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程序是科学地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

护理程序是科学地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第1张

护理程序(nursingprocess)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科学地确认确认护理对象的健康问题,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护理程序一般可分为五个步骤,即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所以护理程序贯穿护理的全过程

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地质工作者和相关领导部门对地质工作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1960 年,宋应副部长提出: 地质学领域有自己特殊的规律,物理学、化学规律不能代替地质学的规律。同年 5 月,他在稀有元素地质专业会议上说,加强科学分析,从实际出发,就有可能发现新的成矿规律、新的矿床类型和构建新的工作方法要认真贯彻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的方针,加强地质工作的综合性。地质、科研、化验、鉴定、加工、物探、化探、水文地质等部门密切协作,环环紧扣,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互相支援,就能很快解决问题。

1960 年秋天,在宋应副部长亲自动手和主持下,广泛座谈听取意见,八易其稿,于 1961 年 1 月 28 日出台了 《地质部对当前地质工作的十四条意见 ( 草案) 》即 “十四条”和 《地质队伍工作条例 ( 草案) 》即 “五十条”。 “十四条”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总结了新中国 10 年地质工作的经验,特别是 “大跃进”的经验教训,阐明了地质工作的性质、特点、任务、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以及业务政策等。其中提到了 “加强普查”、以 “取得地质成果为目的”、 “综合地质普查勘探”、“地质生产有节奏地前进”等,都是对地质工作发展规律认识的提升。可以讲 “十四条”是在 “纠偏”、“纠浮躁”。在制定 “十四条”的过程中,宋应副部长致地质部党组书记兼副部长何长工并部党组的信中又指出: 政策是党的生命线,对地质工作来说,同样也是如此。地质工作的客观规律 ( 也即是政策问题)大致可概括成六点,即地质工作要结合生产建设需要,符合经济合理原则各种手段、方法都必须以最大限度地取得地质成果为目的观察和研究是基本工作方法或基础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工作程序正确处理普查、区测与勘探的关系技术革新和合理运用综合普查勘探方法。这个时期实际上是在总结、讨论、研究地质工作是做什么工作、需要怎么做的问题,在管理部门和地质队伍中基本上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

为了统一思想,总结1958 年以来地质勘探工作中不尊重客观规律的教训,在地质部党组的领导下,于 1962 年在 《中国地质》刊物上开展了关于地质勘探工作性质的大讨论。参加讨论者很多,基本上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地质勘探工作是调查研究,是非生产性的。另一种观点强调地质勘查工作中使用大量探矿工程,具有生产性。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地质勘探工作具科研和生产的双重性。关于后者,一些人指出,地质勘探早期阶段与一般地质研究的关系紧密,带有科研性,而找到矿床探明储量阶段则具有生产特征。

对地质工作性质的认识直接牵涉到对地质工作的管理,这样的讨论无疑对我国地质工作的领导部门产生了影响。

1962 年 1 月,宋应副部长撰文 《谈谈地质工作中的若干客观规律和业务政策问题》,文中指出了地质勘探工作必须结合工农业生产建设的实际需要,并切实符合经济合理的原则,贯彻三保 ( 保农业、保工业、保尖端技术) 的原则,要善于在详细地了解企业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对矿床进行充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用最合理的方法、最经济的时间、最小的工作量,取得最大的工作成果。使用各种勘探手段和技术方法时,都必须以最大限度地取得地质成果为目的。严格遵守工作程序。勘探程序分为普查、勘探、矿山地质 ( 包括开发勘探) 几个主要阶段先设计后施工施工应遵守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由疏而密,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地质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要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创造性地工作。区测、普查和勘探的关系是点面结合原则的问题,从面着眼,从点着手,由点到面,面中求点。地质基本情况的研究工作构成地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最主要部分,离开了地质基础理论研究,地质勘探工作是寸步难行的。

针对当时存在的一些现象,1962 年 3 月,宋应副部长在南方普查、区测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党必须领导一切,也能够领导一切,但不等于一切事情都要党委去管,有的党委书记、队长、工会主席亲自布置钻孔,确定钻孔位置,这样的做法是不好的,实际上会降低党的领导作用。假如党委书记是个专家或是个工程师,对待科学技术问题也不要以书记的身份去做结论,可以用专家的身份去争鸣、去讨论。技术责任制建立健全以后,对技术干部来讲,那就要真正做到有职、有权和有责。

1962 年,在广州科学会议上,程裕淇院士发言说: 地质科学研究不能 “栽培”、“饲育”它的对象,也不属于 “制造”性质的活动。地质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搞清地质情况,了解和掌握地质规律,为利用自然 ( 主要是矿产资源) 和改造自然 ( 如干旱) 提供必要的地质论断和依据 ( 情况、条件、评价、储量等) ,丰富科学知识,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同时也培养各类技术人才。地质工作的一般过程是,观察、记录 ( 包括制图) 、采集、初步综合、试验分析、总结提高,以致复查验证,实质上是对其研究对象的一个综合性的调查研究过程。采用室外室内、点面结合的工作方法。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和舆论的造势后,1964 年 1 月,《中国地质》编辑部发表题为 《正确认识地质勘探性质,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的文章,阐明了 《地质部对当前地质工作的十四条意见 ( 草案) 》的基本观点,阐述了对地质工作的性质、特点、规律和相关的业务政策的认识,这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早期对地质工作的经验总结。

1964 年 11 月 9 日,宋应副部长在给部党组的信中说: 从地质工作的性质与内容来看,它不是一项行政管理工作,也不是一个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一个认识和反映客观地质矿产情况的调查研究过程。它的工作性质应该是属于事业性质的,或者说是科学技术性质很强的事业性质的。因此,对地质工作既不应用行政方法,也不应用经济方法,而应用管理事业的方法或者管理科学技术事业的方法来管理。1965 年 6 月,他撰文 《从一篇文章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指出: 地质科学理论,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都还是相对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被检验、修改、充实和发展着的。

对地质工作规律的认识,不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但在实际工作中已经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一系列的有关技术的规范规程,有关管理的政策文件陆续制定和发布试行,加强了区域地质测量 ( 后称为区域地质调查) 和普查,全面开展了西部地区的地质工作,地质找矿成果累累,全国地质工作进入欣欣向荣的局面。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 “左”的思想指导下,对地质技术工作是破坏性的,批 “地质业务技术中心论”、“专家路线”、“技术无用论”、“无矿论”,甚至提出“矿在地下、不在图上”等,盲目地提出了要扭转北煤南运、南磷北调的局面,将大庆石油的会战经验照搬,开展了全国规模的地质工作会战,一切工作要为会战服务。这种做法实质上是主观愿望,不从实际出发,违反地质基本规律,貌似“科学”地部署矿产勘查,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更证明地质工作的性质及其特殊性的科学意义。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末改革开放前,对地质工作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首先,明确了地质工作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科学技术工作,属于事业性质,不能用单一的行政的、经济的方法去管理。地质工作的程序是科学的,要求从面着眼,从点着手,点面结合,由点到面,面中求点。按科学划分不同工作阶段,一般先调查、普查后勘探,实行先设计后施工,施工程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疏而密、由已知到未知,同时又要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次,在地质工作过程中,各种勘探手段和技术方法的使用,都必须以最大限度地取得地质成果为目的,勘探工作要以最经济合理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地质成果。第三,要研究中国地质学中比较重要的和特殊的问题,尊重地质学中的区域特点。

60 年代初,对 “大跃进” 进行了反思,纠正了许多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但是,后在 “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对地质工作规律的认识又进一步倒退。地质技术人员地位下降,对技术规范漠视,已经认识和纠正了的东西再次被质疑、被否定。可幸的是,当时地质工作的领导者对地质工作规律的认识还是清晰的,在具体管理上还能坚持科学性。在第一线地质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对全国基本地质条件有了基本清楚的认识,为改革开放后的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110541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3
下一篇 2023-05-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