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图中两个实体能画一个相同的属性么

E-R图中两个实体能画一个相同的属性么,第1张

出版社(出版社编号,出版社名称)
图书(图书编号,书名,出版社编号,定价)
以上其实都已经是关系模式了,而不是ER图的实体了
正常的话,对于这个ER图,出版社实体的属性就是编号和名称,图书的属性是编号,书名和定价,而图书和出版社之间有个多对一的出版联系,这样在创建关系模式的时候就将出版社的编号属性作为图书关系的外键属性了。

匹配一个单词边界,也就是指单词和空格间的位置。例如,“er\b”可以匹配“never”中的“er”,但不能匹配“verb”中的“er”。
贪婪模式是尽可能多的匹配内容!如
ababababababab
/a+b/
如过贪婪模式匹配的是
ababababababab
非贪婪模式匹配的是ab

因为ar、er、ir、or、ur在词尾非重读音节里,一般就发卷舌元音/ɚ/。
beggar 乞丐
daughter 女儿
zaffir 钴蓝色素
doctor 医生
murmur 耳语。

正则表达式,又称规则表达式。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概念。

正则表达式通常被用来检索、替换那些符合某个模式(规则)的文本。许多程序设计语言都支持利用正则表达式进行字符串 *** 作。例如,在Perl中就内建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正则表达式引擎。正则表达式这个概念最初是由Unix中的工具软件(例如sed和grep)普及开的。

正则表达式通常缩写成“regex”,单数有regexp、regex,复数有regexps、regexes、regexen。


扩展资料

正则表达式的作用:

1、匹配

检查字符串是否符合正则表达式中的规则,有一次不匹配,则返回false。如:

String str="abc";

String reg="[a-zA-Z]\\d";//次表达式表示字符串的第一位只能是字母,第二位只能是数字或没有boolean flag=strmatches(reg);//返回结果为true。

2、切割

所谓切割,即是按一定的规则将字符串分割成多个子字符串,如:

String str="zhangsan,lishi,wangwu"。

String reg=",";//表示以逗号作为切割符。

String[] arr=strsplit(reg);//返回结果为{“zhangsan”,"lisi","wangwu}。

3、替换

即将字符串中符合规则的字符替换成指定字符,如:

String str="sfhjhfh136hjasdf73466247fsjha8437482jfjsfh746376"。

strreplaceAll("\\d{3,}","#");//表示将连续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字替换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正则表达式

String eg="\\b(\\w+(<!er))\\b";
Matcher m = Patterncompile(eg, PatternCASE_INSENSITIVE)matcher(str);
while (mfind()) {
Systemoutprintln(mgroup(1));
}

ER=EPR,一个让爱因斯坦再次骄傲的方程,揭示了一个怎样的宇宙?

ER=EPR这个被誉为让爱因斯坦再次感到骄傲的方程究竟描述了什么?在这个世界里,引力支配着宇观星系的运动,量子支配着微观粒子的运动,智能则支配着人类这种宏观智慧生命的行动,这三种完全不同尺度的现象,看上去似乎毫无关系,然而现代物理学越来越多的研究却表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不可忽视的联系。

首先我们要知道,量子纠缠是根据爱因斯坦,为了反驳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力学解释,从而提出的一个称为EPR悖论设计的思想实验。即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悖论,三人于1935年5月,在《物理评论》上联名发表了一篇名为《可以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的论文。借此对量子力学提出了强劲的质疑。很少有人知道,爱因斯坦等人根据量子力学设计了精巧的实验,他们通过高能光子照射特殊晶体,让特殊晶体的外层电子跃迁两个能级,然后在回落时放出一对低能光子,也就是说每回落一个能级就会释放出一个,基于守恒定律,你会发现被放出的一对光子的量子态,存在某些关联,比如偏振。



根据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来看,这对量子态,即微观粒子状态的统称,在存在关联的光子被测量到以前,量子态都会呈现出不确定的特性。由于这对光子的量子态存在关联,这意味着一个光子的状态被确定的同时,另一个光子的对应量子态也被确定了。



最近几十年来,理论物理学家索恩将兴趣点从虫洞研究转移到了引力波探测,并在2017年,因首次探测到引力波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另外,人们对虫洞的研究的基本思想,也在近10年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人类甚至可以将虫洞研究的新思想来源,概括为一个物理公式,也就是由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曾因提出ADS/CFT对偶理论名声大噪的,胡安马尔达西那和斯坦福大学的伦纳德萨斯坎德,在2013年抛出了重磅炸dER = EPR。这个公式首次将虫洞与量子纠缠联系在了一起。



ER的全称为爱因斯坦-罗森桥,这是爱因斯坦和纳森罗森在研究广义相对论方程时,提出的一种不可穿越的虫洞,EPR则是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这三位科学家姓名首字母的缩写,你知道吗?波多尔斯基是一名俄籍美国物理学家,而EPR在物理中,是指一对相互纠缠的粒子,原本ER与EPR两个概念是毫无干系的。因为爱因斯坦-罗森桥是描述大尺度宏观现象的广义相对论的产物,EPR是对微观世界的量子纠缠行为的描述。


要知道,量子纠缠在大尺度上很容易因为退相干而消失,如果我们将黑洞视为量子系统而非经典物体,就有可能会出现,两个高度纠缠的黑洞组成的系统,当人们对这种纠缠态进行仔细研究后,就会发现这种纠缠态对应的时空,可以看作一个不可穿越的虫洞连接了两个黑洞,这就是ER = EPR的真正含义,严格来说,ER = EPR不是一个数学或者物理方程式,它更像一个标语,强调着量子纠缠和时空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假设这种联系存在,这说明它不仅可以自然而然地,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即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联系起来。此外,它还暗示了量子纠缠,在时空结构的呈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或许你会感到困惑,人们为何要将量子纠缠与虫洞联系在一起。首先我们要明白黑洞的几个性质,黑洞是弯曲的时空区域,与大家熟知的,相对而言未被扭曲的空间大不相同。其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人们能够将它的几何结构分隔为两个区域,一个是空间被弯曲,但物体和信息仍能逃离的外部区域,另一个是物质和信息冲进去后,就再也无法逃逸出来的内部区域,因为内部和外部被一个名为事件视界的表面分隔开来。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视界只是一个想象出来的表面,当一名宇航员穿越视界之际,他并不会在该区域内感到任何异样。不同的是,一旦穿过它,这名空间旅行者,将注定被挤压进一个有着巨大曲率,且无法逃离的区域,其实,黑洞内部相对外部而言,实际上是在未来,因此旅行者无法逃离,所以他无法穿越回过去。


在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的一年后,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找到了爱因斯坦方程的一个最简单的解,还指出了如今被称为黑洞的天体的概念,你知道吗?史瓦西计算出的时空几何结构,尤为出人意料,以至于科学家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真正理解,这个结构描述的其实是连接两个黑洞的虫洞,从外部看,两个黑洞是相距很远的两个独立实体,然而它们竟共有一个内部区域。在1935年的论文中,爱因斯坦和他的合作者内森罗森预料到,这个共有的内部是某种虫洞,由于当时他们未能完全理解,虫洞代表的几何结构,从而使得虫洞也被称为爱因斯坦-罗森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129878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