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的简史

恐龙的简史,第1张

恐龙统治了地球大约174亿年,以下是我对它们 历史 的了解。

恐龙作为一个种成功的动物群体,出现于24亿至23亿年前,并统治着世界长达174亿年之久,直到大约66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在这段时间里,恐龙从一群只有狗或马那样大小的生物,进化成了曾经存在于陆地上的最大的动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食肉恐龙体型缩小,并进化成鸟类。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只有非鸟类的恐龙灭绝了。(在本文中,“恐龙”指的是非鸟类恐龙,除非另有说明。)

在恐龙存在的大约174亿年间,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恐龙最早出现在三叠纪时期(2519亿年前至193亿年前),它们在“盘古大陆”的这片超级大陆上漫游。但当小行星在白垩纪末期(145亿至6600万年前)撞击地球时,各个大陆的位置与今天的大致相同。

最古老的恐龙化石可以追溯到231亿年前,来自阿根廷西北部的伊斯基瓜拉斯托省公园,包括埃雷拉斯龙和伊德罗梅乌斯龙。

根据恐龙学家对恐龙生长速度的研究,发现恐龙很可能是温血动物。最初,恐龙并不像与它们生活在一起的类似鳄鱼的祖龙那样多样化。事实上,恐龙并没有一出现就拥有绝对的统治力,类似鳄鱼的祖龙统治了三叠纪。随着三叠纪末期祖龙的灭绝,恐龙幸存了下来,并接管了地球上的一切。

“恐龙”一词在希腊语中是“可怕的蜥蜴”的意思,它是由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在1842年创造的。根据古生物数据库的数据,截至2021年,科学记载的恐龙物种有1545种。每年大约有50个以前未知的恐龙种类被记载,这意味着每周就大约有一个新发现的恐龙种类。

所有的这些恐龙都属于三个类群:鸟臀目、蜥脚形亚目和兽脚亚目。

鸟臀目恐龙包括有喙的植食性恐龙,如剑龙、鸭嘴龙。以及有角的恐龙,如三角龙和甲龙。其中一部分鸟臀目恐龙用四条腿走路,而另一部分则用两条腿走路。

蜥脚形亚目恐龙是一种颈部很长、“大腹便便”的恐龙,它们头部很小,四肢呈柱状。这一群体包括蜥脚类恐龙,如梁龙。它们是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最大的陆地动物之一。

兽脚亚目恐龙是一群食肉恐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中的一部分改变了饮食习惯,变成了草食或杂食性恐龙。兽脚亚目恐龙包括霸王龙和迅猛龙,还有鸟类恐龙。鸟类恐龙是从小型兽脚亚目恐龙进化而来的。

那么,这些群体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呢?这有待商榷。鸟臀目恐龙臀部的耻骨指向向后,因此被称为鸟臀恐龙。然而,它们不是鸟类的祖先,兽脚亚目恐龙才是。与此同时,兽脚亚目恐龙和蜥脚形亚目恐龙的臀部和“爬行动物”的臀部非常相似。《恐龙的重新发现》一书中提及,现代鳄鱼和蜥蜴也有这种臀部。

历史 上,人们认为兽脚亚目与蜥脚形亚目恐龙,和臀形爬行动物之间的关系比鸟臀目恐龙更密切。然而,《生活科学》此前报道,2017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基于对74种恐龙的分析,认为鸟臀目恐龙和兽脚亚目恐龙的关系更近。

恐龙生活在中生代的大部分时间,这是一个地质时代,从252亿年前持续到6600万年前。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恐龙是由三叠纪时期的小型恐龙祖先进化而来的。当时的气候恶劣而干燥,恐龙们面对来自类似鳄鱼的祖龙的竞争达数千万年之久,最终在泛大陆开始分裂时占了上风。当时,火山沿着大陆的裂缝爆发,导致全球变暖和祖龙的大规模灭绝。

在侏罗纪时期(距今一亿一千三百万到一亿四千五百万年前),恐龙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有些恐龙体型很大,例如,最早的泰坦巨龙可以追溯到16亿年前,它重约15吨,身长超过15米。这一时期的标志性恐龙包括雷龙、腕龙、梁龙和剑龙。

在白垩纪时期,随着大陆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恐龙的统治地位继续存在。这一时期的著名恐龙包括霸王龙、三角龙、棘龙和迅猛龙。记录上最大的恐龙,包括阿根廷龙,也可以追溯到白垩纪。白垩纪结束于白垩纪-第三纪(K-Pg)灭绝事件,当时一颗6英里宽(10公里)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在现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留下了一个直径超过110英里(180公里)的撞击坑,该撞击区被称为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有些恐龙的体型很大,但有些则很小。有记录的最小的恐龙是一种现存的鸟类恐龙:来自古巴的蜂鸟,身长5厘米多一点,重不到2克。据《自然》杂志2019年的一项研究,已经灭绝的非鸟类恐龙中,最小的是来自中国的一种名为长臂龙的蝙蝠状恐龙,长32厘米,重约306克。

根据在2021年脊椎动物古生物学会年会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最长的恐龙可能是一种侏罗纪蜥脚形亚目恐龙,至少有39米长,最长甚至可能达到42米。另一个最长恐龙的竞争者是梁龙,根据新墨西哥自然 历史 和科学博物馆2006年的一项研究,这是一种细长的侏罗纪蜥脚形亚目恐龙,体长可达33米。

最高的恐龙可能是长颈龙,这是一种大约15亿年前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12米高的蜥脚形亚目恐龙,生活在现在的坦桑尼亚。

恐龙时代生活着许多令人惊奇的动物,人们时常把这些动物与恐龙相混淆,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把翼龙当作一种恐龙。翼龙是一种有翼的爬行动物,这意味着它可以算是恐龙的亲戚,但不是恐龙。鳄鱼目包括已灭绝的和现存的鳄鱼以及它们的近亲,鳄鱼目生物祖龙也不属于恐龙。

此外,中生代的海洋中,充满了海洋生物,包括掠食性爬行动物沧龙、蛇颈龙和鱼龙。然而,这些爬行动物也都不是恐龙。

不能用。geo2r火山图表中会用特殊的颜色标注有显著差异的基因,geo2r火山图没有颜色数据就无法标注有显著差异的基因。GEO2R是一个针对GEO数据库中表达谱芯片进行进一步差异分析的工具。

火山爆发会造成生命损失、经济损失

火山爆发作为一种灾难性自然现象,有着破坏城市、改变全球气候的影响力,并可能对经济造成重创。其中,一些重大火山爆发事件所造成的影响还可能跨越国界,甚至对全球都造成深远影响。

1902年10月,位于中美洲的圣玛利亚火山(Santa Maria)爆发。厚厚的灰尘使危地马拉的天空阴沉了好几天,并一直蔓延到旧金山。此次火山喷发至少使5000人遇难,带来的损失超过100万美元。

此外,一些VEI等级不高的火山爆发也可能对人类生命安全及财富带来毁灭性的后果。1792年,日本长崎县的云仙岳(Mt Unzen)火山爆发产生的山崩引起海啸,造成共约15万人死亡。农业和渔业设施的损失估计为15亿美元。

1902年5月8日,位于加勒比海马提尼克岛上的培雷火山(Mt Pelee)爆发,摧毁了其南5英里(约8公里)的整个圣皮埃尔市,全城居民共计3万人几乎全部丧生。

1985年11月,哥伦比亚的内华达德鲁兹火山(Nevado del Ruiz)大爆发,掩埋了46英里(736公里)外的整个阿莫罗镇,2万人死亡。损失估约10亿美元,被世界灾难数据库(International Disaster Database)列为“最昂贵的火山爆发”。

汤加火山喷发致日本沿岸潮位变化

日本农相金子原二郎2022年1月18日在内阁会议后的记者会上透露,受南太平洋汤加附近海底火山喷发导致的日本沿岸潮位变化影响,接到宫城、高知等6县渔船倾覆、渔具受损等的报告,损失金额正在调查。他表示“将继续努力掌握损失状况,迅速修复并提供支援”。

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了截至17日下午2点的损失情况。具体包括宫城、德岛、高知3县共有30艘左右渔船倾覆、沉没或冲走。此外,德岛有小型固定渔网受损,宫城、三重、和歌山、冲绳有裙带菜、牡蛎、海蕴的养殖设施受损。据悉没有人员伤亡的报告。

金子表示,火山喷发对气象的中长期影响尚不清楚,称“将继续关注会对我国的农业和粮食供给带来怎样的影响”。

以上内容参考 齐鲁壹点-那些年,火山喷发都给人类造成了多大损失

本文研究区范围较大,在建库过程中,按照“一个标准,分幅入库,最后整合”的步骤,构建中亚地区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1建库准备

(1)资料收集及预处理

完整、齐全而又有效的第一手资料是建立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的前提,也是对地理信息空间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的基础。因此,要根据所选图幅,全面收集有关资料,以满足建库需求。资料收集主要有以下两类:①图形资料:包括相同比例尺的地理底图、地质图、矿产图等;②文字资料:主要是有关的地质报告、地质图说明书、有关规范和标准等。在全面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综合整理及筛选后,将中亚地区地质图按300 dpi规格进行扫描。对扫描色彩较差的图像,进行适当的色彩调整,使之清晰可辨。

(2)坐标系的统一

在矢量化过程中,我们统一采用BJ54平面坐标系,1980黄海高程系作为参照系。中亚地区中央经度为81°,按3°分带在14 带内。在创建空间地理数据库(personal geodatabase)及要素数据集(feature dataset)和扫描影像几何校正时,均采用该坐标系统。

本文在ERDAS IMAGINE 92软件的支持下,对扫描地质图进行几何校正,采用多项式几何校正法,按一次方,选取图纸网格线交点作为控制点,每幅图至少选取20各控制点,进行几何校正,精度保证在05个像素以内,即10米的精度内,完成对中亚地区扫描地质图的几何校正。

(3)各要素图层、属性表的建立

按照上述技术流程,对中亚地区建立统一的矢量属性数据库,每一幅图均采用统一的空间地理数据库(personal geodatabase),每个库下建立一个要素数据集(feature dataset),每个要素数据集包含11个要素类,按几何形状分为面状要素、线状要素和点状要素三大类:①面状要素类有6个:侵入岩地层要素属性表、沉积(火山)岩地层要素属性表、变质岩地层要素属性表、蚀变带要素属性表、脉岩属性表、水域/流域面属性表;②线状要素类有2个:断层属性表、地质界线属性表;③点状要素类有3个:矿产地(点)属性表、产状属性表、火山口属性表。一个属性表就是一个图层,既保存了各地质要素的空间图形数据,又保存了属性数据。每个要素属性表的结构和字段按前文所述,一一建立。如图7-19所示。该图以赛里木湖图幅为例,列举了数据库中包含的所有图层。

2数据采集和编辑

数据采集主要是在ArcMap 环境下对校正后的地质图按各实体要素逐一进行矢量化,对个地质要素类按图层进行分类存储,按照图7-20所示的矢量化步骤,严格依照该流程设计的图层录入顺序进行矢量,这样才能提高矢量化的效率,也保证了整个图幅几何图形逻辑拓扑的一致性。手动矢量图形时,应当跟踪各类地形中心线来完成每根线条(如图7-20 a),尽量保证线条的圆滑,不应产生锐角或小尖角(如图7-20 b),在矢量时,放大的比例不能太大,一般保证当鼠标移动一个像素图上距离不超过20米为宜,如果放大比例过大,就会导致采集点过多、过密,容易造成整个线条的不圆滑(如图7-20 c)。在矢量过程中,利用ArcMap的断点捕捉功能,选择恰当的节点进行捕捉,对于线性地质要素应尽量避免接头过长或过短(如图7-20 d),对后续“线转面”生成面图层时容易造成影响。尤其对断层的矢量尤为注意,因为断层在地质图上一般都用较粗的线表示,而其他岩性界线一般很细,倘若不注意缩放比例的大小,很容易造成矢量失真,难以保证数据采集的精度。

在矢量化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图7-20(a、b、c、d)所示的错误,这时我们可以利用ArcMap快捷方便的矢量工具进行修改、编辑。选择要修改的线,双击就会出现构成线的节点,用鼠标拖动,很容易将未沿中线矢量的线条拖至中央,对于矢量锐角明显、不圆滑或接头过长的线条,双击出现节点后,右键选中节点,利用d出的快捷菜单,可以进行“增加节点”“删除节点”等 *** 作,方便地进行修改和编辑。

图7-19 地质图数据库各图层的建立(以赛里木图幅为例)

在保证了对线型地质要素采集的准确性,由“线转面”时才能保证数据采集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使原纸质地质图上的信息完整、有效地进行“数字化”。利用ArcMap矢量工具的“线转面”(feature to polygon)工具,将临时线文件转换为临时面文件,设定闭合容差为10米。“线转面”完成后,要对生成的面(polygon)进行检查,看是否有遗漏,若发现至少10处以上遗漏,则重新对“临时线”图层做进一步矢量工作,完善后再转面。若小于10处,则可以在“临时面”图层进行修改和编辑,利用“线跟踪”和“creat polygon”工具进行面的增加,对于遗漏的“孤岛”则用“cut polygon”工具进行创建。

检查“临时面”图层无误后,要对其进行“分类”,按照地质图图例、柱状图等要素按沉积岩地层、侵入岩地层、变质岩地层和面状水域与沼泽进行分类。在“临时面”图层上选择所有沉积岩地层的图斑,然后导出保存在该幅地质图数据库的要素集下的要素类,命名为“临时沉积岩”要素类;依次选择侵入岩地层的图斑、变质岩地层图斑及面状水域与沼泽图斑,分别导出保存在同一个要素集下。各要素导出完成后应仔细检查看是否有分类错误或遗漏,用“面拷贝”或删除工具对该类错误进行修改。

图7-20 矢量化地质要素图

对于脉岩(面)要素、产状(线)要素、蚀变带(面)要素、火山口和矿点(点)要素基本很少与其他图层共用边界,因此,直接对这些要素单独进行矢量便可。

最后进行图形的质量检查,包括岩性划分类别检查,几何拓扑检查,检查无误且没有遗漏后,导入标准库中。这样基本完成了一幅扫描地质图11类地质要素的矢量入库工作,下一步,主要参考图例、柱状图和地质图说明书进行属性录入。如流程图7-16所示。最后,检查属性数据录入完整无误后,便可进行下一图幅的矢量工作。

3图形拼接

依次完成地质图的矢量入库工作后,下一步就是进行图形数据的拼接,属性数据库的合并。首先,将地质图数据库的11个地层,按各要素类导入一个要素集下,例如,将地质图数据库的“沉积岩地层单位”图层导入一个空的标准库中,存入一个要素集下,构成中亚地区地质图数据库。显然,此时,这个数据库里存放的所有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只是按各图幅为单位进入数据库的,难免有很多数据冗余,以及图形数据的接边问题,所以我们必须首先从图形数据的接边出发,然后再依据各图斑的属性数据进一步完善各图幅数据库的拼接。

图形的拼接主要针对数据库内面(polygon)类数据和线(line)类数据的拼接,线类数据的拼接与“线”的修改、编辑类同,不做过多阐述。重点讨论面(polygon)类型数据的图形及属性数据的拼接。

在矢量化过程中,我们按标准图框进行分幅。用标准图框的线来裁切“临时线”再转换为面(polygon)数据,所以从整体上来说,各图幅图形数据的接边难度不大。只存在由于各图幅几何校正精度的差异引起的图幅间细小的缝隙或重叠,在几何校正时我们尽量保证每幅图的校正精度在05个象元,图上距离在10米以内,因此,图幅间这些细小的缝隙或重叠区域大多在容差以内,对重叠部分可以用“merge”工具进行简单的合并,对于有缝隙的区域,可以参照该区域相邻的图斑,利用“线跟踪”、“creat polygon”创建新的面,然后将其归并到与之相邻且面积较大的图斑中去。

由于这类空隙和重叠区域较为细小,研究区覆盖范围较大,如果用肉眼一个边界一个边界的去寻找、修改,较繁琐,且容易遗漏,造成拼接的不完整。这时,我们可以利用ArcGIS提供的拓扑图层进行检查,将中亚地区地质图数据进行完整的拓扑检查,根据可能出现的图形错误,设定拓扑检查规则。在本文研究区数据拓扑处理过程中,主要采用“must not have gaps”——“不能有空区”、“must not overlap”——“不能有交集”等规则,能够快速检索出因几何校正精度不一致而引起的“空隙”和“重叠”部分,并直观地将有“空区”或“有重叠部分”的图斑用红色标识出来,能方便的对出现这些区域的图形进行修改、编辑。利用拓扑检查,大大提高了图形拼接的效率和质量,并且减少了人为的错误及遗漏。

另外,利用ArcGIS的“dissove”工具,也可以快速完成这些细小的“空隙”和“重叠”带来的图形拼接工作。选择要处理的图层,然后设定适当的容差,将该要素图层按某个字段进行合并,能迅速完成该图层的拼接。由于该工具在合并图斑时,只要各图斑所选的字段相同,都合并为一个大的图斑,且属性也进行合并,生成新的“multipolygon”类型的图层。所有,还应利用“multi-part to single part”转换为单个的“polygon”类型的数据才能完成真正的图形拼接工作。

图7-21 中亚地区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组成

通过上述讨论和分析,采用ArcGIS便捷的工具菜单,对标准图框进行分幅入库的图形数据和矢量数据,可以快捷、高效的完成图幅的拼接工作,完成中亚地区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构建。如图7-21所示。每个要素类包括一个图形图层和一个与之对应的属性数据表。通过图形即可方便地进行属性的查询,也可通过属性表的字段来查询相关的地质要素。中亚地质图数据库的建立,为进行GIS空间分析,成矿信息的提取以及证据权计算奠定了数据基础,提供了数据分析平台。

宏观前兆异常,是指以肉眼和感官容易察觉的火山骚动反应及表现。主要包括:

1 会有地光出现;

2 可见的地表变形标志。

3 从蒸气喷孔、喷气孔、泉眼等发出气体气味、颜色、噪声及其喷发物体积和速率的增减变化;火山口有气体冒出或着比以前的气体冒出速度加快;火山口及周围地区可以闻到刺激性气味,一般是硫磺和硫化氢的味道。

4 水位、水温、水化学等异常变化。火山周围的水温会比平时的高很多。

5 生物异常,包括植物褪色、枯死与小动物(如猪、狗、猫、家禽等)的行为异常(如:烦躁不安)及死亡等。

6 地下发出噪声,有感地震和其他由地震而引起的震动。

微观前兆异常,是指信号微弱而不易被人体或动物感官系统所察觉,只能通过仪器才能检测到的异常现象。主要包括:

1火山性地震活动。

2火山地表形变。

3电磁变化。火山口周围的电磁波发生异常变化;

4重力变化。

5地热变化。

6地下水水位、温度及化学成分变化。

火山喷发是因为地壳变动等原因,喷发前地磁场会有变化,也会产生人感觉不到(机器和动物可以感到)的岩层震动,测量这些就可以预测。

当然,也可以不是被动的收集数据,也可以主动的用次声波回声定位等对地壳进行探测。

预测成功实例

历史上火山曾经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一次火山喷发使数万生灵和他们的家园毁于一瞬。火山喷发看起来是突然的,但它是有规律的,前兆也比地震明显得多。火山喷发前山体易膨胀,这是熔岩在其内部涌动所造成的。火山附近的温泉、热气口及火山口湖的温度在喷发前经常急剧上升。熔岩在深处流动会引起局部地区重力和磁力的变化。为了准确、及时预报火山喷发,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并成功地对一些大爆发做出了准确的预报。如1979年在圣海伦斯山的北坡产生过一个圆丘,1980年5月18日大爆发前,该圆丘竟以每天45厘米的速度增长。美国在此周围设有13个观测站,最终准确地做出了预报,而火山的爆发就是从掀去这个圆丘开始的。

以上就是关于恐龙的简史全部的内容,包括:恐龙的简史、geo2r火山图没有颜色数据还能用吗、火山爆发会造成哪些损失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sjk/95040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