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虹膜识别成功率很低?,每次都要对着电灯看半天才能识别出来?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解决这样的问

为什么我虹膜识别成功率很低?,每次都要对着电灯看半天才能识别出来?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解决这样的问,第1张

孩子......不要老是朝暗的地方看完后立即识别......那样你的瞳孔放大,虹膜收缩,能识别出来就怪了.....对着电灯看时瞳孔收缩虹膜展开才识别得出来......你说怎么“解决”......

虹膜建库是公安虹膜识别规模化应用的坚实基础,目标是为各级公安机关提供虹膜身份核验的统一出入口。只有先建立全国统一的虹膜原始图像数据库,依据图像质量标准各地采集到图像经检查合格后入库,随后才能在重点场所建立试点,加快面向公共安全应用的产品定制和应用推广,结合公关部门的应用需求,及时开展规模化应用。目前公安部向全国范围内符合资质的虹膜识别产品供应商进行了虹膜采集设备送检征召,近几周质检中心检测结果出炉,虹星科技此次送检的专为公安虹膜采集建库定制的虹膜人脸信息采集设备——W200手持式虹膜人脸信息采集设备及S300-UC桌面式虹膜人脸信息采集设备,完全符合《用于刑事侦查业务的虹膜采集设备技术要求》(用于千万级刑专子系统虹膜库建设)的各项指标要求,成功过检并入选合格产品及公安部《虹膜数据采集终端合格产品及制造商名录》。

非常可靠!

虹膜/视网膜就是人眼瞳孔和眼白之间的环状组织,是人眼的可视部分。是最可靠的人体生物终身身份标识。

虹膜识别/视网膜识别是与眼睛有关的生物识别中对人产生较少干扰的技术。它使用相当普通的照相机元件,而且不需要用户与机器发生接触。另外,它有能力实现更高的模板匹配性能。因此,它吸引了各种人的注意。在所有生物识别的技术中,虹膜/视网膜识别是当前应用最为方便和精确的一种。21世纪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世纪,也是人类摆脱传统的技术束缚,越来越自由的世纪。在这个以信息、自由为特点的世纪里,生物认证技术,作为20世纪末期才开始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必将在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虹膜/视网膜、指纹、dna这些人体本身的特点,将逐步取代现有的密码、钥匙、成为人们习惯的生活方式,同时,最大限度的保证个人资料的安全,最大限度的防止各种类型的刑事、经济犯罪活动。

虹膜识别/视网膜识别的技术,由于其在采集、精确度等方面独特的优势,必然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生物认证技术。未来的安全控制、海关进出口检验、电子商务等多种领域的应用,也必然的会以虹膜/视网膜识别的技术为重点。这种趋势,现在已经在全球各地的各种应用中逐渐开始显现出来。

虹膜的特点生物活性:虹膜/视网膜是人眼的可见部分,处在巩膜的保护下,具有极强的生物活性。例如,瞳孔的大小随光线强弱变化视物时有不自觉的调节过程有每秒可达十余次的无意识瞳孔缩放在人体脑死亡、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或眼球组织脱离人体时,虹膜/视网膜组织即完全收缩,出现散瞳现象。这些生物活性与人体生命现象同时存在,共生共息,所以想用照片、录像、尸体的虹膜/视网膜代替活体的虹膜/视网膜图像都是不可能的,从而保证了生理组织的真实性。

非接触性:从一定距离即可获得虹膜/视网膜数字图像,无需用户接触设备,对人身没有侵犯,因而容易被公众接受

唯一性:唯一性是指每个虹膜/视网膜所包含的信息都不相同,出现形态完全相同的虹膜/视网膜组织的可能性远远低于其他组织。虹膜/视网膜的纤维组织细节复杂而丰富,并且它的形成与胚胎发生阶段该组织局部的物理化学条件有关,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即便使用克隆技术也无法复制某个虹膜/视网膜。同卵双胞胎的虹膜/视网膜纹理信息不同,同一个人左右眼的虹膜/视网膜纹理都不会相互认同。

稳定性:虹膜/视网膜在人的一生中都极其稳定,出生前(胎儿7个月时)已经形成,出生6—18个月后定型,此后终身不变.一般性疾病不会对虹膜/视网膜组织造成损伤,不会因职业等因素造成磨损。

防伪性:不可能在对视觉无严重影响的情况下用外科手术改变虹膜/视网膜特征,更不可能将一个人的虹膜/视网膜组织特征改变得与某个特定对象的特征相同,用照片、录像、尸体的虹膜/视网膜代替活体的虹膜/视网膜图像都可被被检验出来。

idc(国际数据集团)的统计表明:到2003年底为止,全球虹膜/视网膜识别的技术以及相关产品的市场容量将达到20亿美元的水平。中国生物认证中心的保守调查预测:在未来的5年中,仅在中国,虹膜/视网膜识别的市场就高达40亿人民币。随着虹膜/视网膜识别的技术应用面的扩大,以及在电子商务领域中的应用,这个数字将扩大到以千亿计。

虹膜/视网膜识别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19世纪80年代。1885年,alphonsebertillon将利用生物特征识别个体的思路应用在巴黎的刑事监狱中,当时所用的生物特征包括:耳朵的大小、脚的长度、虹膜/视网膜等。

1987年,眼科专家aransafir和leonardflom首次提出利用虹膜/视网膜图像进行自动虹膜/视网膜识别的概念,到1991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johnson实现了一个自动虹膜/视网膜识别系统。

1993年,johndaugman实现了一个高性能的自动虹膜/视网膜识别原型系统。

1997年,中国第一个虹膜/视网膜识别专利得到批准,申请人,王介生。

2005年,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因为在“虹膜/视网膜图像获取以及识别的技术”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代表国内虹膜/视网膜识别的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sjk/96474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