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的五种IO模型

Linux的五种IO模型,第1张

在linux中,对于一次读取IO请求(不仅仅是磁盘,还有网络)的 *** 作,数据并不会直接拷贝到用户程序的用户空间缓冲区。它首先会被拷贝到 *** 作系统的内核空间,然后才会从 *** 作系统内核的缓冲区拷贝到用户空间的缓冲区。

大概是这个样子。

从图中可以看见,这是分四步进行的,而这四步里面有些细节,就有了这5种IO模型

前四种为同步IO,后一种为异步IO,什么是同步异步可以看看我之前写的 同步与异步,阻塞与非阻塞 。

应用进程发起系统调用后就阻塞了,直到内核buffer拷贝到用户buffer,发出成功提示后才继续执行。

适用场景:并发量小的要及时响应的网络应用开发,JavaBIO。

优点:易于开发,不消耗CPU资源(线程阻塞),及时响应。

缺点:不适用与并发量大的网络应用开发,一个请求一个线程,系统开销大。

应用进程发起系统调用,内核立马返回一个自己当前的缓冲区的状态(错误或者说成功),假如

为错误则隔段时间再系统调用(轮询),直到返回成功为止。另外再说一点,有人说轮询之间可以设置一个时间,例如每几秒执行一次,然后在这段期间程序可以干自己的事情。(这个我不清楚是不是,虽然理论上可以实现,但是我觉得第一种与第二种的区别应该强调的是是否放弃CPU,第二种有点CAS+轮询这种轻量级锁的感觉,第一种就是那种重量级锁的感觉)。

适用场景:并发量小且不用技术响应的网络应用开发

优点:易于开发,可以在轮询的间断期间继续执行程序。

缺点:不适用与并发量大的网络应用开发,一个请求一个线程,系统开销大。消耗CPU资源(轮询),不及时响应。

将多个IO注册到一个复用器上(select,poll,epoll),然后一个进程监视所有注册进来的IO。

进程阻塞在select上,而不是真正阻塞在IO系统调用上。当其中任意一个注册的IO的内核缓冲区有了数据,select就会返回(告诉程序内核态缓存有数据了),然后用户进程再发起调用,数据就从内核态buffer转到用态buffer(这段期间也是要阻塞的)。

适用场景:并发量大且对响应要求较为高的网络应用开发,JavaNIO

优点:将阻塞从多个进程转移到了一个select调用身上,假如并发量大的话select调用是不易被阻塞的,或者说阻塞时间短的。

缺点:不易开发,实现难度大,当并发量小的时候还不如同步阻塞模型。

应用程序向内核注册一个信号处理程序,然后立即返回,当数据准备好了以后(数据到了内核buffer),内核个应用进程一个信号,然后应用进程通过信号处理程序发起系统调用,然后阻塞直达数据从内核buffer复制到用户buffer。

优点:将阻塞从多个进程转移到了一个select调用身上,假如并发量大的话select调用是不易被阻塞的,或者说阻塞时间短的。

缺点:不易开发,实现难度大。

以上四个IO模型都可以看出来,到最后用户进程都要在数据从内核buffer复制到用户buffer时阻塞,直到内核告诉进程准备成功。这就是同步进程,就是发出一个功能调用时,在没有得到结果之前,该调用就不返回或继续执行后续 *** 作。

就是发出一个功能调用时,在没有得到结果之前,该调用就不返回或继续执行后续 *** 作

这个就是直到数据copy完成到用户buffer才通知。

应用场景:Java AIO,适合高性能高并发应用。

优点:不阻塞,减少了线程切换,

缺点:难以实现,要 *** 作系统支持。

ps命令的-o参数,是说明用户自定义格式。比如-o pid= -o cmd= 就是让ps命令分别显示进程的pid和相应的命令和详细参数,这样ps命令就不会像默认的那样显示很多其他内容了,而只显示你关心的部分。如下图所示:

尽管在Linux系统中一切都是文件,但是每个文件的类型不尽相同,因此Linux系统使用了不同的字符来加以区分,常见的字符如下所示。

-:普通文件。

d:目录文件。

l:链接文件。

b:块设备文件。

c:字符设备文件。

p:管道文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84612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6
下一篇 2023-04-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