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宠物幻想怎么刷宠刷金,求大神指导

谁知道宠物幻想怎么刷宠刷金,求大神指导,第1张

参考分类: 游戏外挂

Alexa : 1月平均):65000

提交人: 陈汇龙

联系方式:QQ 278261708

使用说明:

1:使用注册帐号登陆软件,选择您在QQ幻想游戏里角色的游戏区、线。

2:登陆软件,全屏模式下请使用F12呼出QQ幻想精灵程序,F11隐藏。

3:做好相应设置,即可使用手动、挂机、修改金钱/物品数量等功能。

使用截图见下(点击放大)

相关设置:

VIP功能模块侍裤陆设置说明:

鉴于VIP功能的特殊性和对游戏世界平衡的破坏性,为了更好的维护VIP会员利益和维持游戏可持续健康发展,此功能模块暂只对VIP会员开放。望广大会员给予理解和支持。

1:首先锁定当前系统内存内QQ幻想的主程序,默认程序名为client.exe,如果主纯明程序名自己修改,请自行锁定。

2:参数设置

SENT/RECV参数设置:发送和接受数据延迟时间设置,后台程序自动拦截到远程数据包时,解数据包/对比分析不同地址/寻找目标地址/修改目标地址/重新封装数据包/重新下载or上传数据包的过程时,所设定的时间。一般机器配置好,网老顷络环境好的用户可以选择50-200毫秒,更大的提高修改物品成功机率。

拦截远程数据包线程设置:选择使用多少寻轨数据流远程拦截数据包,一般机器配置好,网络环境好的用户可以选择5-8线程。

ASCⅡ及HEX:选择分析数据时使用的代码模式,一般机器配置好,网络环境好的用户可以选择ASCⅡ,反之则选择HEX。

数据流被跟踪则自动断线:当寻轨数据流程序被任何其他程序跟踪,监听,系统分析判定后则自动断线8秒,有效的防止GM。

自动更新滤镜:每隔6小时,软件客户端自动访问汇龙数据库查询是否有更新滤镜文件,并自动下载保存在本地FLT文件夹内。因为游戏运营服务端的物品代码等数据是不定时更新的,而部分VIP用户未选择,导致滤镜程序过期而修改物品/金钱失败,所以我们建议初级用户一定选择此项。软件默认是选择模式,请不要轻易更改!

3:修改数据模式:Normal一般模式如果你所修改的数据在数据包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可以用一般模式,这也是我们常用的模式。Advanced递进模式如果你所修改的数据在数据包中的位置不是固定的,只能用递进模式,以下两项只有选择了Advanced模式后才可以选择 Form thebeginning of the packet 从截获到的封包的第一个位置开始替换Form the position of the chain found 从数值被发现的位置开始替换连续数值。注意:修改金钱选择Normal模式,修改其他物品在未知具体参数情况下,首先选择Advanced模式,修改不成功再选择Normal模式。

4:导入过滤器:选择安装文件夹内的FLT文件夹,点“刷新内存数据”,则自动将滤镜文件导入程序。

5:修改物品/金钱模式:如果修改金钱数量,请先输入当前身上的金钱数,然后点“封包寻址”,此时自动查找内存中和金钱数目相同的变量,可能会查出很多,再把身上的金钱数量改变一次(卖NPC物品/买NPC物品/和其他玩家交易等等方式皆可),再点“封包寻址”此时自动在上一次找出的变量中寻找改变成当前数值的变量,找到后会d出“已找到当前属性变量”对话框,如未d出上述对话框,请循环重复上述 *** 作步骤,直至找出。如果玩家机器硬较差,那么进行海量搜索筛选会导致当前系统运行缓慢,等耐心等候十几秒种即可,软件自动搜索完毕后自动释放内存,绝不会导致当机情况。寻找完毕后,请在“目标数量”输入想改变到的钱数,比如想把身上目前的钱变成60000,则输入60000,点“发送封包”即可完成修改过程。注意:单次修改钱的上限是65534,大于此值则发生溢出内存事件,游戏自动关闭而且容易导致封/删角色、帐号处理。 如果修改物品数量,原理同修改金钱相似,可自行试验,不再累述。注意修改物品时,身上有相应大小的空间!否则发生溢出内存事件。因为存在SANT/RECV延迟事件(也是根本无法避免的),故重新上传伪造数据包有一定的失败机率,无论成功或失败情况均不影响服务器玩家LOGO档案数据,故不会发生导致被GM及其他工作人员发现的事情,请放心使用!修改成功率视网络速度和机器配置而定。建议拨号玩家去网吧或网速快的机器上登陆本软件,使用修改物品/金钱功能。(附:汇龙项目研发部在电信1M带宽/XP系统/PIII 800/128M内存/845PE主扳的环境下进行1000次模拟实验,修改金钱成功率大约63.57%,修改物品成功率大约为26.18%)

文章比较长,得慢点看。转载

利用HOOK拦截封包原理 截获API是个很有用的东西,比如你想分析一下别人的程序是怎样工作的。这里握激谈我介绍一下一种我自己试验通过的方法。 首先,我们必须设法把自己的代码放到目标程序的进程空间里去。Windows Hook可以帮我们实现这一点。SetWindowsHookEx的声明如下: HHOOK SetWindowsHookEx( int idHook, // hook type HOOKPROC lpfn, // hook procedure HINSTANCE hMod, // handle to application instance DWORD dwThreadId // thread identifier )具体的参数含义可以翻阅msdn,没有msdn可谓段碰寸步难行。 这里Hook本身的功能并不重要,我们使用它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能够让Windows把我们的代码植入别的进程里去。hook Type我们任选一种即可,只要保证是目标程序肯定会调用到就行,这里我用的是WH_CALLWNDPROC。lpfn和hMod分别指向我们的钩子代码及其所在的dll,dwThreadId设为0,表示对所有系统内的线程都挂上这样一个hook,这样我们才能把代码放到别的进程里去。 之后,我们的代码就已经进入了系统内的所有进程空间了。必须注意的是,我们只需要截获我们所关心的目标程序的调用,因此还必须区分一下进程号。我们自己的钩子函数中,第一次运行将进行最重要的API重定向的工作。也就是通过将所需要截获的API的开头几个字节改为一个跳转指令,使其跳转到铅档我们的API中来。这是最关键的部分。这里我想截三个调用,ws2_32.dll中的send和recv、user32.dll中的GetMessageA。 DWORD dwCurrentPID = 0HHOOK hOldHook = NULLDWORD pSend = 0DWORD pRecv = 0GETMESSAGE pGetMessage = NULLBYTE btNewBytes[8] = { 0x0B8, 0x0, 0x0, 0x40, 0x0, 0x0FF, 0x0E0, 0 }DWORD dwOldBytes[3][2]HANDLE hDebug = INVALID_HANDLE_valueLRESULT CALLBACK CallWndProc( int nCode, WPARAM wParam, LPARAM lParam ) { DWORD dwSizeDWORD dwPIDWatchedHMODULE hLibif( dwCurrentPID == 0 ) { dwCurrentPID = GetCurrentProcessId()HWND hwndMainHookhwndMainHook = ::FindWindow( 0, "MainHook" )dwPIDWatched = ::SendMessage( hwndMainHook, (WM_USER+100), 0, 0 )hOldHook = (HHOOK)::SendMessage( hwndMainHook, (WM_USER+101), 0, 0 )if( dwCurrentPID == dwPIDWatched ) { hLib = LoadLibrary( "ws2_32.dll" )pSend = (DWORD)GetProcAddress( hLib, "send" )pRecv = (DWORD)GetProcAddress( hLib, "recv" )::ReadProcessMemory( INVALID_HANDLE_value, (void *)pSend, (void *)dwOldBytes[0], sizeof(DWORD)*2, &dwSize )*(DWORD *)( btNewBytes + 1 ) = (DWORD)new_send::WriteProcessMemory( INVALID_HANDLE_value, (void *)pSend, (void *)btNewBytes, sizeof(DWORD)*2, &dwSize )::ReadProcessMemory( INVALID_HANDLE_value, (void *)pRecv, (void *)dwOldBytes[1], sizeof(DWORD)*2, &dwSize )*(DWORD *)( btNewBytes + 1 ) = (DWORD)new_recv::WriteProcessMemory( INVALID_HANDLE_value, (void *)pRecv, (void *)btNewBytes, sizeof(DWORD)*2, &dwSize )hLib = LoadLibrary( "user32.dll" )pGetMessage = (GETMESSAGE)GetProcAddress( hLib, "GetMessageA" )::ReadProcessMemory( INVALID_HANDLE_value, (void *)pGetMessage, (void *)dwOldBytes[2], sizeof(DWORD)*2, &dwSize )*(DWORD *)( btNewBytes + 1 ) = (DWORD)new_GetMessage::WriteProcessMemory( INVALID_HANDLE_value, (void *)pGetMessage, (void *)btNewBytes, sizeof(DWORD)*2, &dwSize )hDebug = ::CreateFile( "C:\\Trace.log", GENERIC_WRITE, 0, 0, CREATE_ALWAYS, FILE_ATTRIBUTE_NORMAL, 0 )} } if( hOldHook != NULL ) { return CallNextHookEx( hOldHook, nCode, wParam, lParam )} return 0} 上面的钩子函数,只有第一次运行时有用,就是把三个函数的首8字节修改一下(实际上只需要7个)。btNewBytes中的指令实际就是 mov eax, 0x400000 jmp eax 这里的0x400000就是新的函数的地址,比如new_recv/new_send/new_GetMessage,此时,偷梁换柱已经完成。再看看我们的函数中都干了些什么。以GetMessageA为例: BOOL _stdcall new_GetMessage( LPMSG lpMsg, HWND hWnd, UINT wMsgFilterMin, UINT wMsgFilterMax ) { DWORD dwSizechar szTemp[256]BOOL r = false//Watch here before it's executed. sprintf( szTemp, "Before GetMessage : HWND 0x%8.8X, msgMin 0x%8.8X, msgMax 0x%8.8x \r\n", hWnd, wMsgFilterMin, wMsgFilterMax )::WriteFile( hDebug, szTemp, strlen(szTemp), &dwSize, 0 )//Watch over // restore it at first ::WriteProcessMemory( INVALID_HANDLE_value, (void *)pGetMessage, (void *)dwOldBytes[2], sizeof(DWORD)*2, &dwSize )// execute it r = pGetMessage( lpMsg, hWnd, wMsgFilterMin, wMsgFilterMax )// hook it again *(DWORD *)( btNewBytes + 1 ) = (DWORD)new_GetMessage::WriteProcessMemory( INVALID_HANDLE_value, (void *)pGetMessage, (void *)btNewBytes, sizeof(DWORD)*2, &dwSize )//Watch here after it's executed sprintf( szTemp, "Result of GetMessage is %d.\r\n", r )::WriteFile( hDebug, szTemp, strlen( szTemp ), &dwSize, 0 )if( r ) { sprintf( szTemp, "Msg : HWND 0x%8.8X, MSG 0x%8.8x, wParam 0x%8.8X, lParam 0x%8.8X\r\nTime 0x%8.8X, X %d, Y %d\r\n", lpMsg->hwnd, lpMsg->message, lpMsg->wParam, lpMsg->lParam, lpMsg->time, lpMsg->pt.x, lpMsg->pt.y )::WriteFile( hDebug, szTemp, strlen( szTemp ), &dwSize, 0 )} strcpy( szTemp, "\r\n" )::WriteFile( hDebug, szTemp, strlen( szTemp ), &dwSize, 0 )//Watch over return r} 先将截获下来的参数,写入到一个log文件中,以便分析。然后恢复原先保留下来的GetMessageA的首8字节,然后执行真正的GetMessageA调用,完毕后再将执行结果也写入log文件,然后将GetMessageA的执行结果返回给调用者。 整个截获的过程就是这样。你可以把其中的写log部分改成你自己想要的 *** 作。这里有个不足的地方是,截获动作是不能够并发进行的,如果目标进程是多线程的,就会有问题。解决办法是,可以在每次new_GetMessage中加入一个CriticalSection的锁和解锁,以使调用变为串行进行,以原始套接字的方式 截获流经本机网卡的IP数据包 从事网络安全的技术人员和相当一部分准黑客(指那些使用现成的黑客软件进行攻击而不是根据需要去自己编写代码的人)都一定不会对网络嗅探器(sniffer)感到陌生,网络嗅探器无论是在网络安全还是在黑客攻击方面均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通过使用网络嗅探器可以把网卡设置于混杂模式,并可实现对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包的捕获与分析。此分析结果可供网络安全分析之用,但如为黑客所利用也可以为其发动进一步的攻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见,嗅探器实际是一把双刃剑。 虽然网络嗅探器技术被黑客利用后会对网络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但嗅探器本身的危害并不是很大,主要是用来为其他黑客软件提供网络情报,真正的攻击主要是由其他黑软来完成的。而在网络安全方面,网络嗅探手段可以有效地探测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包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利用是有助于网络安全维护的。权衡利弊,有必要对网络嗅探器的实现原理进行介绍。 文章正文 嗅探器设计原理 嗅探器作为一种网络通讯程序,也是通过对网卡的编程来实现网络通讯的,对网卡的编程也是使用通常的套接字(socket)方式来进行。但是,通常的套接字程序只能响应与自己硬件地址相匹配的或是以广播形式发出的数据帧,对于其他形式的数据帧比如已到达网络接口但却不是发给此地址的数据帧,网络接口在验证投递地址并非自身地址之后将不引起响应,也就是说应用程序无法收取到达的数据包。而网络嗅探器的目的恰恰在于从网卡接收所有经过它的数据包,这些数据包即可以是发给它的也可以是发往别处的。显然,要达到此目的就不能再让网卡按通常的正常模式工作,而必须将其设置为混杂模式。 具体到编程实现上,这种对网卡混杂模式的设置是通过原始套接字(raw socket)来实现的,这也有别于通常经常使用的数据流套接字和数据报套接字。在创建了原始套接字后,需要通过setsockopt()函数来设置IP头 *** 作选项,然后再通过bind()函数将原始套接字绑定到本地网卡。为了让原始套接字能接受所有的数据,还需要通过ioctlsocket()来进行设置,而且还可以指定是否亲自处理IP头。至此,实际就可以开始对网络数据包进行嗅探了,对数据包的获取仍象流式套接字或数据报套接字那样通过recv()函数来完成。但是与其他两种套接字不同的是,原始套接字此时捕获到的数据包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数据信息,而是包含有 IP头、 TCP头等信息头的最原始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保留了它在网络传输时的原貌。通过对这些在低层传输的原始信息的分析可以得到有关网络的一些信息。由于这些数据经过了网络层和传输层的打包,因此需要根据其附加的帧头对数据包进行分析。下面先给出结构.数据包的总体结构: 数据包 IP头 TCP头(或其他信息头) 数据 数据在从应用层到达传输层时,将添加TCP数据段头,或是UDP数据段头。其中UDP数据段头比较简单,由一个8字节的头和数据部分组成,具体格式如下: 16位 16位 源端口 目的端口 UDP长度 UDP校验和 而TCP数据头则比较复杂,以20个固定字节开始,在固定头后面还可以有一些长度不固定的可选项,下面给出TCP数据段头的格式组成: 16位 16位 源端口 目的端口 顺序号 确认号 TCP头长 (保留)7位 URG ACK PSH RST SYN FIN 窗口大小 校验和 紧急指针 可选项(0或更多的32位字) 数据(可选项) 对于此TCP数据段头的分析在编程实现中可通过数据结构_TCP来定义: typedef struct _TCP{ WORD SrcPort// 源端口 WORD DstPort// 目的端口 DWORD SeqNum// 顺序号 DWORD AckNum// 确认号 BYTE DataOff// TCP头长 BYTE Flags// 标志(URG、ACK等) WORD Window// 窗口大小 WORD Chksum// 校验和 WORD UrgPtr// 紧急指针 } TCPtypedef TCP *LPTCPtypedef TCP UNALIGNED * ULPTCP在网络层,还要给TCP数据包添加一个IP数据段头以组成IP数据报。IP数据头以大端点机次序传送,从左到右,版本字段的高位字节先传输(SPARC是大端点机;Pentium是小端点机)。如果是小端点机,就要在发送和接收时先行转换然后才能进行传输。IP数据段头格式如下: 16位 16位 版本 IHL 服务类型 总长 标识 标志 分段偏移 生命期 协议 头校验和 源地址 目的地址 选项(0或更多) 同样,在实际编程中也需要通过一个数据结构来表示此IP数据段头,下面给出此数据结构的定义: typedef struct _IP{ union{ BYTE Version// 版本 BYTE HdrLen// IHL }BYTE ServiceType// 服务类型 WORD TotalLen// 总长 WORD ID// 标识 union{ WORD Flags// 标志 WORD FragOff// 分段偏移 }BYTE TimeToLive// 生命期 BYTE Protocol// 协议WORD HdrChksum// 头校验和 DWORD SrcAddr// 源地址 DWORD DstAddr// 目的地址 BYTE Options// 选项 } IPtypedef IP * LPIPtypedef IP UNALIGNED * ULPIP在明确了以上几个数据段头的组成结构后,就可以对捕获到的数据包进行分析了。 嗅探器的具体实现 根据前面的设计思路,不难写出网络嗅探器的实现代码,下面就给出一个简单的示例,该示例可以捕获到所有经过本地网卡的数据包,并可从中分析出协议、IP源地址、IP目标地址、TCP源端口号、TCP目标端口号以及数据包长度等信息。由于前面已经将程序的设计流程讲述的比较清楚了,因此这里就不在赘述了,下面就结合注释对程序的具体是实现进行讲解,同时为程序流程的清晰起见,去掉了错误检查等保护性代码。主要代码实现清单为: // 检查 Winsock 版本号,WSAData为WSADATA结构对象 WSAStartup(MAKEWORD(2, 2), &WSAData)// 创建原始套接字 sock = socket(AF_INET, SOCK_RAW, IPPROTO_RAW))// 设置IP头 *** 作选项,其中flag 设置为ture,亲自对IP头进行处理 setsockopt(sock, IPPROTO_IP, IP_HDRINCL, (char*)&flag, sizeof(flag))// 获取本机名 gethostname((char*)LocalName, sizeof(LocalName)-1)// 获取本地 IP 地址 pHost = gethostbyname((char*)LocalName))// 填充SOCKADDR_IN结构 addr_in.sin_addr = *(in_addr *)pHost->h_addr_list[0]//IP addr_in.sin_family = AF_INETaddr_in.sin_port = htons(57274)// 把原始套接字sock 绑定到本地网卡地址上 bind(sock, (PSOCKADDR)&addr_in, sizeof(addr_in))// dwValue为输入输出参数,为1时执行,0时取消 DWORD dwValue = 1// 设置 SOCK_RAW 为SIO_RCVALL,以便接收所有的IP包。其中SIO_RCVALL // 的定义为: #define SIO_RCVALL _WSAIOW(IOC_VENDOR,1) ioctlsocket(sock, SIO_RCVALL, &dwValue)前面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对原始套接字进行设置,在将原始套接字设置完毕,使其能按预期目的工作时,就可以通过recv()函数从网卡接收数据了,接收到的原始数据包存放在缓存RecvBuf[]中,缓冲区长度BUFFER_SIZE定义为65535。然后就可以根据前面对IP数据段头、TCP数据段头的结构描述而对捕获的数据包进行分析: while (true) { // 接收原始数据包信息 int ret = recv(sock, RecvBuf, BUFFER_SIZE, 0)if (ret >0) { // 对数据包进行分析,并输出分析结果 ip = *(IP*)RecvBuftcp = *(TCP*)(RecvBuf + ip.HdrLen)TRACE("协议: %s\r\n",GetProtocolTxt(ip.Protocol))TRACE("IP源地址: %s\r\n",inet_ntoa(*(in_addr*)&ip.SrcAddr))TRACE("IP目标地址: %s\r\n",inet_ntoa(*(in_addr*)&ip.DstAddr))TRACE("TCP源端口号: %d\r\n",tcp.SrcPort)TRACE("TCP目标端口号:%d\r\n",tcp.DstPort)TRACE("数据包长度: %d\r\n\r\n\r\n",ntohs(ip.TotalLen))} } 其中,在进行协议分析时,使用了GetProtocolTxt()函数,该函数负责将IP包中的协议(数字标识的)转化为文字输出,该函数实现如下: #define PROTOCOL_STRING_ICMP_TXT "ICMP" #define PROTOCOL_STRING_TCP_TXT "TCP" #define PROTOCOL_STRING_UDP_TXT "UDP" #define PROTOCOL_STRING_SPX_TXT "SPX" #define PROTOCOL_STRING_NCP_TXT "NCP" #define PROTOCOL_STRING_UNKNOW_TXT "UNKNOW" …… CString CSnifferDlg::GetProtocolTxt(int Protocol) { switch (Protocol){ case IPPROTO_ICMP : //1 /*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 return PROTOCOL_STRING_ICMP_TXTcase IPPROTO_TCP : //6 /* tcp */ return PROTOCOL_STRING_TCP_TXTcase IPPROTO_UDP : //17 /* user datagram protocol */ return PROTOCOL_STRING_UDP_TXTdefault: return PROTOCOL_STRING_UNKNOW_TXT} 最后,为了使程序能成功编译,需要包含头文件winsock2.h和ws2tcpip.h。在本示例中将分析结果用TRACE()宏进行输出,在调试状态下运行,得到的一个分析结果如下: 协议: UDP IP源地址: 172.168.1.5 IP目标地址: 172.168.1.255 TCP源端口号: 16707 TCP目标端口号:19522 数据包长度: 78 …… 协议: TCP IP源地址: 172.168.1.17 IP目标地址: 172.168.1.1 TCP源端口号: 19714 TCP目标端口号:10 数据包长度: 200 ……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此程序完全具备了嗅探器的数据捕获以及对数据包的分析等基本功能。 小结 本文介绍的以原始套接字方式对网络数据进行捕获的方法实现起来比较简单,尤其是不需要编写VxD虚拟设备驱动程序就可以实现抓包,使得其编写过程变的非常简便,但由于捕获到的数据包头不包含有帧信息,因此不能接收到与 IP 同属网络层的其它数据包, 如 ARP数据包、RARP数据包等。在前面给出的示例程序中考虑到安全因素,没有对数据包做进一步的分析,而是仅仅给出了对一般信息的分析方法。通过本文的介绍,可对原始套接字的使用方法以及TCP/IP协议结构原理等知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利用端口扫描工具检测

端口扫描工具如Superscan、X-Scan、Fluxay、Angry IPScanner和NSE等,其主要功能:

1)通过Ping命令查看举迟检验IP是否在线;

2)IP和域名相互转换;

3)检验目标计算机提供的服务类别;

4)检验一定范围目标计算机是否在线和端口情况;

5)工具自定义列表检验目标计算机是否在线和端口情况;

6)自定义要检验的端口,并可以保存为端口列表文件;

7)自带一个木马端口列表trojans.lst,通过这个列表用户可以检测目标计算机是否有木马;同时,也可以自定义修改这个木马端口列表。

2.利用入侵防御系统IPS拦截

入侵防御系统IPS(Intrusion Prevent System)可以监视网络或网络设备的网络资料传输行为,及时的中断、调整或隔离一些不正常或是具有伤害性的网络资料传输行为。IPS也像IDS(入侵检测系统)一样,专门深入网路数据内部,查找它所认识的攻击代码特征,过滤有害答租数据流,丢弃有害数据包,并进行记载,以便事后分析。更重要的是,大多数IPS结合应用程序或网路传输中的异常情况,辅助识别入侵和攻击。IPS虽然也考虑已知病毒特征,但是它并不仅仅依赖于已知病毒特征。IPS一般作为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的补充来投入使用。在必要时,还可以为追究攻击者的刑事责任而提供法律上有效的证据 (forensic)。

3.利用统一威胁管理系统

统一威胁管理UTM(Unified ThreatManagement),将防病毒、入侵检测和防火墙安全设备划归统一威胁管理。IDC将防病毒、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等概念融合到被称为统一威胁管理的新类别中,该概念引起了业界的广泛重视, 并推动了以整合式安全设备为代表的市场细分的诞生。目前,混合型攻击成为主流,非法访问、蠕虫病毒、垃圾邮件、带宽滥用等安全威胁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经常一起进行混合攻击,单一的防护技术已根本无法应对。而在网络特别在广域网中同时部署多个安全产品,除了增加用户安全建设的成本之外,还会造成网络结构复杂,单点故障增多,维护和清答兆管理难度成几何级增大。UTM是一种灵活、简洁、全面的安全防护手段,它在一个硬件平台下集成了防火墙、漏洞防护、防病毒、防垃圾邮件、内容过滤等多个安全功能,可以应对快速增长的各种混合攻击。然而目前业界大多数的UTM产品均是在传统防火墙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功能叠加,一旦多功能开启后,性能急剧下降,造成UTM的多功能成为一个摆设而无法真正使用。

目前,UTM常定义为由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组成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设备,它主要提供一项或多项安全功能,同时将多种安全特性集成于一个硬件设备里,形成标准的统一威胁管理平台。UTM设备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能包括网络防火墙、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和网关防病毒功能。

拓展阅读:网络安全实用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124594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5
下一篇 2023-05-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