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真正的位置是哪里,为啥说月球真正的位置可能是假的?

月亮真正的位置是哪里,为啥说月球真正的位置可能是假的?,第1张

提起月球,大家都有什么想法呢?是不是第一时间就想起了中秋节?在我们国家,中秋节象征着团圆,所以每当看到月亮是圆形的时候,身处外边的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家。

当然也会有人想起关于月亮的神话,比如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等等。同样也有人第一时间想起月球是地球的唯一一颗卫星,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一个象征,毕竟那是人类飞出太空,第一个登陆其他星球的地方。

然而,如果现在有人告诉你月球并不在太空环境中,人类是被假象迷惑了。也将说明人类根本就没有登陆到太空中的任何一个星球,你会怎么想?相信你会惊讶到不知道要说什么,当听到这样的消息,很多人都一样,表示不相信。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地球之外就是月球的运动的轨道了,而在地月系统之外就是其他的星体。然而根据相关的说法,月球其实是在地球的大气层范围内的,只不过那里的大气很薄,所以令人们以为那是太空。

根据探测知道,地球的大气层远比原来以为的要厚很多,大约有65万公里,而这个数据已经远远超出了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了。所以从数据上看来,大家应该就一目了然了,月球是属于地球范围内的。所以尽管人类已经实现了登月行动,但却还没离开地球的范围。

虽然月球所处在的大气层很薄,但这也令到原本以为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星球,成为了包含的关系。如今由于某些未知原因,月球正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但由于大气层的存在,月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脱离地球的。

据相关的科学家们表示,包围月球的大气层叫做“地冕”,那里的大气虽然非常的薄,薄到让人以为是太空环境,但却是吸收太阳辐射的重要地区。所以地冕对于地球上的环境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

不过也由于吸收了大量的太阳辐射,所以研究人员很难对地冕展开研究。不过后来发现,地冕的厚薄程度会因为是否为向阳面而不同。其中向阳面的地冕相对来说会比较薄,有可能会展开研究。

这一发现真是颠覆了人们原本的认识,既惊喜有失落。惊喜的是人们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也有了一个新的研究对象。失落的是,原来人类还未真正离开过地球范围。

从这个消失大家可以认识到,往往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一些原以为是对的事实很有可能就变成了一个错误。因此,是不是又进一步认识到宇宙的神秘程度啦?

月 球

月球的起源莫衷一是:

对月球的起源,大致有三大派,但仍未定论。有些科学家认为,月球是46亿年前,与地球一样是宇宙的气体和尘埃形成的另一些人则认为,月球是地球的孩子,从地球分裂出去的。然而,太阳神号几次带回的数据显示,月球和地球的组成成份大不相同。不少的科学家认为,月球在很多年以前,偶然被吸入地心引力范围,因而才意外地纳入地球的轨道。 但也有人引用天体力学来反对这种说法。

月球较地球古老:

令科学家惊讶的是,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有99%比地球上90%的古老岩石还要老。 太空人携回的月球岩石,已被测定有43亿年至46亿年的历史,这已相当于太阳系的历史了。

土壤比岩石更久远:

美国太空人首次登陆的“宁静海”,土壤的年代竟比岩石久远。据分析,两者相差10 亿年之久。由化学分析显示,月球上的土壤并非由岩石演变,可能来自别的地方。

受撞击会发出巨响:

太阳神号在探月时,月球登陆艇和火箭返航时,都会撞到月球表面。 但每次都会使月球像大铜锣或大钟一样响起来,阿波罗12号探月时,月球的回声还持续了4个小时, 目前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够解释这种现象。

黑影区有稀有金属:

在地球上看月球时,会看到有些黑影,太空人登陆到这个平原状的黑影区时,发现很难在它的表面上钻孔,经研究这里的土壤样品中含有金属元素如钛、锫、钇等, 科学家们为此感到十分惊异,因为这些金属元素要在相当高的热度---摄氏6000度以上才可能熔化,并与周围的岩石混合在一些。

纯铁粒子不会生锈:

宇航员们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品中,都含有纯铁的粒子, 科学家们认为这些纯铁粒子并非来自陨石。有专家报导,这些纯铁粒子带回地球后,好多年都未生过锈,纯铁不生锈在科学界还是破天荒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

表面光滑如镜子:

月球表面不少地方光滑如镜。好像被什么不知来源的酷热“烫”过了一样。 专家们分析说,这儿并非是由巨大的陨石撞击而造成的,有些科学家则认为,太阳爆出来的高热才是主要的因素。

具有磁性使人震惊:

早期的月球研究,都说月球上没有磁场,近年来在分析月球岩石后,才知道它有强烈的磁性。然而月球的岩石真有磁场,则应有个铁质的核心才对,但现在的资料又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巨大的热核心不可能存在于月球的里面,也不可能从地球上的磁场获得磁性, 因为月球若要从地球上获得磁性,就必须很接近地球,果真如此,它恐怕会被地心力弄毁了。

外壳底部的浓缩物:

太空探测带回来的资料显示,月球的外壳底下有大块的浓缩物而且还有一股吸引力, 太空船飞过时禁不住要倾斜。科学家只知道这些浓缩物是一种又重又密的物质, 其余就一无所知了。

轨道半径 距地球384,400公里

卫星直径 3476公里

卫星质量 7.35e22千克

月球,一颗离我们最近的星,但它不是恒星、行星,而是围绕地球旋转的唯一的一颗天然卫星。理所当然,月球早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道。它是空中仅次于太阳。由于月球每月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角度不断变化;我们把它叫做一个朔望月。一个连续新月的出现需要29.5天(709小时),随月球轨道周期(由恒星测量)因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变化而变化。

月球没有大气层。但是来自Clementine飞行器的证据表明可能在月球南极,处于永久阴暗面的大环行山处有固态水--冰。这如今已由月球勘探者号飞船证实。显然月球北极也有冰。它的表面有两种主要地形:巨大的环形山与古老的高原和相对平滑与年轻的月海。月海地形(覆盖月球表面达16%)是由火山喷出的炽热的熔岩冲蚀出的。大部分的表面是由灰土层尘埃与流星撞击的石头碎片覆盖。出于未知的理由,月海地形集中于靠近于地球的一面。大多数靠近地球的环形山,火山以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命名,背面的则多用近代的命名。

月球由苏联飞行器月球2号于1959年代表人类第一次拜访,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在非地球星体上探索。它也是唯一一个被采回表面样本的星球。在1994年夏天,月球被Clementine飞行器大范围地作了地图映象。月球勘探者号如今正绕着月球转。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场形成了有趣的现象。最显而易见的便是潮汐现象。地球正对月球的一点引力最大,反面一点则相对弱小一些。地球,特别是海洋并不是完全地固定的,而是朝月球方向略有延伸的。从地球表面为透视角观察的话,会看到地球表面的两个膨胀点,一个正对月球,另一个则正对反面。

地球和月球 从月球上看地球 月球上巨大的环行山

月球的两个半球

阿波罗带回的月球岩石样本

月球

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智能1号”3日在一小片闪光中成功撞击月球,以对月球的“温柔一击”结束了近3年的太空旅程,也奏响人类新一轮探月高潮的前奏。

欧洲航天局3日发布新闻公报说:“今天一大早,一小片闪光照亮了月球表面,‘智能1号’击中月球‘卓越湖’区域。”据测算,撞击点位于月球南纬34.4度、西经46.2度。

此间收到的电视画面显示,当撞击成功的消息得到确认时,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的控制中心大厅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欧航局探测器项目负责人卡米诺说,撞击按计划顺利进行,“我们着陆了”。

欧航局发言人魏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智能1号”撞击月球后“撞”出了大量物质,将有助于科学家对撞击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智能1号”在格林尼治时间3日5时42分22秒(北京时间3日13时42分22秒)撞上月球,那一刻它与月球表面的夹角仅有很小的1度。一些专家因此风趣地将本次“撞月”形容为在月球上“打水漂”。

欧航局说,此次“撞月”的时间和地点都是精心选择的,从南非到加那利群岛、南美、美国本土、夏威夷等地的天文学家和业余天文学爱好者都有机会观测到这一激动人心的撞击过程,但评估他们所观测的数据和图像仍需一段时间。

“智能1号”撞击月球的速度仅为每秒2公里,而通常的自然天体撞击速度能达到每秒70公里。相比之下,“智能1号”此次撞击的动静要小得多,也“温柔”得多。专家说,这次撞击可能只会在月球表面留下一个直径在5米至10米之间、深度为1米左右的坑。

“智能1号”于2003年9月升空,造价约1.1亿欧元(约合1.4亿美元)。除撞击月球为科学研究“发挥余热”外,它还对新型太阳能离子发动机进行了测试,并搜集了大量月球形态和月表矿物构成等数据。

欧航局“智能1号”项目科学家伯纳德·富万认为,探测器所获取的数据是一笔“巨大财富”,可供科学家分析几个月甚至数年。他说,在月球探测重新激起世界各国兴趣之际,“智能1号”的探测成果为月球科研“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继“智能1号”完成使命后,欧洲还计划未来让宇航员登陆月球并分阶段建立月球基地。此外,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和日本等近年也都提出了自己的探月计划。有关专家认为,继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和苏联展开以月球探测为中心的空间竞赛后,人类正在掀起第二次探月高潮。

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星球,与地球的关系非常密切,关于月球的起源一直是人类不断探讨的话题之一。继1969年阿波罗号登月后,人类正在掀起探测月球的第二次高潮,按照计划,我国明年也将派飞船探测月球。而此次欧洲探测器的撞击月球则可以说是这个高潮的前奏。

王思潮介绍,新一轮探月热潮的掀起将有三方面的意义:首先,新一轮探测将有望进一步确认月球的起源。通过第一轮的探测,人类对月球的形成已经有了新的看法,认为月球是46亿年前,一个类似火星大小的天体与地球相撞溅射出的物质围绕地球旋转聚集而成。然而,这还只是一个假说,需要经过人类的进一步探索来验证。

其次,月球上有着丰富的资源,如氦山,这些正是人类所急需的。新一轮探月有助于人类未来对这些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第三,月球将会成为人类新的科学基地,其中包括设立月球天文台,这是由于月球上有着地球表面所不具备的观测条件,新一轮探月将帮助人类实现这些愿望。

王思潮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撞击天体,取回天体内部的物质研究,从而探索该天体的成因和成分,这一办法已经成为人类探索宇宙未知世界比较好的选择。与去年7月人类“炮轰”彗星的壮举相比,此次欧洲探测器撞击月球规模小了不少,但这并不影响撞击的意义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还有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可称得上是脍炙人口的咏月佳句。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关于月亮的故事数不胜数。古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叫阿尔特弥斯,同时她也是狩猎女神。月球的天文符号好象弯弯的娥眉,同时象征着阿尔特弥斯的神弓。

皓月当空,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它上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 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 最深的环形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公里。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别处找的,行吗?似乎有一点长,没问题吧!!!

阿波罗11号登月时间: 1969年7月20日

20:17:43 UTC

地点:0°40'26.69"N-23°28'22.69"E

静海

其他相关资料:

阿波罗11号(Apollo 11)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计划中的第五次载人任务,是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三位执行此任务的宇航员分别为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指令舱驾驶员迈克尔·科林斯(Michael Collins)与登月舱驾驶员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成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类。

阿波罗11号的成功实现了美国总统肯尼迪在1961年5月25日的演说中声称美国会在1970年以前“把一个宇航员送到月球上并把他安全带回来”的目标。

任务名称 阿波罗11号

呼号: 指令/服务舱:哥伦比亚号

登月舱:鹰号

成员人数: 3

发射地点: 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

LC 39A

发射: 1969年7月16日

13:32:00 UTC

登月: 1969年7月20日

20:17:43 UTC

0°40'26.69"N-23°28'22.69"E

静海

月表行走时间: 2小时31分钟40秒

月表停留时间: 21小时36分钟20秒

月球标本质量: 21.55千克

降落: 1969年7月24日

16:50:35 UTC

北纬13度19分、西经169度9分

任务时间: 8天13小时18分钟35秒

环绕月球轨道: 30周

月球轨道时间: 58小时30分钟25.79秒

质量: 指令舱:30,320千克

登月舱:16,448千克

任务成员

尼尔·阿姆斯特朗 (曾执行双子星8号以及阿波罗11号任务),指令长

巴兹·奥尔德林 (曾执行双子星12号以及阿波罗11号任务),登月舱驾驶员

迈克尔·科林斯 (曾执行双子星10号以及阿波罗11号任务),指令/服务舱驾驶员

替补成员

替补成员同样接受任务训练,在主力成员因各种原因无法执行任务时接替。

吉姆·洛威尔 (Jim Lovell,曾执行双子星7号、12号、阿波罗8号以及阿波罗13号任务),指令长

弗莱德·海斯 (Fred Haise,曾执行阿波罗13号任务),登月舱驾驶员

比尔·安德斯 (Bill Anders,曾执行阿波罗8号任务),指令舱驾驶员

支持团队成员

支持团队并不接受任务训练,但被要求能够在会议时代替某位宇航员,并参与任务计划的细节敲定。他们也经常在任务被执行时担任地面通讯任务。

罗纳德·埃万斯 (Ronald Evans,曾执行阿波罗17号任务)

肯·马丁利 (Ken Mattingly,曾执行阿波罗16号、STS-4以及STS-51-C任务)

杰克·斯威格特 (Jack Swigert,曾执行阿波罗13号任务)

威廉·波格 (William Pogue,曾执行天空实验室4号任务)

任务介绍

发射与登月

在发射现场超过一百万的人群之外,全世界约有创记录的六亿人观看了发射的现场直播。装载着阿波罗11号的土星5号火箭于1969年7月16日13时32分(UTC,当地时间9时32分)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12分钟后进入地球轨道。在环绕地球一圈半后,第三级子火箭点火,航天器开始向月球航行。30分钟后,指令/服务舱从土星5号分离,在转向后与登月转接器(Lunar Module Adaptor)中的登月舱连接。月球转移轨道射入(TLI)将航天器射向月球。

阿波罗11号于7月19日经过月球背面,很快点燃了主火箭并进入了月球轨道。在环绕月球的过程中,三名宇航员在空中辨认出了计划中的登月点。

阿波罗11号的登陆点在静海(Mare Tranquillitatis)南部,在Sabine D环型山西南20公里处。这个登陆点被选择的原因是它比较平整(来自于流浪者8号(Ranger 8)、勘察员5号(Surveyor 5)以及月球轨道器(Lunar Orbiter)提供的信息),也就不会在降落和舱外活动时制造太多困难。登陆之后,阿姆斯特朗把登陆点称做“静海基地”。

7月20日,当飞船在月球背面时,呼号为“鹰号”的登月舱从呼号为“哥伦比亚号”的指令舱中分离。科林斯独自一人留在“哥伦比亚”上,围着登月舱飞行了数圈,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以确保这个飞行器一切正常。检查过后,科林斯做了一个简单的告别手势——“两位多加保重”——便离开了。科林斯的任务是留在指令舱中并绕月球环行,在以后的24个小时中只能监测控制中心与鹰号之间的通讯并祈祷登月一切顺利。如果鹰号发生了意外并且不能够从月面起飞的话(可能性极大),科林斯就只能独自一人返回地球。

很快,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启动了鹰号的推进器并开始下降。他们很快意识到它“飞过头”了:他们向月面降落时,表明计算机过载的警报器开始响起。鹰号在下降d道中多飞了4秒,也就是说登月点会离计划西面若干公里远。导航计算机出现了若干次异常的程序警报。在休斯顿的约翰逊太空中心,飞行控制指挥官史蒂夫·贝尔斯(Steve Bales)面临着一个关键的、一刹那间的抉择——终止登月计划(这也意味着终止整个飞行计划,因为飞行器上的燃料仅够进行一次尝试),或者命令宇航员按照计划行动,不要理会登月舱计算机出现的问题。贝尔斯后来承认,他是“凭着直觉”允许阿姆斯特朗尝试登月的。重新开始注意窗外之后,阿姆斯特朗发现他们正处在一块岩石和一片硬地之间。计算机失灵导致他们飞过了预选着陆区,而燃料也很快就要耗尽了。此时,阿姆斯特朗选择了手动控制登月舱。登月舱不断下降,燃料开始耗尽——登月舱位于月面上空大约9米,所剩燃料仅够用30秒钟——阿姆斯特朗在遍布砾石和陨石坑的月面冷静地找到一处适合于着陆的地方,并驾驶登月舱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准确的登陆时间是1969年7月20日下午4时17分43秒(休斯顿时间)。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互相看了一眼,会心地笑了。休斯顿飞行控制中心内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静静地等待着。终于,他们听到了阿姆斯特朗的声音:“休斯顿,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飞行控制中心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在登月舱里,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把手伸过仪表盘,默默地握了一下。

登月过程中的程序警报是“执行溢出”,意味着导航计算机无法再规定时间内完成预定任务。后来发现,溢出的原因是登月舱的对接雷达在降落时没有关闭,使计算机仍然监视并不在使用的雷达。由于在紧急关头的一句“继续”,史蒂夫·贝尔斯后来获得了一枚总统自由勋章。

降落后不久,在舱外活动的准备工作开始之前,奥尔德林通过无线电向地球念道:

“这里是登月舱驾驶员。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让所有正在听的人,不论他们是谁或在哪里,静下来,回顾一下过去几小时所发生的一切,并以他或者她自己的方式表示感恩。”("This is the LM pilot. I'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ask every person listening in, whoever and wherever they may be, to pause for a moment and contemplate the events of the past few hours and to give thanks in his or her own way.")

作为共济会的成员,奥尔德林接下来进行了圣餐礼。奥尔德林将他所进行的圣餐礼保密,甚至都没有告诉他的妻子,因为阿波罗8号宇航员在月球轨道中念的《创世记》使航空航天局被无神论者麦达琳·默里·欧黑尔(Madalyn Murray O'Hair)起诉。

踏上月球

7月21日2点56分(UTC),鹰号降落六个半小时后,阿姆斯特朗扶着登月舱的阶梯踏上了月球,说道:“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奥尔德林不久也踏上月球,两人在月表活动了两个半小时,使用钻探取得了月芯标本,拍摄了一些照片,也采集了一些月表岩石标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tougao/58590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22
下一篇 2023-02-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