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ango python 数据库同步的方案,请帮我想一想

django python 数据库同步的方案,请帮我想一想,第1张

你都打算用django来同步了,哪来得的可否用它来同步的问题呢。

有一个功能叫probe,似乎叫这个名子,你可以用它,根据A库,自动建立模型。 顺便说一下foriegnkey在django的模型库里也是支持的。 如果不支持,可能你的foreign key太复杂了。

如果可以自动建立模型,那么其余的都不是问题了。 不过不建议你这么绕一个大弯路,还要用django去写同步脚本。 它仅仅做管理就可以了。

如果一定要用它做同步,就可以在view里写一个函数。把你的同步逻辑放进去。 然后用crontab设置一个定时任务,去访问这个URL就好了。

似乎它没有tomcat里的那种定时任务功能。 如果你真的要想有,也有开源的插件下载,不过,这就把事情 弄得太复杂 了。

django就作为一个轻量级的WEB管理软件就可以了。 如果想做复杂的数据库功能,还是用php和java。

数据泵不一致导致的,比如说你用expbd导出来的用imp导入的时候就会出现这个错误,exp导出来的用imp导入;

expbd导出来的用impbd导入。

和版本没有关系,导出库时用的oracle版本和导入时用的不同。小版本不同也有影响。

解决办法:使用相同的数据泵导入导出。

OracleDatabase,又名OracleRDBMS,或简称Oracle。是甲骨文公司的一款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是在数据库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产品。可以说Oracle数据库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可移植性好、使用方便、功能强,适用于各类大、中、小、微机环境。它是一种高效率、可靠性好的适应高吞吐量的数据库解决方案。

ORACLE数据库系统是美国ORACLE公司(甲骨文)提供的以分布式数据库为核心的一组软件产品,是目前最流行的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或B/S体系结构的数据库之一。比如就是基于数据库的一种中间件。ORACLE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一个通用的数据库系统,它具有完整的数据管理功能;作为一个关系数据库,它是一个完备关系的产品;作为分布式数据库它实现了分布式处理功能。但它的所有知识,只要在一种机型上学习了ORACLE知识,便能在各种类型的机器上使用它。

Oracle数据库最新版本为OracleDatabase12c。Oracle数据库12c引入了一个新的多承租方架构,使用该架构可轻松部署和管理数据库云。此外,一些创新特性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使用率和灵活性,如OracleMultitenant可快速整合多个数据库,而AutomaticData和HeatMap能以更高的密度压缩数据和对数据分层。这些独一无二的技术进步再加上在可用性、安全性和大数据支持方面的主要增强,使得Oracle数据库12c成为私有云和公有云部署的理想平台。

(一)农用地分等数据的组成

农用地分等数据成果丰富,按照农用地分等的流程可分为自然质量分、自然质量等指数、自然质量等别、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利用等指数、利用等别、经济等指数和经济等别;按照农用地分等数据的性质可分为空间数据、属性数据、文本数据。为使农用地分等成果能够方便、直观地展现国家级、省级、县级、乡级各级农用地的质量与数量特征,实现对农用地分等数据的查询、分析、融合、分发等功能,必须建立一套统一、规范化的数据管理体系。这套体系能够从农用地分等的基础资料、中间成果和农用地分等成果(图、文、表)等海量数据中提取信息,供汇总平衡、调整、分析,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技术支持,是土地信息化的坚实基础,对各级农用地的数据(包括属性数据和矢量数据)进行更新、查询、检索和集成,建设农用地分等数据库。

农用地分等数据库的建设是实现土地资源数量、质量、产能与生态环境并重管理及国土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基础保障,是实现国土资源现代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必要前提,也是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实施耕地占补按等级折算的重要手段。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自治区级与县级农用地分等成果主要包括文字成果、图件成果、数据成果和电子成果。

1文字成果

文字成果主要包括自治区级与县级农用地分等技术报告(包含县级农用地分等基础资料汇编等)。农用地分等技术报告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等对象所在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概况;二是分等技术方法,包括分等参数的确定,分等因素指标区、分等单元、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与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的划分方法,分等因素及其分值和权重的确定方法,等别划分方法,分等成果检验与调整方法,计算机技术在分等中的应用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技术问题等;三是分等成果及其分布特点和规律、地域组合特点、差异原因、农用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四是分等成果的应用分析。

2图件成果

图件成果具体包括分等单元图、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分布图、农用地利用等别分布图、农用地经济等别分布图、标准样地分布图。

3数据成果

数据成果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农用地分等单元原始属性数据表、样点投入产出调查数据表、农用地分等基本参数表、各指标区“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记分规则表、农用地分等各指标区分等因素体系及其权重表、土地利用系数与土地经济系数汇总表、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间表、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间表、自治区级农用地分等单元指定作物计算结果表、自治区级农用地分等单元多作物综合计算结果表、农用地分等结果各乡(镇)面积汇总表、农用地分等结果各地类面积汇总表、自治区级农用地分等单元综合数据表、农用地标准样地属性数据表等,部分表格见附录。

4电子成果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电子成果用光盘或硬盘保存,提交的农用地分等成果包括文字、图件和数据等成果的电子版本。

(二)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建设的依据与内容

1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建设的依据

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建设首先要依据分等数据的特点:一是信息量巨大;二是数据与信息种类多种多样,按数据的特征分为属性数据和矢量数据,按数据的来源和性质分为农用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这些数据涉及土地学、农业学、地理学、测绘学、信息学和经济学等众多学科;三是成果具有复杂多层次的特征。其次,依据《农用地分等数据库标准》,农用地分等成果数据的内涵、特点及其应用需求,设计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建设方案,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对农用地分等的各个环节及其成果数据进行整合加工标准化处理,把农用地分等成果的矢量数据和属性数据,通过关联式数据系统储存、管理、整合在一起,建立统一、规范的农用地分等数据库。

2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建设的内容

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农用地分等数据的分类编码、农用地分等数据的图形要素分层、农用地分等数据的属性数据结构、分等单元扩展属性结构、外部表格信息和农用地分等数据文件命名6个方面的内容。

农用地分等数据的分类编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土地利用信息分类与编码和分等基础信息分类与编码。

农用地分等数据的属性数据结构内容复杂,主要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类图层属性表、注记属性表结构、县级分等基础层属性表结构、县级分等结果层属性表结构、自治区级分等基础层属性表结构、自治区级分等结果层属性表结构等内容。

分等单元扩展属性结构包括指定作物分等计算结果表结构和县级综合等别计算表结构。

外部表格信息包括指定作物参数表结构、“指定作物-分等因素-分值”说明表结构、“指定作物-分等因素-权重”说明表结构、标准样地属性特征基准分值表结构、“县级-自治区级”农用地分等单元对应表结构、县级文档结果和自治区级文档结果。

农用地分等数据文件命名规则包括以行政区为基础的数据文件命名规则和文档数据文件命名规则等内容。

(三)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思想和目标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更新、显示、制图和综合分析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利用该系统,通过对农用地诸多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找出农用地变化的特点与规律,从而迅速地获取满足应用需要的信息,并能以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表示处理的结果。

1系统的设计思想和目标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是在充分研究和总结土地利用管理的实际工作需求和吸收目前计算机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土资源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而制定的。系统的设计综合了以下几方面的技术:①数字制图技术;②计算机的自动查询、检索分类、计算统计技术;③空间查询和分析技术;④空间信息的存储管理技术;⑤计算机网络技术。配套统一以上技术,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应用到系统的设计中,形成系统基本的设计思想,即按照农用地分等数据的规范和标准,建立起农用地分等数据管理的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按照GIS的要求严格控制入库数据的精度;提供方便、快捷的实用工具,提高数据库的利用率和满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需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功能,完成对数据库的动态更新,维持数据库的现势性。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数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基本目标是满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农用地分等数据的管理需求,提高土地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并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减轻土地管理工作的劳动强度,最终实现土地管理的信息化,构建“数字国土”工程的基础设施。

2数据入库

数据入库前要检查采集数据的质量,检查合格的数据方可入库。数据检查主要包括矢量数据几何精度和拓扑检查、属性数据完整性和正确性检查、图形和属性数据一致性检查、接边精度和完整性检查等。数据入库主要包括矢量数据、DEM数据、DOM数据、元数据等数据的入库。最后进行系统测试(图3-17)。

图3-17 入库工作流程图

数据入库前要对采集数据进行全面质量检查,并对错误进行改正,数据的检查与更正是数据建库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1)按照《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农用地分等规程》等相关标准确定检查项,包括矢量数据几何精度和拓扑检查、属性数据完整性和正确性检查、图形和属性数据一致性检查、接

边完整性检查等。

(2)基于上述检查项,定制检查内容,配置相应的参数。

(3)按照定制的内容,系统自动实现批量检查,也可以采用人机交互方式对重点内容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错误及时修正。

(4)自动生成或手工编写检查报告,检查与更正工作结束(图3-18)。

图3-18 数据检查流程图

1)矢量数据入库

(1)数据检查。数据入库前,对矢量数据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对质量不合格的数据应予以返工,质量检查合格的数据方可入库。

(2)参数输入及其数据组织入库。依据参数设置的要求,向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输入各种建库参数,对不同数据层的数据建立索引等,各要素数据可分层入库,也可批量入库。

(3)多尺度空间数据连接设置。对于多尺度空间数据库应设置连接参数,便于不同比例尺数据的显示。

2)元数据入库

利用数据库管理软件,采用人工和自动相结合的方法对各要素元数据内容进行检查和处理,导入各种元数据。

3)属性入库

利用Excel软件输入分等评价单元质量分值表,形成分等评价单元自然属性电子表格文件;再将各评价单元的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进行汇总,划分各等值区;然后,汇总到分等评价单元自然属性表中,计算农用地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利用相关软件将整个Excel总表转换到数据库中,存为DBASE格式文件;最后,根据关键属性字段挂接,使图、表合一,形成统一的空间数据库。

4)系统运行情况

数据入库完成后,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并对测试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处理。

具体测试内容及要求为系统运行无死机现象;系统能对数据库中数据层进行组合查询,且数据结构正确;系统能够对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并输出相关表格成果;系统能按要求输出相关图件,等等。

(四)系统设计总体框架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评价数据管理系统横向包括农用地调查评价基础业务工作,纵向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其总体框架如图3-19和图3-20。

图3-19 总体框架横向结构图

图3-20 总体框架纵向结构图

(五)数据库系统功能的实现

依据农用地分等成果和土地利用管理的需求,该系统应具有以下基本功能:

1系统建库

系统建库是指把农用地分等成果及其涉及的信息用计算机存储起来,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全面进行数字化建库,采用MapGIS的数据结构和几何特征的描述术语,输入农用地分等数据;还可在已有的图形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建库,可利用MapGIS平台提供的数据转换和属性管理工具把图形和属性转换到系统中来;二是变更数据,根据农用地分等进展情况,及时更新农用地分等数据信息系统。

2数据查询和检索

数据查询和检索模块是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该系统提供了强大的地图浏览、图层控制、空间索引、查询统计、空间分析和报表输出等功能,为实现统筹数量、质量与生态并重管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手段;同时,也满足公众参与管理农用地分等数据的功能,加大土地科学普及工作,树立全社会关注农用地资源安全、耕地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的意识;通过模糊查询、条件查询、空间查找等具体功能可以快速查询村、国家级基本农田、地类图斑等重要对象的空间位置和属性信息;能对县(市、区)各级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的统计汇总,并可用专题图的形式对不同区域的农用地分等数据按不同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输出各种图形和报表;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需要,设计不同的数据应用分析模型,例如征地分析模型、土地开发整理前后质量评价模型、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等。通过系统,按这些模型进行处理,输出分析结果,从而有效地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专业化,提高办事效率,避免决策失误。

3成果输出

依据农用地分等制图规范和土地利用管理需求,输出农用地分等图形和数据成果;还可以按行政区域及任意区域裁剪图件等。

4系统维护

该系统是按照国家的有关规程和标准进行设计的,可根据土地管理实际情况做进一步的编码和更新,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胡辉1 谢梅生2

(1江西省土地勘测规划院,江西南昌,330046;2萍乡市国土资源勘测设计院,江西萍乡,337000)

摘要:本文介绍了江西省萍乡市建立基于网络的基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的技术路线及方法,为今后开展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提供技术依据和工作思路。

关键词:基于网络;数据库;集成应用;研究

1 研究背景及可行性分析

11 研究背景

江西省于1999年启动全省1∶1 万县(市)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萍乡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先驱,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秋收起义的主要爆发地,是红色革命圣地。萍乡市位于江西省西部,地处湘赣边界,现辖上栗、芦溪、莲花三县,安源、湘东两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安源经济开发区。萍乡市从2000年起步,历经四年,完成了除莲花县外的四个区县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并通过了省厅组织的预检和验收,项目成果已在各地土地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相关的调研结果表明:数据库建设虽然全面开展并取得重要进展,但成果应用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①“闲库”、“死库”屡见不鲜,有些数据库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②各县区的数据库成果整合困难,数据无法流通和共享,难以在地市级以上层面发挥作用。

当前,国家的土地管理制度和管理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土地资源管理参与宏观调控,“金土工程”的启动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形势、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职能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土地利用数据管理和应用模式。对于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来说,怎样集成应用这些分散独立的 1∶1 万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使其为建设用地审批、耕地保护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各项管理工作服务,是试点研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2 可行性分析

121 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研究所需的关键技术已经成熟

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海量数据存储与数据仓库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基于 Web 的应用及通讯技术不断完善;“3 S”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日趋成熟;网络信息安全与保密技术日新月异,这些关键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本试点研究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122 国土资源信息网络建设和各类相关技术标准试行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

国土资源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使国土空间数据传输、交换、共享和集成应用成为现实;同时,国土资源部2001年颁布试行了《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技术规定》,同年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建库软件平台测评,使得江西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在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和规范的技术路线及全省统一的MAPGIS 平台下进行,为本试点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3 领导重视是此项研究开展的有力保障

萍乡市国土资源局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专门成立了由市局及各县区局长组成的“萍乡市基于网络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试点领导小组”,保障此项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局党组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整合资源、滚动发展”的发展思路,把信息化建设纳入“一把手工程”亲自抓,先后投入近七百万元用于市政府所在地安源区380平方千米的航空摄影测量和相关的基础数据库及信息系统建设;另外,投资3800多万元萍乡市国土资源局智能化办公大楼于2005年6月底交付使用,已与政府网对接,实现了省、市、县多级数据共享,数据交换体系初步形成。

2 试点的总体目标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总体目标

在对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和应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市级、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土地利用数据管理模式、数据更新机制和数据应用需求,提出基于网络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体系建设方案并进行试点示范,并开展数据库成果集成应用方法研究,为解决1∶1 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项目的数据库成果的共享和集成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22 主要内容

(1)研究基于网络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的框架体系和运行模式,重点研究基于网络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基础数据更新体系和维护更新机制,在多种运行模式下,如何实现分布式多级管理,以达到各级数据的同步更新,确保数据库的现势性。

(2)研究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作为国土资源系统的基础数据,在分布式环境下,耕地保护、土地规划等应用系统的实现机制和构建框架,有效地为国土资源信息化服务。

(3)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应用示范。解决基于土地利用数据获取、加工、整合和土地利用数据综合分析,实现土地利用数据的统一管理、信息交换、信息分发、信息挖掘、数据增值等,为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应用提供示范工程。

3 集成应用需求分析

31 系统建设功能需求分析

311 业务应用需求

根据萍乡市国土资源管理业务开展的需要,此次开发的数据库集成应用系统在原有土地详查软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数据的异地储存、管理,加强对异构、多元、多比例尺土地利用数据的管理,支持县区国土资源局在异地对存放在萍乡市局的土地数据进行提取、加工、处理、统计和分析,支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在耕保、规划、利用等相关国土资源业务管理中的调用。

312 数据管理需求

能够合理存储和管理各类土地数据,包括空间图形数据、属性数据、表格数据和文本数据等,并能适应大数据量和即时数据分发的需要。

313 数据更新维护需求

为适应萍乡市土地利用数据实时更新、批量更新等维护应用的需要。包括:多级管理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同步更新,包括:土地利用数据库同步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技术路线,包括数据库复制、数据同步、数据报盘、数据网上传输等。

314 安全性与可扩展性要求

提供完善的安全体系,保证国土资源管理数据和系统的绝对安全,满足土地管理业务中为各级、各科股、各种需求提供服务时的系统和数据绝对安全。

315 制度化运行管理的要求

提供规范化的运行标准和制度,建立长期稳定的运行维护机制。

32 本项目建设需解决的问题分析

321 本项目建设应服从 “金土工程” 和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

萍乡市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试点是该市国土资源管理的一次深化,也是该市各县区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深层次应用,是萍乡市“金土工程”的组成部分。项目建设必须完全满足市县级土地管理应用的各项需求和工作需要,与全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体系相衔接,服从今后电子政务建设的大框架。

322 市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向上逐级更新的问题

根据“金土工程”实施指南的要求和国土资源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需要,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必须逐级向上更新,系统设计时已经考虑到此项内容,充分利用分布式数据库的管理理念,实现了萍乡市局与各县区国土局之间数据的同步与共享。

4 技术路线与实现的技术方法

41 萍乡市县两级数据库集成应用总体框架体系和运行模式

根据萍乡市县分布的实际情况,系统采用以胖服务器、瘦客户端的B/S网络结构为主,具有良好的交互性的 C/S 网络结构为辅的模式结构。采用 MAPGIS软件为平台,充分利用 DBMS 的数据管理、服务器集群、目录服务、分布式组件及分布式事务管理等技术,实现了分布式海量数据管理和多级分布式协同工作机制。数据库组织形式为“逻辑单一,物理多个”方式,整个系统逻辑上为一个数据库,即: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物理上是由各个区县国土局的数据库构成的,这种形式各区局之间隔离得很好,数据安全容易保障,而且在业务上,允许各分局有不同的业务逻辑。

在萍乡市国土资源局建立了数据中心,购置了 IBM 高性能服务器,用于集中存储和管理市属各县区的多比例尺集成数据库。市局安装了与武汉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MAPGIS平台下的基于网络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系统软件,各县区国土资源局无需建立信息中心,只需通过各地政务网专线和 IE 浏览器,经过授权就可访问、调用和管理各自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统计、分析、出图、出表、汇总等工作都可通过远程调用技术轻松完成;变更时由各县区国土局提供变化图斑范围的实测大地坐标和全套相应的用地批准材料,最后由市国土局统一完成数据库的更新和维护。

42 数据库集成应用实施方案

此次试点采用由武汉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基于MAPGIS平台的数据库集成系统软件来实现,实施方案于2005年12月28日通过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专家评审。

萍乡市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采用全省统一的MAPGIS平台进行建库,且全市在同一中央经度内,不需要进行数据转换和投影转换。对未完成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的县区安排尽快开展,以保证市级数据库集成的各个县区土地利用数据库的现势性。对各县区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进行接边检查,发现错误后及时更正处理。按集中式的管理方式对各县区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进行集成,形成可分可合的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43 基于网络的市县两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功能设计

431 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功能设计

4311 数据管理

(1)数据的存储 以县为单位组织和管理各类土地利用线状数据,同时建立可分可合的市级数据库,包括空间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等。

(2)数据的调阅 用户可以通过鼠标点击来调阅每个县、乡、村的数据,若该县的数据不存在,则会给出提示。

(3)数据的显示 用户可以通过鼠标对图形进行放大、缩小、平移等 *** 作,还可以通过鼠标点击图层来控制该图层是否显示以及调整图层的叠加顺序。

4312 信息查询

• 基本查询

(1)属性信息查询 用户通过鼠标点击图形能够查询各类土地利用专数据信息,如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及线状地物信息、宗地的基本信息、界址点信息、界址线信息、基础地理要素信息等,用户还可以通过输入条件查询空间图形信息。

(2)历史信息查询 用户可以查询某一空间图形的历史变化信息。

• 统计分析

(1)任意范围查询统计 对任意给定的范围能查询范围内各种专题数据,并能对查询结果按给定的条件统计、输出图形和表格。

(2)缓冲区查询统计 对选定的线状、点状地物按给定的缓冲区半径查询该缓冲区内各种专题数据,并能对查询结果按给定的条件统计、输出图形和表格。

(3)条件查询统计 按给定的条件对区域内的查询各种专题数据,并能对查询结果按给定的条件统计、输出图形和表格。

• 数据汇总

支持以村、乡(镇)、县(区)、市为统计单元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汇总,得到各种专题汇总数据。

4313 数据和用户角色权限维护

包括:数据字典的维护、数据上下载、数据缩编、数据输出等。

提供用户角色权限维护工具,用于建立和维护系统账户(用户名、密码)和用户权限的设置。

4314 辅助审核管理

针对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检查等项工作过程中涉及的权属、地类、面积进行辅助审核管理。

432 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功能设计

在上述县级功能基础上加入变更数据获取及分布式数据库动态更新等数据的组织管理功能。

44 基于网络的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框架

萍乡市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是一种树状的基础空间数据库,通过多级分类编码体系构建多粒度的空间数据集,在海量数据库中使用空间数据库引擎和其独特的格网索引来访问数据,利用市、县粒度数据集之间分类编码形成的行政区划索引快速检索出相应数据。市级土地数据库采用树状结构集中管理市级粒度数据和县级粒度数据,在市级节点中点击专题可以调阅市级粒度的数据,在县级节点中点击专题可以调阅县级粒度的数据,也可以通过行政区索引调阅该行政区所在的县级粒度的数据。

通过这种机制最终实现在物理上分离的多源、多比例尺、多粒度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实现图形数据浏览查询统计的动态交互、自动切换,达到逻辑上所有数据完全一体,既方便了更新又便于使用。

45 本试点研究采用的主要技术

451 多元、海量空间数据的存储、管理技术

土地利用数据具有海量特点,利用关系数据库技术、空间数据库引擎的集成方法,通过关系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使海量空间数据库得以存放在关系数据库中。空间数据库引擎允许用户在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以及应用服务器之间实现 GIS 应用的分布式存储、管理。

452 远程调用技术

土地利用数据以数据库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研究网络服务器组建、管理、存储与远程调用等技术的实现数据的共享。

453 时空分析技术

时空分析技术的核心是如何有效地表达、记录和管理现实世界的实体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变化。这种时空变化表现为三种形式:①属性变化,其空间坐标或位置不变;②空间坐标或位置变化,而属性不变;③空间实体的空间坐标和属性都发生变化。

454 数据接边的技术

针对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数据存储方式和组织方式,研究数据库的图幅接边技术和行政区划接边技术。如图幅接边不受图幅数量限制、允许接边状态下的图形编辑和属性编辑。

46 即将整合完善的新机制、新技术

由于此次试点时间紧,任务重,通过试运行,将在今后把一些新技术整合到萍乡市基于网络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系统中来。

461 新的土地利用数据更新维护机制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数据源,进行遥感数据辅助县级土地利用变更,更新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形成多种可 *** 作的土地利用变更和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更新技术流程和相对应的维护机制。

462 整合基于 “3S” 技术的土地利用数据更新技术方法

在集成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从数据获取和采集技术入手,将基于“3S”集成技术、基于“GPS+PDA”和“调查之星”技术的野外数据快速调查、数据采集整合,实现县级土地利用数据的快速获取、处理与更新,具体包括:基于航空遥感数据的正射影像图的快速、高效处理;卫星遥感数据的快速处理和土地变化信息提取,含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处理、信息自动判别、定量提取技术。

5 项目主要成果

(1)基于网络的萍乡市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管理系统;

(2)基于网络的萍乡市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数据更新体系和维护更新机制;

(3)基于网络的萍乡市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的框架体系、运行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的各类报告。

6 结语

本试点研究项目作为全国两个试点之一,是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的精心组织下,由江西省土地勘测规划院牵头,萍乡市国土资源局及其所辖各县区国土资源局按照统一方案实施的。经过立项审查、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方案论证、组织实施等几个阶段的努力,通过试运行,新的应用需求不断提出,应用系统还在不断完善。

可喜的是,高效率的萍乡市基于网络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集成应用系统,正在被萍乡市及所辖县区国土资源局逐步认同,应用系统也在经受实践工作的检验。同时,数据库更新观念和更新机制正在萍乡市各级国土管理部门逐步形成和规范。研究面向市级土地管理工作,建立基于网络县级土地利用数据的集成应用系统,形成协调、高速、统一的土地利用数字化信息的管理和共享机制,使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项目更好地为国土资源信息化服务,才是本试点研究的最终目标。

MybatisPlus特性

快速开始

初始化测试数据表:

父工程依赖

该工程用于依赖管理,pom如下:

创建MyBaitsPlus工程

依赖如下:

properties配置

在这里配置数据库连接,以及数据连接池与mybatisplus的配置等

常规增删改查实现

创建实体类:

该lombok插件省去getset方法。

创建UserMapper接口,并且实现BaseMapper<User>这里我们指定实体类为user可直接使用接口中的方法。

UserMapperxml,如下:

执行SQL:

在SpringBoot中使用MybatisPlus分页需要注入Bean,并且在启动类上使用@MapperScan("comsimplespringbootmapper")扫描mapper文件路径如下:

使用MyBatisPlus可以为我们减少很多很多的代码,不过需要编写实体类,有失必有得。

配置动态数据源

dynamic-datasource-spring-boot-starter 是一个基于springboot的快速集成多数据源的启动器。

优势

网上关于动态数据源的切换的文档有很多,核心只有两种。

如果你的数据源较少,场景不复杂,选择以上任意一种都可以。如果你需要更多特性,请尝试本动态数据源。

劣势

不能使用多数据源事务(同一个数据源下能使用事务),网上其他方案也都不能提供。

如果你需要使用到分布式事务,那么你的架构应该到了微服务化的时候了。

如果呼声强烈,项目达到800 star,作者考虑集成分布式事务。

PS: 如果您只是几个数据库但是有强烈的需求分布式事务,建议还是使用传统方式自己构建多套环境集成atomic这类,网上百度很多。

约定

建议

强烈建议在 主从模式 下遵循普遍的规则,以便他人能更轻易理解你的代码。

主数据库 建议 只执行 INSERT UPDATE DELETE *** 作。

从数据库 建议 只执行 SELECT *** 作。

快速开始

加入依赖:

注释掉原来的数据库配置,加入:

使用 @DS 切换数据源。

@DS 可以注解在方法上和类上, 同时存在方法注解优先于类上注解

注解在service实现或mapper接口方法上,但强烈不建议同时在service和mapper注解。 (可能会有问题)

如果不加入主键则使用默认数据源。

DruidDataSourceAutoConfigure会注入一个DataSourceWrapper,其会在原生的springdatasource下找url,username,password等。而我们动态数据源的配置路径是变化的,所以需要排除:

或者在类上排除:

然后更换properties配置信息:

本篇代码案例地址:

>

以上就是关于django python 数据库同步的方案,请帮我想一想全部的内容,包括:django python 数据库同步的方案,请帮我想一想、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泵不一致(数据泵客户机与数据库版本不兼容)、分等数据库的建设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sjk/95138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