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有怎样的发展前景?

云计算有怎样的发展前景?,第1张

目前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2007年以来,中国云计算的发展先后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市场引入阶段,云计算的概念刚刚在中国出现,客户对云计算认知度较低;第二阶段为成长阶段,用户对云计算已经比较了解,并且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踏入这个行业;第三阶段是成熟阶段,这个时候云计算厂商竞争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厂商们开始从更加成熟优秀的解决方案入手,SaaS模式的应用逐渐成为主流;第四个阶段是高速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云计算市场整体规模偏小,落后全球云计算市场3至5年,且从细分领域来看,国内SaaS市场仍缺乏行业领军企业。

2020年市场规模超1800亿元

近年来,我国云计算,特别是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快速推进,多个城市开展了试点和示范项目,涉及电网、交通、物流、智能家居、节能环保、工业自动控制、医疗卫生、精细农牧业、金融服务业、公共安全等多个方面,试点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果,将产生巨大的应用市场。

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20-2021年中国云计算市场研究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保持了逐年较快增长,2020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19225亿元,增速34%,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10477亿元,相比2019年增长3274%。

2020年华为云排名私有云运营商第一位

在私有云市场方面,2020年中国私有云市场规模达8748亿元,较2019年增长3559%,私有云提供商有望在云计算市场持续高速发展进程中持续受益。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中国私有云发展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华为云、紫光云等企业在安全性、可控性方面的表现较为优异。

公有云厂商中阿里云占比最高

厂商市场份额方面。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调查统计,阿里云、天翼云、腾讯云占据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前三,华为云、光环新网(排名不分先后)处于第二集团;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华为云位于公有云PaaS市场前列。

IaaS为公有云最大分支模块

目前,国内的云计算应用主要是企业计算市场,这里面又分为大企业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大企业客户目前的主要业务是对已有服务器系统的升级,如IBM给中化集团实施的云计算平台,属于企业私有云的建设;中小企业客户则主要是寻求IaaS、PaaS和SaaS服务,其主要目的是节省成本。市场格局上,大企业的IaaS市场主要由IBM、HP等主导,一些系统集成商也涉足其中,如客户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福建升腾资讯有限公司与IT服务提供商神州数码战略合作签约开辟云计算领域;中小企业的IaaS市场主要由原来涉足IDC和CDN的厂商主导,如世纪互联。

以公有云市场为例,2020年,我国公有云IaaS市场规模达到681亿元,占中国公有云总体市场的65%,占比相比2019年提升3个百分点,预计受新基建等政策影响,IaaS市场会持续攀高;公有云PaaS市场规模为1048亿元,占比相比2019年提升1个百分点,在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拉动下,未来几年企业对数据库、中间件、微服务等PaaS服务的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公有云SaaS市场规模达到2619亿元,比2019年增长了1447%,增速稍有减缓。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云计算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光环新网(300383SZ)、东华软件(002065SZ)、阿里巴巴-SW(9988HK)、中国移动(0941HK)、腾讯控股(0700HK)、中国电信(0728HK)、中兴通讯(000063SZ)、浪潮信息(000977SZ)、星网锐捷(002396SZ)、中科曙光(603019SH)、优刻得-W(688158SH)、光云科技(688365SH)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城市云计算发展水平得分情况、各城市云计算发展水平与GDP关系、云计算区域市场规模占比、云计算企业区域分布等

城市云计算发展水平分层现象明显,数量上呈“金字塔”型布局

为客观反映各地云计算市场的发展状况,并衡量地方政府对云计算发展的引导作用,中国社科院战略研究所联合阿里云针对中国大陆的城市及省级行政区构建了一套云计算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着重考虑了各地云计算发展的质量和潜力,从消费、使用、访问、覆盖、行业、产品、企业、增速等多个维度评价云计算在各地的发展水平。

评价结果显示,从云计算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情况来看,中国大陆的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分为5个梯队,包括深圳、杭州、北京和广州4个云计算一线城市、成都等14个云计算二线城市、石家庄等80个云计算三线城市、德州等101个云计算四线城市和长治等138个云计算五线城市。

城市维度的云计算发展水平分层、分化现象明显,并在数量上呈“金字塔”型布局:云计算一线城市数量少且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云计算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差距显著但正在加速追赶;数量众多的中国城市仍未充分享受到云计算红利,共同组成云计算中低线城市。

区域格局呈现东高西低、南强北弱

中国大陆的31个省级行政区,同样可根据云计算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分为5个梯队。其中,第一梯队包括广东、浙江、北京和江苏,4省市对后续梯队省级行政区的优势显著;第二梯队包括山东、福建、四川、湖南、河北、上海、湖北;第三梯队为河南、辽宁、安徽、陕西;第四梯队包括贵州、江西、内蒙古、广西、山西、重庆、云南、天津、甘肃和黑龙江;第五梯队包括吉林、青海、海南、新疆、宁夏、西藏。

从空间格局上看,第一梯队及第二梯队省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西北和东北地区省市大多位于第四、第五梯队。由此可见,中国云计算发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南强北弱的态势,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地方云计算发展水平与GDP正相关

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云计算发展的基石与内驱力。城市间要素禀赋的差异,使得各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又导致各城市处于云计算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以上云计算区域发展水平及城市发展水平来看,城市云计算发展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城市间云计算发展的不平衡具有必然性和相对性。

同自身经济规模相比,一些城市(如杭州、厦门、珠海、贵阳等)的云计算发展水平呈现出超前发展的态势,而另一些城市的云计算发展则同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这主要是由于城市的云计算发展水平与其产业结构还有直接关联:云计算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科技类企业数量较多;而云计算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产业结构仍以传统行业为主,且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大多处于初级阶段。

云计算区域集聚特征显著,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

从区域格局看,云计算发展集聚现象明显,形成了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三大战略高地。云计算发展一线城市均为这三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18个云计算一线和二线城市中有半数位于长三角、大湾区及京津冀。根据wind云计算行业市场热力指数绘制中国云计算行业区域热力图如下:

结合各城市云计算发展水平来看,云计算一线城市,杭州、深圳、北京、广州,均分布在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三大城市群云计算规模占全国总规模的68%。

云厂商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在关注线上业务的同时,也积极利用厂商影响力,进行线下布局。在产业互联网背景下,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更好地将云计算的资源聚合效应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从而实现地方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打通。当前,从云计算园区分布看,仍围绕在中国经济水平较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并随经济发展策略迁移,逐步向中西部扩散。从园区类型及功能看,综合型云厂商提供的园区类型全面多样,目的在于吸引多类型企业以完善生态建设,扩张行业影响。

云计算企业集中在北上广地区

从云计算企业地区分布情况来看,我国云计算企业注册地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均为经济及互联网产业相对较为发达地区。其中北京地区排名第一,企业数量占比达29%;其次为广东省,企业数量占比21%;上海地区排名第三,企业数量占比15%。

注:1)以上企业为经营范围包含“云计算”,且登记状态为在业/存续的企业数量。2)数据截至2021年8月3日。

从中国云计算企业来看,北京、上海、杭州、深圳云计算企业较多。其中,北京地区代表企业包括三大运营商、百度、金山云、光环新网、用友、青云、首都在线等;上海地区包括网宿科技、优刻得、宝信软件等,杭州包括阿里云、新华三等;深圳地区包括腾讯、华为、深信服、金蝶等。

政府对云计算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引领与带动作用

从城市云计算发展的外部驱动力来看,政府对云计算发展起到了显著的引领与带动作用。政策差异是导致城市间云计算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在实践中,部分地方政府从应用驱动、政策驱动、技术驱动、市场驱动等方面着手,通过政府率先使用、制定应用指导、鼓励技术创新、培育云计算市场等方式,为当地的云计算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提升了云计算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文/孙慧芳
“云处理”、“云应用”、“云服务”……随着互联网科技在国防、交通、金融、医疗、服务各领域的普遍渗透,云概念已经不再陌生。国内的云计算市场虽然还只掀开了云计算史上的冰山一角,但早已进入了一个较为复杂的竞争阶段。云计算作为互联网发展的基石,未来一定是千亿甚至万亿级别市场的,有人断言“企业IT的未来价值一定是云计算”。《2015-2020年全球IaaS市场研究报告》表明,到2020年,全球IaaS、SaaS、PaaS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478亿、13277亿、1191亿美元。

巨大的市场也意味着巨大的竞争。目前,国内云市场现状看,不仅巨头林立还小户丛生。以阿里云、腾讯云与百度云等科技巨头通过自有生态体系抓住了一批高质量用户;网易、乐视与金山也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开拓着云计算服务市场;除此之外还有一批如狼似虎的新创类服务商,如UCloud、青云、新致云等,他们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在公有云领域占有一定市场。

在云市场这片丛林中,分食者越来越多,创业者层出不穷,各种招数的厂商都有,能被市场留存下来的只有少数,商场上弱肉强食的道理亘古不变,小而美供应商该思考的是怎样突出重围而非满足于生存下去。

新致云技术总监徐瑱表示,新致云之所以能在众多云产品中脱颖而出是有其独特的优势所在,是因具有不同于其他厂商之处。新致云拥有22年的传统IT服务技术和经验,并累积了一大批优质的客户尤其是金融客户,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以及过硬的技术和服务;同时对于客户的理解也是其他厂商无法比拟的,从而能够为客户打造最贴合实用的方案,这是新致云能够成长的关键因素。

拥抱变化,才能在变化中抓住机会

面对着数万亿级的企业市场,各大厂商也在纷纷发力,重观云计算市场细分,从规模度讲:

第一梯队非阿里云、AWS、Azure等大户莫属;而第二梯队主要有青云、ucloud等转型B端客户的云计算厂商;七牛云存储,爱数容灾备份,服务于垂直领域的厂商,则归为第三梯队。百度腾讯的高调加入使云市场规模再次扩大,其影响力日渐明显。华为也在近几年加入,其硬件优势不可小觑。在如此多的云计算厂商中,如何做到脱颖而出,这是一门技术活,也是考验云计算厂商综合实力的提现。

新致云从2015年横空而出,从刚开始的共享IT资源,再到创新IT模式。针对开发者的开发云;针对一般企业的服务云;行业云:医疗云、银行云、金融云,也涉及电商、汽车云等。这些促使新致云稳健前行并不断上升。

那么新致云在IaaS、SaaS、PaaS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的?

新致云三者协调发展,对客户而言,单一的服务不能满足企业完整的需求,需要的是一个全面完善的上云、云端方案服务。对整个行业来说,也是趋向于协调发展的。新致云会成为一个非常完善的、云计算服务供应商,提供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的多云融合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新致云的竞争力体现哪些方面?

新致22年软件开发和企业服务经验,这是行业最大的竞争优势,AWS、阿里、青云、七牛选择跟新致云成为合作伙伴,就是因为拥有22年的经验、庞大优质的金融客户积累,新致云将很快成为成熟的云计算供应商,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云计算服务,基于我们过往的对行业经验,为客户打造最贴合的服务方案,新致云多年的行业经验以及对客户需求的理解了解,是其他公司做不到的。

采访人介绍

徐瑱,新致云技术总监,上海人,1998年毕业于上海大学计算机软件工程学院。2015年,在FANSZ的中国区产品设计(全球粉丝互动平台)公司做CTO,负责公司的社交产品研发,并提出了以FANDOM为核⼼的理念,规划了产品的三⼤发展阶段且细化各个阶段的产品功能设计及团队规划。

2016年,初步涉及云计算行业。并出任首席架构师的职位,具备超过10个以上的⼤型项目分析、设计经验。

目前,服务于是上海新致云产品研发,负责新致云的架构设计,以及运维服务。并负责新致云技术机构及基础技术平台建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129103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