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slatimeout配置看不到

ipslatimeout配置看不到,第1张

说他用4g路由去ping办公网的地址不通,让协助解决。问他回显啥,他说linux *** 作系统下执行的ping命令,没有回显。明白了,linux没有回显错误提示,一般是time out,让他去办公网络设备上抓包,看看ping的request消息是否收到,是否有回包目的设备防火墙拦截的ping的request消息,导致高层无法收到,所以不回ping的reply消息。跨网段环境中存在ip冲突或一设备多网卡,接在同一交换机下,回答了访问的arp请求,把错误的mac给了源主机,导致网关把ping的request消息发给其他mac地址。也与目的主机的路由相关,没有回程路由,如同网段可能掩码错误,没有配置网关的话。、回程路由指向其他ip地址,导致源ip没有收到ping的reply消息。ping消息的入接口和回程出接口不是设备的同一接口,设备开启方向路由检测导致的不回包。环境中传输有问题,误码过高或者带宽被占用,导致节点压包,丢包。

经过的节点路由错误,或者acl拦截,导致reply包指向其他地方或者被拦截,源主机没有收到,而显示time out。核心网的接口ip是192.168.206.5,它有一个基站ip的网段实现基站和上网接口隔离,4g路由器插sim卡获取ue的ip地址90.0.0.0/24,通过192.168.206.5发出业务消息,三层交换机上有对应回程路由。pc上安装一个虚拟机的linux,4g路由器通过无线信号,获得一个90.0.0.209的地址,现在他是用4g路由器获得的ip去ping一下vlan207下的192.168.207.191发现是没有回显,time out 发现4口通往206网段的抓包没有这个地址,三层交换机没有把回包转出?一种可能是207网段的3口拦截了,导致回包没有进入三层交换机。检查一下3口配置linux下ping没有回显,就是time out,time out可能是对方没有收到request消息(网关没发,目的方防火墙拦截),没有回程路由,或者回程路由和入端口不在同一网卡上,若回了reply消息,而且mac地址没问题

IPMI接口和RJ45的网口外观上一样,一般主板上带有的IPMI接口会和网卡分开放置,具体区分还要看主板的Specification,下面红色部分的即为IPMI接口

找到IPMI接口后,我们要接上一根网线。然后开机点亮,按F2或者DEL进入BIOS,具体按那个按钮看开机提示,例如我的这台机器需要按F2进入BIOS

进入BIOS之后,选择Server Mgmt菜单,如图所示

进入Server Mgmt菜单之后选择BMC network configuration

选中BMC network configuration后按Enter键进入,会有如下显示

在Configuration Address source选项选择Static(意思即为配置静态的IPMI地址,当然啦如果有配置DHCP服务,此项也可以选择DHCP)

选中Station IP Address选项按enter键输入IP地址,eg 192.168.124.46

选中Subnet mask选项按enter键输入子网掩码,eg 255.255.255.0

选中Router IP Address 选项按enter键输入网关 ,eg 192.168.124.254

以上具体地址配置要根据你们自己实际的网络环境,配置好之后如下图

配置好之后按F10保存退出。(注意不同品牌的机器保存的按钮不同,具体看BIOS的说明)

然后我们打开浏览器输入刚才配置的IP地址192.168.124.46,按Enter时候会需要输入用户名,密码。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不同品牌的机器默认的IPMI用户名密码是不一样的,比如说Gigabyte用户名是admin,密码是password.

不知过用户名密码之后,我们就可以远程监控系统的温度,远程开关机等等 *** 作image.pngLinux下使用命令行配置IPMI1.BIOS配置,这个简单,直接开机进BIOS,在进阶选项里配置IPMI的IP,掩码,网关。开机过程中,按照提示,按ctrl + E 进入IPMI的配置界面,没有拍照,上不了图。那些选项,自己看着就懂了。在linux下配置,

前段时间晒的StationPC极客主机,被有些值友认成了工业设备,其实那个不是哈,那个只不过是有工业外观,然后能安装Linux、安卓等多种系统而已,可玩性很高。不过,今天晒的这个就是个纯工业设备了,这是个4G工业路由器,很牛皮,可玩性也比较高,一是可以直接插SIM卡,把4G变成WiFi,第2是,它还可以智能组网,这就跟专线一样,组网之后就成了一个大的虚拟局域网。(左1蒲公英R300A工业路由器,左2StationPC极客主机)

按照惯例,先上开箱照,路由器采用了双重包装,保护的非常全面。

内包装盒采用了翻盖式的设计,环保材质,正面可以看到蒲公英的产品LOGO。

在包装盒的侧边可以找到产品的标签,上面注明了路由器的型号,功耗,MAC,密码等一系列详细信息。

包装盒内,除了蒲公英R300A路由器主机,还包含了电源,天线,4G物联卡,接线端子和挂墙螺丝,说明书等配件。

这里比较特别是的,两根天线的长处粗细略有不同,大号的天线标识为4G信号专用,小一点的天线标注为WIFI信号专用。

电源体积非常小巧,采用DC圆口接头供电,可以提供12V1A的稳定输出。

随机免费赠送了2张4G物联卡,黄色这张是通用卡,按照提示在微信上激活,激活后卡内自带2GB的流量体验包。

还有一张是蓝色的,这是张订制卡,只能放到蒲公英路由器上用,激活之后有5G体验流量,订制卡便宜,99/月包含3000GB流量,年包便宜点,599/年,每月也是3000GB流量,折合49.9/月包。

蒲公英R300A路由器的正面带有一个蒲公英LOGO,外壳是全金属镀锌钢板材质,不仅皮实,对日常散热性能也有很大提升。机身体积小巧,不安装天线的情况下,具体尺寸为96*94*28mm还不到一个巴掌大。

机身背部一左一右分别设置了WiFi和4G的2个增益天线接口。并配置了全尺寸SIM卡槽,支持全网通的4G LTE宽带,兼容移动、联通、电信的全网通。卡槽采用d压安装方式,牢固性和安装精度都非常可靠,使用时可以保证信号稳定。

机身底部贴有产品名牌,这里可以看到路由器的具体参数,MAC地址,以及二维码等详细信息。机身背部的金属支架采用模块化设计,可向两侧展开,配合包装里面的固定螺栓可以轻松完成背部悬挂的组装需要。

由于定位工业级路由器,所以在蒲公英R300A的机身一侧还能找到标准的DIN35mm的卡槽,可以轻松的固定在机柜的轨道上,卡槽同样采用的模块化设计,不需要的话也能自行拆除。

端口方面,蒲公英R300A提供了2个百兆网口,包含一个WAN/LAN口(可调节)和一个LAN口,两个端口均为金属接口,并采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分。电源接口也集成在这里,包含一个12V DC输入接口和一个支持DC5-36V电压输入的端子接口,这种宽电压端口在工业设计中颇为常见,可以匹配更多安装场景。

虽然是工业路由器,但是用起来非常简单,如果是用4G卡来上网的话,只需要放入4G卡,然后接入电源就可以使用了。

用4G卡胜在方便,在没有有线网线和WIFI覆盖的环境下,依然可以有网络可用,不管是户外,还是乡下,只要有4G信号就有网络可用就行,现在很多户外的无人售卖机、工控设备啥的都在用这种4G工业路由器。4G功能确实提升了R300A路由的适应性。

通电之后,路由器侧边的指示灯会逐一亮起,显示当前工作状态。

然后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10.168.1.1”或“oraybox.com”,进入蒲公英R300A管理后台,可以设置联网方式,前面我已经插了手机卡,路由器就已经自动识别为4G联网,当然了,如果同时接入有线宽带的话,还可以实现4G和有线互为备份。

我这边测试了一下路由器的4G网速,下载速度21Mbps,上传速度34Mbps,这个速度还是非常不错的,刷视频,玩 游戏 妥妥滴没有问题。

接着再来说一下路由器的智能组网,这也是蒲公英的特色功能,智能组网就相当于之前我们用的专线,组网以后就可以建立虚拟局域网。别看它只有一台路由器,它可以实现硬件和软件组网。组网需要到蒲公英网络管理平台,新建一个智能网络。

给新创建的网络取个名字,网络类型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需求选择,大部分人使用默认的对等网络就可以。

然后开始添加硬件成员和软件成员,硬件成本就是路由器本身,软件成员添加之后会有个ID和密码,到时可以在电脑或手机上登录。

这里我们先添加蒲公英R300A,选择硬件成员并输入机身SN编号即可,手机APP *** 作的话,可以直接扫描机身上的二维码。

除了用pc端之外,使用手机APP也可以轻松完成组网。

完成智能组网之后,功能就相当强大了,我们不需要公网IP了,也不用专线了,身处异地时,找个手机或电脑,用软件成员的id登录之后,就能远程路由器所在网络里的各种资源。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的路由器放到公司里了,现在我是在家里,本来公司里的电脑上在局域网里共享出来的文件,以及公司的OA办公系统都只能在公司的局域网里才可以访问。

智能组网之后,我家就和公司处于同一虚拟局域网了,相当于从公司里拉了一根超级长的网线拉到了我家里。在家里电脑上下载了蒲公英访问端,用软件成员的ID和密码登录,然后在家里电脑上输入公司OA的ip地址,直接就打开了公司OA,远程办公没有问题。

想像一下,4G再加上智能组网,然后放到这么一个工业路由器身上,在工控场景、智能监控场景下就有比较大的用武之地了,可以让普通监控秒变智能监控,可以让普通的工控设备、无人设备秒变智能设备,确实很方便。再就是,这款工业路由器还内置了看门狗的护持,长效稳定运行没有问题,不用担心路由器死机、断电之后无法恢复。

当然了,这款蒲公英R300A的售价方面也非常令人惊喜,加上它布线更简单,远程管理也更方便,它的性价比真的十分突出。好了,这次分享就到这里,我是胖头鱼Moomin,下次见。

路由协议的介绍 我们这里介绍一下RIP协议。 RIP是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的缩写,直接翻译就是"路由信息协议"。 RIP计算路由时使用了"距离向量(distance vector)"算法,因此,它也被称作"距离向量寻路协议(distance vector routing protocol)。 RIP的特点是路由器间定时地交换网络的整体知识,并且只和相邻路由器交换这种知识。换句话说,路由器只和相邻路由器共享网络信息。路由器一旦从相邻路由器获取了新的知识,就将其追加到自己的数据库中,并将该信息传递给所有的相邻的路由器。相邻路由器做同样的 *** 作,经过若干次传递,使自治系统内的所有路由器都能获得完整的路由信息。 RIP报文用UDP数据报来传送。为了区别于其他的UDP应用,规定RIPng的公认专用UDP端口号为521。主动寻路更新报文的源/目的的端口都是RIPng端口,应答的更新报文送往发起请求的端口。应当注意,IPv4中RIP使用的端口号是520,与RIPng的有所不同。 定时器爱RIP中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在RIP中为支持寻路 *** 作使用了三个不同的定时器。 第一个是启动定时进行RIP更新 *** 作的定时器。此定时器通常设置成30秒。在RIP标准中对其进一步加以限制,它要求路由器对更新报文的发送间隔采用随机数,将RIP更新报文的间隔选取在25秒到35秒之间。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网络上所有的路由器以相同的定时发送更新报文,大量的业务量压迫网络造成冲突。利用随机间隔可均衡业务量,从而减少路由器的冲突。 RIP在避免冲突方面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在触发更新中不论何时发送了报文,不对30秒定时器复位。如果复位,多个路由器的更新报文的发送间隔就会发生冲突。这是由于所有的路由器在发送触发更新后同时启动定时器造成的。如不对该定时器复位,即使与在数秒前刚广播的触发更新报文的内容完全一样,定时的更新报文也照发不误。 RIP使用的第二个定时器时期满(expiration)定时器。路由器只要收到通往特定信宿的路由,就对通往该信宿的期满定时器初始化。期满定时器虽然被设定为180秒,但在稳定的网络中总是每隔30秒被初始化。当网络不稳定时,此定时器的时间区间表示该路由无效。 RIP最后一个定时器时垃圾收集(garbage collection)定时器。路由器对无效路由打上尺度为无穷大的无效标记并将垃圾收集定时器置位。此时,定时器在120秒的区间内工作。在该期间内路由器将尺度费用置成无穷大的同时,继续公布该信宿。以这种方法公布路由,相邻路由表就能迅速从寻路表中删除该路由。 RIP协议也有它的缺陷: 网络直径较小 RIP将尺度(即费用)无穷大定义为16,这一定义对使用RIP的所有网络的规模作出了严格的限制。因尺度必须是整数,故网络的费用至少为1。在基于RIP的Internet中,所有的系统距其他任何系统不能超过15个网络。这一大小被称作网络直径。 这一限制对管理员分配费用的灵活性是一个很大的制约。管理员分配费用最直接的方法是对各个网络的费用都设成1。但是,在这种分配方式下,RIP就会选择费用最小的路径,而不管该路径上的信道容量的大小。因此会舍弃"较长"的高速路径而通过低效的"较短"路径传送数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管理员可将大于1的费用分配给低效链路,人为地提高其费用。其结果是最大网络直径随之变小,进一步限制了RIP的网络规模。 对网络变化的反应较慢 RIP网络中的路由器从路由失效到将其识别出来要等待180秒,而在OSPF中典型值是1~2秒。 不支持组播 在RIP中没有公布组成员信息的方法,因此不支持组播寻路。为实现组播寻路需和其他协议并用。 gated的配置 gated支持RIP、OSPF、IS-IS等路由协议。我们这里着重介绍RIP协议的配置方法,其他协议的配置大家可以针对协议本身然后参考相关帮助文档做类似的配置就可以。 首先修改/etc/sysconfig/network文件,使得FORWARD_IPV4=yes。然后在/etc/目录下创建文件名为gated.conf的文件,里面就是需要填写的配置信息。RIP协议的配置语法如下: rip yes │ no │ on │ off [ { broadcast nobroadcast nocheckzero preference preferencedefaultmetric metric query authentication [none │ [[simple│md5] password]] interface interface_list [noripin] │ [ripin] [noripout] │ [ripout] [metricin metric] [metricout metric] [version 1]│[version 2 [multicast│broadcast]] [[secondary] authentication [none │ [[simple│md5] password]] trustedgateways gateway_list sourcegateways gateway_list traceoptions trace_options } ] 上面的配置语法用来启动或者禁止RIP协议的运行,并对RIP协议某些参数进行设置。各参数的含义如下: broadcast 指明RIP分组将被广播。当广播静态路由或者由其他协议产生的RIP路由项时,这很有用。 nobroadcast 指明当然的接口上不广播RIP分组。 nocheckzero 指明RIP不处理RIP分组中的保留域。通常RIP将拒绝保留域为非零的分组。 preference preference 设置RIP路由的preference,其缺省值是100,这个值可以被其他的给定的策略重写。 metric metric 定义当使用RIP广告由其他路由协议获得的路由信息时使用的尺度(metric)。其缺省值为16(不可达)。 query authentication [none │ [[simple│md5] password]] 设定身份认证密码。缺省是无需认证。 interface interface_list 针对某特定的接口进行参数设定。 可以有的参数如下: noripin 指定该接口商接收的RIP分组无效。 ripin 这是缺省的参数。与noripin相反。 noripout 被指定的接口上将无RIP分组发出。缺省值是在所有的广播和非广播的接口商发送送RIP分组。 ripout 这是缺省值。与noripout的含义相反。 metricin metric 指定在新添加的路由表项加入内核路由表以前增加的尺度(metric)。缺省值是1。 metricout metric 指定通过特定的接口发出的RIP前,对尺度的增加值。缺省值是0。 version 1 指定发送第一个版本的RIP协议的分组。缺省值是这个。 version 2 在指定的接口商发送第二个版本的RIP协议分组。如果IP组播可以使用,则缺省发送完全第二版本的分组,如果不支持组播,则使用与第一版本兼容的第二版本的RIP分组。 multicast 指明在特定接口上的第二版本的RIP分组使用组播发送。 broadcast 指明在特定的接口上使用广播来发送与第一版本兼容的第二版本的RIP分组,即使该接口支持组播。 [secondary] authentication [none │ [simple│md5] password] 定义身份认证的方式。只对第二版本的RIP协议有用。缺省是无身份认证。 trustedgateways gateway_list 定义RIP接收RIP更新分组的网关。gateway_list 是一个简单的主机名或者IP地址的列表。缺省情况下,在共享网络上的所有的路由器都被认为支持提供RIP更新信息。 sourcegateways gateway_list 定义RIP直接发送分组的路由器列表,而不通过组播或者广播。 traceoptions trace_options 设置RIP跟踪选项。详细设置略。 下面是些配置示例: 配置1: # # # This configuration runs RIP in quiet mode, it only listens to # packets, no matter how many interfaces are configured. # rip yes { nobroadcast } 配置2: # This configuration emulates routed. It runs RIP and only sends # updates if there are more than one interfaces up and IP forwarding is # enabled in the kernel. # # NOTE that RIP *will not* run if UDP checksums are disabled in # the kernel. # rip yes zebra介绍 这是日本人写的以GNU版权方式发布的软件,开始于1996年,主要的功能是实现了RIPv1,RIPv2,RIPng, OSPFv2, OSPFv3, BGP-4, and BGP-4+路由协议,目前是0.87版,目前支持Linux和FreeBSD,将来会支持Solaris 7和GNU Hurd。 其中RIPv1, RIPv2, OSPFv2是用于IPv4的自治域系统内部网络路由协议,最好的是OSPF,他支持VLSM(变长子网掩码)、收敛快,能根据链路的负载等动态调整路由,是目前最好的所有厂商都支持的内部路由协议。跟他差不多(也许还要好)的是cisco专有的EIGRP. BGP-4是用于自治域系统之间的外部网络路由协议,也是目前Internet主干上目前使用的协议,非常的灵活。在国外用的非常普遍,如果一个网络有两个以上出口(连接两个ISP)极大的可能会用他。但是在国内好象很少使用,这也跟国内的网络比较封闭有关。假如我们跟CSTNET和CETNET使用BGP-4的话,只要这两个出口一个是通的,我们对外的连接不会中断超过1分钟。 RIPng OSPFv3, BGP-4+主要扩展了对ipv6的支持。 这个软件配置的很多方面跟cisco的IOS配置几乎完全相同,我们完全可以拿一台PC机来完成一些必须用昂贵的CISCO路由器才能完成的比较复杂的路由协议处理控制功能。 GNU Zebra可以到www.zebra.org去找。 路由器上的策略控制:IP带宽管理(QoS) 为什么要管理带宽? 因特网的成功主要因素是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族的简单和稳健。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向IP靠拢,甚至传统的电讯公司也在将它们的基于电路交换的语音网络向IP网络转。然而基于IP协议的因特网这时候就遇到了一个非常大的困难。它不相ATM协议,它是平等地对待任何业务,也就是说所有的通过IP网络的数据都被平等地尽可能好的传送(称:尽力型服务)。如果我愿意多付1倍的钱,我也不能让我的主页下载的速度提高一倍。这时候就引入了QoS概念,也就是服务质量保证。这种情况下,平等对待所有IP业务数据的方法就要被放弃,而试图区分不同的用户或业务,然后分配不同的带宽。这就是路由器上的带宽的分配和管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yw/89320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