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根文件系统详解

Linux根文件系统详解,第1张

Linux的文件和目录组织是一个单根的倒置的树状结构,文件系统从根目录下开始,用"/"表示,我们也可称为根文件系统(rootfs),这样的根文件系统,有以下特性:

(1) 文件名称区分大小写

(2) 以.开头的文件为隐藏文件

(3) 以/作为路径分隔符

在Linux各大发行版中它们的文件和目录组织其实是遵循FHS(Filesystem Hierarchy Standard)标准,FHS定义了系统中每个目录的用途。FHS有2层规范,第一层里定义了/下的各个目录应该要放什么数据。第2层则是针对/usr及/var这2个目录的子目录来定义。最新版本FHS2.3,大致内容如下表所示:

各大发行版除了遵循基本的LFS之外,也可以追加自己的目录结构,形成自己的风格;例如:在Ubuntu中网卡配置文件是存放在/etc/network/目录下,CentOS是在/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目录下。CentOS系统一些重要的目录及其基本用途如下图所示:

CentOS7之后bin,lib,lib64,sbin合并到/usr/bin,/usr/lib/,/usr/lib64,/usr/sbin里了。

一直对linux启动时挂载根文件系统的过程存在着很多疑问,今天在水木精华区找到了有用的资料,摘录如下:

1。linux启动时,经过一系列初始化之后,需要mount 根文件系统,为最后运行init进程等做准备,mount 根文件系统有这么几种方式:

1)文件系统已经存在于硬盘(或者类似的设备)的某个分区上了,kernel根据启动的命令行参数(root=/dev/xxx),直接进行mount。 这里有一个问题,在root文件系统本身还不存在的情况下,kernel如 何根据/dev/xxx来找到对应的设备呢?注意:根文件系统和其他文件系统的mount方式是不一样的,kernel通过直接解析设备的名称来获得设备的主、从设备号,然后就可以访问对应的设备驱动 了。所以在init/main.c中有很长一串的root_dev_names(如hda,hdab,sda,sdb,nfs,ram,mtdblock……),通过这个表就可以根据设备名称得到设备号。注意,bootloader或内核中设定的启动参数(root=/dev/xxx)只是一个代号,实际的根文件系统中不一定存在这个设备文件!

2)从软驱等比较慢的设备上装载根文件系统,如果kernel支持ramdisk,在装载root文件系统时,内核判断到需要从软盘(fdx)mount(root=/dev/fd0),就会自动把文件系统映象复制到ramdisk,一般对应设备ram0,然后在ram0上mount 根文件系统。 从源码看,如果kernel编译时没有支持ramdisk,而启动参数又是root=/dev/fd0, 系统将直接在软盘上mount,除了速度比较慢,理论上是可行的(没试过,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3)启动时用到initrd来mount根文件系统。注意理解ramdisk和initrd这两个概念,其实ramdisk只是在ram上实现的块设备,类似与硬盘 *** 作,但有更快的读写速度,它可以在系统运行的任何时候使用,而不仅仅是用于启动;initrd(boot loader initialized RAM disk)可以说是启动过程中用到的一种机制,具体的实现过程也使用ramdisk技术。就是在装载linux之前,bootloader可以把一个比较小的根文件系统的映象装载在内存的某个指定位置,姑且把这段内存称为initrd(这里是initrd所占的内存,不是ramdisk,注意区别),然后bootloader通过传递参数的方式告诉内核initrd的起始地址和大小(也可以把这些参数编译在内核中),在启动阶段就可以暂时的用initrd来mount根文件系统。initrd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把kernel的启动分成两个阶段:在kernel中保留最少最基本的启动代码,然后把对各种各样硬件设备的支持以模块的方式放在initrd中,这样就在启动过程中可以从initrd所mount的根文件系统中装载需要的模块。这样的一个好处就是在保持kernel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修改initrd中的内容就可以灵活的支持不同的硬件。在启动完成的最后阶段,根文件系统可以重新mount到其他设备上,但是也可以不再 重新mount(很多嵌入式系统就是这样)。 initrd的具体实现过程是这样的:bootloader把根文件系统映象装载到内存指定位置,把相关参数传递给内核,内核启动时把initrd中的内容复制到ramdisk中(ram0),把initrd占用的内存释放掉,在ram0上mount根文件系统。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内核需要对同时对ramdisk和initrd的支持(这种需要都编入内核,不能作为模块)。

2。嵌入式系统根文件系统的一种实现方法:对于kernel和根文件系统都存储在flash中的系统,一般可以利用linux启动的initrd的机制。具体的过程前面已经比较清楚了,还有一点就是在启动参数中传递root=/dev/ram0,这样使得用initrd进行mount的根文件系统不再切换,因为这个时候实际的设备就是ram0。还有就是initrd的起始地址参数为虚拟地址,需要和bootloader中用的物理地址对应。

  通过运行 build 目录下的 mk-uboot.sh 脚本,设定选项为 roc-rk3328-cc

  编译完后输出:

  各个镜像文件的说明如下:

  也可以通过以下文件配置 UBOOT :

  kernel中需要配置,并定义设备树,会涉及到以下文件:

  通过以下命令,完成内核配置,并更新默认配置:

  需要注意,在 make menuconfig 时应进行如下配置:

  配置好后即可编译整个 kernel (脚本文件内部设置了使用 -j4 来编译):

  编译完后输出:

  创建一个大小为 20G 的根文件系统映像文件,将 ubuntu core 解压到该映像中,如果不需要安装过多的软件,可以先设置成 2G ,后期再调整。

  将 qemu-aarch64-static 放到挂载的 rootfs /usr/bin 中,能在 x86_64 主机系统下 chroot 到该 arm64 文件系统中运行:

  用 vim 编辑器打开 sources.list

   chroot 命令用来在指定的根目录下运行指令,在使用 chroot 之后,系统的目录结构将以指定的位置作为 “/” 位置。

  在 rootfs root 用户下设置:

  退出,并卸载文件系统:

  如果想要在创建的根文件系统中安装软件,也可以继续 chroot 到该文件系统中,安装一些常用的软件,比如 "pip" , "numpy" 等,避免复杂的交叉编译环境设置和加快文件系统的成型。

  这样 rootfs.img 里就已经有刚才制作的根目录内容了,但这个 img 文件大小却是定义的镜像的大小,不是文件系统的实际大小,所以还要经过一些处理才能发布。

  检查并查看rootfs.img镜像的大小:

  减小ubuntu.img镜像文件的大小:

  把 Linux 根文件系统映像文件 rootfs 放在 out/ 下,这时 out 目录应包含以下文件:

  该脚本将根据《存储映射》所描述的布局,将分区映像文件写到指定位置,并最终打包成 out/system.img

  如下所示的"parameter.txt"就是按照存储映射布局制作的,只添加了几个必不可少的分区。

  插入 SD 卡,如果 SD 被自动挂载,则先将其卸载。

  安装 pv

  通过检查内核的日志查找 SD 卡的设备文件:

  如果设备文件为 /dev/sdb ,使用 dd 命令进行烧录:

  如果需要将分区镜像写入到 SD 卡,可以运行以下命令:

  也可以运行下面指令,将生成的统一固件 system.img 写入到 SD 卡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71674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2
下一篇 2023-04-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