形,由于受小兴安岭余脉的影响,地势东高西低,东西坡降约在千分之一,南北坡降三千分之一左右。最高海拔2509m,最低点海拔1278m,绝对高差1231m,平均海拔167m。地貌类型大体可分三个单元,东部和南部丘陵起伏漫川漫岗,中部过渡地带微有起伏,西部低洼平坦。

2 总体技术路线

利用遥感影像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自动化程度较高,能够及时、真实、客观地反映土地利用状况。因此,利用 SPOT-5 25 m 遥感影像来更新望奎县土地利用数据库,与日常采用的变更方法相比,在总体技术路线上,会有一些新的特点。

21 影像土地分类采样表的建立

总体上来说,项目区域特点不同,比如山区、丘陵、平原、沙漠等,在遥感影像上反映出的地类表征不同。而且,选择分辨率的高低与影像的时相等各方面,也会影响着遥感影像反映出的地类表征。因此,建立起一个适合本项目区域的影像土地分类采样表对于内业解译、提取变化信息显得非常重要。土地分类采样表也就是影像的解译标志,它是在影像上能直接反映和判别地物信息的影像特征,它是识别地物属性的主要依据,包括形状、大小、图案、色调、纹理、阴影、位置、布局、分辨率等。在望奎县数据库更新项目选取法国 SOPT-5遥感影像,通过野外调查确定和地物间的对应关系,借助有关辅助信息(规划图、地形图等有关资料等),对各类型在影像图上反映的特征做出描述,建立起一套有代表性的影像土地分类采样表,大大方便了内业解译与变化信息提取工作。图1为采样表的一部分。

图1 影像土地分类采样表

22 “3S” 集成技术在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综合应用

“3 S”集成技术是指 RS (Remote Sensing)、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在平行发展的进程中,逐渐综合应用的技术,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一体化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的技术系统,是一个充分利用各自技术特点的空间技术应用体系,并逐步成为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新学科。

一方面,GPS 测量在 SOPT -5 遥感影像制作(几何校正配准)中的应用,在SOPT-5 遥感影像上选取明显地物点,通过外业 GPS 高精度测量来进行影像图的几何纠正,制作 1∶1 万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另一方面在 GIS 支持下的土地利用更新,包括数据矢量化编辑、叠加、拓扑关系的建立。在望奎县土地利用更新过程中,使用的是国产 GIS 软件,即武汉中地公司开发的 MAPGIS65 软件来进行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更新工作。

23 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相结合,多种信息提取方法并用

矢量数据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栅格数据主要包括1∶1 万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和扫描纠正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图。通过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对比分析,进行矢量化更新,提取变化信息。信息提取方法包括人工目视解译、计算机自动提取、人工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自动提取相结合。本次更新中主要采用的是以人工目视解译为主,人机交互式进行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更新。

24 遥感数据与土地利用基础图件相结合

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地籍调查、行政勘界、建设用地批次用地成果、土地整理、复垦成果以及日常变更数据辅助确定土地利用类型与变化情况,减少外业调查工作量,缩短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时间。而且,保证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准确性。

25 内业判读,外业核查的路线

遥感对地观测仅仅反映了地物的光谱特性,即土地覆盖的表征,而土地利用图反映的是土地利用的状况,土地覆盖的变化并非完全代表土地利用的变化。此外,通过人工目视解译提取出来的变化属性信息需要外业调查,如零星地物、线状地物的宽度以及权属等。因此,需要内、外业相结合确定土地利用类型,这样可以保证本次更新的彻底性,做到不重不漏,实现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全面更新。

3 工作方法

工作方法主要分为四个步骤:①SPOT-5 25 m遥感影像处理过程,包括制作1∶1 万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②内业处理过程,包括变化信息提取、外业前图件制作;③外业调查过程,包括核实变化信息、调查零星地物及线状地物宽度、权属界线等;④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更新入库过程。工作流程图见图2。

31 制作 1∶1 万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

卫星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Remote Sensing Digital Orthophoto Map,简称RSDOM),是利用卫星遥感获取的具有一定分辨率的全色影像及多光谱影像,经几何纠正及相应的图像处理后生成的影像数据集,它同时具有地图的几何特性和影像特征。本次遥感影像数据源采用的是法国 SPOT-5 25 m 全色影像与10 m 多光谱数据卫星数据,其数据分辨率完全满足数据库更新的要求。景宽为60km2×60km2,含云量为零,以整景为单元,利用卫星影像处理软件 ERDAS,将25m 全色影像与10m 多光谱数据融合。由于望奎县地势较为平坦,故采用加权乘法的融合方法,其优点是能较好地保留高分辨率图像的纹理信息及多光谱图像的彩色信息,制作卫星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再利用图像处理软件 photomapper制作1∶1 万数字正射影像图。影像处理技术流程见图3。

32 内业处理

利用国产 GIS 软件 MAPGIS65,建立工程数据,通过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遥感影像与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对比,人机交互式进行数据库更新。在内业中无法判定的信息,特殊标记出来,在制作外业图件时同时打印出来,以便通过外业调查来核实土地利用变化状况。

图2 数据库更新工作流程图

矢量化更新采集包括:①图形数据的更新采集,采用分层方式进行,分层按《建库标准》要求,主要包括等高线、水系、道路、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地类界、其他带有宽度的线状地物、零星地物、文字注记等,同时根据建库软件的需要,对各主要层次进行细分,以达到不同图形要素可以明显区分,在建库时分别采用;②属性数据的更新采集,严格以外业提供的表格地类属性为准,大部分属性通过分类编码、图层、实体定义加以区分和自动转换,再通过几何图形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其权属;③图幅数据的接边工作,接边按照规范所规定的原则将相邻图幅分割开的同一图形对象不同部分拼接成完整对象,接边处理包括图形接边和属性接边,属性接边就是确保相邻图幅接边要素其属性的一致性。

33 外业调查

外业调查是获取土地现状信息的关键和基础,如果没有扎实细致的外业调查工作,即使是最新的遥感影像数据,也无法准确地判读。另外,项目涉及的合乡合村权属界线的调查工作,也必须实地调查。外业调查包括行政界线调查、权属界线调查、零星地物调查、线状地物宽度调查、地类调查、调查居民点、用地单位和河流等名称调查等。依据《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及相关技术规定,按照《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三级分类标准,将所有外业调查信息记录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记录手簿”上。

图3 影像处理技术流程图

34 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

本次更新所采用的数据库软件是爱地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因此,首先修改数据字典,然后修改分幅索引图数据和行政区索引图数据,最后将准确的入库所需要的文件包括零星地物点文件、线状地物线文件、地类图斑面文件以及图廓整饰注记点文件进行入库,然后进行全县面积的统计汇总、标准格式的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输出以及各种土地汇总表格的打印。

4 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

项目采用 SPOT-5 遥感影像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发挥了遥感影像获取数据速度快、精度高、范围广的特点,既缩短调查时间,又保证调查精度、节省调查费用。但在本次更新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41 影像处理与精度评定

在 SPOT-5 遥感影像处理方面,影像质量应层次丰富、清晰易读、色调均匀、反差适中。本次项目在影像处理方面虽然满足了工作要求,但在影像质量上还要有所提高,从长远来看,如果选用数据源为美国的快鸟,那么它的分辨率为061m,与 SPOT-5 25m相比分辨率高出了4 倍多,这对影像处理质量方面要求更高。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变化信息的提取,而且还影响着目视解译的准确性。所以应该积累经验,加强在影像处理质量上的提高。

精度评定是对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质量的一个评定标准。精度评定采用外业特征控制点实测坐标与其影像同名点图像坐标的较差作为评定参考,可以借助 GPS 在影像上同名地物点上实地测量坐标,与图像坐标进行较差分析,这是利用遥感影像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前期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符合国家标准,才可以利用遥感影像来进行更新工作。

42 矢量化线状地物的偏移处理与屏幕矢量采集处理问题

通过矢量、栅格数据结合的方法,将土地利用数据库与1∶1 万数字正射影像图套合更新,出现矢量线状地物与同名影像上线状地物偏移的问题。根据国家标准与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更新技术方案要求,在数据库文件与影像套合时,当矢量线条与影像上的同名线状地物偏差大于图上1 mm (相当于 SPOT-5 25 m 影像的4个像素)时视为偏移,对偏移的线状地物应进行纠正,如果偏移的线状地物不发生宽度、地类码的变更,可采用线工具中平移、复制等进行纠正处理;如果属性改变,将通过外业调查核实变化信息。

在此基础上,通过影像进行屏幕矢量线状地物偏移处理。与此同时,又涉及到一个屏幕放大倍数的问题,如果在屏幕采集时放大倍数过大,将会出现影像的失真,看不清线状地物的边缘轮廓,影响线状地物的偏移处理位置;但屏幕采集时放大倍数过小,又会出现线状地物偏移处理不完全,过于粗糙,套合不准确。在项目进行时经过多次实验,一致认为参照遥感影像矢量化放大倍数标准为 09 倍为宜。这样,既保证了影像的边缘清晰、不失真效果,又保证了线状地物偏移处理的完全性。

43 数据库更新的工作量较大

与传统更新方法相比,利用 SPOT-5 遥感影像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优势非常的明显。但是由于涉及前期的准备和外业调查工作量依然很大,在前期提取变化信息时,主要还是采用人工目视解译。而且,土地利用数据库还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详查成果,所以提取变化信息数量较大。本次更新项目提取的变化地块近两万块,不仅如此,还要通过外业将提取的变化信息一一核实,并且每一个变化信息都要记录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记录手簿”上。这个工作量也较大,而且有不可避免的人为误差存在。所以,在利用遥感影像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同时,应该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寻求更有效的方法在计算机上进行变化信息的提取,减少外业的工作量,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44 完善数据质量检查机制,数据库更新进一步规范

数据质量检查贯穿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项目的始终,是数据库建设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工作量占整个建库工作的60%以上,数据质量检查是保障数据库质量的重要工具。质量检查包括计算机逻辑检查和人工检查,主要是针对数据结构和精度进行检查。本次项目中成立三级质量检查机制,有小组自检、一级检查和二级检查,为项目的质量保驾护航。

在项目实施的同时,完全参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以及省级出台的有关规范。但是,在项目进行当中,有些比较细致的工作仍无章可循。所以,在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规范标准和要求,以便达到数据的共享。

45 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土地更新调查队伍

在项目进行的前期,需要对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队伍进行强化培训。因为,更新调查质量好坏决定着更新项目的成败;而且,土地更新调查涉及到土地管理、地学、土壤学、农学、测绘学、信息学等多门学科,调查人员必须具备上述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才能保证土地更新调查的质量。

采用 SOPT-5 遥感影像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与传统方法相比,省时快速、减少人力、节约资金、数据准确,保证了更新调查成果质量,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建设用地审批等提供了准确、翔实的数据。而且,遥感技术的应用将会推动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自动化和土地资源信息化,大大提高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更新问题。

参考文献

陈建平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浙江省第二测绘院,2005

周飞广西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建设作业流程及存在问题初探广西测绘,2005 (2)

刘凤仙,张玮,陈应辉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更新的方法探讨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任凌应用“3S”集成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河南省安阳市国土资源局规划科,2005

土地利用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培训班学习资料国土资源部干部教育培训中心,2005 (9)

王力,尹君等基于 RS 和 GIS 的土地利用变更研究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 (2)

赵爱华,杨凤海等“3S”技术在土地生态环境调查中的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国土资源部,2004 (3)

刘顺喜土地资源调查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国土影像数据库不可以查询的。

在长期的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国土资源各级管理部门积累了关于土地、矿产、地质、环境等规模庞大、形式多样的国土资源数据。国土资源数据是国土资源信息的载体,这些数据在源于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同时,又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和宏观决策;国土资源数据也是一类重要的数据资源,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

胡辉1 谢梅生2

(1江西省土地勘测规划院,江西南昌,330046;2萍乡市国土资源勘测设计院,江西萍乡,337000)

摘要:本文介绍了江西省萍乡市建立基于网络的基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的技术路线及方法,为今后开展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提供技术依据和工作思路。

关键词:基于网络;数据库;集成应用;研究

1 研究背景及可行性分析

11 研究背景

江西省于1999年启动全省1∶1 万县(市)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萍乡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先驱,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秋收起义的主要爆发地,是红色革命圣地。萍乡市位于江西省西部,地处湘赣边界,现辖上栗、芦溪、莲花三县,安源、湘东两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安源经济开发区。萍乡市从2000年起步,历经四年,完成了除莲花县外的四个区县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并通过了省厅组织的预检和验收,项目成果已在各地土地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相关的调研结果表明:数据库建设虽然全面开展并取得重要进展,但成果应用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①“闲库”、“死库”屡见不鲜,有些数据库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②各县区的数据库成果整合困难,数据无法流通和共享,难以在地市级以上层面发挥作用。

当前,国家的土地管理制度和管理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土地资源管理参与宏观调控,“金土工程”的启动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形势、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职能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土地利用数据管理和应用模式。对于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来说,怎样集成应用这些分散独立的 1∶1 万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使其为建设用地审批、耕地保护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各项管理工作服务,是试点研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2 可行性分析

121 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研究所需的关键技术已经成熟

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海量数据存储与数据仓库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基于 Web 的应用及通讯技术不断完善;“3 S”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日趋成熟;网络信息安全与保密技术日新月异,这些关键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本试点研究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122 国土资源信息网络建设和各类相关技术标准试行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

国土资源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使国土空间数据传输、交换、共享和集成应用成为现实;同时,国土资源部2001年颁布试行了《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技术规定》,同年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建库软件平台测评,使得江西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在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和规范的技术路线及全省统一的MAPGIS 平台下进行,为本试点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3 领导重视是此项研究开展的有力保障

萍乡市国土资源局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专门成立了由市局及各县区局长组成的“萍乡市基于网络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试点领导小组”,保障此项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局党组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整合资源、滚动发展”的发展思路,把信息化建设纳入“一把手工程”亲自抓,先后投入近七百万元用于市政府所在地安源区380平方千米的航空摄影测量和相关的基础数据库及信息系统建设;另外,投资3800多万元萍乡市国土资源局智能化办公大楼于2005年6月底交付使用,已与政府网对接,实现了省、市、县多级数据共享,数据交换体系初步形成。

2 试点的总体目标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总体目标

在对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和应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市级、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土地利用数据管理模式、数据更新机制和数据应用需求,提出基于网络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体系建设方案并进行试点示范,并开展数据库成果集成应用方法研究,为解决1∶1 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项目的数据库成果的共享和集成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22 主要内容

(1)研究基于网络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的框架体系和运行模式,重点研究基于网络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基础数据更新体系和维护更新机制,在多种运行模式下,如何实现分布式多级管理,以达到各级数据的同步更新,确保数据库的现势性。

(2)研究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作为国土资源系统的基础数据,在分布式环境下,耕地保护、土地规划等应用系统的实现机制和构建框架,有效地为国土资源信息化服务。

(3)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应用示范。解决基于土地利用数据获取、加工、整合和土地利用数据综合分析,实现土地利用数据的统一管理、信息交换、信息分发、信息挖掘、数据增值等,为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应用提供示范工程。

3 集成应用需求分析

31 系统建设功能需求分析

311 业务应用需求

根据萍乡市国土资源管理业务开展的需要,此次开发的数据库集成应用系统在原有土地详查软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数据的异地储存、管理,加强对异构、多元、多比例尺土地利用数据的管理,支持县区国土资源局在异地对存放在萍乡市局的土地数据进行提取、加工、处理、统计和分析,支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在耕保、规划、利用等相关国土资源业务管理中的调用。

312 数据管理需求

能够合理存储和管理各类土地数据,包括空间图形数据、属性数据、表格数据和文本数据等,并能适应大数据量和即时数据分发的需要。

313 数据更新维护需求

为适应萍乡市土地利用数据实时更新、批量更新等维护应用的需要。包括:多级管理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同步更新,包括:土地利用数据库同步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技术路线,包括数据库复制、数据同步、数据报盘、数据网上传输等。

314 安全性与可扩展性要求

提供完善的安全体系,保证国土资源管理数据和系统的绝对安全,满足土地管理业务中为各级、各科股、各种需求提供服务时的系统和数据绝对安全。

315 制度化运行管理的要求

提供规范化的运行标准和制度,建立长期稳定的运行维护机制。

32 本项目建设需解决的问题分析

321 本项目建设应服从 “金土工程” 和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

萍乡市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试点是该市国土资源管理的一次深化,也是该市各县区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深层次应用,是萍乡市“金土工程”的组成部分。项目建设必须完全满足市县级土地管理应用的各项需求和工作需要,与全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体系相衔接,服从今后电子政务建设的大框架。

322 市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向上逐级更新的问题

根据“金土工程”实施指南的要求和国土资源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需要,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必须逐级向上更新,系统设计时已经考虑到此项内容,充分利用分布式数据库的管理理念,实现了萍乡市局与各县区国土局之间数据的同步与共享。

4 技术路线与实现的技术方法

41 萍乡市县两级数据库集成应用总体框架体系和运行模式

根据萍乡市县分布的实际情况,系统采用以胖服务器、瘦客户端的B/S网络结构为主,具有良好的交互性的 C/S 网络结构为辅的模式结构。采用 MAPGIS软件为平台,充分利用 DBMS 的数据管理、服务器集群、目录服务、分布式组件及分布式事务管理等技术,实现了分布式海量数据管理和多级分布式协同工作机制。数据库组织形式为“逻辑单一,物理多个”方式,整个系统逻辑上为一个数据库,即: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物理上是由各个区县国土局的数据库构成的,这种形式各区局之间隔离得很好,数据安全容易保障,而且在业务上,允许各分局有不同的业务逻辑。

在萍乡市国土资源局建立了数据中心,购置了 IBM 高性能服务器,用于集中存储和管理市属各县区的多比例尺集成数据库。市局安装了与武汉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MAPGIS平台下的基于网络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系统软件,各县区国土资源局无需建立信息中心,只需通过各地政务网专线和 IE 浏览器,经过授权就可访问、调用和管理各自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统计、分析、出图、出表、汇总等工作都可通过远程调用技术轻松完成;变更时由各县区国土局提供变化图斑范围的实测大地坐标和全套相应的用地批准材料,最后由市国土局统一完成数据库的更新和维护。

42 数据库集成应用实施方案

此次试点采用由武汉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基于MAPGIS平台的数据库集成系统软件来实现,实施方案于2005年12月28日通过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专家评审。

萍乡市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采用全省统一的MAPGIS平台进行建库,且全市在同一中央经度内,不需要进行数据转换和投影转换。对未完成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的县区安排尽快开展,以保证市级数据库集成的各个县区土地利用数据库的现势性。对各县区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进行接边检查,发现错误后及时更正处理。按集中式的管理方式对各县区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进行集成,形成可分可合的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43 基于网络的市县两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功能设计

431 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功能设计

4311 数据管理

(1)数据的存储 以县为单位组织和管理各类土地利用线状数据,同时建立可分可合的市级数据库,包括空间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等。

(2)数据的调阅 用户可以通过鼠标点击来调阅每个县、乡、村的数据,若该县的数据不存在,则会给出提示。

(3)数据的显示 用户可以通过鼠标对图形进行放大、缩小、平移等 *** 作,还可以通过鼠标点击图层来控制该图层是否显示以及调整图层的叠加顺序。

4312 信息查询

• 基本查询

(1)属性信息查询 用户通过鼠标点击图形能够查询各类土地利用专数据信息,如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及线状地物信息、宗地的基本信息、界址点信息、界址线信息、基础地理要素信息等,用户还可以通过输入条件查询空间图形信息。

(2)历史信息查询 用户可以查询某一空间图形的历史变化信息。

• 统计分析

(1)任意范围查询统计 对任意给定的范围能查询范围内各种专题数据,并能对查询结果按给定的条件统计、输出图形和表格。

(2)缓冲区查询统计 对选定的线状、点状地物按给定的缓冲区半径查询该缓冲区内各种专题数据,并能对查询结果按给定的条件统计、输出图形和表格。

(3)条件查询统计 按给定的条件对区域内的查询各种专题数据,并能对查询结果按给定的条件统计、输出图形和表格。

• 数据汇总

支持以村、乡(镇)、县(区)、市为统计单元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汇总,得到各种专题汇总数据。

4313 数据和用户角色权限维护

包括:数据字典的维护、数据上下载、数据缩编、数据输出等。

提供用户角色权限维护工具,用于建立和维护系统账户(用户名、密码)和用户权限的设置。

4314 辅助审核管理

针对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检查等项工作过程中涉及的权属、地类、面积进行辅助审核管理。

432 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功能设计

在上述县级功能基础上加入变更数据获取及分布式数据库动态更新等数据的组织管理功能。

44 基于网络的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框架

萍乡市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是一种树状的基础空间数据库,通过多级分类编码体系构建多粒度的空间数据集,在海量数据库中使用空间数据库引擎和其独特的格网索引来访问数据,利用市、县粒度数据集之间分类编码形成的行政区划索引快速检索出相应数据。市级土地数据库采用树状结构集中管理市级粒度数据和县级粒度数据,在市级节点中点击专题可以调阅市级粒度的数据,在县级节点中点击专题可以调阅县级粒度的数据,也可以通过行政区索引调阅该行政区所在的县级粒度的数据。

通过这种机制最终实现在物理上分离的多源、多比例尺、多粒度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实现图形数据浏览查询统计的动态交互、自动切换,达到逻辑上所有数据完全一体,既方便了更新又便于使用。

45 本试点研究采用的主要技术

451 多元、海量空间数据的存储、管理技术

土地利用数据具有海量特点,利用关系数据库技术、空间数据库引擎的集成方法,通过关系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使海量空间数据库得以存放在关系数据库中。空间数据库引擎允许用户在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以及应用服务器之间实现 GIS 应用的分布式存储、管理。

452 远程调用技术

土地利用数据以数据库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研究网络服务器组建、管理、存储与远程调用等技术的实现数据的共享。

453 时空分析技术

时空分析技术的核心是如何有效地表达、记录和管理现实世界的实体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变化。这种时空变化表现为三种形式:①属性变化,其空间坐标或位置不变;②空间坐标或位置变化,而属性不变;③空间实体的空间坐标和属性都发生变化。

454 数据接边的技术

针对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数据存储方式和组织方式,研究数据库的图幅接边技术和行政区划接边技术。如图幅接边不受图幅数量限制、允许接边状态下的图形编辑和属性编辑。

46 即将整合完善的新机制、新技术

由于此次试点时间紧,任务重,通过试运行,将在今后把一些新技术整合到萍乡市基于网络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系统中来。

461 新的土地利用数据更新维护机制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数据源,进行遥感数据辅助县级土地利用变更,更新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形成多种可 *** 作的土地利用变更和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更新技术流程和相对应的维护机制。

462 整合基于 “3S” 技术的土地利用数据更新技术方法

在集成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从数据获取和采集技术入手,将基于“3S”集成技术、基于“GPS+PDA”和“调查之星”技术的野外数据快速调查、数据采集整合,实现县级土地利用数据的快速获取、处理与更新,具体包括:基于航空遥感数据的正射影像图的快速、高效处理;卫星遥感数据的快速处理和土地变化信息提取,含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处理、信息自动判别、定量提取技术。

5 项目主要成果

(1)基于网络的萍乡市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管理系统;

(2)基于网络的萍乡市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数据更新体系和维护更新机制;

(3)基于网络的萍乡市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的框架体系、运行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的各类报告。

6 结语

本试点研究项目作为全国两个试点之一,是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的精心组织下,由江西省土地勘测规划院牵头,萍乡市国土资源局及其所辖各县区国土资源局按照统一方案实施的。经过立项审查、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方案论证、组织实施等几个阶段的努力,通过试运行,新的应用需求不断提出,应用系统还在不断完善。

可喜的是,高效率的萍乡市基于网络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系统,正在被萍乡市及所辖县区国土资源局逐步认同,应用系统也在经受实践工作的检验。同时,数据库更新观念和更新机制正在萍乡市各级国土管理部门逐步形成和规范。研究面向市级土地管理工作,建立基于网络县级土地利用数据的集成应用系统,形成协调、高速、统一的土地利用数字化信息的管理和共享机制,使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项目更好地为国土资源信息化服务,才是本试点研究的最终目标。

土地和资源的数字化,走近我

-------------------------------------- ------------------------------------------

2009年12月15日5点56分人民

这样的便利性将不再是深圳的“专利”,不久的将来,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享受。国土部国土资源信息“十五”计划实施资源组织已经出台,目的是初步评价,土地资源调查,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三个主要过程的信息化,现代化的土地和资源管理进一步的土地和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数字化的土地和资源,为5-10年后的所有工作和重点的基础上,只要你登录国土资源部门部的门户网站,点击鼠标,全国各地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基础地质数据和图像将立即显示在你的面前时,每个公民都可以享受这些数字化的土地资源信息,在适当的权限。

据报道,在未来的5年中,矿物基础数据库建设,基本完成了国家小型和中等规模的一部分,该地区的大规模的重大地球科学数据库,进行地学研究数据库的建设和完成国家矿产资源相关的数据库,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的建设,完善国家地质信息数据库,开展国家钻孔数据库建设的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国家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地籍,地价,农场的土地分类和分级,建设项目用地,以及土地开发,复健和,整理数据库建设,完成了国家的地位,省级和主要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县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海洋基础数据库建设也将全面加强。

“数字化国土资源工程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前列,在这方面。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自1995年投入巨资,先后建立了多个数据库,信息系统,文档管理和监督,以及土地规划,建设,产权,光纤,宽带市局,分局,3个管理网络连接起来,形成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完整和成熟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城域网每天超过1900名员工和2000多台计算机处理各类文件以最高的效率,据统计,一般办文时间压缩了1/3。

BR />“数字化国土资源”长远利益的双向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互动,促进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在深圳进行的土地文件,或有任何疑问,工作人员会立即通过网络(或发送手机短信,拨打语音合成器的手机,电子邮箱)通知客户,客户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文件处理的进展情况,以及城市规划,房地产项目,在建工程进步,开发信息,可能也反映了管理部门的意见。有很多土地资源信息储存在政府手中,如果我们可以排序出来,向公众开放,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将是巨大的。 BR />

“数字化的土地和资源,也将有助于提高政策和管理的透明度,以防止在土地审批过程中的腐败现象的发生,往往重复批次,溢价不均匀的边界仍不清楚的现象,现在是非常罕见的在深圳在深圳的城市,主要道路网,从行政区划图,1:1000地形图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访问办公系统,统一审批条件,土地价格,从而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减少人为因素“酌情权力,在土地管理部门和其工作人员一定的规范和制约因素。在此之前,在土地部门的形象在公众心中在深圳一次排位赛进入倒计时,并在近几年已逐渐上升的顶部5降落的土地和资源。

>

门户网站,轻点鼠标,全国各地的有关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基础,如数据信息和图像的地面学校,立即显示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的国家正积极建立“数字化国土资源”将在5到10年后,这种情况成为现实,那么每个人都可以享受这些数字化的今天在适当的权限,国土资源信息化

部长田凤山在这里宣布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五”计划已经推出,目的在于土地资源的初步调查和评估,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信息化,基本适应发展的需要,导致土地的三个主要过程和资源,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和资源,进一步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土地和资源,以建立一个“数字化”将成为所有工作和重点的基础上的现代化。

据报道,在未来五年内,在矿物基础数据库建设,中国将基本完成全国小型和中等规模的零部件大型的重大地球科学数据库,开展的基础地质调查数据库建设和完成国家矿产资源相关的数据库和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的建设,完善国家地质信息数据库,开展全国钻孔数据库建设,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开展全国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地籍,地价,农场土地分等定级,建设项目用地,以及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数据库建设,完成国家,省级和重点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县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海洋基础数据库建设,继续重点进行海洋地理数据库建设,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生态与环境,海洋经济,重点完成在中国海域的1:25万和海?1:5万国家海洋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基本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完成国家1:5万和发达地区1:1万数字栅格地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核心要素矢量,地名,土地覆盖数据库建设。

/>在此基础上,中国将大力发展和应用的计算机辅助系统,积极推进土地和资源的调查和评估,信息技术的主要流向;进行综合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政府办公自动化;建立各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系统,国土资源信息化社会服务,建设标准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建立土地资源信息交换系统。(完)

土地资源数字化将带来什么?

新华社深圳11月4日

今天,深圳市国土资源部宣布了他们的最新计划,该计划用5至10年,土地和资源,以建立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系统。大量的土地资源数据,访问是困难的,和更新速度慢的特点,这个项目肯定会是一个很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耗费,但是与我们的变化将是巨大的

目前,国内,审批土地和房地产项目往往是一个头疼的问题:一方面是指多长时间,不是很透明的程序,不能得到的信息;一方面,它是高息贷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变化的市场。数字化的土地和资源,这些矛盾将得到相当的改观。

现在,一些重要的土地和资源数据库基地已建成,在我国,更好地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仍然积累不足,尚未实现数字化信息的主要过程调查和评估信息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共享,政府管理自动化和服务水平还非常低,但土地和资源的数字化给我们带来的变化一直在发展领域的反映。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自1995年以来,先后投入巨资先后建立了多个数据库,文档管理和监督的信息系统,以及土地规划,建设,产权,光纤宽带PUC,分公司,管理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国土资源信息化MAN最先进,最完整,成熟的,每天有超过1900名员工在网络上的2000多台计算机处理各类文件以最高的效率。

一个促进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社会的国土资源信息服务,这是在深圳的长远利益,土地文件完成或有任何问题,工作人员会立即通过网络,或发送手机短信,或拨打语音合成器的手机或发送e-mail,在第一时间通知客户,客户也可以通过网络的查询文件的进步,以及城市规划,房地产项目,建设进度,开发管理信息,以反映监管机构的意见。目前,有很多土地资源信息储存在政府手中,如果我们能够梳理,是对公众开放的,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

增加政策的透明度,消除腐败,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前,在土地审批过程重复批次,溢价不均匀的地界不清的问题,在深圳已经不多见了他们创造了在地理信息系统,从的行政城市地图,主要道路网地图,直到1:1000地形图都可以访问办公系统,统一审批条件,土地价格,从而增加行政透明度,减少人为因素在审批过程中涉及的的可能性,在电源的土地管理部门和其工作人员一定的规范和制衡的。此前,在土地部门的形象在公众心目中在深圳一次只排到倒数第二的位置,近年来有逐渐上升的五大(完)

以上就是关于征收土地进数据库的钱什么时候给本人全部的内容,包括:征收土地进数据库的钱什么时候给本人、利用SPOT-5遥感影像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技术的探讨——以黑龙江省望奎县为例、国土影像数据库可以查询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sjk/95030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