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数据库建立

空间数据库建立,第1张

在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空间数据库的建立过程中,由于我们的大部分资料来源于现有的地图,因而以地图的数据处理,采用扫描矢量化的数字化手段进行数据录入,各种地图处理,数据入库工作流程可分为预处理、图形扫描数字化、图层数据建立拓扑关系、建属性数据库、图层矢量数据与属性数据联接、投影转换、图幅拼接、图面整饰、数据入库九个阶段。如图7-9所示。

图7-9 数据采集工作流程图

(1)图形预处理

资源信息是多源和多尺度的。毫无疑问,对这些资料的初步整理是数字化工作进程的重要一环。

本系统将采用统一的坐标系统,坐标系为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所有的图形数据均应该转换到此坐标系。

(2)图形扫描数字化

在地图数据采集过程中,由于地图原图质量、内容、比例尺和扫描过程中的种种因素,根据纸介质地图的图形要素和彩色特征提取的分层图仍会带有各种噪声以及不需要的其他一些信息,为了获得正确的、干净的数据,在数字化之前,要进行二值化、去脏、光滑、断线修补、细化处理等预处理步骤。

(3)图层数据建立拓扑关系与图形编辑

矢量化后的各图层,利用ArcGIS软件提供的功能建立拓扑关系,在建拓扑关系时会发现图形数据错误,要进行编辑、修改,再重新建立拓扑关系,这一过程可能做多次,直到数据正确为止。

(4)建属性数据库

按已采集的属性数据表,和标准规定格式,利用通用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建立分层数据库,文字型数据要按标准代码录入。

(5)图层矢量数据与属性数据联接

按图元编码(用户ID)将矢量数据与属性数据联接。对于已建立联接的各类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通过ArcGIS 系统对它们做进一步的编辑和修改,确保数据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ArcGIS 系统中,图形数据被分成“点”、“线”、“面”三种几何要素,它们都有各自相关的属性,在进行拓扑处理后,这三种要素间便拥有了相关的空间拓扑结构,这种空间数据关系与相应的属性数据是一种动态联结关系,这也是在ArcGIS系统中能够进行空间分析的关键所在。属性数据的编辑可通过ArcGIS系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结构定义(如数据项名称、类型、长度等)、数据编辑(如插入、删除、拷贝等)、数据查询检索等等,形成可供使用的属性数据库。

(6)投影转换

同一工作区可能利用不同比例、不同投影的图件,要对不同来源、不同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点、线、面数据进行计算,在拼接图层之前必须对它们进行投影转换,使最终形成的图层均投影到一个坐标系统。

(7)图幅接边

图幅接边的目的是要保持图面数据连续性。工作区有多幅图构成,按上述步骤每幅图分层建立起图层之后,要对各相邻图幅分层进行拼接,图幅的接边精度要满足相应比例尺的国家精度要求。各图层中线图元或面图元拼接后其图元编号要进行改变,在右边图幅中的图元拼接后用左边图幅内的图元编号,下边图幅的图元改用上边图幅的图元编号。其属性数据也要合并为一个,属性数据结构不相同的图元(线或面)不能进行图幅拼接。对于一些图面标注的内容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到现在为止,已完成了图形库的建立工作。拼接完成后,仍按图幅分开储存与管理。

(8)数据入库

前面数据处理的目的都是为了使图形进入GIS数据库系统中,以作为其他应用系统的数据基础。图形数据将采用空间数据管理方式、利用系统软件将所有图形及属性统一存放于Oracle之中。

(9)图件输出与图面整饰

在每一图幅数字化完成后,或工作区各图幅分层拼接之后,要对图面标注内容逐一添加到图面上。按有关图例符号标准和用色标准对相应点、线、面图元的线型、符号、颜色进行设置定义。再就图名、图例、比例尺及其图面内容整饰后,输出图件成果。

(10)数据质量控制

检查内容包括数据完整性、逻辑一致性、位置精度、属性精度、接边精度、现势性等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及有关技术规定。专题图形数据库建设质量控制的方案如下:

建立数据采集标准规范,详细阐述不同要素的采集要求,作为数据采集的根本基准,统一采集认识。

进行数据采集人员培训,熟练使用采集软硬件,掌握采集规范,采集过程中填写详细的图例簿,统一图例簿格式,记录每幅图数据生产过程的基本情况,特别是作业时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意见,质量情况等。

数据质量控制采用分级分层管理方式,首先,数据生产 *** 作人员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严格遵守数据采集规范标准,采集后进行数据的第一次检查;其次,数据库集成人员进行第二次数据质量检查;最后,系统总工随机抽样检查。

检查方式多种多样,这里主要采用以下3种:屏幕视觉检查,打印出图检查,查错软件检查。

数据库因不同的应用要求会有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数据库的设计就是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和用户要求,在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中,确定最优的数据模型、处理模式、存贮结构、存取方法,建立能反映现实世界的地理实体间信息之间的联系,满足用户要求,又能被一定的DBMS接受,同时能实现系统目标并有效地存取、管理数据的数据库。简言之,数据库设计就是把现实世界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着的应用数据抽象成一个数据库的具体结构的过程。

空间数据库的设计是指在现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空间数据库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需求分析、结构设计、和数据层设计三部分。

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整个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建立的基础,主要进行以下工作:

1)调查用户需求:

了解用户特点和要求,取得设计者与用户对需求的一致看法。

2)需求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包括信息需求(信息内容、特征、需要存储的数据)、信息加工处理要求(如响应时间)、完整性与安全性要求等。

3)编制用户需求说明书:

包括需求分析的目标、任务、具体需求说明、系统功能与性能、运行环境等,是需求分析的最终成果。

需求分析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应该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完成,同时用户的积极参与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需求分析阶段完成数据源的选择和对各种数据集的评价

2、结构设计

指空间数据结构设计,结果是得到一个合理的空间数据模型,是空间数据库设计的关键。空间数据模型越能反映现实世界,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应用系统就越能较好地满足用户对数据处理的要求。

空间数据库设计的实质是将地理空间实体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在数据库系统中加以表达的过程,也就是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实体的模型化问题。

1)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通过对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的认识与抽象,最终形成空间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系统所需的模型。

具体是对需求分析阶段所收集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确定地理实体、属性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将各用户的局部视图合并成一个总的全局视图,形成独立于计算机的反映用户观点的概念模式。概念模式与具体的DBMS无关,结构稳定,能较好地反映用户的信息需求。

表示概念模型最有力的工具是E-R模型,即实体-联系模型,包括实体、联系和属性三个基本成分。用它来描述现实地理世界,不必考虑信息的存储结构、存取路径及存取效率等与计算机有关的问题,比一般的数据模型更接近于现实地理世界,具有直观、自然、语义较丰富等特点,在地理数据库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逻辑设计

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转换规则将概念模型转换为具体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的过程,即导出具体DBMS可处理的地理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或外模式),包括确定数据项、记录及记录间的联系、安全性、完整性和一致性约束等。导出的逻辑结构是否与概念模式一致,能否满足用户要求,还要对其功能和性能进行评价,并予以优化。

从E—R模型向关系模型转换的主要过程为:

①确定各实体的主关键字;

②确定并写出实体内部属性之间的数据关系表达式,即某一数据项决定另外的数据项;

③把经过消冗处理的数据关系表达式中的实体作为相应的主关键字

④根据②、③形成新的关系。

⑤完成转换后,进行分析、评价和优化。

3)物理设计

物理设计是指有效地将空间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在物理存储器上实现,确定数据在介质上的物理存储结构,其结果是导出地理数据库的存储模式(内模式)。主要内容包括确定记录存储格式,选择文件存储结构,决定存取路径,分配存储空间。

物理设计的好坏将对地理数据库的性能影响很大,一个好的物理存储结构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地理数据占有较小的存储空间;二是对数据库的 *** 作具有尽可能高的处理速度。在完成物理设计后,要进行性能分析和测试。

数据的物理表示分两类:数值数据和字符数据。数值数据可用十进制或二进制形式表示。通常二进制形式所占用的存贮空间较少。字符数据可以用字符串的方式表示,有时也可利用代码值的存贮代替字符串的存储。为了节约存贮空间,常常采用数据压缩技术。

物理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与选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关。设计中应根据需要,选用系统所提供的功能。

4)数据层设计

大多数GIS都将数据按逻辑类型分成不同的数据层进行组织。数据层是GIS中的一个重要概念。GIS的数据可以按照空间数据的逻辑关系或专业属性分为各种逻辑数据层或专业数据层,原理上类似于图片的叠置。例如,地形图数据可分为地貌、水系、道路、植被、控制点、居民地等诸层分别存贮。将各层叠加起来就合成了地形图的数据。在进行空间分析、数据处理、图形显示时,往往只需要若干相应图层的数据。

数据层的设计一般是按照数据的专业内容和类型进行的。数据的专业内容的类型通常是数据分层的主要依据,同时也要考虑数据之间的关系。如需考虑两类物体共享边界(道路与行政边界重合、河流与地块边界的重合)等,这些数据间的关系在数据分层设计时应体现出来。

不同类型的数据由于其应用功能相同,在分析和应用时往往会同时用到,因此在设计时应反映出这样的需求,即可将这些数据作为一层。例如,多边形的湖泊、水库,线状的河流、沟渠,点状的井、泉等,在GIS的运用中往往同时用到,因此,可作为一个数据层。

5)数据字典设计

数据字典用于描述数据库的整体结构、数据内容和定义等。   数据字典的内容包括:   1)数据库的总体组织结构、 数据库总体设计的框架 。  2)各数据层详细内容的定义及结构、 数据命名的定义 。  3)元数据(有关数据的数据,是对一个数据集的内容、质量条件及 *** 作过程等的描述) 。

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是一项软件工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规划

2.需求分析

3.概念模型设计

4.

逻辑设计

5.物理设计

6.程序编制及调试

7.运行及维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sjk/96513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