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电怎么接

三相电怎么接,第1张

三相电在电源端(或称变压器)和负载端均有星形和三角形两种接法。

三相电的星形接法是将各相电源或负载的一端都接在一点上,而它们的另一端作为引出线,分别为三相电的三个相线。对于星形接法,可以将中点(称为中性点)引出作为中性线,形成三相四线制。也可不引出,形成三相三线制。当然,无论是否有中性线,都可以添加地线,分别成为三相五线制或三相四线制。

三相电的三角形接法是将各相电源或负载依次首尾相连,并将每个相连的点引出,作为三相电的三个相线。三角形接法没有中性点,也不可引出中性线,因此只有三相三线制。添加地线后,成为三相四线制。

星形接法的三相电,线电压是相电压的倍,而线电流等于相电流。当三相负载平衡时,即使连接中性线,其上也没有电流流过。三相负载不平衡时,应当连接中性线,否则各相负载将分压不等。

扩展资料:

三相交流电是电能的一种输送形式,简称为三相电。三相交流电源,是由三个频率相同、振幅相等、相位依次互差120°的交流电势组成的电源。

三相交流电的用途很多,工业中大部分的交流用电设备,例如电动机,都采用三相交流电,也就是经常提到的三相四线制。而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单相电源,也称为照明电。当采用照明电供电时,使用三相电其中的一相对用电设备供电,例如家用电器,而另外一根线是三相四线之中的第四根线,也就是其中的零线,该零线从三相电的中性点引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相电

在有电的情况下进行电线的连接叫带电作业,这是很危险的,一般不要那样做。但有时有特殊情况不得不带电作业时,还是可以的,具体 *** 作是:
1,先安装好接线以下的电器设备;
2,准备——在要接线的地方搭好地面绝缘材料、干的木凳、清理和屏蔽接线点附近的有可能碰上的金属物;
3,接线时要一条一条接并先接零线,包好后再接火线。做好以上的工作就可直接摸火线的,此时接线人自身带电变成火线了,所以,接线时千万不能被别人接触或接触其他导电物;
4,最好有懂电常识的人监护。

火线一般是红线,浅蓝线是零线,黄绿双色线是地线。用铅笔测量,是火线发光,零线不发光不亮不同相线(即火线)之间的电压为380伏,相线(火线)与零线(或良好接地体)之间的电压为220伏,零线与良好接地体之间的电压为0V。电击事件的计算大数据表明,大部分人都是右撇子,当插头拔不出来的时候,就知道怎么改变握杆深度了。以右手拇指的指尖对着插座拉伸为支点,这样一旦拔出插头形成一个开放的空间,指尖就有可能之字形接触电极,形成电击。概率超过食指,据说一个外国人分析了近3000起触电事故,右手插插头时拇指碰到带电金属导体发生的触电事故最高。对于三孔插头,从高到低的接触概率为上电极、左电极和右电极。所以才有“左零右火”的规律。据说这样安排比较安全。

国家规定的家用插座是左零右火,主要是为了标准化,便于维护。心脏在胸部左侧。研究表明,当电流从左手流向脚时,67%的电流通过心脏。从右手到脚,37%到心脏;从右手到左手,有33%,从左脚到右脚,只有04%的电流通过心脏。设置为左零右火。如果用右手接插座,就会发生漏电,右手本能反应及时敏捷,电流可以避免直接打到心脏。单相电器插头倒插的话,火线和零线是反的。使用两针电源插头的电器不需要区分火线和零线,因为插头是任意插入的。这种电器一般是塑料外壳,不存在漏电问题。如电视机、塑壳吹风机等。如果反过来会不会造成危险?(比如开关本来在零线上,在火线上颠倒了)怎么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火线和零线的反向连接不会影响家用电器的使用,但对安全用电存在隐患。主要是一些家用电器的控制开关用来控制火线。如果插座上的火线和零线接反,家用电器的控制开关就会控制零线。也就是说,当家用电器的开关关闭时,电器内部被充电。因此,火线和零线不能反向连接。电源插座一般的连接方法是这样的:首先要明白导线里面的铜线是缠绕在一起的,缠绕在一起的。这样才能保证线接头不被火打,不短路,不接触。当然,这也是每个电工的基本功,业主要不要自己接线一定要说清楚。

接线时短路、打火、接触不良现象非常严重,处理起来非常简单。电线打火和短路是由于缺少正确的连接器造成的。连接器松动时,高负载电流通过,离子相互排斥,看起来像是电焊的焊接模式。同时温度上升,很快,如果能卡住就通电,不能通过就形成短路。无论用哪种连接方式连接电线,都需要对对接的电线进行简单的处理,这种简单的处理往往涉及在连接位置粘贴绝缘防火胶带。这很重要。他的大部分功能是绝缘又是防火,用电安全能达到理想水平。布线过程中单独使用绝缘胶带是一种常见的方法。这个方法不是很好,但是方便省时。还有一种方法是使用一组电线。这个弯针是专门用于接线的小工具。的使用,也很安全。一般用一套线,不用绝缘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105189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