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臣奏章上传流程

清朝大臣奏章上传流程,第1张

题本正轿宴本写成后的第一件工作是誊抄副本与撰写摘要,即是所谓“揭帖”与“贴黄”。明朝的揭帖是一种独立于题本、奏本之外的密报性非正式文书,但在晚明已发生变动,据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言,“一本必奏启副三件、阁揭五六通,传写便需数日”(《明清史料壬编》第六本)。那么这种作为工作副本的揭帖在明季便已产生,只是抄写并无定数。清朝定制揭帖一式三份,与题本同时提交,一份留存通政使司、一份送相关部院、一份送交六科,主要是为存档备查,同时减轻相关官署的抄写负担。揭帖不加盖官印,其抄写并不要求如题本一样严肃正规,就笔者所见的揭帖,虽偶尔用细长型宋体字,但更多则使用书写较为方便的正楷体字;每页六行,有每行写20或22字、留有较宽的天头地角者,也有每行写30字,上下基本不留空白者。“贴黄”是题本后另粘一纸,摘要说明题本内容,限制在百字以内;揭帖抄写时则不需要另抄贴黄。

题本与揭帖缮定后,即需向内阁提交。在京衙门出具的题本(即所谓“部本”)可以直接送交内阁。而外官题本需要由提塘官驰驿送至通政使司,经审查格式无误后移送内阁。据顺治时曾任通政使的哈恺云“各直省章奏,有十数本用夹板一副固封投到闭好银者,亦有三四本用夹板一副固封投到者,其间多寡不止。”(内阁大库档案,016845号)则各省为降低成本起见,非紧要事务的题本往往积攒若干后一起送出,与后来奏折之随时拜发有所不同。

题本送交内阁后,需要进行核对与登记(即所谓“记籍”)工作。若翻览现存的题本原件,在首页往往可以见到“本揭对同”与“(年号) 年 月 日到”两个印章,前者是内阁中书核对题本与揭帖内容一致后所加盖,后者中预留的空格需要笔填,这是题本送交内阁袜羡的时间登记。经过此一程序,题本方正式进入行政处理的流程。首先是翻译,汉文题本需要将贴黄译成满文,而蒙、藏文本需要全文译为满文,其过程甚为繁琐,清人编写的《内阁小志》和《内阁志》中有很好的描述,在此不复赘述。翻译之后是票拟,即由内阁票签中书拟定若干种对此题本的处理意见,送交内阁大学士审阅。审定后,票签中书再行缮写定稿,夹在题本之中。所谓“签”是稍小于题本一页尺寸的纸条,每条上写一条处理意见。

翌日黎明,内阁将前日收到并票拟完毕的题本送交御前,由皇帝最终决断。“圣裁”的方式即是在内阁所提供的诸多备选意见签中选择一条,或照用,或稍加修改后发回内阁。当然还有两种例外,其一是皇帝对诸多意见都不甚满意,而令内阁另行票拟;其二是皇帝亦无确见,乃将该本折角发下,待御门听政之日与大学士商议决断。后者主要集中在康熙前中期,其后重要事务皆由大臣与皇帝在奏折中预先商定,再通过题本例行公事解决,御门听政的重要地位也因此逐渐被军机大臣“见面”所取代。

(一)宋朝的科举

宋朝科举制基本沿袭了唐代,但是也根据实际情况做了改革,使科举规模和制度进一步得到发展。宋代科举制的特点:1.科举地位提高,宋朝废除了两汉的察举制,视科举为取士正途。2.扩大考试规模和及第名额。3.考试时间改为三年一纯仔洞贡举。4.确定殿试为定制,实行三级考试制度,州试(地方考试)——省试(尚书省礼部主持)——殿试(由皇帝主持)。5.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①设置锁院制(主考官一且受命,立即住进贡院,与外界隔离,防止主考官漏题);②别头试(最早出在唐朝进士科考试中,凡考生与主考官有亲戚、子弟关系的,应该另设考场,另派考官;③糊名制(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做枯封起来,防止考官徇私舞弊,也叫作“弥封”或“封弥”);④誊录制(在誊录官的监督之下,由书吏用朱笔誊抄后接受批改,誊抄后的试卷叫“朱卷”,原来的试卷叫“戚蔽墨卷”)。

(二)元朝的科举制

1.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民族歧视明显;2.科举制度日趋严密;3.规定从朱熹的《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僵化了士人的思想。

三)明朝的科举制——确立八股取士

明代科举制进人鼎盛时期,确立了八股取士制。①统治者高度重视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这一程序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②八股文的诞生和流行,预示着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开始走向僵化和没落,也标志着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③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主张“科举必由学校”,只有接受学校教育取得出身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科举。从此,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八股文是一种死板的排偶文体,又称“时文”或“制艺”。股是对偶的意思。明代规定考试的答卷必须用八股文体,每篇文章由八部分构成,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从第五到第八段是全文的正式议论,而中股是议论的重心。这四段中,都各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八股文的考题主要摘自《四书》,所议论的内容也要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的作答,不允许作者自由发挥。

(四)清朝的科举制度

清代的科举制与明代基本相同,沿用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弊病日益显现,徇私舞弊严重,科举考试日益僵化、衰落。1.科场舞弊层出不穷,积重难返;2.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丧失了作为教育机构的独立性;3.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学校以科举中式为目的。科举中式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也是士人的志向所在。其次,教学内容空疏无用。科举考试实际上是八股文的考试,因此八股文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最后,教学管理松弛。学校中缺考现象相当普遍,也相当严重。

我寄语:出版2013专业资格考试将于10月13日举行,为帮助考生有效复习出版专业资格考试, 考 网网整理了相关辅导资料,希望对您通过考试有所帮助!

一、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

(一)责任校对制度:可实行责任校对与集体校对相结合的方式,具顷洞体:由不同专业技术职务、不同专长的校对人员分别进行不同校次的校对,由责校承担文字技术整理、监督坚持各校次质量和通读检查等工作;

(二)三校一读制度:初校、二校、三校和一次通读检查后,书刊才能付印;重点书刊、工具书等,应增型乎宴加校次;终校必须由出版社具有中级以上具有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

二、校对工作的 *** 作工序:

(一)基本 *** 作工序:初校、二校、三校、通读、誊样、核红、文字技术整理、对片各个环节。

1.誊样:又称过红、过录,是在结束对一种书刊某此校样的校对之前,将几份校样上确认需作的改动誊抄至一份校样上;卜银一般由责编负责,但责校必须复核检查,有些出版社由责校誊样;

2.核红:又称对红、复红,指检查核对谦词校样上色笔批改处在后此校样上是否已经改正,并校正其未改或错改处。分:校次间核红和付印清样核红两种:

1)校次间核红:将排版单位改样后打出新校样与退交改样的前校样进行核对;一般由三校核。

2)付印清样核红:将排版单位根据付印样改样后打出的新校样与付印样进行核对。一般由专人先核对一次,再由责校复核一次,最后交责编、复审者和终审人员审查认定,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若付印样存在捅行、捅版情况,对付印清样不能仅仅核对改动之处,还要对牵连到的相关字、行、面作全面核对;

第二,若发现应改未改或不应改而改的地方,必须在上下各三行中检查一遍,以免改错地方;

第三,若页码或版面有变动,应检查目录、书眉、索引中是否已做相应改动;

第四,有时付印样无错,但由于计算机运行中发生错误而出现差错,发现一处应作全面检查。

3.对片:按付印清样输出的胶片,必须与付印清样核对一次。方法是将清样放在下层,胶片放上面,对齐后逐行、逐段比照两者能否完全套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123842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5
下一篇 2023-05-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