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详细介绍一下许巍的事迹?

谁能详细介绍一下许巍的事迹?,第1张

 艺名:许巍
原名:许玮
生日:1968年7月21日
血型:A
籍贯:陕西省西安市
身高:170cm
体重:62kg
所属公司:金牌大风
个人爱好:吉他、读书、品茶、爬山
性格:真诚、随和、淡定
许巍的演唱会 [编辑本段]许巍档案1968年7月21日:生于西安。
1984年:许巍十六岁时开始练习吉它。
1986年的4月:获西安市第一届吉它d唱大赛二重唱 一等奖,这之后他写出了平生的第一支歌。
1988年:许巍接触到了摇滚乐,受到巨大的冲击,从此便立志做音乐人。
1990年底:许巍从部队复员开始了职业吉它手的生涯,他的吉它技巧是西安音乐圈中共认最出色的之一。
1991年:创作了《Don't Cry Baby》、《夸父》、《流浪》和《童话时代》等上百首歌曲,成为当地最高产的音乐人。
1993年6月:许巍召集了西安所有最优秀的乐手,组成“飞”乐队,他担任主唱和节奏吉它手并负责词曲创作。
1993年12月5日:“飞”与其它三支西安乐队在西安外语学院举行了组队以来的首次公演,在一千人的剧场内挤满了三千名观众,“飞”表演了五首许巍的作品,许巍的出色表演和他独具魅力的作品成为了当晚最受欢迎的乐队。
1994年2月:“飞”赴成都做宣传性的演出,非常轰动,演出后乐队接受了 成都电台及各大报刊杂志的采访。
1994年5月:“飞”接受日本《Voice》杂志的访问。
1994年7月:乐队赴银川参加“西北摇滚节”与另外三支来自兰州、宁夏和内蒙古的乐队在银川体育馆演出,“飞”的压轴表演极为出色, 引起当地媒体的瞩目,演出后乐队接受多家媒体访问,演出的现场录音及乐队专访在银川电台播放。回到西安后,乐队接受了陕西文艺台的直播访问,乐队歌曲的Demo也在电台多次播放,反响强烈。同时,许巍开始在文艺台担任嘉宾主持介绍西方摇滚乐。
1994年10月:许巍携作品来到北京,与红星生产社接触,其作品超乎寻常的魅力使红星公司听完马上宣布准备签约。
1994年11月:北京的众多顶级乐手纷纷表示愿意参与许巍作品的录制,不久就推出了《两天》与《青鸟》。一时间许巍的名字随两首单曲迅速窜红与大江南北。而且这两首作品又都成为了每个d吉他的乐迷们最爱演奏的曲目,浓厚的人文色彩使他成为和崔健、郑钧、张楚等同等级别的当代青年音乐偶像。
1995年:著名歌手田震凭许巍作词作曲的《执著》再次走红大江南北,这首歌也成为了当年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传唱佳作,几乎拿到了内地所有排行榜的冠军。
1997年4月:首张个人专辑《在别处》正式发表,立刻引起了轰动,专辑在无任何的宣传情况下,销售量达50万张,在当时盗版猖獗的时候,这个数字已经是当年内地唱片销售的奇迹了。
1998年1月:在北京音乐台节目《新音乐杂志》一九九七年度最佳专辑听众评选活动中,许巍首张个人专辑《在别处》荣获年度最佳专辑奖,再次证明了他在中国原创新音乐圈里的非凡实力。1998年:作为流行乐界仅有的二位作者,其作品和崔健一起被文学专家选入《中国当代诗歌文选》。
1999年3月:由许巍重新编曲并演唱的“许巍版”《执著》再次引起轰动。
1999年:受香港天后王菲之邀为其量身定做专辑作品《你》。
2000年11月:第二张专辑《那一年》出版发行,制作人由许巍及乐手共同担纲。在没有宣传的情况下,销量仅依靠口碑相传便达到15万,充分彰显其歌迷群体的极高忠诚度。许多朋友都一致认为:这张《那一年》是中国摇滚史上至今最好听的一张唱片,这个评价许巍当之无愧!
是的,不是最深刻、也不是最有开创性、更不是最另类、最叛逆或者最狂野,而仅仅是最好听,许巍的孤独、许巍的忧郁、许巍的卓而不凡就从这张专辑中最好听的天才的旋律中流淌出来。事实上,早在许巍1997年的那张《在别处》中就已经让许多人为之惊艳了,其中的“我思念的城市”、“我的秋天”、“两天”都成为中国摇滚情歌的典范而今天的这张《那一年》依旧由许巍担刚词、曲、唱及制作,整张专辑依旧展现了许巍敏锐、感性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孤寂与狂野、冷漠与热烈、逃避与寻找、麻木与思考,或许就是这样的矛盾与挣扎,才让许巍得以写出如此精彩的作品。
2001年:为华纳当家花旦叶蓓制作新专辑《双鱼》并创作主打歌曲《彩虹》。
2002年:许巍出色的音乐才华始终是各大唱片公司关注的焦点,最终签约于世界五大唱片之一的EMI百代唱片的大陆代理机构——上海艺风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02年12月:出版第三张专辑《时光·漫步》。
《时光·漫步》是许巍沉默3年潜心创作的专辑,音乐风格有很大的转变。这张专辑的音乐与前两张那种绝望、愤怒、喧闹的风格大相径庭,忧伤、温暖、舒服、动听,立刻打动了大批的听众,据称成为白领和大学生们的最爱,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音乐上的改变是许巍生命体验的自然变化,是历经多年磨砺之后的沉淀产物。新专辑不变的是许巍令人折服的对旋律的驾驭能力以及他对音乐的执着。据称该专辑录制期间,北京音乐人纷纷进录音棚探班试听,引发了广泛共鸣,更有圈中人士甚至在录音棚内聆听新歌时当场落泪。专辑发行以来,短短2个月的时间就取得了惊人的销售佳绩,特别是在南方有了重大突破,来自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的销售成绩显示,许巍的新专辑在风格上赢得了更广泛的回响,唱片公司接到的来信、来电也充分印证了许巍音乐路线的延伸。他的音乐随着人生的变化和世界观的改变而变得越来越温暖、舒适和清澈,然而,却有一些原本对他早期充满了绝望与躁动的音乐死忠的乐迷埋怨,许巍不摇滚了。许巍说,他们不知道那种苦。我再也不能给他们那种误导了。“这东西误导了很多人,他们认为摇滚乐就应该是这样,应该是颓废的。”许巍说。那时候,不少唱片公司都找到许巍,想和他签约。然而许巍却不想再做下去了,似乎与音乐有关的生活让他害怕,在北京的时候,有电视台找他去演出,站在台上,他觉得非常的不适应,他对干音乐的出路极度怀疑,前两张专辑带给他的打击让他觉得自己做的音乐没有意义。他不再想做,他说,自己天天练琴的生活太孤独,他就想扎在人堆里,觉得温暖。是的,温暖,这个在许巍的音乐里反复吟唱的另一个词,是他由衷向往的。
许巍的音乐终于走近了大众,这张充满改变的新专辑也得到了圈内专业人士的肯定,由音乐传媒人士评选的“华语传媒音乐大奖”第四季评奖中,许巍荣获了3项大奖,而在光线电视主办的“音乐风云榜”年度颁奖提名中,许巍摘取了11项提名。而2003年第三届音乐风云榜颁奖礼上的大获全胜,他一人获得11项提名并最终夺得包括“最佳摇滚乐歌手”、“最佳摇滚乐专辑”在内的四项大奖。终于带给许巍受到肯定的自信。那天,许巍站在舞台上,全场的观众为他热烈鼓掌,他浑身散发着前所未有的灿烂,台下的朋友和台上的他一样地激动欣喜这一次的辉煌,标志着许巍成为业界和大众都认可的著名音乐人的开始。《时光漫步》拿到了几乎是内地流行音乐界所有的奖项。许巍的名字也被无数怀揣音乐梦想的人所敬佩与追求!许巍精神在今天的音乐界尤为可贵!
2003年6月:签约在摩登天空下属厂牌M2之后,姜昕于近日开始了第四张个人专辑的制作,并向外界透露,这张专辑将选定她多年的好友,著名音乐人许巍担任制作人。
2004年12月,出道十年的许巍推出第四张个人专辑《每一刻都是崭新的》。
曾经是“愤青”的许巍,已经成长为一个更稳重的音乐家而不再是单纯的校园歌星,作为华语乐坛的新一代精神领袖,许巍出道10年,历练3年,许巍终于完成酝酿三年的全新创作专辑《每一刻都是崭新的》。
这是一张具有平衡之美的专辑,十一首歌曲在重与轻、急与缓、淡与浓之间达到了和谐与统一,那些音符的后面正是自在跳动着的许巍的一颗平常心--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有谁知道,保有一颗平常心是多么的难得;这是一张返璞归真的专辑,它明确地表明了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无论环境怎样改变,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对于许巍来说,那一向意味着这样的词语——简单、善良、纯粹、光明、希望、真诚--而在专辑中不过是化为了最直接的行为:用心歌唱。 在这张专辑中,许巍所描绘的那些生活小事犹如在儿童的眼睛中观看这个世界,但是那些歌声中一直在传达着这样的信息--喜悦于希望,宽容于力量。那是历经坎坷后的歌者,面对生活时的态度所决定的,那是一种云淡风轻般的乐观淡定和从容不迫的情怀。许巍自己坦言,这张全创作专辑是他苦苦行吟后的心得,包含着他的欢喜悲忧,和不能否认的自我改变。所以,许巍承认,无论对音乐还是对人生,这都是一张承前启后的专辑,连接着他和我们共同的过去和未来。一首《曾经的你》是对那些无悔青春的祭奠,也是那些仍在路上的心灵的完美写照。这张专辑被认为是许巍在音乐创作历程上的分水岭。
2006年02月16日:发行翻唱专辑《在路上》。
《在路上…》虽然是一张原汁原味的原创作品辑,不过里面收录的并不是“新歌”,而是出自许巍手笔、曾被其他歌手演绎的经典作品,包括老狼的《晴朗》、叶蓓的《彩虹》、王菲的《你》、田震的《执著》等。另外,《在路上……》还收录了来自1994年“红星二号”的《青鸟》和《两天》,这两首歌此前不曾收录到许巍的任何一张专辑当中,只在几张合集唱片中出现过。
2008年8月,前EMI百代唱片亚洲区主席郑东汉先生正式收购EMI在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的所有股份,成立金牌大风音乐集团,原先与EMI唱片签约合作的华语艺人合约全数转移至金牌大风,唱片史上第一家由国际公司转型的华人音乐集团也就此诞生!
2008年底,时隔四年,许巍推出了第五张个人专辑《爱如少年》。
这张专辑是许巍深刻感受生活后,对爱与生命的歌颂。聆听许巍第五张全新专辑《爱如少年》,我们可以发现比上一张专辑《每一刻都是崭新的》更加淡定与宁静。作为个人创作分水岭之作的《每一刻都是崭新的》,告别了过往的茫然不安、激情犹疑,走入温暖闪亮的世界,更贴近真实也更贴近生活,咏叹过去亦赞美当时;有人觉得平淡无味了,不够张狂不够呐喊,但这才是许巍走向人生彩虹的时刻,并且踏踏实实的在路上。这张在2008年10月15日发行的《爱如少年》,除了依旧动听的旋律,更有一个全新的大突破!
许巍在与新专辑制作人许经纶慎重沟通讨论后,决定打破10年来的专辑制作模式,与从未合作过的、全新的各国顶尖音乐人共同录制新专辑!这对许巍来说无疑是一次全新的巨大挑战!来自美国、澳洲、台湾、新加坡等地的乐手,于2007冬天阵仗浩大地与许巍在录音室展开团练。这些乐手个个大有来头:
吉他手:Mike McLaughlin
曾与传奇摇滚乐团Kiss的团员以及洛城知名摇滚乐团Green Jello一同演出并录制专辑,
曾帮众多华人歌手如齐秦、陈升、顺子、信乐团、SHE、张惠妹、梁静茹…等录音演奏。
键盘手:Jeremy Leber
出生于美国旧金山。曾在美国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学习古典钢琴,拥有深厚爵士钢琴底子,
1991年到台湾参与华人音乐事业,担任编曲及作曲等工作,并参与爵士乐团演出,
在许多知名台湾创作歌手如卢广仲、Joanna的专辑中,都可以听到他的演出。
贝斯手:谭明辉
曾担任张雨生、齐秦、陈升、任贤齐、瘐澄庆、林宥嘉等歌手之专辑录音,
并担任多位歌手之演唱会总监及舞台剧总监,为台湾老师的老师级元老乐手。
鼓手:黄显忠
来自新加坡的鼓王,巨星大型演唱会总少不了他!
曾参与陈升、周华健、李宗盛、费玉清、张国荣等歌手专辑录制,
并担任罗大佑、王力宏、张信哲、李宗盛演唱会乐手,
曾发行过数张专辑,连乐坛大哥李宗盛都曾公开表示敬佩与赞赏。
许巍与部分乐手们彼此之间虽然语言不同,话也不多,但他们靠音乐交流彼此的想法,乐在其中。当乐手们听到许巍新专辑的小样时,纷纷表示对中国摇滚乐能有如此优美的旋律感到惊讶!吉他手Mike更说许巍的音乐让他想起刚学乐器时那股单纯的快乐,久久不能忘怀。在一个月左右的录音期间中,许巍与乐手们常常在录音室一待就是一整天,他们不眠不休地激荡(Jam)出独特惊人却又和谐动人的一段段乐章,激起全新的音乐火花,连吃饭时也不停地讨论演奏段落,该怎么编曲才会有许巍的特色又保有整体感,接着再采取同步录音的大胆方式将现场(Live)的生命力完整地保存下来,让听这张专辑的人绝对能如亲临现场般感受最原汁原味的音乐魅力!而专辑中所有悠扬动听的优美弦乐,则是由中国爱乐乐团现场演奏,为《爱如少年》增添了柔美的声线之余,更丰富其音乐性,聆听度大增。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乐手们在与许巍合作过后,纷纷对许巍献上敬意、大表赞赏!在听完专辑母带之后,更打包票保证《爱如少年》不管在市场方面或是艺术性方面都是上乘之作,并开心地表示自己玩得非常尽兴,不停称赞许巍绝对是一个实实在在、真诚对待音乐的音乐人!全新的幕后制作团队,让许巍的音乐跳脱窠臼,成为更具国际观的难得大作!这是许巍最大胆的尝试及突破,对于一个音乐人来说,绝对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的!

莫扎特,W A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
生平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3岁起显露音乐才能,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作曲,6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8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写了第1部歌剧。他仅仅活了36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少年时期(1762~1773)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均获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代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又结识了作曲家JC巴赫GB马蒂尼、GB萨马蒂尼等,跟他们学习作曲技术,这使他以后能够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为广泛的一位作曲家。少年莫扎特在旅行演出中一方面熏染了贵族上流社会的风尚礼仪和华丽的艺术风格,另方面因处于市民音乐家的低下地位,也养成了清高自傲、蔑视权贵的性格。而带有商业性质的繁重的演出任务,又摧残了他的健康。
这一时期,莫扎特在伦敦出版了6首哈普西科德和小提琴(或长笛)的奏鸣曲,写作了3首交响曲和歌剧《虚伪的善意》(1768)、《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娜》(1768)、《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1770)、《卢齐奥·西拉》(1772)等作品。有些作品反映了他受JC巴赫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已经显示莫扎特创作体裁的广泛性和他对歌剧创作的兴趣。
成熟时期(1774~1781)1773年底,莫扎特返回萨尔茨堡,在父亲的辅导下,弥补被中断了的音乐与文化的学习,同时利用旅行中获得的知识与素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歌剧《假园丁》(1775)和《牧人王》(1775)。
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卑微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他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在1777年9月获得大主教的同意,又跟母亲进行了两年的旅行演出。为了另谋职位,以便永远离开萨尔茨堡,他先后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学、演出,进一步加深了对不平等制度的认识和体会。在曼海姆时,他得到一些市民音乐家的帮助与同情,并接触到当时欧洲重要的曼海姆乐派,听到第一流管弦乐队的演奏。1778年5月,他回到巴黎,由于母亲病逝,加上未能谋到职位,不得不在1779年1月返回萨尔茨堡。
这一时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创作了2首长笛协奏曲1首双簧管协奏曲、7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反映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在巴黎,他还写了《巴黎》交响曲、交响协奏曲、管弦乐序曲、长笛和竖琴协奏曲、长笛弦乐四重奏、4首钢琴变奏曲、4首钢琴奏鸣曲等。第2次途经曼海姆时,写了一些宗教音乐3部交响曲、小提琴中提琴的交响协奏曲、小夜曲、嬉游曲、两架钢琴的协奏曲、3首风琴协奏曲等。1780年完成了歌剧《伊多梅纽》的创作。
这一时期莫扎特的作品,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在形式上出现了新的要素,如奏毒鸣曲式第1乐章的呈示部,出现了与第1主题相对比的第2(或更多的)主题在再现部中,常常改换主题出现的次序,有时对主题材料也进行了不同于呈示部的处理,在第1、2乐章间,有了强烈的力度对比等等。这些手法,增强了他的音乐作品的戏剧性,使古典奏鸣曲式进一步形成。
维也纳时期(1781~1791)莫扎特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到维也纳谋生。他是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摆脱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作曲家。但是以后他虽然名义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实际上仍然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生活的磨难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维也纳的10年,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的10年。1781年,他和大主教决裂后,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该剧于1782年7月首演,获得很大成功。1782年,他在没有征得父亲的同意的情况下,同一位曼海姆音乐家的女儿康施坦丝·韦伯结了婚。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J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了四重奏和交响曲创作的经验,并写了6首弦乐四重奏赠送给海顿。1784年,他参加了“共济会”,是维也纳第八支部的成员。他热心地参加了这个带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色彩的秘密宗教团体的活动,对它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有强烈共鸣,并在这种思想的启示下写出了许多作品。
1785年,一度倒闭了的维也纳民族剧院恢复,莫扎特有了从事歌剧创作的机会。他写了一部滑稽戏《剧院经理》(1786年演出)。1786年完成并上演了《费加罗的婚姻》,该剧的影响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户晓。1787年《唐璜》完成并得到演出。
在维也纳,莫扎特发现了JS巴赫的作品。他对巴赫的复调技法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对他后期的创作起了重要影响。
1789年4月,贫困中的莫扎特,由他的学生卡尔·利希诺夫斯基公爵带领,到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地演出。虽然轰动一时,却未能解脱他的经济困境。1790年1月,他的歌剧《女人心》上演。2月,皇帝去世,莫扎特向继任皇帝利奥波德二世请求接任宫廷乐长L霍夫曼的职位,得到同意,但未实现。1791年,他写了歌剧《蒂托的仁慈》,未获成功。同年9月写了最后一部歌剧《魔笛》,并在重病中写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追思曲》,未能全部完成,便与世长辞了。死后被葬在维也纳贫民公墓的一个不知名的地方。
创作 莫扎特的短暂一生写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体裁形式涉及到各个领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歌剧 莫扎特的主要创作领域是歌剧。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从事歌剧创作,共写了20余部。其中《费加罗的婚姻》、《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
《费加罗的婚姻》取材于当时在奥地利被禁演的PACde博马舍的话剧,歌剧脚本由意大利诗人L达·蓬泰改编,1786年首演。改编后的脚本虽然削弱了原剧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写,但仍不失原作的批判精神而且揭露和讽刺了以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虚伪和骄奢逸的生活,颂扬了以费加罗、苏珊娜为代表的“第三等级”人民正直、机智、勇敢的品质,表现了同封建主义斗争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莫扎特这部歌剧的主要贡献是没有沿用当时流行的意大利趣歌剧的滑稽夸张、和杂耍式的手法,而着重描绘了人物的性格,进行了心理刻划,增强了歌剧的抒情性,并在剧中发挥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现力。
《唐璜》的脚本也自达·蓬泰改编。1787年首演。它取材于西班牙一个有名的民间传说。当时,该传说有各种版本广泛流传于欧洲各国,并已有话剧、歌剧、芭蕾等艺术形式,莫扎特和达·蓬泰选用了G贝尔塔蒂的歌剧脚本《石客记》(意大利作曲家G加扎尼加作曲),在剧情和人物方面作了较大的改动。通过贵族唐璜这个矛盾的人物及其欺骗、损害妇女行为的可鄙下场,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腐烂生活,同时又肯定了主人翁蔑视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一面。这是一部具有伦理道德意义的歌剧,反映了18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德奥知识界对道德伦理问题的兴趣和关心。它是莫扎特在意大利趣歌剧的基础上发展歌剧式戏剧的重要作品。在处理这部歌剧的音乐时,莫扎特加强了对人物的心理刻划,使人物的形象更为复杂、真实,同时运用戏剧化的重唱,增强歌剧的矛盾冲突。
《魔笛》是莫扎特1791年逝世前几个月写完和演出的最后一部歌剧。其脚本是由莫扎特的老朋友热心于德国民族歌剧的一座小剧院经理E希卡内德提议并编写的。歌剧取材于维兰德的神话《露露》。通过主人公为追求理想而进行艰苦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思想。这部歌剧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启蒙主义和对“共济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几个主要角色可能隐喻了当时社会现实中的人物。例如大祭司萨拉斯特罗使人联想到前不久去世的共济会首脑、莫扎特的朋友博恩。莫扎特采用了典型的新教众赞歌式的音乐塑造,使他的音乐具有庄严、崇高的性质;反面角色夜后,则可能是影射玛丽亚·特蕾西亚(她在位期间曾镇压共济会),这个角色需自技巧较高的花腔女高音扮演,其音乐表演难度较大而没有内在的感情,剧中的英雄塔米诺王子可能是比喻同情共济会的约瑟夫二世,他的音乐优美动人,采用的是正歌剧中的抒情咏叹调,帕米娜是人民高尚精神的象征,音乐十分优美,半人半鸟的幻奇性人物帕帕盖诺及其妻子是劳动人民的化身,他们的音乐带有鲜明的德奥民间风格。这部歌剧是莫扎特在德国及奥地利歌唱剧和神话剧的基础上,发展德国民族童话歌剧的代表作,它标志着18世纪德奥小歌剧发展告一段落,并为后来德国的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成为后者的先驱。
交响曲 莫扎特一共写了约50部交响曲,其中41部有编号,并象其他器乐作品一样可以分为若干组。交响曲大部分是早年受各种不同音乐风格影响写成的,因而带有模仿不同风格的痕迹。其中可以看到JC巴赫,GC瓦根赛尔MG莫恩,特别是海顿以及以J斯塔米茨为代表的曼海姆乐派等风格的影响。
莫扎特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有7部。其中《第三十一交响曲》(《巴黎》)是为当时欧洲最杰出的交响乐团之一的巴黎交响乐团谱写的,具有巴黎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音响,《第三十五交响曲》(《哈夫纳》)实际上是一首小夜曲,《第三十八交响曲》(《布拉格》)常被人们称作“没有小步舞曲的交响曲”,它只有3个乐章,不再是对意大利交响曲的风格模仿,而是一部地道的维也纳交响曲,《第三十六交响曲》(《林茨》)反映了莫扎特受海顿交响曲创作的影响。
莫扎特的最后3部交响曲——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是他最优秀的交响乐作品。它们都写于1788年6~8月的6个星期之内。人们通常将它们划归为一个组,但三者之间各有其特点: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了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庇特》)宏伟豪迈,乐观向上,预示了Lvan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的出现。
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最后3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重视各乐章之间以及乐章中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协奏曲 是除歌剧以外,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贡献最为突出的体裁之一。他一生写了50余部各种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协奏曲。这些作品在巴罗克协奏曲的基础上,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原则:3个乐章对比并置的套曲结构(第1乐章奏鸣曲式,第2乐章是类似咏叹调式的抒情乐章,第3乐章具有舞蹈性或通俗性格);双呈示部,独奏乐器有技巧性的华彩段等。同时加强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强调了它不同于协奏乐队的音乐性格。由于莫扎特的这些成就,使协奏曲不再片面表现技巧,而使之具有与交响曲同样深刻的意义。莫扎特成为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创始人。
在莫扎特的协奏曲中,钢琴协奏曲占有突出的地位。共写了27部,其中代表作有d小调、c小调、A大调等。此外,还有7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G大调、A大调、D大调的3首比较突出。在管乐协奏曲方面,《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也很突出。其他是4首圆号协奏曲,1首《长笛竖琴协奏曲》等。
奏鸣曲套曲 莫扎特写了17部钢琴奏鸣曲、6部小提琴奏鸣曲和35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等,对古典奏鸣曲套曲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3个乐章的奏鸣曲套曲形式。在钢琴奏鸣曲方面,他完成了从哈普西科德风格到钢琴风格的过渡。在他80年代的钢琴奏鸣曲中,已使钢琴的效果和音域得到了发挥,如《A大调钢琴奏鸣曲》(1783)《c小调奏鸣曲》(1785)等。前者体现了他的生活风俗性的特点,后者显示了尖锐的对比并置与戏剧性的力量,预示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诞生。莫扎特的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从意大利A科雷利GB萨马蒂尼等人的影响中逐步解放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风格。从1778年开始,莫扎特就将钢琴和小提琴两件乐器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如降E大调(1781)、降B大调(1784)、降E大调(1785)、A大调(1787)等几首都较成功。
室内乐 在莫扎特写作的23首弦乐四重奏中,最好的是献给海顿的6首(1773),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莫扎特的思想和风格——真挚亲切、明快开朗的性格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状态。与海顿、贝多芬不同的是莫扎特的天才不是表现在四重奏方面,而表现在五重奏上。其中最为突出的是《C大调弦乐五重奏》(1787)和《g小调弦乐五重奏》(1787)。前者在曲式结构、主题处理等方面有创新,后者是一部悲剧性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优虑与思考。此外,《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和几首中提琴五重奏也被誉为他的代表作。
宗教音乐 由于职务的关系,宗教音乐在莫扎特的作品中占有很大部分。其中以他临终前创作的《追思曲》最有代表性。这部作品注入了作者对整个人生的深刻感受,表现了他作为市民音乐家一生所遭受到剥削、屈辱冷遇、贫困的痛苦和他对光明欢乐始终不渝的追求与向往。莫扎特写了乐曲的大部分,剩下的由他的学生FX叙斯迈尔忠实地按照他的计划和风格予以完成,并于1793年12月以瓦尔泽格伯爵作曲的名义演出。
除上述各种体裁外,莫扎特还写了大量的嬉游曲小夜曲、舞曲等。在这些风俗性的作品中,莫扎特采用了民间音乐的因素。反映了他和民间音乐的联系,它们大都具有轻松活泼的特点。其中《G大调弦乐小夜曲》影响较大,它既包含了清新、生动活泼的情绪,又具有宽广、纯朴的抒情性。
总的说来,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音乐领域。它们反映了18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莫扎特去世后,尸骨安葬在圣马克斯墓地。 地址:St Marx Friedhof, Leberstrasse 6-8, 1110 Wien。
他的墓碑於一八九一年从圣马克思墓地移到了中央陵园名人墓地32A的第55号墓穴,莫扎特的一座大理石纪念像创作於一八九六年,如今这座塑像坐落在城堡花园,是游客们乐於观光的地方。

你说的应该是陈奕迅发行于1997年专辑《与我常在》中由潘源良作词,Lorn Leber编曲的《抱拥这分钟》,而你说的歌词应该是“你叫我最快乐你也叫我最心痛”。
歌词:
忘记了世界这分钟
跌进了这爱的裂缝
燃亮烛光
只管相拥
来占据了这晚星空
捉紧一刹那的认同
如梦的将来
尽管一点不懂
完全明白是放纵
但是只得这刻可相信
未来又怕会
终于都扑空
你叫我最快乐你也叫我最心痛
爱在迷惘中
你叫我最渴望
却也叫我猜不中
谁可以这样折衷
曾与你爱过却匆匆
过去己有太多类同
谁在心中
怎猜得准
能跌进这晚爱火中
彷佛一切已经共同
仍是不敢祈求
热恋多一分钟
要说永远爱吧
却怕仍然未相信
永未能看通
要说这晚算吧
却觉爱己经失控
宁愿再继续抱拥
相拥
心痛
陈奕迅(Eason Chan),1974年7月27日出生于香港,中国香港流行男歌手、演员,香港演艺人协会副会长之一。
1995年在香港地区参加TVB举办的第14届新秀歌唱大赛,从而跟华星唱片公司签下歌星合约,正式踏入香港乐坛。1996年推出首张个人同名专辑《陈奕迅》,1998年推出《我的快乐时代》并获得叱咤乐坛流行榜至尊唱片大奖。2003年成为第二位获得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演唱人的香港歌手。2005年推出的专辑《U87》。2006年、2007年获得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男歌星奖。2009年以《不想放手》获得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专辑奖。
1997年,陈奕迅开始参演。2010年1月10日,他在“美涛·领衔2009腾讯网星光大典”中凭《金钱帝国》获得港台年度男演员荣誉。2014年1月24日,陈奕迅获得英国金斯顿大学荣誉学位;5月15日发行国语概念专辑《米·闪》,获得第26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歌手奖。

1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常因球后视神经炎、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病)、眶内肿瘤压迫、外伤、神经毒素等原因所致。这些病变发生在眼球后部。

2继发性视神经萎缩

常见的有视乳头炎、视乳头水肿、视网膜脉络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奎宁中毒、缺血性视乳头病变、青光眼等。

3颅内病变

由颅内炎症,如结核性脑膜炎或视交叉蛛网膜炎可引起下行性视神经萎缩,如炎症蔓延至视乳头则可表现为继发性视神经萎缩。颅内肿瘤所产生的颅内压升高,可以引起视乳头水肿,然后形成继发性视神经萎缩。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视力减退和视盘呈灰白色或苍白。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病损时可出现裂隙状或楔形缺损,前者变成较黑色,为视网膜色素层暴露;后者呈较红色,为脉络膜暴露。如果损害发生于视盘上下缘区,则更易识别,因该区神经纤维层特别增厚,如果病损远离视盘区,由于这些区域神经纤维导变薄,则不易发现。视盘周围伴有局灶性萎缩常提示神经纤维层有病变,乃神经纤维层在该区变薄所致。

虽然常用眼底镜检查即可发现,但用无赤光检眼镜和眼底照像较易检查。视盘小血管通常为9~10根,如果视神经萎缩,这些小血管数目将减少。同时尚可见视网膜动脉变细和狭窄、闭塞。

视神经萎缩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视盘境界清晰,生理凹陷及筛板可见;后者境界模糊,生理凹陷及筛板不可

◆原 名:Amadeus
◆译 名:莫扎特传
◆导 演:米洛斯·福尔曼 Milos Forman
◆编 剧:Peter Shaffer (play)
Peter Shaffer (screenplay)
◆演 员:默里·亚伯拉汉 F Murray Abraham
汤姆·休斯克 Tom Hulce
伊丽莎白·贝里奇 Elizabeth Berridge
西蒙·卡洛 Simon Callow
罗伊·多特里克 Roy Dotrice
克里斯汀·艾伯塞尔 Christine Ebersole
杰弗里·琼斯 Jeffrey Jones
查尔斯·凯 Charles Kay
◆类 型:剧情
◆片 长:160 分钟
◆上 映:1984年
◆国 家:美国
◆语 言:英语/意大利语
◆链 接:>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以后能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自1774年起,他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时期。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时,在和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接触中,特别是与曼亥姆市民艺术家们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远非传统观念所能给予他的启示和激励。这不仅是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体会。他愈加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与道德所决定。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他彻底地同雇佣他的大主教决裂,毅然辞职。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同年,他到了维也纳,并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
1782年7月首演,获得成功。1782年,在没有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他同一位曼亥姆音乐家的女儿康坦丝•韦伯结了婚。此间,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曲的创作经验。自从他走上自由作曲家道路到他逝世的十年间,是莫扎特一生最重要的创作时期。这期间的作品,无论是歌剧还是交响曲,都展现出新的风貌。这些作品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所具有的坚定、乐观的阶级意识,表现了维也纳进步知识分子典型的思想感情。然而,作为第一个力图挣脱束缚、维护自己尊严的艺术家,他在享受“自由”乐趣的同时,也对“自由”的艰辛有了更实际的体验。莫扎特在音乐里开始体现他的悲伤、愤懑、甚至抗议,同时仍然对美好的未来抱着天真、诚挚的向往,一打开美丽的外壳,就迸射出如火的激情。
莫扎特一生中最后的两年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他曾说道:“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滋味,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1791年12月5日这位伟大而优雅的天才在维也纳的贫民窟里离开了这个让他多灾多难的世界。
当时妻子正患重病,家里没有一个零用钱,三十五岁的莫扎特就被埋葬在穷人的无名公墓里,没有一个亲属给他送葬,荒草隐蔽,雨露冲洗,让今天无数对他崇敬的后人欲祭无处。他为未能完成《安魂曲》而抱憾终生,但如今全世界都在赞美他的天才,他的灵魂真正可以安息了。
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
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总的来说,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领域。它们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128482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