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Ryzen R9-3900X 、 Ryzen R7-3700X 测试报告,不仅是超值、更有多核性能优势

AMD Ryzen R9-3900X 、 Ryzen R7-3700X 测试报告,不仅是超值、更有多核性能优势,第1张

在稍早 AMD 的 Ryzen 3000 系列处理器正式解禁性能测试,此次 AMD 也提供其中的 Ryzen R9-3900X 与 Ryzen R7-3700X 、 Radeon RX5700 、 Radeon RX5700XT ,以及技嘉、华擎的 X570 主机板、技嘉 AORUS PCIe 4.0 SSD 、芝奇的 DDR4 3600 记忆体等供测试,而在稍早台湾的报价也已经出炉,消费者可藉测试数据评估此次 AMD 的战力。

▲此次取得的平台是 Ryzen 9 3900X 与 Ryzen 7 3700X

此篇将以 Ryzen R9-3900X 与 Ryzen R7-3700X 两款处理器为主,这也是第一波产品当中最多核心、以及 65W TDP 最高规格的两款处理器,由于作业上时间的限制,将以同样搭配 Radeon RX5700XT GPU 、同样的芝奇记忆体、金士顿 M.2 PCIe SSD 为条件进行评测, CPU 电源仅连接 8Pin ,使用盒装散热器、不进行超频,仅开启 XMP 2.0 做为限制。

Ryzen 9 专属精致包装

▲ Ryzen 9 系列的包装采用新设计

▲珠宝盒型的硬纸盒与软纸盒质感高下立判

▲ Ryzen 9 3900X 包装质感比起 Ryzen 7 3700X 好很多

可看到 Ryzen R9-3900X 系列采用新设计的硬式盒装,宛若钟表盒的设计,与原本 Ryzen 系列软纸盒搭配瓦楞纸固定风扇、 CPU 硬盒的设计相较下显得更有质感,不过内容物基本上还是一样的,包括处理器与 AMD 原厂的 Wraith Pri *** 幽灵扇,值得一提的是 AMD 此次应该对台积电 7nm 制程信心十足,即便是 TDP 105W 的 Ryzen R9-3900X 仍大胆的附上 Wraith Pri ***  幽灵扇。

Wraith MAX 藉热导管直接接触提升散热性能

▲ Wraith Pri *** 风扇采用透明、运作时比起 Wraith MAX 更浮夸

▲ Wraith Pri *** 仍维持四根热导管与铜底设计

Wraith Pri *** 虽与原本的 Wraith MAX 外观近似,也同样采用 4 热导管,乍看下仅有将风扇由黑色改为透明,然而底部热导管接触的设计是两款散热器最大的差异,也是奠定 Wraith Pri *** 盒装旗舰散热器地位的关键。当然透明风扇的 Wraith Pri *** 也比起仅有导光环的 Wraith MAX 更浮夸,不过两者都同样可藉 USB 介面或是主机板的 RGB 同步控制灯效。

▲ Wraith Pri *** 的四根铜导管直接与 CPU 上盖接触

Wraith MAX 的四根导管最终是安插在一块平整的铜底上,而 Wraith Pri *** 为了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直接把四根铜导管辗平,使铜导管直接与 CPU 上盖接触,不过要留意的是也由于铜导管之间有些许间隙,容易造成安装时若未一次到位重复安装导致散热高不均匀,故一旦装机发现风扇转速偏高或是效能有些许差异,建议直接卸下散热器重涂散热膏。

技嘉  X570 AORUS MASTER 、华擎 X570 Taichi 双平台

▲此次取得的组合是技嘉 AOROS 的 X570 AORUS MASTER 以及华擎的 X570 Taichi

▲此次两张主机板都属于技嘉与华擎第二阶等级

至于此次 AMD 提供的主机板为技嘉 AOROS 的 X570 AORUS MASTER 以及华擎的 X570 Taichi ,由于时间问题,笔者此次以 X570 AORUS MASTER 搭配 R9-3900X 、 华擎 X570 Taichi 搭配 R7-3700X ,不过在拍摄完产品照后,华擎通知要更换主机板为正式版本,故照片为工程版、测试时为正式版,但以照片而言除运作时正式版 RGB 光效外难以区分差异。

▲ X570 Taichi 机背有着抗弯曲与抗讯号干扰的金属背板

▲ X570 Taichi 电供散热片为热导管搭配铝质散热片

▲ X570 Taichi 音效区块也采独立区块,搭配音响级电容

▲ X570 Taichi CPU 供电采用 8+4 Pin

▲ X570 Taichi 背面可快速清除 CMOS ,保有一个 HDMI 输出

▲ X570 Taichi 散热片的齿轮造型为点缀、风扇在齿轮上方的网罩下

▲ X570 Taichi 的三条 M.2 散热片采用大型化设计,散热片同时兼具晶片组风扇遮罩

两张中高阶的主机板都有相当精致的设计,也具备 LED 状态灯与快捷开关,就不需要拿螺丝起子去触发开关; X570 AORUS MASTER 的 M.2 PCIe 散热片为每个插槽独立, X570 Taichi 则采用一块大型的散热片覆盖,且同时装有光效与兼具晶片组风扇的遮罩,搭配时建议不要搭配装有不可拆卸散热片的 SSD ,否则就只能牺牲散热片护罩以及让晶片风扇裸奔。

▲ X570 AORUS MASTER 供电散热片采用热导管搭配鳍片, CPU 电源可输入 8+8 Pin

▲  X570 AORUS MASTER 的 SATA 为转 90 度设计、提供六个 SATA

▲  X570 AORUS MASTER 的三条 M.2 SSD 散热片采独立设计

▲  X570 AORUS MASTER 板上有开关、而 Reset 为微动开关

▲  X570 AORUS MASTER 搭配 ESS SABRE 音效晶片

▲  X570 AORUS MASTER 的晶片有主动散热

▲  X570 AORUS MASTER 背面有着大型遮罩可防止变形与其它讯号干扰

▲ X570 AORUS MASTER 主机板后方具备 CMOS 清除与快速进行韧体更新的按键、但无视讯 IO

▲  X570 AORUS MASTER 音效部分甚至有 WIMA 薄膜电容

供电部分, X570 AORUS MASTER 的 CPU 采用 8+8 Pin ,而 X470 Taichi  则是采用 8+4 Pin ,不过由于笔者手边的电源供应器形式较旧,仅有单一路 8Pin CPU ,加上都是搭配幽灵扇,故此次测试两者皆统一使用 8Pin 供电;另外两者的音效线路都有隔离与音响遮罩,其中搭配 ESS 音效晶片的 X570 AORUS MASTER 还可看到装有音响级的 WIMA 薄膜电容。

AORUS PCIe 4.0 SSD 、 芝奇幻光戟 DDR4 3600MHz 备战

▲ 不太确定此次拿到的包装为市售盒装或是媒体测试用包装

▲芝奇幻光戟的设计并未走电竞圈流行的科技感,而是采用相当浮夸的珠宝风

为了发挥 AMD Ryzen 3000 平台的水准, AMD 还准备了 AORUS PCIe 4.0 SSD 2TB ,以及芝奇顶级的幻光戟 DDR4 3600MHz 记忆体;为了保有使用d性,  AORUS PCIe 4.0 SSD 2TB 的铜散热片是让消费者可拆装的设计,避免由于部分主机板设计导致无法(例如此次搭载大型一体式遮罩的 X570 Taichi ...),另外可看到主控为群联的 IC 。

▲可看到群联的主控晶片

▲ AORUS PCIe 4.0 SSD 的铜散热片需要自行锁上

▲此次搭配的 SSD 与 RAM 都相当浮夸

至于芝奇的幻光戟配有非常惊人的电镀金色散热片,以及浮夸的仿钻石(或是水晶?)颗粒的 LED 导光,与竞品为迎合时下追求电竞的高阶记忆体的科技感设计大为不同,幻光戟给人一种浮夸与奢华的特色,若就视觉搭配与有着类似 CyberPunk 蒸气庞克风的 X470 Taichi 似乎较为一致。

Ryzen 3000 采用改良架构、性能更高的 Zen 2

▲ Ryzen 3000 采用改良式的 Zen 2 架构

回到此次的两款处理器部分,此次 AMD 再度打破消费性平台的核心数量,此次 Ryzen 9-3900X 已达 12 核心、年末的 Ryzen 9-3950X 更高达 16 核心,甚至影响到自身 Threadripper 系列较低阶的产品线,当然 Threadripper 本身仍对记忆体通道保有优势,不过别忘了 Ryzen 3000 已经是改良型的 ZEN 2 核心架构,同时还具备 PCIe 4.0 通道。

此次提供的 Ryzen 9-3900X 为 12 核心、 24 执行绪的猛兽,而 Ryzen 7-3700X 也是一款具备 8 核心、 16 执行绪且仅 65W TDP 的产品;当然光是核心数量升级是不够的, Ryzen 3000 系列的 Zen 2 架构还改善 15% 的 IPC uplift ,与较 Zen+ 加大一倍快取,还有提升两倍浮点运算性能,加上台积电 7nm 制程带来更高的时脉,助其更能与 Intel 平台抗衡。

低发热、高性能是 Ryzen 3000 最明显优势

▲ Ryzen 9 3900X 也同样搭配 Wraith Pri *** 散热器

最难能可贵的是,虽然 Ryzen 9-3900X 与 Ryzen 7-3700X 是相当高性能的处理器,然而在不超频的前提下,仍能搭配盒装的 Wraith Pri *** 散热器保有最高约 75 度的运作温度,至于 Ryzen 7-3700X 也差不多控制在这样的水准,对于不打算超频直接使用的消费者也可说省下添购散热器的预算。

▲拜 7nm 制程,仅采用四热导管的下吹式 Wraith Pri *** 散热器仍可压制此次测试的处理器

由于 Ryzen 9-3900X 是 105W TDP 与 12 核心的怪物,无论是装在 X570 AORUS MASTER 或是 X570 Taichi ,风扇转速都有偏高的迹象,同时比较下技嘉的温度控制更为保守,温度提升后风扇的转速攀升相对更快一些;至于 Ryzen 7-3700X 则在两个平台全速时风扇噪音仍就不大,基本上也不用担心过于吵杂的状况。

▲ Ryzen 7 3700X 包装为原本的设计,同样配有 Wraith Pri ***

如果考虑的是连续运作的稳定与降低噪音,笔者仍建议选择 Ryzen 9-3900X 的消费者考虑额外投资一颗散热器,至少笔者把 Wraith Pri *** 更换成 Thermalright 的 AXP-200R 后就没有明显的噪音,至于 Ryzen 7-3700X 就不一定要额外投资散热器,如此一来至少相对 Intel K 系列必须自购一定等级散热器的情形可省下不少花费。

单核表现趋近对手、多核辗压接近价位带对手

▲ Ryzen 9-3900X 单核直逼 9900K 、多核表现辗压

▲ Ryzen 9-3900X 多核表现甚至不逊于 TR 1950X

▲ Ryzen 9 @ PCMark

▲ Ryzen 9 @ PCMark 10 Extended

这次 Ryzen 3000 系列的表现确实相当亮眼,虽在单核心部分并未完全压制 Intel 的 i9-9900K ,不过也相当接近 Intel 第九代平台的表现,而以相同价格考量,多核心部分,以价格为基准, Ryzen 9-3900X 毫无悬念的压倒 8 核心的 i9-9900K ,而 Ryzen 7-3700X 也相当逼近 i9-9900K 多核的表现。

 

▲ Ryzen 7 表现也不至于与 i9-9900K 落差太大

▲ Ryzen 7 3700X 较 Ryzen 7 1700X 大幅改善多核心性能

▲ Ryzen 7 3700X @ PCMark 10

▲ Ryzen 7 3700X @ PCMark 10 Extended

但更重要的是 Ryzen 9-3900X 在 Cinebench R20 的测试数据,甚至有机会超越 16 核心的 Ryzen Threadripper 1950X (笔者测试几次,其中有多次都比 TR 1950X 高、但偶而会低于 TR 1950X ),更重要的是处理器、主机板加上散热器的整体成本, Ryzen 9-3900X 显然更为划算。

▲ AORUS PCIe 4.0 SSD 在未能有多次反复测试下仍达到趋近理论值的表现

▲拜全铜散热包覆,温度控制相当理想

▲ 3DMark PCI Express 的目的在于吃满通道、但这并非消费者多数会遇到的使用情境

▲ PCIe 4.0 通道确实大幅提升频宽

▲若搭配的是 PCIe 3.0 的显示卡频宽也会因此掉回 PCIe 3.0

此外这次也借由取得 AORUS PCIe 4.0 SSD 的机会,测试 PCIe 4.0 的 SSD 表现,不过或许受到办公室冷气状况不佳等因素,笔者最终得到的成绩是趋近 5GBps 的表现,但也相当接近理论值;不过这还不是 PCIe 4.0 的全速表现,利用 3DMark 的新测试基准,可发现搭配 Radeon RX3900XT 之下最高的性能表现,不过 PCIe 4.0 需要处理器、主机板、显示卡都支援的前提才有效果,若搭配 PCIe 3.0 显示卡频宽则会被打回原形。

R7-3700X 超值、 R9-3900X 越级挑战专业平台

▲由于仍采用 AM4 插槽,理论上既有主机板仍可相容一部份 Ryzen 3000 处理器

虽说在当代游戏,光只有 CPU 多核性能不见得能占优势,但从此次 AMD 单核提升的幅度,至少在游戏体验不会像先前世代与 Intel 相近价位产品有一定程度的落差,尤其是支援新一代 API 如 Direct X 12 、 Vulkan 等可发挥多核与 GPU 性能的游戏,也能有不逊色的表现,至于 Direct X 11 游戏,也在体验上相当近似。

就结果论,此次 Ryzen 3000 系列处理器来势汹汹,以当前的性能与定价策略肯定对 Intel 平台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此次测试的 Ryzen 7 3700X 的投资报酬率相当高,低发热、性能表现也不恶,散热器亦可顺利与安静的压制非超频下的发热,笔者认为以游戏玩家的角度相当值得考虑。

▲ Ryzen 9 3900X 破坏小型工作站的最低建置成本、 Ryzen 7 3700X 则相当超值

Ryzen 9-3900X 虽就游戏的角度不见得是最划算,但若把使用情境转换到影音转档、准专业的运算研究等情境, Ryzen 9-3900X 不仅是可上打 TR 1950X ,而 Intel 平台甚至要选择到台币报价 36,000 元以上的产品才有 12 核心,终究专业平台有其如记忆体通道一类的优势,但已经足够让消费者思索,更别忘了年末还有 16 核心的 Ryzen 9-3950X 蓄势待发。

ryzen系列包括1400是可以安装win7系统的,见图片,只不过因为最新ryzen因为支持win10,所以很多安装系统启动程序,主板bios里并没有win7系统的usb驱动(备注,更换不同的win7系统安装程序,找支持ryzen的系统,可以直接使用USB接口键鼠安装系统),电脑开始安装win7,USB键鼠就使用不了,需要早期圆孔键鼠,就可以使用和安装系统了,系统安装好后,再上网下载安装USB3.0驱动,就可以使用USB接口键鼠了。

AMD的Ryzen 5 1400处理器,可以用在Win7上面,但是对win7的优化没有win10好。

AMD的Ryzen 5 1400处理器

AMD AM4 平台支持 AMD 锐龙处理器、第 7 代 AMD A 系列处理器和速龙™ X4 处理器。它是 AMD 公司面向未来的全新平台,支持当前超快的 DDR4 内存、PCIe® 3.0 和 NVMe 技术,并且芯片组率先原生支持 USB 3.1 Gen2 接口。处理器可直连支持 SATA 和 USB,并且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配置,使全新的 AM4 平台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和未来的尖端功能。

参考资料

AMD.AMD[引用时间2018-1-7]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tougao/114041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5
下一篇 2023-05-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