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几种用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几种用法,第1张

名词指的是用来表示人、事物、地点等的词汇,动词指的则是表示动作、行为、状态的词汇。

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一般有以下几种活用类型。

1、名词+代词

代词前面的名词可考虑动用,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例:从左右,皆肘之。肘活用为动词,意为用肘击。(《左传·齐晋鞍之战》)

2、副词+名词

名词不受副词修饰,所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 晋灵公不君,君活用为动词,意为行君道。(《左传·晋灵公不君》

3、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常用于表达能力、要求、愿望和可能

例: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使能愿动词,刃活用为动词,意思为用刀杀

4、动词或动词性结构短语+“而”+名词

而字连接表示并列关系,前后一致,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名词“衣冠”活用为动词,“穿好衣服,戴上帽子”

5、名词+名词

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双名词的名词活用需分情况,不是所有都是,主要的有三种:

· 动宾关系,两名词间形成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形成动词+名词的结构。

例:鄂侯争辨之,辨之急,故脯鄂候。脯名词作动词,意为把···晒成肉干。(《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 主谓关系,两名词间形成主谓关系,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形成名词+动词的结构。

例:陈胜王。王作动词,称王。(《史记·陈涉世家》)

成语例:车水马龙 ,心猿意马,春华秋实,一诺千金

· 动补关系,后一个名词作补语,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多为表处所的名词,形成动词+名词的结构。

例:王关中。王作动词,称王。(《史记·项羽本纪》)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函陵,氾南都是表处所的名词,军活用为动词,意为屯兵。(《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6、所+名词

所字后一定要跟动词,所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名词“水”,用在助动词“能”后,活用为“游泳”

7、名词+者

者字前不能是名词,所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者有在着乎?侯活用为动词,意为称侯。(《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原创: 莒风 吾爱汉语 昨天
教学目标:1了解词类活用,这一语言现象
2了解名词、形容词、动词的词类活用
3熟悉常见的词类活用词语
教学重点:了解词类活用,这一语言现象
教学难点:熟悉常见的词类活用词语
教学过程:3课时
在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具有了其它词的语法属性,相应具有了和语境相适应的意义,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叫做词类活用。一个词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名词,这是它本身具有的属性,这叫词性的兼类,是经常性的,而词类活用是临时性的。如“锤”:名词是锤子的意思,动词是用锤子敲打的意思;再如“破”:破车(破作形容词),破案(破作动词)。其实词类的活用,在现代汉语中也是存在的,我们在此列举更有助于理解这一现象。如鲁迅的杂文《友邦惊诧论》中“……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其中“国将不国”的第二个“国”就具有了动词的词性;在现代汉语中“铁”是名词兼形容词,然而在“铁了心”中的就是一个动词,类似的还有“被和谐了”、“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活用为其它此类。如:“臣多多益善。”(《淮阴侯列传》)中“善”是形容词,“好”意思,而在“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中“善”就具有了动词的语法功能(词性),意思是“善待”、“和……交好”。
词类活用的基本类型:一、名词的活用,活用作动词、活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二、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三、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一、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用作一般的动词,这种情况是相当普遍的。
1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目: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使眼色”,同“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中“目”;
2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说出”(此字在能愿动词的后面,宾语“其一处”之前,故活用作动词);
3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用蹄踢”。
(二)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除了时间名词和地点名词以外,普通名词作状语的很少,但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起着修饰和限定作用。
1 其一犬坐于前。(《狼》)犬:译为“像狗一样”,修饰谓语“坐”;
2 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法:译为“依照法律”,修饰谓语“斩”;
3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空:译为“在空中”,修饰谓语“游”作状语;
4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面:译为“当面”,修饰谓语“刺”,作状语;
(三)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作使动用法一定要带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活用为动词后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意思比较绕,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
1 今欲并天下……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战国策》)臣,是名词,然而它在谓语的位置,而且后面还跟着一个名词“诸侯”,所以它的语法功能就发生了变化,做动词,应该译为“使诸侯成为臣”在意思,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2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捕蛇者说》)腊,是名词,“干肉”的意思,在这里后面带了宾语“之(指蛇)”占据了谓语的位置,所以做动词使用,应该翻译为“使蛇成为干肉”,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3 汗马功劳。汗,是名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马出汗(的功劳)”。
(四)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作意动词,后面也一定带宾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就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1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利,为名词,“利处、好处”意,现在作意动词,可以译为“认为……有利”。
2 友风而子雨。(《荀子·赋·雪》)
友:以……为朋友,把风当作朋友;子:以……为儿子,把雨当作儿子。
3 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媛客孟尝君》)客我:把我当作客人。
二、形容词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代替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事物。
1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充当判断句的宾语,意思是“善良诚实的人”,活用为名词。
2 例句
(二)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
3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原为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走完”。还有“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也是这个用法。
4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轻:原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轻视”。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凄”、“寒”:是“使(神骨)凄寒”的意思。
6 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墨子·尚贤》)“富”、“贵”:是“使(之)富贵”的意思。
7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安:意思是“使……安”。
8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完璧归赵》)急:意思是“使(臣)急”。
(四)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后面带宾语,是主语主观上认为这个形容词后面的宾语带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9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苏秦连横约纵》)远:是“以……为远”的意思。
10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美”带宾语“我”,“以我为美”、“认为我美”的意思。另外还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也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三、动词的活用
(一)动词作活用作名词
1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伏”,作“有”的宾语,表示跟“伏”这种行为有关的人,活用为名词,意思是“伏兵”。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这一现象主要是不及物动词,但是有些及物动词也可以有使动用法。
1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劳”、“饿”,均是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语法功能就发生了变化,意思分别是“使……经受劳累”、“使……经受饥饿”。
2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本是不及物动词,此处带了宾语,意思是“使……活”。
3 沛公单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从,本是及物动词,但是从语义上来讲,“从”的宾语并不是“百余骑”,应该是“使百余骑跟从”。
4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汉书·苏武传》)降,本是及物动词,同样从语义上来讲,“降”的宾语并不是“苏武”,应该是“使苏武投降”。
(三)动词的意动用法
5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鉴:以……为鉴
6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媛可孟尝君》)怪:以……为怪。

下面以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语法条件作说明;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一名词做它的宾语例如:遂王天下,“王天下”不是“王和天下”而是“统治天下”
2形容词、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世之所高,莫若皇帝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寡人欲相甘茂,可乎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不足生于不农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
既臣大夏而君之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请勾践女女于王
7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一、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他们之间不构成修饰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
如: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寡人之于国也》
二、前有助词“所”或后有“者”,这个名词或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
如: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贵:认为贵;卑:鄙视。《论贵粟疏》
三、名词或形容词用在“能”“可”“足”“欲”“敢”等表能力意愿的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荀子·劝学》
四、名词放在“不”“皆”等副词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
如: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度:合乎法度,合乎标准。(《郑伯克段於鄢》)
五、名词前后有介宾词组,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遇。《六国论》)
六、名词用"而"连接时,构成连动式,活用为动词。
如: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衣冠: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
七、名词和动词连用。如果名词与后面的动词并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该名词就做了动词的状语。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石钟山记》)

当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时,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一般有以下几种活用类型。一、一般说来,代词前面的名词可考虑动用,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其格式为“名词+代词”。如:(1)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洞”,原为名词,“洞穴”,用在代词“其”前面,活用为动词“打洞”。(2)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事”,奉,意思为诚心诚意地投降曹 *** 。(3)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张衡传》)“目”,名词,用在代词“之”前,用作动词,作“怒目而视”讲。二、在一个句子中,两个名词连用,而这两个名词又不是并列关系,可考虑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其格式为:“名词+名词”。如:(1)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刃”,用刀砍。(2)愿为市鞍马。(《木兰诗》)“市”,买,买鞍买马。(3)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目”,本是名词眼睛,活用为动词,“用眼睛看”。(4)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王”,称王。三、名词用在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和“所”的后面,可考虑动用。其格式为:“名词+者”或“所+名词”。如:(1)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侯”,做诸侯。(2)置入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罾”,原为名词“网”,这里活用为动词“用网捕”。四、副词,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可考虑用作动词,因为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其格式为“否定副词+名词”。如:(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福”,名词,用在否定副词“弗”后,用作动词,保佑。(2)失时不雨。(《论积贮疏》)“雨”,下雨。过了时令不下雨。(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答司马谏议书》)“事”,办、做。名词受否定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在成语中很多,如:不翼而飞、不胫而走。五、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可活用为动词。其格式为:“能愿动词+名词”。如:(1)云青青兮欲雨,水澹儋兮生烟。(《梦游天姥吟留别》)“雨”,下雨。(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泳。六、名词前面没有动词,而后面是介宾短语,这个名词可考虑动用。其格式为“名词+介宾短语”。如:(1)上于盆而养之。(《促织》)“上”,放在……上。(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舍”原为名词,它带了补语“于其址”,活用为动词,可翻译为“建筑房舍”。七、句中没有其他的词作谓语,而只有名词,这个名词可考虑动用。如:齐人三鼓。(《曹刿论战》)“鼓”,击鼓。八、连词“而”后的方位名词,可考虑动用。其格式为“而+方位词”。如:(1)舍狼而前。(《中山狼传》)“前”,向(上)前去。(2)陈玉成率众而东。(《陈玉成》)“东”,向东进军

词类活用的例子如下:
1、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4、使动用法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5、意动用法
例俯耽碘甘鄢仿碉湿冬溅如:
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6、名词作状语
1)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127945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