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连接两个硬盘怎么设置

电脑连接两个硬盘怎么设置,第1张

一、确定连接方案
IDE设备(例如硬盘、光驱等)上都会使用一组跳线来确定安装后的主盘(Master,MA)、从盘(Slave,SL)状态。如果在一根IDE数据线上接两个IDE设备的话,还必须分别将这两个IDE设备设置为一个为主盘,另一个为从盘状态。这样,安装后才能正常使用。
如果一根IDE数据线上只接惟一的IDE设备,不管这个IDE设备原先是设置为主盘还是从盘状态,都不需要对这个惟一的IDE设备重新设置跳线。
通常都是将性能较好的新硬盘接在第一条IDE数据线上,设为主盘,作为开机引导硬盘。至于旧硬盘,有几种接法:
1.两个硬盘接在同一根硬盘数据线上,则第二硬盘应设为从盘。
2.第二硬盘接在第二个IDE接口上,如果该接口的数据线上只有一个硬盘,也没接光驱,那么第二硬盘就不用跳线;如果这根数据线上还挂有光驱,一般将第二硬盘和光驱的其中一个设为主盘,另一个设为从盘,这由自己决定。
二、设置硬盘跳线
确定好硬盘的连接方案后,就要设置硬盘跳线了。一般可以在硬盘的IDE接口与电源接口之间找到由3~5列跳线。不管是什么硬盘,在跳线设置上,大致可分成主盘、从盘与电缆选择(Cable Select)三种。硬盘的出厂预设值都是设为主盘,所以如果将硬盘设为主盘,一般就不用设置跳线了。
三、安装硬盘与数据线
打开机箱,将硬盘装入机箱的35英寸的安装架,并用螺钉固定,将第一根IDE数据线未端插入老硬盘的IDE接口,IDE数据线中端插入新硬盘的IDE接口,如图4所示。而且,IDE数据线的Pin1(也就是红边)必须与硬盘和IDE接口的Pin1相连接。最后再将梯形的四针电源插头接到硬盘的电源插座上。
将IDE数据线接到主板的IDE插槽中,同样也要将IDE数据线的红边对准IDE插槽的Pin1。一般来说,主板上会有两个IDE插槽,将80针或40针的IDE数据线的另一端插入这个主板上第一个IDE插槽中。
安装双硬盘的过程比较简单,只要、细心一般就可以顺利完成。如果主板比较老,安装双硬盘之后,出现在通电自检时就可能死机、锁住,或者硬盘容量显示错误等现象,那么很可能是遇到传说中的硬盘容量限制问题了。

首先打开购买的硬盘包装,以安装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为例,购买机械硬盘,一般是带有机械硬盘一个,SATA接口线一根,螺丝钉4个。

2、在硬盘的上方是有两个SATA接口的,一个是大接口,一个是小接口。

3、打开电脑的机箱,然后顺着主板上的线找到主板上面闲置的SATA接口。

4、将机械硬盘放入机箱中的硬盘托架上面并用螺丝固定住,不同的机箱托架的位置不同,但是肯定会有一个以上的硬盘托架,以及一个以上的放固态硬盘的位置的。

5、将电脑主板上面的SATA接口线连接到硬盘上面的SATA接口上。同时把自带的那根小的接口线的一头也连接到硬盘上。

6、最后再将小口的接口线插在主板上面的小的SATA接口上。一般主板上面都会带2个SATA接口的,可以放两个硬盘。(因为示例的电脑是安装了一个固态硬盘,一个机械硬盘,另一个接口是连接的固态硬盘。)

硬盘上有个跳线,你看看说明。
双硬盘跳线设置2008年05月11日 星期日 02:31设置两个硬盘的跳线,一个设为主盘(Master Device),另一个设置为从盘(Slave Device)。这里有一个问题大家要弄清楚,就是究竟哪个硬盘设置为主盘更合理,许多朋友认为要将容量更高的硬盘设为主盘,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将性能更好的硬盘设为主盘。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本来有一块希捷酷鱼Ⅱ20GB硬盘(7200转),后来又添置了一块60GB的希捷U6硬盘(5400转),那么你就应该把酷鱼Ⅱ 20GB设为主盘,因为它的速度更快一些。
图1 酷鱼Ⅳ硬盘跳线说明
不同的硬盘间的跳线方法可能会有所区别,但基本上大同小异。下面我们就以一块希捷酷鱼Ⅳ(7200转)和一块迈拓星钻一代(5400转)为例,讲解一下跳线的设置方法。
图2 星钻一代硬盘跳线说明
首先我们要分别看一下两个硬盘的跳线说明,这个说明一般位于硬盘的正面或反面(如图1、图2)。然后按说明将希捷酷鱼Ⅳ设为主盘(如图3) ,将星钻一代设为从盘(如图4)(注:如果两个硬盘各使用一条数据线,则可以不进行跳线设置)。完成跳线设置后,将两个硬盘分别安装到机箱内相应的位置,并连接好数据线和电源线。在连接数据线时要注意将蓝色一端与主板的IDE接口相连,但如果你使用的是早期的DMA/33数据线,则无此要求。完成这一步后,硬件上的安装工作就全部完成了。接下来我们可以打开计算机的电源,并进入主板的BIOS,可以看到BIOS已自动检测出了两个硬盘的容量及主从关系,这说明双硬盘已安装成功。
图3 将酷鱼Ⅳ设为主盘
数据线选择
从图1、2中我们看到,硬盘上除了带有Master和Slave跳线外,还有一个Enable cable select跳线。如果用户设置了这个跳线,那么硬盘间的主从关系就会由数据线所决定。这是一种较为少见的主从盘设置方法。
图4 将星钻一代设为从盘
但此时就不能将两块硬盘中的任何一个进行主从盘跳线设定了,而需要两块硬盘都将跳线改动到“Enable Cable Select”的状态。而接线的时候就必须注意,无论采用40芯的DMA/33线,还是80芯的DMA/66线,远离主板的硬盘接口总是接驳主盘,而靠近主板的接口上的硬盘总是被认做从盘。其实采用数据线设置的方法来确定主从盘关系,是安装双硬盘时很灵活的手段。比如,你可以将两块硬盘都做成可引导的启动盘,当主盘出现硬件故障时,只需将硬盘换接到Master接口上,它就成了系统盘。这个方法特别适合经常来回更换硬盘的用户。
双PATA硬盘的安装
相信现在还有很多人在使用PATA(并行ATA)接口的硬盘。这类硬盘外观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扁平的IDE数据线来进行数据传输。那么如果有两块PATA硬盘,该如何安装呢?
1规划IDE设备的主从关系
一般主板都提供了两个IDE接口,可以接四个IDE设备。但除了硬盘外,用户一般还有1个或2个光驱。因此,要想获得更好的性能,就要规划好这3个或4个设备的安装位置。
1)双PATA硬盘+1个光驱
建议将容量大、速度快的硬盘设置为主盘,接在IDE 1接口的数据线上;将另外一个硬盘设置为主盘,光驱设置为从盘,两者一起接在IDE 2接口的数据线上。
小提示:
系统启动时搜索启动盘的顺序是先IDE 1,后IDE 2。将高速硬盘设置成主盘接在IDE 1上作为系统盘,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
2)双PATA硬盘+双光驱
与上面的连接方式相似,建议在IDE 1上除了接那个高速硬盘作为主盘外,再接一个光驱(从盘)。同时IDE 2上也是一个硬盘加一个光驱。
2设置硬盘及光驱的跳线
从上面的主从关系规划可以看出,不论是双PATA硬盘加一个光驱,还是双PATA硬盘加两个光驱,硬盘都是“主盘”,光驱都是“从盘”。因此,必须将硬盘及光驱的跳线按此要求进行设置。在IDE设备的跳线设置中,一般用“Master”表示“主盘”,“Slave”表示“从盘”。硬盘出厂时一般默认就是“主盘”,而光驱出厂时的跳线一般默认是“从盘”。在安装硬盘与光驱时,要仔细查看该设备的主/从盘的跳线设置示意图。
3安装PATA硬盘
设置好跳线之后,就可以按照上面规划的安装位置,将硬盘、光驱一一装入机箱中,然后连接好设备的数据线与电源线。注意,在使用数据线的时候必须注意——数据线上的三个端口是有定义的,不能随便连接设备。中间的那个端口是“Slave”,是用来连接从盘的;离“Slave”端口最近的那个是“Master”,是用来连接主盘的;离“Slave”最远的那个是“System”,它是插在主板的IDE接口上的。
4BIOS设置与硬件检测
硬盘安装好以后,我们就可以进入BIOS查看硬盘是否工作正常了:启动电脑,进入BIOS中的“Standard CMOS Setup”(标准CMOS设定)。将硬盘的“Type(类型)”和“Mode(模式)”设为“Auto”,让BIOS自动检测硬盘。
也可以通过主菜单中的“IDE HDD Auto Detection”选项来自动检测硬盘。如今的主板都具备自动检测功能,只要没有物理故障,一般都能检测出来,此时就可以看到BIOS中4个IDE端口上的设备了。
小提示:
如果电脑检测不到硬盘,或者检测硬盘时死机,请考虑以下几种情况:硬盘跳线错误;数据线连接错误;没插电源线;主板BIOS不支持大硬盘;前面几种情况比较容易解决,至于BIOS不支持大硬盘,可以采用升级BIOS的方法解决。当然,也可以通过第三方软件来跳过主板BIOS限制,各硬盘生产商都免费提供这种软件,大家可以到官方网站上下载。
“1个PATA+1个SATA”双硬盘安装
SATA(串行ATA)是硬盘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今市场上SATA硬盘及支持SATA硬盘的主板也越来越多。SATA硬盘在外观上最大的变化就是采用了非常窄小的“L”形数据线接口及扁平的电源线接口。支持SATA硬盘的主板一般都会提供2个或4个SATA接口。

1Intel系列芯片组主板的设置
(1)1个PATA硬盘+1个SATA硬盘+1个光驱
以ICH5、ICH5R、ICH6、ICH6R为代表的Intel南桥芯片支持SATA,目前的i865、i875及最新的i915、i925系列芯片组都提供了对SATA的支持。如果主板的SATA接口是由ICH5/ICH5R芯片提供的,那么应该这样连接:
将SATA硬盘的数据线连接到主板的“SATA1”接口中;将PATA硬盘与光驱通过一根IDE数据线连接起来,其中PATA硬盘的跳线设置为“主盘”,并连接到数据线的“Master”端,将光驱的跳线设置为“从盘”,并连接到数据线的“Slave”端,最后将这根IDE数据线连接到主板的“IDE2”接口中。
在连接SATA硬盘时要注意:有些SATA硬盘一般都具备传统的4针电源接口及SATA电源接口,在使用时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接口来连接电源,但是绝对不要将这两个接口都接上电源插头,否则会烧毁硬盘的。
将所有硬盘及光驱的数据线按上述方法连接好之后,再连接好设备的电源线。接下来启动电脑进入BIOS,选择并进入“Integrated Peripherals”设置窗口,然后进入“OnChip IDE Device”设置画面。在该画面中,除了将“IDE HDD Block Mode”、“On-Chip Primary PCI IDE”、“On-Chip Secondary PCI IDE”三个选项设置为“Enabled”外,其他8个选项全部设置为“Auto”。
再将光标移动到窗口下方的“On-Chip Serial ATA”选项上按回车键,然后在d出的窗口中选中“Combined Mode”后按回车键。
最后将光标移动到“Serial ATA Port0 Mode”上按回车键,在d出的窗口中选中“Primary Master”并回车。此时“On-Chip Serial ATA”和“Serial ATA Port0 Mode”选项的设置分别为“Combined Mode”和“Primary Master”。
按“F10”键保存BIOS设置,重新启动电脑后,再次进入BIOS的“Standard CMOS Features”窗口就会发现,SATA硬盘占据了“IDE Channel 0 Master”通道,而PATA硬盘则占据了“IDE Channel 1 Master”通道,光驱占据“IDE Channel 1 Slave”通道。
小提示:
经过以上设置后,SATA硬盘的优先级比PATA硬盘的高,建议将 *** 作系统安装在SATA硬盘上(此时在DOS下SATA硬盘的第一个分区是“C”盘)。如果不想将SATA硬盘作为系统盘,而想把 *** 作系统安装在PATA硬盘上,则可以在BIOS中将PATA硬盘的启动优先级提高:进入“Advanced BIOS Features”窗口,选择“Hard Disk Boot Priority”并进入硬盘启动优先顺序设置窗口。
在该窗口中,默认是SATA硬盘排在PATA硬盘的前面,此时可以选中PATA硬盘,然后按“Page Up”键,使PATA硬盘排在SATA硬盘的前面。最后保存BIOS设置并重新启动电脑,这样PATA硬盘的第一个分区在DOS下便成了“C”盘。
(2)1个PATA硬盘+1个SATA硬盘+2个光驱
将SATA硬盘的数据线连接到主板的“SATA1”接口中;将PATA硬盘设置为“从盘”,然后用1根IDE数据线将它连接到主板的“IDE1”接口上;将两个光驱分别设置为“主盘”和“从盘”,然后利用一根IDE数据线将这两个光驱连接到主板的“IDE2”接口上。注意,在连接硬盘及光驱的时候,要注意数据线端口的选择。

设备安装好以后也要到BIOS中进行设置,具体设置方法和前面“1个PATA硬盘+1个SATA硬盘+1个光驱”的设置方法大同小异。不同的地方是“On-Chip Serial ATA”选项和“Serial ATA Port0 Mode”选项的设置,其中前者应设置为“Enhanced Mode”,后者须设置为“SATA0 Master”。

保存BIOS设置并重新启动电脑,再次进入BIOS的“Standard CMOS Features”窗口就会发现,此时共有6个IDE设备通道,其中PATA硬盘占据了“IDE Channel 0 Slave”通道,而两个光驱分别占据了“IDE Channel 1 Master”与“IDE Channel 1 Slave”通道,SATA硬盘占据了“IDE Channel 2 Master”通道。
经过以上设置后,PATA硬盘的优先级比SATA硬盘的高。如果想把SATA硬盘作为第一启动盘,则可以在“Hard Disk Boot Priority”窗口中将SATA硬盘排在PATA硬盘的前面。
此外,在设置“On-Chip Serial ATA Setting”选项时,也可以将“On-Chip Serial ATA”设置为“Auto”,由主板自动根据设备的多少及连接位置来选择SATA工作模式。
2VIA系列芯片组主板的设置
VIA的VT8237也提供了对SATA硬盘的支持,在一些采用PT880、KT880、KT800等芯片组的主板上,采用的往往就是VT8237南桥。
如果主板采用的是VT8237南桥,那么其SATA硬盘的物理安装、BIOS设置与Intel的ICH5/5R差不多,只须按照前面讲述的连接方案连接好硬盘与光驱,然后在BIOS中找到带有“SATA”或“Serial ATA”字样的选项,将它设置为“Enabled”或“Auto”即可。
3采用第三方芯片的主板的设置
也有很多主板芯片组的南桥并不支持SATA,因此主板厂商便会通过板载第三方的SATA控制芯片来提供对SATA的支持。目前使用比较多的第三方控制芯片,主要有Silicon Image公司的Sil3114与Sil3112、Promise公司的PDC20376、SiS公司的SiS180、VIA公司的VT6420等。
对于采用第三方SATA控制芯片的主板而言,由于其传输通道并不占用传统的IDE通道,因此无须过多考虑设备的主从关系。也就是说,SATA硬盘只管接在SATA接口上即可,至于PATA硬盘及光驱,可以享用IDE1、IDE 2两个接口(即4个IDE传输通道)。
由于不同主板厂商所用的第三方SATA控制芯片不尽相同,因此要想在BIOS中打开SATA功能,其选项名称也各不一样。不过有一点相同的是,该选项一般都在“Integrated Peripherals”设置窗口中。用户只须在此设置窗口中查找带“Serial ATA”、“SATA”字样或与SATA控制芯片厂商名相同的选项就对了。
而更多的厂商是在BIOS设置中添加了诸如“Serial ATA Controller”、“Serial ATA Setting”这样的选项,只须将它们设置为“Enabled”即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130442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