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保护主要包括

数据库保护主要包括,第1张

数据库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保护:包括数据库服务器的安全防范和硬件设施的保护,如使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技术手段,以防止非法入侵和破坏。

2逻辑保护:包括对数据库软件的安全防护和对数据的安全管理。数据库中的数据是非常重要的资产,需要进行权限控制、加密、备份等 *** 作,以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3数据备份:及时备份数据是数据库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旦发生数据丢失或损坏事件,可以通过备份恢复数据,保障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异常监测:通过对数据库的监测和分析,识别出不正常的访问行为和异常 *** 作,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数据被窃取或损坏。

5员工教育: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使其能够遵守安全政策和规范,规避安全风险和威胁。

综上所述,数据库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来保障数据库的安全。

温雪茹 刘 冰 李银罗 翟国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摘 要 信息服务已成为 21 世纪各国地质工作的战略重点。本文对我国地质信息服务体系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主要不足,并且对我国将要建立的地质数据集群系统做出了展望,指出应当在实现一站式服务的前提下,实现六个方面的主要功能,包括:完整的地质信息资源目录、丰富的网络在线资源、强大的信息加工处理和分析能力等。

关键词 地质资料 地质信息 信息服务 集群化

1 引言

地质信息是地质工作的主要成果,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在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环境(灾害)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和地质科学研究过程中辛勤劳动的结晶,是对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演化规律的认识和知识。地质信息是地质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保护、合理利用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对于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经济发展、推进城乡建设、开展国土整治、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等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地质资料是地质信息的主体,指在地质工作中所形成的以文字、数据、符号、图形、图像、声音等方式记载的纸介质、存储介质,以及岩心、标本、样品、光薄片等相关实物。地质资料是对地质工作过程及成果的记录,具体包括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图书期刊、实物地质资料和数据库等。

地质信息服务是主要以地质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提供与传播、地质信息处理以及提供软件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服务[1]。进入 21 世纪以来,信息服务已成为各国地质工作的战略重点[2]。

目前全国地质资料馆、各省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六大地调中心和各省地调院以及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图书馆等单位构成了中国地质信息服务提供者的主体[3]。2011 年全国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资源总量达 403 万种[4],中国地质图书馆国内外地学文献资源量为 60 万卷(册),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库存岩心长度150745米,标本10992块(数据来源于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站)。目前我国地质信息服务现状是传统与现代并存、以传统为主的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分散、数字化比例小、共享程度低、信息产品深度加工不够等方面。因而,中国地质调查局于 2010 年 3 月 1 日在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要加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就是通过构建共享机制、搭建共享平台,汇集、整理、挖掘地质资料信息产品,延伸产品链,提供服务集中度,提高服务规模效益的过程[4],将实现领域内应用层面的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

2 地质信息服务方式

21 传统服务方式

传统方式表现为借阅人到馆藏机构获取资料的模式。借阅人通过目录检索或者卡片检索,查询到所需资料后,需要到馆藏机构提取纸质资料阅览或复印或拷贝电子数据。网络目录检索和电子阅览室,在借阅过程中能够起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模式。在传统信息服务方式中,信息服务提供者各自开展服务。客户为解决一个问题,常常需要从分布在不同位置的提供者处分别获得所需服务[5]。

22 现代服务方式

现代服务方式主要应用 WEBGIS、网格、数据库等先进技术,使用户能够便利地获取地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提供服务、信息处理服务、软件提供服务,以及基于知识的咨询服务等。它的主要特点是用户通过运行在互联网上的系统,即可在任何位置上快速实现对所需信息的查找、浏览、评价、获取和利用,并不需要关心信息的存放位置。

221 集成的信息产品服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十五”初期开始实施我国基础地学数据库体系建设计划。该体系包括基础地学数据库和综合成果数据库两大部分,共 30 余个数据库,主要包括[6]:

(1)区域地质图数据库

全国 1∶5 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 1∶20 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 1∶25 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 1∶50 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 1∶250 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 1∶500 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2)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全国1∶5万重点城市及经济开发区水工环综合地质数据库,全国1∶20万数字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 1∶600 万水工环地质图数据库,全国小比例尺数字水工环空间数据库,地下水资源动态监测数据库。

(3)基础地质数据数据库

中国地层数据库,全国 1∶20 万自然重砂数据库,全国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库,全国岩石数据库(试建库)。

(4)全国矿产地数据库

原地矿系统矿产地数据库,全国地质工业行业矿产地数据库,中国铬镍(铜)钴铂(族)矿产地数据库(在建)。

(5)全国钻孔地质数据库(试建库)

(6)全国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数据库

全国 1∶500 万航磁数据库,全国 1∶100 万航次数据库,全国区域重力数据库,全国电勘查数据库,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测井数据库系统(试建库),全国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全国资源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库,全国 1∶25 万标准图幅卫星影像数据库,全国物性数据库(试建库)。

(7)海洋地质数据库

我国 1∶100 万海洋地质数据库、我国海洋地球物理数据集。

(8)地质资料数据库

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资料目录数据库,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目录检索数据库,地学图书期刊类文献标题和摘要的网络数据库,地质调查与科技信息数据库。

(9)工作部署与综合成果数据库

地质调查专题图数据库(全国及大区各专业不同比例尺地质调查工作部署与工作程度数据),全国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地学数据库元数据库。

10 余个国家级已建数据库通过运行维护管理,初步依照国家相关法规开展了社会化服务利用。数据发布方式分为在线和离线两种。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以中英文两种语言发布了元数据。据 2003 年 6 月至2005 年 6 月间不完全统计,地调局提供各类数据总量接近 100GB[7]。

222 网络在线信息获取服务

(1)中国地质图书馆网站(>

(2)全国地质资料馆网站(>

(3)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站(>

(4)国土资源科学数据共享网站(>

223 信息加工分析服务

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络提供了以下应用软件共享服务:①水质评价服务,面向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水质评价的信息服务和软件共享服务;②地下水水位预测,利用动态观测数据,预测指定区域未来水位的变化情况;③网络环境下成矿信息提取与综合:使用证据权方法完成网络矿产综合评价过程;④常规计算方法的固体矿产资源评价方法软件共享服务。

224 专业软件提供服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研发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是贯穿整个地质矿产资源调查完整全过程的软件,涵盖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矿体模拟、品位估计、资源储量估算、矿山开采系统优化等内容,实现了地质填图、固体矿产勘查的全数字化过程。该软件系统由四大子系统构成:数字地质填图系统、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资源储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建模信息系统。

3 存在的不足

我国地质信息服务总体来说,虽然有了一定数量的数据资源,但是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有关服务的政策和机制不健全,尤其是缺乏公开服务的管理办法,责权利不统一。

31 集群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地质信息产品不少,国家投资也比较大,但是一个数据库一个服务系统,没有完整的产品目录,多重注册情况严重,不能满足用户的一站式需求。

32 网络在线数据量少

目前,我国地质资料数字化比例较低。截至 2011 年底,全国各省(区、市)累计完成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总量 239 万种,数字化比例约 59%,其中全国地质资料馆累计完成近 6 万种地质资料数字化,数字化率 48%[4]。此为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情况。原始地质资料的数字化还未全面启动。信息资源的拥有量和能够提供在线服务的信息量也极不匹配,截至2010年,全国地质资料馆累计提供网络浏览资料14274种,当年馆藏总量为 11 万种[8],提供在线服务的比例为 13%。

因此,造成网络在线数据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地质信息的数据积累不足;二是地质资料的保密是一个瓶颈,需积极推进地质图地理要素非涉密化处理;三是政策机制不健全,公益性不够。

33 地质资料获取费用高

虽然我国的定价原则已经确定,但到现在也没有确定的公开的地质信息与信息服务详细的分类价格,这造成很多数据的服务受到限制,并且各地的收费不一致,有的收费偏高。

4 展望

地质信息服务应当在数据一体化管理和共享平台下,按照统一标准和存储规范,形成逻辑上统一、物理上分布的国家地质数据集群系统。集群系统应当在实现一站式服务的前提下包含以下主要功能:

(1)完整的地质信息资源目录。

建立全国范围内完整的地质资源检索目录,一方面包含地质资料和图书文献,另一方面包含各级馆藏机构和地勘科研单位长期以来积累的地质信息资源。在发达国家,USGS、GSC、BGS、GA 等都提供了完整的各类地学信息的目录查询检索系统,帮助用户快速便捷地检索到所需信息和数据。

(2)丰富的网络在线资源。

在发达国家,由于在线资源极为丰富,其地质信息网站的访问也十分活跃。以美国 USGS 为例,2005 年平均每月成功的服务请求达 2400 万次,经网上传输的数据量达 180 多 G。5 年间访问 USGS 网站的次数约 76260 万次,是在大约相同的时间内访问全国地质资料馆 CGS 网站次数的 600 倍[3]。在对地质资料信息网络获取率调查中,加拿大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获取 29%的数据,美国可以获取 27%,澳大利亚可以获取 85%[5]。

我国地质资料解密工作研究,已部署在“十二五”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综合研究中,为今后地质资料的在线服务提供了基础。

(3)强大的信息加工、处理和分析能力。

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络在这方面作出了示范。应用网格技术编制软件对地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将在某些方面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网络技术最直观的优点之一便是超强的计算能力,它能够把一个集群的计算机连成一个局域型网络,形成一台超级计算机,大大提高计算效率。原先在单一 PC 上运行需要花费几个月时间完成的计算,在网格中运行一两天就能够完成。

(4)应用软件服务。

提供各种高性能的专业工具软件服务。

(5)敏感信息的实时发布。

天气预报、台风、地震波观测数据的实时发布,以及通过专用系统发布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台风龙卷风等自然灾害预警信息。

(6)提供科学咨询、决策分析、科普宣传与教育培训等服务。

5 结语

2009 年,中国地调局开展了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研究,包括“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理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体系建设”“地质资料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等 13 个专题的研究工作。国土资源部确定在上海、山东、湖南、湖北、安徽和青海 6 省市进行试点工作[9]。在这些工作部署中,我们看到了我国地质信息服务的光辉前景。

参 考 文 献

[1] 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部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EB] >

[2] 姜作勤 地质工作信息化的若干问题 [J] 地质通报,2004,23(9/10):839 ~ 845

[3] 尚武等 中国地质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差距及对策 [J] 中国地质,2007 Vol34,No4:730 ~ 735

[4] 国土资源部 2012 年 05 月 14 日通知公告:2011 年度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情况

[5] 姚华军等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的研究 [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09:4 ~ 7

[6] 姜作勤,马智民,杨东来等 地质信息服务体系框架研究 [J] 中国地质,2007,34(1):173 ~ 178

[7] 中国地质调查局年鉴 2003,2004

[8] 国土资源部 2011 年 4 月 14 日通知公告:2010 年度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情况

[9] 国土资源部通报第 14 期 2009 年度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情况

谢 骞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信息中心,北京,100013)

摘要:本文从系统架构、数据库设计与管理、业务应用等几方面介绍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研究,并针对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

关键字: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空间数据;工作流

目前北京市国土资源局采用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机制,要在每一个行政级别上把所辖的国土资源管理好,必须建立科学完备的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和业务平台,实现各级数据共享、功能协作,以做到上情下达,适时反馈,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土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可对日常办公业务进行全程管理,从窗口接件到业务的结案归档,支持各类查询统计和图件管理,系统提供了针对国土资源行业全面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1 系统架构

国土资源建设管理工作,不仅包含常规事务性处理,还具有随管理模式,体制变动而变动的动态特性,因此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应满足常规性和动态性双重特性的本质要求,系统可采用分布式三层体系结构,包括数据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现层。

数据库服务器存储大量数据与数据逻辑,数据的一致性、并发 *** 作以及所有与数据相关的安全性、完整性控制在数据层完成;业务逻辑层根据需要可以分为多层,控制所有的应用程序和应用逻辑。通过将业务逻辑单独处理,可以使用户界面与应用逻辑位于不同的平台,即当需求变化时,逻辑层可以快速地在应用服务器上更新业务逻辑,无需重新编写代码,无需将更新后的应用提交到所有客户端。两者通过系统定义通信协议,使业务逻辑被所有用户共享;表现层主要指用户界面,要求尽可能简单,便于最终用户的访问和 *** 作。

这种三层体系结构可实现数据的分布式管理,通过为业务人员提供的一套系统维护工具包,使得系统在需求变动,如机构调整、业务流程更改、表格增减时,业务人员无需编程,利用逻辑层即可调整出与新变化相适应的应用系统,使系统成为既满足日常办公,又满足管理模式、管理体制随机变动要求的自适应系统。

2 数据库设计与管理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数据库包括平台支撑数据库、国土业务数据库和基础空间数据库,其中平台支撑数据库存储组织机构、工作流、业务表单和图层等与系统维护相关的定义信息;国土业务数据库存储审批办理工作流、审批表格、业务监督等业务信息;基础空间数据库存储业务办理过程中涉及的审批图件、基础地形图以及其他专题地图等地理信息,并按照“逻辑图层—物理图层—要素及属性”的层次组织,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21 总体设计

211 元数据组织

元数据是分布的、由多种数字化资源有机构成的信息体系提供整合的工具与纽带,是使数据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元数据管理,可以有效地组织空间数据,高效地检索和访问数据库,从而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系统资源,满足不同用户对不同类型数据的需求和交换、更新、索引、集成等 *** 作。

212 分类分层原则

把一类具有相同实体意义和空间特征的图形要素存放在一起,构成一个物理图层,以物理图层为基本单位构建数据库,再把一组相互关联的物理图层构成一个逻辑图层,用逻辑图层来描述数据流中某一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数据内容。

213 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连接

基础空间数据包含基本属性和扩展属性,基本属性直接保存在图形数据的属性表中,包括分类码、标识码、名称等,不必分开存储。扩展属性主要指基本属性之外的业务属性,采用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分离存储,两者之间通过唯一的标识码进行关联,便于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 *** 作、管理与扩展。

214 分布式管理

通过分布式空间数据库的管理,用户可以同时访问不同数据库下的空间信息,这样不仅方便用户管理不同类型的空间数据,同时降低了集中式空间数据管理带来的风险,提高了系统的整体应用水平。

22 海量数据管理

国土资源数据量庞大,涵盖矢量、栅格、文件等多种类型的数据,而且随着数据库建设的发展,数据量将成倍增长,对于海量数据的管理,应遵循 GIS 数据库的建设,并制定统一的编码标准,合理分配数据存储空间。

221 空间数据库标准编码体系

结合行业编码规范和标准,将所有地理信息按一定规律进行分类及编码,按类别进行存储。对于各业务专门的规范和标准,借鉴通用规则,实践中有差别时按照专家意见实施,控制数据的导入、导出、整合、切割等,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标准性和准确性。

222 基于 Oracle9i +ArcSDE 的空间数据服务

ArcSDE 作为高效的地理数据服务器和专用的地理数据共享服务器,支持从基础地形数据到各业务部门应用的专题数据集中式和分布式的存储与管理。ArcSDE 提供对大范围、高分辨率栅格数据的支持,能够管理多比例尺、多分辨率、多数据源的正射影像数据,可以对其从低分辨率到高分辨率进行快速、无缝的浏览。

23 空间数据配置 *** 作

231 分布式存储

系统按照“图层明细—物理图层—地图服务”三层体系来存放空间信息,如图2所示。

图2 空间数据分布式存储

其中,物理图层表结构中的“系统服务器标识”字段用于指明该物理图层所在的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信息则存储在系统服务表中。这样,空间数据库看似一个整体,但实际并不存储在同一个物理位置。

232 多级图层管理

系统按照“专题分组—专题—图层明细”三层体系来管理图层。用户可以定义多个专题分组,每个专题分组可以定义多个专题,每个专题又可以定义包含哪些图层,如图3所示。

图3 多级图层管理体系

专题的完整信息由专题表、专题图层表、专题图层明细表、专题主物理图层表、专题图层顺序表、专题物理图层顺序表共同描述。每个专题都包含一个数据类型属性,用于指明所包含数据的格式,为支持多 GIS 平台的空间数据 *** 作奠定了基础。

233 空间数据 *** 作权限控制

空间数据 *** 作权限包括图层权限、地图热点权限和固定范围权限。图层权限分为编辑权限、浏览权限、查询权限和打印权限。

空间数据 *** 作权限定义为案卷相关权限和案卷无关权限两类,案卷相关权限定义在工作流的基础上,可以为不同用户分别设置,也可以统一设置。如在核心图层上,只允许在案卷相关权限中设置编辑权限,保障了数据的安全。案卷无关权限定义在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可以具体到人员。

24 空间数据时态管理

空间数据时态管理为空间数据的历史回溯、历史查询提供了支持,可以方便查阅和对比任一地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状况、权属情况等信息。

241 空间数据时态管理结构

按照是否需要时态管理将图层分为普通图层、工作图层和核心图层,其中核心图层是需要进行时态管理的图层。如图4所示,物理图层定义表给出了物理图层的基本属性,物理图层根据图层性质从图层系统字段表中取出图层的系统字段。生成核心图层时,实际上是生成了三张表:工作图、现状图、历史图,每张表中定义前变更日期、前变更流水号、后变更日期和后变更流水号四个字段标识空间数据的时态。

242 空间数据时态传递

空间数据时态传递可通过核心图层中的四个字段来完成。如图5所示,历史回溯时,根据图层记录中的前变更日期和流水号,按照一定顺序可以找到历史图中变更前的记录;根据图层记录中的后变更日期和流水号,可以找到历史图中变更后的记录。

图4 空间数据时态管理结构

图5 空间数据时态传递示意图

3 业务应用

综上所述,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基于三层体系架构,可实现 MIS、GIS、OA一体化办公,实现业务与基础数据的关联应用、地块变更管理、GPS 与 GIS 结合进行执法监察、多时段影像对比进行土地资源监管、灵活的项目管理成果汇总统计分析、市局与规划委之间的信息交换以及各项业务督办等功能。系统可从接件、数据录入、分办管理、各领导审批到清册、办结等过程全部实现信息化,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图6)。

图6 业务工作流图

4 存在问题

由于信息化工作的初步建立,系统在建设与应用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具体如下:

41 信息标准化缺乏整体的协调统一

信息化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由项目驱动,没有总体规划。信息标准化从整体上没有统一的目标,协调机制不健全,各业务部门编制的标准体系未能按信息化的特点来构造整体信息标准体系,如没有从信息化共同的流程特点,抽取共性信息制定统一的数据库分类编码标准等基础标准,使得彼此在分类和编码上不能协调一致。另外,缺乏元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控制标准等重要标准,给数据的交换与共享,数据的安全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2 数据库建设滞后

面临海量数据的存储与管理,系统开发前没有对数据库进行严格周密的设计,数据存储缺乏规划,结构较为混乱,后期又产生了大量的测试数据和重复数据,增加了数据库服务器的负担,数据的更新与维护困难,造成系统运行效率低下。

43 图层查询统计和辅助决策功能薄弱

由于历史遗留档案较多,测量成果不统一而造成图属不一致等现象,系统缺乏不同图层间的叠加查询功能,有待对数据进行深加工,提供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的方法和手段。

5 措施与建议

51 加强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目前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应从结构、框架、层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并向系统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建议开展由专业组织机构组成的国土资源数据质量控制标准、数字化成果验收标准、系统验收标准等标准研究,建立广泛而统一的标准更新和维护机制,保持其长期稳定性和唯一性。

52 加大数据梳理和整合力度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存储有各种不同比例尺、不同投影方式、不同数据格式以及不同时态的多元数据,而且各区县的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整合和集成的难度较大,从而影响了数据库的质量和利用效率,阻碍了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因此,应加大对数据的梳理和整合力度,注重元数据及目录数据的建设,完善数据库服务器的使用规划和数据库详细设计。

53 借助先进技术辅助系统决策

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帮助寻找各类数据以及同类数据中在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之间的潜在关系,提升数据的使用价值,使系统可以在土地利用规划、耕地保护、矿产资源开发以及闲置土地清查等方面发挥指导性作用,增加系统的辅助决策能力,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做到“情况明、数字准、效率高”,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

6 结语

按照“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资源共享,服务管理、服务社会”的指导方针,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将紧密围绕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工作重点,构筑集管理、运行与服务为一体的国土资源数字化信息支撑基地及国土资源公益信息服务窗口。

参考文献

边馥苓地理信息系统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朱德海,严泰来等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首先第一点数据库永远不会被淘汰,只可能更换一种形式来存在。

如果你明白什么是数据库的话,你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现在流行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很多,从ACCESS,到 DB2,SQLSERVER等等,再到文件型数据库,如果计算机离开了数据库,那意味着它和VCD机没有什么区别,连游戏机都当不上。

什么是数据库呢:

据库(即“-{数据库}-”(港、台地区))可以被视为能够进行自动查询和修改的数据集。数据库有很多种类型,从最简单的存储有各种数据的表格到能够进行海量数据存储的大型数据库系统都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是一些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如果有兴趣的话你可以看看:

数据库的分类

模糊数据库

指能够处理模糊数据的数据库。一般的数据库都是以二直逻辑和精确的数据工具为基础的,不能表示许多模糊不清的事情。随着模糊数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人们可以用数量来描述模糊事件并能进行模糊运算。这样就可以把不完全性、不确定性、模糊性引入数据库系统中,从而形成模糊数据库。模糊数据库研究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如何在数据库中存放模糊数据;其次是定义各种运算建立模糊数据上的函数。模糊数的表示主要有模糊区间数、模糊中心数、模糊集合数和隶属函数等。

统计数据库

管理统计数据的数据库系统。这类数据库包含有大量的数据记录,但其目的是向用户提供各种统计汇总信息,而不是提供单个记录的信息。

网状数据库

处理以记录类型为结点的网状数据模型的数据库。处理方法是将网状结构分解成若干棵二级树结构,称为系。系类型是二个或二个以上的记录类型之间联系的一种描述。在一个系类型中,有一个记录类型处于主导地位,称为系主记录类型,其它称为成员记录类型。系主和成员之间的联系是一对多的联系。网状数据库的代表是DBTG系统。1969年美国的CODASYL组织提出了一份“DBTG报告”,以后,根据DBTG报告实现的系统一般称 为DBTG系统。现有的网状数据库系统大都是采用DBTG方案的。DBTG系统是典型的三级结构体系:子模式、模式、存储模式。相应的数据定义语言分别称为子模式定义语言SSDDL,模式定义语言SDDL,设备介质控制语言DMCL。另外还有数据 *** 纵语言DML。

演绎数据库

是指具有演绎推理能力的数据库。一般地,它用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一个规则管理系统来实现。将推理用的事实数据存放在数据库中,称为外延数据库;用逻辑规则定义要导出的事实,称为内涵数据库。主要研究内容为,如何有效地计算逻辑规则推理。具体为:递归查询的优化、规则的一致性维护等。

Access数据库

美国Microsoft公司于1994年推出的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具有界面友好、易学易用、开发简单、接口灵活等特点,是典型的新一代桌面数据库管理系统。其主要特点如下:

(1)完善地管理各种数据库对象,具有强大的数据组织、用户管理、安全检查等功能。

(2)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在一个工作组级别的网络环境中,使用Access开发的多用户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传统的XBASE(DBASE、FoxBASE的统称)数据库系统所无法实现的客户服务器(Cient/Server)结构和相应的数据库安全机制,Access具备了许多先进的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所具备的特征,如事务处理/出错回滚能力等。

(3)可以方便地生成各种数据对象,利用存储的数据建立窗体和报表,可视性好。

(4)作为Office套件的一部分,可以与Office集成,实现无缝连接。

(5)能够利用Web检索和发布数据,实现与Internet的连接。 Access主要适用于中小型应用系统,或作为客户机/服务器系统中的客户端数据库。

Informix数据库

美国InfomixSoftware公司研制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Informix有Informix-SE和Informix-Online两种版本。Informix-SE适用于UNIX和WindowsNT平台,是为中小规模的应用而设计的;Informix-Online在UNIX *** 作系统下运行,可以提供多线程服务器,支持对称多处理器,适用于大型应用。

Informix可以提供面向屏幕的数据输入询问及面向设计的询问语言报告生成器。数据定义包括定义关系、撤销关系、定义索引和重新定义索引等。Informix不仅可以建立数据库,还可以方便地重构数据库,系统的保护措施十分健全,不仅能使数据得到保护而不被权限外的用户存取,且能重新建立丢失了的文件及恢复被破坏了的数据。其文件的大小不受磁盘空间的限制,域的大小和记录的长度均可达2K。采用加下标顺序访问法,Informix与COBOL软件兼容,并支持C语言程序。 Informix可移植性强、兼容性好,在很多微型计算机和小型机上得到应用,尤其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的人事、仓储及财务管理。

Orcale数据库

美国Orcale公司研制的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个协调服务器和用于支持任务决定型应用程序的开放型RDBMS。它可以支持多种不同的硬件和 *** 作系统平台,从台式机到大型和超级计算机,为各种硬件结构提供高度的可伸缩性,支持对称多处理器、群集多处理器、大规模处理器等,并提供广泛的国际语言支持。 Orcale是一个多用户系统,能自动从批处理或在线环境的系统故障中恢复运行。系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工具Developer2000,包括交互式应用程序生成器、报表打印软件、字处理软件以及集中式数据字典,用户可以利用这些工具生成自己的应用程序。Orcale以二维表的形式表示数据,并提供了SQL(结构式查询语言),可完成数据查询、 *** 作、定义和控制等基本数据库管理功能。Orcale具有很好的可移植性,通过它的通信功能,微型计算机上的程序可以同小型乃至大型计算机上的Orcale,并且能相互传递数据。另外Orcale还具有与C语言的接电子表格、图形处理等软件。 Orcale属于大型数据库系统,主要适用于大、中小型应用系统,或作为客户机/服务器系统中服务器端的数据库系统。

DB2数据库

IBM公司研制的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系统。DB2主要应用于大型应用系统,具有较好的可伸缩性,可支持从大型机到单用户环境,应用于OS/2、Windows等平台下。 DB2提供了高层次的数据利用性、完整性、安全性、可恢复性,以及小规模到大规模应用程序的执行能力,具有与平台无关的基本功能和SQL命令。DB2采用了数据分级技术,能够使大型机数据很方便地下载到LAN数据库服务器,使得客户机/服务器用户和基于LAN的应用程序可以访问大型机数据,并使数据库本地化及远程连接透明化。 它以拥有一个非常完备的查询优化器而著称,其外部连接改善了查询性能,并支持多任务并行查询。 DB2具有很好的网络支持能力,每个子系统可以连接十几万个分布式用户,可同时激活上千个活动线程,对大型分布式应用系统尤为适用。

SQLServer数据库

美国Microsoft公司推出的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系统。SQLServer是一个可扩展的、高性能的、为分布式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所设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与WindowsNT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基于事务的企业级信息管理系统方案。

其主要特点如下:

(1)高性能设计,可充分利用WindowsNT的优势。

(2)系统管理先进,支持Windows图形化管理工具,支持本地和远程的系统管理和配置。

(3)强壮的事务处理功能,采用各种方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4)支持对称多处理器结构、存储过程、ODBC,并具有自主的SQL语言。 SQLServer以其内置的数据复制功能、强大的管理工具、与Internet的紧密集成和开放的系统结构为广大的用户、开发人员和系统集成商提供了一个出众的数据库平台。

Sybase数据库

美国Sybase公司研制的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系统,是一种典型的UNIX或WindowsNT平台上客户机/服务器环境下的大型数据库系统。 Sybase提供了一套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和库,可以与非Sybase数据源及服务器集成,允许在多个数据库之间复制数据,适于创建多层应用。系统具有完备的触发器、存储过程、规则以及完整性定义,支持优化查询,具有较好的数据安全性。Sybase通常与SybaseSQLAnywhere用于客户机/服务器环境,前者作为服务器数据库,后者为客户机数据库,采用该公司研制的PowerBuilder为开发工具,在我国大中型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美国Sybase公司研制的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系统,是一种典型的UNIX或WindowsNT平台上客户机/服务器环境下的大型数据库系统。 Sybase提供了一套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和库,可以与非Sybase数据源及服务器集成,允许在多个数据库之间复制数据,适于创建多层应用。系统具有完备的触发器、存储过程、规则以及完整性定义,支持优化查询,具有较好的数据安全性。Sybase通常与SybaseSQLAnywhere用于客户机/服务器环境,前者作为服务器数据库,后者为客户机数据库,采用该公司研制的PowerBuilder为开发工具,在我国大中型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FoxPro数据库

最初由美国Fox公司1988年推出,1992年Fox公司被Microsoft公司收购后,相继推出了FoxPro25、26和VisualFoxPro等版本,其功能和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 FoxPro25、26分为DOS和Windows两种版本,分别运行于DOS和Windows环境下。FoxPro比FoxBASE在功能和性能上又有了很大的改进,主要是引入了窗口、按纽、列表框和文本框等控件,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开发能力。

刘向东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摘要 本文分析了钻孔资料保管现状,介绍了钻孔数据库建设进展情况,对前期工作进行了评估,提出了下一步开展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地质钻孔 数据库建设 现状 对策建议

1 引言

钻孔资料是地质勘查工作形成的重要成果。世界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钻孔资料的管理和使用,建立了各类钻孔数据库,并提供广泛服务。

在 2012 年 2 月发布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把建立国家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作为地质和矿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出。建立地质钻孔数据库,旨在有效保护地质勘查工作成果,避免地质资料内在价值的流失,为地质基础研究、资料综合评价、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提供可靠依据,实现地质基础信息的共享及信息社会化服务。

2 钻孔资料保管现状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由全国地勘行业,包括原地矿部、冶金、核工业、武警黄金、石油、煤炭、有色、建材、化工等部门上百万地质工作者辛勤劳动数十年,开展了全面的、不同尺度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获取了大量翔实、可靠的地质勘查基础资料。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钻探总进尺超过 4 亿米,其中固体矿产钻探总进尺约 133 亿米,水文地质钻探总进尺约 10 亿米,约有 3500 万米典型岩矿心得以保存。这些地质钻孔资料是我国开展基础地质研究、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矿产勘查开发、地下水资源开发、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国土整治、城市规划与建设等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数据源。这些重要基础信息是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认识程度的标志和进一步工作的依据,也是国家自然资源调查实力的体现,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社会的公共财产。它们对国家经济建设的宏观决策、远景规划的制定,以及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及相关基础地质研究,有重要的重复使用价值。

但是,长期以来,钻孔资料全部以纸介质和实物形式存储和保存,受资金的限制,数字化程度不高,利用率极低,造成许多单位一方面大量需要这些资料和数据,另一方面又无法得到或很难应用的尴尬局面,同时造成国家珍贵资料的严重浪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机构变动,对于钻孔资料的保存、利用、管理和服务十分不利。因此,尽快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抢救保护、统一管理这些钻孔资料,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3 钻孔数据库建设现状评估

31 进展情况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我国就开始对地质钻孔资料的应用开展试验研究。以《固体矿产勘查评价自动化系统》(KPX)的勘查数据管理为基础,成功研制出固体矿产钻孔数据采编系统(CHINAZK),并尝试在全国地勘项目中推广使用。1994 年,地质钻孔(井)基本数据文件、石油钻井地质数据基本文件、水文地质钻孔数据基本文件、煤田钻孔地质数据基本文件和固体矿产地质钻孔数据基本文件 5 个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发布,用于全国各专业地质钻孔数据的宏观管理、数据交换、处理、共享和数据库建设。2001 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制定了《固体矿产钻孔数据库工作指南》,专门用于指导固体矿产钻孔数据库建设。目前已完成 10 个省区的约 350 多个矿区、120 万米进尺的重要钻孔岩心编录资料的数据采集及数据库建设。2009 ~ 2010 年,国土资源部在山东、四川两个省组织开展了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研究工作。通过试点工作,基本摸清了试点省的地质钻孔资料保管现状,初步建立了试点省钻孔基础信息库和重要钻孔数据库。2011年,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了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据统计,有31个省(区、市)1165 个单位进行了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已查出有钻探工作量的项目数 27963 个,已查出的钻孔总数618972 个,其中信息完整的钻孔数 496734 个,仅有部分信息的钻孔数 80649 个。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为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奠定了基础。

32 存在的问题

(1)经过多年的努力,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与目标相比,数据库建设工作进度缓慢,全国性的钻孔数据库还未建成,还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对钻孔资料的巨大需求。

(2)固体矿产钻孔数据采编系统不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所有编录的数据库必须依托此软件才能打开,不能实现与其他格式的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对于不同格式的数据追加还存在困难。该系统是根据固体矿产钻孔编录规程开发的,所以包含的钻孔信息面较窄,不太适用其他类型和行业的钻孔数据库建设需求。因此,要想建设涵盖各行业的地质钻孔数据库,就必须开发一套适合各行业钻孔数据库建设需求的软件,统一标准和技术要求,全国统一开展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

(3)全国范围的钻孔数据库没建设起来,不是缺乏政策的支持,也不是缺少标准规范的指导,而是没有定好位,一步到位是很难实现的。

4 下一步工作建议

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建设,仅仅是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的第一步。2012 年,国土资源部启动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为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扎实推进,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总体建议是: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领导下,由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组成牵头项目组,采用分层次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开展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明确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的定位,做好总体设计,制定分步实施方案,解决不同层次建库的技术问题,建立重要地质钻孔数据信息采集管理与服务平台。在全面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和工作方案,分阶段向全国推广,争取在“十二五”时期完成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

41 数据库建设定位

由于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难度大,为解决一次性建库困难大的难题,建议采取分层次、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地质钻孔资料管理服务机制,为实现地质钻孔资料开发利用和社会化服务奠定基础。要使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成为一个动态的、随时更新的数据库,避免二次建库。

( 1)分层次建设。将地质钻孔信息分为 5 个层次进行数据采集、入库,并根据钻孔资料的实际保管状况及钻孔资料所达到的数据库层次,建立各层次钻孔数据库。5 个层次是: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地质钻孔重要信息库、地质钻孔柱状图属性数据库、地质钻孔基础信息属性数据库和重要地质钻孔岩心数据库。其中,基本信息数据库是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重要信息库可在地质钻孔基本信息库基础上,增加包括钻孔小结以及钻孔柱状图、钻孔剖面图、钻孔平面布置图的扫描件等内容;柱状图属性数据库主要以钻孔柱状图包含的信息为主;基础信息属性数据库可参照已有钻孔数据库建设标准、指南及上海等省级专业钻孔数据库建设经验完成;岩心数据库可将钻孔岩心重要属性数据增加进去。

(2 )分步实施。第一步,将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建好并尽快对外提供服务,现在这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第二步,在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基础上,建设包括钻孔柱状图等信息在内的其他 4 个层次钻孔数据库;第三步,是根据地质钻孔信息的实际和服务需求,搭建重要地质钻孔数据信息平台,向社会不同用户提供服务。

42 技术规范研究

为规范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的内容、程序、方法及要求,保证数据库建设质量,促进重要地质钻孔数据信息的管理与共享,建议在试点工作之前尽快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技术规范研究,为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做好技术准备。技术规范应从数据库建设总体设计、准备工作、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入库、质量控制、数据库成果要求、数据库更新、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43 数据采集软件和平台系统开发

依据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技术规范及相关标准,进行重要地质钻孔数据采集软件和平台系统开发。数据采集软件和平台系统,要通过全方位需求分析研究,在技术指标、标准体系、数据库结构等方面具有系统性,并与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具有良好的衔接性和相关性。采用标准的数据交换格式,使成果数据正确汇交和共享。在确保钻孔数据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平台系统要能实现国家、省(区、市)两级之间的互联互通,满足国家对重要地质钻孔数据的调查统计、数据更新和维护,以保证数据的现势性。

地质钻孔数据采集软件应能够满足按地质勘查单位、按地质工作项目、按年度等汇交钻孔资料,能够快捷地进行数据更新维护、汇总与统计分析。实现地勘单位、省级地质资料管理部门、国家的三级数据库维护。在全面整合汇总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数据的基础上,建设全国地质钻孔数据信息网,使钻孔资料更好地发挥重复利用作用,拓展地质钻孔信息公开的渠道及对外宣传的窗口。网络平台是服务广大地质工作人员及社会公众的重要桥梁。根据网站建设和管理的要求,结合网站建设模式,按照全国各省(区、市)分网页建设的思路,搭建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服务平台,向社会提供地质钻孔数据信息服务。

44 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管理与服务办法研究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在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初步建立了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流程,为今后开展全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积累了工作经验和奠定了良好基础。建议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与服务需求,并征求领导和专家对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与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管理服务办法研究。

钻孔数据库管理可采取国家、省级二级管理。国家和省级地质资料管理部门负责钻孔数据库管理、维护和服务等。二级管理能最大限度满足用户尤其是地勘单位科研人员对于钻孔数据信息的查询利用服务需求。地勘单位负责管理本单位的钻孔数据。钻孔数据共享服务可采取会员制。所有汇交钻孔数据的地勘单位即是会员,按照汇交钻孔资料的数量和详细程度进行会员分级。根据会员的等级,分为有权查询浏览钻孔数据而无权下载钻孔数据、有权查询浏览钻孔数据提出申请可少量下载钻孔数据等。没有汇交钻孔数据的地勘单位和个人如需查询钻孔数据信息,需首先申请成为会员,并进行有偿使用。国家一级主要负责全国地质钻孔目录数据信息的发布与服务,省级负责本省(区、市)钻孔数据信息的服务。

5 结语

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钻孔数据库的建设进程。因此,一定要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领导下,组织有关单位协同工作,试点省全力配合,开展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省级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分阶段向全国推广,争取在“十二五”时期完成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

以上就是关于数据库保护主要包括全部的内容,包括:数据库保护主要包括、我国地质信息服务现状分析及展望、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研究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sjk/95479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