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程序中 间接寻址用法?

PLC程序中 间接寻址用法?,第1张

1). L P#2.0 // 将地址 2.0 加载到累加器1

2).T #P_2 // 将累计器1中的 2.0 放入局部变量 P_2中

3).L #P_2 // 将 局部变量P_2中的数值加载到累加器1

4).L L#16 //将 累加器1的内容放入累加器2,将整数常数(32位)16 加载到累加器1

5)./I // 累加器1=累加器2/累加器1 (16位整数除法计算)

6).T #MAX_SHU //将 商存入 局部变量MAX_SHU

具体请查阅《S7-300/400 STL 语句表编程》

(专业从事 自动化控制系统 电气设计、软件编程、调试、培训)

间接寻址的范围:寄存器间接寻址的范围 寄存器间接寻址是将指定的寄存器内容为地址,由该地址所指定的单元内容作为 *** 作数。 MCS-51规定R2或R1为间接寻址寄存器,它可寻址内部RAM低位地址的128个字节单元内容。 还可采用数据指针(DPTR)作为间接寻址寄存器,寻址外部数据存储器的64K字节空间,但不能用本寻址方法寻址特殊功能寄存器。 例如,设将内部RAM的65H单元内容(47H)送A,可执行指令:MOV A,@R0,其中R0内容为65H。 指令的执行过程: 当程序执行到本指令时,就以指令中所指定的工作寄存器R0的内容(65H)为指针,将内部数据存储器65H单元的内容(47H)送累加器A。

从寄存器到得出真正的地址数值单元,途径:

区域 内 寄存器间接寻址

区域 间 寄存器间接寻址

地址寄存器间接寻址的一般格式是:

 〖地址标识符〗〖寄存器,P#byte.bit〗,比如:DIX[AR1,P#1.5] 或 M[AR1,P#0.0]

〖寄存器,P#byte.bit〗统称为:寄存器寻址指针,而〖地址标识符〗在上帖中谈过,它包含〖存储区符〗+〖存储区尺寸符〗。但在这里,情况有所变化。比较一下刚才的例子:   DIX [AR1,P#1.5]    X [AR1,P#1.5]

DIX可以认为是我们通常定义的地址标识符,DI是背景数据块存储区域,X是这个存储区域的尺寸符,指的是背景数据块中的位。但下面一个示例中的M呢?X只是指定了存储区域的尺寸符,那么存储区域符在哪里呢?毫无疑问,在AR1中!

DIX [AR1,P#1.5] 这个例子,要寻址的地址区域事先已经确定,AR1可以改变的只是这个区域内的确切地址数值单元,所以我们称之为:区域内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相应的,这里的[AR1,P#1.5] 就叫做区域内寻址指针。

X [AR1,P#1.5] 这个例子,要寻址的地址区域和确切的地址数值单元,都未事先确定,只是确定了存储大小,这就是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区域间的不同地址数值单元以给定的区域大小进行寻址,所以称之为:区域间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相应的,这里的[AR1,P#1.5] 就叫做区域间寻址指针。

【AR的格式】

地址寄存器是专门用于寻址的一个特殊指针区域,西门子的地址寄存器共有两个:AR1和AR2,每个32位。

当使用在区域内寄存器间接寻址中时,我们知道这时的AR中的内容只是指明数值单元,因此,区域内寄存器间接寻址时,寄存器中的内容等同于上帖中提及的存储器间接寻址中的双字指针,也就是:   其0-2bit,指定bit位,3-18bit指定byte字节。其第31bit固定为0。   AR:

0000 0000 0000 0BBB BBBB BBBB BBBB BXXX

这样规定,就意味着AR的取值只能是:0.0 ——65535.7

例如:当AR=D4(hex)=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01 0100(b),实际上就是等于26.4。   而在区域间寄存器间接寻址中,由于要寻址的区域也要在AR中指定,显然这时的AR中内容肯定于寄存器区域内间接寻址时,对AR内容的要求,或者说规定不同。   AR:

1000 0YYY 0000 0BBB BBBB BBBB BBBB BXXX

比较一下两种格式的不同,我们发现,这里的第31bit被固定为1,同时,第24、25、26位有了可以取值的范围。聪明的你,肯定可以联想到,这是用于指定存储区域的。对,bit24-26的取值确定了要寻址的区域,它的取值是这样定义的:   区域标识符    26、25、24位

P(外部输入输出)    000

I(输入映像区)    001

Q(输出映像区)    010

M(位存储区)    011

DB(数据块)    100

DI(背景数据块)    101

L(暂存数据区,也叫局域数据)    111

如果我们把这样的AR内容,用HEX表示的话,那么就有:   当是对P区域寻址时,AR=800xxxxx   当是对I区域寻址时,AR=810xxxxx   当是对Q区域寻址时,AR=820xxxxx   当是对M区域寻址时,AR=830xxxxx   当是对DB区域寻址时,AR=840xxxxx   当是对DI区域寻址时,AR=850xxxxx   当是对L区域寻址时,AR=870xxxxx

经过列举,我们有了初步的结论:如果AR中的内容是8开头,那么就一定是区域间寻址;如果要在DB区中进行寻址,只需在8后面跟上一个40。84000000-840FFFFF指明了要寻址的范围是:   DB区的0.0——65535.7。

例如:当AR=840000D4(hex)=1000 01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01 0100(b),实际上就是等于DBX26.4。

我们看到,在寄存器寻址指针 [AR1/2,P#byte.bit] 这种结构中,P#byte.bit又是什么呢?   【P#指针】

P#中的P是Pointer,是个32位的直接指针。所谓的直接,是指P#中的#后面所跟的数值或者存储单元,是P直接给定的。这样P#XXX这种指针,就可以被用来在指令寻址中,作为一个“常数”来对待,这个“常数”可以包含或不包含存储区域。例如:

● L P#Q1.0 //把Q1.0这个指针存入ACC1,此时ACC1的内容=82000008(hex)=Q1.0   ★ L P#1.0 //把1.0这个指针存入ACC1,此时ACC1的内容=00000008(hex)=1.0   ● L P#MB100 //错误!必须按照byte.bit结构给定指针。

● L P#M100.0 //把M100.0这个指针存入ACC1,此时ACC1的内容=83000320(hex)=M100.0   ● L P#DB100.DBX26.4 //错误!DBX已经提供了存储区域,不能重复指定。

● L P#DBX26.4 //把DBX26.4这个指针存入ACC1,此时ACC1的内容=840000D4(hex)=DBX26.4   我们发现,当对P#只是指定数值时,累加器中的值和区域内寻址指针规定的格式相同(也和存储器间接寻址双字指针格式相同);而当对P#指定带有存储区域时,累加器中的内容和区域间寻址指针内容完全相同。事实上,把什么样的值传给AR,就决定了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寄存器间接寻址。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正是利用P#的这种特点,根据不同的需要,指定P#指针,然后,再传递给AR,以确定最终的寻址方式。

在寄存器寻址中,P#XXX作为寄存器AR指针的偏移量,用来和AR指针进行相加运算,运算的结果,才是指令真正要 *** 作的确切地址数值单元!

无论是区域内还是区域间寻址,地址所在的存储区域都有了指定,因此,这里的P#XXX只能指定纯粹的数值,如上面例子中的★。

【指针偏移运算法则】

运算的法则是:AR1和P#中的数值,按照BYTE位和BIT位分类相加。BIT位相加按八进制规则运算,而BYTE位相加,则按照十进制规则运算。

例如:寄存器寻址指针是:[AR1,P#2.6],我们分AR1=26.4和DBX26.4两种情况来分析。   当AR1等于26.4,    AR1:26.2    + P#: 2.6

 ---------------------------    = 29.7 这是区域内寄存器间接寻址的最终确切地址数值单元   当AR1等于DBX26.4,    AR1:DBX26.2    + P#: 2.6

 ---------------------------    = DBX29.7 这是区域间寄存器间接寻址的最终确切地址数值单元   【AR的地址数据赋值】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要正确运用寄存器寻址,最重要的是对寄存器AR的赋值。同样,区分是区域内还是区域间寻址,也是看AR中的赋值。   对AR的赋值通常有下面的几个方法:   1、直接赋值法   例如:

L DW#16#83000320   LAR1

可以用16进制、整数或者二进制直接给值,但必须确保是32位数据。经过赋值的AR1中既存储了地址数值,也指定了存储区域,因此这时的寄存器寻址方式肯定是区域间寻址。   2、间接赋值法   例如:   L [MD100]   LAR1

可以用存储器间接寻址指针给定AR1内容。具体内容存储在MD100中。   3、指针赋值法   例如:

LAR1 P#26.2

使用P#这个32位“常数”指针赋值AR。

总之,无论使用哪种赋值方式,由于AR存储的数据格式有明确的规定,因此,都要在赋值前,确认所赋的值是否符合寻址规范。   详解西门子间接寻址<3>

使用间接寻址的主要目的,是使指令的执行结果有动态的变化,简化程序是第一目的,在某些情况下,这样的寻址方式是必须的,比如对某存储区域数据遍历。此外,间接寻址,还可以使程序更具柔性,换句话说,可以标准化。

下面通过实例应用来分析如何灵活运用这些寻址方式,在实例分析过程中,将对前面帖子中的笔误、错误和遗漏做纠正和补充。

【存储器间接寻址应用实例】   我们先看一段示例程序:   L 100

T MW 100 // 将16位整数100传入MW100

L DW#16#8 // 加载双字16进制数8,当把它用作双字指针时,按照BYTE.BIT结构,    结果演变过程就是:8H=1000B=1.0   T MD 2 // MD2=8H

OPN DB [MW 100] // OPN DB100   L DBW [MD 2] // L DB100.DBW1   T MW[MD2] // T MW1    A DBX [MD 2] // A DBX1.0   = M [MD 2] // =M1.0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中心思想其实就是:将DB100.DBW1中的内容传送到MW1中。这里我们使用了存储器间接寻址的两个指针——单字指针MW100用于指定DB块的编号,双字指针MD2用于指定DBW和MW存储区字地址。

-------------------------------------------------------------------------------------------------------------------------------------------------

对于提出的 DB[MW100].DBW[MD2] 这样的寻址是错误的提法,这里做个解释:

DB[MW100].DBW[MD2] 这样的寻址结构就寻址原理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从SIEMENS程序执行机理来看,是非法的。在实际程序中,对于这样的寻址,程序语句应该写成:   OPN DBW[WM100], L DBW[MD2]-------------------------------------------------------------------------------------------------------------------------------------------------

事实上,从这个例子的中心思想来看,根本没有必要如此复杂。但为什么要用间接寻址呢?   要澄清使用间接寻址的优势,就让我们从比较中,找答案吧。

例子告诉我们,它最终执行的是把DB的某个具体字的数据传送到位存储区某个具体字中。这是针对数据块100的1数据字传送到位存储区第1字中的具体 *** 作。如果我们现在需要对同样的数据块的多个字(连续或者不连续)进行传送呢?直接的方法,就是一句一句的写这样的具体 *** 作。有多少个字的传送,就写多少这样的语句。毫无疑问,即使不知道间接寻址的道理,也应该明白,这样的编程方法是不合理的。而如果使用间接寻址的方法,语句就简单多了。   【示例程序的结构分析】

我将示例程序从结构上做个区分,重新输入如下:

=========================== 输入1:指定数据块编号的变量   || L 100

|| T MW 100

===========================输入2:指定字地址的变量   || L DW#16#8    || T MD 2

=========================== *** 作主体程序     OPN DB [MW 100]     L DBW [MD 2]     T MW[MD2]

显然,根本不需要对主体程序(红色部分)进行简单而重复的复写,而只需改变MW100和MD2的赋值(绿色部分),就可以完成应用要求。

结论:通过对间接寻址指针内容的修改,就完成了主体程序执行的结果变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113353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5
下一篇 2023-05-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