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中自底向上法需要写( )(选择一项) A. 驱动程序 B. 桩程序 C. 驱动程序和桩程序 D. 以上都不是

软件测试中自底向上法需要写( )(选择一项) A. 驱动程序 B. 桩程序 C. 驱动程序和桩程序 D. 以上都不是,第1张

自低向上 你可以理解为先组装车条 再组装车轮,最后组装车子,现在车条造好了,但车轮框还没出来,我们要测试车条,例如测试车条螺纹好不好等,那么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自己根据详细设计造一个车轮的螺丝扣接口(也就是单元测试中编写的驱动程序),这样就能模拟车条装在车轮上了,根据螺纹上在车轮螺丝扣接口的情况来判断 这个车条的螺纹造的是不是正常的。 这就是单元测试中的驱动程序原理。反过来,也一样,自顶向下就是现有车轮,那么当然就是伪造车条了,这车条就是桩了,因此,看问题中,很显然只有车条 没车轮,所以要模拟车轮(那就是驱动程序),当然也就选A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单元本身无法构成一个切实可运行的程序系统,所以我们需要为单元测试来开发桩模块和驱动模块,从而完成我们的单元测试目的,这是桩模块和驱动模块的作用。

驱动模块是用来模拟被测试模块的上一级模块,相当于被测模块的主程序。它接收数据,将相关数据传送给被测模块,启用被测模块,并打印出相应的结果。

桩模块(Stub)是指模拟被测试的模块所调用的模块,而不是软件产品的组成的部分。

如果需要解释清楚桩模块和驱动模块,首先您需要理解渐增式和非渐增式联调 。

将若干个模块连接成一个可运行的系统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渐增式”,即先独立地测试每一模块,然后将所有这些模块连接到一起运行;另一种是“渐增式”,即在已测试过的N个模块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模块,再对N十1个模块进行测试。

什么是桩模块和驱动模块?什么是桩模块和驱动模块?

非渐增式是先分别测试6个模块A、B、C、D、E、F,然后将 6个模块连接到一起再进行测试。

若用这种方式,在测试某个模块X时,需要为它设计一个驱动模块和若干个桩模块(图 6.12)。驱动模块的作用是模拟X的调用模块,桩模块的作用是模拟X的下层模块。例如测试图 6.11的模块B时,要为它设计一个驱动模块,其作用是将测试数据传送给模块B,并显示B产生的结果,另外,由于模块B要调用模块E,所以还需设计一个名字为E的模块,它将接受B的控制并模拟E的功能。

另一种方式是渐增式,它不是分别测试每个模块,而是逐步将要测试的模块同已测试的模块连接起来。若用渐增方式,模块测试和联合测试这两步是结合起来进行的。

渐增式又有“由顶向下”、“由底向上”等多种。对图6.11的程序若采用“由底向上”的方式,则是先顺序地或并行地 测试模块 E、C、F,此时需为每个模块准备一个驱动模块,但不必准备桩模块,然后为B准备一个驱动模块将B与E连接起来测试,又为D准备一个驱动模块将D和F连接起来测试,这过程将继续至测试最后一个模块A。

渐增式与非渐增式的比较

1) 非渐增式需要较多的人工,以图 6.11为例,采用非渐增式共需准备5个驱动模块和5个桩模块(假定A不需要驱动模块, C,E,F不需要桩模块)。而用渐增式,如果是“由顶向下”则可利用前面已测试过的模块,而不必另外准备驱动模块,如果是“由底向上”,也可利用已测式过的模块,不必再准备桩模块。对图 6.11来说,如用“由顶向下”方式则只需要5个桩模块而不要驱动模块,如用“由底向上”方式则只要5个驱动模块而不需要桩模块。

2) 渐增式可以较早地发现模块界面之间的错误,非渐增式则要到最后将所有模块连接起来时才能发现这类错误。

3) 渐增式有利于排错。如果模块界面间有错,如果用非渐增式,这类错误要到最后联合测试时才能发现,此时很难判断错误发生在程序的哪一部分,但如果用渐增式,这类错误就较容易定位,它通常与最新加上去的那个模块有关。

4) 渐增式比较彻底。对图6.14的例子采用渐增式测试,在测试模块B时,模块A(由顶向下方式)或模块E(由底向上方式)也要再次执行,虽然A或E前面已测试过,但与模块B连接起来也许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条件,而这个条件在分别测试 A或 E时可能是被遗漏的。换句话说,渐增式以前面测试过的模块作为驱动模块或桩模块,所以这些模块将得到进一步的检查。

5) 渐增式需要较多的机器时间。以 图 6.11 为例.如用由底向上渐增式,在测试模块A时,模块B、C、D、E、F也要执行,若用非渐增式,在测试模块A时,只需执行模拟B、C、D的桩模块。类似地,如用由顶向下渐增式,在测试模块F时,模块A、B、C、D、E可能都要执行,而用非渐增式,则只需执行模块F本身以及它的驱动模块。所以整个测试过程中,渐增式所需的机器时间比非渐增式多。

6) 使用非渐增方式,在开始时允许几个测试人员并行工作,这对大型系统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第 1)~4)点是渐增式的长处,第 5) ~6)点是它的短处。

由顶向下和由底向上渐增式

有两种主要的渐增方式:“由顶向下”和“由底向上”。

由顶向下

由顶向下渐增式首先测试顶模块(主模块),下一步再测试哪个模块则有多种选择,唯一

的限制是:该模块的调用模块中至少有一个已测试过了。

决定测试顺序的基本原则是:

1)尽早测试关键的模块。所谓关键的模块是指较复杂、较可能出错或含有新的算法的模

块。

2)尽早测试包含输入输出 *** 作的模块。因为这些模块被测试后,向程序送入测试数据以

及检查输出结果就方便了。

由底向上

由底向上与由顶向下的测试顺序正好相反,它首先测试最底层的模块,下一步再测试哪个模块则有多种选择,唯一的限制是:该模块的所有下层模块都已测试过了。

同由顶向下一样,由底向上的测试顺序也与程序中的关健部分有关。

用由底向上方式测试时,需要为每个模块准备一个驱动模块,它的作用是调用被测试的

模块,包括设置输入参数、显示输出结果(或将实际输出与预期的输出作比较)。一般说来、驱动模块的作用是比较标准的,编写驱动模块比编写桩模块容易,可以用工具来实现。

由于驱动模块直接与被测试模块联系,所以不必担心有其他模块介入的问题。

由底向上方式不能像由顶向下方式那样,是在测试中途获得一个程序框架,因为由底向上方式的程序框架要到测试最后一个模块(顶模块)时才能形成,它实际上就是整个程序了。

单元测试时候用。

比如我要测试本模块a的功能,但是和其他模块有链接,不能单独启用本模块。但是如果启动整个程序如果出了问题就不知道是哪个模块出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桩和驱动

桩模块就是a需要调用其内部接口的模块。

驱动模块就是需要调用a内部接口的模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113086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5
下一篇 2023-05-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