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主要的质量控制方式有哪些

实验室主要的质量控制方式有哪些,第1张

六项。

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方式有六种,包括空白实验方式,校准曲线的核查方式,仪器设备的标定方式,平行样分析方式,加标样分析方式以及使用质量控制图方式。是发现和消除实验室间存在的系统误差的重要措施。它一般由通晓分析方法和质量控制程序的专家小组承担。

项目的各种变更也可以被看成是项目质量控制的结果之一,因为项目变更实际上就是预防、纠正和补救措施的结果。

更多职业教育培训,请查看:https://wenda.hqwx.com/catlist-3.html/?utm_campaign=baiduhehuoren

84.3.1.1 质量控制目的

1)力求减少随机误差,防止过失误差。

2)使报出的试样分析数据有较高的可靠性,把分析数据的误差或偏差控制在容忍限(允许限)之内使精密度和准确度符合规定的控制标准,满足用户要求。

3)考查整个分析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质量保证体系是否有效覆盖。

4)了解实验室工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及时发现异常,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5)考查、评估分析工作效果和技术水平。

84.3.1.2 质量控制内容

(1)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对试样分析全过程包括试样的制备、分析方法的选择、分析人员对所采用分析方法的正确理解与分析流程的正确 *** 作、试剂的配制、标准溶液配制及校验、校准曲线的绘制、空白试验、仪器的调试和校验、背景和干扰的扣除和校正、原始记录的书写、数据的修约和处理、工作环境等实施有效控制。

实验室应结合具体工作特点,编制分析全过程有效性的质量控制程序和方案。

可以选用的控制技术方法有:①分析方法的建立和选择。②使用不同级别的标准物质或控制样品进行内部的质量控制。③接受或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试验和能力认证。④使用相同和不同分析方法进行重复性试验。⑤制作质量控制图表。

(2)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是为进行分析工作所规定的依据和程序,是确保分析数据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不同的分析方法其质量水平是有差异的,其适用性也是有限的。因此地球化学调查水系沉积物和土壤试样多元素分析所用分析方法,应根据其特点正确地进行选择。

A.分析方法选择的原则。依据地球化学调查试样分析的特点和要求,建立一套以大型仪器设备为主体的分析配套方案,各种元素的分析方法应满足如下要求。

a.应满足用户的要求。

b.符合相应的法规、标准和规范。

c.所选择的分析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等质量参数符合规定的要求。

d.为了提高分析工作效率,在满足多元素分析质量的前提下,应优先选择在一份试样制备溶液中可同时测定多元素的分析方法。

e.分析成本、周期和效率。

B.分析方法的质量参数。无论是研究一个新的分析方法,或是采用一个已知分析方法,必须全面掌握该分析方法的全面质量信息,包括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测定范围、干扰允许量等。

a.分析方法的检出限(CL)。分析方法检出限按照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规定,检出限系指某一分析方法在合理的置信度下(一般为95%),能检出与背景空白值相区别的最小测定值。即: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分册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

式中:XL为区别背景或空白值的最小测定值X0为空白试样测定信号值的平均值,空白测定次数一般为12次s0为空白试样测定信号值的标准偏差k为根据选定置信度所确定的常数,一般选为3(置信度99.86%)。

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常用浓度(CL)表示,即: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分册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

式中:r为分析校准曲线的斜率(即灵敏度)。

a)分析方法检出限的确定。凡能校正(或扣除)背景或减去空白的分析方法按公式(84.25)计算检出限。

凡不能校正(或扣除)背景或减去空白的分析方法可以用 由校准曲线上查出所对应的浓度或量也可大致按公式计算

按下式计算X射线荧光光谱法分析的方法检出限: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分册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

式中:m为单位含量的计数率(斜率)IB为背景的计数率t为峰值和背景总计数时间。

b)分析方法检出限的测定方法。

直接测定法。取不含待测元素但含有基体的空白试样12~20份,一般取12份,按分析方法规定的 *** 作条件平行测定,按式(84.25)计算。

作图法。取一组(6~10个)含待测元素不同浓度(包括接近零的、检出限附近的、测定限附近的、稍高的)、性质相近的试样,平行多次(一般4~6次)测定,计算各个试样的平均值 和相对标准偏差RSD,以 作曲线图,取RSD为33%所对应的浓度为本分析方法的检出限。

回归法。取一组(6~10个)含不同浓度的待测元素(其中多数为接近检出限附近的)、性质相近的试样,平行4~6次测定,计算各试样的平均值 和标准偏差si,并进行回归计算 ,求得s0,按3s0作为检出限。

由于分析方法的方法检出限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测定值,与所使用的仪器设备、采用的分析方法及方法中的试样取样量、稀释体积等有关,因此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在一段时间内需重新进行测定和计算,并换算成相应试样的含量。

c)地球化学调查中规定的分析方法检出限的要求。地球化学调查中规定的分析方法检出限的要求见表84.67。

表84.67 分析方法的检出限要求

续表

续表

注:①76元素地球化学填图要求②1∶250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要求③1∶200000区域化探扫面要求④1∶50000地球化学普查要求。

表84.75给出的分析方法检出限要求是指用于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方法的最低要求,能否满足某一测区样品分析的要求,还须以各元素的报出率来衡量,报出率达到100%,说明所用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完全满足要求。报出率90%时,说明所采用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基本满足要求。报出率低于90%,说明所用分析方法不能满足该测区样品分析要求,需采用检出限更低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b.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准确度是指分析方法的测定值接近于真值的程度。由于存在分析误差,一般将国家标准物质的标准值视为真值,并据此评价分析方法的准确度。

a)分析方法准确度的表示方法。表示分析方法准确度的方法有: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分册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

式中:E为测定值与标准值之间的误差Ci为标准物质的i次测定值Cs为标准物质的标准值。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分册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

b)分析方法准确度的测定。分析方法的准确度,用分析国家一级标准物质(GBW)的方法进行检验。分别选用国家一级标准物质(8~12个),用选定的分析方法对每一个标准物质进行12次分析,并分别计算每个标准物质实测值的平均值与标准值之间的对数误差 或实测值的平均值和标准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 。标准物质平均对数误差 及准确度的允许限见表84.68。

表84.68 元素分析方法准确度、精密度要求

注: 为每个GBW标准物质12次实测值的平均值CS为GBW标准物质的标准值n为每个GBW标准物质测定次数Ci为每个GBW标准物质单次实测值。

c)用于检验分析方法准确度的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应根据分析试样的类别进行选取,水系沉积物试样选择12个系列水系沉积物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即GBW07301~07312)土壤试样从16个系列土壤国家一级标准物质选择12个标准物质。每个标准物质必须进行12次测定,不应只挑选个别标准物质进行准确度的检验。

c.分析方法的精密度。分析方法的精密度,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分析方法对试样进行多次测定,各次测定数据间的符合程度,反映多次测定值波动幅度的大小。精密度决定于随机误差,是衡量准确度的先决条件,没有良好的精密度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准确度。有良好的精密度并不表明有良好的准确度。

a)精密度的表示方法。表示分析方法精密度的方法有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分册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

b)分析方法精密度的测定。分析方法精密度的测定,按照分析方法准确度的测定方法进行,并分别计算每一个标准物质的标准偏差(s)或相对标准偏差(RSD,%),允许限见表84.68。

d.分析方法配套方案的组合。

a)每一种元素有多种分析方法,在选择分析方法配套方案时,应根据用户的质量要求和分析方法的质量参数水平,优先选择分析方法质量参数好的方法作为首选配套方案。在此前提下,考虑方法的适用范围、成本、时间,进行合理的优化配套组合,以保证分析质量。

b)被选用的分析方法经过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检验合格后,还需要进行至少一个图幅的可行性试验,并能满足数据报出率要求,说明所用的分析方法基本满足要求,方可用于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

84.3.1.3 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准确度的控制

采用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进行控制。每一个图幅(包括1∶200000和1∶500000图幅)应作GBW系列(水系沉积物GBW07301~BW07312土壤GBW07401~BW07416)标准物质4~5次分析,即每500件样品中均匀地密码插入12个GBW标准物质进行分析,每种元素的每次分析结果单独计算测定值与标准值的对数差(ΔlgC),对数差的允许限见表84.69。

表84.69 准确度控制限

采用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进行准确度控制的目的,主要是控制本图幅样品分析的准确度,同时控制不同实验室、不同图幅和不同分析方法间的系统偏倚。

(2)精密度的控制

采用各部门、各单位研制的控制样或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进行控制。

根据每个图幅(包括1∶50000、1∶200000、1∶250000或1∶500000)的地质特点以及用户的要求,选择四个不同的控制样或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密码插入每一分析批(50件样品为1个分析批),与试样一起分析。每批分析完毕后,按每个监控样或标准物质计算测定值与监控值的对数偏差(ΔlgC)和对数偏差的标准偏差(λ),用以衡量样品分析的精密度。对数偏差和对数偏差的标准偏差的允许限见表84.70~表84.72。金元素的控制限见表84.73。

表84.70 1∶50000地球化学普查样品分析精密度控制限

表84.71 1∶200000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精密度控制限

表84.72 1∶250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精密度控制限

表84.73 痕量金元素分析标准物质允许相对误差

四个标准物质(或控制样)的选择,应根据本测区样品性质主要分析元素种类及含量情况,选取接近背景含量,兼顾高、中、低含量的样品进行控制。

(3)报出率的控制

报出率(P)是指实验室能报出元素含量数据的样品数(N)占样品总数(M)的百分比,即: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分册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

式中:N是指所报出的数据大于或等于方法检出限的数据。小于方法检出限的数据有时虽然也能报出,但其置信度(可信度)较低,只能作参考值用,不能参加报出率的统计。

当该批样品(图幅)中某些元素的报出率低于80%时,说明所采用分析方法的检出限不能完全满足本测区样品分析的要求,应采取措施降低方法的检出限或采取检出限更低的方法对未报出的样品重新进行分析,直至完全满足要求。

(4)试样的重复性检验

按所送样品每20件试样中随机抽取5%~10%试样,编制成密码,由熟练的技术人员单独进行分析,并计算基本分析数据与重复性检验数据之间的相对偏差RE,[RE=A1-A2)/(A1+A2)]。相对偏差RE≤±20%为合格。

重复性检验按单元素合格率统计判别。即:

某元素重复性检验合格率=合格样品数/总分析样品×100%。

其中合格样品数是指原始一次重复性检验的合格数,抽查或返工后合格样品数不能参加统计。

金元素的重复性检验随机抽样的比例为10%,相对偏差的允许限见表84.74。

表84.74 金元素重复性检验分析允许相对偏差

注:A1基本分析结果A2检查分析结果。

(5)异常点的重复检验

每个图幅或每批样品分析完毕后,对部分特高或特低含量的试样,应进行异常点的重复性检验。异常点的重复检验一般抽取试样总数的3%进行,合格率统计计算按试样的重复性检验要求进行。

(6)质量监控图的绘制

每分析完成一批试样,以单个标准物质及控制样的准确度以及精密度质量参数对分析批次绘制相应的曲线图,用于观察日常分析的质量参数变化情况。

84.3.1.4 质量评估

质量控制是对每一分析批、每人、每天分析质量按控制限的要求所进行的实时控制,以判断分析人员素质、环境、试剂材料、仪器设备是否处于正常运行及受控状态等。质量评估是对一个图幅中各个分析批、各个分析人员较长时间的质量评估。质量控制是基础,只有在质量控制合格后,并以质量控制所得到的质量参数作为可靠的原始数据和基本依据,来进行质量评估。

质量评估包括实验室内部的质量评估和用户的质量评估。

实验室内部的质量评估,是对所报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合理性进行质量评估,以确保报出的分析数据不至于影响、歪曲或掩盖地球化学背景和异常。

用户的质量评估,是对实验室所提交的分析数据的可利用性以及是否达到合同或协商规定的要求进行评估。

每批样品或图幅样品分析工作结束后,实验室必须对最终报出的样品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和合理性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质量评估,并提交质量评估总结报告,报告内容如下:

任务来源。

采用的分析方法及分析方法的摘要。

分析方法的质量参数:分析方法检出限、准确度及精密度。

整个图幅各元素的报出率、总报出率。各元素合格报出率为90%,合格总报出率为98%。

一级标准物质分析的准确度参数(ΔlgC),合格率要求100%。

重复性检验的合格率,合格率要求90%。

异常点重复性检验的合格率,合格率要求85%。

质量控制图(分元素一级标准物质和控制样监控图)。

为保证分析质量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总体评价。

中医大的吧?复制个给你吧,看有没帮助....1.1 基本概念

1.1.1 质量控制(Quaility Control,Q.C)

质量控制是监视全过程,排除误差,防止变化,维持标准化现状的一个管理过程。这

一过程是通过一个反馈环路进行的。

1)确定控制的对象;

2)规定控制对象的标准(预期值);

3)制定或选择控制方法和手段;

3)测量实际数据;

4)比较或较对实际数据与预期值之间的差异,并说明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超出预

定误差范围,报警系发出信号,反馈通道中断。

5)采取行动,解决差异。恢复原状(原标准状态)的手段发挥作用。

质量控制主要采用质控图进行。质控图是把某一检验的性能数据与所计算出来的预期

的"控制限"进行比较的图。这种性能数据是在按规程正常进行时,按时间顺序而抽选出来

的,其目的是检测检验过程中变异的"可追查"性原因。"可追逆"性的误差原因,是指除去

随机误差以外的其他原因。"控制限"是通过统计计算出来的,在后我们将详细介绍(见

1.3.室内质控程序)。

1.1.2 误差

实验误差分为三种: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过失误差。

系统误差是指一系列测定结果与真值或靶值存在有同一倾向的误差,有明显的规律

性,可在一定条件下重复出现,是可以通过质控预防和校正的。

随机误差又称偶然误差,是一种偶然的、未能预料到的误差,是难以避免和校正的误

差。检验工作中随机误差的分布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过失误差是人为的责任误差。通过加强实验室管理和开展质量控制工作是可以避免

的。

1.1.3 正态分布及标准差

ELISA试验中,检验同一样本达20次以上时,就会发现这组数据(指测定结果的吸光

值)分布在均值两侧,大部分集中在均值附近。如果以测定值为横坐标,以出现的频率为

纵坐标作图,就可绘出一个呈钟形的曲线图。如图5-1,钟顶处为均值,其他值以均值为

中心对称分布,这就是正态分布。

换言之,当ELSIA检测同一样本达一定次数后所得的一组数据,其中靠近均值(X)的

±1SD范围内的数据,占该组数据的68%,在X±2SD范围内分布的数据占总体的95%,

在X±3SD范围内分布的数据占总体的99%。当我们要求检验结果在X±2SD范围内为合格

时,将有95%的数据可能合格。

1.1.4 真值

用确切的、最理想的决定性方法测得的值,称为真值。真值一般是测不到的。通过可

靠的决定性方法测出的值,称为靶值,通常用靶值来表示真值的大小。

1.1.5 准确度(accuracy)

是指测定结果与真值(或靶值)接近的程度。准确度不能以数字表示,往往用不准确

度来衡量。测定结果与靶值的偏离程度称为偏差,它表示该项检验的不准确度。

绝对偏差=检验的均值-真值(或靶值)

相对偏差=绝对偏差真值÷(或靶值)×100%

1.1.6 精密度(Precision)

是指对同一样本重复测定时,每次测定结果与平均值的接近程度,即重复测定值之间

的符合程度。

1.1.7 标准品

1、国际标准品 由WHO或相应组织标定的,用肯定的、公认的、准确的物理或化学方法

测定的定值材料。

2、国际生物学活性标准品根据生物学反应由WHO或相应组织标定的国际活性单位的材

料。

3、参考标准血清 国家标准化组织根据国际标准化生产的法定材料。可用于鉴定仪器和

鉴定方法准确性。

1.1.8 临床决定性水平(clinical decision leuel)

当某个被测物的浓度达到某一水平时,临床医师必须采用医疗措施。被测物的这浓度

称为临床决定性水平。

1.2质量控制血清

质控血清是已有靶值的血清,在每次的常规检验中加入一份或数份,通过所得结果来

了解本次检验的情况。质控血清检验的结果如能控制其误差在一定范围内,就说明该检验

没有发生不允许的误差。如果出现超过允许误差范围的异常结果,提示该检验不合格,应

寻找原因,纠正后,重检待测标本。因此质控血清在质控工作中起重要作用。

1.2.1 质控血清的使用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制备的乙肝标志物质控血清,可以在-20℃保持半年定值不变。

冰冻状态融化使用时,应先混匀,未用完部分可在4℃保存5天。不宜反复冰融或自行分

装。开展某项检验的室内质控工作需要的质控血清,一般按3-6个月用量准备。自制的不

定值质控血清,在一批质控血清将用完之前,需准备下一批质控血清。质控血清要求性能

稳定,较长期内效价不变,其理化性质应与病人样本相近,这样才能有效地起到监测作

用。

1.2.2 临界值质控血清

质控制血清分定值和未定值两种。如只用一份质控血清定值,一般定在正常值与异常

值交界点上,定性测定时处于弱阳性水平,称为临界值。乙肝标志物临界值的制定,应按

临床要求,为临床提供统一的判断弱阳性的标准。

临界值质控血清可以作为试剂盒中的阳性对照品和阴性对照品以外的第三个对照品,它可

以灵敏地反映出试剂盒的检出水平,确保弱阳性反应的标本不漏检。

1.2.3 质控血清的制备

每个实验室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用临床中心提供的质控血清,或按以下方法自己制备

本室使用的质控血清(以乙肝质控血清为例)。

1) 收集新鲜的无溶血、无黄疸、无细菌污染的阳性血清。

2) 56℃加热10小时来活。

3) 离心或过滤除去沉淀。

4) 用10%的小牛血清或正常人血清(PBS缓冲液)将收集的血清稀释至所需的浓度。如

能用正常的人血清稀释更好,因其成份更接近于检测标本。

5) 抽滤除菌。按一次使用的量分装小安瓿,封口,20℃保存备用。不可反复冻融。

被检物要求检出的水平常被认为是质控血清应选择的水平。如果该试验还有其它要

求,则应加所要求浓度的质控物。

6) 标定含量。20-30次测定结果删除>±2SD数据的均值作为靶值,并与已知定值血清对

比测定。

1.3 室内质量控制程序

临床检验的检测结果,每次或每天之间不可能没有误差。决定允许的误差范围,以临

床上不造成误诊与漏诊为准,通过以下步骤来确定质控范围。

1) 最佳条件下的测定误差。

2) 已知值的血清在常规检验条件下的误差。

3) 未知值的血清在常规检验条件下的误差。

4) 临床应用的要求。对任何一个试验都应确定一个允许的误差范围,前题是满足临床要

求。如允许误差定得过小,在临床上不存在任何意义,但为了符合该规定却要花费很大人

力、物力和时间。相反,如果将允许误差定得过大,将使监测系统察觉不到临床上要求检

出的误差,失去质控的意义。

1.3.1 最佳条件下已知值质控血清变异(optimal conditions variance,简称OCV)的测定

在本实验室最佳条件下(包括 *** 作者、试剂、仪器等)检测质控血清20-30次,测得

结果计算,求出该组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SD)表示该实验室的最佳工作质量。

现举例说明HBsAg ELISA法检测时OCV的测定。使用的质控制血清为临界血清,

HBsAg浓度为5ng/ml。在该实验室中选择素质最好、 *** 作最熟练的技术员进行认真地专门

测定,选用最佳的试剂盒,检测之前,将恒箱、加样器等认真校正、调校正、调试,使用

新的加样吸头等,即在最佳、最理想的条件下进行检测。除质控血清外同时测定阴性对照

品和阳性对照品。并作双份测定,得出2个吸光值(A值),求出X。连续作20次,求出20

个X,即X1……X20。从这20个数据中,求出OCV的X和SD。

1.3.2常规条件下已知值质控血清变异(routine conditions variance-known value,简称

RCVK)的测定。

做常规检验的技术人员,在常规检验的条件下,将质控血清放在常规检测样本中,进

行20次检验,结果计算同OCV法。一般认为RCV的SD在OCV的SD两倍范围内可以接受。

若太大应该查找原因,使其向OCV的SD值靠近。在改进实验室条件后(例如较正加样

器,纠正洗板 *** 作,调正温育温度等),重新进行RCVK的测定。如果RCVK的SD值更

小,说明OCV不是最佳条件下测定的,应重新再测OCV。常规条件下,RCVK肯定要比

OCV大。通过质控控制各项条件,使RCVK的数据尽可能接近OCV值。RCVK的数据反映

该实验室日常工作的质量,用于作质控图,对室内检验的结果进行控制,每日检验的结

果,报告能否发出。

1.3.3常规条件下,未知值质控血清变异(routine conditions variancl-unknown value 简称

RCVU)的测定

有时为了避免主观性,再作RCVU测定。

测定步骤同RCVK,但检测的 *** 作者不知质控血清的定值,或在 *** 作者不知哪份是质

控血汪清的条件下进行常规检验,以排除 *** 作者的主观性。在此不再举例说明。

1.3.4质控图

通过以上三步骤,可以开始作室内质控图,根据RCVK的和SD作质控框图。利用质控

图可以对每次检验的结果进行监测,当没有更换另一批号试剂盒和另一批号质控血清时,

该质控图可以连续作下去。

质控血清的S/CO值低于-2SD的范围,属"告警",应寻找原因并在质控图上记录查出的

原因。

ELISA试验中,各种检验项目的误差允许范围均有待在实践中得出结论,以上只是举

例说明质控方法,不是定论。2SD是一般公认的允许误差限度。每批测定放一份质控血清

时,一次超过2SD应作为"告警",二次超出2SD为"失控"。当质控过程中,出现失控时,出

现失控时,应查找原因,通常是试剂盒或质控血清失效造成。更换试剂盒或更换质控血

清,找出原因纠正后重新检验。如果检验结果仍达不到要求或找不到原 因时,应重复进

行OCV的检验。如果OCV检验的结果仍是好的,说明常规 *** 作出现问题。

一般认为:①一次超出3SD;②连续二次超出2SD;③3-5次连续处于一侧的2SD之内;

 ④5~7次连续偏向横轴的一侧,均为失控。

第③、④种情况,单独依靠记录往往是不易察觉的,但在质控图上可以清晰地发现这种失

控。

1.3.5统计学计算方法--"即刻性"质控

以上介绍的质控方法基本上与临床化学测定的质控方法相同,但ELISA有其特殊性,

最合适的质控方法尚待研究建立。有些实验室不是每天进行ELISA项目的检验,而ELSIA

试剂盒效期短,用一批号试剂盒连续常规测20次,难度较大。采用"即刻法"质控统计方

法,只需连续测3次,即可对第3次检验结果进行质控。

"即刻法"的建立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先将测定值从小到大排列

2)计算X和SD。

3)计算SDI上限和SDI下限值。

4)将SDI上限、SDI下限值与SDI值中的数字比较。当SDI上限值和SDI下限值<n2SD时,表

 示处于控制范围内,可以继续往下测定,继续重复以上各项计算;当SDI上限和SDI下限

 有 一值处于n2SD和n2SD值之间时,说明该值在2SD~3SD范围,处于"告警"状态;当

 SDI上限和SDI下限有一值>n2SD时,说明该值已在3SD范围之外,属"失控"。数值处

 于"告警"和"失控"状态应舍去,重新测定该项质控血清和病人样本。舍去的只是失控

 的这次数值,其他次测定值仍可继续使用。

即刻性质控统计方法,适于ELISA测定的质控。

当检测的数值超过20次以后,不必再使用"即刻法"质控统计计算,可以转入常规的质

控图的质控。将前20次的数值求出的和SD作质控框架图,第21次的数值,依次点入即

可。

1.4室间质量评价(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简称EQA)

室间质量评价简称室间质评,是由质控中心采用一系列的办法连续地、客观地评价各

实验室的试验结果,并发现室内质控不易发现的不准确性,了解各实验室之间结果的差

异,并帮助校正,使具有可比性。各实验室试验结果报到质控中心,经过统计分析,得出

相互比较的结果。这种评价不能控制各实验室每天发出的检验报告,而是一种回顾性评

价。室内质控主要监测试验结果的精密度,而室间质评主要控制试验结果的准确度,不能

互相替代。参与质评的实验室应先做好室内质控。

1.4.1室间质评的方法

1、 发质控物进行调查

这是国内外室间质评的常用形式。部临检中心对乙肝标志物ELISA检验的室间质评采

用定期发放质控物至各实验室,各实验室在规定的日期进行检验,并将检验结果报至部临

检中心。部临检中心经统计分析,将评价结果寄回各实验室。通过评价,各实验室了解本

室工作质量,发现差距,并设法改进,以不断提高检验质量。

这种评价方式有一定缺点,即各实验室常对质控物特殊对待,在检验时选用特殊试剂

盒,选派特别的技术员进行检验,有的实验室互相和对结果并作修改。这就使EQA的结果

不能反映该实验室日常工作水平。

2、 派观察员到实验室进行试剂调查

这种调查事先不通知,临时派观察员到实验室,指定采用常规方法,检验规定的一组

标本,进行评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110822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3
下一篇 2023-05-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