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字体怎么写

隶书字体怎么写,第1张

隶书的口诀:
方劲古拙, 如龟如鳖: (字形扁方)
蚕头雁尾, 笔必三折; (隶书字的一个特点是有蚕头雁尾-----横划起笔,欲右先左,顿笔为一折,行笔略上拱为二折,收笔稍重并转笔上挑成雁尾为三折 蚕头----像蚕的头形; 雁尾----像鸭屁股)
雁不双飞, 蚕无二设; (不管有多少横划,一个字只能安排一个雁尾,通常放在最下边的横划或捺笔同理,一个字一般也只能有一个明显的蚕以)
坠石枯藤, 斩钉截铁 (要见笔力,不能流于浮滑)
以上解释, 仅供参考

“蚕头燕尾”是指隶书。

蚕头雁尾,在隶书中最常见的笔法。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的特点:

表现为气势浑厚,茂密凝重,雄健壮美。东汉时的隶书石刻,或立于庙宇,或处在崖壁,形制高大,气势浑宏。字体比较大,结构茂密,点画粗壮有力。

其用笔不同于篆书的篆引,而是全力铺毫,逆行涩进。它给人的艺术感受不是帖学一路的俊逸清秀,有书卷气,而是旷达雄浑,气势壮美。它不是诸葛亮的羽扇纶巾,风流倜傥,而是关公,张飞那样的粗犷豪放,气势逼人。

隶书写出古拙味方法是:方劲古拙,如龟如鳖、蚕头燕尾,笔必三折等。

1、方劲古拙,如龟如鳖

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发展成为多变的笔画,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而隶书是比较古老的字体,它的笔画要写得古朴、苍老,给人一种沧桑残缺美,方劲古拙道出了隶书的概貌。

篆书和楷书多取纵势,形状呈竖长方形,使笔画纵向延伸;而隶书字形较扁,笔画向横的方向发展,用扁形动物龟、鳖比喻隶书字身的形状最恰当无疑。

2、蚕头燕尾,笔必三折

指的是隶书特有的横画波横,写波横时先用逆锋向左行笔,再往左下按笔,然后慢慢提起向右运行,这就是平出;最后写挑脚时,笔锋向下按,再慢慢提起,向右上挑出,形状好似大雁之尾,一般为露锋收笔。在波横需要变化时,雁尾也可轻挑出,使笔尖拖长,产生秀气美,如清代郑簠的隶书的波横。

写挑脚应采用提引的方法,这样笔势舒展自然;不能“扭甩”出去,否则摇摆、轻浮。笔必三折概述了隶书的笔画要注意落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亦称“三折法”,藏锋逆入,有得用“回锋”,有得用“停驻”。

隶书的笔法与字形介绍:

隶书在笔法上继承了篆书的书写特点,主要是中锋用笔、圆珠笔,我们看到的小篆的写法就更能说明这个例子。秦始皇统一了文字以后,小篆成为主流的文字,它虽然被大众所接受或认可,但写起来也是有要求的,这样一来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它要求中锋用笔才能写好。从文字书写的过程来看,隶书虽然对某些笔法进行了改造,但中锋用笔的笔法是没有改变的。

隶书在此基础上继承有中锋用笔,但也发展了圆转笔法,例如将原来的篆书圆转演变成了隶书的转折,因此,隶书中又增加了提按笔法,在把原来圆转笔法进一步演变成了绞转的用笔,极大地完善和丰富了隶书书法的用笔程度。同时,将原来小篆的长方变成了后来的匾方形状,对一些笔画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一波三折和蚕头燕尾的写法。这就是隶书的主要特点了。

笔画平直、结构方正,几种笔画较为固定,为汉字书写确定了不变的形态。改造合体字的偏旁,并使它固定统一。为了字的方整和书写便利,隶书把用做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同时又把许多原来不同偏旁的篆字固定为同一偏旁,如“英”、“樊”、“莫”、“真”、“奠”等字,原篆书字底皆不相同,隶字把它们统一为“大”字底。又如“泰”、“秦”、“春”、“奉”等字也是隶变后才统一为春字头的字。这样就使得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日益发展的要求。在用笔上,方、圆兼用,藏锋、露锋诸法具备:在笔画形态上出现了蚕头燕尾的特点,长横画有蚕头,有波势,有俯仰,有磔尾;体势上,由纵势变为正方,又变为扁方的横势;结构上,中官紧收,笔画向左右开展,呈左右对称的“八字形”,故有汉隶“八分”的说法。楷书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由汉代隶书演化而来。其笔法形成,由隶至章草、今草的演变过程。从遗存至今的西汉竹木简书里,就可以窥见演变的痕迹。楷书最初产生于民间,其后再由文人整理,使之规范。从钟繇、王羲之等人的楷书作品来看,这个时期已经相当的成熟而且定型化。从书法审美的角度来看,楷书可分为晋楷、魏楷和唐楷三个系列。一、三个系列的代表,简述如下。(一)、晋楷系列以二王为典范,隋朝的智永也是佼佼者。(二)、魏楷系列以北魏碑刻为典范,包括墓志、造像、碑碣及摩崖石刻等。(三)、唐楷系列以中唐的颜真卿为典范,初唐四家为铺垫。二、三个系列的结构的主要特征,简述如下。(一)、晋楷的结构主要特征是:稳而有势;匀中见豁;接而能让; 严谨有致。(二)、魏楷的结构主要特征是:奇趣天成;疏密自然;变化多端。天真烂漫。(三)、唐楷的结构主要特征是:重心平稳;布白匀称;左右揖让;上下承覆。行书(一)减省点画为了书写简便,行书对楷书的某些部位作了简化,或减省点画,或并合线条。如“话”字的“言”字旁,原楷书繁写为七画,写行书就只有两画,省去了五画;“然”字的四点水,由四点变为一横,省去了三画;“近”字的游水,由一点三弯折加一平捺,简化为一竖横折,也省掉若干弯曲波捺;“佛”字中间原是变形的“弓”字,现用横折弯勾代替,一下子省去了两弯。减省点画,大都在字的部首偏旁方面用得最多,这同它经常书写有关。(二)笔势流动1.增加勾挑与牵丝 写楷书是一笔一画地写,要求点画分明,写行书则可点画连起来写,在点画之 间增加勾挑与牵丝。勾挑是在没有勾挑的点画上,顺势写出短勾,如“古”字的横画,“好”字的撇画;牵丝是在前后不相连的点画之间顺势用细细的牵丝相连,如“丝’宇中间的点画,“心”字的中右两点。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便显得笔势流动,意态活发.但勾挑与牵丝不能太多,太多了,用笔就显得不干净,造型也不美观。(2)改变书写笔顺 行书的书写笔顺,采取的是草书笔顺,同原有的楷书笔顺不同,目的在更加便于书写。如“秋有戎半”四宇,每组中前为楷书笔顺,后为草书笔顺。在写行书时,改变书写笔顺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而且要合乎草书的规范。如果随意胡来,不仅书写别扭,而且结体混乱。(三)用笔灵活行书用笔比楷书灵活,同样的点画有时可以这样写,有时也可以那样写,不大受约束。如“戈”字,横画写好后,既可以直接从右侧翻笔上去写戈勾,也可以从右侧上去绕个小圈再写戈勾;“也”字的浮鹅勾,由上翻笔向下也行,由下直接写下也行;“木”字旁的“木”,一般是写好横竖画后,笔势从左边写撇挑,但如果从右边翻笔写撇挑,也有道理;至于提手旁的一挑,如果依照楷书写法,由上回锋写一挑固然好,用牵丝把竖勾与斜挑连起来写则更佳。(四)体态多变行书是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活动范围广,表现力丰富,往往一个字有几种写法,体态多变。如“是”字的四个字尾,“花”字的四个字头,写得有收有放,有工整有写意,同中有异,多样而统一,饶有趣味。体态多变是行书的长处,是楷书和草书所望尘莫及的。草书先秦时代的草体相当幼稚,潦草程度不大,它的潦草程度相当于今天的行书。汉代,草体进一步发展,“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车急就”,越写越潦草,于是为了区别不同的潦草等级,草书之名出现了。东汉时期,章草是汉代最发达的书体之一,原因就是更便于书写。至于碑刻之类,为了慎重起见,尚未发现章草之类较为草率的汉代书体。南北朝时认为草书始于西汉元帝时期(公元前48年~前33年),当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兼书之,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也”,检验汉代简牍作品,草书确实始于元帝时期。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时期的草书比较接近,笔画大量省略,尤其是一枚书写多行的筒牍,每个字受左右两边字的束缚,横画发笔不能太长,笔势只好回收,连接下面的笔画,出现纵向的势感。东汉时期,草书简牍明显增多,字体也更加成熟,用笔跌宕奔放,结体开阔豪迈,如《始建国地皇四年简》(23年)等,尤其是和帝永元七年(95年)的《广地南部兵物簿》,强调横画,既平且长,竖画则叉短又斜,一掠而过,仿佛只是连接上下横画的一种过渡线条劲疾,气势开张,风格如“晓策天马,走云连空”。 棠木江枫 的感言: 谢谢您在这么晚及时回答我的提问!谢谢!

隶书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书法,它的特征是横撇、竖撇、折撇、折折撇、折折折撇、折折折折撇等,笔画细腻,线条流畅,字体端庄大气,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1,隶书字形稍扁,字形向左右两边展开,字体圆润。

2,笔画直立,讲究“蚕头燕尾”。隶书的大多数字都宽扁,精致小巧。

拓展:

隶书的写法:“蚕头起笔”,就是起笔时带有藏(逆)锋,并把笔画外形写成一种类似蚕头的形状。“燕尾收笔”,就是在收笔时,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带出笔锋,形成一种类似燕子尾巴的形状。

在学习隶书时,可以参考曹全,礼器,石门等人的。具体依照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最重要的是要刻苦练习,把握方法。

隶书代表人物是谁呢?

隶书乃是由秦末刑徒程邈所创。他广泛收集当时流行于民间的各种书写体,整理出比小篆简单,书写更为便利的书写体,以此来抄录狱档,隶书之称由此而来。隶书由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到了东汉出现了波磔,隶书的出现在汉字演化和书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后出现的章草、楷书都是由其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起笔顿,如蚕头,收尾提,似燕尾
蚕头燕尾,多用于形容隶书的笔法起笔凝重,结笔轻疾的特点。隶书书写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起笔一顿,折挫向右,收笔一提。在主要一横,或主捺主勾处写蚕头燕尾,燕尾又称雁尾。
但要注意的是并非每字必有蚕头燕尾,在一个字中只有蚕头燕尾各一笔。用笔时要注意笔应逆入平出,才能写好蚕头燕尾。其次要突出主笔,横和捺不必笔直,可以有起伏波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128108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