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如何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的

媒体如何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的,第1张

报纸电视台,一般都有群众热线,每时每刻都有热心人和好事者打来电话,告诉你、他们认为的新闻线索。

还有,重大新闻,政府或者相关单位,会给各大通讯社和媒体发传真,约他们发布重大消息。

还有记者本身,有扫大的,在街上跑,找新闻。有看报纸、看电视、看网络,听收音机,找到自己认为的有价值的题材,再进行深度挖掘报道。

当然,如果是名记,就可以坐在办公室,自会有主动上门,或是约采访,或是爆料,或是发布消息。

古代没有报纸,但是有邸报、京报,主要记载的是官方发布的信息,与报纸有很大的区别,也只有官员和知识分子会看,普通人想要得到新闻消息可能还是要靠口口相传了。报纸是很多人曾经见过的纸媒,不过随着网络技术、电子科技的发展,纸媒已经慢慢退出了市场,不再成为传播的主要工具。而古代就更没有报纸了,只有一种记载公文、官方信息的邸报。

1官府发布的邸报。

邸报最早出现在汉代,原本只是一种政府内部的公文传播工具到了唐代,也依旧是记载着政府公文,只有各州的官员可以阅读。而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邸报成为了面向全国的政府新闻公报。据记载每期都会印刷大量的邸报,发布到全国售卖,官员和知识分子都可以阅读。元朝邸报被废,明清时又成为了政府内部的公文,而且只会记载本地的信息。

2京报的出现。

不过明清时期,民间又出现了“抄报行”,它主要是去衙门抄录邸报的内容,再出售出去。而“抄报行”不止记载了官方的公文,还会将官员记载的奇闻异事同样抄录下来。后来随着“抄报行”逐渐发展,邸报变成了一种具有统一报头的印刷品,具备报纸的一些特征。读者也包括官员和平民。只不过这些邸报并不能自行撰写新闻,或者改写文字。

3平民的新闻来自于交流。

无论邸报如何发展,最终的受众群体还是读书人。如果是文盲或者是没有读过书的人来说,阅读这些邸报实在是很困难。而那些文盲大部分都是平民,他们想要知道新闻,就只能依靠打听或者询问的形式去了解。比如去市井街头去听那些读书人或者知道了要闻的人聊天,都比自己去看邸报来的更简单。

总的来说,古代并没有报纸、京报,出现的邸报只是一种公文传递的方式,并不是古人获得新闻的主要途径。

采访,是记者挖掘、捕捉新闻素材,触发新闻灵感的必要途径,也是新闻记者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之一。而要想拿出价值较高、不同凡响的新闻作品,除记者自身必须具备高超的写作技巧外,关键还在于采访必须深入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试图将采访实践中的体会和实践作一番探讨,愿以浅见请教同仁。

新闻是新近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实报道。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记者必须深入客观地进行采访,完整准确地反映新闻事实。深入采访有它独特的优点。

一、 灵活性

所谓灵活性,是指不拘一格、自由灵活、深入采访方式的多元化。在深入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可根据采访内容和需要,自由选择采访角度和方法,或先听、或先问、或先看,多途径、多方式获得特殊新闻材料。

二、 真实性

只有深入现场、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进行深层采访,才有可能获取原汁原味、真实可信的新闻素材,有效避免和克服失实报道。

三、 典型性

深入采访可以使记者广交朋友,扩大新闻信息渠道,达到开阔视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现鲜活生动典型的重要新闻。

四、 及时性

直接深入实际进行采访,可以以快取胜,从中及时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东西,克服“绕弯子、兜圈子”的弊端,从而通过快速高效的途径,及时将新闻事件传播给媒体受众读者。综合上述几点,深入采访确有着一般采访无可比拟的优点。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采访深入呢?

首先要一竿子插到底。一般讲,采访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指派式;邀请式;由头式。除此之外一般以记者自行选择采访对象为主。采访就好比到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寻找宝藏一样,只有沉下去“抓”,沉下去“找”,才有可能挖掘到新鲜感人和有价值的东西。有句话说得好,新闻采访就象拿筷挑面条,沉到底,靠边挤,慢慢提。不论广播记者也好,还是电视、报刊记者也好,一个最终目的都是要拿到好新闻,获取好素材,让听众、观众、读者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从而明白事理。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多途径介入,多形式深入,多层次挖掘,去发现生活中最新鲜、最感人、最生动、最有趣的新闻事件。搜集新闻素材就像奸商一样贪得无厌,角度选择就像税吏百般挑剔,独辟蹊径,洞幽显微,溯本求源,力争做到采访面广,选择性强,搜集到人人心中都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新闻素材,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鲜活有趣、生动感人,吸引受众读者。

其次,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正确运用观察是采访中深挖新闻内涵的有效途径。有时我们要采访一件事、一个人、一个单位,或者几件事、几个人、几个单位的基本材料已经很具体了,这是不是就算深入了呢?我看也未必。观众、听众、读者要全面准确地了解事物真相,观察则是记者采访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感性实践到理性认识,从量变到质变,从片面到全面,从肤浅到深入,认识深化要有一个过程,而问题的发生发展却常常带有偶然性。记者通过对被采访对象的语言、行动及周围环境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不仅可以充实记者的采访内容,促使记者去思考,而且还可以透过某一现象,发现挖掘深层次最本质的东西,从而写出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新闻。如果不深入观察了解,偏听偏信,可能就会出现虚假新闻,误导听众、观众和读者。记者要敢于冲破表面现象,学会多角度、全方位观察,细心研究,反复思考,力求看得真切,听得仔细,虚心倾听多方面的不同意见,自觉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完整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要人云亦云、道听途说,以免发生失实报道。

第三,要做到宏观采访与微观采访相结合。要达到宏观和微观有机统一,就要正确掌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采访方法。“由此及彼”是通过事物外部联系,在比较中探寻事物内部规律,这里是指联想性;“由表及里”是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在研究中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这里是指思考的深入性。有人说,采访在问、听、看、访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全面的宏观采访,就算深入了。依笔者之见,这只能算进行了一半的采访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在宏观采访的基础上,还必须有意识、多侧面、多角度进行微观采访,进一步增强采访工作的彻底性和完整性。从而使采访到的素材更具体、更完善、更典型、更生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注重全方位进行调查研究,不当“采访长官”,不当“天外来客”,勇于同被采访对象交朋友,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宏观看微观,从宏观中着手,在微观中探寻,最终使采访活动达到宏观与微观相得益彰、辨证统一。

第四,要勤于动脑,注重思考。“新”是新闻最本质的特征,深层思考,则是获取好新闻的前提条件。深层采访时,搜集新闻要抓住一个“新”字,着眼一个“深”字,既要广泛收集了解各种新闻素材,又要勤于动脑,在思考中捕捉和挖掘生活中的闪光点。同时还要有吃苦奉献精神。有人说,记者采访就像蜜蜂酿蜜般辛勤繁忙。职业特点决定了记者必须经常不断地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吃得万般苦,方得甘甜果。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克服呆板教条的采访模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心琢磨,勤于思考,有分析、有思考。手头采访的素材多了,家底厚实,用时信手拈来,好中选优,优中选最,从而使采访到的新闻掷地有声,呼之欲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要想拿出好新闻,好作品,就要有求实的态度,吃苦的精神,辨证的观点,正确了解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力求看得仔细,听得认真,采得准确,谨慎认真地对待每一次采访

以上就是关于媒体如何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的全部的内容,包括:媒体如何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的、古代究竟有没有报纸古人是怎么获取新闻消息的、如何搜集新闻素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web/95539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