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手机多远,是手机辐射的安全距离????

离手机多远,是手机辐射的安全距离????,第1张

手机辐射的减弱是与距离平方成正比的。所以当然越远越好。
至于多远才算安全,因为辐射的安全标准国际上目前并没有准确的结论。有实验测试发现,测试仪器距离手机20~30厘米,几乎就测不到辐射值了。
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栏目曾请天津师范大学的青年学者实验室测试了多种家用电器的辐射量,结果表明,家电的确存在辐射,但属于安全范围,在一定距离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该项实验中,实验人员以“高斯计”为测试设备,先测量了环境的电磁辐射值,为03毫高斯。随后,又测量了某款手机的电磁辐射值。结果显示,在待机状态下,手机的电磁辐射值是23毫高斯,而接通后增加到34毫高斯。另外,实验人员在距离手机5厘米、10厘米、15厘米处分别测量了手机的电磁辐射值,结果分别为1、05和03毫高斯,如果减去环境电磁辐射值,可以粗略估计,在距离手机15厘米以上时,其电磁辐射值基本为0。由此可见,手机在待机和接通两种不同情况下辐射值不一样,并且距离手机越远,电磁辐射值越小。
当人们使用手机时,手机会向发射基站传送无线电波,而无线电波或多或少地会被人体吸收,这些电波就是手机辐射。一般来说,手机待机时辐射较小,通话时辐射大一些,而在手机号码已经拨出而尚未接通时,辐射最大,辐射量是待机时的3倍左右。这些辐射有可能改变人体组织,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人们在接电话时最好先把手机拿到离身体较远的距离接通,然后再放到耳边通话。此外,尽量不要用手机聊天,睡觉时也注意不要把手机放在枕头边。

简单介绍下单位,磁场单位有:A/m,G(高斯),T(特斯拉);很多人都喜欢用G(高斯)表示磁场。
电场:V/m。
你说的电场显示是0表明你仪器不准,灵敏度不高,便宜。只有手机能接收到信号,电场的值就不可能是0。
都显示0了,还有什么意义呢? 就算是没高频电磁辐射波。地磁场还有一定的磁场。

‍‍

大功率电磁炉(别名又称:大功率电磁灶,大功率商用电磁炉,大功率商用电磁灶等)指的是功率在3KW~35KW之间的电磁炉(灶);它跟家用电磁炉区别在于功率大小不同以及应用范围不同,大功率电磁炉主要应该于商用厨房而非家用厨房,如餐饮行业的饭店、酒楼、工厂、院校、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火车、轮船等商用厨房,特别合适限制使用明火的所有商用厨房:如地下室、地下商场、铁路车辆、油站、航空等。由于大功率电磁炉具有节能、环保、安全、舒适、安全、无明火、利于厨师健康、加热时间短炒菜快等优点,更被人们誉之为“烹饪之神”和“绿色炉具”。加热部分:电磁炉的锅体下面有隔热功能的微晶玻璃面板(也有用其他材料的),下面有铜线圈。通过电磁感应产生涡电流对锅体进行加热。大功率电磁炉。控制部分:主要有电源开关,温度调节钮,功率选择钮等。由内部的控制电路来掌控。冷却部分:采用风冷的方式。炉身的侧面分布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内部设有风扇。电气部分:由整流电路、逆变电路、控制回路、继电器、电风扇等组成。烹饪部分:主要包括各种炊具,供用户使用。工作原理。理氏维基商用大功率电磁炉作为商用厨具市场的一种新型炉(灶)具。它打破了传统的明火烹调方式,采用磁场感应电流(又称涡流)的加热原理,电磁炉热源的产生是通过电子线路板组成部分产生高频电流。

‍‍

首先说明一下,OSI七层模型 是一种思想、思路,是各厂商开发软件时遵循的通用标准。它诠释了数据通信的过程。它是个抽象的概念。

回答1:既不是 *** 作系统的TCP/IP协议也不是是网络设备。因为这两个只是完成7层中的某个功能。tcp(a和b两台电脑的虚通道建立)工作在传输层,ip(路由转发)工作在网络层。而网络设备。比如路由器(三层交换机也有这个功能,只是和路由器的侧重点不一样)只把数据解析到第三层,在第三层封装后的数据叫做包。而二层交换机只把数据解析到第二层,在第二层封装后的数据包叫做帧。

回答2:物理层也就是第一层,处理的数据是比特流。而“本地连接”是工作在应用层也就是第7层。一块以太网网卡包括OSI(开方系统互联)模型的两个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定义了数据传送与接收所需要的电与光信号、线路状态、时钟基准、数据编码和电路等,并向数据链路层设备提供标准接口。数据链路层则提供寻址机构、数据帧的构建、数据差错检查、传送控制、向网络层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等功能。

回答3:其实数据链路层是把网络层的数据加上头和尾形成帧再交付给物理层。这就是封装。

之所以要加上头和尾是因为物理层只管电信号,必须要有一个特殊的电信号告诉物理层这是一个帧的开始和结尾。

一般头和尾的电信号是连续的10101010这样的形式,当物理层接收到信号后,知道这是一个帧来了,经过模数转换后交付给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剥离头和尾把数据交付给上面的网络层,这就是解封装的过程。

其实网络的七层结构基本上都是封装和解封装的过程,上层数据下来的时候就给他加特定的头,相当于装了个信封,就这样一层层的装下来。下层的数据送到上层就一层层的剥离头(信封),直到最后没有信封得到最终的数据为止。

数据封装的原理:

数据封装是指将协议数据单元(PDU)封装在一组协议头和尾中的过程。在 OSI 7层参考模型中,每层主要负责与其它机器上的对等层进行通信。该过程是在“协议数据单元”(PDU)中实现的,其中每层的 PDU 一般由本层的协议头、协议尾和数据封装构成。

每层可以添加协议头和尾到其对应的 PDU 中。协议头包括层到层之间的通信相关信息。协议头、协议尾和数据是三个相对的概念,这主要取决于进行信息单元分析的各个层。例如,传输头(TH)包含只有传输层可以看到的信息,而位于传输层以下的其它所有层将传输头作为各层的数据部分进行传送。在网络层,一个信息单元由层3协议头(NH)和数据构成;而数据链路层中,由网络层(层3协议头和数据)传送下去的所有信息均被视为数据。换句话说,特定 OSI 层中信息单元的数据部分可能包含由上层传送下来的协议头、协议尾和数据。

例如,如果计算机 A 要将应用程序中的某数据发送至计算机 B 应用层。计算机 A 的应用层联系任何计算机 B 的应用层所必需的控制信息,都是通过预先在数据上添加协议头。结果信息单元,其包含协议头、数据、可能包含协议尾,被发送至表示层,表示层再添加为计算机 B 的表示层所理解的控制信息的协议头。信息单元的大小随着每一层协议头和协议尾的添加而增加,这些协议头和协议尾包含了计算机 B 的对应层要使用的控制信息。在物理层,整个信息单元通过网络介质传输。

计算机 B 中的物理层接收信息单元并将其传送至数据链路层;然后 B 中的数据链路层读取包含在计算机 A 的数据链路层预先添加在协议头中的控制信息;其次去除协议头和协议尾,剩余部分被传送至网络层。每一层执行相同的动作:从对应层读取协议头和协议尾,并去除,再将剩余信息发送至高一层。应用层执行完后,数据就被传送至计算机 B 中的应用程序接收端,最后收到的正是从计算机 A 应用程所发送的数据。

网络分层和数据封装过程看上去比较繁杂,但又是相当重要的体系结构,它使得网络通信实现模块化并易于管理。

解封装正好是封装的反向 *** 作,把封装的数据包还原成数据

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还困惑,建议你看一下网络工程师教程。

现代生活是绝对离不开电磁波的,且我们生活的空间也
充满著各式各样波长的电磁波就像阳光,地球若没阳光,万
物将失去生命,故阳光对人是有益的电磁波。此外有很多红
外线医疗器材,也是对人体有益的电磁波。那麼,什麼频率
范围的电磁波对人有害呢?
IEEE(国际电子电机工程协会)所定对的范围:
1、磁场从01MHz左右到300MHz左右的频率范围内,所产
生的磁场,其磁场强度超过3毫高斯,即对人体有害,90MHz
至300MHz的磁场伤害最大,而愈向上愈接近01MHz的磁场
伤害愈小,到01MHz以下磁场的伤害问题,就更加微不足道
了。当然在有害范围其强度在3毫高斯以下,一般而言被视
为安全范围。
2、电场从14MHz左右~300MHz的频率范围内所产生的电场,
其电场强度超过1mv/m,即对人体有害,强度愈强伤害愈大,
而若强度一样,则27MHz左右至300MHz的电场伤害最大,到
14MHz以下电场的伤害问题,也一样微不足道。又电场与磁
场单独存在时,不会像电磁波有向外放射行进的现像,只在
其强度范围内有摇摆的波动而已。
3、电磁波则90MHz到300MHz的电磁波伤害最大,300MHz
以上愈靠近12000MHz,其伤害程度愈小,故由此得知,
大哥大之频率900MHz及1800MHz,皆在有害范围内。
至于你说的433Hz,属于正常音频信号(20~20kHz范围),除噪音对耳膜的冲击外,其它对人体无损。
具体地,取决于噪声强度:
80dB(A) 以下的噪音不会引起噪音性耳聋; 80dB(A)~85dB(A) 的噪音会造成轻微的听力损伤; 85dB(A)~100dB(A) 的噪音会造成一定数量的噪音性耳聋;而在 100dB(A) 以上时,会造成相当大数量的噪音性耳聋。人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强度极高的暴震性噪音 ( 如突然放炮爆炸时 ) 可使听力在一瞬间永久丧失,即产生暴震性耳聋,这时,人的听觉器官将遭受严重创伤。交通噪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噪音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们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平衡失调,导致条件反射异常,使脑血管张力遭到损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126066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6
下一篇 2023-05-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