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意念控制物体

如何用意念控制物体,第1张

用意念控制物体方法如下:

注意力非常集中,然后心里不停的想这件事,意志坚定。

瞪着你要移动的物体。想象他再脑海里翻转,努力想,不要分心。

意念,即冥想(包含显意识,潜意识),两者称呼不同,实为一体。是主体轻度入静后原神能动的自律性调控自然积淀因的亚无极思维态。

“舍弃”了一切中间环节,具有“穿透力”。通称灵魂。

识神是人脑的浅层功能。原神(元神) 是人脑的深层功能。原神是人脑固有的先天自然功能,是人类进化产生的脑结构的必然结果。

这就是说,只有原神才可能与“气”直接发生关系。人脑固有的气机和物质编码和构成万物剪形而上的“气”,在编码、程序和气机信息上有相通之处,所以它们可以相互感应沟通。

懂得这一层至关重要。“意到气到”,“以意领气”,其“意”就是生命场及生命信息流体的气机系统。

它通过人脑固有的信息编码沟通,对气物质过程及其“五行”易变属性,直接进行定向引导和加工。所以可以通过意念对气物质的运动赋予信息量,产生气化功夫。

意念的产生

《简易经》里所述:“德化情,情生意,意恒动。”,“意恒动,识中择念,动机出矣。”。意思是:人的德性能演化出情,情能生出意,意不停地运作即意识。

意识有刺激大意义大的意识,有刺激小意义小的意识,在意识中,自觉不自觉地就会选择意义的大意识转化为意念,把其它意识抛弃。此意念会转化为动机,能支配人体去付诸于行动。

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已于10月19日凌晨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航天员33天的太空之旅持续受到关注。除了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营提供物资服务外,航天员还会开展并参与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科学实验,在轨维修等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其中备受关注的是一项科幻色彩浓烈的前瞻性研究:由意念控制的脑机交互实验。

说到意念控制者,大家都不会陌生,比如著名的都敏俊教授,不用人为 *** 作就可直接用意念控制灯泡明灭、用意念隔空取物等等,还有《X战警》的X教授,拥有强大的心灵感应和精神控制的能力。然而这样的“意念控制术”是否只存在于影视小说中呢,随着脑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和都教授之间到底还差多少个阿尔法狗。

从科学体系的角度讲:意念控制技术包括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计算科学、物理学、数学等多领域学科,这种技术的初级阶段,主要是脑机交互(BCI,Brain-Computer Interface)。“脑”即是人脑,说准确一些,是人脑的神经系统,“机”就是任何用于计算和处理的设备,从芯片、电路到计算机都算。脑机交互就是利用大脑在做神经活动时产生的脑电信号(EEG),实现人脑与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的直接通信和控制,实质为计算机通过脑信号推断人的想法或目的。

要理解脑机交互,首先得知道什么是“脑电”和它如何被提取。生物电现象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各种生物均有电活动的表现,大到鲸鱼,小到细菌,都有或强或弱的生物电。英文细胞(cell)一词也有电池的含义,无数的细胞就相当于一节节微型的小电池,是生物电的源泉。人脑中有许多的神经细胞在活动着,并成电器性的变动。脑中的电器性震动我们称之为脑波。通俗来说,脑波是由脑细胞所产生的生物能源,或者是脑细胞活动的节奏。现代脑电图学中,根据脑电频率与幅度的不同, 将脑电波划分为四种波段:α波、β 波、θ波和δ波。

由于脑波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特征,且和大脑的意识存在某种程度的对应关系,在兴奋、紧张、昏迷等不同状态之下,脑电波的频率会有明显的不同,脑波这种随情绪波动而变化的特性,使得人类对于脑波的开发利用成为了可能。但由于人的大脑被头盖骨紧紧包裹,屏蔽了大量的脑波,脑电波的提取必须依靠电极等精密的电子仪器,从头皮上将脑部的自发性生物电位加以收集、放大并记录。

脑机交互的实现依赖于脑机双向适应性。一方面是要求使用者采用合适的方式和手段不断调整自身大脑状态,产生最佳信号,以适应计算机解析算法。另一方面计算机执行合适的解析算法对脑电信号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控制计算机或者电子设备。反馈是实现BCI系统中“脑对机的适应性”主要交互手段。

BCI系统主要的反馈手段是生物反馈,它不同于传统控制系统中的反馈。该反馈是系统将输出结果反馈给使用者,使用者将结果与期望进行对比,然后对自身思维意识进行合理调节,使得系统的输出结果更接近于期望值。当大脑通过不断地反馈,修正,产生最佳脑电信号后,计算机可利用机器学习获得解析算法,产生控制命令。

当然,意念控制脑机交互作为一项前瞻性实验,目前还在起步阶段,困难重重,包括BCI信号处理速度慢,信号提取精度低,信号采集和处理方法需改进,脑电信号抗干扰性弱,自适应差,机器学习技术不成熟等。但是一旦这项黑科技得以实现,它给我们带来的将是无法想象的颠覆。如果说VR改变我们看世界的方式,语音技术改变我们听说世界的方式,那么意念控制技术将会彻底改变我们与世界交互的方式。它可以帮助残障人士更好地与世界相处;控制机器人替身去完成高风险的任务作业;探知大脑工作原理,治疗精神疾病患者;改变人类的社交方式以及成为人与机器和谐相处的终极答案。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未来人团队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80544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3
下一篇 2023-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