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及其竞品分析(Pocket,收趣云书签,为知笔记)

印象笔记及其竞品分析(Pocket,收趣云书签,为知笔记),第1张

本篇分析报告采用的就是我在目录中提及的三种产品分析报告写法中的第二种。
我将以印象笔记为主,援引为知笔记、Pocket和国内新近出现的收趣云书签为其竞品。选这三个为其竞品是因为在这个领域里这三个产品和印象笔记的模式比较接近但又各有特点,而读读日报虽然也有类似的收藏功能,但从模式上来讲并不能算是其竞品,因此并未作为主要竞品来在本文中分析。如果仅从用户量和活跃度等标准来看,或许收趣和读读都不必加入此分析,但是从产品本身而言我认为都有其借鉴意义,而能否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则要看各自团队的造化了。

印象笔记是一款通过手动编写或直接收藏的方式来记录生活中一切想记下的事的笔记应用。
官方版本:

在不断的产品迭代中,印象笔记将其使用场景拓展到了“个人工作空间”的概念:

印象笔记这类产品起到了两个基本作用
①承担了外部记忆的功能:
随着印刷术的出现,信息量也开始增加,人们开始依仗外部记忆来记录接触到的信息,而互联网的出现就如印刷术所处的时代节点一样,使信息流通速度和流通效率加快的同时,也使得得以流通的信息量大幅增加,因此印象笔记就起到了留存这些信息的作用,帮助人类记忆所需要的内容;
②承担了信息管理的作用:
印象笔记等产品使我们能够 将自己的想法储存 (相对于之前的纸质书写而言,用印象笔记效率更高且只要能够联网便能够获取,大大提高了效率),并且它还能让用户 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添加标签,以及深度搜索 ,优化了信息管理上的效率和体验。

因此,结合以上几点,我们锁定一下 目标用户及其使用场景的特征

这些都可以概括为: 强内容指向性的用户

印象笔记还在其场景上衍生出了几种可能的目标用户:

核心需求:

次级需求:

反映到产品上就如同记忆一样,需要在信息的编码和提取上下功夫,使其记忆效率提高,提取速度变快。

通过这一部分希望能够确定此类应用的功能优先级,以及围绕该优先级导向而建立的产品逻辑链。
印象笔记涉及一个主场景和几个衍生场景:
主场景 就是用户对自己感兴趣并且希望记住(或者至少可寻)的信息的记录。

由其产品定位、功能结构和用户人群所能 衍生出的场景 有:

衍生出的这三个场景中,前两项就暂且不做细致分析了,“清单”和“提醒”这两个功能只能算是辅助性功能,对用户增长或者收入增长都没有什么助力;团队协作一项主要面向企业用户,倒曾经的确为印象笔记带来了可观的用户和收入增长,因此在后文会略作分析。

印象笔记这类应用发挥价值的起点就在于内容的生成和积累,这种生成来自两方面: 一是用户自己撰写,二是从其他渠道 (如网页或其他APP)上截取。

对于 自己撰写而言 ,我主要分析两个方面,一是笔记种类,二是书写体验。

印象笔记提供了五类可供选择的笔记内容列于首页:

以及三处“添加笔记”的 入口
①从首页的五类笔记种类中选择一项,对应进入
②从笔记列表中,点击最下方的“+”进入

但此处只提供了三类笔记种类可供选择

或许这三类是印象笔记理解的用户的主要需求,而首页中细分到五类是为了用户在首页时能最快的书写自己想要的笔记种类吧

③在笔记内容页中,点击右上方的“+”进入

此处的“添加”进入的是通用的文字类添加,而在文字类添加中可以通过底部工具栏添加任何笔记种类的内容。

印象笔记提供的书写工具还是十分多样的:

用户可以添加、录音、列表、清单,以及多种对文字格式的 *** 作。

而在我所选择的两项竞品中,Pocket和收趣云书签均为内容收藏应用不具备自主书写笔记的功能,因此此处援引“为知笔记”作为竞品来分析其自主书写时的功能性。
除了可以添加、录音、列表、清单、提醒,以及多种对文字格式的 *** 作外,两者也都 不能添加视频 ,而与印象笔记有所不同的是,为知笔记在添加笔记时会向用户提供10种可供选择的模板:

其中只有普通笔记和Markdown笔记是免费模板,其他均需付费或升级为VIP才可获得。
更多的模板引导着用户发现了更多可以触及的写作场景,也提供了与之对应 的最贴切便捷的排版方式。

Pocket是一个例外,它本身不剪藏视频,但是可以切换到网页版视图来看视频。

此处注明一点:印象笔记也可以剪藏pdf文件,但是效果就是在文字页面中有一个链接指向那个pdf文件,因此效果还是比较差的,我就不将它列入表中了。

对于从其他渠道上截取内容的方式而言,印象笔记和为知笔记的交互方式比较类似:

印象笔记很久以前的版本是不能在截取内容时添加标签的,但是后来就可以在收藏内容时从文件夹和标签两个维度来收藏一篇文章了。为知笔记依旧只能将笔记收于某个文件夹中,但是其文件夹目录下可以细分为多级子目录,而印象笔记最多只能到二级子目录。

Pocket和收趣在剪藏内容时的交互方式比较相似,但和印象笔记截然不同:

二者都可以在保存成功的d窗出现时点击“添加标签” 的按钮来进一步添加标签,方便日后查找。这也和产品本身的定位有关,印象笔记和为知笔记定位在内容生成与积累,Pocket和收趣主打的是稍后阅读,因此标签更多是给予用户内容提示以及增强可寻性,而文件夹则偏向分类与聚合。

但是剪藏时,印象笔记需要在网页内所有都加载完毕后才能剪藏,不然在印象笔记中依旧显示不出;Pocket有时会省略,除非切换至网页视图;为知和收趣是将网页内容直接嵌入自己的应用中,因此阅读效果最好。

但是, 从APP中直接剪藏内容时 ,印象笔记和为知笔记的剪藏效果极差,无法正常阅读,只能转到网页中再剪藏;Pocket剪藏效果稍好,但是会漏掉,视觉设计上也较为简单,比较像浏览器阅读视图中的效果;收趣的效果最好,通常没有任何问题。

查找特定内容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 通过信息结构一层一层查找 ,二是通过 关键词搜索

印象笔记首页中,用户可以通过“快捷方式”“笔记”“笔记本”“标签”来找寻自己想找的笔记内容。快捷方式为用户提供了最快的搜寻渠道,但仅限于少量用户特意收藏的文章,目的就是方便再次进入。
印象笔记层级较浅,只支持两层文件夹,标签也是彼此独立,而为知笔记则是呈树状结构的多级文件夹和多级标签,信息结构可以做的极深。
我认为对于移动端笔记类应用而言如果做得窄而深的话,无论是在内容剪藏时选择相应的文件夹,还是查找内容时从文件夹和标签列表中查找,都有些不易 *** 作。尤其是标签列表,如果做成树状结构,势必要相对穷尽且彼此独立,但对于文件夹而言保持这种结构非常合理,因为通常一篇文章只对应一处文件夹,不会导致重合,但一篇文章通常会添加多个标签,因此势必会有跨集合选标签的情况发生,如此一来标签也只是白白增加了选择时的的 *** 作成本。
印象笔记的标签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是文件夹功能的辅助,用标签划分后内容易查找得多,也避免了层级过深。

Pocket和收趣没有文件夹功能,只有标签,如之前所说,这也很符合稍后阅读的产品概念。

我认为关键词搜索是此类应用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因为 它决定了你能多快的找到自己想找到的内容 。就和记忆一样,能记下多少事情只是记忆的一方面,能多快的提取出来一般才是考核记忆力高低的关键。

印象笔记不支持只搜索标题中是否含有该关键词,这也就导致了有许多文章只是因为提及了这个关键词而被列入搜索结果中,很多时候那些关键词是出现在文章最后的“”中而并非正文中的,也就造成了非常多的无关项,所以只搜索标题能够帮助筛选出相关性最高的一批文章,这在积累了一定量笔记后是非常有用的。换言之,这也是在降低用户的搜寻成本。

搜索中的文字这个功能一直是印象笔记引以为傲的一项功能,我认为它最实用的地方就是在收藏了行业研究报告后进行搜索时,因为这类报告从网页上储存下来都是,因此搜索就显得非常实用了,其他场景下则没有那么明显的实用性。

在搜索结果中高亮关键字 我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点,印象笔记不仅高亮,而且会在点击文章后自动跳转到对应的位置,这能够帮助用户最快的了解到他想知道的信息,而不用从文章开始通读全文。

收趣云书签中还提供了另一种搜寻方式,即通过文章来源搜寻。在其抽屉式导航中有一项“来源”,用以展示用户收藏的内容的获取途径以及对应渠道下的各个内容:

如果用户仍记得文章来源的话,通过来源搜索就会事半功倍。

正如上面所说,印象笔记的内容来自两方面,其中从其他渠道截取而来的信息必然是用户认为有意义留存的信息,因此在阅读后如果想要标注其中某些内容或对某些内容做批注的话是非常正常且合乎逻辑的。

印象笔记有在文字格式工具栏中提供高亮文字的格式刷,不过似乎选不了颜色,但也可以很顺畅的使用;用户也可以改变文字颜色或者加下划线等,但是印象笔记中没有设置添加批注的工具或者专门的格式,这使得用户在编辑剪藏来的文章时需要自己设计一种格式来添加批注,我认为这是一个有所欠缺的地方,因为增加了用户的编辑成本。

为知笔记和Pocket对于剪藏来的内容则无法做任何处理。

相比之下, 收趣在这方面的功能就显得非常友好:

虽然不能够改变颜色或添加下划线,但是通过选中想编辑的文字就可以便捷的高亮, 甚至添加对应的批注内容 ,这点在交互上有点像多看阅读,比较符合在移动端阅读文字的习惯。我认为这也是印象笔记在内容加工上值得借鉴的一处功能改进。

i 印象笔记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付费用户,在其将近2亿的用户群体中,有不到一半的付费用户,有20000家公司在使用企业版。
ii 对于付费用户而言,印象笔记采取的就是标准的基本功能免费高级功能付费的方法,不过在它的基本功能中,对于最基本的内容储存做了限制,免费用户每月只有60M的存储容量,标准用户1G,高级用户10G,而这恰恰是印象笔记最主要的功能,至于高级用户中的“一键演示笔记”“智能名片扫描”这两个高级功能几乎没什么作用,“标注PDF文档”我认为在移动端并不好使,“推荐相关内容”属于可有可无的功能,因为对于用户体验而言增量极其有限。所以 实际上,用户付费的原因只有一个:存储空间不够 。我相信如果有一款应用在功能上与印象笔记同样好使,但有无限存储空间的话,用户一定会转移过去的,此时让用户仍然留在印象笔记的原因恐怕就是迁移成本和差异化的功能了。
iii 管理层先后推出“Evernote food”“Evernote Peek”“Evernote Hello”等功能,用户反馈极差。这种产品迭代方向显示出其优先级不明,使得产品定位不准,功能无法聚焦;
iv “Evernote food”这个产品确实是符合用户使用场景的,但无奈它所切入的市场并非是一个强交互的刚需市场;而“Evernote Peek”“Evernote Hello”等功能则明显是为了“群聊”这个功能,而这个功能主要是为了企业级用户而设立的,因此能够看出印象笔记(或者说Evernote)将工作重心放在了从企业级用户上,因为他们是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但这样便使得功能上无法满足普通用户的需求,造成用户流失。但在Evernote的不到2亿用户中,企业级用户只有20000家左右,而对于企业级用户而言,团队协作软件比印象笔记应当更适用于工作场景,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这种迁移成本并不高,反而能够带来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印象笔记在战略上不该将重心放在企业用户上,相对企业而言,普通用户对它的需求度更高。

产品迭代必然围绕着三个方向:
①解决用户的问题
②降低其解决问题的成本
③提升用户体验

从而实现三个目标:
①提升新增用户数
②提高留存率
③提升产品活跃度

正如之前所讨论的,这类产品的优先级首先锁定在了内容的生成与管理上, 做好外部记忆和信息管理所涉及的基本功能 是提升用户体验的重中之重。比如优先解决第一部分里提及的有待提高的各个地方:
①提供可调用的模板来提升写笔记的效率
②结合移动端输入特点,提升移动端书写体验
③允许剪藏视频
④优化从其他APP端剪藏内容的功能
⑤优化关键词搜索,增加只搜索标题中含关键词的搜索方式
⑥优化编辑文章时的 *** 作体验,例如降低用户高亮文字、添加批注时的 *** 作成本
⑦优化阅读体验,印象笔记从不同网站剪藏的内容排版各不相同,有的会因悬浮工具栏而挡住正文内容,有的会在剪藏后字体格外大,导致无法正常阅读,并且在移动端很难切换到源网页中阅读,因此经常会造成很多不便。收趣优化了常用的上千个网站或APP的阅读体验, 在收趣云书签内阅读时格式统一,排版整齐,这对于一个以内容为主的APP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用户自己写笔记只占了印象笔记使用的一个小场景,另一个主要场景就是从各种渠道剪藏优质内容,所谓“优质”就是指用户感兴趣的、认为值得收藏的内容,因此印象笔记能发挥最大功用的前提是能够获取到足够多的让用户希望收藏的内容,这也是该使用场景的开端。因此 帮助用户发现那些他感兴趣但又缺少发现途径的信息,便能够使用户需求得到超预期的满足

知乎和使用的比较多的用户肯定会有这种感受,赞同或者标记喜欢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把某个答案或某篇文章收藏起来则是一个较为低频的行为了。

基于印象笔记的功能结构和战略发展方向,可以延伸出 内容共享 这一场景,也就是将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信息节点, 由于每个人生成或收藏的内容都是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收藏的,因此便也是有价值去分享的,所以当各个用户在一个社区中进行共享时,这种原本弱交互的个人收藏行为便成为了强交互的分享行为,也使得原本低频的需求变为了高频需求 ,同时由于社区自身属性的原因,用户对产品的黏性会大大增强。

一个类似的例子便是知乎推出的“读读日报”,虽然知乎本身就是知识共享型社区,但是门槛较高,而读读日报就是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节点,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推荐出来,降低了内容生产门槛,提高了用户活跃度(虽然用户量并不多);Flipboard的用户生成杂志并分享功能也有这个含义在里面,不过由于其产品属性的原因,这个分享性的功能并不是十分出彩。这里只是单纯从产品的逻辑上来说这种功能设计,不过这两个例子也告诉了我们 更好的产品并不一定会更成功 。

Pocket和收趣云书签在这方面则都有着社区共享的功能:
Pocket专门开辟了一个版块能够获取自己关注的人所分享的内容。用户可以通过系统推荐、通讯录、Twitter和Facebook上的好友来获得订阅源。

并且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保存到自己的Pocket中,或分享给其他人(但是除了“保存”以外的功能都被折叠在了“…”中,可能是怕区域太小导致误点吧):

收趣的分享体系则开放的多

1主动分享:

用户可以分享某篇文章到微信好友、朋友圈、QQ好友、QQ空间、微博、kindle等,并且能够看到自己分享出去的文章被其他用户阅读的情况。

收趣还将分享功能与积分体系联系在了一起,分享自己的收藏后,阅读人数越多,用户获得的积分也越多,并且可以按照1趣币=¥001的兑换比率提现或购买商品。

2查看其他用户的分享:
与Pocket不同,收趣并没有建立自己的内容分享社区,而是与其他订阅源相连接,在首页中就可以在“我的收藏”和“热门收藏”中切换:

虽然“ 热门收藏 ”中的内容较乱,但也提供给了用户多种类型的热门内容,只是采取的是超过30人收藏的内容会被列在“热门收藏”的列表中的方式,因此 并不是按照用户个人的喜好来筛选的,击中用户喜欢的文章内容的可能性比较低,并不算是推荐给用户优质内容的好方法

或许是为了弥补这一弊端,收趣用户也可以通过之前提过的“查看来源”功能来获取优质内容。在这里不仅能够查看自己在不同网站或APP来源下的收藏,也能看到其他用户在此来源下的收藏。

通过独立订阅源获取优质内容时虽然不如Pocket直接,但是 正因为每个订阅源的产品定位和内容导向都不同,这也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想找寻的内容方向来挑选对应的订阅源 ,例如想找值得收藏的娱乐内容绝不会去知乎,想找值得收藏的体育报道也肯定不会去36氪,而在锁定了用户想搜寻的内容方向后,在单一方向内用户喜好重合的概率则会大很多,因此获取到优质内容的可能性也会提升一些。

1、项目管理
如果您有多个项目,是否应该不知所措?然后Evernote是您强大的助手。 Evernote使管理研究,跟踪项目预算和进度表,设置项目提醒以及与他人合作变得容易。

2、项目日志

项目日志是一个简单的组织系统,可帮助您跟踪进度,而无需专用的应用程序或日历。使用此系统,您可以快速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今天需要做的事情以及对未来的计划。您可以在Evernote中复制项目日志并从任何地方访问它。

3、收集食谱

如果您有合格的美食家,则通常喜欢各种食物并尝试自己检查食谱。此功能完全符合要求。您可以为食物拍照并在下面添加食谱,也可以离线添加。

4、知识管理
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您之前,是否知道或在微博上看过本文?在微信公众号或朋友圈中?那时,作者的文学和思想深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幸的是,我想了很久。我找不到了。一键保存到Evernote。

我们有没有过遇到这样的情况呢?

电脑里的文件越放越乱,乱到似乎只能通过查找关键词,都不一定能把它找到。

手机里的照片,上千张,只要内存够,不断往里塞,前一段时间拍的证件照,想用,只能搜搜的往回翻,翻了半天,白翻,郁闷坏了。

打破这些的关键是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标题命名系统。那么下面欢喜老师的课程内容,也许会对你有用。

反正我自己受益匪浅,磨拳嚯嚯,准备好好的把自己的文件命名统一规范好,至少让印象笔记这个我的第二大脑,随时可以调取我需要的信息。

任何资料的整理都是将「人时地事+序列号+版本号」排列组合。

标题: 前缀:序列号名称 | 备注

文档: 时_事_人_版本号

照片: 时间_地点_人名_序列号

上个图先感受下,希望自己的印象笔记也能如此。


以下是课程具体内容:

如何针对标题、文档、和照片建立一套视觉规范。

这种规范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人时地事+序列号+版本号。

人:人物

时:时间

地:地点

事:事件/故事/类别(阅读、写作、设计、演讲等)

序列号:编码排序(英文、数字)

版本号:迭代次数(v10 v20……)

任何资料的整理都是将「人时地事+序列号+版本号」排列组合。

我们尝试一下此规范应用到标题、文档和照片的管理中。

首先,对于标题,命名格式是「前缀:序列号名称 | 备注」, 然后灵活执行这个标准,视觉统一性就建立起来了。

举个例子:

01a《软资产-从知识资本到智力资本》| 3组重启

这是创作营知识库,欢喜老师按照这个标准的一个命名优化。

01a(序列号)《软资产-从知识资本到智力资本》(是名称,也就是事儿, 事的名称)| (树杠后面备注,谁写的,3组重启。)就是:序列号事 | 人物 这三个要素的组合。

基本上所有标题都是按照这个标准来优化的。

你可能会问,这里怎么没有前缀呢?

因为这些都是卡片,所以如果加前缀,就是,卡片:01a《软资产-从知识资本到智力资本》| 3组重启。

为什么这里不加前缀呢?

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卡片创作营,所以就把前缀去掉了,灵活应用。

但是其它的一般都会加前缀,比如课件、清单,书单,文章,这是不同的类别,作为前缀,方便排序。

第二,对于文档的管理, 也要有一个统一的格式。

比如:20201101(时间)_知识管理课程详情页(事件名称)_安妮(设计师名字)_V10(版本号) 。

也是按照「 时_事_人_版本号 」组合搭配,这个文档如果存储在电脑里,需要再电脑里建立一个「设计」文件夹,将所有的设计资料存储在设计文件夹里面。

如果你放到印象笔记里面,就可以和标题搭配使用,把设计分类作为前缀。比如:「设计:01知识管理课程详情页」,打开标题就可以找到具体文档。

其它类型文档也是如此,先把文档的格式统一起来,然后再进行分类,管理起来就很方便

第三,对于照片管理, 我们也可以按照一个格式来优化。

时间_地点_人名_序列号

比如,一张照片,我们可以用:20200609(时间)_深圳世界之窗(地点)_欢喜(人名)_001(序列号),照片的命名就像小时候写难忘的一件事儿,老师一直强调, 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

不论你有几千张照片,每一张照片按照这三点来优化,找起来就很方便。

一些常用的照片,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分类,比如证件照(身份z、结婚证、驾驶证、毕业证等),形象照(用来更好展示自己的照片,有时间都可以拍一套)

不常用的照片,建立一个年份文件夹,把照片按照年份放进去。在一个周末悠闲的午后,窗外淅淅沥沥下了点小雨,一片枯黄的落叶随风而落,这时候最适合翻看这些照片。

所以这节课你只需要记住两点:

资料命名:人时地事+序列号+版本号

命名格式:「前缀:序号名称 | 备注」

按照这两点来整理资料,你的资料将会焕然一新,井井有条。

印象笔记在哪看购买记录:
1
打开模板 进入印象笔记中,点击左侧的模板功能打开进入。
2
打开已购模板 进入模板后,点击右侧上方的已购模板打开进入。
3
查看已购模板 打开已购模版后,在d出的窗口中,即可看见我们购买的模板了

1、每次打开软件都卡死(本地缓存笔记很少,我的电脑配置不差 ssd+i5+8G)
2、同步功能很弱,加入的4个共享笔记本,从上午开始同步到现在只同步好1个
3、我自带,但是一直提示“无法连接到服务器” 昨天到现在,登录上去2次,我这边TLS这些设置没有任何问题(今天上午登录上去的一次是 把软件卸载掉 然后重新安装在别的盘里 就可以登录了 下午突然又不能登录了 ) 第一次登录是刚装上 第二次登录是卸载重装。
4、昨天联系了微博、邮箱,目前没有一个回复。 比较难以理解的是这个报告问题,因为不是会员,所以会延后回复,只有会员才能优先回复,难道只有是会员才能解决问题
5、没有linux 客户端(能有最好)

大家好,我是Tee桑,一个画画,摄影和写作的准自媒体人。

前阵子618,买了印象笔记的618元的5年专业版会员送了背包和电子屏以及又花了300元买了智能笔来配合,事后看了些帖子也觉得印象这波营销吃香挺难看的。撇开是否交了智商税不说,毕竟我每年的知识付费订阅也有小万元,知识和工具都是为人个人积极成长服务的,我从中受益产生的价值也远超这些。

印象笔记 Evernote 印象中我是从11年,12年开始用起来,好像有个三个账号,目前用的账号是13年用到现在。以往的使用习惯是不怎么用剪辑功能,所以虽然每个月几乎消耗不了多少上传流量额度,但同时也避免了很多评论印象笔记反馈的问题,就是加载慢,卡的问题。谁叫我量少呢~

作为一个习惯输入和输出的『准』自媒体人,我使用印象笔记更多的是一个敲击键盘输入的过程,是一个文字转电子档的工具,也是一个方便在线让我能和朋友头脑风暴的平台。

我会在以下几个方面用印象笔记来记录:

TODO list:我会用手帐本和印象笔记同时备份下,哪个方便先打卡哪个,然后临睡前再回顾下,没完成的我会在印象笔记上记录心得,以及优化下打卡事项

然后分了绘画,摄影,写作,生活四个主要的笔记本,把一天会产生的内容文字版就输入在里面,作为复制黏贴使用。我永远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相信我这糟糕的记性,所以当下想到什么就力所能及的通过手账本或印象记录下来,如果是先在印象里写的就大概率不会再手账本里再输入一次。但其实我更喜欢先手写的感觉,可能画画习惯了自由吧,书写的感觉总是自在的。所以印象笔记也承载了我这几年在技能知识点上的成长,也方便我复盘。

然后笔记协作功能,在笔记设置里设置好朋友的印象笔记邮箱,邀请后就能协作书写笔记,这个经常运用在我和小伙伴们头脑风暴上。因为沟通一切可视化又方便查阅,所以会很有效率。

网页剪辑功能似乎也就今年才用起来,本质就相当于当年的网页收藏夹,但我的体验一般放进去是很少再次打开的,所以也是我很少用这个功能的原因,我的成长更依赖于有效输入和输出,而避免那种收藏了就学会了的心理安慰和自嘲。

以上应用的功能其实说白了任何一个笔记 APP 似乎都能满足我,又或许都不用收费。那我只好借用『为信仰充值』来搪塞吧。既然我用的挺顺手的,也不在乎给技术团队一些支持了。

但我确实要与时俱进了,这次买的智能笔,电子板的运用场景便是省了我电子备份的环节,当然对于我们这种画画的,电子版还能用来演示观察起稿,还能有轨迹录制功能,这功能或许还是用的上的。印象笔记这几年也越做越复杂,也怪不得被人吐槽已经忘了初衷啥的。我因为没怎么关注这些新增加的功能,但有空我也可以研究下,比如思维导图,超级笔记,空间等功能,从使用上应该还是会提升些效率的。当然,对于印象识堂这种容易分散注意力的栏目,就用碎片时间看看涨涨知识就是了,比如地铁上或者等候时间上。

我最近比较认可的一个观点是流量的本质就是用户的注意力,自媒体要做的也正是制作内容去分散和引导用户的注意力往自己内容上来。所以印象笔记这么越做越啰嗦也能理解,本质是个笔记 APP,同质化的又那么多,如何吸引眼球,所以骂声多也是它能接受的吧。

以上分享既不是推荐也不是吐槽,只是客观分享了我用印象笔记干了点啥,以及之后我的使用规划,对于工具的使用这几年我还是相对态度积极的,不同的使用需求我也不介意是否是在一款还是多款 APP 来满足,可能我先追求把事给做了,然后再想办法提高效率。关注点既然在做事上,所以工具的选择就不会那么纠结了,能满足就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131334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09
下一篇 2023-06-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